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实践中的审美提升

美术教学实践中的审美提升

美术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构成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能够多方面促成学生各项能力与素养的形成,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培养学生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真实感悟,而美育的培养和鉴赏能力,就是一项很重要的评价能力,对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锻炼自己的眼睛,提高观察力的准确和精确性美术能力的高低与鉴赏能力的高低,基础知识和切实有效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除此之外,我提出一个“观察力”的概念,我认为这三个字应该走在知识之前,也是学生进入美术世界的第一步。

大家都知道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一个简单的物体,一种简单的图形,却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描摹和体会,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观察力和细节区别的问题,这就是——锻炼自己的眼睛,提高观察力的准确和精确性,这是走向逼真,进行升华的关键步骤。

在美术鉴赏课程的设置中,这部分也理所当然的被安排在前面,“图像与眼睛,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课本将美术的“空间感、距离感、层次感、透视感”与我们的眼睛结合起来,告诉我们什么是观察的精确性和准确性,认识眼睛带给我们的奇妙世界。

除此之外,我重点强调一个视觉的“观察入微”和“错觉感”,首先对于相似的事物,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找出相同点,更要找出不同点,这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教师完全可以将相似的物体,如“两个鸡蛋、两个苹果、两片树叶”等放到一起,让学生们自己去观察,去画出,重点画出它们的不同点,在实际的画面中体现出这种细微的不同,这就是对观察力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将生活中的众多相近的物体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去练习。此外,对于“视觉性错觉”形成的模像,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正确利用,形成正确性和艺术性,例如由近到远的距离透视感,渐渐的有大到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站在墙边,放眼望去,就是一个逐渐远去与缩小的过程和趋势,这种趋势完全可以运用到美术当中去,成为一种美术的技巧演示和提升,提升学生美术的实践能力,为在实践中发现美和认识美打下基础。

二、在实践中获取,提升审美能力美术是理论加实践的课程,重点在于实践,从实践反观理论,在鉴赏的过程当中提升美术水平,同时发展理论性,做到审美的提升。在美术鉴赏课程当中,大多的学习顺序就是理论课程——鉴赏过程——心理感受评价——实践中感知,从而提升个人的修养和礼仪,提升自我的审美水平。

例如在“礼仪与教化”这一课时,本着审美的角度去做,就是如何教给学生的“行为美和心灵美”,这是道德的美育,这也是美术鉴赏的教育目标之一,通过日常的美术教育展开,在美术的熏陶之中,提升“礼仪与教化”的道德美丽,这样反过来又能促进发现美的眼睛,去更加美化笔下的事物,做知识先做人,教师在课堂之中要首先培育学生的道德美,例如在课堂之中模拟“同学之间相互关心和互帮互助的案例“,让学生自己进行表演,这样可以更加加深印象。

除此之外,对于美术教育理论的鉴赏,例如“托物寄情”,“不同的歌声”和“各异的风土人情”等,都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蕴涵在里面,在美术鉴赏当中体会“托物寄情”的内涵,体会“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感悟,通过“不同的歌声”来发现其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通过“各异的风土人情”,发现我国的文化美,针对这三个目标,教师在课堂之中展开提示,举出实例,进行相关的演练,例如拿出一幅反应生活的图画,就可以展开相关的鉴赏,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歌声,让学生去体会歌声中的艺术美与思想美,在各地风土人情的学习当中,体会文化美,教师可以模拟这种文化美,带入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这就是在实践当中学习美术,在实践当中体会美术鉴赏的艺术魅力,从各个角度去提升美术鉴赏的认知水平,做到行为和心灵的高度统一,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综上所述,美术课即是艺术化的课程,又是实践性的课程,既能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又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升华,提高其思想的深刻性和鉴赏性,这种具有细腻性观察和思考评价的能力是在一步步的练习中得到的,同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巩固作用,反过来,美术鉴赏的这种能力,又能促进其他各个方面知识的学习,对未来综合性人才的发展提供各个切入角度的潜在练习,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美术课的拓展,需要更多更好的方法去实践,将美术课的最大潜力发挥出来,这就是我们需要达到的最终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