审美教育案例范例

审美教育案例

审美教育案例范文1

关键词:案例教学;美术;发展;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也更加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发了人们对高中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设置方案、知识内容构架、学科教育理念的重新定位与思考。这一改变,主要表现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不再仅仅注重考试成绩,并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和功能定位,优化了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教育,既满足了学生高考升学的需要,又让学生有了多样化的学科体验,从而培养他们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其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美术素养是新课标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指人们对美术的感受、体验、评价和能动创造的能力,源于人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接受。在高中阶段,美术教育的任务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因此,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喜欢美术、爱上美术课,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新课标高效课堂的推进,很多学校愈加重视美术教学,但部分学校的美术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在部分学校的实地观摩,参阅相关资料,认为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不足,课堂形式单一

在美术教学中,师资力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硬件配置都是影响美术教学实施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教师个人的美术鉴赏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认知。在高中阶段,部分学校对美术教学不够重视,出现了其他任课教师占用美术课堂教学时间、兼任美术教师的现象。这些教师难以把全部精力放到美术课堂教学中,而且术业有专攻,一些非专业美术教师的教学知识储备量有限,在知识、技法的传授中,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硬件设施的限制、教师自身水平的差异及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导致部分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时,依然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过于侧重对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间缺乏互动、讨论和交流。以往的教学方式虽然具有一些优势,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更具备逻辑性且相对高效,但美术课程更多的是感性内容,它重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在以往的授课模式中,部分学生很难从中感受到美术之美,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不高,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也难以得到有效实现。

2.管理者和学生对课程重视不够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要想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要不断改革与完善美术教学。案例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等特征,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美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美术案例教学的态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教学的实施。由于美术学科不是高考统考的必考科目,美术课程的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因此,部分学校对学生在美术素养方面的培养投入不够。而作为美术案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部分学生虽然比较喜欢美术课,但只是认为上美术课比较轻松,难以全身心投入美术学习。

3.缺乏对教师和学生的完整评价体系

教学体系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与进步,必须要有相应的衡量标准。但是,部分高中的美术案例教学尚没有形成较为合理的评价标准。就学生而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是依据学生创作的画作,而仅仅评价一幅画容易丧失美术作品的多样性。此外,不同的教师对同一幅画的评价标准不同,难以客观、合理地评定学生不同阶段的课程水平和综合能力。对教师而言,一名美术教师怎样才算上好一节课,一节优秀的美术案例教学课应该具备哪些要素,都需要有相应的评价标准。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对相应的教案、说课设计、板书设计、教学方式等模块图1各打一个分值,分值高就算是一节成功的课。一些教师精心准备了设计案例,但讲课方式比较机械化,这样的美术课堂也难以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会对美术失去兴趣。因此,如果没有形成客观、合理的评价标准,只是凭借教师的主观判定,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并会阻碍素质教育的发展,让美术案例教学陷入僵局。

二、案例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优势体现

以往的高中美术课堂以讲授法为主,即教师通过语言讲授系统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临摹画作和写生;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机械地记忆知识与模仿技法。与之相比,案例教学有着完全不同的模式,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观性较强

美术案例教学主观性较强,学生需要通过感知、体验、想象、分析、判断等感受教学的全过程。在美术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主动参与美术案例学习,可以获得感受、体验与思考。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感受探究的过程、在案例分析结束后做出合理的判断,这是学生作为主体获得审美感受的过程。这种师生之间的互动鉴析,正是对美术案例教学本质的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顺利开展下一步的教学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预设的情境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主张学生自主思考。整个教学以文化理解为主线,以图像识读为散发点,以审美态度为核心,以创新能力为目的,最后以美术表现为延伸,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美术知识和技法,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如何欣赏美,并从中领悟美的内涵,提升创新能力。

三、改进高中美术案例教学的主要对策

高中美术案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阻碍因素,如以往的高中美术教育更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美术案例教学是对知识与技能的巩固,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教师应该认真审视美术案例教学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为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健全知识结构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知识层面的深度与广度往往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模式应不断改革与完善,以往的美术教育也必然要转变为符合当今学生知识结构、学习水平和心理特点的现代美术教育模式。为了加快现代美术教育改革的进程,教师需要转变思想和态度。在思想上,教师要重视案例教学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开发、设计出更适合现代学生的课堂案例,同时拓宽并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最终找到适应现代高中美术教育的高效教学模式,从而在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观念。第一,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学情分析。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接受能力都有所差异,了解学情才能对课堂教学效果做出合理的预设。对学情的合理分析是开展美术案例教学的前提。第二,教师应适当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如今的教学倡导关联性,而美术学科又是一门集历史、文化、实践、科学等多种因素于一身的学科,其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关联性。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开展课程之间的关联教学,那么美术课堂的广度和深度都会得到很好的拓展,且对学校管理者、学生和家长来说都具有积极的影响。这样不仅会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能使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实施美术教学的阻碍因素。

2.创新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效率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然而,以往的高中美术案例教学存在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效率不高等问题。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习惯运用讲授法开展教学,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课,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学生之间也缺乏交流学习体验的机会,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难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要想改变这一现状,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势在必行。良好的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体验和思考。师生合作探究可以让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接受,学生的学习观念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中,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新颖而有趣。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画家的名作,并讲授画家是如何创作的,让学生自由展开讨论,并以此为灵感创作一幅新的画作(图1)。为了顺应教育的大趋势,教师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摒弃以往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了调动学生在美术案例教学中的积极性与参与度,美术教师必须不断反思自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建设高效课堂的目标。

3.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学长足发展

系统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对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衡量标准应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确保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制定相对完善的评价标准。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时,教师可将诊断型评价、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学生对美术史论知识的认知和绘画技法的记忆等表象上。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以致用、不拘于传统、发挥想象力、勇于创新。只有这样,评价体系才能形成相对完整且多样化的格局,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达到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过程评价往往比结果评价更加重要。

四、结语

案例教学的时代性、基础性、可选择性在美术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提升美术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创造力,而且为不同兴趣和专长的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考空间;同时,也让每一位教师更有责任感,使他们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积累教学经验,从而完成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邓琳.高中美术鉴赏课课堂情况实践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2]胜利.案例教学在美术欣赏课中的探索.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审美教育案例范文2

关键词:中高考语文;漫画类试题;教学启示;语文核心素养

漫画作为一种考试题型进入语文试卷早已有之,近二十年来更是频频出现。二十年间,中高考语文考查漫画类试题共计155次,其中中考132次,高考23次。尤其是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仅8套,其中就有2套试卷考查漫画类试题,这足以引起教师对漫画教学的重视。就试题特点而言,漫画类试题具有形式灵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题型多样等传统文字类试题难以比拟的优势。漫画作为试题愈来愈受到中高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且漫画教学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资源,合理进行漫画教学很有必要。语文科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语文核心素养和能力。漫画的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相应的能力。由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注重对漫画的教学,且进行漫画教学时应注意相关的策略和方法。

一、漫画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在目前的语文科漫画教学中,一些教师使用的漫画案例过于陈旧,不能与时俱进;有些漫画构图纷繁复杂,蕴涵深邃高远的哲理;或者有些漫画过于抽象,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就中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而言,他们普遍追求新潮事物,较易接受与他们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事物。鉴于此,教师所选用的漫画案例应尽量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选取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选用涵盖环境、资源、道德、教育、交通、社会等领域的漫画,为他们创造真实的视觉情境,实现漫画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能适合学生认识水平发展的规律,引导其形成关注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学中可选用反映中国式过马路、老人摔倒扶不扶、碰瓷、不文明乘车、环境污染,追星、校园暴力、校园吸烟、手机滥用,世界读书日、科技力量、大数据等现象的漫画。选取以生活为源头,具有时代气息的漫画为教学案例,意在通过漫画教学来引导学生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体现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事事关心。具体教学案例可参考如下两幅漫画。

二、主题倾向:弘扬社会正面能量

从中考语文试卷中的漫画试题来看,批判讽刺社会不端现象的高达70.45%,整个社会呈现给学生的更多是负面的、黑暗的事件。在常规的漫画教学中,较多的一线语文教师也惯用呈现社会阴暗面的漫画,以批判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面对这些弊端,初中生们易管中窥豹,以偏概全,夸大现实的阴暗面,走向对社会的极端认识,极易造成他们的思想迷失和价值观混乱。中学时期正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时期,良好的引导至关重要。近几年,讴歌赞扬社会正能量的漫画越来越多,学生常接触这类漫画,能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性。就漫画材料主题倾向而言,教师应选择呼唤社会正能量的漫画素材呈现给学生,如宣传世界读书日、赞扬人性的真善美、讴歌诚信现象等。漫画教学应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案例,尤其是要从“社会黑暗面就是真实生活”的单向思维中解脱出来,回归真实而全面的生活。在教学中要择取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漫画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正面潜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体教学案例可参考如下两幅漫画。

三、内容形式:呈现新颖避免单一

我们就漫画的教学内容来看,应该呈现新颖多元的趋势。其中介绍漫画内容、揭示漫画寓意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这二者是进行拟制漫画标题、撰写宣传用语、文章写作、谈启示认识、提倡议建议、解读赏析、题诗配文以及模拟对话的前提条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择取多种漫画考查内容进行教学,呈现给学生多元内容。就漫画题型而言,教师可组合简答题、选择题、填空题和写作题进行教学;单格漫画与多格漫画灵活呈现。例如2006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卷漫画试题《三代人赶集》,将三格漫画组合在一起,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实际上,这一组漫画既可以考填空题,要求学生分别用三个成语描述三幅画面,检测学生归纳概括图片内容的能力,还可以用写作的方式检验学生对漫画内容的迁移,考查学生对时展的敏锐程度。教学形式上,教师既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漫画,增加对漫画的深层次、多角度的挖掘,培养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可以自行选取权威报刊、网页上的漫画,整合不同的漫画进行教学;可以就一个主题选取不同的漫画进行并列式教学;也可选择多幅反差性强的漫画进行对比教学。另外,现代教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路径。相对于传统的纸笔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投放静态、动态的漫画案例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漫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目标生成: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指向一定的目标达成,我们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和安排漫画。无论选取的漫画如何,均是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近二十年的漫画试题来看,其对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思维的提升、审美鉴赏的培养、文化的传承)的考查十分到位。因此,在日常的漫画教学中更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及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最具有语文学科特质的基础素养。”[1]因此,漫画教学的根本教学目标应“落实于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2],介绍漫画内容、揭示漫画寓意、拟写广告语、模拟对话、文章写作都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将漫画画面这一直观形象转化为文字表达,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条理清楚、生动贴切等能力;针对漫画内容及寓意拟写广告语等体现的是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在漫画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字表达的培养,特别是漫画写作,要引导学生“细观察、善发现”,对画面进行深入解读,找准切入点,进而展开陈述。在语言的表达上要指导学生做到使用字、词准确,表现手法正确,语序连贯,解说画面内容详尽。除纸笔写作,漫画教学还可以通过课堂口头表达的形式进行:呈现一幅漫画,让学生口头介绍漫画内容或阐释寓意,其余学生倾听后进行补充说明。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建立在语境基础之上的交流活动,这种上课方式省时易行、轻松愉悦,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浓厚,教师也能在第一时间监测学生的语言表达,在表达不足时及时给予补充或纠正。具体的漫画教学案例可参考2013年天津高考语文卷,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代表一条鱼,小组内挑选出最恰当的内心独白进行展示,通过分析两条鱼的内心独白揭示漫画的寓意。(2013年天津高考语文卷)13.欣赏漫画《玩大了》,按要求作答。(1)任选一条鱼,替它写一段简短的内心独白。(2)用一句话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说是有声的表达和人类心灵运动的传达,而人类心灵活动是以思想为指导的。而我们的语言都是在思维的指导下完成的,是我们内部心理活动的外显。[3]”故训练语言的根本在于培养思维。思维和语言互为表里,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乃语言之内核。鉴于此,“语文教育须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学生的思维训练,并在这种训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构建以思维发展与提升为旨归的课堂活动体系,应是语文教育的一种自觉追求”。[4]显而易见,在漫画教学中要求学生介绍画面内容和引导学生揭示漫画寓意都是对学生思维的考查。运用“路径思维”分析漫画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思维深度,教师引导学生“怎么去生成、组织这些重复、对比性质的材料,或者说从什么途径、什么思路去选择那些用来组成重复或对比的主题、性质关系结构的材料”[5]是漫画教学的关键。以2016年新课标1语文高考漫画作文为例进行“路径思维”的推演:(1)关注重复点:画面中重复最多的是分数,重复了4次。虽然分数不一样,但是背后共同折射出的是分数意识。(2)关注对比点:画面中呈现出分数的对比和巴掌与亲吻的待遇对比,两处对比反映出家长的心态的不同。(3)综合分析:通过对上述重复点和对比点的分析,便能感受到作者对这种“满分意识”和“及格意识”的嘲讽,将漫画的立意点落在“如何正确看待分数和孩子的表现”上。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课程具有独特的审美内容,其中艺术美是指对文学作品等进行鉴赏。就漫画而言,其自身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具备审美的功能,评析漫画以及对漫画进行评论、鉴赏目的都是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形式审美与内涵审美并重、鉴赏与创造并举的能力。阅读漫画既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审丑活动,这是因为“它往往冲破束缚闯入夸张、变形的境界,刻意运用这种不符合人们审美观念的造型去刺激打破人们的某种标准观念。另一方面来自于漫画内容本身所展示的丑,例如某种行为、现象、观点本质上的丑”。[6]也就是说,在漫画教学指导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观察、思考,观看其漫画表层的构图,及其言简意赅的题词等,深入体会漫画的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思考其以小见大的寓意。既要能够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体会到娱乐休闲类漫画作品带给他们的审美愉悦,更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夸张、讽刺、丑化类的漫画带来的审美颠覆,反思漫画蕴涵的深刻寓意,体会漫画作者的匠心独运,与作者情感共鸣。漫画中的“丑”是直观的,无序、混乱、丑陋的画面一目了然。引导学生对“丑”进行分析是为了揭示“丑”的本质,进而发现“真善美”,通过对“丑”的否定和厌恶实现对“美”的肯定和欣赏。以人民日报刊登的《酒席参照乌纱帽》这幅漫画为例:在用公款搭建的桌子上摆满了没有吃完的美味佳肴,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显得食者有身份,而这个人膀大腰圆,高高扬着头还剔着牙,身边的人点头哈腰,谄媚奉承之态暴露无遗,两个人的丑陋姿态折射出对“餐桌浪费”“面子消费”“公款消费”的讽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这幅漫画,不仅要看出作者对“丑”的嘲讽,更要看出作者对节约粮食、清正廉洁的“美”的追求。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文化本质观认为,“语文教育的本质应是一个文化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生成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陶冶人生,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过程”[7],“语言浸透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它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民族经济、文化、心理素质各方面的特征”。[8]漫画是一种图像语言,借助漫画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漫画这一载体,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特征呈现给学生,特别是一些与时俱进、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漫画,其能很好地展现当代的社会风貌。从中高考语文漫画题来看,文学知识融入漫画的案例早已有之。另外,一些反映世情的漫画多体现我国传统的节气、待人处事之道,将这类漫画引进课堂,能让学生在欣赏漫画之余将传统文化的元素融进自我的生活。具体的教学案例可参考如下两幅漫画。随着“读图时代”的发展,漫画试题在语文科中的命制比例逐渐增大,它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将漫画教学引入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日常的漫画教学中,要注意对漫画素材的收集,特别是一些涵盖我国文化传统的优质漫画;重视对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锻炼,能够做到对一幅或多幅漫画进行全方位叙说;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结合漫画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综合分析等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帆.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培养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8:11.

[2]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9):15-20.

[3]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981.

[4]贡如云,冯为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养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5):53.

[5]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9.

[6]唐燕.中学漫画型材料作文审图立意思维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29.

[7]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65.

审美教育案例范文3

【关键词】高职;民族风格;钢琴;演奏;审美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高职院校连年扩招的跨越式发展,钢琴专业的教学与训练也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体系,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实用技能型钢琴演奏人才,赢得了广泛好评。而经过十余年的快速扩张后,高职教育的发展已进入盘整期。对于钢琴专业来说,要践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演奏人才的目标,就必须拓宽训练曲目的种类和内容,凭借丰富多样的曲目类型来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应顺应近年来兴起的民族风,积极引入民族风格的钢琴曲目,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与能力,力求引导学生在钢琴演艺道路上实现多元复合的进阶式发展。

一、利用民族风格钢琴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性

表现美、塑造美、传递美,是包括钢琴演奏在内的一切音乐表演的终极目的。所以,能否生动、恰当地传递、表现出音乐特有的美感和情韵,决定着钢琴演奏的成败。然而,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长期以来,我国钢琴音乐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高职院校在连年扩招的跨越式发展中,其音乐院系因缺乏适用教材,普遍照搬高师、综合性大学乃至单科类音乐院校的教材,使得技法、技巧教学得到突出强调的同时,审美观念和素质的培养日益退居次要地位。这种倾向体现在钢琴专业教学与训练中,表现为相当多学生虽然能够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甚至弹奏十分流畅,但难以传递出恰当的美感,导致演奏效果不尽如人意。这种缺乏审美情韵的苍白机械式演奏,已成为当前制约高职钢琴专业教学水平提高的瓶颈。所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钢琴音乐审美素养,成为本专业教研教改中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引入民族风格的钢琴曲目来探索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二、利用民族风格钢琴曲培养学生审美实践的策略

(一)腔韵化民族化钢琴曲的审美教学实践

笔者之所以选择民族风格钢琴作品来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教学曲目,其主要原因在于此类钢琴作品植根于我国传统的音乐审美心理和观念中,其所表现的审美艺术精神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通过依托此类作品的教学与训练,有望相对快捷地引导学生辨析钢琴曲目中对于表现美感具有突出作用的一些音乐艺术现象,进而活用钢琴演奏技法来表现音乐审美情韵的方法、要领,从而达成提高音乐审美修养的素质教育目标。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别进行论述。首先来看《刘天华即兴曲三首•良宵》的教学案例。《刘天华即兴曲三首•良宵》是我国当代作曲家崔世光根据刘天华二胡曲《良宵》改编创作的一首民族风格钢琴曲目。该曲的部分段落表现出了具有民族审美风格的腔韵化演奏特征,因而适合用作高职学生钢琴音乐审美教学的进阶型训练曲目。在钢琴右手旋律部分,作曲家分别设置了比主音略低的前倚音,并且设置了波音。这些音乐艺术现象,实际是为了模拟二胡的特色演奏技法——滑音和颤音。滑音,即二胡左手手指在琴弦上来回滑动,引起琴弦张力规律性变化进而引发音高规律性变化的演奏技法。而颤音,则是在运弓过程中左手手指在琴弦上做揉、压、抠、滑等指端动作,引起琴弦张力及音高的快速节律性变化,从而表现出类似人声演唱的颤音效果。这正是为了模拟二胡滑音与颤音而设计的,表现出类似人声演唱的腔韵化演奏效果。所以,解读这段谱例演奏的腔韵化表现效果以及达成这种效果的技巧要领,就成为教学的核心任务。在教学伊始,笔者首先播放经典民族歌曲的演唱录音以及刘天华二胡曲《良宵》的演奏录音,通过两者的对比引导学生领会二胡滑音、颤音奏法表现效果与人声演唱效果之间的相似性,强化学生在这一方面的感性认识。接下来,从理论的角度来讲解个中的原理。即民族歌曲的演唱讲究依字行腔,旋律就是由一个个字的发音组成的。换言之,整首歌曲的旋律就是分散在一个个字的发音过程中。那么,旋律当中音高、速度、演唱力度、音色等各种音响要素的变化,就势必体现在字的发音过程中。而音高、速度、演唱力度、音色等这些音响要素的变化,就被称为“腔”。在演唱每一个字时体现出各种音响要素的变化感,进而借此象征性地表现人的情感、情绪变化,这被称为依字行腔。而二胡曲《良宵》中的滑音、颤音技法,正是为了模拟人声演唱依字行腔的效果,从而激发听众体会演唱旋律之外的情绪和韵味,于是就形成了腔韵化的演奏风格。在阐明这些背景知识之后,回到《刘天华即兴曲三首•良宵》的教学当中,通过笔者辅助微课的讲解与示范,学生就比较容易领悟谱例中前倚音的演奏应灵动、快捷,而且倚音应轻奏、弱奏,本音则应强奏,以便更为恰切地模拟人声演唱咬字、吐字的效果;颤音的演奏则应追求轻柔细腻,并表现出演奏力度由中弱到极弱的细微变化过程,从而象征性地模拟演唱时收音、归韵部分力度趋向弱化的行腔效果。

(二)模拟乐器演奏特征的民族化钢琴曲的审美教学实践

王建中根据同名唢呐曲改编的民族风格钢琴曲《百鸟朝凤》,作曲家设计了许多高于本音的前倚音,前倚音甚至要比本音高八度,这是为了模仿唢呐下滑音的音响效果。唢呐的下滑音,其演奏方法是用手指从高音孔的一端依次滑向低音孔的一端,使各种音孔依次闭合,使音高依次降低,就可以吹奏出具有特殊韵味的音响效果了。明确了这一点,则可对高职学生展开有的放矢的教学与训练。首先,笔者利用微课视频展示唢呐的结构,并采取动漫与实际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其下滑音的演奏方法和效果,强化学生对于唢呐下滑音奏法的感性认识。而后,回归于针对改编曲《百鸟朝凤》的钢琴教学。通过笔者的讲解与示范,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前倚音的演奏力度要比本音强一些,以便表现出音头般的效果,而且,在前倚音的演奏过程中以及前倚音与本音衔接、过渡处,伴随着音高的降低,还应表现出演奏力度由强到弱的细微顺次递变,从而传达出类似唢呐演奏般的生动音响效果。

三、结语

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民族化钢琴曲表现音乐美感和韵味的思路与方式。从而得以解读谱面上所标示的前倚音等普遍通用的音乐艺术现象背后的美感和情韵内涵,进而灵活调节自己所掌握的钢琴演奏技法,表现出洋溢着浓郁民族风格、情感韵味的演奏效果。学生经过民族钢琴曲目的教学与训练之后,有望培养出从审美视角解读钢琴作品中各种音乐艺术现象的意识和习惯,进而在弹奏过程中自觉融入审美意识,逐步增强演奏效果的审美表现力。养成了这样的意识和习惯之后,即使面对西洋钢琴曲目,学生也能秉持审美的眼光去探究作品的情感意蕴,进而在弹奏过程中展现相应的审美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囡.高职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分析[J].才智,2019,(22):166.

[2]江帆.在钢琴表演中音乐美学素养的重要作用探析[J].北方音乐,2019,39(14):244-245.

审美教育案例范文4

关键词:高中美术;学习;德育

思想品德的培养有着一定的计划和目的,实质上就是将一些社会观点和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阐述为新课改指明了方向,德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德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就此进行阐述与分析。

一、营造氛围

美感的培养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融入艺术气息,能够轻松地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达到以美教人的目的。如,很多美术教材中,构图作为绘画基础是难点,因为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抽象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进行绘画学习。如,在上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的《拾穗》一课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展示关于拾穗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展示的图片畅谈自己的感想。当学生的情绪被积极地调动起来,教师便可抓住时机顺势布置任务,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关于拾穗的作品。学生由此就会发现展示的《拾穗》作品画面是由三点即人、麦穗、土地组成的图像。

二、课堂渗透

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鉴赏美术作品时,鉴赏者需要以情感为基础体会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发育的黄金时期,他们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着一颗追逐的心,对于赏心悦目的东西爱不释手,对于好看的风景流连忘返,对于优秀的艺术作品过目不忘,但是因为缺少正确的美感认识和审美判断,对于一些事物不能做到正确的鉴赏和判断。教师需要对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进行审美引导,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美术鉴赏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高中时期的美术教育,教师需要用一把拥有美感的钥匙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让学生与艺术作品的距离更加接近。正确的审美观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而纯净的心灵又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有着一定的作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给德育创造了很好的空间。在进行美术教育前,教师要透彻了解学生的心理,学生求知欲强和思维活跃的特点给美感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学习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时,教师除了要告诉学生作品的寓意外,还要对学生全面讲解达?芬奇既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又拥有科学家和发明家的美誉。虽然达?芬奇一生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几乎全部是世界级的名贵珍宝,他在机械、军事和工程上的杰作也数不胜数。通过陈述达?芬奇一生的丰功伟绩,学生便会更加有兴趣学习他的美术作品。

三、思想熏陶

伟大的艺术家都会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敬仰,许多艺术家亲民、爱民,教材上也有这样的案例,教师在授课时要懂得利用这些案例。如,19世纪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加莱义民》作品中,主要表现的是极为崇高的精神,雕塑家表现出面对死亡时不同的人物情感。14世纪的百年战争中,英国军队围困加莱城整整两年,人们因为饥饿和干渴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方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作品中表现的六位英勇义士正是为了城中市民而只身前往送死。教师通过讲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懂得这种以牺牲自我而保全多数市民生命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结语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实施德育,不同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对美术教学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全方位地穿插德育知识,可以让学生的心灵从根本上得到净化,适当地发挥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有助于取得更好的美术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齐放.高中美术教学与德育渗透.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

审美教育案例范文5

摘要:

小学语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能够给学生打下更加良好的语言基础和语文基础。探究模式教学正是一种高效创新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因此,文章分析了探究模式教学的内涵,并分三个步骤来探讨探究模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模式;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探究式教学模式这一高效且创新的模式备受广大语文教师的欢迎,被运用到各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模式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研究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

1探究模式教学的内涵

探究模式教学的核心是探究,以探究为基础来进行教学。小学语文的探究模式教学通常包括探讨和研究两个主要部分。与传统教学不同,探究式教学模式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够进一步激发和开拓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在我国各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都尝试使用了探究教学模式,并发现这类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能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有更多展现自我和挖掘自我的机会。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能够结合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率,作为整个课堂的管理者和协助,来帮助学生完成探究任务。同时,探究模式教学更具有主动性和趣味性,能够降低语文学科的枯燥程度,加强学生对于课本的理解,将课堂所学的东西与实际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活跃课堂氛围。探究模式教学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相比,探究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其主观能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说,探究模式教学是符合小学学生学习实际和培养需求的高效教学模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探究模式来提升语文课堂的整体教学效率。

2探究模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1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探究模式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求知欲旺盛和好奇心强等特点出发,设置情境教学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设置若干反思性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对文章的细节产生兴趣,让学生有动力来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营造一个较为宽松和愉快的教学氛围,运用更加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注意,保持课堂气氛的活跃,避免教学枯燥和乏味。在进行探究模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来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学习和讨论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研究热情。小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展示欲望,教师可以通过探究后的自我展示来满足学生的展现自我的欲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并对学生的探究成果施以鼓励和表扬。

2.2设置合理的探究课题:

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的内容来设置学生的研究课题,例如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课文的题目为研究的课题,让学生探究黄河的变化过程。设置合理的探究课题能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研究分析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课文和理解课文。教师还可以将研究课题扩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例如在学习《火烧云》时,结合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情形对火烧云进行研究,并通过展示图片等形式来分享研究的成果。这样既能学习和理解课文,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教师可以在学生探究课题的过程中,还能针对课文的发展脉络和学生的探究情况来设置阶段性研究课题,也就是进行问题式引导,还可以在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中寻找探究的课题,来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挖掘课文。例如在学习《四时田园杂兴》时,可以让学生说出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并用现代的文字来将其表述出来,或是通过其他形式来表述。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3运用多种方式对课题进行探究: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式教学模式更加新颖,学生对于这类学习模式较为陌生。因此,教师应该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等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时候探究方式和方法就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教导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进行探究,更加充分地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教师要教导学生如何查找资料,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来进行课题资料的查找,还可以要求家长监督和协助学生查找资料。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的课题研究方式来保持学生的探究热情以及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类语言故事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研究乌鸦喝水的实际可能性,来通过自主实验探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的探究和学习。例如在学习《女娲补天》和《夸父逐日》课程时,应让学生分小组对课文进行探究式学习来,并让学生自己对故事进行讲述,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查找和阅读更多的上古神话,来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课程时,可以进行导游模拟探究,让学生分组来进行探究学习,并选出小导游为大家介绍小兴安岭的魅力风光。教师可以辅导学生运用PPT、视频、音频等来进行探究成果展示。

3总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能够降低语文教学的枯燥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文章研究和分析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并分三个阶段来阐述了该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希望小学教师能够通过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来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曹玉秀 单位:长春市九台区东湖镇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臧桂英.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7:107-108.

[2]刘洪凤,胡长德.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44.

[3]龚红霞.关于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思路[J].科技创新导报,2014,13:152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法运用

摘要:

近些年,随着素质教学的不但深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老师们也将目光转移到了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能力上来了,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朗读法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手段,在教学中,通过朗读法的教学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所以,我们的老师对于小学语文课堂上,对于朗读法的运用,应该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在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对于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朗读法,得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帮助我们的老师在后期的运用中,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运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真情实感。如果一味的强调机械的内容灌输,那么学生将难以真正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朗读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手段。做为一门语言艺术,朗读能把视觉上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听觉上的有声语言,通过创造性的朗读活动,能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上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深切思想。利用朗读法,既可以帮助老师丰富教学手段,改变课堂的沉闷气氛,还可以让学生对于教学有个全新的体验,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1重视朗读法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对于内容知识的记忆,并且以此来应对考试。所以,很多老师就有意无意的忽视了朗读教学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自身的朗读能力,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朗读教学,也不是那么的看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核心理念开始偏向于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上,在这种时候,一方面,老师要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对朗读教学引起重视。只有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的将朗读教学在语文的学习中运用出来。例如,在教授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将我国百年民族屈辱的愤怒感情融入了其中,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里,要想让学生切实的领会到作者的意图,并且对文章内容进行自己的思考,产生情感共鸣。不妨用朗读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感情思想的渲染。老师可以先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标准的朗读音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通过聆听别人的朗读感情,来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个了解。然后,在进行教授的时候,老师要带领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朗读,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圆明园的兴盛、没落,以及我国在近代史上所受到的百年屈辱。用朗读教学的方法,可以很好的将学生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2通过朗读的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教学是一门灵活的课程,在很多时候,如果多角度的来看待一些问题,就会发现它们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要多角度的运用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要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再某几个点上。兴趣,是学生展开学习的最大动力,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里,不妨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朗读法,来进行合理的情境创设,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课堂中来。并且,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学生还能多角度的来理解课文内容,丰富文章在自己心目中的印象感。当然了,在实际的朗读情境创设中,老师还要对课程任务有个清醒的认识,既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跑题”的状况,也要适当的帮助学生摆脱教学内容的桎梏,激发自身的创新性思想。例如,在学习《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由于文章中的故事内容比较有趣,并且很适合学生采用朗读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所以,老师在教授的时候,不妨就让下面的同学以戏剧朗读的方式进行。在开始前,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将需要用到的内容编辑成台词,然后让学生借助一些小的道具,就可以开始具有浓厚情趣的情境学习了。在故事中,要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语言,进行感情式的朗读,像渔夫在说“行行好吧,鱼娘娘,我的老太婆把我大骂一顿,不让我这老头儿安宁”时,学生能领悟出渔夫的无奈和懦弱;而在朗读老太婆那句“滚回去,去对金鱼行个礼。我不愿再做自由自在的女皇,我要做海上的女霸王”时,则能理解她的贪婪和傲慢;在朗读金鱼的说话内容时,学生更能发现它善良一面。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学生既能对朗读有所了解,还可以丰富文章内容的学习。

3运用分层教学的朗读法来进行语文学习

当然了,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是一下子就可以造就的,需要老师和学生的长久努力,才能有所收获。当我们的老师运用朗读法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层次性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里,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切实的提高能力。如果在教学中,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投入到环境中,只是机械的强调结果,那么很可能会让学生对于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会对语文这门课程产生厌恶的情绪。分层次的朗读教学在全面的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能力提升的同时,还能够丰富老师的教学形式,保证每一名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提升教学效率。在教学中,由于之前应试教学的强调,导致很多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参差不齐,老师在展开朗读教学法的时候,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开口朗读,甚至有些学生对于朗读则压根没有兴趣,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教学中要帮助他们先大声的将课文朗读出来,出现错误不要怕,最重要的是先建立自信心,只要敢于开口,才能有所进步。对于敢读的学生,老师则要帮助他们对于自己的朗读能力进行修饰,比方说速度,流利程度等,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实的指导;最后,对于那些有一定朗读功底的学生,老师对他们则要进行朗读情感上的深化,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章中来,让内容焕发出带有个人特点的独特魅力。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运用朗读法,来理解语文学习中的核心思想。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学生朗读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老师在语文学习上运用朗读法的教学质量。对于新型的教学方法,老师不要一味的拒绝,要抱有开放的思想,在教授的过程里,注重方法和途径,既要紧随素质教学的理念,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稳步提升学习水平。同时,在运用朗读法进行课程教授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多元发展,对后期的学有裨益。

作者:姜洪秀 单位: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1]覃荔嘉.朗读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15.

[2]孙小娟.小学语文“三步”朗读法教学研究[J].课外语文,2016,05:66.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教学法应用

摘要: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十分常用且课堂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实践的经验,并培养学生创新和合作的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用分析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十分普遍,主要是因为其在课堂上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使课堂质量更加有保障。小学语文是在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其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科的特点使得案例教学法十分适合在该学科的课堂上应用。

1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将比较典型能够说明问题的教学案例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点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理解分析能力得到锻炼,有所提升。该教学法在课堂上的应用十分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能够换位思考,了解学生们的兴趣和想法,安排恰当的案例将其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营造不同的情境将教学案例融入到课堂中,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去理解课堂内容,同时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会更好。教学实践能够体现很好地呈现问题,引导学生们去思考,提高其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的实践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安全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针对其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仔细的讲解,这些都可以很好地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使其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2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提高合作能力:

案例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使得课堂学习成为一种合作性的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活动。它十分强调和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同学与同学的合作。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合作,共同完成或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刻板地被动接受有着极大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要负责听和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十分少。而案例教学过程中合作方式有两种,分别是师生合作和同学之间合作。师生之间瓣合作使得教与学互相促进,共同探讨和进步,体现了合作教育的本质。而同学之间的合作则是更多地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并且在与同学的相片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合作以及团队的力量,有利于培养同学之间良好的感情和默契,使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

2.2提高创新能力:

在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讨论的环节,在讨论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使学生掌握案例中的原理以及原则和方法等。这样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将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地研究和探索,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根据自己的所学和已经构建的知识体系来对案例进行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这样就是课堂之中建立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创造力以及个性能够充分展现,十分有利于创新的心理品质以及判断性思维能力的养成。具体来说,比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早》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准备一些道具,如掉落的花瓣等,在课堂上让学生细致的观察落花,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并抒发对花瓣的理解,之后对同学们的见解和描述进行总结,作为引子引出将要学习的课文,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课文中作者对腊梅的描述,使其印象深刻。

2.3增加实践经验: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年龄段的孩子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对各种事物比较感兴趣,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则能够很好地增加孩子们的实践经验。对于学生来说,典型且多样化的教学案例通过情景再现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对案例中的事物有较为深刻的体会,这种使学生处于实际的教学情景中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去探索的欲望,学生会慢慢地学习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从中积累经验,总结处理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有效地将理论转化实践,极大地增加学生们的实践经验。对于教师来说,创新课堂上的案例设计既是对其自己水平的挑战和提高,也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在课后使同学们对案例进行赏析和评价促进学生们不断地发掘新的理论视角,获得更多的技能以及学习的方法。例如在学习《菜园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留心找好场地,带领学生去真实的菜园感受一下。如果操作起来较困难,也可以将几样蔬菜带到课堂上或者带着学生去菜市场,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一些蔬菜还使这些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们体验了生活。之后让学生们对见过的蔬菜进行描述,培养其观察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并且使其对课文的内容体会更多。

2.4加强师生交流:

在我国,语文课的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在尊师重道的思想教育影响下,学生们往往只能坐在课堂上老老实实听教师讲课本上的内容。这样的方式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困难,教师并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学生们在刻板的课堂上时间久了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而案例教学则可以极大地改变传统课堂上的教学模式,以开放式教学的方法,师生之间平等进行对话和交流,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课堂上的氛围是开放的,宽松的,很容易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能及时地了解到学习的学习效果以及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以便于对课堂内容进行调节,保证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其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且案例法在课堂上的运用给了学生们许多自由的空间,使其交流、沟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希望小学语文教师们能够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不断地积累经验,使其更好地在课堂上发挥作用。

作者:周国新 单位:广西省梧州市苍梧县梨埠镇料口小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及原因

摘要: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理说,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载体,应该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学科,也是学起来最为轻松的学科。然而,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远低于笔者心理预期,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从正确认识小学语文教学为出发点,寻找问题所在,分析其中的原因。希望能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一些启示,以改善教学现状,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语文;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语文是以学习汉语言为主的学科,是我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在国内外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而小学语文教学能初步地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死记硬背,认知浅尝辄止:

小学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都会带着学生逐字逐句地讲解来完成课堂的教学,再从课后布置任务让学生一遍遍的重复。从某些方面来讲,这种方法对语文的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可以保证学生成绩的提高。然而,这种简单的教学方式,却大大弱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使得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无法积累人文素养。对语文教学本身来讲,学生也容易对课文内容浅尝辄止,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使得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停滞不前。

1.2无效分组,学生参与不均衡:

现代教育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多教师意识到了这一点,却没有真正用心做好课堂设计。在教学中,把“热闹与否”作为课堂教学的评判标准之一,总爱提问和分组学习。一方面,学生之间的分工和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还没有深入思考就匆匆与人讨论,对于课文的理解不会十分到位;另一方面,讨论的内容缺乏价值,讨论的模式也存在问题,导致学生各自为营,把文章肢解的七零八落,使学生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思维零碎散乱。自然导致学生之间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生滔滔不绝,差生沉默不语”的局面

1.3依赖课件,滥用多媒体设备: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过分地依赖课件,甚至认为没有课件就讲不出好课,全指望课件为自己的讲课增加亮点。好好的一节语文课,成为了课件的演示课,只有声音图像的不断转换,没有教师的引导,也没有师生之间思维的交流。教无定法,课件教学固然有其可取之处,是语文学习重要的辅助手段,但是不能完全依赖它,不能完全取代书本教材、粉笔黑板的作用。

2问题成因的分析与讨论

造成上述种种现象和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从教师自身的因素、教育理念的偏差和客观因素的限制三个方面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2.1教师自身的因素:

近年来,我国对于教育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教育工作者的薪资待遇也随之在提高,使得投身教育的有识之士也越来越多。然而,相应地选拔机制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新入职的教师也没有完善的职业培养机制,只能自己不断地摸索和前进。这导致教师的质量参差不齐,相应的教学理论基础薄弱,从而使得很多教师对小学语文的本质认识不足,造成了教学越位。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意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方法,积累文学知识,提升人文素养,丰富情感阅历。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小学语文教学为本,提高教师选拔中的学科特色,注重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不能以千篇一律的方式选拔各科教师。同时,新入职的语文教师,要有一个观察的过程,想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后,应该为其设立一次课堂准入的“学校考察”,让众多的语文教师通过检查听课的方式,以教学的实际效果决定其是否有资格单独进行语文教学。

2.2教学观念的偏差:

小学语文教学的原则,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但很多教师把课堂活跃度作为了教学的评判标准,认为一节充满了各种教学技巧、方法的课才是体现自身素质的好课,于是大量的教学技巧运用于实际教学。一节课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新奇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启示学生,一环套一环,于是整节课成为了教学技巧的展示课。完全不顾教学实际,怎么新奇,怎么能激发学生兴趣怎么来。这种方法运用的好,确实能为课堂带来新鲜空气,但过度使用只会适得其反。教师应该将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中去,培养与学生亦师亦友的关系,在教学中起指导作用。教师要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同时,教师要合理利用小组学习方式,让组员之间优势互补,讨论的内容要有价值,采用轮流发言的形式。教师随机入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充满信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3客观因素的限制:

语文学习是多方面的,需要一个理解和积累的过程,很考验教师的耐心和精力。然而语文教师的日程安排很是紧张,学校的行政工作、课外活动、与家长交流、备课等等事项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使得部分教师将目光投向了多媒体教学,过分依赖于课件内容快捷、全面的展示。此外,教育界对教学工作的评价导向有误。很多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变了味。例如,很多学校将教学反思列为了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希望语文教师能从教学实际中吸取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然而这多有一些强人所难,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反思,这就造成教师反思形式的单一,内容千篇一律,成为了教学的鸡肋。这就要求教育界应该给予教师更多的自由,不能设立太多条条框框,和硬性指标。应该鼓励教师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多设计一些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为了顺应上级的号召而教学。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顺应教学实际,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我们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作者:李晶 单位:济宁市微山县留庄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杨丽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语文建设,2014,09:21-22.

[2]曹相弟.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亚太教育,2016,02:199.

[3]王淑英.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5,36:75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创造力培养

摘要:

小学阶段是培养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阶段。目前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核心课程的不断实行,我国越来越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小学生背负着国家的重担是民族未来的希望,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迫在眉睫。而语文课程是所有课程的基础并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目前小学生语文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如何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创造能力;现状;重要意义

1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语文教学目标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课改的情况下语文教学显得更加重要。目前语文课堂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一些老师认为改革是有风险的,所以即使稍微改变了课堂模式也是为了应对学校的检查完成任务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发展还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小学生还处于什么都不太懂得阶段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是培养创造力的大好时机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则忽略了这种优势,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型教学氛围。

2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

2.1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

语文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个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首先语文老师要认真对待课堂教学发现教学中的缺陷并不断的进行改善。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并给学生提供一个提出自己见解的机会。同时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的潜力。此外,老师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改变之前乏味沉闷的课堂气氛改用新颖的教学模式比如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让学生们在语文课堂学到知识的同时,对大自然产生探究心理从而增强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立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2使用现代科技设备:

目前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语文教学也要利用科技技术的优势改善教学模式。目前语文教学要丰富课堂内容,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同学们播放视频等让同学们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举个例子,在给同学讲解古诗的时候可以适当给同学播放一些关于作者的生平简介视频、诗歌的年代背景图片以及播放名人念古诗的视频等,让同学更好地理解诗歌加深印象模仿别人念诗歌的情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同学对每个故事和古诗感同身受,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3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

语文老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开展教学工作。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老师可以吸取各个学校优秀教师的经验,取长补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其次,语文老师也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增强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比如每周给学生两节阅读课让同学们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然后一起交流读书心得或者开展一些创新比赛让同学们积极参加从而激发他们的潜力找到自己的特长。此外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兴趣改变教学方式,比如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那老师就可以将续写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或者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重现课文的情景让同学们进行评比,通过这种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且发挥了课堂能动性。

2.4教师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在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老师也要增强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地更新观念,多多走访其他学校观察其他优秀老师的教学模式吸取经验取长补短,从而探究出一个符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老师还要鼓励同学们进行探索并耐心为他们解决心中的疑惑。小学阶段正是好奇心强的时期他们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疑问此时老师要激发学生去探索自然而不是告诉他们:“你们以后就知道了”。老师要注重和同学们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为发现自己的兴趣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义

3.1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方面也是未来发展的根本。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挖掘他们的潜力。为将小学生培养成全面人才夯实基础。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学习成绩。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就要改善教学模式,宣传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将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学目标。

3.2有利于增加我国创新型人才:

如今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将要被改革,新课程改革标准对这一改革的规定是:将创造力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利于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从小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他们培养成一个四有公民,将来会成为国之栋梁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总结: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创造力对于他们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老师也应适当的改变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不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自己都要重视孩子创造力的培养,让学生符合现代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李学宝 单位:平邑街道第四小学

参考文献

[1]吕连姝.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年7期.

[2]吕会玲.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创造力[J].《大观周刊》.2012年36期.

[3]苑占霞.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2年3期.

[4]周丽娟.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年11期

第六篇:小学语文教学兴趣教学法应用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一方面丰富学生语文知识,一方面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理解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能否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此次研究主要是针对兴趣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教学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兴趣教学法;小学语文;应用

前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取兴趣教学法,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探索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对兴趣教学法提高重视程度,在课堂教学中合理采用。

1创设愉快地学习氛围

保证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强,处于智力的发展阶段,但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不能够集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制造不同的兴奋点,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第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学习已经设定的更加有趣,自然的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举例说明,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时,进入课堂教学前可以将有关教学内容的教学图片准备好,利用图片创造教学意境,通过图片的对比了解圆明园毁灭前后的不同,通过感受文章中的意境,让学生产生自主的思考。在这种意境下熏陶下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并深刻理解文章内容。第二,在学习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游戏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记忆,比如通过成语接龙的游戏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成语,采用猜字谜的方式让学生对文字的结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这种轻松的教学意境,让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充分自由的学习新知识,并且能够使所学知识记忆更加深刻。

2创设悬念活跃课堂气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很多教师不知如何活跃课堂气氛,也意识不到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性。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使整堂课下来教师讲的多,学生被动的听讲,未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且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因此,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理念,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课堂更加充满活力,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设置充满悬念的、富有乐趣的、具有挑战性质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起到活跃课堂环境的效果。在充满悬念的氛围中,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充满了探究疑问的欲望,以此来积极讨论,主动思考,共同去解决问题。并且教师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方面激发学生思维,另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说,在《燕子》教学时,教师便可以在学习之前设置下面谜语:身穿黑缎袍,尾巴像剪刀,冬天去南方,春天又回来。然后,学生相互之间会积极讨论,极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引导发、设疑提问法等等教学方式,在提升了课堂教学趣味性和新鲜感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升了课堂学习质量。

3设计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

如今课堂教学通常采用讲读的方式,即教师进行书本讲解,学生被动的学习,缺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课堂也缺少活力。因此在教学中因该适当增加教学的不同方式,比如通过讨论、朗诵或者让学生主讲的方式,通过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热情大大增加,同时,组织学生尝试自己分析文章,找到重点,使学生们得到极大的锻炼。

4合理使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大纲要求,积极开展创新的教学方法。现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具有更多的优势,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可以让教材枯燥、单调的内容变得形象化和趣味化,极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像、动画等方式,向学生传播教材内容,以不同的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多媒体播放,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的进入到教学情境中,有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下,放松身心展开学习行为,有效提升课堂学习质量。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落实,要求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探究合作能力。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式,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可以进一步吸引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最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设置趣味作业

课堂教学手段虽然多种多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但是考虑到小学生较小的年龄,活泼好动的特点,很难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为确保学生学习兴趣得以延续,教师可以在课堂结束之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置充满趣味性的作业,一方面延长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知识。比如说在学习完《桂林山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出门游玩,描写一篇风景类作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仅回忆课堂所学习的桂林山水内容,并且可以将自身生活经验与学习内容进行结合,锻炼了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此外,充满趣味性的作业,学生不会将作业当做一种压力和负担,能够积极、乐于完成作业。

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天性特点展开教学活动,合理运用兴趣教学法,以此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并且陶冶自身情操,丰富语言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作者:马元平 单位:山东省平邑县地方镇中心校

参考文献

[1]张书明.浅议兴趣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5):214-214.

[2]兰甲.兴趣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上,下旬),2015,(10):90-90

第七篇: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思考

摘要:

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并且为学生们以后更深入地学习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再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技能,让学生对审美有基本的了解,确立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做好充分准备。下面就对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的方法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

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结合

审美能力需要老师的引导才能慢慢培养出来,当今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学习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自然为了适应社会变化,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审美已经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所以应该将小学语文教学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把审美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点点的渗透审美知识,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老师们在讲解审美知识的时候,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和发现其中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审美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审美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老师可以以小学语文教学为载体进行审美教育。另一方面,老师在进行审美教育培养的过程中运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知识,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有艺术内涵的学科,所以可以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加入美的因素,既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将审美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是合理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2审美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法

实际上在小学语文数学的过程中,可以以不同形式体现不同的美,比如:语文可以体现文字的美、不同文体展现出的不同的美、文章塑造的形象的美、运用一些优美句子体现的美、描述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不同的美等等。然而,由于小学生年龄、经历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并不能真正的发现和理解语文教学中体现的这些美。所以老师应该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们增加新鲜感,让学生爱上语文这门课程,并慢慢发现语文中各种各样的美。

2.1设立审美学习情境,使学生了解审美:

由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美,老师们可以对它们进行详细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美。为此老师们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设立审美学习情境,老师可以以自身对美的理解带领学生发现观察这些美,让学生对审美有基本的了解。比如,在小学五年级下册学习过一篇文章叫做《威尼斯小艇》,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写威尼斯的小艇为载体,展现了威尼斯的美。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设立这样一个学习情境,自己坐在小艇上,享受威尼斯的清新空气和自然美景,同时了解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建筑之美,以及那里的河流、小巷、风土人情等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威尼斯不一样的美。设立审美情境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的了解文章中所展现的不同的美对审美有基本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课文。

2.2运用教学设备,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已经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为了适应现代化需求,信息技术业参与到教学中,比如:学生学习电脑知识、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等等。多媒体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将复杂的知识通过多媒体更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将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同时还可以给学生展现一些美景图片,让学生对美有新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时候,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做一个ppt,搜集一些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及描述这些美景的优美的句子,再配一些轻缓的音乐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桂林山水的美,并且体会这些优美句子所呈现出来的另一种美。通过多媒体展示,不仅让学生了解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直观的美,还应该学会理解和把握语言的美,并会逐渐运用语言表达各种各样的美,让学生的审美有所提高。

2.3运用古诗词想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工具。尽管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相对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小学生本身年龄,智力等因素的限制,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古诗词的含义,更不会体会这些古诗词所描述的美景。因此,老师可以给学生详细讲解古诗词的含义,从而让学生自己想象出诗人所描绘出的美丽的画面。例如,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描写春天的诗《春晓》,老师可以先给学生详细地翻译一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春天不知不觉的来临了,早晨醒来到处都能听见鸟儿的叫声,回想起夜里刮风和下雨,不知道落了多少花儿。然后让学生自己在脑海里想象出这些画面,并且在这些画面的引导下,想象一下春天到来,万物复苏,一派生机的场景。运用古诗词想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尽可能的想象大自然的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结语

时代在发展,对于人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教育也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审美教育已经加入到教学中,并成为了重要部分之一。由小学语文教学特点和其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可知,两者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因此将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立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丰富有趣,充满各种美的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发现这些美、感知这些美,培养他们审美的能力,以美的眼光看待世界。

作者:张秀平 单位:平邑县平邑街道第四小学

参考文献

[1]周景献.把审美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J].《品牌:理论月刊》.2011.

[2]高红梅.探讨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3.

[3]李康保.谈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

[4]曹卫央.将审美教育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旬刊》.2013.

第八篇:小学语文教学课本插图作用

摘要: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在教学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图片比较感兴趣,有效运用插图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更直观的了解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本插图;教学作用

随着我国对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了大量的插图内容,这些插图与课本衔接紧密,能够有效反映出教学的内容,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中,由于学生处于学习能力的成长期,对语文学习充满了热情,通过插图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必须要抓住插图这个关键环节,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发挥插图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还处于成长的阶段,对于语文课本中描述的大量文字往往记忆能力较差,理解课本内容有很大的困难,使学生对学习的掌握能力不够扎实。如果充分发挥插图这一作用,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学习经常会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低年级的学生拿到本学期的语文课本后,往往首先翻阅课本中的图片,然后针对图片中体现出的有趣的内容,再去学习课本的文字内容。因为小学生天生对图像比较感兴趣,漂亮的图片能够让学生产生想象,放飞想象的翅膀。例如:人教课本二年级上册《太空生活趣事多》,通过观察插图,学生们发生宇航员好像是漂浮在空气之中,穿着的衣服也不一样……这样的细致观察,会让学生产生好奇的心理。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好奇,结合最近神舟十一号飞天,讲述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失重状态,他们日常的饮食都是完全不一样的,睡觉也要把自己绑在睡袋里睡觉,这样一系列的解释,让学生对疑惑产生了答案,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发挥插图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发育状态,对于文字极其不敏感,对语文课本的段落、句子、词语等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根据课本插图用来辅助理解课本中心思想,能够化复杂为简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因为“漂”字和“飘”字比较相似,两个字的发音相同,小学生在理解两个字的时候比较困难,而我国古代在造字的时候,有很多字包含了象形含义在其中。在讲到《纸船和风筝》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的运用到插图,来帮助学生加深两个字的印象,让他们说一说纸船和风筝如何帮助其他动物找到朋友。学生通过插图就可以知道,纸船是顺着水漂流下来的,水中有三点水,所以是“漂”;风筝是依靠空气来飘动的,空气中有风,所以是“飘”。这样的教学难点,很容易就得到攻克。再例如:二年级下册读本《邮票齿孔的故事》,有一句话这样写道:“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图中阿切尔的神态表情、站立姿势、手上的动作,与酒店中的其他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很容易理解到阿切尔的神情,了解到他内心的所思所想和情绪变化。

3发挥插图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小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直观的方法和途径。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思想的养成至关重要。由于小学生天性好动,观察的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出现认识上的偏差。但是通过课本中的插图,可以有效解决小学生的这一问题。课本中的插图往往与生活结合的非常紧密,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通过图片进行观察,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提升是明显的。例如: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细心的观察雪地上的脚印,通过观察学生联系到生活中的例子,小鸡的脚印像竹叶,小狗的脚印像梅花,小鸭的脚印像枫叶,小马的脚印像月牙,每一个动物的脚印都像是一副美丽的画卷。再例如:讲到小学一年级课本《比尾巴》时,让学生细心观察每一种动物尾巴的形状,分析他们尾巴的用处,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发挥插图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素质教育越来越提倡美育教育。如果教育缺少了美育,就如同人缺少了手臂,成为了不完美的教育。如果一个学生不接受良好的审美教育,就不可能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就不可能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小学阶段,从教学的大纲要求可以看出,具有大量围绕审美观念的教育课文。美育在语文课本中并不仅是通过教学获得,最重要的是要主动去接受,向着美好的事物发展。文字在表达审美上是欠缺的,而插图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的插图都具有说服力,能够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例如:课本中的人物肖像、大好河山、动植物等等,通过图片的呈现,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充分的体现。

5发挥插图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念

随着小学课程的改革,教学部门越来越重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希望他们能够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依靠教师传播知识,还要让学生从课本中获得情感的体验。而课本插图的作用恰恰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能。插图以其独特的展现力,是语文课本的经典之作,是形象化的具体体现。教师必须要贯彻落实好教学实践的理念,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课本中的插图,从中获得情感价值的认同,产生与作者之间的共鸣。例如:六年级语文课本《少年闰土》中有一副插图,描述着与好朋友闰土惜别的场景。教师就可以提问,让学生走入故事的主人公之中,用来扮演角色体会插图中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获得生活中的分离情感。

总而言之,课文插图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让课堂丰富多彩、充满乐趣,使课堂的教学感觉更加真实,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发挥插图的引导作用,就会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更加的充实,更加有效。

作者:王海岩 单位:吉林省四平农垦管理区三塔二小学

参考文献

[1]柯一冰.课本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海峡科学.2008(5):93-93.

[2]吴小仙.浅谈如何发挥课文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成才之路.2008(30):104-105.

[3]彭小红.浅谈课文插图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速读旬刊.2016(7).

[4]张新民.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功能管见.山东青年.2014(2).

[5]李永生.应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插图的作用.黑河教育.2013(11):34-34.

第九篇:小学语文教学学生主体性初探

摘要:

当前中国的经济与科技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当然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教育改革明确指出了学生在学习中占主导的地位,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思考和交流,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潜力,充分体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学生为主体;策略

1限制小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发挥主导地位的因素

如今教育确实在不断在改革,一直强调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阻碍,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这些因素进行简单的研究就会发现,中国几千年的尊敬老师,以老师为学习的主体思想已经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所以虽然现在教育不断改革,仍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老师在学习中一直都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尤其对于刚刚上学不久的小学生,他们是非常尊重老师的,认为老师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实际讲课的时候,大部分时间仍然是老师在不断的讲,而学生也仍然是在下面一直听,跟本没有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

1.2当然教学改革后,老师们明白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只是停留在思想上,在进行实际的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且仍然有很大一部分老师认为,现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课时有限,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本没有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思考或者让学生自己讨论,因此,最终导致的还是大部分时间老师讲解,学生也就只能一直被动地接受。

2由以上分析可知,要想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应该采取有效的策略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老师应该明确在语文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们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明确在进行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才是主体。一方面,老师应该明白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即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是课本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对于重点内容强调一下,剩余的时间应该留给学生,老师只是在一旁指导,让学生自己学习、思考、交流,体现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并且老师应该放低自己的身份,主动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老师可以参与到其中,进行平等的讨论,倡导每一个学生都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可以对老师的一些想法提出质疑。另一方面,小学语文老师必须不断的学习和语文教学相关的知识,改变自己的思想,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所以,老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发现并接受新的适合语文教学的方法。并且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时候不能单纯只讲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等。

2.2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老师们首先应该看到学生的这一差异性,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分别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唐诗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把学生编成三个小组,第一个小组重点就是讲解唐诗中的词语解释,在课堂上他们主要能达到理解这些词语解释,并且会读整首诗的教学目标就可以了,课下以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第二小组主要是给他们深刻讲解整篇诗句和里边的重点词的意思,对他们的要求是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和整首诗大意,并在课堂上就会背诵整首诗。第三组也就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对于他们应该让他们既会背诵诗句,还可以理解并背诵诗里边的重点词的意思。这样老师对于学生的不同学习程度,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

2.3课上举行语文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中:

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学科,尤其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比如:古诗词,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受年龄、智力等方面的影响,理解这些古诗词对他们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正是由于这样,学生才更会有抵触心理。这时老师可以在在课堂上组织活动,带动学生的学习气氛。例如,老师在进行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这首诗的教学的时候,可以在课上举办诗歌朗诵的活动,提倡学生们积极参加,并派一些学生做评委,给出点评。评比出朗诵比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当然,对于朗诵比较差的学生也应该给予肯定,并多多鼓励。这样可以活跃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

2.4老师应该提倡学生多问:

小学语文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起来肯定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疑问的。但是大部分学生并不爱问问题。一方面,有些老师比较严厉,小学生难免会对老师有种抵触的心理,不敢主动问问题。另一方面,有一些学生比较内向,本身不爱问问题。这样学生不问的话,疑问就会越来越多,久而久之渐渐的就会讨厌语文这门课,所以老师一定要提倡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问,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坚决不能把问题一拖再拖。同时告诉学生要大胆,有主见,敢于对老师的问题提出质疑,让学生明白他们和老师可以平等交流,互相探讨。

3结语

教学改革虽然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真正的采取相关措施,更多的还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改革,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充分体现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的主体性。

作者:邱艳 单位:平邑街道第四小学

参考文献

[1]段雪琴.小学语文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学周刊c版》.2014.

[2]赵琼.小学语文主体参与型课题模式与教师角色的转变.《课外阅读旬刊》.2013.

[3]杨亮.小学语文主体性“生态课堂”的辩证建构.《新教育》.2014.

[4]孟妍.探寻激活课堂的钥匙———关于小学语文主体参与课堂的有效生成的思考.《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

第十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

摘要:

在对小学的义务教育过程中,语文的教学一直都被学校所重视。小学教育把语文这门课程当成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对语文的教学可能让学生得到有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也为同学们学习其他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本篇文章在主要研究小学语文的创新性思维教学,为相关领域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和参考性意见建议。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思考

在对教育大改革的过程之中,在新课标的潮流之下,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如何对小学语文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使同学们把更多兴趣放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之中,是比较时代性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和创新的联系

对教育的创新是对时展的本质要求,时展需要全面型的人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是优秀的人才就越能在这个激烈的时代竞争中很好地存活下来。语文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是一个名族的内在要求,语文是文化魅力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在当前来说对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之下来说,对语言的要求特别高,所以就必须重视小学生的语文教育。语文是需要从小就培养的课程,基础性很强,对学生来说学好它很基础也很重要。语文课程对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创新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育不仅对国民素质有基础性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很大。小学语文的教育的意义深远而且重大,重视小学语文的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反映了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实践思考

(一)确定明确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向

怎样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创新性实践是一项重大问题,首先就应该明确认识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向。教育总体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那么小学语文的教育也不能脱离我们教育教学的整体目标。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也应该坚持语文这门课程的性质和标准。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老师也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首先就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把学生当成自己教学的整体,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重视人文关怀。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应该不断对上课所讲的书本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对学生循循善诱,全面充分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通过这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取得语文知识。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而且能提高学生自己的文学修养,而且会提高学生的总体审美水平,通过不断的审美练习所取得的审美水平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的教学理念

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过程之中,首先就应该让传播知识的经验者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摒弃旧的传统观念,从现代时代中汲取新的元素,不断丰富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理念,改善我们原来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之中应该有更多创新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有两种不同的思想,还应该有两种不同的思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阅读文章,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不仅能提升阅读能力,还能使学生加深对于一篇文章的深层理解,让同学不仅对语言有很然后便是要使学生在有一定阅读量的积累之上,使学生拥有自己一定的写作能力,并且在写作的过程之中能够有自己的思想,加深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得同学写作和阅读能力都能够提高,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阅读和写作的理解,了解他们的不同和相似之处,把自己的阅读很好地融入到我们的写作之中。这样就能激起同学们对语文的好奇以及热情,还能使学生更加依赖语文。这便是老师的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对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

(三)明确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在对小学语文教育进行创新的过程当中,就应该特别明确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总体目标便是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合理确定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就应该对小学语文的教材融会贯通,全面对教材进行理解,在教学的时候,也应该对教学一星期、一个月、一学期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有总体的设定,这样才能使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为了使教学目标更加切合实际,先教学内容制定的过程之中,应该对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然后对教学目的,教学主题,教学价值,教学方法都进行设定。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每一堂课程中都能够高效率进行学习,对教学的内容也才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结语

本篇文章把重点放在对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创新以及在实践中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思考,而且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也对教学和创新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探究。与此同时,本篇作者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自身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和思考,也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目标和总体规划布局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站在本身的角度,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教育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也能够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很好地学习中国的国学,也能够使学生对学习语言有更大的兴趣和爱好,也更能理解和掌握学习,因此在对小学语文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的过程之中,应该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主题地位,这样才能适应和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发展。

作者:曲明姝 单位:五常市营城子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陈洁.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创新[J].新课程(小学版),2010(5):11.

审美教育案例范文6

美术本身属于艺术文化的类别,它是人们展现个人文化、思想的方式之一,也可以说是体现绘画者个性的方式。在高中的美术课程教学中,学生会学习到国内外不同时期的美术知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则蕴含了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的文化变迁,作者在表达的同时,又赋予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想要真正深入的学习和了解高中美术知识,情感教育是现代高中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现代学生在高中时期,虽然心智上已经开始快速的成长,但大部分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仍然过于表面,特别是在美术相关的技巧上,只懂得基本的运用,在运用美术技巧和知识的同时,加入自己的风格方面仍有所不足。而情感教育的方式,则是老师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对于美术的热爱和学习欲望,并以自己独有的个性去理解、思考高中美术知识,最后转化为拥有独特情感的美术思想和美术作品。但目前,很多高中美术教学仍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高中学生因为年龄的关系以及以往接受教育的情况,对于美术领域的知识是比较匮乏的。同时美术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时代文化,而现代学生在历史文化方面相对了解的不足够全面和深入,并且美术的内容相比现代流行的漫画来说并不是十分有趣的,多数学生更喜欢像漫画那样轻松、夸张、搞笑的图画。并且部分老师在美术教学中,把相关内容讲解成高深的理论和概念,就造成高中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而有兴趣的学生又因此失去了情感上与美术的交流。另一方面,现在大部分的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和孩子在美术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而学校的很多老师也一直灌输给学生美术只是打发时间的闲余爱好的想法,任何事情都不能影响学生正常的课业。主学科就好比是行驶中的火车,前方任何事物都要为其让路。高中学生因为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就会把美术当作一种可有可无、无所谓的学科,会把美术当成只是用水墨、颜料等在各种媒介上随便画一会儿的东西,这是随便的心态,直接影响了美术教学的效果,即使有的学生自己本身对美术很感兴趣,但因为家长和老师的不鼓励,甚至是阻挠学生向美术领域深入发展,从而令学生慢慢疏远美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也会被慢慢的磨平,从而令多数学生的思想变得统一化。

二、高中美术课堂情感教育的有效方式

(一)生活与美术的融合

有的学生在学习美术的时候,会进入一个误区,认为与美术相关的都是一个非常深奥的艺术行为,自己是达不到那种高层次的境界中的。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任何形式的美术行为,其实最初都是以生活为基础,学生的个性也是在生活中所形成的,所以情感教学的第一步,应是把美术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比如:美术老师在让学生进行绘画的时候,其内容不一定完全是要山水、植物和人物等常规事物,因为现代高中学生对山水的了解和情感上的认知都有所不同。因此,可以把与学生情感联系最紧密的部分设定为绘画内容,如:“生活的一角”,这“一角”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如:学校的一角、家里的角落、学生的卧室,或更小一些的范围,学生的写字桌、床铺等。而表现的方式,可以分为“真实”和“想象”。想象也就是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自己的情感需求来画出自己梦想中的桌子、床、房间或生活环境是什么样子的,通过加大绘画过程的自由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个性情感。而真实,则可以以超现实的形式来表达,如:大小颠倒。即:绘画内容常规物体大小进行转化。

(二)颜色中的情感

提到美术,人们很自然的会联想到色彩,而不同的学生,因为性格和喜好的不同,喜欢的颜色和在颜色的搭配上也有所不同,如;有的学生喜欢冷色调,有的喜欢暖色调;有的学生喜欢简单颜色搭配,有的学生则喜欢很多种颜色参杂在一起。在现代,高中学生通过电视和网络,可以观看到各种动漫和影视剧,其内容的服装和特效,都拥有丰富的色彩,相交之下,高中美术教学在颜色的丰富度上就逊色了一些,还可提高高中学生对美术教学的兴趣。情感教育,既是针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教育,因此在美术作品创作中,把学生的情感与颜色的运用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视觉上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个性得到更好的发挥。比如:山水画中金黄色的河流,一颗枯树上红色的叶子。如果在绘画动物时,则可以把某种生物的特征涂上不同的颜色,如:蓝色的马鬃毛,以此可以让学生自己自由的进行情感的表达,自由而又个性的运用不同的颜色。这样做可以令学生绘画时增加更多的乐趣,同时更加可以培养学生在运用色彩上的个性化。

三、结语

总之,情感教育就是以学生的情感、思想为切入点和中心的一种有效的现代教学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还要注意拉近学生与高中美术知识的距离,让学生的情感可以真正感受到高中美术知识中蕴含的情感,这就需要老师对其包含的个人(即:创作者)和历史文化进行全面和深入讲解。

作者:叶江涛 单位:江西省乐平中学

第二篇: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创新研究

一、高中美术课堂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为什么把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中美术鉴赏艺术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如下几方面原因:一方面,美术鉴赏中的审美教育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其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展一定的审美活动,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在紧张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形成一定节奏,使他们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挑战。事实上,如果能够在高中阶段形成学生求同存异的创造性思维,到大学后加以发展,一定会提高他们的成材率。

二、高中生审美现状

对于高中这阶段的这学生来说从生理、心理都是聚变的时期,高中生的审美意识逐渐形成,不断扩大的审美范围和日益成熟的审美价值会促使他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当今的应试教育体制下,高中阶段审美教育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困难,部分学生也出现了对美术鉴赏无兴趣,经过一系列调查分析,我认为有如下因素:一方面,高中学业繁重,学生由于备考大学所面临的时间和精神压力。另一方面,把美术狭义的理解成狭义的画画,认为鉴赏不是美术课。鉴赏内部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依旧保持在讲授为主,极少与学生互动,或者缺少资料,观点陈旧。学生对所欣赏的内容陌生,不知道如何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沉闷;还有些学生认为鉴赏是一种艺术家才能做得到的行为,只有这类人对美术作品的评述是权威的。殊不知鉴赏的行为是包容广博的,评述的方式不同,并且高度不同,任何一个人都有参与审美的权利。并不是学生认为的鉴赏高不可攀。

三、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创新研究方式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本论文力求从对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分析研究开始,加强对高中美术欣赏课的认识,研究探索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我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以下两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

1、教师篇:提升自我,勇于创新

1)教学理念的创新。

教师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在美术鉴赏活动中应改变过去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法,寻找一些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地参与,评价方式要多元化。教授美术鉴赏,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情,有了好的心情就会使课堂变得活跃,再加上艺术课的自身魅力,一定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教学方法的创新。

①利用“百家”争“鸣”在鉴赏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美术鉴赏中,学生的真实体验最为宝贵,我们应在理性的分析与理解作品价值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情感取向,因此,要敢于设置“百家”争“鸣”开展,倡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又富有个性特征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态度。例如对维纳斯的评论,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②重视“问题”的作用。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作为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教师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具有了促使学生思考的基础。然后就要将问题外化,展开解决问题的新课学习过程。我做到如下三种方式的尝试:一种是教师会提出自己准备好的具有激疑作用的问题,并沿着该问题展开学习活动;一种是教师引导让若干学生找出突出的、主要的问题,该问题也是教师备课时筛选出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然后带领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一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处于自己发现问题的状态并且都把问题外化,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起点上都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使问题的解决与发现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摆脱被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自己的发现和原有知识发生碰撞的过程中,既能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又能寻找到存在的知识欠缺,二者之间的冲突,就是学习的原动力。③利用比较教学方法增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效果。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侧重于比较学的鉴赏方法也是常用的鉴赏方法之一。可以是纵向的比较,也可以是横向的比较,可以是同类比较,也可以是异类作品之间的比较。从而增强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

2、学生篇:知己知彼百“讲”不殆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掌握高中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感知美术作品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设立的教学目标,采取的教学手段,才能有的放矢。通过调查研究,"90后"高中生的特殊审美特点,简要剖析其产生时代背景,并提出内外兼修的正确审美观。我鼓励高中生到现实和自然中去参观,更多地欣赏当代的艺术作品,从大量现实生活中获得审美的启迪。鼓励他们的思想向更深刻和辩证方向发展,例如,增加阅读量,尤其是经典名著。欣赏交响乐、芭蕾舞、京剧等高雅艺术;阅读大量的科普读物或科幼作品;阅读一些较为深刻的文艺作品。

四、总结

以上是我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提出的一些看法。希望他们能通过美术鉴赏知识的学习,培养审美的眼睛,让他们知美懂美创造美,用美的方式去感恩生活。

作者:李丽 单位:北华大学美术学院

第三篇:高中美术教学创设和谐愉悦课堂氛围探析

摘要:

近几年,师生之间双边关系的确立已经成为了美术教学中一个新的追求点,我们如何在确保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来更好的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成了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本文以高中美术教学为着手点,进行了有关内容的交流和探讨。

关键词:

高中美术 和谐愉悦 机制

从新课改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美术教学中进一步巩固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已经逐渐成为重中之重的话题。下面就从四个方向出发,针对如何建立一个和谐愉悦的美术课堂氛围提出几点具体的思考。

一、和谐愉悦的美术课堂需要教师充足的教学准备

在新教育形式下,很多教师将美术教学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多媒体教学形式上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教学策略,多媒体的演示永远代替不了教师的身体力行。人们都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美术教学也一样如此,如果一个美术教师仅仅凭借多媒体的力量是完全创设不出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的,教师只有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掌握本堂课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重点应该讲解哪些知识?学生的理解难点在哪里?如何选择适宜的课堂模式展开新课的学习?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听讲的兴趣?比如在讲到“绘画艺术的特点”这一章节时,教师应该先明确绘画艺术有哪些特点?学生在理解绘画艺术特点时会存在哪些问题?本堂课应该以多媒体的展示为主还是应该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绘画艺术的特点?在上述一连串的疑问下,教师才能在明确本堂课的主要任务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模式。

二、和谐愉悦的美术课堂需要良好的课堂机制

和谐愉悦的美术课堂氛围并不是哪一个教师空口喊出来的,也不是通过教师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实现的,为了实现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几点课堂机制、首先教师应该提高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从研究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高中将美术课当成了休闲娱乐或者是处理作业的时间,甚至于有一些美术教师自身就忽视对美术课程的重要性,他们会以聊天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教学的交流,但是这种教学交流往往围绕着“家长里短”展开,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根本不清楚本堂课到底学习了哪些美术知识?因此教师应该端正对美术课程的态度,从而来影响学生对美术课程的认识程度。其次要制造一个有序的课堂秩序。由于教师和学生对美术课堂的不重视,使得很多学生不遵守美术课堂上的纪律,他们会在课堂上随意的聊天、吃零食,极大的扰乱了美术课堂的秩序,给美术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为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严格表明自己的态度,让学生严守课堂纪律,通过所有学生的共同努力打坐一个有秩序的美术课堂。再次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美术课堂上,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只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师生关系,才能让美术课堂永远摆脱沉闷和压抑。除此之外,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也是实现和谐愉悦课堂氛围的基础。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的选择一些互动性强的、新颖的教学模式,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的通过自己的探究掌握美术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三、和谐愉悦的美术课堂需要开放的教学环境

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是在近几年逐步得以流行的一种教学形式,它鼓励我们的美术教学不仅要立足于课堂内的教学模式,更要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我们都知道美术是一门以艺术和创造为核心的一门能够充分表现美的学科,如果我们仅仅将学生困在封闭的教室内,那么学生的审美和创造力将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要想建立一个和谐愉悦的美术课堂氛围,一方面我们的教师应该通过精心的布置为学生打造一个一个充满美术味的开放式环境。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在教师的四壁贴上一些有名的画作,甚至于可以延伸到走廊、楼梯、校园等空间,让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美术的存在,从而帮助他们在无形中形成良好的美术审美习惯。另一方面便是带着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让学生从实实在在的大自然里感受到美术的美。例如在讲到“中国民间美术”时,除了在多媒体上为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民间美术作品之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在美术课堂上了解的知识,走进真实的生活,到生活中去寻找真正的民间美术。开放式的课堂环境可以让学生摆脱封闭课堂所带来的压抑,可以让他们的心灵得以彻底的放松,在此氛围下我相信学生的审美和创新意识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四、和谐愉悦的美术课堂需要多元的评价策略

很多时候评价可以直接起到推动美术课堂氛围的效果。尽管高中美术教学侧重于对美术作品的一个鉴赏的过程,但是有些时候我们的教师还是需要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外的美术作业,让学生从欣赏到实践、从浅层面的理解到深层次的升华。多元的评价策略一方面从对结果的评价上过渡到对过程的评价上。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给学生的美术作品一个简单的评价,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关注学生取得的成果,那么我们将永远发现不了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过程中所闪现的每一个灵感的火花,所以对美术过程的评价可以让教师从精神、方式等多方面对学生实施综合性的评价。多元的评价策略另一方面从教师单方面的评价过渡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评价。学生的评价视野和角度往往与教师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除了关注教师评价的过程,学生评价的过程也不容小觑。在评价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教师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学生的作品,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来多元化的评价别人的作品,继而能够在别人的作品中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不仅是美术教学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绝佳方式,我们只要从以上四点出发,真正的做到以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以创建和谐课堂为目标的教学才是高效而健康的美术教学。

作者:王爱国 单位:单位:江苏省铁富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丽丹.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2]吴军.浅谈艺术的授课方式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J].中小学电教,2011(Z2)

[3]李永利.谈高中美术教学中着重要解决的几点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2)

[4]朱雪琳.高中美术新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科技信息,2009(19)

[5]潘冬子.普通高中美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迫切性[J].中国科技信息,2005(22)

第四篇:高中美术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

高中美术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中生应当重点提高的部分。美术教学是高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离不开美术学习。高中生的很多学习思维和生活经验来源于对美术思想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通过美术学习,能在提高高中生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减轻升学压力。就高中教学现状来看,面对强大的应试教育的压迫,在素质教育实施还不够深刻的今天,美术学习备受冷落。美术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十分巨大的作用,怎样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美术 创新 能力 培养 措施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当今教育的一大课题,创新并不是简单地抽象地说一说,而是应当付诸行动,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策略。高中阶段正是高中生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美术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笔者根据目前的教学背景提出了下列措施。

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多思多想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技能的直接途径。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的储备是创新的基础,拥有了知识还需要学会运用知识。传统课堂教学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教师以自我示范为主,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在这种单调的环境下,创新能力不可能得到发展。想要改变现状,就需要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启发学生多思多想。学生的思维只有遇到一定的问题之后才能进一步启发教学,课堂上首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多思多想。比如在学习《错位的图片》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拿出各种各样的错位图片,课前问学生:有人能够很快说出怎样才能得到这样一种错位图片呢?通过这种提问的方式,学生就可以从中选择一幅或者两幅错位的图片,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法活跃思维,这样学生能对如何制作错位图片产生一定的了解,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保证他们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教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完善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用新激趣。

新鲜的事物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画兴趣,比如在学习《画自己的手》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手,然后让学生通过手做出一些动作,并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有些学生会回答:“我的手做出的动作像一只小猫。”有的学生回答:“张开的五指就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开屏一样。”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散思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手的变化越来越多。这个过程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了学生的创造力。

2.用点激趣。

高中美术教学中有很多欣赏部分,欣赏课能够进一步让学生去听、去想、用心感受,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广泛的空间,但学生对于美术课中的欣赏课并不是很感兴趣。怎样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首先应当挑一些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图画让学生欣赏,通过引导式提问学生:“在这幅画中,你们觉得它的色彩、明亮等关系处理得怎样呢?如果让你们画这一幅画,你们就会怎样搭配颜色?想用什么颜色作为主基调呢?”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问:“这幅画的结构是怎样的,如果让你去画的话,你想怎样安排这幅画的结构?”

三、深入生活教学空间,激发学生敢于想象

生活中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密切与生活的联系,使得学生乐于学习,愿意动脑,激发学生敢于想象,善于探究,培养创新能力。深入生活教学空间,让学生掌握的思维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

1.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有不同的想法才能体现出自己的创新。比如在绘画作品中,能够明显看到自己的作品和教师的不同之处,和其他学生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不断的求异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2.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在学生有一定求异思维基础上产生的,美术特别强调学生应当具备发散思维的能力,不仅画得了地上的草还画得了水里的鱼,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都能有所发挥。

3.形象联想。

美术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绘画能力,绘画需要学生能够根据一些真实的植物、花鸟、交通工具、建筑物等画出自己的想法。形象联想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创新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鼓励培养出来的。无论教学是怎样的,教师都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实现每一个可能性,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联系新旧知识,注重促进他们的个性培养。美术教育并不仅仅是“艺术”,也不仅仅是“教育”,更应当充分发挥主体性。美术教学对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甚至精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大纲,从各个方面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美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主体性发展的最终结果取决于主体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石卉卉 单位:宿迁青华中学

参考文献:

[1]苏峰.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凡鸿.高中美术活动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李永锐.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4]李永昆.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思考[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05:1689.

第五篇:高中美术教学心得漫谈

摘要:

高中美术课程是一门边缘化的课程,不仅部分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程,而且一些任课教师本身的教学热情也有待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艺术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教好美术这门课程,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智慧和精力。

关键词:

高中美术 教学 心得

长期以来,高中美术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中居于边缘化的位置,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无疑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多数非艺考的学生都花费更多的精力在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上,不愿意在将来与高考联系不大的美术学科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多数高中对美术这门课投入的教学资源也非常有限,这给广大美术教师带来了很多的教学困难。最重要的是,一些高中美术教师本身教学热情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对学生放任不管。毫无疑问,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水平会深刻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必须勤于总结教学心得,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美术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途径有很多,笔者主要从教师提升自身教学素养、提升课堂效率、关注师生关系、推进教学创新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提升教学素养

教师的教学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散发出来的是充满魅力的气质,那么学生会被教师的气质所吸引,进而更加关注教师传授的具体知识。美术教师的教学素养涵盖很多内容,主要是教师的美术专业素养、教育学理论素养、性格特点、精神状态等。笔者主要探讨美术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的美术专业素养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1.美术专业素养

有美术教师认为,多数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都比较匮乏,因此自己的专业知识足够应付学生。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学生是最精明的观众,虽然他们对于美术知识了解得不多,但是只要教师开口讲课,他们就可以判断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因此,美术教师应十分注重提升自身的美术专业素养,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

2.精神状态

当教师站在讲台上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最直观的就是教师的精神状态。相关科学统计显示,教师的精神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是相互影响的。如果教师是激情四射的状态,那么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差不到哪里去;如果教师教学的状态非常低迷,没有任何激情,那么学生自然提不起精神。一些美术教师因为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积极,自己的教学热情逐渐降低,导致课堂氛围越来越差。教师的精神状态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持饱满的教学热情,以精力充沛的形象站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

二、提升课堂效率

毋庸置疑,课堂效率高是课堂质量提升的主要标志之一。课堂效率高就意味着教师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教师也就可以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学习的时间。提升美术课堂效益的途径有很多,以下两点是在教学实践中适用性比较高的。

1.组织精简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主要媒介,教师的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在高中阶段,学校安排的美术课时原本就有限,如果教师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教学语言缺乏逻辑、繁复累赘,就很容易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应组织精简的教学语言。

2.认真备课

良好的准备是成功的一半。美术课在高中课程设置中往往不受学生重视,如果学生在课时极其有限的美术课上学不到丰富的知识,就会更加轻视这门课程。因此,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备课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美术素养和接受能力。如果学生整体的美术素养较高,教师就要相应地多准备一些专业的素材,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如果学生整体的美术素养不高,教师就应该准备一些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更加基础的知识内容以及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以避免学生由于知识难度过高而丧失学习兴趣,或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和不愉快。

三、关注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

作为课堂活动的两个主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会对课堂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学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好的班级,学生的学习态度就越积极。不仅如此,若师生关系十分和谐,任课教师往往不用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就可以轻松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得也非常开心和轻松。因此,教师始终关注师生关系是极其必要的。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若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需要具有真诚的态度。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关心学生、引导学生。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是相互的,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时,他们也就会更加尊重和理解教师。其次,教师还需要具有坚定的毅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一方面,众口难调,教师面对的不是一两位学生,而是一个学生群体,在这个学生群体中,每位学生的个性都是有差别的;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容易产生一些矛盾,一些学生习惯将教师看成自己的对立面,高中生的叛逆心理尤其强烈。因此,教师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现实的各种困难面前,教师只有具备坚定的毅力,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断朝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方向迈进。

四、推进教学创新

在不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美术教师也应对自己的教学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一些教师的教学创新存在很多问题,最严重的就是一些美术教师的教学创新流于表面形式,没有真正深入每一个教学环节,这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真正践行创新理念,学生就无法学习和借鉴。另外,教学创新要突破表面并逐渐深化。笔者认为,美术课的教学创新要想实现其实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美术课本身的艺术特质赋予了创新教学无限的可能性。关键是教师要坚持将教学创新进行到底,要深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细节。结语美术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没有边界的。教师在教学时都非常希望学生能够提高美术素养、掌握美术技巧、提高创新能力,而这些必须以教师实现教学的创新为前提。教师要想教好美术这门课程,就必须投入更多的智慧和精力。

作者:李红梅 单位:四川攀枝花市米易中学校

第六篇:高中美术教学模式创新

摘要:

美术课程是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等,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如今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传统、单一,即主要对学生进行硬性的理论知识灌输,整节课都是教师在侃侃而谈,这就导致学生对美术感兴趣的越来越少,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觉得美术课程的开设是没有意义的,因而美术课的教学效率一直处于不理想水平。鉴于此,对当前的美术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课堂变得轻松、活泼、有生气,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是摆在广大美术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

高中美术 教学模式 创新 探究式 小组合作 多媒体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应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所以,身为高中美术教师的我们,应该对当前以自身为主体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构建出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教学新模式,为高中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那么,该如何对高中美术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对此问题进行一番详细的描述和探究。如今的高中美术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师进行,教师是支配者、控制者,学生没有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而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得知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智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在高中美术课堂中,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转而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对美术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和分析,以此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比如,在学习《礼仪与教化》这节内容时,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观看了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美术作品《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的图片,然后对学生说道:“同学们,下面,你们就对这两幅图片进行仔细的观察,然后在作品名称、作品形式、作品功能、服务对象等方面比较它们的异同。”待学生回答之后,我继续问道:“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若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怎么样?”“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1]然后,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这样,我摒弃了以往一上来就对学生进行死板灌输的教学模式,而是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既让学生参与了课堂学习活动,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教授做好了铺垫,一举多得。

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学习精神

如今,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提出,各种教学新方法层出不穷,小组合作模式,也渐渐出现了各学科的教学当中。对于高中美术课堂而言,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也能使班里每位学生都参与到美术课程的探究中去,进而提升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身为高中美术教师的我们,在课堂中可以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此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并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在学习《各异的风土人情》这节内容时,我就要求学生四人为一组,通过阅读教材,对此下问题进行合作探究:1.民间美术的含义是什么?2.民间美术的种类有哪些?3.民间美术的独特艺术语言是什么?[2]4.在我省杭州市,你们都见过哪些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见到的?它们分别属于民间美术的哪一个种类?有着怎样的寓意?5.仿制书上的例子,制作一幅剪纸作品。6.思考:民间剪纸是怎样融入现代生活的?在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性归纳。这样,我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学习与思考,即使学生对美术内容有了提前熟悉与了解,也使学生感受到了与人合作的快乐和愉悦,培养了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

三、实施多媒体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高中美术教学模式,给学生传递了一种错误的信息,即美术课是周而复始地画图画,而且,由于学生的视野被约束,画出来的画面总是缺乏一定的表现力,这就使学生更加厌恶美术课程的学习。而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的教学优势,将它应用到高中美术课堂上,可以将美术教材内容以直观的形象、绚丽的色彩、动听的声音等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能为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学习《战争与和平》这节内容时,首先,我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播放了9•11事件的视频,用以引出战争与和平的话题,接着,又继续展现了多张以不同形态来表现战争与和平的美术作品,如表现战争的《长城》《秦始皇兵马俑》《采桑攻战宴乐铜壶》《地道战》等等,表现和平的《兔胄图》《鎏金中国大宁铜镜》《和平鸽》等等,这样,无论是悲惨恐怖的战争画面,还是安宁祥和的和平画面,都真真切切地出现在了学生面前,学生既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也能感受到人们对和平的祈盼,接着,当我在对某幅作品进行分析时,学生也就能入情入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

总之,在新课改之风日渐盛行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及时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创新、构建出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教学新模式,改变学生脑海中对美术课程枯燥乏味的印象,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从而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提供坚强、有利的保障。

作者:吴群 单位:浙江杭州市桐庐分水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耿婷婷.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3(12)06.

[2]吴静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8(04)01.

第七篇:高中美术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改的理念被广泛认可。各科教师都倡导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主要介绍了如何在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从讲、练、导三个方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高中 美术 新课改 自主 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主动探究知识,感受美术作品的内涵和外延。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够使学生受益终身的学习模式,其能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知道怎样才能够学到知识,这也是人们常说“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重要得多的原因。学生知道了“渔”,就可以把它应用到各学科的学习中,不单单是美术学习。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如何在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教学中从讲、练、导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教师的“讲”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1.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尽管新课改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师是课堂的有效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合理的引导会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教学,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会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如,在学习《原始人的创造》时,笔者精心制作了课件,让学生通过课件中的文字和图片,了解仰韶文化的代表作品人面鱼纹彩陶盆、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纹彩陶盆、龙山文化的白陶鬶以及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学生通过对它们的学习了解到那个时期的艺术特点、人们的图腾崇拜以及经济生活状况,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

2.教师要展现美术的神奇魅力,吸引学生自主学习

好的美术作品给人以美的感受,使人赏心悦目,过目不忘,所以教师要通过讲解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美术作品。有时学生不懂得美术作品的美就是因为对它不了解,有的作品在学生看来就是很普通的一幅画,没有什么特别的,学生不知道该从什么方面欣赏和品味。教师在讲解一幅美术作品的时候,要给学生介绍该作品的相关信息,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者、内容、表达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从这些方面了解美术作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锻炼,学生慢慢就学会了自己欣赏艺术作品,从而能够被美术的神奇魅力吸引。

3.教师要展现自身的渊博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改对美术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美术教师要博采众长,不仅要知道相关的美术知识,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解我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这样才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做到对学生有问必答。同时各个学科的知识也都是有联系的,在美术上学到的知识可能在其他学科上也可以学到,所以教师只有拥有渊博的知识,才能够把自己的课上好,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美和学科的相互联系。如,在教学《进入历史》时,笔者首先给学生介绍美术作品可以反映历史,如,故宫每个殿与门都有着特殊的礼仪功能,甚至还与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关,接着给学生展示故宫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图片中的宫殿与哪些历史事件有关。学生的求知欲马上被调动起来了,纷纷讨论,开始了自主学习探究。

二、学生的“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保障

1.学生在练的过程中会发现问题,主动探究光听不练,学生容易自我感觉良好,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有时学生看到一幅画好像很简单,可是自己动手画就把握不好,或者画得形似而神不似。学生要认真分析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当学生通过自己绘画,能够总结出一些规律,从而提高绘画水平和欣赏水平。而且学生在练的过程中会悟出一些技巧,感受学习的快乐,进而更加愿意主动探究和学习美术。

2.学生在练的过程中会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端正学习动机学习文化课,学生会做大量的练习题,这是对知识的检验和巩固。学习美术也是一样,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练习,在练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对自身水平进行检验,对知识进行巩固。

三、科学的“导”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

1.教师要注意对教学辅助设备的使用教师的“导”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助力,学生对于新知识往往注重死记硬背,没有经过理解和分析,教师有效地引导可以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教学辅助设备,如多媒体、教具、挂图、照片等,这些会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关注课堂。另外,使用这些教学辅助设备可以有效地呈现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辅助设备越来越多。只要教师善于思考,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一定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这也给美术课带来了丰富的内涵和无限的生命力。

2.教师要注意课堂管理方式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需要调控好人际关系,尽量给学生创设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课堂管理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或者学生的表现采取幽默调节法、表现激励法、及时转化法、突然沉默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多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且在每个小组中安排组织者和记录者,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并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探索;在学生有困惑或者不认真的时候也要立刻予以指导和纠正。教师有效的管理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事半功倍。

3.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究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相互学习和共同探究的。一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但是在集体中学生就可以相互学习,分享知识。就像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永不干涸,学生在集体中才会使自己的智慧火花大放光彩,也会得到别人的启发。共同探究可以在课堂上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进行,让学生共同探究美术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在课后进行,学生共同研究学习过的知识,讨论美术作品的美,这样可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也是开阔学生视野的一种方式。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特点,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以往的教学观点,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要目的,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创造能够让学生动起来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地探究知识,感受美术教育的魅力。笔者也希望通过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并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更上一层楼,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

作者:高新官 单位:福建长乐华侨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大根.高中美术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出版社,2004.

[2]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美)安迪•斯蒂克斯,(美)弗兰克•鄂贝克.有效的课堂指导手册.屈书杰,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李丹.浅谈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青春岁月,2010(20).

第八篇:高中美术教学案例教学重要性探析

案例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可以使学生充分掌握教学知识,也可以有效简化教学内容的理解难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美术鉴赏课程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差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如何利用教学案例使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理解教学知识,已经成为解决美术课堂教学问题的关键性措施。本文主要讨论案例教学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利用教学案例,增强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

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自信,可以充分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情,为学生创造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不自觉的融入课堂教学氛围中,更急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会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会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供充分的保障。美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要求都比较高,绘画中色彩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色彩的知识范围比较广,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实践经验积累和美术品鉴知识,引用相应的案例,通过案例剖析,为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为提高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供充分的保障。如在经典作品梵高《星夜》和清代金农《月画图》美术作品分析中,学校就可以组织相应的比赛,规定教师在比赛时间内完成对作品的分析。通过对这两幅作品的基本了解,可以肯定的是两者的相同点为都是表现夜晚的景象,都明显地透露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对于两幅作品不同点的分析,可以从五个方面出发,第一,可以明确这两幅美术作品在材质上是不一样的,其中《月画图》为水墨作品,而《星夜》则属于油画作品;第二,在构图上,第一幅作品属于空虚画风,而第二幅作品在情绪上非常饱满;第三,前者是以轻松的笔触构图,而后者则是以急促、运动感的笔触构图;第四,在色彩上,前者比较单纯,后者则比较丰富;第五,在意境上,前者顾及、冷漠,后者狂躁不安。在基本内容分析结束之后,美术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两幅作品不同点出现的原因,对于不同点的分析则完全体现出自身对历史知识和美术作品背景的了解,是一个美术教师综合实力的真正体现。在赛后再进行听课,充分激发美术教师的激情和热情,这对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案例分析过程中,可以有效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也可以增强教师对美术鉴赏的经验,这会对提高高中美术教学水平形成极为有利的影响作用。

二、组织美术鉴赏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的鉴赏能力

教师的美术鉴赏能力与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关系,为了提高教师的鉴赏能力,需要学校参与进来,组织相应的美术鉴赏活动,不断拓展教师的鉴赏能力,为教师美术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美术鉴赏》有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走进博物馆,博物馆储藏珍品万千,如中国古代的陶器、瓷器、青铜器以及中国古代的玉器、漆器以及织绣工艺。学校组织美术教师到地方博物馆或组织校外美术交流活动,博物馆收集了各个年代的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以及漆器等作品,在参观过程中,认真听讲解员的讲说,并认真观察各个年代作品的不同特征,通过对线条感以及构成的观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进行准确的分析,从而做出更加生动、形象,甚至赋予生命的作品。另一方面,在与校外美术交流合作中,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和观点,不断完善自身存在的不足,可以为提高教师鉴赏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提高教师鉴赏能力,需要组织美术鉴赏活动,从美术鉴赏中不断积累教师的美术鉴赏水平,丰富教师的鉴赏经验,再通过教师同伴的指导为教师领导鉴赏提升提供充分的保障,主要是因为教师同伴可以在不断阶段对美术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通过自己正确的行为对美术教师形成正确的影响。

三、利用美术案例分析,简化教学内容难度

通过对美术案例的分析,可以丰富学生的鉴赏经验,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可以有效简化教学内容的难度,促使学生真正掌握教学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在《美术鉴赏》中,关于“战争与和平”,本章教学目标为:学生可以通过一个人在绘画中应用的色彩,分析这个人的心理特征。以及画面中人物的肢体动作以及面部表情,分析画面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画家本人创建这个人物时候的心理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设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完成教学目标,充分掌握美术知识,进而为自身美术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一单元中节选了我国几次著名战役的美术作品,作品中画面如燃烧着的熊熊火焰,笔触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非常强烈,充满了律动感和生命力。在美术案例的分析中,就可以有效简化教学内容的难度,进而为实现美术教学目标和提升学生美术作品鉴赏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教学案例,增强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组织美术鉴赏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的鉴赏能力。利用美术案例分析,简化教学内容难度。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实现高中美术教学目标提供充分的保障。

作者:周丽丽 单位:江苏盐城市建湖县第一中学

第九篇:高中美术教学同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方法分析

摘要:

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高中美术教学同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对提升学生的审美、生活热爱之情、道德素养等各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美术 教学 审美 教育 融合

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的事物,因此生活审美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一部分。高中美术教学同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对提升学生的审美、生活热爱之情、道德素养等各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积极研究如何有效地促进高中美术教学与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1.高中美术教学同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的意义

1.1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又叫做艺术鉴赏能力,其内涵包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以及创造力等,是人们对美的认识以及评价的能力。高中美术教学的目的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将高中美术教学与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通过高中美术教学,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色彩可以影响人的心理,比如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冷色调、暖色调其实就是色彩对心理的影响。如蓝色、紫色、绿色等会让心里产生一种较寒冷的感觉,当学生为家里买窗帘等装饰用品时就可以避免选用这些冷色调的,而是可以选用橙色、黄色等暖色系的,可以给家庭增添温暖的氛围。

1.2加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高中美术教学与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当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对生活的美也会有更深的体会,比如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建筑美、风景、盆栽等,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美,还有家庭和睦、亲情友情、良好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等这些需要用心感受的美。当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越来越多时,内心对生活的积极因素也会不断地积累,从而使学生的生活心态朝着积极乐观的一面发展,对生活的热爱也会不断增加。

1.3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高中美术教学与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当生活在学生眼里到处都是美好的事物时,学生也会对自身做出更高的要求,为生活的美好做出贡献。如学生感受到善良、淳朴、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生活中常见的优秀品质之后,心灵也会得到熏陶,道德素养也会不断得到提升。

2.高中美术教学同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的方法

2.1积极收集生活素材,课堂教学联系生活

要做到高中美术教学和生活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应注意将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因此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积极地收集生活素材。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教材中的素材也是源于生活,但是教材的内容容纳了各个时代、国家的艺术精华,因此难免与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有些差距,因此要在结合教材的基础上,积极收集有关的生活素材,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以人教版高中美术教学为例,在《标志设计与鉴赏》这部分的教学中,教材中有很多城市的标志、企业或组织的标志等,在这些标志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积极的收集学生日常生活可以见到的标志,比如学校的校徽标志、学校附近的餐厅的标志等等,在课堂上再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和学生共同欣赏这些标志的美。

2.2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将美术教学回归生活

高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将审美的能力运用到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活,因此要促进高中美术教学与生活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将美术教学回归生活。同样以《标志设计与欣赏》这一部分的教学为例,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的教学,带领学生去寻找和发现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很容易被学生忽略掉的各种标志。比如交通标志是极为常见的,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实地观察,想和学生一起了解每个图表的意义,再从艺术的角度去分析这些标志的美,比如简单明了、形象等。而像餐厅的标志则可以结合餐厅的性质和艺术美去分析鉴赏这些标志。

2.3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体会生活之美

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却常常被忽略,因此要促进高中美术教学和生活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美,体会生活之美。比如在相应的教材教学完成之后,老师可以布置以“发现生活之美”为主体的实践型课后作业,比如学到欣赏塑像或者绘画的课程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寻找周边的雕像或者绘画,并且学会鉴赏,然后在下一节课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分享。也可以采取无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凭着自己的感觉去观察生活,然后将自己的体会在班级上互相分享。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养成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经过分享学生还会发现自己忽略掉的美,这样就可以不断地加强学生审美能力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使高中美术教学与生活审美教育两者能够更好的融合。

3.结语

审美教育案例范文7

关键词:美育;新闻传播学;新媒体;影视创研;县校合作

一、文化自信与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融入美育的设计构想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期大学生美育工作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要求各级教育系统、学校、教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这为探索美育融入新闻传播学创新性课程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新闻传播学与文学、音乐、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开展跨学科的专业融合教学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导[1]。2021年4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拓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2]。引导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已成为当下高校开展立德树人教育、三全育人、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对此,可以通过挖掘新闻传播学课程蕴含的思政、德育元素,摒弃简单粗糙的硬切入、直接添加,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艺术审美、文化隐性模式将美育、思政、德育元素融入专业课堂教学。

二、新闻传播学校内课堂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两级教学活动模式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线索,通过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探究中华文化的千年发展文脉,围绕思想品德、文化素养、艺术审美、精神境界等方面增加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校内第一课堂,将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融入生活案例,拉近专业理论与学生的距离;适时引入中国美育文化元素,选取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充分利用歌曲、影视剧等多媒介形式的视听素材,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同时,积极拓展校外第二课堂实践,通过实践创作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思想认同,进而完成专业课程、美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三重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校内课堂学习与校外实践中开展艺术审美、人文素养以及思想品德精神的美育、德育双重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提升中华文化的核心凝聚力,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一)自我传播的可能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美学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包括“主我(I)”和“客我(Me)”两个“我”的著名“自我”概念。米德认为“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既是“主我”又是“客我”,两者都包括在“自我”中,并在特定情景中互相支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鲁默进一步提出“人的自我互动”理论,提出“人的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即人的自我传播是“个人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整合”。人的自省式思考即自我传播的最高级形式。现代传播学中自我传播类型的提出就是以米勒的“自我”概念、布鲁默的“自我互动”为理论支撑,从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互动和自我觉醒三个层面解释人的内向传播的可能性[3]。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很容易从经典文学典籍中找到大量自我传播、自省式思考的文学实例。中国文化审美特征典型表现在人生美学上,以美育为中介,通过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手段,教导人达到至善至美之境界,有“修身齐家”“格物致知”的个人修行,有“以文化人”“以礼教人”的社会规范,更有“天人合一”“和谐大同”的最高审美。在个人修养层面,无论是儒家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还是道家老子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品格进行塑造的内在文化形式。在新闻传播学课堂中,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品读中国传统文学经典《论语》《大学》《道德经》《逍遥游》等有关人的自省的篇章,详细分析儒家与道家两种不同的人格养成路径,使学生深刻理解潜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学,以文学审美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自我成长中所依托的中国文化背景,进而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个人价值,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二)母子依恋的原初本能与家国情怀的精神崇高

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最早提出依恋理论,他认为母子依恋是最原初的本能依恋模式,婴儿在与母亲的本能互动中获得后天习得经验。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理论学习中,可以通过欣赏当代著名美术家韩美林的“母与子”雕塑,将“母亲”一词提取出来,并让学生思考“母亲”一词的比喻义,多数学生都能联想到“祖国”。在课堂互动环节,可以集体欣赏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主题曲MV,以声为媒、以歌为媒,寻找“母亲—祖国”的情感联结线索。“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我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学生沉浸在《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曲的歌声中,教师就无须多言,更不需要喋喋不休地说教,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合二为一,每一个人心中都留下一抹永恒的家国记忆。通过在课堂上集体欣赏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主题曲MV,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现代影视剧作品为审美对象,将个体与群体关系结合,通过“母亲”连接“祖国”,将个人价值与国家认同结合起来。在观赏《我和我的祖国·前夜》中众人齐心协力、排除万难,终于保障开国大典上五星红旗顺利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的电影片段时,引导学生以“母亲”为情感纽带,以“国旗”为情感载体,通过电影故事感染学生,增强国家集体安全感、荣誉感。利用最原初的个人本能,使学生将对母亲的依恋上升到家国情怀,需要新闻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挖掘专业课程中的美育资源、思政德育元素,提升学生的审美格调与人文素养,同时构建对国家民族的身份认同和集体荣誉感,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精神境界。

(三)新媒体传播与中国影像故事创编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门有关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号召,学校应积探索课程改革新途径,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带领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更广阔的中国大地,利用新媒体短视频创作中国影像故事,这也是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创新性尝试。比如某学校与湖北红安县政府合作,开展“县校合作”。在“红安红色记忆”大学生短视频影视创研实践拍摄中,带领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踏上真实的红色土地,带上手机、相机、摄影机,用镜头探寻红安小城的历史足迹,发现并亲身感受大别山脚下的小城湖北红安。学生在寻找、记录、拍摄红安故事的过程中完成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一次专业校外实践活动,同时,一场震撼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在无声地进行着。在一次实地拍摄中,有学生意外地发现了一处连大多数红安当地人都不知道的无名烈士墓群。学生以其新闻专业的敏锐性,迅速锁定拍摄地点和主题,连夜重新设计拍摄计划,制定拍摄方案。1929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红安边缘的一个小村落建立了第一所红军医院,由于战时医疗条件差,很多重伤员得不到及时治疗而牺牲,人们便将两千多名烈士遗体安葬于医院后面朝南的山坡上。如今,这里形成了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无名红军烈士墓群。学生们静静地听着采访人的真情讲述,静默地低下头,擦拭眼角的眼泪。学生们完成了此次采访拍摄工作,收工返程之时,回头瞭望这片静默的土地,决定将作品《发现陶家边》改名为《无名的陶家边》,“就是要让更多的人通过我们的作品知道陶家边,记住陶家边,怀念陶家边”。最终,学生们连续剪辑28个小时,创作出时长为5分钟的短视频作品《无名的陶家边》,获得了“红安红色记忆”大学生短视频影视创研实践活动微纪录片三等奖。当短视频作品通过微信社群、朋友圈被当地领导、村民迅速传播、得到高度认可时,学生们由衷地激动,作为带领者的教师也满怀热泪、充满感动。回到校园第一课堂,在新闻传播学专业课堂上集体欣赏《无名的陶家边》这部学生校外实践自主创作的影视作品,并邀请参与的学生分享创作体会,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新闻传播专业技能经验以及传播媒介效果研究的现实案例,还有内心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深情感念。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创新性设计是高校开展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有益尝试,同时对地方政府对外宣传、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当地领导、群众的广泛好评和高度认可,希望可以继续探索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与地方政府的“县校合作”新模式。

三、美育融入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创新性教学设计

从丰富的影视视听素材中提炼新闻传播学理论,强化第一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实践,以影视实践创作辅助课堂教学,开展校内外互联互动学习。通过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围绕思想品德、文化素养、艺术审美、精神境界等方面增加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用美的教育洗涤心灵、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在校内课堂,首先将传播学理论知识融入生活案例,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拉近新闻传播学专业理论与学生的距离;适时引入中国美育文化元素,选取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播放多媒介形式的视听素材,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增强中国文化自觉与自信。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实践,通过新媒体实践创作,锻炼专业技能,引起情感共鸣和获得思想认同。另一方面,“县校合作”对地方政府对外宣传、文化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当地领导、群众的广泛好评和高度认可,可以继续探索将高校专业资源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紧密结合,构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与生活教育、美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效合作的双向互动新模式。

四、结语

从热点新闻、流行影视资源中寻找课堂案例,将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从丰富的现实生活素材中提炼专业理论,拉近专业理论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引入中国美育文化元素,选取优秀的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充分利用流行歌曲、影视剧等多媒介形式的视听语言素材,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效学习新闻传播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此外,还要走出课堂小天地,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践,将第一课堂教学主渠道与校外专业实习实践相结合,通过新媒体短视频影视创研实践活动,将产学研结合,带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在真实的媒介场景中完成新闻传播专业实践项目,实现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美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三重教学目标,培养适应新时期全面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新闻传播业务能力的大学生,是新时期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创新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王一川.大学美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7-8.

[2]新华社.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EB/OL].

审美教育案例范文8

关键词:“中国旅游文化”课程;课堂思政;教学改革;应用实践

近年来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一些困惑:和过往相比,他们的民族意识相对薄弱,对生活的理想和信念不够坚定,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冲突中容易受到物欲诱惑和控制,导致自我迷失〔1〕。如何维持人的尊严、智慧和理性,以及人格独立性,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2〕。《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王阳明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教育是强国之本,是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而教育应该从道德开始〔3〕。因此,从拓宽和深化两个维度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势在必行〔4〕。强调,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利用学校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大力推进思政课与专业课并行发展。在这样的倡导下,“课程思政”应运而生〔5〕。“课程思政”通过一种完全综合的教育形式〔6〕,推动思政理论与专业课程并行,大力发展“立德树人”教育理念〔7〕。因此,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8〕,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和资源〔9〕,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的育人责任,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10〕。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战场。教育者在讲授各类课程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类课程中的德育因素,使各类理论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11〕,把“立德树人”作为一切教育环节的根本任务,从而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格局,这是一种综合育人的教育理念〔12〕。

1“中国旅游文化”课堂思政整体设计与实践

开展“中国旅游文化”课程课堂思政教学,需要挖掘”中国旅游文化”教学各个环节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对“中国旅游文化”课程中现有课程资源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积极探索,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中国旅游文化”课程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课堂案例教学过程中,从课堂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的优化设计、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设计、教学方法、手段和载体途径的创新设计三大方面,按照问题导向、同向同行、广泛融入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使”中国旅游文化”课堂思政教学与专业教育有机契合。

1.1课堂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的优化设计。1)课堂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多种文化特性及实现手法。2)课堂思政育人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园林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人文情怀。具体而言,本课堂分别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三方面入手,解构如下: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要素,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多种文化特性及具体的实现手法。能力目标:作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传播者,进一步提升学生们承担起讲好中国园林故事,传播中国园林文化的使命的专业能力,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目标: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建立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领略祖国锦绣河山,美丽景色,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审美教育等功能。具体而言,本堂课主要从理论和实践角度重点解决两个主要问题:其一,作为旅游服务提供者,该如何更好地为游客讲解园林文化?其二,作为游客,该如何更好地欣赏园林文化?

1.2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设计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结合“课程思政”的内涵,通过集中研讨和对比分析,发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本身的思政特色和育人内涵主要体现在:针对旅游业的主体(旅游消费者,主要指国内游客,今后未从事旅游行业的本专业毕业生)和介体(各个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今后从事旅游行业的本专业毕业生),在专业教学中,通过旅游业的客体(博大精深的中国旅游文化+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专业技能)的日常学习和熏陶,增强凝练和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

1.3教学方法、手段和载体途径的创新设计。1)教材。课堂使用的教材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刘丽华主编的“中国旅游文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中的第四章“旅游园林文化”中的第三节“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性”。2)素材。在本堂课的备课过程中,首先系统梳理了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后,结合思政课程的元素,重新设计好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中的思政元素,最后选定出具有中国元素、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传统价值观的素材———旅游园林文化;其次,考虑到课堂中的学生多来自广东省,在课后实践环节安排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各自选取广东省的代表性园林进行参观和汇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3)案例教学。案例1:游客在游览园林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文明旅游现象的案例(图片),比如在园林建筑体上随意刻画“某某到此一游”的现象,对中国园林传统文化的破坏等(不文明旅游案例)。通过案例对比,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觉;案例2:游客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园林的过程中,大多数现象就是导游任由游客随意游览和参观,游客在某园林景点处拍照留念。游客在此次园林旅游文化体验过程中,对中国园林旅游文化的了解非常肤浅(肤浅旅游案例),无法更好、更深刻的体验、理解中国园林旅游文化的深刻内涵,更无法依托旅游体验的过程,来建立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更无可以建立文化自信可言。课堂中,以案例为导引,引出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性;案例3:中国著名的园林,比如江南三大奇石,北京拙政园、上海豫园、扬州个园等。分别从园林造景目标、造景手法、艺术法则等进行介绍。通过专业课程课堂上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建立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领略祖国锦绣河山,美丽景色,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审美教育等功能。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主要采用线下+线上结合的教学手段:线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线上的中国大学MOOC学生自学的方式。在线下课堂上,首先,以文化和旅游融合为主轴,通过案例教学法和播放中国古典园林视频的形式,主要从学生实际经历的旅游活动和经历的各种旅游文化体验中去引导学生的价值观、文化观的正确建立,建立民族自豪感。其次,鼓励同学们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将小组参观的广东省园林的实践过程进行记录总结和课堂汇报。在线上课堂上,提前整合中国大学MOOC当中的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精美的视频等,利用腾讯课堂、QQ群,在线下课堂授课以前,给学生发送链接,以学生自学为主。在线下课堂上与学生对线上自学内容的疑惑等进行交流和沟通等。

2“中国旅游文化”课堂思政教学内容

2.1课前热身。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游览园林的旅游经历总结一些旅游现象。1)肤浅旅游。一些游客只热衷拍照留影走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不问不知不感兴趣。2)不文明旅游。对园林植物、建筑雕刻文字等现象。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结合身边的案例引发学生对不文明旅游或者肤浅旅游的思考和关注。提倡大家今后要内涵旅游和文明旅游,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2.2学习目标。1)职业道德与素养。作为旅游服务提供者,该如何更好地为游客讲解园林文化?2.中国公民文化素养。作为游客,该如何更好地欣赏园林文化?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方式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引导学生正确的文化观。

2.3基本知识点储备。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这个理论知识点,从中国汉字结构入手,通过“园”的繁体字,带出中国古典园林的六大组成要素的知识点:假山:筑山;水池:理池;花草树木:植物;围墙等:建筑;动物;匾额、楹联与刻石。在让学生感叹中国汉字造字的博大精深的同时领略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导学生宽广的文化观。

2.4本堂课主要知识点讲解。下面以教学单元“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性”为例,就“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如何有效开展课堂思政进行案例教学分析。1)崇尚自然。采用艺术手法将概括提炼后山水的自然形象再现于园林中,比如:中国古典园林筑山的方法是叠石堆山,如何获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呢?学生需要懂得叠石所用石料常见的有湖石和黄石两种,通过湖石和黄石的图片对比,让学生用眼睛和心灵亲自发现:湖石美在了“瘦透漏皱丑”的自然;黄石美在了纹理雄厚的厚重和质朴;采用因借方式,彰显自然之美,通过图片教学的方式教会学生何为借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是打破空间局限的重要手法。2)重视含蓄。采用抑景的表现手法,表现深藏不露的审美意趣:如: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滋力;使用暗喻和象征的表现手法,反映园林主人的思想与追求。3)追求意境的美学境界。利用对空间的包装处理追求意境,例如:对景、漏景、框景的构景手法,掩、隔、破的筑池手法等,通过在课堂中的讲解,润物细无声地将这些知识点融入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也让学生选取一个园林,扎扎实实地模拟旅游工作人员,从而提升同学们的专业能力,旨在培养同学们作一个过关的、合格的中国旅游文化传播者。总之,在本课堂主要知识点授课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法+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以教师讲解为主、同学们主动参与的形式,带领同学们“参观”并一路领略祖国古典园林的真正文化魅力所在。

2.5课后实践。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广东省内的园林,进行参观。首先,从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性角度,深入分析你所参观园林的“魅力”所在;其次,通过拍摄视频、照片,制作PPT的形式进行小组课堂作业汇报。采取课外实践教学法,通过本专业课程的职业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作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传播者,一方面让学生通过亲自社会实践的形式喜爱上博大精深的中国园林文化的同时,承担起讲好中国园林故事,传播中国园林文化的使命,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