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对策探讨(4篇)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对策探讨(4篇)

第一篇:高校平面艺术设计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

高校开设平面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时间相对较短,缺少必要的教学条件及理论指导,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平面艺术设计教学经验,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对策,目的为提高高校平面艺术设计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高校;平面艺术设计教学;问题;对策

1前言

面对目前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思维的转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设计教育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培养出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人才,成为各高校不可回避的课题。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高校的平面艺术设计专业逐渐形成一门独立学科,以其自身规律及广泛内涵,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陆续引起人们的重视。平面艺术设计目的为社会培养出实用性人才,而平面艺术设计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所培养的人才能否为社会服务。目前的高校平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所占比例普遍较小,就目前高校平面构成课程教学现状而言,很多高校所所采用的教材内容已难以适应时展需要,也难以满足后续设计课程教学需求,如何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摆在平面艺术设计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2高校平面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教学过程中形成隔阂与分化状态

在传统的平面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大多从平面构成这门课程入手,过于重视对平面构成的要素及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进行讲解,而在课堂中缺乏理论知识延伸,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及设计思维的培养,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隔阂与分化状态,致使学生在掌握平面构成知识之后,普遍不知道如何运用。

2.2创新型教学模式缺乏

平面艺术设计教学作为启发性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学双方一起参与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的交互性,然而,目前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忽略对学生设计思维及创造力的培养,仅注重对设计程序及设计技能的简单传授,影响教学的互动性与有效性。

2.3学生的专业基本功普遍不扎实

美术类考生被录取前,大多为了应试而仓促恶补专业知识,客观上致使他们的专业基本功非常不扎实,真正具有艺术天赋且执著于艺术设计的非常少,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仍缺乏有针对性的基本功强化训练,使其专业基本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3提高高校平面艺术设计教学效果的策略

3.1创新教学理念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平面艺术设计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因为平面艺术设计专业需要设计人员具备必要的创新能力,倘若墨守成规则会被行业淘汰。就目前而言,各高校制定教学方案时,务必要创新教学理念,采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来影响学生,着力培育其创新性,这就需要高校迎难而上,转变僵化的思想,充分借鉴国内外平面艺术设计新式教学理念。

3.2丰富教学内容

平面艺术设计教学需要学生掌握平面艺术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从而成为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增加培养实践能力的内容,从而促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平面艺术设计教学的实际所需,在高校平面艺术设计教学中,需引入计算机及外语知识,以此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3.3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

平面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强化教学管理。首先,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实现科学完善;其次,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具体包括对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及考试等全过程的管理,确保每一个过程均符合标准,都做到规范化科学化;第三,重视对大学生毕业论文的管理。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作为检验其学习期间理论及实践水平的主要依据,所以,加强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意义重大。

3.4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构成练习中,可通过手绘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二者结合的方式,重视创意表达,将花在填涂技巧练习上的时间集中到作品的构思及创意上。除了绘制以外,还需通过剪切、拼接及折叠等方式作业,努力实现创意表达的多样化;其次,尽可能用命题作业的形式来避免模仿式单纯技法的练习,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思考力与创造力,如在完成点线面的构成练习过程中,要观察并收集自然界的形态,并完成发散思维练习,重视创意草图表达,并通过对草图方案的优化来实现对同一形态采用点线面不同的组合方式,从而完成抽象表达练习,最终培养大学生的创意思维及形态感知能力。

3.5消除与专业课程之间的隔阂

艺术设计专业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如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动漫设计等等,由于各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很大的区别,所以,作为基础课程的平面构成教学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区别,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可在其练习过程中增加点、线、面等元素在海报设计和视觉识别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可引导大学生对景观、建筑和室内家具等元素综合平面、立面及剖面等角度完成抽象化处理最终构成作品;就服装设计专业而言,可将抽象的点线面等造型元素和服装效果图结合。

3.6注重专业理论课教学

当代艺术设计作为科学与艺术、时尚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设计,除了要求设计师必备必要的专业素养以外,还应该将雄厚的艺术设计理论作为基础,这就要求在设置课程设置时,注重文学、美学及自然科学等理论课程的学习,以弥补大学生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促使他们站在历史及文化的高度,透视大众心理,培养高雅品位,把握流行趋势。

3.7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平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同时还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素质。为此,建设一支既了解教学规律,同时又有丰富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便显得非常重要。作为各高校应该鼓励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参加培训,全面提升其专业理论与技能,并将最新的设计理念融入教学,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4结束语

平面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创造性专业,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就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具体设置课程时需把设计视为高度复合型的交叉学科来组织,充分强调教师及大学生的能动性,切实激发彼此潜能,并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着眼点落在对大学生拓展思维及联想能力的培养方面,增强其动手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全面提升设计类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最终使其更好地为现代生活服务。

作者:徐大江 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鲍时东.谈市场需求下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J].电影评介,2009.

[2]杨海波.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07.

[3]李贝贝.平面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2012.

[4]江发强.论平面艺术设计的教学实践[J].护花春泥,2008.

[5]王勇.平面艺术设计教学的一点体会[J].教学论坛,2008.

[6]李晓宇.高职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思考[J].河南教育(中旬),2010.

[7]邱鹏.对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科教育研究,2009

第二篇:高校传统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研究

摘要:

20世纪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以“艺术设计”的名称取代了多年来沿用的“工艺美术”。这一改变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现代设计快速发展,也使在高校中用了近半个世纪的“工艺美术”名称逐渐向民间工艺靠拢。新疆地区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2001年,新疆师范大学设置了第一个正式以“艺术设计”命名的专业学科,还没来得及架起与传统艺术衔接的桥梁,就直接进入现代设计理念。时至今日,新疆地区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仍倾向于头脑风暴下的电脑操作技术训练和现代设计理论推广,与当地传统美术的脱节导致学生的设计作品缺少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文章就新疆传统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辩证关系进行梳理,进行教育对接分析,为新疆地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课程结构;高校教育

当前,工艺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概念,悄然与民间美术类别发生了概念上的重叠,被称为传统工艺美术,与之相对应的现代工艺美术则成为艺术设计的学科范畴。艺术设计按设计对象可分为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工业品造型设计、日用陶瓷设计、装饰设计和首饰设计等,发挥着积极的文化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传统工艺美术基本没有被纳入艺术设计的课程结构,这导致一系列教学应对措施的缺位。传统工艺美术作为艺术设计的传统文化和基础性要素,却不能很好地被传承于现代教学中,这是当今新疆地区部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新疆传统工艺美术在艺术设计学科中的文化作用

1.新疆传统工艺美术是地方艺术发展的基础

新疆传统工艺美术是新疆艺术之根本,包含了众多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元素,是在新疆地区各民族的历史变迁与生活积累中所沉淀、延续下来的独特的民俗艺术,是地方文化的精辟提炼,也是地方文化特色的突出表现。这些民族艺术在“工”和“艺”的两大领域展开,形成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制作工艺。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对“艺”与“术”的解读似乎更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延续性,民族艺术有意识地向更加个性化、特色化、系统化的方向前进。因此,必须认清新疆传统工艺美术是地方艺术发展的基础与重点,二者的关系是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是基础与递进的关系。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开设需要几代艺术设计教育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并且在教育历程中不断总结、调整、更新,一味地借鉴其他高校的教学体制、模式必然导致教育被同化、特色被泯灭,也会引起民族工艺边缘化的现象。新疆艺术设计只有建立在新疆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形成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也只有立足于现代设计的形式、技法与创新意识,才能创造出更为精湛的民间工艺品。

2.新疆传统工艺美术是地方性特色教学的有力载体

工艺美术学科被艺术设计取代之后,新疆地区高校的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直接引入中东部地区美院的模式,这一现象在无形中使艺术设计与新疆传统工艺美术划清了界限,其隐患近年来日益凸显,即新疆艺术设计缺少应有的地方特色。由统计数据来看,新疆地区高校学生无论是生源地还是就业地,都以本地区为主,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由于人才培养的区域特征不强,往往不能为当地所用,导致学生就业率下降。主要原因是在一些高校的培养过程中,新疆区域文化的渗透较少,理论与实践教学脱离了服务对象。据笔者调查,截至2015年7月,新疆地区有14所高校开设了艺术类专业,共计15个方向。学科在发展,但艺术设计教育体制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部分高校参照国家统一教学范本与中东部地区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与本地传统文化断开了联系,在对国内外相关专业课程的借鉴过程中缺乏有目的性的主观选择;一些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设置有所雷同。这并不符合艺术设计教学服务本地教育的发展规律,既难办出各个院校的学科特色,又使地方传统美术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新疆地区高校要积极体现区域特色化教学,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合型人才为根本目的,有必要正确地进行新疆传统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教育对接,从而更好地在学科教育上发挥双重作用,既能体现出地方教育特色,又能以高校为平台发展民间美术、传承地方文化,推动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3.新疆传统工艺美术更能体现艺术设计的独创性与个性化特点

艺术设计的发展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工业化特征。艺术设计以设计者发挥创造力进行设计,通过机器的批量化生产流程完成生产。这意味着现代艺术设计有标准化的制约,即使有很好的创意,一时间制作出一系列相同的产品,也会影响作品的特色。新疆传统工艺美术多为民族传统技艺、生产工艺,其创作设计与传承大多是通过手工技艺实现的。传统工艺以单件生产为主,具有不重复的艺术特点,在体现民族意识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的艺术形态,具有丰富的精神寄托与较高的收藏价值,这是传统工艺美术的优势所在。这种艺术加工创造的过程也是设计者素养修炼的过程,因此,将新疆传统工艺美术运用到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有一定的帮助。传统工艺美术更能体现艺术设计的独创性与个性化,其手工特性在当代甚至未来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尊崇。

二、新疆传统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对接

1.通过“人才目标”有效解决“地方特色”的问题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新疆地区的特色化道路将越走越宽。基于新疆传统文化的新疆传统工艺美术,是建设美好新疆的重要文化支撑。市场对具有新疆特色设计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新疆艺术设计人才的供需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社会缺少专业的艺术设计人才;另一方面是部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新疆地区部分院校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单纯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忽视了传统文化和人文课程的设置,导致培养的人才缺少了一种文化的传承性与民族、地域特质,以致与当地的就业条件不符。因此,新疆地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方面要强调区域文化的传承与特色化教育,由统一培养模式向地区个性化培养倾斜,在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策略,使学生快速明确学习目的,找到努力的方向,主动培养创新意识,使设计行为更好地为区域特色文化服务。

2.通过“专业方案”有效解决“教育特色”的问题

新疆地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设置基本可概括为四大类: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影视动画设计、产品造型设计。首先,在理论学习方面,新疆地方美术史、新疆优秀民间艺术可以渗透到艺术设计概论、中外艺术设计史、中外工艺美术史等课程中,作为地方校本课程建设中重要的知识构成,在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中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的重点章节补充,构建新疆地区民族美术教育的完整体系。其次,师生要积极深入企业与民间进行考察。定期由主讲教师带领学生到新疆地区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进行考察,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疆传统工艺美术的制作过程。如,参观土陶加工、玉石雕刻、地毯编织等工艺制作,参观新疆各级各类博物馆、具有代表性的新疆民街及特色商业街,对新疆传统工艺美术进行渗透性研究,对具有典型地方性的传统工艺美术进行二次创造,将传统工艺美术融入新疆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建立真正符合新疆地区发展的特色化教育体系。

三、融入传统工艺美术的艺术设计课程探索

1.教学相长的探索式教学

新疆地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队伍,由来自中东部地区院校或本地院校的优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组成,但这些教师自身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对新疆传统工艺美术认识的不足,需要不断探索与学习:在教学方法上,要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科研上,要对传统工艺美术进行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在教学内容上,要积极引入地方课程,设计命题也要以本地传统工艺美术为基础。这样,教师与学生互动研究、探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师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2.建立新疆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库

新疆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库的建设是新疆传统工艺美术在新疆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渗透的必要准备。资源库的形式较为丰富,如,以影像、录音的形式记录民间美术的操作过程与制作工艺等;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记录工艺美术的用材用料、比例结构等;以图片、图像的形式记录经典民族工艺品与民间收藏艺术品;等等。新疆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库是对地方民间艺术的整理,以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随时进行范例式教学。学生也可以从资源库中获取灵感,并选择适当的工艺表现形式,创作新的、独具新疆区域特色的设计作品。

3.校、企、民三方合作,共同培育设计人才

新疆传统工艺美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需要学校、企业、民间三方合作,这样才能真正建立适合新疆地区的特色艺术设计发展的课程结构。首先,高校教师和学生在企业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与一线员工进行交流,接受生产实践锻炼,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地发展的需求。其次,企业融入教学对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企业更需要能直接进入生产环节的员工,实现校企联合办学,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也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将制作设计成品时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于教学。最后,将民间艺人吸纳到高校教学中,开办技能讲座,展示艺术精品,既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增强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能通过高校专业教育平台挽救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古人说“天工人其代之”,“工”是应于天理,而“艺”则出于人灵,所以工艺和人类文化是分不开的。新疆地区独特的社会生活,形成了不同的工艺美术,坚持让传统工艺回到民间、走进课堂、走进生活,是新疆特色艺术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些具有强烈民族文化特色、区域特色的艺术形式要快速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新疆地区高校应依据国家对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的要求,结合实际需要拓展专业方向、整合专业领域、强化专业特色,使新疆艺术设计逐渐复兴手工艺术,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优秀设计因素。注:文章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地域文化资源渗透新疆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研究”阶段成果。

作者:魏凯旋 单位: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陆晔.创新——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的必由之路.美术报,2006-07-08.

[2]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吴卫.论我国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的关系.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1).

[4]张杰,李立新.21世纪中国高校设计艺术教育模式思考.株洲工学院学报,2000(4).

[5]肖红.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的源脉及其发展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第三篇: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主观能动意识培养

摘要:

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主观能动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对社会客观发展要求的有效满足。通过社会实践教育模式所具有的功能性与作用性价值,对高校人才进行社会责任意识的渗透、社会价值取向的积极引导以及社会意识形态认知心理的积极转变,促使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主观能动性得到深层激发,并最终形成社会主观能动性思维。总而言之,深入贯彻社会实践教育路线所具有的内在作用与影响,全面激发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引导、指向服务功能,最终为构建高校艺术设计职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已成为培养社会主观能动意识的根本性路径。

关键词:

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社会主观能动性;培养新方向

从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方向分析,高校艺术设计人才职业化、社会化培养是核心目标,实践教育所具有的作用性、功能性价值也能够从中得到具体体现。针对社会实践教育模式而言,将人才的社会责任意识、宏观价值观点的引导以及社会意识形态认知心理的协调作为根本[1],积极优化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主观能动意识,并正确引导人才社会价值观念、社会发展动机,最终实现对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主观能动性思维的科学、合力构建,促使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向能够面向社会,面向职业化新潮流。

一、尊重艺术设计责任意识的实践渗透,激发高校人才社会主观能动性

1.融合实践教育社会责任引导过程,拓宽艺术设计人才社会客观认知视角。

社会责任意识的科学引导与强化,目的在于对高校人才社会发展的宏观理念、价值取向、社会宏观意识形态认知心理形成有效调节,在此基础上确立社会投入与社会回报之间的内在关联性。针对社会责任意识的渗透与培养,能够形成对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层面的心理认知视角的有效转变及优化,并且对人才社会发展阶段性目标、社会发展长久性规划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激发高校人才社会主观能动意识形成重要的作用条件,为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发展心态、社会发展客观性条件的全面认知提供间接促进力,并能够对高校人才社会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形成方向性的转型,展现社会发展性要素对人才社会主观能动性引导所提供的决定性作用[2]。

2.通过实践教育社会心理优化作用,将社会责任心理作为社会主观能动方向。

实践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快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并最终适应社会发展的衔接环节,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作用价值,能够为人才社会意识、社会心理以及社会动机的正确生成提供积极的心理引导作用。从实践教育作用性角度出发,其内在社会心理优化、社会心理发展服务作用较为明显,能够对人才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形成间接影响,同时可以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人才遵循可持续发展新思想,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优化社会心理核心要素,从而对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发展主观能动方向的形成进行心理维度的有效调节,促使社会发展主观方向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及适应性,进而成为推动高校艺术设计人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性要素。

3.以实践教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社会责任刺激艺术设计人才社会主观能动性的目的。

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的功能性发展,是实践教育内在发展价值所在,能够对人才社会发展方向、社会意识、社会观念形成有效的引导作用。实践教育的内在功能的根本要素在于社会性功能,通过社会发展环境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以及所带来的全新挑战,实践教育通过社会引导、社会服务以及社会指向作用,直接刺激人才社会发展的主观意识、主观思维、主观心理的形成,产生优化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发展方向、目标的新作用[3]。高校艺术设计人才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新要求,核心在于全面强化自身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实践教育活动,确立投入与回报之间的正确关系,有针对性地培养追求社会长期性回报的社会意识,进而对人才社会主观能动性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作用。这是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育所具有的功能性,也是有效纠正人才社会发展主观思想的关键性因素,有效突出高校实践教育所具有的教育主体性作用,使实践教育所承载的人才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作用、服务价值由此得到具体表达,以此为契机,助力艺术设计人才社会主观能动性能的深层激发。

二、强调艺术设计宏观价值观点实践引导,助力社会主观能动思维形成

1.结合实践教育的社会真实性,激活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形成主观能动思维。

高校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是立足社会发展的真实现状及明确要求,有效检验人才专业能力以及专业素质的社会适用性的形成,正确引导人才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路径。为此,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具有较为强烈的社会真实性特征,确保人才社会意识、社会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的准确性,促使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意识及社会意识形态认知视角能够达到高度准确,顺应时代社会发展环境中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方向[4]。从社会实践教育开展形势出发,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应具备多元化发展特点,对人才社会作用的可持续性进行深层引导,对人才社会发展价值观念、社会价值取向产生正确的引导作用,推动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责任意识及观念能够得到充分渗透,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正确认知产生潜在的推动作用。针对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客观说明作用,为人才社会主观能动思维提供有效的“激活点”,促使真实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能够对人才社会发展价值意识、心理形成直接影响,成为激发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主观能动性的关键性要素。

2.突出实践教育社会价值获取有效性,推动人才社会主观能动思维的构建。

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主观意识的科学转变,关键在于对人才社会价值取向认知心理形成积极优化,引导人才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实践教育作为高校人才社会价值取向正确形成的主要途径,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积极构建高校人才社会责任意识、社会意识形态认知心理,确保高校人才社会价值观念的正确树立,以此优化及引导人才社会发展主观能动思维的形成。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实践教育活动,立足人才职业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新目标,以艺术设计人才社会专业应用性不断提升为根本,对人才社会发展价值形成最大化挖掘及引导[5],促使人才社会发展理念、社会发展规划能够逐步达到科学合理的目标,促使社会价值观念的引导与指向作用能够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艺术设计人才社会发展主观能动思维构成要素由此得到全面补充,社会发展主观意识、动机能够在社会价值角度得到积极优化,实践教育社会价值获取的有效性特征由此深层发挥,为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发展主观能动思维构建提供思想、意识层面的推动力。

3.着眼实践教育社会价值导向准确性,加快人才社会主观能动思维的形成。

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实践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依据职业化改革性思想,深层挖掘艺术设计人才社会适用性价值,具体呈现实践教育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引导功能、引导作用,建立艺术设计人才的社会实用性、社会功能性培养新方向。针对实践教育活动对人才社会价值观念所具有的正确导向作用,促使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发展阶段性目标、阶段性规划清晰明确,正确引导社会发展的客观现状、客观要求,对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形成准确的导向作用,进而明确指导人才社会价值观念具体方向的形成。

三、立足社会意识形态实践导向,优化高校设计人才主观能动意识的形成

1.以实践教育社会宏观方向性引导,转变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主观能动意识。

高校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高校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结合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双重主体性。从实践教育的本质层面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实践教育在引导人才社会主观意识形态方面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对人才社会作用、社会价值等观念能够产生正确影响。通过实践教育组织形式的多元化以及实践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发展,科学转变人才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观认知角度,积极引导人才社会发展思维、社会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发展心理,推动人才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表达人才未来持久性社会发展的过渡性作用,促使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主观发展意识积极转型,使人才社会职业化发展理念构建方向与社会人才发展要求之间保持高度统一。这是对高校人才社会主观能动意识进行深层渗透与培养的方向性引导因素,其内在作用与价值集中指向于社会宏观意识形态的引导与指向双重维度,促使人才社会发展的微观认知心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的推动力[6]。

2.实践教育社会发展形势客观指向,提升艺术设计人才社会主观能动意识层次。

以社会发展大环境为根本出发点,对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势、基本要求进行深层探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全面的前瞻性预测,以此对人才社会发展主观能动性形成有效的引导作用。高校实践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应针对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对艺术设计人才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思维等微观性因素进行科学总结,呈现出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发展思想、意识、心态。针对社会发展的真实环境以及未来社会人才需求整体方向进行客观引导,对人才社会能力、社会价值、社会观念的正确培养给予客观指向,并且以社会发展为参考点,为人才社会实用价值的全面提升提供有效作用,对人才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形成积极保障。这是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实践教育所具有的具体功能,对人才社会意识形态的认知心理形成科学优化与转变,促使人才社会发展的潜意识能够保持高度准确,为人才社会主观能动意识的深层挖掘与培养提供长久性作用力。

3.实践教育社会认知心理有效疏导,优化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主观能动意识。

从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育活动所具有的功能性角度进行分析,要以人才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心理疏导功能作为根本,通过真实的社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社会发展大环境,对艺术设计人才的专业实用性、专业适应性进行全面验证,突出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发展所存在的具体弊端。针对人才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专业缺陷以及实用性不足等问题,进行社会发展心理的有效梳理和指导,为高校艺术设计人才提供直观、具体的社会指向性作用。结合高校艺术设计职业化、社会化改革与发展新目标,社会实践教育所具有的社会引导性功能成为重要的功能性要素,以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出的人才社会发展现状,对人才社会发展的整体适应性进行具体评估[7]。结合评估结果,对高校人才社会发展心理、社会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意识形成有效的心理疏导作用,使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对社会发展大环境所提出的根本要求不断清晰、明确,最终为社会职业化发展主观能动意识的有效优化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促使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社会发展主观方向能够具有较强科学性及合理性,从而满足当代人才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新要求。

作者:刘晴 单位:南昌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蕾.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15(2):43-44.

[2]侯云燕.实践智慧———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交融的桥梁[J].中国教育学刊,2014(12):28-33.

[3]王春晖.推动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促进办学水平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15(12):50-52.

[4]戴涵莘.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教育的探索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20):100-101.

[5]杨兴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要依靠研究生教育?———与叶赋桂、罗燕同志商榷[J].复旦教育论坛,2013(4):12-17.

[6]吴仁华.提升服务能力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5(1):36-39.

[7]唐文博,杨飞,刘海华.基于人才强省战略的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5):47-48

第四篇: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建设

【内容摘要】

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是信息化时代教学领域的一次尝试,这种新型的知识组织模式,给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带来极大的便捷。文章分析了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基本服务对象、平台特点、功能定位、平台建设的相关因素、设计原则等,并从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四个方面,介绍了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过程,以期为研究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教学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高校引进了数字化教学平台。然而,由于对这一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高校对数字化平台的建设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加之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领域对数字化平台的需求并不相同,因此,至今仍没有标准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范本可供研究,艺术设计领域亦是如此。

一、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概述

(一)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服务对象与特点

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服务对象,分为广义上的服务对象和狭义上的服务对象。从广义上来说,只要对艺术设计感兴趣或者需要艺术设计相关服务的群体,都可视为服务对象;而狭义上的服务对象只有教师和学生。本文所探讨的服务对象专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及该专业的学生。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特点如下:

1.动态性

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动态性,是指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具有动态发展的性质和变更的空间。这种动态性不是单一的变动状态,而是指在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数字化资源会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丰富,能够吸纳最新的研究成果。

2.形象性

艺术设计学科的特殊性使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中的数字资源,大多是图像或者与之相关的资料。这就使该平台相较其他学科平台更加形象,能够直观生动地展示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交互性

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交互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二是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其中,人机交互是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服务的主要方式。

(二)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功能

服务功能——为高校艺术设计的师生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满足师生需求;引导功能——利用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资料功能——快捷高效的检索功能,方便师生对相关知识的查找;拓展功能——能够提供丰富的拓展信息,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点;教学适用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授课,形象化的视图效果能够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增效功能——提高教学的效果,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三)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的相关者

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应根据教学需求进行设计和实施,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者有设计者和使用者,此外,还包括设计对象、设计工具与技能等相关因素。

1.设计者

根据艺术设计学科教学的需求,设计者收集、整理、集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将零散的信息组织成系统化信息资源。这里所说的设计者包括数字化资源收集者、数字化者、系统开发者、技术处理者、反馈者以及系统维护者等。

2.使用者

使用者专指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师和学生,他们通过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拓宽专业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3.设计对象、设计工具与技能

设计对象包括平台本身和平台上的数字资源。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的,设计工具和技能为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开发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保证。

(四)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设计原则

1.层次性原则

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是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服务的。考虑到不同的目的、不同学术水平和不同地区的使用者的需求,平台的建设既需要反映最基础的艺术设计理论和方法技术,又要包含最新的前沿学科,以满足不同学术水准的使用者的需求,使平台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2.合规性原则

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上的数字资源会涉及到很多具有版权的图像、视频、文字等,因此,在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对数字资源的使用权进行核查。只有合规的教学平台才能够合法使用,对于引用的资料,要按照国家或者行业标准格式进行引用,注明出处。

3.趣味性原则

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在引进数字资源时,应该注重对资源的选择。选择的信息资源要符合现代人的学习习惯,尽量增加生动有趣的内容。只有从资源上入手增加趣味性,才能够加大平台的魅力,使平台利用者更喜欢使用平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使用者的学习效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实现

从操作流程的角度来看,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一般需要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

(一)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是对建设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所需的资源,以及建成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评估,从而确定是否有建设的必要。一般说来。可行性分析包括市场可行性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三个方面。

1.市场可行性分析

截至到2007年,在全国各级各类的高校中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大约有1200多所,全国在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大约是22万人,高职院校14万人左右。调查显示,100%的师生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并使用数字化资源,需要专业化的教学平台。①目前,虽然有部分高校开始涉足数字化教学平台领域,但是针对某专业领域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在国内还是空白。在目前的知识库建设中,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可供参考,但是其数字化资源以期刊为主,知识内容涉及到各个领域,与针对艺术设计学科的资源平台建设还有一定的差异性。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应该与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相关联,要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打开艺术设计领域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市场。

2.技术可行性分析

在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核心工作包括基础数据的数字化和交互操作系统的实现。要找到相关资源,数据化手段有很多,常见的数据化手段有扫描、录音、拍照、录频等。交互式操作系统的实现主要依靠网络,其可行性设计三大要素是技术人员、用户、软硬件条件。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这些都能够实现。

3.经济可行性分析

经济可行性是指开发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所带来的收益是否大于其开发成本。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开发周期长、涉及面广、投资额度较大,可预期风险大。在一项调查中,96%的院校领导同意以集体购买的方式获得平台的使用权。②因此,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前期投入较大,可能不能够带来及时的收益,但是一旦成功运营使用下去,后期的收益还是比较大的。

(二)需求分析

1.内容需求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需要的数字化资源,从形式上看主要有文本、图片、视频以及教学课件。这些内容可能与课程紧密相关,师生获取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授课和专业学习。这些资源也可能是师生所共同关注的、与教材的某个知识点相关的信息资源,或者是该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等。

2.性能需求

对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性能需求包括方便、快捷、可扩展,能够根据使用者的反馈及时更新平台等。

3.功能需求

对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功能要求,主要有满足教学需要以及满足个性化的需要。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层次性设计原则能够满足这种分层的功能需求。

(三)总体规划

1.划分课程群

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所包含的资源以课程为主,只有对课程做好必要的分类工作,才能够方便利用者的检索与使用。当把课程作为基本的单元时,需要对课程进行聚合,变成课程群。如可以按照专业方向对课程进行聚合,可以按照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对课程进行聚合,也可以从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角度进行聚合等。

2.针对课程的数字化资源的分类

针对每一门艺术设计课程,可以依据时间、内容、素材形式等进行分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划分。至此形成“课程群——课程——内容——知识点”的分类体系。

3.平台模块的设定

基础数据准备完毕后,需要进行交互系统的建设。本研究将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划分为资源检索模块、交互模块、课程模块和客户服务模块四大模块。每个模块又有不同的功能模块组成,开发者根据这些细分的功能模块就能够进行系统的开发了。

(四)具体实施

通过收集必要的课程等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整理分类后,平台建设的数据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交互系统建设之初需要划分平台的模块,画出平台的逻辑架构图,然后通过必要的技术来实现每个模块的功能,最后将前期准备的数据导入数据库,进行系统的调试。开发完毕后交给用户使用,根据用户的反馈进一步优化系统,同时,还应该做好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

结语

笔者认为,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的目的绝不是简单地将书本内容通过技术手段来呈现,更多的是对教学模式的思考。随着技术的进步,高校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面临诸多可能性。但是更加合理的资源分类系统、友好的界面交互、安全的权限控制以及可信的评价系统等,必定是未来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基本特征,这也将成为未来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优化方向与发展趋势。

作者:张琳 张薇 王广学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文化厅一般规划课题,课题名称“信息动态组合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课题编号:15B05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数字图书馆动态组合学科服务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14BTQ01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团体导向的数字图书馆评价研究机制”,项目批准号:12YJA87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