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市场范例

人才市场

人才市场范文1

关键词:酒店专业人才;市场培育;探究

近年来湖北省酒店人才的使用与培养日渐成为制约湖北酒店业继续壮大与提升的瓶颈,积极探索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解决这一瓶颈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1湖北酒店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

1.1酒店行业概况

目前酒店管理类专业人才的供给与市场的需求差距巨大,尤其鄂西生态圈旅游人才呈现结构失调、总量不足、层次偏低的现实问题。据国家旅游局和教育部统计显示,全国五星级以上的酒店超过1100家,经济性酒店更是数量庞大,而目前的高职院校每年培养出的酒店专业的人数远远小于行业的需求,加上专业的对口率小于30%,实际上就业的人数就更少。[1]人才的需求已成为每个酒店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1.2湖北市场的具体情况

实践调查显示:目前酒店急需的高职类酒店专业人才的部门分别为餐饮部(含宴会厅)71.5%、前厅部64.3%、康乐部59.6%、营销部51.4%、人事部32.3%、总经理办公室30.1%、客房部10.2%。酒店不同管理岗位的工作实践经验要求也不同,一般高层管理人员需要10年以上工作经历。中层管理人员需要4-5年工作经历,基层管理人员需要2-3年工作经历,这说明酒店行业的管理者不仅是对学历有要求,更重要的是对工作实践经验有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想要胜任管理岗位,必须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基层服务与管理岗位的锻炼。通过对学生离职率的调查发现,一部分毕业生对这样的晋升时间都是没有信心的和耐心的,他们选择了在毕业后离开该行业工作;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这种晋升机会在湖北的酒店会很慢,而在外地则机会很大,因此他们选择毕业后会离开湖北,在外省酒店行业就业。根据以上调研数据统计,目前五星级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发展迅猛,但是中间的二星到四星酒店处在挣扎的阶段[2]。中低端城市酒店不能吸引酒店管理人才,而湖北省的酒店无论是大、中、小型酒店都吸引不了人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南地区在校生规模最大的旅游学院,在为湖北省酒店行业提供的专业人才数量仅占培养学生的1/3左右,而2/3的学生流向了省外。

2存在问题及原因

2.1学历教育的投资与回报率不对等

一直以来所有的高校都希望教育要为地方经济服务,而当老百姓真正投资教育于酒店行业的结果是什么呢?从不同酒店的招聘来看,无论是武汉还是省内,无论是高品牌高星级酒店还是经济连锁酒店,比如洲际酒店、东湖宾馆、华美达酒店、7天酒店等不同品牌的酒店无一例外提供的岗位均是基层服务人员,起薪一般在2000-2200左右,相对武汉起薪较高的高星级的万达瑞华酒店,也只在2500元左右;本土的社会餐饮企业一般会为毕业生提供的工资在2700左右。而湖北一般公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学费每年4000-6000元左右,加之每年的住宿费1320元左右,每月生活费1500元左右,三年均约63000-70000元左右,如果学生毕业后一月只换来的是2000元左右的工资,那么教育的投资与回报是完全不成正比的,学生就不会就业。同时酒店在社会上招聘的没有大专学历的服务人员,与从事过正规高等教育的酒店管理专业科班学生享受同等待遇,那么学生的心理接受不了这种情况,那么最终的结果也只能够是学生离开该行业,这不仅对酒店企业造成人才流失,也会使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显得十分尴尬。笔者认为如果要解决好本土人才流失问题以及投资和回报成正比的这个问题,相对于本土的酒店,省外的一线城市的酒店,尤其是高品牌的酒店如万豪酒店集团、雅高酒店集团的做法则值得学习。比如为了区别于社招和高校毕业生,企业可为高校的毕业生提供的岗位是管培生岗位或者储备主管岗位,并且为个人定制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本土酒店为更好地吸引优秀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留下,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需求问题,酒店企业还必须和高等院校校企紧密合作,尽早对人才进行储备。如果行业企业不解决好教育的投资与回报问题,那么学院办学就会受到质疑,这也必然会影响专业的发展,这对于市场和企业也是损失[3]。

2.2新业态下酒店整体行业处于供给侧的转型期

在新的业态下,全国无论是高星级高品牌酒店还是经济型连锁酒店,都处于供给侧的转型时期,高星级高品牌酒店越来越重视客户体验和服务的提升,经济型连锁酒店越来越重视信息化、智能化,而中小型酒店则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论实力不如高星级酒店,论创新,不如经济型酒店,这类酒店该如何转型?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又该如何选择?成为酒店专业人才市场培育的新思路。随着生日宴、百日宴、升学宴、寿宴、婚宴市场不断升温,给经营一直惨淡的三星、四星酒店提供了机会,如何为这类酒店提供智力支持,提供中、高层专业管理人才、如何更好地为这类酒店企业提供服务,已成为从事高校酒店专业的教师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政府管理部门在这方面应该起到桥梁作用,为企业和高校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应该为这类合作提供政策,起到导向作用[4]。

2.3社会服务辐射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

目前高校的社会服务较强,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该院的师资队伍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社会培训教学经验,但年培训的项目却不多,尤其对本土酒店的社会服务项目很少。社会服务资源和对象主要是国家教育部、教育厅、劳动保障中心、兄弟院校等。究其根源,政府的支持和关注度不高。比如中低档民营酒店、社会餐饮业、农家乐、酒吧培训基本上服务质量没有保证,也没有具体的行业标准,这类市场很容易被政府忽视,但是如果真的忽略了,湖北省服务行业的质量是很难提高的。因此如何调动高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院校智力优势,为企业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为中小酒店、餐饮行业提供在职员工服务标准培训,成为政府部门需要考虑的急迫问题,因为这不但为酒店行业提供经营流程诊断,而且让他们能够更加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3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3.1建立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

目前全国酒店每逢年末年初,都会出现大批人员离职和人才流失。究其根本原因大部分与年终奖、升迁等激励机制有关[5]。具体调查数据如下:在对年终奖发放满意的问题上,65%的酒店员工选择了不满意,21%的酒店员工选择了一般,只有14%的酒店员工选择了满意。据调研,每年高端酒店不少从业人员的年终奖同比下滑30%~70%。经济型酒店虽受冲击有限,但不少店长和管理层全年收入是来源于年终奖,如果年总奖下滑太大,他们将与员工区别不大,因此也选择了不满意,而普通员工认为,年终奖已经是收入的一部分,发多发少,感受千差万别。不发放年终奖的酒店是人力资源管理有问题。现实中酒店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一般由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加班费等几个方面组成,运用年终奖等浮动薪酬、差别福利的方式更好地激励高绩效员工,留住有潜力的员工已成为企业薪酬福利发展趋势。对此,酒店要建立合理、规范和确保激励性的年终奖管理方案,结合不同人员类别,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清晰的考核责任制,总之酒店在年终奖发放上既要顾及员工的心理期望值,同时也要维护企业自身的利益,只有把这两者兼顾好了,年终奖才能起到奖励和激励的作用。

3.2用工要求必须经济收入、岗位相匹配,“私人定制”人才发展计划

据统计,70%以上的酒店感叹招不到人,他们认为酒店招聘的难度上升,24%的酒店认为招聘难度与去年差不多,只有6%的酒店认为招聘难度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现在酒店招聘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酒店迫切需要有丰富酒店管理从业经验的高学历的专业性人才;另一方面,在实际招聘时,文化程度往往是放在最后,而外在条件、语言能力等因素却放在前面。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都具备酒店实习半年至一年的工作经验,但在真实的应聘过程中,许多酒店都选择忽视这点,认为大学生应该从基层开始。酒店把一名有学历、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毕业生和一名社招的高中生、中职生甚至初中生放到同一起跑线上进行比较,这严重打击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加之又没有指定发展计划,更使得许多大学生面临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升迁的问题。因此人才流失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因此酒店为了留住人才,在人才选聘时,应该对有学历、有经验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岗位和经济收入,并对更优秀的人员量身订做属于他们的“人才发展规划和升职计划”,这样才能最终留住酒店真正的有用人才。

3.3政府参与校企合作,建立酒店管理人才高校储备库

酒店专业人才的供给同产业发展的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职业人员的储备严重不足。因此,这需要政府为了提升酒店人才培养的质量,多为高等院校与酒店企业提供政策并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加大酒店专业招生比例和人数,给酒店管理专业提供更优惠的政策;为了防止培养的酒店人才流失,鼓励高校建立酒店管理人才储备库,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和资金。因为就目前而言,湖北省的大、中、小型酒店都吸引不了人才,尤其在就业中的学生流失量最大,所以笔者建议企业能够真正融合到高校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育中,在酒店管理人才高校储备库的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建议政府多为高校提高提供社会培训的机会。

3.4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

对酒店业来说,想要根本上解决人才问题,关键是要自己学会“造血”。不能总依靠引进外援来解决,酒店作为高等人才流向的终点,酒店的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留住人才是酒店兴旺发展的动力之源。在人才的需求、培养上应避免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急功近利。对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应采取人治而不是法制的办法。酒店首先应该在大学生入职之初,就根据企业的未来需要和其个人特长,导入该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找准自己的定位。其次酒店应认真落实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建立科学的人才录用、培训、晋升等机制;最后酒店应根据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建立人才发展、储备战略。随着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国家对旅游经济的重视,酒店专业化人才“国产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笔者建议酒店行业的管理部门能够牵线搭桥通过鄂西旅游生态圈的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共同培养本土酒店管理人才,提高本土酒店服务质量,同时建议湖北省酒店行业的管理部门给高校的培训体系提供支持,将酒店服务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为在职员工提供有效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彭宜佳,闫秦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3).

[2]刘燕燕,赵永波.高职酒店管理人才校企结合对接模式探讨[J].青春岁月,2012(2).

[3]杨昉.浅谈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4]马永佳.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J].中国商贸,2013(11).

人才市场范文2

关键词:人才市场;新形势;人事;档案管理;管理方法

近些年来,在人才利用模式不断改革的新形势下,人事档案管理被推动着发生了一系列变革,这些变化使传统管理模式中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而正是这些问题限制了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的顺利开展。因此,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背景下,应顺应发展趋势,不断创新,积极探寻人事档案管理中相关问题的方法,提出适合新形势发展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促使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达到最佳。

一、目前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事档案是对人才市场的相关数据进行记录整理,是对人才个人信息的呈现通道,也是用人单位初步筛选人才的重要途径。人才市场人事档案记录了丰富且完整的信息数据。人才市场人事管理工作在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下,不断顺应社会大环境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逐渐形成一些符合自身特点的人事管理体系,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一)人事档案管理手段相对滞后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技术被大规模运用于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的相关管理工作中,在管理条件上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然而,由于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许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仍旧选取陈旧的工作方式,其缺点在于管理人事档案的技术操作过于简单,分类手段仍然在手工操作阶段。如此一来就会造成在搜索人才数据时缺乏精确性和及时性。除此之外,现代社会的人才种类多元化,也是陈旧的档案管理模式很难克服的难题之一,因为没有办法及时有效地收集数量巨大、种类庞杂的人才数据。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手段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信息的利用效率。

(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不规范

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所遵循的的制度并未完整地成型,只是借助《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的框架,所以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被动现象。例如,人才信息采集、归类操作时间拖延过长;人事档案管理手段滞后,管理流于形式化;工作要求不严格,手工操作不严谨等。因为没有制定合适的人事档案管理规则,所以影响了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有序性,严重拉低了工作效率。

(三)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欠缺

某些人才市场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操守。在管理过程中部分档案管理人员未能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不能严格依据相关的人事档案管理规则工作,人工操作水分大,易出现偏差,结果造成人才档案数据不详细、不精准,违背了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的首要原则,给查找人才信息带来了麻烦。更严重的是,还有些档案管理人员由于最低级的粗心问题造成数据流失、信息错乱的低级错误。

二、新形势背景下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分析

根据上文对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问题的讨论,可以明显感受到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需求。但人才市场的关键工作就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因此为了使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可以更好地发展,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合适、更优质的人才,同时也为了使人才找到适合自身能力的发展空间,人才市场的人事档案管理应在新形势背景下找到更合适的工作思路,有效应对现存的管理问题。

(一)积极引进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手段,实现现代化管理

新形势背景下的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化。所以,在人才市场引进新技术时,要主动引入信息化手段,实现现代化管理,采取新型的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设施。增强创新探索能力,完善管理规则,革新工作设施。例如,将数据记录的人工模式转变为信息化自动收集;从人才信息整理的手法上进行改进,提高组卷和归档的效率;档案管理人员还要时刻把握新形势发展的规律,加强现代信息手段在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利用,增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智能化、现代化和高效率,从而推动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发展。

(二)提高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事档案管理的效果。作为一名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把握专业性知识,才能使管理者保持清醒的工作状态,有规律地开展管理工作。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明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必要性,并且在新形势背景下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相关管理部门还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的培训。

(三)进一步做好档案管理信息的深度开发

现阶段最炙手可热的便是计算机智能技术,通过掌握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贮存、搜索人事档案相关信息的方法,是新形势发展背景下的必要举措。智能化网络化工作模式可以加快人才信息的收集速度,因此需要人才市场的管理部门主动创建人才信息数据库,使管理工作更具条理性。另外,要进一步做好档案管理信息的深度开发,不仅要利用现代化技术还要创立信息查询平台,使人事档案管理更加透明和公开,从而推动用人单位更主动、更便利地查询人才信息,更好地加以利用。对新形势背景下人才市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探讨,是为了促进其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对人才工作的要求。作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者中的一员,有责任、有义务主动参与到档案管理方法的改良和创新工作中,并抓住新形势的有利时机,主动补充自身能力的缺口,加强学习和创新能力,挣脱陈旧管理形式的束缚,实现人事档案管理在新形势背景下的有利变革。

参考文献:

[1]仲杰,廖龙.人才流动加速背景下人事档案与企业的关系[J].湖北档案,2013(1):22-23.

[2]孙建立.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报告(2018)[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8.

人才市场范文3

1.1管仲

管仲早年命途多舛。因家道中落,外出谋生。可几年下来,他经商失败、屡当逃兵,多次被挂牌示众。花钱买官频频出错,屡遭驱逐。恰逢齐国内乱,国君空缺。为帮公子纠夺取王位,管仲主动出击,伺机追杀公子小白。可惜,箭术太差,仅射中衣带扣。公子小白如愿即位,公子纠被迫自杀。以现代人才的角度,从家庭出身、工作经历、既往业绩等方面,管仲都极其失败。然而,最终能成为丞相,其中缘由,大致如下:第一,管仲本身才华横溢,且深得认可。大夫施伯曾称管仲的才干世间少有,召忽死前对其才华有着极高的评价。第二,管仲的成功,不得不提鲍叔牙。他是齐桓公的师傅、夺取王位的功臣。得到这种高档次的重臣的推荐,大大增加了管仲“推荐书”的分量。第三,鲍叔牙推举管仲是别有深意的。他们早年就合作经商,互为知己。更重要的是,鲍叔牙深谙齐国的发展需要奇异人才,特别是不世出的天才。何况,鲍叔牙栽培管仲,也算是一种人才的投资。最后,齐桓公面临的人才形势非常被动。齐襄公执政时,疏于朝政,留下个烂摊子。当襄公被杀时,许多贵族和官吏也深受牵连。加之不久,公孙无知及其同党又被捕杀殆尽。经此反复,人才奇缺。所以,在刚性的人才需求前,齐桓公不得不不计前嫌,重用管仲。

1.2诸葛亮

年青时候的诸葛亮常自比管仲,可见管仲对其影响之深。然而,诸葛亮的履历却比偶像要精彩得多。首先,出身优越。诸葛亮出生于官吏之家,先祖诸葛丰做过司隶校尉,父亲诸葛圭做过泰山郡丞。后随着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再后来投奔了荆州牧刘表。他始终处于高级官吏阶级的视野内,机会多多。其次,政坛关系广泛。诸葛亮身高八尺有余,玉树临风,但他的妻子黄月英,却是远近皆知的丑妇。如此婚姻是别具内涵的,丑妻容貌不雅,却大有来头。她父亲是当地名士黄承彦,母亲更是襄阳地区最大豪族蔡讽之女。蔡讽还有个儿子,即权重一时的水军统帅蔡瑁,另一个女儿,嫁给荆州牧刘表。由此,诸葛亮顺利与当地权贵结为亲戚。凭借着强劲的娘家关系网,身价和地位倍增。再次,学术环境宽松。汉魏之际荆州倚靠独特的地势,汇集了大量避乱的名士。在诸葛亮经常切磋的平台中,不乏庞德公、司马徽等名士,也不乏石韬、徐庶等年轻之士。事后证明,庞德公、司马徽、徐庶都在刘备面前力荐诸葛亮。最后,切合精准。诸葛亮虽躬耕南阳、偏居一隅,既没作战经历,又没从政经验。但是,《隆中对》足以消除刘备的顾虑,成为最亮丽的“鱼饵”。因此,诸葛亮的背景和条件均是上乘,拥有与刘备较劲的筹码,能够让未来的主顾“三顾茅庐”。候选人的远大抱负与需求方的搜寻意向一致,遂使得26岁的诸葛亮脱颖而出。

2基于现代猎头的契合分析

现代猎头认为,齐桓公、刘备等客户的需要,与管仲、诸葛亮等候选人的优异表现,存在理想与现实、必然和偶然等多种要素的交互作用。

2.1市场发现

管仲和诸葛亮,作为潜在人才能被市场发现,必然存在以下前提:①市场行情。“乱世出英雄”,管仲和诸葛亮成功因素之一就是恰逢乱世。首先,中央集权减弱,户籍制度乏力,人才得以自由流动。其次,各方争相纳贤蓄才,导致高端人才的行情水涨船高。第三,敌对性竞争日益明显,特别是从对手挖取高端人才,一时蔚然成风。②自由流动。人才能够自由流动的基础有二:一是不受上层控制,人身自由,二是愿意进入市场。史上不乏才高八斗者,为自保而避世,此类人自然不愿入市;还有一部分人,形势大乱中反而积极踊跃,如管仲和诸葛亮。③举荐切合。候选人被市场发现,高档的举荐人及渠道不可或缺。管仲的成功,得益于位高权重的鲍叔牙推举。此外,人才选拔制度也为高端人才提供了举荐渠道。诸葛亮所处的时代盛行“察举制”,刘备能获知诸葛亮,就是襄樊名士主动举荐的。

2.2品牌营销

品牌营销,能加深人们对人才的印象,提升其的知名度,有利于人才形成独一无二的自我优势,更易被市场发现。①差异化。管仲与鲍叔牙合作时,分财利多贪一点,战场上弃友而逃,当旧主被杀时,他并没有慷慨殉之,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诸葛亮亦然,《三国志•蜀书》中记载“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咏”,《魏略》描述到“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这些独特的行为和思维,充分彰显了与众不同,有利于建立个人品牌。②参照性。才华深受齐桓公信任的鲍叔牙主动推举管仲,齐桓公必定认为管仲不会是泛泛之辈。司马徽、庞德公等也是赫赫有名之士,他们对诸葛亮的夸赞,必然会引起刘备的高度重视。③主流趋向。越是乱世,越是需要积极主动之人。管仲和诸葛亮,在乱世中都积极探求救国兴邦的办法和途径。这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完美契合,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2.3攀缘策略

攀缘策略就是高端人才得到市场发现后,进一步地自我包装,提升自我价值的手段和方法。从现代猎头角度来说,主要包括:①明确自我的职业规划。《蜀书•诸葛传》记载,诸葛亮曾对好友石韬、徐庶和孟建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当三人反问,“亮但笑而不语”。可见,诸葛亮的定位,并非刺史或郡守等中层管理职位,职业规划十分明确。②直接与决策者对接。“三顾茅庐”中,张飞和关羽其实对诸葛亮并不友善。张飞曾说“:量一村夫…可使人唤来便了”,关羽也在质疑。但是,诸葛亮直接与刘备对话,就省略了许多干扰。③切合客户需求。管仲面见时,齐桓公提出的问题,均是对答如流,崇论宏议显然高人一等。诸葛亮凭借《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一条清晰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周详地描绘魏、蜀、吴三足鼎立的蓝图,从而成功折服刘备。两者能够如愿以偿,就是他们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时能够站在未来客户的角度,见解与客户需求完美契合。

3历史启示与借鉴

齐桓公与管仲、刘备与诸葛亮的成功,无疑给当今的客户和候选人以深刻的历史启迪。这主要表现在:

3.1审时度势,适当装扮

3.1.1学会审时度势

诸葛亮自命不凡,必定选择雄才大略之主。但敏锐的他放弃了最具吸引力的曹操,因为其深谙曹营人才济济,初出茅庐的自己不可能轻松地脱颖而出,结果证明他选择刘备是明智的。审时度势,对高端人才来说是必修课。能否顺应时代的发展迅速调整,关系到人才能否得偿所愿,主要有以下步骤:①自我分析。要对自我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认清自我的优势、劣势,发现兴趣所在,找到最适合自身特点的行业或岗位,尽早确定职业锚。②行业分析。要深入了解目标行业,如行业的基本素质要求、人才竞争激烈程度等,在行业中挖掘发展机会,发现威胁,预估其发展趋势等。③调整预期。结合以上两个分析的结果,对职业预期定位做出适当的调整,找到最利于自我发展的岗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1.2巧妙地适当装扮

高端人才往往举止独特,气质不凡,从而形成自己的品牌。当今世界,人才如沙滩上不计其数的沙子,要想在沙滩上被发现,人才首先要会巧妙地装扮自己,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异于常人的举止和思维、培养卓尔不群的气质。

3.2树立口碑,重点营销

口碑传播,最重要的是突出自我长处、优势,找到塑造口碑的切入点。口碑营销的重点就在于怎么推销口碑。①巧借传播形式。在传播形式选择上可以巧妙借助故事、争议等。诸葛亮娶丑女为妻,于是流传着“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的谚语,使诸葛亮更广为人知。②找到关键人物。意见领袖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其言行会直接地正向影响口碑信息传播的可信度和范围,更重要的是,其意见对决策者极具参考价值。通过可能对职业生涯产生影响的意见领袖,发挥他们的正向作用,效果事半功倍。③善用宣传工具。最大限度地运用可以诱发口碑传播的宣传工具和渠道。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候选者提供了便利和无限时空。在“自媒体”时代,要善于利用网络,比如通过QQ、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方式,实现推销自我。

3.3未雨绸缪,厚积薄发

管仲和诸葛亮的成功,揭示了现代猎头中意的候选人,应当具有如下特质:①主动熟悉业务。有了清晰的职业规划后,候选者要有针对性地学习目标行业的专业知识技能,主动培养目标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②注重积累人脉。一方面,是能有效地提供该行业的相关信息、增加人脉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也是传播自我的重要途径。高端人才可根据兴趣或目标职位,参加一些俱乐部、协会等组织,以拓展、积累人脉。③关注行业进展。高端人才要了解行业文化,关注与行业有关的法律、政策、方针、新闻事件等,以预测未来行业的发展,为规避风险做好准备。④学会换位思考。要转换视野,从目标职位的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由此在面对未来老板的询问时,见解才能契合老板心中的要求。

3.4恪尽职守,不负平生

人才市场范文4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信息服务业迅速的扩展到了第一、第二产业,同时,出现了三大产业的迅速融合的趋势,模糊了三大产业间的界限。作为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产业对我国人才市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经济所具有的新特点和规律给我国人才市场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正确评估这些机遇和挑战,才能推进我国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

2我国人才市场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体制不完善,政企不分

在国外,政府在人才市场发展中起到空管调控和指导的作用,也就是说,政府并不会对人才市场的微观操作进行直接干预,而是从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方面对人才市场进行调节。在特定时期,我国政府一般是对人才市场和人才中介组织进行直接的行政管理,当然,在初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人才市场的发展。但近年来,人才市场由于政事、政企不分等问题引发出诸多问题,例如不能形成统一公开的人才市场,无法形成公平竞争机制,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应当起到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建立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人才大市场,即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市场未来发展的内在要求。

2.2政策法规建设滞后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府都会加强立法工作,以便于充分发挥人才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值得我国借鉴的。日本通过制定《劳动关系调整法》、《最低工资法》、《就业对策法》、《职业安定法》等法律法规来优化资源配置,解决人才就业,以及规范人才市场活动。而我国政府对人才市场的立法工作还远远不够,现已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相对比较零散,并不配套,缺少系统性。同时,人才市场的监管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政府对人才市场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还有待提升,尤其是行业协会的自律和协调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随着网络经济发展,人才流动加大,人才市场必须走向法制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道路,因此,结合我国国情,政府应尽快制定和实施关于人才市场的法律法规,依法来规范、引导和监督人才市场发展。

2.3人才市场服务功能不完善

我国各人才中介结构间竞争不够充分,导致人才市场服务水平发展动力不足。我国人才市场一般只是能够提供基础的服务手段,其服务功能并不能真正满足各层次人才配置的需要,尤其是对更高层次人才的服务功能不能很好发挥。当前,我国绝大部分人才市场的服务仅仅局限于管理档案、组织招聘会、招聘信息等较低层次的业务。各人才市场之间缺乏业务特色,缺少技术含量高的业务,如人事诊断、职业生涯设计等业务。特别是在网络经济背景下,在满足流动人才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方面,人才市场显然准备不足。此外,我国人才市场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市场配饰效率的提高。因此,提高我国人才市场信息化服务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

3我国人才市场发展战略

3.1转换政府职能

人才、政府、中介组织和政府都对人才市场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政府是最为重要的。在推动人才市场发展过程中,政府起到了核心作用。政府要贯彻服务理念,同时,建立人才市场服务标准,缔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一方面,要制定市场规则,加强市场法制和制度建设,保证人才市场朝规范化和标准化法制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人才资源市场化的配置程度,确保人才市场健康、协调发展。此外,政府要转变职能,逐步从市场中脱离出来,彻底解决政事、政企不分的问题。各地人才中介结构咋企业性质、业务经营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做到全方位市场化。简单来说,政府推出市场交易,就会有利于人才市场体系的构成和推进人才市场的发展。

3.2加强法制建设

政府职能的转变决定了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人才市场的运行,那么,政府对人才市场的调控功能就需要通过相关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来实现。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市场监督管理机制,是保障充分发展人才市场作用的最为有效的手段。美国政府通过颁布实施《薪酬平等法案》、《公民权法案》等法律法规,来确保员工的招录、解聘、工资等就业方面不会受到歧视或不公平待遇,享有平等的权利。我国要建立规范人才市场监督机制,首先,要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保障人才市场有序、平稳的运行。其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才提供一个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对的风险也越大,这就需要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后盾。特别是要加强建设薪酬、残疾人保障、公平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

3.3推进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

近二十年来,网络信息化高速发展,知识经济脱颖而出。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市场要逐步走向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趋势。简而言之,就是建立网络人才市场,优化人才市场配置。因此,除了重视发展有形人才市场外,更要大力发展网络人才市场。一方面,各地建立人才网,并不断升级改造。政府和人才组织机构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人员配置,对各级人才网络进行统筹规划,建立一个一体化的网络人才市场,打造更高效和优质的网络人才服务平台。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对人才信息的管理和储备,保证人才信息的全面性,加大人才信息深度和广度的挖掘。同时,要确保人才信息和用人单位信息的可靠性,各数据库间不能完全孤立存在,要互通有无,进行资源共享,建立起人才信息定期集中机制。

4结语

人才市场范文5

当前财经类和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更适合在商贸流通领域或服务行业就业与发展,不能很好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理工科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应整合教学资源优势,致力于培养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本文以LT大学为例,通过分析理工科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并通过付诸实践进行了方案优化。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市场营销;培养方案,教学实践

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育在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大约有近百年的历史,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已经比较成熟。而我国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整体上起步较晚,东部沿海地区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部地区受经济发展和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等因素影响,在20世纪90年中后期才开始起步。经历了将近三十年的专业发展里程,市场营销专业近两年成为最受中国大学喜爱的本科专业之一,全国有838所大学开设该专业,以71.87%占比位居排行榜第三位。与此同时,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出现“供过于求”现象。2014年10月教育部公布15个难就业专业,市场营销成“重灾区”。随着企业产品技术的不断升级,当前传统营销模式向电子商务的转型,传统意义上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已很难满足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亟须创新。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市场营销毕业生人数已“供过于求”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在经济充满挑战的大环境下,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热度增加,相应地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增多,每年都在增加的市场营销的毕业生人数,使得2014年市场营销的毕业人数“供过于求”。

2.现有的培养计划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

近年来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显示,传统的营销教学存在“学与用脱节”的问题。大量毕业生特别是营销管理类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究其原因不是数量过剩,而是毕业生的规格和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规格定位、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营销管理人才的需求,难以实现真正的校企对接,导致社会需求巨大并不断剧增但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就业岗位的矛盾与尴尬局面。

3.复合型人才培养对教学资源配置与整合地提出了更高要求

调查发现,许多理科学校对文科实验室的投资与建设投入不足,没有好设施,难以发挥实验教学在市场营销专业建设中的作用,也有一些学校虽然硬件设施良好,但由于软件支持体系不足,硬件的作用难以发挥。而随着高新技术企业大发展,急需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现有的教学资源将无法满足培养需求,对学校的教学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专业教学模式需要更多的创新实践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仍然没有脱离知识学科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窠臼。理论课程设置多于实践课程,而实践课程缺乏特色,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力度不大,教学内容陈旧。而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合理的实践体系设计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建立更多的创新实践。

5.面向高新技术、高端装备企业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为综合型及财经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在理科和工程技术相关学科方面缺乏优势。因此,此类人才在商贸类企业具有优势,但无法很好满足并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

6.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全球化经营急需复合型专业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兴起,经济资源跨国流动的势头更加强劲。企业产业链协同发展趋势凸显。同时,随着各地区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急需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7.传统营销模式转型,为新型专业人才预留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影响正迅速地向经济、社会、文化的各领域进行广泛的渗透扩散,全球已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抢占此新兴竞争制高点。同时“十二五”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企业必须淘汰缺乏技术支撑的低层次营销人才,招募有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运营能力的营销人才,借力移动互联网,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LT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

LT大学是甘肃省一所工科为主的二本院校。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一流工科,坚实理科,特色文科”。经济管理学院现有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创建于1994年,2010年开始特设市场营销基地班(机电产品营销管理方向),2012年开始增设市场营销(高端装备营销管理方向)。

1.人才定制,专业化培养定位

结合理工科院校的学科特色,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具备坚实的管理、市场营销、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等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受到系统的工程技术和专业技能训练,能从事机械产品和高端装备市场营销、运营管理、设计、制造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素质教育,实践创新双项结合

本专业人才要求培养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机械制造基础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受到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机械制造技术所必需的装备、工艺知识,具备从事高端装备和机械产品市场营销、运营管理、设计、制造等方面工作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和系统的机械制造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现代制造技术发展领域中的工艺方法、工艺装备、计算机应用等知识,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体系构建,搭建高效课程模式

(1)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时,突出了应用性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坚持了以应用为主同时兼顾理论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一整套既具特色又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科学而严谨的理论教学体系。本专业理论教学分为四大模块:通识教学、学科基础、工业技术、专业课程。其中,学科基础课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技术基础课程包括:金属工艺学、工程力学、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制造装备先进技术等;专业课程包括: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广告学、商务谈判、企业营销策划、销售管理等。

(2)建立与人才培养能力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印证和检验形式,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既体现市场营销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的目标,又体现市场营销专业(高端装备营销管理方向)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特点。要求做到: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相应的课程单元;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推广仿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拓展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统计软件实习、ERP沙盘模拟、营销软件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同时开设市场营销策划实训、商务谈判模拟等创新实践课程,定期开展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

4.方法创新,深化教学改革

以市场营销省级、消费行为校级精品课建设为核心,深入展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启动精品课视频共享建设,实现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网络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大赛,提升多媒体课件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通过教学研究项目,推进专业课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结合,综合运用“案例教学”“问题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式,使教学内容丰富而不单调,教学过程生动而不枯燥,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引入市场热点问题研讨和计算机模拟教学(营销模拟软件)等方式,就市场营销的关键环节进行演练,通过组织专业特色活动以及校外实习,促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三、LT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成果总结与展望

LT大学自1994年创办市场营销专业,经过20年的积极探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从学科特点出发,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重视实践性思维开发训练,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围绕一个中心即“培养营销专业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两个方向“日用消费品营销和工业品营销”、三个层次即“初始岗位销售能力培养;高级岗位策划能力培养、提升岗位综合能力培养”、四个基本点即“观念、战略、策略、管理”营销框架体系,构建并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迄今为止,LT大学累计培养900余名有工程技术背景的营销专业人才。依据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的专业排名,LT大学市场营销在全国540所开此专业的院校排名62名。在甘肃省排名第二。本专业就业率连续两年达到100%,成为LT大学十大就业品牌专业。依据跟踪调查,毕业生80%以上在工业品营销领域工作。毕业生在3~5年晋升部门主管或区域市场经理的比例明显高于同期同层次大学的同类专业毕业生。LT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近期建设目标遵照“控制规模,凝练特色、强化师资、凸显优势”的发展思路,凸显工程技术背景,以培养营销工程师为目标定位,以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为导向,以专业主干课程为突破口,优化具有本学科特色课内外实践体系,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实现本专业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的转变。我们将进一步打造市场营销和工程技术复合型专业优势,力争在2至3年内建设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并朝部级重点专业方向努力。

作者:梁青玉 王子萱 刘田钰 单位:兰州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袁胜军.工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C].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2009.

人才市场范文6

目前美国的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旨在培养三大类人才,第一大类是市场营销各个职能,如产品、定价、分销、促销、广告、推销、市场调研等方面的中层管理人才;第二大类是推销员、市场调研人员、企业策划人员、广告管理人员等专业人才;第三大类就是专业技术型市场营销人才。美国学者认为只精通营销专业知识,不懂专业生产技术,也难以做好某一特定行业的营销管理工作,因此同时兼备营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型营销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也是社会的一种普遍需求。美国大学通过系际联合培养这种专业技术型人才,以更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英国同美国一样,除了非常注重专业技术型营销人才的培养,还非常注重精通多种语言、擅长国际沟通的语言型营销管理人才的培养,许多大学都设有市场营销和语言双学位,由市场营销系和外语系联合培养语言型、综合型人才。虽然国内目前还没有对专业技术型营销人才的概念进行界定,但是许多数院校在开始培养应用型营销人才、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和专业技术型市场营销人才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前者强调知识的运用,后者不仅仅强调知识的运用,还要求市场营销人才必须具备某个具体产业部分的技术特性,如网络营销人才、汽车营销人才、IT营销人才等等都是专业技术型市场营销人才,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力将更强。本文着重探讨这一类人才的培养。

2专业技术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1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市场营销人才,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的具体要求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指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培养高、精、尖、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事实上,目前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是所谓的“通才”,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在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的今天,唯有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最具有社会竞争力。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培养专业技术型市场营销人才显得尤为必要。

2.2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市场营销的内容和手段不断发生变化,新的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新市场以及新型营销方式的涌现,要求企业营销人员不仅要精通市场营销理论、掌握市场营销规律、而且要有丰富的行业产业知识技能。这种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高要求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市场营销人才。据麦可思《2013市场营销专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权威数据显示,未来五年在我国通信、石油、汽车、快速消费品、金融等行业领域大量需要专业技术型人才。

2.3市场营销人才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调,培养专业技术型市场营销人才是适应社会需求的表现

根据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连续五年,市场营销人才稳居企业人才需求量榜首,而大量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工作专业不对口。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根据麦肯斯的调查数据显示,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大体分四类:第一类是初级的销售推销人员,这类人员对学历和专业的要求比较低;第二类是能从事市场研究、市场推广的营销人员,这类人员一般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学历;第三类就是中高级的营销专才,在一些新兴行业和业务领域,既具备营销知识又具备一定的行业知识的营销人员,如汽车营销人才、网络营销人才、金融营销人才等等;第四类是高级营销人才,既具备丰富的市场实践经历又有较高的理论基础的营销策划人才。目前,我国有838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明确提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高校不超过半数,大量的雷同的无特殊专才的“通才型”市场营销人才充斥市场。据国家劳动和就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3年年全国市场营销毕业生接近12万,具备行业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不超过3万,而市场需求量大约在5到8万左右。因此以上四类人才中,第一、二类人才是相对过剩的,而第三、四类营销人才才是紧缺的,市场营销人才市场出现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所以当前我国市场营销人才的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调,高等院校应该迎合市场需求,加大力度培养专业技术型市场营销人才,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么究竟如何培养专业技术型市场营销人才呢?

3专业技术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基于当前市场营销人才出现的供需矛盾和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培养专业技术型营销人才已是当前高等院校非常紧迫的任务。本文认为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

3.1根据市场需求,准确地进行专业定位

当今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出现雷同,模糊不清,要培养专业技术型市场营销人才首先要清晰专业定位。各高校要明确本专业培养人才的出发点是面向市场,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市场营销人才。目前市场上竞争力最强的是具备营销基本知识和理论、同时熟悉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知识的人才。许多高校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专业培养的时候设置了一些专业方向,如保险营销方向、汽车营销方向等等。这样人才培养目标就非常精准,人才培养定位就非常清晰,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需求。

3.2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注重应用性、实践性和专业性

3.2.1课程设置体系遵循“通识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或者行业领域课程”的原则

在培养专业技术型营销人才的清晰定位下,课程设置必须坚持“通识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或者行业领域课程”的原则,同时还要缩减通识课程。即大一第一学期主要学习通识课程,主要有英语、计算机等,大一第二学期即开始进入专业平台课程学习,主要有应用统计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商品学等课程;进入大二就要进入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也就是专业课程,主要涉及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公共关系、商品学、服务营销、市场调研与预测、推销学等课程;大三主要学习专业方向课程或者行业领域课程,比如网络营销方向相关课程涉及到网站的推广与建设、搜索引擎营销、网店运营管理等课程,还有汽车营销行业领域课程涉及汽车商品知识、汽车销售与礼仪、汽车营销策划等等课程,也就是说整个大三的课程全部与职业挂钩;大四,学生就可以进入相关行业领域实习,在实践中学习。

3.2.2以“行业需要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关乎人才培养的成败,既然确定要培养专业技术型营销人才,那么按照行业领域需要设置课程显得尤为重要。高等院校在这个问题上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选定行业,设置专业方向。比如地处长三角的海滨城市宁波,民营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主要集中在机电、汽车、房地产、服装等行业,另外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全国也处于领先优势,所以当地院校在设置专业方向时大多考虑这些行业领域,设置网络营销、房地产营销和服装营销等方向。另外,根据笔者多年对就业市场的调研,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能力要求,无外乎这样几点:沟通适应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和一定的行业领域知识。基于这样的要求,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要以能力为核心设置课程模块,比如营销策划能力的课程模块包括:营销策划、商务写作、市场营销、商品学、公共关系等课程,五大能力形成五大课程模块,最终形成以“行业领域”和核心能力导向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3.3校企融合培养、系际联合培养和跨校培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3.3.1校企联合培养人才

在专业技术型营销人才培养上,讲究实践性、应用性和专业性,那么校企联合培养是最好的路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首要模式是订单式培养,比如在浙江一些高校开设吉利汽车营销班、太平鸟服装营销班、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学院等等就是这种模式。在没有条件进行订单式培养的学校可以采用企业家进课堂、校企实习基地开发、引进企业导师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3.3.2系际联合培养人才

现在的高校大多是综合性高校,开设的专业门类比较多,那么有效地利用高校自身的资源,发挥专业协同优势,采用跨专业、跨院系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比如某高校有经管学院、电信学院和机电学院,那么就可以联合培养网络营销人才和机电产品营销人才,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采用学分辅修的方式进行。这样学校各专业资源优势整合,对人才培养发挥了最大的效力。

3.3.3跨校培养人才

这种方式在国内院校之间比较少见,但是国际合作中比较常见,主要采用高校间学分互认原则,在一个高校修两年的课程,在另一个高校修其他年级的课程,学分互认,最后拿到双文凭。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可以在国内高校中进行尝试。可以效仿美国高校,水平比较接近的高校成立联盟,比如美国著名的常青藤名校,联盟内高校某些专业的课程实行学分互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各高校课程。当然,国内也有成功的案例,只是还没有大面积推广,比如国内顶尖高校联盟C9,包括了北大、清华、复旦等一流名校。是否可以在地方探索办学水平相当的院校实行联盟,进行学分互认,实行专业优势互补,对培养人才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3.4多元化、应用型教学支持系统

3.4.1整合教学资源和内容

首先,专业课的课程内容引入国内外先进教学资源,如现在比较热门的网络公开课程,使得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代需求同步;第二,在行业领域课程上,引进企业参与课程内容整合、参编教材,使得行业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接轨,与社会需求接轨,做到学生“毕业即就业,上班即上手”,台湾的高校在这一块做得比较好,如南台科技大学,他们的课程全部引入企业人员参与;第三,所有课程内容项目化,任务化,项目和任务来自行业领域的实际企业,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学习更有目的性和实践性。

3.4.2教学组织多元化

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不能一直呆在课堂里,必须要在市场里。因此,第一,应该缩减课程上课时数,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研究市场,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能力才能得到锻炼;第二,课堂时间主要用于学生展示成果,教师布置任务,答疑和辩论;第三,在这之外,还要在行业领域课程上引进相关企业人员讲座和座谈;第四,在学生跑市场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程与学生进行互动、答疑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学生以团队为载体,在团队中思考、协作和进步,以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4.3“校企共同参加的形成性”考核方式

对学生的考核注重过程性,由学生完成的一个个任务或者项目累计成最后的成绩,并且每个项目都由企业和教师共同完成考核,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定。

3.4.4学位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人才市场范文7

一、市场营销职业技能竞赛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竞赛体系还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的高职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相应的职业技能竞赛工作的开展还不到十年时间,而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更是不足五年,所以尚未能够形成一个由校级、地市级、省级和部级相结合的立体竞赛体系。例如,安徽省目前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市场营销职业技能竞赛只有一年一度的省级和部级竞赛。

(二)竞赛项目少,设置随意性大,且缺乏连续性

职业技能竞赛的目的主要是通过竞赛来考察学生对于各种职业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市场营销专业对于学生的操作技能要求是相当全面的,但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到底应该设置什么样的竞赛项目,重点考察哪些技能以及采取何种形式加以考察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机制,竞赛项目的设置比较随意且缺乏连续性。例如:安徽省2011年首次把市场营销策划纳入省级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考察的是市场营销策划书的写作能力和现场展示;2013年设置了1个汽车营销(交通运输类)项目重点考察汽车专业知识和推销技巧;2014年在2013年的基础上新增了1个市场营销技能(财经类)项目,采用的是软件模拟对抗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营销综合能力。由此可见,项目设置的太少,竞赛频率也太低,因而所能考查的技能面也就比较窄。

(三)商业化倾向明显

市场营销职业技能竞赛要想能够体现专业性就必须紧密贴合企业的营销工作实际,因而有一定的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竞赛的组织和评审工作也是相当必要的。但从近两年的市场营销职业技能大赛的组织形式来看商业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这些大赛合作商对学校的教学改革不太关注,却更加热衷于对企业的宣传和实训设备、软件的推销以及人才的争夺。例如,现在很多市场营销软件公司在推销过程中都以技能大赛软件自居或者是承诺能够提供大赛培训的相关服务或者是能够帮助获奖事项的内部运作。除此之外,还有些地方的市场营销职业技能竞赛呈现出获奖面太宽,参赛费用过高等问题。

(四)评审制度不够完善

例如,安徽省的高职市场营销职业技能竞赛是由几所省属示范性高职院校具体承办,评委由相关系部主任或专业带头人、部分企业或行业专家以及大赛合作商的管理人员共同构成。因此,承办院校的参赛队就在竞赛中占据着明显的主场优势,竞赛的评审结果受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较大。此外,竞赛软件和设备的选用对竞赛结果也有着莫大的影响。职业技能竞赛的结果的公正性受到一定的质疑。以上问题的存在已经开始影响到职业技能大赛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也极大的打击了部分高职院校(尤其是地方性高职院校)参与竞赛的热情。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职业技能竞赛开展的不足

职业技能竞赛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各院校在具体的竞赛工作开展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在那些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少或者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地方性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

(一)对职业技能竞赛功能认识错位,重功利轻投入

部分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大赛的功能认识方面重奖牌和名次,片面地给老师定任务下指标,而在相关投入方面却做的很不到位。比如:对老师只下任务不提报酬,只关注学生的培训不关注教师的培养,对专业实训条件改善和实践基地建设关注和投入不够等。此外,还有部分指导教师仅仅把指导技能竞赛作为积攒职称评审条件的手段,更有部分学生只是把参加技能竞赛作为换取“考试不挂科”“评优评先”的砝码,在这种功利认知指导下的技能竞赛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职业技能竞赛相关工作机制不完善

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方面的主动性不够,尚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例如,对参赛选手遴选机制不完善,对参赛教师和学生的激励制度不明确,对竞赛工作的考核制度缺失等,很难带动指导教师和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的积极性。

(三)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职业技能竞赛靠“应试”性培训

部分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极不完善,缺乏有企业工作经验的营销实践指导教师,校内实验实训条件严重不足,那些地处商业不发达地区院校的校外实践更是难以实现。所以,他们的营销技能竞赛培训工作就必须等到“竞赛规程”出台后才能展开,为了取得理想的名次学校不惜让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停课集训,甚至对参赛学生做出“考试不挂科”“评优评先”的许诺。这种培训机制下学生和教师都是仓促上阵,效果可想而知,而且容易造成职业技能竞赛和常规教学的冲突。

(四)技能竞赛训练重个别轻全面,遴选机制不完善

出于组织方面的考虑市场营销职业技能竞赛往往严格限制参赛(队)名额。因而。目前的技能竞赛还只能面向一小部分“优秀”分子。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尚未能形成一套成熟的遴选机制,参加集训和竞赛的往往都是学生干部或者是部分教师或领导的关系户。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同学会以“参加大赛”为借口逃课、违反校规校纪,在学生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目前的职业技能竞赛并没有能够真正带动学生的全面参与和训练,这与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的初衷是相悖的。

(五)生源素质低且参差不齐,参赛积极性不高

最近年随着高职生源的逐步减少,部分院校(尤其是地方性民办高职院校)开始面临生源紧缺的问题。为了获得充足的生源,他们开始想尽一切办法(诸如:自主招生、免试入学、校长实名推荐等等)开发生源。但随之而来的便是生源素质低下、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不高,对参与职业技能竞赛更是漠不关心。此外,相当一部分高职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尊重他人和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这些都与市场营销技能竞赛小组合作、较强的学生能力和高度自信的要求相去甚远。

三、促进市场营销职业技能竞赛健康发展的对策

面对高职市场营销技能竞赛工作的诸多问题,作为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参与方的高职院校都应该做出努力,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促进此项赛事的健康发展,进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一)竞赛组织方面

为了确保职业技能竞赛的权威性和导向性,使得市场营销职业技能竞赛沿着正确方向前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本人认为其必须履行好两个方面的职责:

1.紧扣岗位需求,完善竞赛体系

由于市场营销职业技能竞赛工作刚刚起步,相应的竞赛体系还不够完善,作为主办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当务之急就是要密切联系行业和企业紧扣岗位能力需求,做好顶层设计,逐步完善竞赛体系。根据市场营销的岗位能力需求,分别设计更具针对性的竞赛项目,尽快推动形成地市级竞赛体系,增加竞赛层次,提高竞赛的频率,丰富竞赛内容,进一步扩大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覆盖面。

2.做好组织保障,确保公平公正

职业技能竞赛权威性取决于其结果是否公平公正,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在市场营销职业技能竞赛中必须做好组织保障。在竞赛方式及软件设备的选择、承办方的确定、竞赛规则的制定,评委的构成和选择、成绩的公布、申诉和仲裁程序的设立等方面都要把好关,杜绝竞赛中的歪风邪气。

(二)竞赛参与方面

作为职业技能竞赛参与方的高职院校必须正确认识大赛,积极的发动和组织学生参与大赛,才能推动大赛的健康发展,进而带动学生技能培养工作的推进。

1.正确认识职业技能竞赛,树立正确的竞赛观

要想开展好市场营销职业技能竞赛工作,首先要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竞赛理念和活动观念。要看到职业技能竞赛在参赛选手的职业素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综合职业能力考核方面的作用,也认识到它并不能包治百病,解决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的所有问题。因而,一切为了竞赛,为了竞赛抛弃一切的做法也不可取。应该树立通过大赛“显质量、找差距、促发展”的竞赛观念。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将技能竞赛融入人才培养计划

市场营销职业技能竞赛的根本目是促进学生营销技能的培养,但这个目标的最终实现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保障,只有把技能竞赛工作融入到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去,使同学们真正掌握了职业技能,他们才会有信心积极的参与职业技能竞赛。

3.完善校内竞赛机制,带动全面参与

为了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职业技能竞赛,各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职业技能竞赛的宣传并建立一套完善的校内职业技能竞赛机制。首先,可以根据市场营销岗位能力需求在校内或校际间设置专业性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例如,营销策划大赛、推销技巧大赛,广告策划大赛,沙盘模拟大赛等等),增加大家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的机会;其次,完善针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技能竞赛激励机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技能竞赛,例如,对专业课教师指导技能竞赛计算工作量,并作为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学生的竞赛成绩赋予学分或记入学籍档案等。第三,对校内的职业技能竞赛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常态化。第四,通过校内竞赛的形式公开遴选省级以上赛事的参赛选手,增强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作者:何云春 单位: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

一、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必要性

(一)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不同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尽管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应用型高校,往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不够明晰,不少高职院校受传统的高等教育重理论学习价值取向的影响,模仿普通本科高校的人才模仿模式,甚至办成纯学历教育。高职教育应以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有别于普通本科偏重理论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以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其专业设置也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并适时加以调整。根据国家法律政策的规定,其专业的设置与调整,由承办学校自行确定,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健全针对本校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

(二)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尽管本世纪起始我国便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成倍地扩招,但是,人才市场依然延续着上世纪末出现的“两头难”现象。一方面是就业市场形势严峻,大学生找工作难;另一方面是企业招工难,指的是技术工缺乏,出现“用工荒”。对此,高职院校要履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天职,就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加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力度,而这种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建立健全,无论是对大学本身的就业还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专业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仅有利于本专业准确地掌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脉搏,有利于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指明方向,而且能够抓住机遇、赢得先机、彰显优势,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紧扣市场脉搏,站稳根基,立于不败之地。比如,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专业特色,目前招生、就业两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该专业2007年被立项为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示范性建设专业,2010年被认定为广东省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专业目前的发展任务是以市场营销专业为核心,带动本系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专业群建设。这就对市场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二、营销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受制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建立健全,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评价结果可以用于指导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修正。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市场调研、商品推销、营销策划、销售管理、终端营销等五大专业技能,能够胜任中小企业、事业单位专业营销及其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营销人才。这是宏观的目标定位,各高职院校还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应围绕这些具体目标。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营销专业作为广东省示范性专业,其职业面向与岗位能力要求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就业行业(企业):主要包括消费品行业、工业品行业、现代服务业;二是就业部门,主要包括销售部、市场部、客户服务部;三是工作岗位,主要包括市场调研、商品推销、营销策划、销售管理、终端营销。

三、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构建

机制,指的是事物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反映了事物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客观规律。就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而言,主要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构成要素,各要素各有其评价功能。结合本校营销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本文提出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如下:

(一)人才培养评价的多元主体

早在2006年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就曾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2010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更加清晰地提出“加快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从2011年起,各地和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方面,为了做到客观、公正、科学,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成立了专门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并在该委员会下设置了由学校、学生实习企业以及第三方评价机构组成的三位一体的评价机构。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评价工作主要由学生处、教务处以及各系执行。学生处主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日常行为、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进行评价。教务处主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而系部则对学生进行包括学业成绩、思想品德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的评价。学生实习的企业,则主要就学生在该企业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工作绩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第三方评价机构,独立于教育主管部门和被评估院校之外的第三方研究机构,如,有些院校成立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该评价主体主要对专业的建设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课程的设置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

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各有特色,同一院校不同的评价主体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三合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可用下表做一概览。

1.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学分制、综合素质测评、评先及奖学金三方面。学分累计达到所在专业培养方案的总学分要求是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学生以学为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学校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作为第二项评价指标。为了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督促学生遵章守纪,激励先进,弘扬正气,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根据上级有关政策,学校建立了相应的评先奖学金机制。

2.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在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要分为在校生学期顶岗实习评价和毕业生毕业顶岗实习评价两个方面。对在校生学期顶岗实习评价主要结合具体实习项目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对毕业生毕业顶岗实习的评价则包含知识、技能、职业态度和发展潜力等多方面的考评。

3.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第三方人才评价机构将主要就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涉及找到就业岗位的时间、工作对口度、工作稳定性、晋升发展机会、薪酬收入竞争力、毕业学生对母校满意度、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等。具体内容见表3。

(三)人才培养评价方法

在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按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需要分为学期评价、学年评价、毕业顶岗实习评价和毕业后跟踪评价,各方评价主体分别采用各自的评价方法。

1.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方法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如下三种:(1)考试考核学分的取得以通过该门课程的考试考核为准,理论课、实训课等分别采用不同的考试考核方式。(2)综合素质测评综合素质测评分为思想道德素质、学业素质、文体素质三项测评内容,测评分数的计算办法为:综合素质测评分=思想道德素质分×25%+学业素质分×60%+文体素质分×15%。(3)评先及奖学金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校设立的荣誉称号与奖项有文明先进班、文明宿舍、优秀三好学生、学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系三好学生、社会工作积极分子、学习进步奖、优秀毕业生。

2.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方法

企业对每个在校学生或者毕业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均采取360度评价方法,具体为:(1)对个人成绩评定采取自评、同行评价、主管评价和老师评价四者相结合的方式,四者各占10%、20%、50%和20%的分值。同行主要是指实习单位处于相关岗位上的员工,或实习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主管是指实习单位管理实习任务的工作人员或实习团队的其他成员领导。(2)评分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两个等级之间的分数,如8.5分、9分和9.5分等。

3.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方法

第三方评价机构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最后撰写成独立、客观的第三方评价报告。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各高职院校在人才评价机制构建方面必将取长补短、日臻完善。高职院校人才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及其考评工作的实施,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才,对于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严琳 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探索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跟踪营销业态发展建立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必须建立相对独立,既有别于其他专业,又有别于普通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把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重要评价部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应以“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进行体系构建,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都要围绕评价核心指标来进行。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中,对教师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都需要体现行业特点、专业特色,要创新理念,以营销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为依据,尽可能使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始终贴近现代营销实际,体现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思想。

(二)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建立评价标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应推行“双证书”制度,人才培养过程必须与营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高职院校可以直接引用国家营销职业技能鉴定中的考试大纲制定专业人才方案,优化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并创新教学组织,加大营销实践训练。要积极推进营销专业校企合作,促成产学结合培养,力争营销职业技能鉴定与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融合。

(三)注重对人才培养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反馈

针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指标缺陷、培养过程不足进行分析与反馈,确保评价能有效促进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流程得到完善,并以此确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声誉和权威性。只有从日常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制度建设、营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手段上确保评价标准得以执行,才能促进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障。营销业态发展需要专业素质高、知识面宽、拥有人格魅力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说,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主要是综合素质的评价,以及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等分项评价。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对人才培养准备的评价

主要包括培养理念、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培养制度以及培养条件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要适时更新培养观念,探讨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积极创新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瞄准营销模式创新,完善专业办学条件,大胆进行课程改革并优化课程设计,由商贸流通行业、贸易类企业代表以及学校营销专业教师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科学评议、论证和审核。高职院校教务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可针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制定有差别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如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条件评价,应该包括师资队伍、实训设施、实习基地建设等,其中师资队伍主要从专兼职教师数量、结构和教学能力等方面评价,而企业兼职教师兼课数量与水平应作为评价的重点。

(二)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评价的重点,包括日常教学督导、专业教师互相评课、领导与学生评教以及营销专家评教等,主要对营销专业教师课堂教学状态做出综合评价。专业实践是营销人才培养评价的关键,包括实践教学比例是否达标,专业能力标准是否明确,专业实践教学是否符合人才培养要求,适时对营销实践教学情况、学生营销能力、毕业实习过程进行评价,并将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成绩评定等纳入评价环节之中。

(三)对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定期与毕业生联系,听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意见。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如“麦可思”进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效果评价,并依此与学校其他专业或其他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效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比较中肯的结论。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

(一)积极拓展评价主体

评价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主要是了解毕业生受欢迎程度、用人单位认可度以及社会贡献率和影响率等。依靠社会资源评价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包括用人企业、中介机构、毕业生及其家长。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来自于企业,毕业生需要接受企业检验,所以企业评价最为重要。用人企业根据营销专业毕业生表现出来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职业素质和道德表现等给出综合的评判,一般不带感情色彩,能够较大程度上反映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中介组织独立于政府和学校,作为第三方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更加公正、客观也更加准确,较少受到政府和办学方影响,权威性逐步上升。毕业生评价是社会评价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家长通过比较子女培养前后所增加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等,包括就业水平如薪酬、职位和升职状况等,能从侧面反映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二)进一步优化评价内容

依靠社会资源评价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不能局限于就业率,而要根据营销岗位所需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进行综合评价,并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介机构层面主要提供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就业对口率等信息,进而了解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以及受用人单位欢迎的程度,以及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岗位之间的吻合度,进而反映市场营销专业设置同市场需求之间的对应度。用人企业层面主要提供毕业生满意度、职业稳定率、岗位晋升率等数据,反映用人企业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水平的总体评价。营销专业毕业生职业稳定率能说明营销专业学生技能水平、职业素养水平,岗位晋升率将反映出与同类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对比水平,包括学生职业素质、发展潜力与竞争能力。毕业生层面主要展示满意度、薪酬水平等信息。毕业生通过比较工作场所与学习场所衔接度,特别是与其他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毕业生比较,能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进行准确判断。

(三)大胆创新评价方法

依托社会资源评价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可分为三个阶段:学生实习阶段、毕业生成长阶段、毕业生成熟阶段。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相关企业进行毕业实习,需要实习单位对其实习情况进行评估,包括专业能力在具体岗位中的体现以及实习态度、职业道德水平等素养,评估形式分为定性、定量两种,实习结束时开具企业鉴定书。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将进入企业继续成长,在毕业生成长阶段,要跟踪其表现。毕业生在适应营销岗位后将逐步进入职业成熟阶段,其工作责任心与主动性、爱岗敬业和吃苦耐劳精神等,特别是为企业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能较全面地反映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水平。

四、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创新策略

(一)要遵循市场营销专业特点注重科学性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要针对所在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结合所在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着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既注重培养条件建设与优化,又注重培养流程评价,更强调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条件、营销课程体系、社会营销人才需求、专业生源环境都随着社会积极发展而不断变化,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要注重动态发展并不断优化,及时调整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

(二)充分发挥学校、系部和教研室评价作用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既有学校领导、营销专业教师与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人员方面的因素,还有办学条件、实训条件、培养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必须统筹安排综合评价。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学系部和营销教研室三级评价作用,积极组织教学督导和评价工作。高职院校、系部和营销教研室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如专业与课程建设制度、人才培养运行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听课评教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实践教学检查制度、毕业生信息管理制度等,确保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有章可循。

(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人才市场范文8

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的特征,以智力密集为显著特征的现代服务业,突出了技术、信息、知识的含量相对较高及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更高的特点,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它的运作经营需要有专门知识的人才来管理、策划,需要高素质、高智力的人力资源结构来支撑,必然和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型人才,以此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满足市场和社会需要迫在眉睫。相关资料和信息显示,人才市场供求最大的专业为市场营销,市场营销人员己经被国家列入了紧缺人才管理系统。针对这种现状,为了满足市场对于营销人才的需求,开展了基于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以此力争填补我国目前人才市场对于市场营销人口的缺失。所谓市场营销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在营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外在表现。市场营销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几点的特征:1.有可贵的创新品质;2.有坚韧的创新意志;3.有丰富的创新知识;4.有科学的营销创新实践。

二、人才培养策略与模式特色探索

(一)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核心定位为:培养符合现代服务业行业标准、人格积极、能力突出、兴趣广泛的应用型高素质高技能管理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定位为: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在现代服务行业工作,具有创新思维,具有较强创新型市场营销业务与策划实际能力,以及市场数据分析能力,并且掌握市场调研、营销业务、商务谈判、营销管理、营销策划和数据分析等创新知识与技能,能从事现代服务业中营销策划与运营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及市场营销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营销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1.具备较扎实的社会科学基础、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探索精神;2.掌握从事现代营销管理所必须具备的管理、经济、法律、财会、金融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具备开展市场调查、市场定性与定量研究分析、广告创意与公共关系策划、企业形象策划、营销策划、产品推销、电子商务等实际操作能力和决策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能力;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市场营销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本专业领域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5.掌握应用计算机进行市场营销数据研究分析的基本技能;6.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书刊,借助工具书能翻译本专业的书籍和资料。

(三)培养特色

以现代服务业行业人才标准培养要求为特色:三大品格:自信、乐观、坚韧三大能力:需求分析能力、商务沟通能力、网络营销能力三大兴趣:一项体育运动、一门文化艺术、一项专业实践

(四)培养模式构建

构建行业标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人才素质协调统一的“四位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现代服务行业导向的专业人才标准;结构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复合应用的专业实践体系;素质拓展的专业活动体系。

(五)课程特色

1.公共课程+专业课程+素质拓展+专业活动+行业认证+创新创业2.继续坚持开设:专业导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英语口语、听力等引导性特色专业课程,继续强化分段式集中性专业实习。3.根据现代服务业特色调整相应专业课程,使其与特色营销相契合。4.继续推进并拓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冠名班模式有机融入到培养体系中。

(六)实践特色

1.实践教学体系

(1)“平台+模块+项目”的实验教学体系

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等多种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项目化、模块化、平台化”推动实验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之间的无缝对接。

(2)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开放性实验室建设

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构以创新创业孵化实验室为基地;以“管理知行”微信平台为移动入口;以银杏校园网为网络入口;具有创业教育实践中心与企业孵化器性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教育平台。推进完善、提高实验室功能,充分利用实验室软硬件条件,使实验室满足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已构建一个网络创业与孵化实践平台——银杏校园;基于移动客户端的微流行,进一步完善工商系的微信平台——管理知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网络预约、进度管理、实验成绩管理等,实现营销实验室面向全校开放。

(3)标志性校企合作基地

目前,我们与成都郎林酒店管理公司和四川国际旅行社总社等10余家公司进行了深度战略合作,并且开展了横向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拓展1-2家能够在双师型教师培养、科研合作、学生实习、人才培养、行业认证等方面密切合作的标志性校企合作基地。进一步探索产学研密切结合、校企深度联合的合作新模式。

(4)市场营销专业平台公司

成都市筑梦商务咨询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了解、掌握公司运作并能运用相关软件进行市场数据的统计分析,从而得出市场需求,增强了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可通过公司发出推荐资格,使学生在社会面前更具有竞争优势。

(5)专业学生工作室

目前本专业有三个专业学生工作室:一个是学以致用工作室,一个是原创工作室,三是VB创投。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学习的平台。丰富了学生素质学分选择,让学生拥有实践能力,学以致用并能通过学习修学分;可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更多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通过工作室的实践增强学生的执行力、创新思维。

2.标志性专业学生活动体系

构建品牌营销策划大赛;旅游营销创新大赛;营销体验大赛;ERP企业经营模拟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科创杯学生科研成果大赛等。

3.与企业共同规划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由企业专家与高校教师组成的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扎实开展工作,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和岗位对人才需求的新动向。校企共建特色专业(行业方向),根据企业行业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准确定位,实现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各个行业相关企业的调研,以及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理顺行业的营销逻辑价值链,对准相关营销岗位群,深度有效地开展校企合作。具体模式见下图1: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过不断完善、深化校企合作形式下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力争使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定位,更加精准、人才培养结构更加合理、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从而使得达到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又能够满足现代服务业企业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