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素质报告范例

人才素质报告

人才素质报告范文1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之一,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而金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时展的大背景。近年来,教育部启动并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虽然该计划主要是面向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培养,但是,该计划同时也指出“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不仅推动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必将会引导其他各类人才包括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深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正逐步形成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多样化、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多元的金融机构以及创新性的金融制度。而伴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开放,金融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大金融”时代,它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另外,上海已经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必须要承担起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培养大量复合型、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重任。在上述时代大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传统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下金融人才的需求,对传统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二、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进行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首先要确定改革的目标。从卓越工程教育计划的目标和内容来看,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根据这一理念,结合快速发展的金融深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目标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特征,确定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实验金融学教学体系为特色,培养出具有国际知识背景、适应国情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和复合型的“卓越金融人才”。根据这一目标,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需把握三个关键点。(1)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金融深化的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必须面向“大金融”时代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的通用型金融学人才。尤其是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金融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上海经济发展特别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金融人才的需求。(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金融基础知识和理论,又要指导学生学习和了解最新的金融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引导学生将金融理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其实践能力,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3)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这是必然趋势),金融资源的国际流动不断增强,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金融人才一定是适应金融国际化的国际金融人才。因此,加大金融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

传统的金融学专业的教学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并由教师来主导与控制,学生是被动接受,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制,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且,传统的金融学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面向国内市场需求的金融内需型人才,缺乏国际化。显然,这样的教学状况是难以满足新时期金融人才培养要求的,不符合卓越工程教育的理念。

(一)调整教学内容

1.体现学科交叉性随着金融理论的发展,金融学与数学、统计学、工程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联系日益密切,金融学已成为一门交叉性学科。而“大金融”时代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也需要我们能够将金融学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为此,上海理工大学在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充分考虑到了金融学科的交叉性特征,并据以调整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将金融学课程与数学、法学、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会计学、外语等交叉融合,金融学专业分别开设了金融工程概论、金融计算与建模、博弈论、经济法、金融法、银行营销学、电子金融学、商业银行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及一些双语课程。这种交叉性的课程设置适应了“大金融”时代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

2.体现微观化趋势在“大金融”时代,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多样性的金融产品、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和持续的金融创新需要大量处理微观金融问题的金融人才。在这种金融微观化趋势下,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应转变过去以宏观金融为主、忽视微观金融的状况,重视和加大微观金融课程的教学。在对过去宏观金融课程进行适当调整的同时,增加了微观金融课程。在共24门金融学专业课程中,微观金融课程开设了14门,占比达到58%。

3.课程内容调整与自编教材、参考书相结合过去,金融学专业使用的教材,存在着内容重复,部分内容陈旧过时的现象,降低了教学效率。为此,在组织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研讨的同时,对重复和过时的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并根据卓越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金融形势发展的要求,组织编写一系列金融学专业教材和参考书,包括1)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教材:《外汇管理———理论与实务》、《金融工程》、《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分析:理论、方法和实验》、《房地产金融》和《中央银行学》等;2)高等院校精品课教材:《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3)教学参考书:《合理节税:如何进行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汇市冲浪———如何进行外汇投资》和《沙里淘金———如何投资黄金》等。这些教材已经在多届学生中使用,效果良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改革教学方法

卓越工程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课上“满堂灌”和学生课下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

1.“引导—激发”式理论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中,采取“引导—激发”式理论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三种形式。(1)案例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精选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金融事件,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金融知识和理论,从多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2)主题辩论法。就一些重要的、热点的理论观点或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微型报告法。每章内容讲完之后,教师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回去思考、研究,做成小论文或报告,下次上课时请一位同学做约10分钟的微型报告,之后对报告内容、PPT质量和报告方式进行简短讨论。以上三种方法都是通过在学生中间组织学习小组,引导组内和组间的学生分析、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引导—激发式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研究和写作能力。而且,课堂上的讨论、辩论和报告以及团队之间的协作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交礼仪,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建立教学网站在传统的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交流主要是在课堂上,课下,老师和学生很少有机会互动交流,这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为了在课堂之外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通过教学网站的建设(包括外网和内网建设),将现代网络教学手段运用于一些传统金融学专业课程中,进一步拓展教学空间。目前,金融学专业的所有课程都已通过学校课程中心网,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学生可通过该网站获得PPT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及答案等相关教学信息,并可与教师在线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创新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过去,学生的考核方式采用“一考定成败”的考试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现在的考核模式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有机结合,不再主要以笔试的试卷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而更加注重平时的综合表现和综合素质,学生平时分占总成绩之比甚至达到40%。而平时成绩主要是对各小组的工作进行综合评定,小组成员共享同等成绩。评分标准包括小组成员遵守课堂纪律情况、小组讨论情况、报告幻灯的质量、交流发言情况、团队协作能力等。总之,新的考核方式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

(三)构建一体化实验金融学教学体系

卓越工程教育计划要求:要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金融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金融学专业通过课堂教学的情景模拟、实验模拟、校外实践拓展和毕业实习环节的强化管理,建立了一套以实验金融学教学体系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1.开展情景模拟的课堂教学通过事先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和分配角色,模拟时要求其以角色身份完成一定的活动或任务的情景模拟教学,提高学生一定的金融业务能力。如,在金融概论(A)课程中,结合金融市场相关内容,要求不同的小组分别扮演拥有项目的创业者、风险投资机构(VC)、私募股权投资机构(PE)以及投资银行等,就创业者如何吸引资金投资、VC和PE如何选择投资项目、投资银行如何辅导项目上市等情景开展模拟教学,受到学生欢迎。

2.建立实验室的实验模拟(1)进行金融模拟实验教学及模拟方案设计是金融专业实践训练的基本环节。本专业依托部级经济与管理教学示范中心,筹建了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实验室、金融衍生品业务模拟实验室、期货与证券模拟实验室,开设了商业银行综合业务、金融衍生品业务、保险业务、证券投资、金融理财模拟等实验课程,并要求学生能借助金融模拟软件,设计各种业务模拟方案,从而提高了学生在将来实际工作中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2)申请并获得上海市教委2011年度“上海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研究教学型实验室建设”项目。目前,该实验室正在建设中。本专业以两个金融实验基地为依托,把金融学专业的课堂教学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先进的计算软件结合起来,促进了金融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3.拓展校外的实践通过校友网络,努力拓展校外实习、实践基地,通过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搭建实践、实习平台,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能力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如,财政金融系通过组织“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界校友沙龙”活动,积极拓展校外的实践基地。

4.强化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的管理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学生校外实习效果,本专业对学生的专业实习进行认真的组织规划,毕业实习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通过电话与实习单位联系,以了解并监督学生的实习情况,实习结束后,必须交一份实习报告,指导老师根据实习报告的内容、格式及规范进行严格评阅、打分,最后综合评定毕业实习成绩。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建设,初步搭建了一体化的实验金融学教学体系。该实验教学体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他们对金融业务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近年来,上海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在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还是在一些沙盘推演竞赛中都表现出较高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如由金融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分别获得了2011年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半决赛一等奖、第三届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上海赛区决赛二等奖等,另外,他们还获得2011年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小额农贷营销风险管理演示系统。

(四)开办金融学第二专业

从响应学校的卓越工程教育计划、为社会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角度出发,金融学专业开设了金融学第二专业学位教育,并根据非金融学专业学生特点制定单独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提高了非金融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自2007年开办以来,本专业已经连续招收了四届学生,总人数达390人,他们分别来自全校各个专业。目前,已毕业115人,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复合型人才,显示出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教育的成效。

(五)开设金融讲坛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还尝试开设金融讲坛,实行定期讲座制度。要求财政金融系博士或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每个学期必须为学生做一场学术报告,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同时,设法邀请校外的金融学专家和金融实业界人士到学校做报告。至今,相继举办了证券投资、国际金融、风险投资等多场报告。场场报告都是座无虚席。通过开设金融讲坛,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与视野。

(六)多方并举,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金融人才,通过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交流平台和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推进三位一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

1.国际化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国际金融、外汇管理、国际投资、国际结算等介绍面向国际金融市场的理论和业务的课程外,还开设了金融外语、金融文献阅读、金融市场学、国际结算等双语课。

2.建立国际交流平台在国际交流处的协助下,开展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如财政金融系首次建立了与意大利摩德纳大学经济学院教师学生互换交流平台,并在2010年下半年,摩德纳大学派教师和学生来上海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和学习交流;2011年度,金融学专业派学生作为国际生赴摩德纳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

3.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到国外进修、访学以及引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方式,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金融学专业派教师于2010—2011年到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InstituteofTechnology,KIT)、意大利摩德纳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学;还有的教师即将出国访学。同时也引进了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充实国际化师资队伍。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金融学教师队伍,是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重要保证。要有多种激励机制,鼓励金融学专业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建立传—帮—带机制。系里指定一名教授负责带一名青年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定期听课制度,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2)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师资培训,在职攻读学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

人才素质报告范文2

关键词:职业素质教育;工匠精神;重要意义

职业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是职业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也是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提升的有效途径。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十分必要。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的内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匠”是指在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工匠”是“手艺工人”。“工匠精神”的释义为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可见,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工匠对产品追求极致与完美、精益求精的一种精神理念,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用心把自己的产品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不断追求卓越的一种精神和价值追求。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是工匠们敬业、爱业、乐业的态度,一种对产品、事业、自我负责的态度,正是在这种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之下,才能够用心做出高品质的产品。工匠精神更是一种职业追求。工匠精神是具有匠心之人以质量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以质量取胜,品质是其最终的价值追求,对高品质的追求也体现了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无比执著的职业追求。工匠精神并不仅仅局限于具有高超技艺的工人这一群体,或者仅局限于劳动技术行业,其实,工匠精神应该适用于每一个人,适用于每一个群体,适用于每一种行业。不论身处什么岗位,什么行业,也不论拥有什么样的身份和职位,都需要弘扬工匠精神,都需要时刻保持对工作的认真热情,都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拥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是每个人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培养匠心品质,弘扬工匠精神,就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出彩,为自身发展、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无穷的力量。

二、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工匠。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每一个人的伟大实践和不懈努力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乐于奉献,将个人梦融入到中国梦,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每一个人的个人梦想实现了,才能够汇成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谈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每一代人的奋斗,推动了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科技进步、国家富强的强劲动力,才是实现中国梦强有力的支撑。一旦具备了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就会让人们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人们在工作中更出彩,也会让每个人通过踏踏实实的劳动离个人梦越来越近,个人梦的实现也让中国梦越来越近。中国的发展进步需要在千千万万劳动者推动下前行,每位劳动者只有在工匠精神引领下,才能振兴行业,振兴中国,用勤劳而智慧的双手创造出高品质的精品,以坚定的步伐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工匠精神能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中去,渗透到生产链的每个环节,工匠精神的创造力和严谨的制造力形成强大力量,推动中国迈向美好的新时代,让中国梦更精彩。

(二)工匠精神是构筑企业发展的基石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一个企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以品质作为保障,以质取胜,企业发展如果一味强调快,强调立竿见影见到效益,没有优质产品或者服务作为保证,就很难会有持久力。只有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中,用心铸就精品,用心做好服务,打造企业品牌形象,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企业才会实现持续永恒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落后、资源匮乏,人们对产品更多是量的要求,对质的要求并不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国家步入了新时代,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消费需求也就越来越呈现精细化,人们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日益增强,企业所要呈现的产品也要精品化、个性化,正如总理所提出的,鼓励企业要开展个性化的定制,柔性化生产,不断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企业所做的产品不能仅仅满足人们简单的需要,而是要更加精美,要做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就要发扬工匠精神,不断创新,通过增品种、出精品,保持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纵观每一个百年老店的背后,都是工匠精神在传承,重塑工匠精神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仅要为国家输送高质量的一线劳动人才,还要为中高端产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需要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学生整体职业素养的提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这是作为未来一名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基础素质。职业精神具体体现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益求精、勇于担当等,这些具体的素质其实就是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是培养有一技之长之人,还要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培养出能够担当起中国制造强国重任所需要的人才,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技术技能方面,同时,还需要坚持道德品行并重。新时代的中国制造需要有精湛技艺的劳动者,大国重器更需要一批追求卓越、对工作认真负责的高素质人才,这种对人才的需求,也明确了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培养出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要培养能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工匠精神必然要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组成和落脚点。

(四)工匠精神是创新创业的本质需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所有创新的出发点是解决实际需求,所有创新最终是要用实干与可靠的技术实现,是用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扎扎实实的技术技能来实现发明创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需要有创新思维,更需要落实在不断雕琢产品,不断改善工艺,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和行动中去,在工匠精神的实践中实现升华。工匠们这种不断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可以说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主要灵魂,相对于古时工匠精神更注重技艺的传承,在新时代,工匠精神更注重的是在传承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在继承基础上的不断突破。因为创新是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也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地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才能实现“中国制造2025”,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五)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内在诉求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需要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的劳动者和社会建设者,承载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任务,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党的报告中,再次谈到工匠精神时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就需要不断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对个人在职业发展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方向,全体社会成员要不断培养自身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要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要培养自身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要做到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高职院校大学生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的主力军,是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的中坚力量,作为未来社会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更要注重自身的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断提升自我,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不断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培养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以大国工匠为榜样,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与进步,真正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无论是国家建设,还是企业发展,都需要大国工匠、大国重器为支撑,都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厚植工匠文化。高职院校大学生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响应国家、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就要不断培养自身的工匠精神,打造匠心品质,培养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做任何事情都要高标准、严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具有匠心品质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

参与文献:

[1]《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梁莉.工匠精神当代价值的哲学审视[J].文化学刊,2018(12).

人才素质报告范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肿瘤科收治的住院患者中抽取9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2例,患者年龄44~77岁,平均年龄(56.00±7.82)岁。研究组患者中,男25例,女24例,患者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55.00±7.1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常见护理安全问题分析

采用非惩罚性自动上报系统分析2013年1~12月期间本院336例肿瘤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其结果显示,发生压疮的患者9例,占2.68%;跌倒5例,占1.49%;坠床3例,占0.89%;烫伤1例,占0.30%;拔针划伤6例,占1.79%。针对发生护理安全问题的24例肿瘤住院患者进行随访和调查研究,其结果显示,环境因素导致安全事故6例,占25.00%,具体包括:基础设施问题、用物摆设不当、地面湿滑等;管理因素导致安全事故4例,占16.67%,具体包括:管理力度不足、缺乏健全的考核制度、排班等;而14例(58.33%)发生护理安全问题的肿瘤住院患者则是因为护理人员因素所致,具体包括:操作技术不当、评估患者不到位、协调组织能力与自律性较差以及患者及家属依从性均较差等。

1.3护理管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根据上述常见护理安全问题的分析,结合本院实际情况以及患者临床资料,加强对研究组患者的护理管理,具体管理方法如下。①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因素:增加防护栏、气垫床及海绵垫,卫生间增设安全扶手,设防滑防跌倒警示牌;合理摆放床位及用物等。②健全安全护理管理的体系制度:改善工作流程,完善管理制度,成立质控小组,严格日常质量控制,落实医院层级管理。同时健全肿瘤住院患者安全护理防范机制,床头挂护理安全警示牌,尤其存有跌倒、压疮等风险的肿瘤患者。在对肿瘤患者进行输液、换药时,用PDA扫码核查,并由执行者签名。③定期对护理人员的理论及职业道德的培训,开展安全专题讲座,提升护士安全责任及法律意识;定时专科知识小讲课及开护理安全分析会,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对高危患者风险意识的评估与安全意识的防范能力。④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实施人本位服务:排班扁平化,实施管床护士对住院患者从入到出的全程负责制;完善科绩效考核制度:以工作量、工作质量以及满意度作为考核依据,切实为护理安全保驾护行。⑤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经验、职称、文化程度等优化调配,实施新老搭档、强弱结合等确保人力资源得以合理应用。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1.4效果评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管理前后安全事故发生情况;同时,采用本院自拟护理满意度问卷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体包括:服务态度、操作技术、住院环境等,实行百分制,满意:≥90分;比较满意:60~89分;不满意:<60分;满意度=(比较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安全事故发生情况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安全事故发生率为2.0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后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比较满意35例,满意13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7.96%;对照组比较满意31例,满意13例,不满意5例,满意度为89.9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小结

肿瘤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环境、管理以及护理人员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跌倒、坠床、用药等安全方面的问题时有发生,最终引发医疗纠纷和投诉,影响到医院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护理管理是在分析肿瘤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问题的同时,给予其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从而确保患者身心的安全,本次研究中,实施护理管理的研究组,其管理后的安全事故发生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护理安全对于肿瘤住院患者尤为重要,加强对其的护理管理,能够进一步确保肿瘤住院患者的身心安全,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张文芝 单位:河南省永煤集团总医院肿瘤科

第二篇:护理管理人才培养流程管理策略

1流程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1.1规划与设计

结合医院发展战略要求,总结出护理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护理管理型人才职业发展及职业要求进行预测和规划。护理管理人才培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最终需要培养的护理管理人才与现状进行对比,设立相应的流程以达到最终目的。对于已建立的流程,在实施与实践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流程的建立采用起点到目标终点的措施,为了使流程更加合理可行,每一步流程都要采用多种技巧进行衡量,以标准化。

1.2实施

流程实施之前要进行风险评估,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找到解决的方案。根据要求筛选出护理管理人才培养对象,可以采用内部推荐和投票等多种方式进行,最终确定护理管理人才培养名单。根据护理经验及职业管理能力等,确定护理管理人才培养的导师。流程管理中包含了通用的培养方案和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对于不同人才可采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采取导师与护理管理人才一对一的学习模式,首先进行为期6个月的基础业务学习,包括了解病区基本情况,病区管理特点,熟悉护理管理工作流程等,每个月要求被培养人员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导师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难点。6个月基本业务知识结束后,要求被培养人员进行为期6个月的指导下实践,慢慢的参与到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去,每个月写个人总结,并与导师进行工作内容的交流和探讨。实践6个月后,最后进行6个月的实际管理操作,包括危机情况模拟管理、现场实际管理等,要求培养对象独自处理一些临床护理管理问题,并且在最后一个月要进行课题研究,写出课题并由医院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员进入护理管理人才备用库,备用期间可协助护理管理工作,并不断实践和强化管理能力。

1.3评估

对流程管理培养效果进行评估,采用问卷调查导师的方式对学员培养结果进行评价,同时对学员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评价,为更加准确的评估,可以对学员能力进行现场考核,最终确定流程管理的效果,以及根据评估优化流程管理,为今后护理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2结果

本院实践结果可知,在护理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通过理论与实际结合,不断优化流程和提高培训者管理以及护理知识等水平,能够为医院建立一支符合专业要求,具有很高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和职业素质的护理管理人才队伍。

3讨论

流程管理应用于护理管理人才培养中,通过规划、实施、评估等措施,能够有效的完成医院护理管理型人才的培养,为医院建立一支符合专业要求,具有很高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和职业素质的护理管理人才队伍。流程管理从人才的选取到考核,从流程的设计到优化,都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能够为医院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完善的方案。流程管理讲究有流程有计划的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人才培养中应用,能够从战略发展观为医院培养优秀合格的护理管理人才,强化护理管理水平,从而能够改善和提高护理报务水平。流程管理能够确保护理管理人才的稳定性,为医院及时提供优质的护理管理人才。人才培养是医院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部分,优质的护理管理人才可以使医院护理工作有效的开展,能够减少护理纠纷,提高医院的整体形象。

4结语

综上所述,流程管理在护理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可以为医院建立一支符合专业要求,具有很高服务水平和职业素质的护理队伍,其不仅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医院整体的形象,还可以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值得参考应用的管理手段。

作者:韩丽娟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中心医院护理部

第三篇:普通外科检验护理管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实施危急值报告制度前后的212例次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归纳本科危急值发生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护理管理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实施危急值报告之前的103例次作为对照组,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实施危急值报告后的109例次作为观察组。

1.2方法

危急值通过查阅新乡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临床检验危急值报告登记本》获得,该登记本内容包括检验日期、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检验项目、检验结果、检验医师、临床护士、报告医生时间、医生签名、处理意见、备注等项目。护士接到检验科电话后,及时与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联系,临床医生接到危急值的电话报告后应及时识别,做出相应处理措施。护士立即执行临床医生开出的处理医嘱,如给予升高血小板药物、输血小板、补钾、补钙等,动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有病情变化时及时向医生报告。最后由医生和护士共同在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上签名,若与临床症状不相符合,要关注标本的留取、存放等是否不规范,如有需要,即应重新留取标本进行复检,表1为本科常见危机值项目和范围。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病区2年内危急值报告共212例次,危机值发生率最高的为血小板,其次为血钾、血钙、血糖、血钠、淀粉酶异常、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培养、胆红素异常。观察组护理差错出现5例次,而对照组护理差错出现15例次。观察组的护理差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人才素质报告范文4

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电话咨询、在线QQ咨询等方式,对省内至少二十家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专业岗位分类与职责,岗位所需技能等情况进行调研,成立由校企双方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结合调研情况与行业企业专家、设计人员共同对职业岗位群及工作过程的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并进而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结合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参照本专业从业人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确定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最终形成科学准确的调研分析报告,并以此确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确定调研内容

在明确专业方向的基础上,针对室内装潢与展示设计、广告设计、网页与杂志等媒体的美术设计等企业,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调研:a.目前吉林省该行业市场人才需要情况;b.企业用人渠道及从业人员薪酬情况;c.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d.企业对人才的技能、素质及理论知识的要求情况;e.目前以及2~3年后岗位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

3组织开展调研工作

明确了调研工作任务、调研对象、调研方式及具体的调研内容之后,进行调研工作分工,形成调研工作日程表,并按日程逐一落实。要求调研工作要落到实处,所调查到的数据准确性要高,要客观,不弄虚作假,对调研数据要做认真的分析,形成调研工作报告,并针对调研报告的内容提出专业建设的建议。

4做好调研情况分析

4.1做好本省、市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以此确定本校该专业每年招生的数量。

4.2做好各相关企业职业岗位分析。对平面设计师、包装设计师、VI设计师、印前设计师、书籍报刊设计师、影楼设计师、图文设计师、网页设计师、家装设计师等岗位所做的主要工作任务、技能要求、职业资质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定位。

4.3做好平面设计行业人才规格分析。

4.3.1确定该专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文化基础知识、美术基础知识、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理论知识)。

4.3.2确定该专业从业人员能力结构(其中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

4.3.3确定该专业从业人员素质结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等)。

4.4做好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根据行业调研和企业调研的反馈信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经过多次研讨,对适合本专业中职学生的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分解出具体的工作岗位及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

4.5根据企业各相关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结合本校实际,分析确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4.6对该专业毕业生应取得哪些职业资格证书进行详细的分析,确保学生能双证毕业。

5给出调研结论

根据调研情况的分析,要从以下几方面形成初步意见:a.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生需求情况及本校开办该专业的优势及前景;b.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学生的培养方向;c.研讨确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d.研讨确定该专业课程设置;e.形成课程体系构建及教材建设的初步意见;f.形成教学方法改革的初步意见,改革教学模式的初步意见;g.形成该专业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规划;h.形成实训基地建设的初步意见

6形成调研报告,为确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人才素质报告范文5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基石,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带头学科[1-2]。食品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食品科学相关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3],也是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应用于食品加工、保藏技术和食品改性等的重要基础课程[4]。食品生物化学实验作为食品生化理论课程的配套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基础课程,通过基础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食品生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掌握食品生化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将生化理论知识与食品前沿学科的研究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6]。百色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学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百色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食品类创新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验教学。因此,对食品生化实验进行教学改革,合理设置实验课程、更新实验内容以及适当强化实验教学,对于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食品类专业人才是极其重要的。

1目前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陈旧

21世纪以来,生物化学课程相关的实验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新技术、新方法日新月异[2],但实验内容依然停留在枯燥死板的教材上,严重滞后于现代生物化学学科的发展现状[7]。很多高校的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仍以简单定性或定量的基础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很少,缺乏创新性。

1.2教学方法单一

很多高校仍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即实验课前由实验员或辅导教师准备好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试剂以及仪器设备等[8],上课时实验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按照实验步骤机械地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和机械操作[2],并没有去思考每一个实验步骤为何要这么做、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替换方法以及什么样的实验结果才算合格。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只注重实验结果,却忽视了学生的操作过程,结果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创新性、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实验条件落后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是高校从事正常教学与科研活动的重要硬件保障[7]。然而,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教学经费投入有限,购置的设备套数少,现代新型仪器设备无法引进,严重滞后于学科快速发展的步伐。同时,现有的一些教学仪器设备年代久远、设备老化,限制了实验项目的全面开展和实验教学质量,进而导致学生动手机会减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实际的锻炼和提高。

1.4课程评价体系不全面

传统实验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实验报告成绩所占比重大,因此许多学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撰写实验报告上,甚至部分存在抄袭现象[9]。批改实验报告时主观性过强,大多依赖于教师的主观印象,这样就很难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实验技能水平,同时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做实验批改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2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

2.1革新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应用型能力的培养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是白色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专业基础实验课,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共32学时。传统的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理论性强、实践性差,且实验项目之间关联度较低,难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此,笔者团队结合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及食品专业特色,对食品生化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自编了实验讲义。实验内容包括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3个模块。

2.1.1基础验证性实验

基础验证性实验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生化理论,重点强调实验操作步骤与规范,有助于学生理解基础理论知识并掌握相关实验技能。例如,开展“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还原糖的含量”“氨基酸的纸层析”“Folin-酚法测定蛋白质含量”“SDS-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等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深刻理解还原糖、氨基酸、蛋白质等生物活性分子的基本性质,并掌握基本的生化实验技术。

2.1.2综合性试验

综合性实验是将几个基础验证性实验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解释实验结果,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10]。例如,开设的综合性实验“微生物脂肪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包括了基础验证性实验中的脂肪酶的提取、脂肪酶沉淀分离、透析纯化脂肪酶、凝胶过滤层析纯化脂肪酶、脂肪酶活力测定、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脂肪酶分子量和酶学性质研究等,形成了一个有机模块,让学生更能系统的掌握主要技术和技能。

2.1.3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项目侧重于其应用性,教师提供实验范围,各小组自拟实验课题或者由教师给定实验课题。确定课题后,各小组课下自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实验方案并提交,教师批阅,方案可行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要求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准确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撰写实验报告。这种实验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激情和潜在的创新意识。

2.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方法要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实验人数安排上,采取小班授课,每班20~25人,然后2~3人为一个小组。上课前,学生按照分组轮流准备实验,包括实验材料购买、试剂配制和仪器设备等;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实验内容并写入实验报告。上课时,教师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少讲、精讲,留给学生更多操作时间,各小组独立完成实验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结束后上交实验数据。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发现学生操作不规范时要立即指出并给予正确示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解答。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认真分析和讨论,且说明得到这种结果的原因,不得抄袭和更改实验结果;辅导教师要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并给出相应的评分。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对于实验原理比较抽象、操作复杂的实验,仅仅依靠板书、PPT讲解或教师示范,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因此,把多媒体教学引入到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来,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图像、文字和动画等,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演示,丰富了教师课堂授课的趣味性,同时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授课内容中的重难点,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以及现在倡导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师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授课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PBL、WPBL和PDA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11-12]。

2.3加强实验室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实验室是理论课堂的延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媒介,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科研素养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训基地[2]。因此,要加大对食品生化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增加实验所需场地,及时更新仪器设备,购买一些先进的精密仪器,建成教学环境好、教学设施齐全的实验室,保证优良的教学质量。

2.4建设高素质的实验师资队伍

人才是立校之本、强校之源,一所学校的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是紧密联系的。近年来,百色学院正处于向应用型高学转型的关键时期,引进了大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教师队伍得到不断壮大;目前,主讲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师中有博士4人、硕士6人、副教授3人以及讲师7人。同时,学院鼓励实验指导教师积极申报或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参加相关学术会议或培训,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学科前沿,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必须贴近企业生产实际[13]。因此,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及时掌握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动态,同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实验教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2.5科学完善的食品生化实验考核体系

实验考核是整个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是实验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14]。如果考核评价环节不公平、公正、客观、严格,容易引起学生放松对学习的要求,往往造成教学改革前功尽弃,无法达到改革的目标。因此,科学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可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5]。食品生化实验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30%)、实验报告成绩(40%)和期末实验操作考试成绩(30%)3部分组成。①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实验态度、实验预习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积极性和准确性、实验操作规范性、小组协作能力等;对于设计性实验,学生还要查阅文献,制定出具体的实验方案。②实验报告成绩。包括实验报告撰写规整性、实验数据处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③实验操作考试成绩。在课程结课时,以抽题形式考查每个学生操作仪器、设备的规范性与熟练程度。这种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食品生化实验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更加重视实验课程中每一个环节并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实验知识和技能。

3结语

人才素质报告范文6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思考生物化学实验课设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生成绩评价标准,力求提高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效果,满足生物学及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生物化学;实验课;课程建设;思考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大学为地方经济服务,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教育理念.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的课程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的根本.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应努力提高每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更应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般要求,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经过对生物化学实验课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思考,尝试提出了具体的合理建议.

1理论基础

1.1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本科生,培养应用型人才,被界定为专业教育,是培养“精”“专”人才为主的知识的教与学活动.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指具有本科学历层次,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且能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的专业人才[1].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大量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满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承担了这样的责任.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达成两方面要求:一是体现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达到本科层次的学业标准,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广而深的知识基础;有较强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有较高的专业和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具体地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就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这三个方面.1.知识构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并重,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应用型知识.2.能力培养.强调培养复合能力,包括实践应用能力(知识、技术、专业)、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其中专业大类相应工作的应用能力和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主要培养的实践应用能力.3.素质锻炼.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应用知识、技术、技能进行创业的专业素质,也要重视市场、信息意识的养成.非专业素质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合格的政治思想素养,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具有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1.2生物化学实验课的重要性及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本科教学阶段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有效的实验课培养思维和能力.鉴于实验课在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必须抓好课程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生物化学课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近年来学科内容飞速发展,尤其是实验技术、方法和理论推陈出新,已经渗透应用进生命科学各个领域.学习生物化学理论和操作技能是学生在高等学校接受系统生物学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将建立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提高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因此生物化学实验课是我国高校的生物、农学、林学、医学等领域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2].目前,高校的“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效果有明显差异.教学环境方面,不同程度存在课时少、实验时间分散、实验条件缺乏等问题.教学开展方面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实验教学内容单一,独立的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实验少,陈旧经典实验多,反映生物化学学科新技术的实验少;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完全按步骤操作完成,教学中过多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教学考核方法以实验报告为主,不能客观反应出学生对实验操作技能的真正掌握程度.

2生物化学实验课的建设内容

2.1合理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安排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完成,应针对生物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设置合理的实验项目.国内高校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体系都是由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3大板块构成[3-5].实验项目分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通过实验理论学习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理论,了解实验课的宗旨,培养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和科学研究思维;通过操作技能训练学生掌握技能,培养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1.1基础性实验设置

基础性实验,即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教学的重点是实验技术要领和操作的规范性,突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为了实现该课程的培养目标,首先,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职业需求选择基础实验项目.例如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和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所选的实验项目就应该体现出专业区别.生物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教能力强,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生物教学、教学研究及管理的高素质师范性应用型人才,所选的基础实验项目范围应该更宽,实验内容侧重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而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是从事技术、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所选实验项目侧重于应用生产实践,实验内容应该突出表现专业精通和实用.基础性实验设置的一般是50%左右[6].通过广泛的基础验证性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各种基本技能和实验方法,并学会使用常用仪器设备,如细胞破碎仪、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电泳仪、恒温水浴设备等.选择的基础性实验项目应该跟上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前沿.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开设典型的验证性实验,或者对验证性实验进行方法改革,舍去那些精度差、陈旧的项目.

2.1.2综合性实验设置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是在加强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训练的基础上,着重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科研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素质的综合训练与培养[7].通常综合性实验整合优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关联性及系统性强的实验内容.在实验过程中综合应用多种理论和实验技术来解决问题,学生因此能够系统地学习知识,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例如碱性磷酸酶的制备实验,对酶蛋白质进行的提取、分离、纯度测定、分子量测定、活性测定这样一个综合性实验中使用了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离心技术、分光光度技术、透析技术等,学生学习了生物大分子制备纯化方法,酶活力分析方法,以及基本酶动力学研究方法.在综合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点到面,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性实验项目设置比例一般在40%左右[6].考虑到本科生实验课时限制,综合性实验可以分类设置,开设成可多选一模式.可以按照大分子的性质进行分类.比如蛋白质类、多糖类、核酸类等.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综合性实验来完成.

2.1.3设计性实验设置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其重点是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强化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7].设计性实验是建立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要求学生综合多门学科知识和已学的实验原理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实验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设计性实验是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目标的升华,不能把综合性实验当作设计性实验,也不是几个验证性实验简单整合,设计性实验要体现出探索性、研究性、创新性和拓展性,满足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需求.例如,给定分离蛋白质这个题目,从引导学生查阅纯化相关的资料文献,鼓励自行独立设计试验,协助具体实验操作,指导完成试验结果分析几个方面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科学研究思维,培养学生科研探究的能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设计性实验的内容注重应用性,结合职业需要.设计性实验设置比例一般在10%左右[6].一个学习过程中1实验项目个即可,项目太多学时不够,项目太难,受实验条件限制,学生不能完成整个过程,影响教学效果.

2.2教学方法的选择

过去的实验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然后按照实验指导操作.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影响教学效果.但是如果完全开放式教学势必突出学校实验条件、经费、学时等的限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有研究认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模式或手段是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科学思维及动手能力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2].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应该一改以往高校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基础性实验应采取以教师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实验教学课堂秩序组织良好,教学内容系统,能为初次学习生物化学理论的学生打好基础,并做好实验技能的训练.综合性实验实施时需要教师预先设计备选方案,学生主动成立兴趣小组,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因此,实验课实施时可选择半开放式教学方式,即教师在实验室集中讲实验原理,操作注意事项,预期结果等;学生独立分散进行实验操作和撰写实验报告等.设计性实验应采取开放式教学,教师给定题目、进行项目指导审核,实验报告评价;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实施操作、并撰写实验报告.教学方式的选择一定要适合学校的发展和实验室的规划,为保证教学效果,开放式教学需要相应的开放式实验管理模式,确保提升教学质量.

2.3科学的成绩评定方式

生物化学实验课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操作、正确使用各种实验仪器、配制各种试剂、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并且能进行一定的实验设计等.对这样目标的考察应该有一个客观的、全面的、科学的评价方式.以往实验报告的撰写为评分的主要依据,虽然实验报告能很大程度地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但是对于实验课来说,简单的评价方式不仅无法体现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真实水平.笔者认为实验课的评价方式应该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理论成绩考核(30%),包括实验理论、操作规范等;二是操作成绩考核(40%),包括正确使用仪器、溶液配制使用、实验结果数据记录等;三是平时成绩(30%),包括出勤、预习、实验参与程度,实验完成效果等.综合以上三部分成绩的最后得分才是客观的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的体现.

3结语

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生物学的基础学科,它有深厚的理论知识积淀,能应用于社会与企业的实践,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生物化学实验是理论知识的补充,是发现新知识的一个途径.在应用型专业人才建设的目标下,要结合职业需求保证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确保生物学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作者:毕晓丹 朱月 李永春 萨如拉 单位:赤峰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根顺,范秀娟.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探索和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9):1-4.

〔2〕林善枝,刘雪萍,朱保庆.开放式“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1):48-50.

〔3〕张俊杰,贾长虹,张会宜.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114-116.

〔4〕朱月,毕晓丹,李永春.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8):252-254.

〔5〕谢海伟,张斌,王娣,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5):212-215.

人才素质报告范文7

关键词:IEET认证;《悉尼协议》;药品生产技术专业

广东省教育厅在粤教高[2017]1号文中明确提出,鼓励我省高校参与国内外权威认证机构组织的专业认证[1-2],全面推进我省高等学校专业认证工作,并将切实加强专业认证的工作保障。2016年广东省教育厅牵头联系,由台湾IEET(中华工程教育学会)负责启动了广东省第一批高等教育专业认证,本次共有8个本科院校13个专业,12所高职院校13个专业参与认证,我校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是本次认证中食品药品制造专业大类唯一的高职专业。

1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国际认证的基础

本专业原名生物制药技术,创办于2008年,2015年顺利通过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重点专业验收,2016年更名为药品生产技术,并被立项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2019年被立项为广东省二类品牌专业。专业毗邻中山市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等部级健康产业园区,具有良好的区域产业支持。本专业专任教师具有高职称(副高以上职称比例达83.3%)、高学历(博士以上学历达33%)的特点,而且均有医药企业工作实践经验,双师素质比例达89%,专业带头人还成为广东省高职教育领军人才、“千百十”省级培养对象;兼职教师士3人,硕士7人,高级以上职称8人,广东省优秀兼职教师1人。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近三年,学生获得省级技能竞赛奖项15人次,20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100%(高级工获得率为98.1%)。据麦可思数据(成都)有限公司调查,本专业2015届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为100%,专业对口率为81.7%,用人单位满意度为91.2%,均高于广东省高职同类专业平均水平。

2专业国际认证的大致流程

本专业从2016年10月启动专业IEET认证工作,IEET认证专家团在2017年9月中旬完成了对本专业的实地访评后给出了离校意见书于并于2018年3月颁发了认证证书。回顾整个认证过程,其中的关键工作步骤如下:(1)IEET认证知识培训。主要学习IEET认证的宗旨、一般程序、基本规范和申请手续;如何准备佐证材料、如何撰写自评报告书、如何设计毕业学分及课程百分比;如何准备专业材料;撰写自评报告书进度的确认以及实地访评的日程安排及相关具体要求。(2)IEET认证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制度。从长期与本专业进行校企合作企业中挑选职业经理人加上同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系部负责人以及校友代表组成认证专家咨询委员会,并形成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制度:专业教育目标、毕业生核心能力、人才培养方案及自评报告等专业重要事项必须经过会议表决通过而形成。(3)必要的调研。主要是通过调研和分析得出教育目标的重要程度和达成程度以及毕业生核心能力的达成度。(4)自评报告和佐证材料。药品生产技术教研室教师分工协作,完成并提交了《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技术教育认证(TAC-AD)副学士学位自评报告书》和相关佐证资料。依据反馈意见,教研室又修改了自评报告和补充了相关佐证资料。(5)实地访评。认证专家团来到我院进行了为期3天的实地访评:首先听取了学院介绍和专业介绍;然后分别访谈了学院行政领导、业界代表、校友代表、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实地检查了图书馆及专业实训室和设备,重点检查了本专业准GMP标准的药物制剂实训中心;最后对佐证材料进行了现场检查。在认证总结会上,本专业的认证工作获得了认证专家团的高度评价和离校意见书。

3专业国际认证的关键内容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技术教育认证(TAC-AD)副学士学位自评报告书》按照认证要求包含9个规范,分别是:教育目标;学生;教学成效及评量;课程组成;教师;设备及空间;行政支持与经费;领域认证规范;持续改善成效。将以上内容拣起精要陈述如下:

3.1确立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教育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3]为面向健康产品制造业的药品生产企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院药房、药品检验部门及监督管理部门、药物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适应研发、生产、检测、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药物制剂生产、药物检验、药品调剂、药品营销等职业技能,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从事药品研发及辅助研发、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支持、生产设备维护、市场营销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经过教研室专题研讨及专业咨询委员会讨论,本专业教育目标确定为:具备药品生产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及职业能力;具备执行任务和解决问题能力;具备团队协作意识及管理能力;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具备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2制定评量制度。学院把有关规章制度统一汇编成《学生手册》供学院内各系部、各专业遵照执行,全面涵括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管理要求。设立以学生评价为核心,同行评价和督学评价为辅助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的班风班纪、学习成绩、成员表现等方面促进持续并有效执行学生的指导与评量。另外,实施素质拓展证书制度,把道德培养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素质拓展成绩按照学生处制定的《学生素质拓展认证管理办法》和《学生素质拓展评分办法》要求,累计达60分及以上,取得学院颁发的素质拓展证书。本专业所有学生必须获得素质拓展证书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学生素质拓展评分办法》中详细规定了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可以获得的素质拓展分数,借此来激励同学们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委托第三方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调查,形成完整客观的调查报告。本专业严格执行从国家到学院各个级别的规章制度,确保本专业教育目标的达成。

3.3确立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核心能力并进行评量。专业教研室根据专业教育目标、学生规范经过和专家委员会的反复研讨,并参照TAC-AD规范中核心能力的要求[2-3],确定本专业教育成效所具备的核心能力如下:具有药学、化学、生物学及数理统计知识等医药基础知识和能力;具有药物制剂生产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具有执行GMP规范操作并制定实施相关文件的能力;具有分析、解决药品生产过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药品质量检测、营销和药学服务的能力;具有有效沟通、团队合作的能力;遵守医药职业道德,具备人文素养及社会责任;具备持续和跨领域学习的能力。专业学生核心能力与教育目标紧密相关,各项教育目标均与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指标对应。并按照认证要求对2017年本专业毕业生进行了核心能力具备程度调研,用以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核心能力具备程度进行评量。经过三年的培养,本专业的学生取得以下学习成果:(1)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说明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较高;(2)本专业毕业生雇佣单位的满意度在90%以上,说明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建立良好的职业态度,获得社会的认可;3.100%毕业生获得素质拓展证书;4.每年都有学生获得中药传统技能竞赛(省赛)奖项。

3.4制定与教育目标一致且符合行业产业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对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对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参照国家、行业相关从业资格标准以及企业技术岗位工作要求,分析归纳药物制剂工、药物检验工、医药商品购销员三个典型职业岗位所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岗位主要工作任务进行归类合并,归纳出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9项,并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职业行动领域并构建了以制药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药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4-5]课程体系架构基于药物制剂前处理、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制备、药物制剂生产等领域岗位任务,分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三种类型,共有38门课程,其中专业课程18门。根据主要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了药物制剂生产、药物质量检测、药物制剂前处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GMP)实务、制药设备运行与维护等5门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本专业培养学生技术专精的专业与实务课程(工程专业课程)学分数为65.5,而最低毕业学分(总学分)数为143,占最低毕业学分八分之三以上。其中实验或实作课程为35学分,高于6学分;且学时数总计为480小时,高于216小时。

3.5建立保证教育目标的达成的师资队伍本专业坚持。“内培外聘、名师带动、骨干支撑、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以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引领,以全面提升专业团队整体素质与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深海探珠”、“青蓝计划”、“专兼一对一”等措施,培养了一支以“名师+行业专家”共同引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4名,兼职教师11名,专兼职教师共计25人,师生比13.9∶1。专任老师队伍中,副高以上教师在专任教师中占比为78.6%,具博士学位教师专任教师中占比为50%,有执业药师证或高级技工证11名,在专任教师中占比为78.6%。本专业获得省优秀教师团队称号;专任教师中有省专业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千百十省级和院级培养对象;兼职教师有省级优秀兼职教师。学院建立了一套有效整合所有教师的教学、研究与服务的合理机制。

3.6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并符合产业需求。专业每年度采用调查问卷和委托第三方进行培养质量分析报告等方式,评量应届毕业生具备专业核心能力的情况。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检讨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并进行整改,其中专业咨询委员会、校友、企业参与专业课程设置,使专业课程更符合学生核心能力的养成。本专业制定毕业生问卷,对2017届毕业生进行了核心能力具备情况的评估,本专业毕业生对8项核心能力得分均在3~4分之间,提示专业在后续教学过程中,应对课程设计进行适当调整,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养成。学生、督学和企业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促进教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量方法。通过上述机制,持续改善教学成效,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核心能力。为确保专业课程与教学须能持续符合产业需求,每年进行专业发展调研,组织修订每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6]。

4结语

《悉尼协议》是国际化的专业认证协议,通过认证后,本专业的办学质量将得到该协议10余个成员国的共同承认,半专业毕业生的国际流动将更加便捷,有利于促进本专业建设国际化、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TAC规范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管理者治学等方面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将能明确本专业办学基本标准,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极大的推动专业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助于本专业人才得到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在就业、人才国际流动等方面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广东省对一流高职校建设和高职品牌专业建设均明确提出要进行专业认证,加大国际交流合作。本专业是我校第一个在《悉尼协议》框架下,按TAC规范进行国际专业认证的专业,认证的实践经验可供本校其他专业参考,推动我校省一流高职校建设。

参考文献

[1]顾京,韩冰.论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3):23-26.

[2]黄旭伟.引入《悉尼协议》加强高职工程技术教育类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97-200.

[3]卢桂萍,崔宁,冼华龙,郑锦辉.基于IEET工程教育认证的大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7):1-5.

[4]凌悦菲.高职药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构建与职业标准对接探索[J].轻工科技,2020,6(36):175-176.

[5]陈秀虎,谌俊,刘元江,等.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1(21):81-84.

人才素质报告范文8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融入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微电子科学和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其主要任务就是运用先进的设计制造技术和理论,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从而实现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智能化。机械行业作为国家的基础及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上游产业和房地产、快消品等下游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拉动能力。而机械制造中最活跃的领域便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也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工业产值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必要手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从境外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及装备,虽然使自身机械制造业有所发展,但是外资企业不断对我国民族制造业进行干预和收购,使我国机械制造业始终无法摆脱“外资”和“进口”的双重枷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准,机械制造业作为一个发展多年的传统领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竞争,在工业生产逐渐趋向科技化、信息化的洪流中,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为我国机械制造业必然的选择趋势。所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生进行工程教育评估对于当前市场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2专业认证过程与方式

机械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主要依据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证工作组起草的相关文件:《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方法与程序》、《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标准》、《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试点学校准备工作指南》、《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专家培训与遴选办法》、《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考核小组工作指南》。专业认证的过程主要包括学校自评、专家组进校考察和形成认证报告3个阶段。首先认证学校应向工作组提供申请表,并应包含以下内容。①师资情况(教师岗位结构、教师职称结构、教师学历结构)。②近3年学生数量(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授予学位数)。③图书馆资源概况(学校藏书、专业资源)。④实践教学条件(主要实验、实践、实训条件)。⑤近3年教学经费(教学经费、科研经费)。工作组接到学校的申请表和申请报告后,对申请进行审核评析,审核通过后申请学校需进行自我评价,并撰写自评报告。工作组接到学校的自评报告后,与学校协商并进行实地考察,目的是对学校自评报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实地考察,并了解高校未曾在报告中反映出来的其他情况。

3认证实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相关专业,应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全面的学生为目标,以满足用人单位和当今市场瞬息万变的人才需求,因此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该校结合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对参加工程教育认证的学生进行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的同时,加强基本教学科目的巩固,在培训的同时充分考虑当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师面临机械设计制造逐步与世界接轨,其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将在国际社会上的竞争中受到挑战以及考验的实际情况。为了在步入岗位中能够具有当代机械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必须追求创新,应用新理论,该校在培训过程中尤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注重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理念,以时代和企业的需求为培养方向,以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方法和理论的应用为培养重点。华中科技大学在机械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和平时的培训过程中投入了必要的软硬件物质,并精选优秀师资力量,针对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特点,研究本校所适应的独特培训方案以及培训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对企业的实际工程需要进行模拟训练及实践操作,使机械制造专业学生更具备实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近几年来该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共培训711人,603人通过认证,认证通过率达到83.2%。国内外许多大型工程公司也认可和支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机械工程设计资格认证,该认证在机械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它代表通过认证学生的知识储备及综合应用能力符合当今企业需要,通过认证者在就业过程中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对一些资格持有者的后续跟踪调查中,发现其卓越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得到了大部分企业的认可,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互利双赢。员工自身也感到受益匪浅,从而更加热爱机械制造业,为祖国工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4认证的重要作用

境外许多国家早已通行对机械工程师的工程教育认证,我国受到体制和高等教育背景的影响,正处于探索和经验积累的时期。几年来的试点试验证明,开展此项工作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推进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改革。

目前若干高校专业教学脱离实际,不考虑学生素质能力与社会需要的契合性,教学内容繁多而缺乏重点,空泛而不切合企业实际需求,注重理论而缺乏实践,学生往往偏重书本的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实践能力。因此,高校的专业教育应当改革,引导学生与企业沟通,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娴熟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并积极地与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接轨。

(2)推动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企业一方面对优秀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师求才若渴,一方面把培养集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为一身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全部推给高校。自身需求的矛盾使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始终不满意,从而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二次培养”。其实,高校的教育投入是有限的,再资深的老师、再完备的实验室也很难单方面培养出符合企业口味的技术人才,只有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的资源,让学习、研究、实践和生产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企业也应担负起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的责任,实现双赢。

(3)毕业生可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适应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高校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后应具有独立解决企业在生产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及管理问题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娴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成为高适应性、高技术操作性的实用型人才。这也应是企业和高校共同的人才培养方向。

(4)为我国机械工程师得到国际认可,并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在生产经济趋向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应仅仅停留在国内市场,应该意识到我国的工程师在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职业资格等方面与国际水准还有差距。以《工程师流动论坛协议》为主流的国际社会通行的职业资格认可是对人才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肯定,虽然我国目前还未加入任何国际认证体系,但是开展大学生工程教育认证为接下来的工程师国际互认做好了前期铺垫。可以预见,未来我国的机械工程师必定会与国际接轨,并积极参与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才互动和技术交流中来。

5总结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