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在素质教育时代,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及其背后的家庭,都对音乐教育有着相当程度的重视。要想在普通教育中实现音乐素养的学习和音乐知识的普及,就需要我们努力求本溯源,在教育的关键环节夯实专业教育。因此,就目前而言,在音乐教育领域,需要加大培养力度,提升高素质音乐人才在音乐教育阶层中的占比,深挖音乐教育的潜在魅力,从而让高、精、专的音乐教育人才占据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进而提升全民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素质教育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够直击人的心灵,让人的情感得到宣泄,精神得到放松。对于喜欢音乐的人来说,高亢激昂的音乐能够引人奋进,勇往直前;而温柔的音乐则能够让人躁动的情绪得到安慰,对于音乐这种以音符传播能量的教育,应该专业现行,素质教育全面开展,各项学习齐头并进,才能塑造成全面的、专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目前,音乐教育的最高学府一般都在高等师范院校,这些高师院校为国家的中小学教育提供了大量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可谓是中国音乐教育的领航者。对于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还应该从高师音乐教育入笔,探索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之路。

一、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定位

音乐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对学生的音乐素养有着特殊的要求,音乐素养并不是朝夕之间就可具备的,它需要学生长期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中逐渐形成对音乐审美的品质及对音乐的个人理解基础上的解读与抒发,甚至也包括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独特的行为习惯,这些都属于音乐素养的内容。音乐教育的人才素质与素养有着不同之处,人才素质主要是指在社会需求之上,根据音乐本身发展特点而进行的定位,即适应社会对音乐需求的音乐专业人才的界定,就是音乐的人才素质。[1]这其中,音乐素养是凭借学生自身发展而形成的,而音乐的素质则是与外界需求而决定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对音乐的需求不同而进行调整。由于人才素质标准的不唯一性,现阶段对音乐教育素质标准的制定,各高师院校也各不相同,但就教育界普遍认可的评判标准而言,音乐教育的专业素质应至少包含两点:其一是对音乐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水平的接受程度以及音乐教学的业务实践能力,这是每一位音乐教育者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音乐教育素质中的主导。其二是以音乐相关领域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艺术水平相关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对音乐教育的专业素质可以提供辅助作用,能够帮助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教育素养,从而为学生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在现阶段社会的音乐需求的主导作用下,高师院校对学生的音乐教育培养基本按照音乐教育的人才素质标准制定执行,根据标准,院校加强对学生的音乐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在单门音乐艺术上的学习。[2]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高师院校学生学习应以大二、大三为分界线,大一、大二学生的主要课程以教育教学相关理论、技能的课程偏多,而学生升入大三后,部分学校也会让学生在个人技艺爱好选择上更灵活一些,同时也会增加一些基础性理论课程。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满足其自身知识技能水平发展的需要,但也会有的院校过于偏重个人技能的学习,在最后两年学习中忽视了教学课程的添加,从而让学生形成了偏个人技能而忽视教学的习惯,这对于学生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极为不利。此外,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即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知识,这样就容易形成被动的教学课堂,容易出现“满堂灌”的教学场景,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是极为不利的,鉴于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首先应分清楚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保证音乐教学课堂的质量。

三、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一)明确音乐教育的主体和主力

在教育体系中,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教育的主力应该是教师。在理想的课堂教育中,应该由教师组织课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发展目标,而课堂内容的实施、课堂的顺序以及学生活动的组织应该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保证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教师往往会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或者会利用音乐技能为学生准备大量的训练,这种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影响就是学生教学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增加,而相关人文素质却没有得到有效积累,这样的教学结果是不健全的,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不全面。因此,对于高素质音乐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的主体和主力的关系,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而为拔尖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改变教学管理思维,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从人才素质标准来看,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素质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教学理论和技能,还需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与普通音乐类院校过于重视音乐技能训练的办学理念是有区别的。鉴于此,在音乐类师范院校进行办学指导和制定发展目标时,需要进行管理思维的转变,首先,要建立师范类音乐专业的教学理念,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音乐教育作为人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存在对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学校基础教育中的常设课程。[3]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对象为中小学提供教师资源,所以在课程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以基础教育为依据,学生在专业水平、人文素养等方面都应达到基础教育的标准。同时,在学科的设置上,还应该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避免学科过于独立,以免造成学生的知识断层,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把握。

(三)增强学生团体意识,培养拔尖人才

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音乐学院学生都经过独立的音乐培训,他们的独立意识都很强,以至于某些学生团体观念淡薄,集体意识较差,对此,高师院校应加强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团体意识的培养,而且某些乐队也需要音乐团体演出,如音乐会、舞台剧演出等,这些大型音乐活动需要学生间的合作与配合。同时,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学生也需要学会与他人和平共处。对此,高师院校需要多组织一些音乐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务。[1]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情况进行考核,考察优秀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确定重点培养人才,从而为日后的人才培养战略奠定基础,以便为国家及时输送优秀的组织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四)提高对学生德育的重视,为人才发展打好基础

德育是我国综合素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高等教育体系是我国目前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它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全民素质水平的发展和受教育程度。因此,必须重视高等教育,明确高等教育的核心,实施主体和教学主力是谁。在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教育的核心。[4]要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较强的专业音乐人才,就必须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帮助学生理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让学生享受到成为一名教育者的幸福,同时也应该让学生认识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未来的音乐教育工作中去。

(五)创造教育实践平台,促进高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对接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在人才培养中,高师院校应创设有利的条件,为学生创造教育实践平台,促进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知识理论体系的融合,对此,建议高师院校可以与本地区建立长期的人才输送机制,为学生在中小学校中创造实习的条件,让学生尽快适应并投入到中等音乐教育中。[1]院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中小学在校教师也可以定期到高师院校与在校学生沟通交流,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在校学生,帮助学生提前积累教学经验,弥补学生教学经验的不足,提高学生未来在工作中的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来说,创新才能为未来创造无数的可能,才能为学生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高师教育中,要创新,要变革,就必须从学生本位主义着手,明确师生在教育中谁是主体,谁是教育的主导者;要充分调动并合理利用学生的课堂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中以主动的态度进行课堂组织和知识吸收,从而形成一种爱学、想学、主动学的学习氛围,并将这种学习氛围影响到中等教育层面,从而建立自下而上的学习习惯和教学思维,这样才能建立一支真正意义上强大的队伍,也才能彻底改变我国音乐教育人才良莠不齐的现状。

作者:李策 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