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专项组工作计划范例6篇

人才专项组工作计划

人才专项组工作计划范文1

一、“立足现实、突出重点”,分层分类确定培养目标。培养主要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培养3-5位市级专家,对这部分人才实行重点培养,在资金、政策上给予重点保障,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二是培养区级科技专业技术骨干,通过进修、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合作、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3年来,共组织他们参加各类专业学习培训41人次,学术、技术交流72人次,技术研讨55人次;聘请外国专家讲课2人次,聘请部级专家讲课5人次,使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二、“自主申报、组织审核”,量身制定培养计划。为使培养计划能够契合每个培养对象的技术特点,**实行自主式、开放式的工作方针,让培养对象自主确定研究方向、科研内容、培养渠道等项目,组织部宏观审核调控,通过“两下、两上”确定培养计划。即“走下去”,了解培养对象的科研状况和工作特点;“交上来”,培养对象根据本人情况制定计划,上报区人才工作办公室;“返回去”,区人才工作办公室经认真分析、反复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将计划返还培养对象;“报上来”,培养对象结合修改意见、所在单位的意见及本人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表上报区人才工作办公室。经过反复磨合,制定的培养计划更加有利于培养对象发挥潜力、提高能力,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重点攻关、注重实效”,切实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在培养方向上,坚持把与**经济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项目,作为重点问题组织攻关,注重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注重技术实效,带动企事业单位及地区经济增长。3年来,在14位接受培养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带领下,成立了11个课题组,涵盖林果、工业、医疗、畜牧兽医、水利、建筑6大行业,主持开发新项目6项,其中市级项目2项,区级项目4项;发表或宣读学术文章6篇,进行新技术应用推广实验4项,推广应用新技术3项。其中“日本苹果开心树型的引进研究与示范”、“动物疫检技术”、“绿色生态走廊建设”、“乳腺癌诊治技术”等5项技术达到国家或市级水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玻璃公司技术骨干王培华同志研究的“减少玻璃板面气泡技术”,使产品合格率由原来的50%提升到75%,仅此一项,每年就使企业增收近千万元。

人才专项组工作计划范文2

自2011年辽宁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来,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优秀创新、创业作品的出现,实践了跨界的发展。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对专业课程、教师、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引起视觉传达专业对于跨界的反思,从而指导教学的改革,达到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

创新创业训练;视觉传达;设计;跨界

2011年辽宁省启动了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随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管理办法》和《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通过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文简称大创),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学生针对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自由组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或创业相关文件的撰写,实践项目的运行等工作,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跨界”所谓的交叉、跨越。学科之间的跨界是一种打破原有专业的壁垒,多学科,多领域的学科教育,符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对于高校跨界学科的应用,具有积极地实践意义,促进了高校教学的改革。以视觉传达专业为例,体验式教学、项目化教学都具有专业局限性,在跨界发展的今天,应该强调项目的体系性与实践性。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增强学生跨界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视觉传达专业跨界教育

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视觉传达已从过去的纸质、平面、静态发展转向三维、影像、声音、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新型设计,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对于高校视觉传达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学科技能的培养也被重视。视觉传达专业课程的设置,以本专业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对于边缘学科也有所涉及。比如在品牌的设计中,针对不同媒介的广告宣传,加入了市场营销、数字影像等内容,甚至对于不同的广告内容可以加入脚本创作与设计、影视剪辑、FLASH动画等相关内容。视觉传达设计还需要在音乐、文学、传统文化等领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构建学生创新知识结构,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视觉传达专业的跨界实践

视觉传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涉及专业方向的宽泛,为学生积极地创新、创业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设计到策划,从静态到动态,从无声到有声趋势的发展,为学生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创造性。大创项目中,凭借着兴趣与热情,各专业的学生合作组建团队,投身到这项事业中,例如校级大创项目:新万象网页设计工作室,由视觉传达专业学生为主,有动画专业、播音专业学生参与其中。在制作相关网页项目中,页面的动画部分由动画专业学生承担,动画的旁白由播音专业学生录制,整个网页的设计由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完成。部级大创项目:婚庆动画私人订制项目中,视觉传达专业学生与传媒专业学生协同合作,动画形象的设定,故事情节的表现、音效的合成等是由两个专业学生共同完成。这样的分工合作,一方面发挥了“术业有专攻”的特长,同时又培养了大家的通力合作精神。对于每个专业参与的学生都是很好的一次锻炼和学习经历。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视觉传达专业的跨界发展途径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于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个项目的提出是学生兴趣与专业碰撞出的火花,有的项目完全出于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与专业不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所以在大创项目中对于教师的创新能力也是一种挑战。大创项目要求学生以一年级、二年级为主,这样的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缺乏理解与较强的专业知识,所以项目的指导教师要求不仅自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同时还有富于实践经验,具有很好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项目中发挥更好的积极指导作用。对于跨专业的项目的指导,可以由一或两名老师担当,对于每位老师专业技能是一种考试,同时也面临老师之间的合作与互补。这就需要老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实践的顺利进行。古人云“不善合作,一败涂地,齐心协力,共享成功。”不论在指导教师之间还是在参与项目的学生之间,团队的力量都是不容忽视的。

2.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首先在大创项目的选题上,学生应该发挥主动性,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选择小组人员共同感兴趣的项目,而不是为了附和指导教师或者仅仅为了项目的通过率而选择冷门、生僻的项目,这样的项目制作在过程中只会增加学生的无谓劳动,耗时耗力而无果。其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应明确自己的位置,作为项目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始终是辅助位置,不论实验或制作的成败,都是学生团队合作的结果,教师只是适当时候提出参考意见。

3.实践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传统视觉传达专业的“体验式”“企业项目式”教学方法,对于专业知识的侧重缺乏宽泛性与灵活性,在大创项目中,学生的跨界思维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针对这一实践问题,在人才的培养上可以用创新性项目作为实践内容,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辅导。这样自由而灵活的项目,拓宽了小组内部学员以及小组与其他小组之间的知识结构,这样无论是在纵向还是在横向上对于学生都是很好的提升。

4.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体系、制度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根据大创项目的展开与实施,进行相关课程的改革,以项目组建相关的工作室,对涉及的课程进行交叉式的讲解,对于涉及的本专业教师或者其他专业教师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甚至考虑组建跨专业的工作室。对于教师是个很好的整合,对于学生也完成了交叉式跨界学科的学习,专业知识得到很好的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加强。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一个契机,视觉传达专业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了跨界的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又印证了这一发展思路。对于视觉传达专业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地意义。实践出真知,在实践过后的反思,对于视觉专业的方向发展指出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同时符合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建斌,马科,胡仙妹,杨雪鹏,大学生创新项目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促进作用.《轻工科技》.2016.12

[2]刘长宏.李晓辉.李刚.岳庆荣.任永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5

[3]许海.跨界视觉语境下高职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艺术科技》,2016,29(9)

人才专项组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工作室;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3)11-0009-05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规律,强调发散性形象思维,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要求高,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创意创业能力的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特征比较明显。提高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构建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多个专业探索与实践的经验,本文提出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引,以“包豪斯”学院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我国艺术专业教育的实际,探索以工作室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构建“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不仅仅对应文化创意产业,而且渗透于所有的产业之中。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总体策划、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七个环节,其中加工制造是整个产业链中最低端的部分,而产品设计居于产业链的中高端,艺术设计是产品设计的核心。依据产业行业进行分类,艺术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工艺品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动漫设计、展示设计……

近几年,房地产业的兴起,带动了建筑、环境规划、园林景观、绿化、室内装饰、家具、厨具、灯具、家纺等产业的迅速发展,艺术设计人才是支撑这些产业发展的关键。

在以汽车、电脑、电视、手机、数码相机等为代表工业产品中,外观设计成为产业的重要驱动力,以注重产业外观设计为重心而成功开发出iPhone和iPad两款产业的苹果公司,在近一两年引领世界电子产品的潮流,提升了艺术设计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地位。

以动漫影视和游戏为代表的动漫产业则是异军突起的一个新兴产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资金、人才培养、媒体准入及播放时间控制等,对推动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直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为平台,以中国进出口的商品交易会为品牌的系列会展活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引擎,会展业的核心之一即是产品展示。

随着区域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广州市近年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呈稳步增长的趋势。

以广州地区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的前沿,产业转型升级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人才作支撑,积极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工作室平台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作为设计学起源和目前国际顶尖设计类大学的德国包豪斯学院,自世纪之初就创建了以设计制作工作室为核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包豪斯”模式教育理念体现在:强调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主张集体创作是设计的核心,力求学生作业与企业项目有机结合。这一理念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得到不断的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

我国近年在以工作室为平台的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非常的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以下是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模式: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孙以栋等构建了基于工作室制的“厚德健行,创新创业”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面向市场创业能力的培养;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宁绍强等从工作室的概念、功能与任务、设置、教师配置、教学组织、操作与管理等方面,探索了营造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环境的方法;广州番禺职业学院张来源提出了“技能+项目”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构想,通过合理选择项目设计教学内容,形成与工作任务相匹配的项目教学模块,借助“公司化”实训管理制度和运行方案,推进实训全真性、职业性、企业性的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焦万鹏等提出了“系部+公司制”人才培养模式,推广“以组为建制,以实践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公司工作过程为平台”的教学模式;长沙民政职业学院的杨可妮提出重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以工作室为单位,借鉴企业的管理流程,建立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学模式、师资标准,并以此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教学体系。

以上研究,为以项目为载体,构建“技能+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但它们都将焦点集中到了“工作室制”本身,忽略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成长过程。学生不可能一入校门就具备完成企业项目的能力,其创意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技能基础之上。

三、基于工作室平台,以企业项目为载体,构建“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先进的设计理念,扎实的设计知识与技能,良好的设计创意,并能付诸实施的综合能力强的专业设计人才。国内外大量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证明,基于工作室平台,将项目引入教学是提高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模式。

1.构建“技能+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基于工作室平台,以项目为载体,构建“技能+创意”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基于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创建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国际顶尖设计类大学的德国包豪斯学院的教学实践。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观主要有以下三点思想:①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②科学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③科学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通俗来讲,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认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注重经验的积累,重视情景体验式和互动协作的教学模式。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办学理念是:①强调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②主张集体创作是设计的核心;③力求学生作业与企业项目进行有机结合。

・教师工作室建设・1基于工作室平台,以项目为载体,构建“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2.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

学生刚入校门时并不具备完成企业项目的能力,企业的真实项目往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设计标准要求高,产品制作要求一次成型,讲究成本核算。及时地按企业要求完成真实项目,对于专业技能较低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存在很大的困难。

学生的设计知识与技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创意创业能力培养应建立在良好的技能基础之上。只有通过模拟或仿真项目的反复训练,学生取得较强的专业技能之后,才能充分利用工作室平台,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企业真实项目,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我们认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模拟项目教学,专业课程群的仿真项目教学,专业核心和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群的真实项目实习教学。在第一个阶段主要完成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将模拟项目、比赛项目渗透到专业基础课,完成基础课为专业课搭桥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在第二阶段主要完成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将仿真项目和部分难度较低的真实项目引入专业实践课,通过“单项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渐进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从设计定位、构思、设计及表现的全流程职业综合技能;在第三个阶段主要是着力提高创意创业能力,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完成综合训练教学任务,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岗位的综合职业素养。

学生三个阶段的能力训练都可以通过工作室这一平台实现,但介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师资、场地和设备等资源有限与大规模教育相矛盾的现实,第一、二阶段的技能训练最好主要集中在模拟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环境而建成的大规模的实训中心完成,前两阶段少部分技能训练和第三阶段的创意创业能力培养在工作室平台中完成,可以实现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的目的。

3.“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基于工作室平台,以企业项目为载体,构建“技能+创意”的人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二个层面:第一层面,模拟企业生产流程和环境,建设一批大规模仿真实训中心,配置相应的工作室,将模拟项目和仿真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二个层面,与品牌企业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配置一批创意设计工作室,将企业项目引入专业教学,以工作室为平台组建由企业专家、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项目开发团队,完成企业项目的产品开发和教学任务,在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意创业综合能力。

四、“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我院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积累,探索出一条适应于艺术设计专业的道路,总结提炼出“技能+创意”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探索与实践过程如下:

1.“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规律,基于工作室平台,“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专项调研,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教学团队的建立与培养,实训场所及工作室的建设,模拟、仿真和企业真实项目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递进式能力训练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等环节。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通过组织专题研讨会、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与企业专家、兄弟院校专家和毕业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产业经济发展变化及岗位能力需求的变化,深刻分析目前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2)按照专业和专业方向,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及发展趋势,优化原有的课程体系或者按照“模块化、递进式、重素养、强实践、双证书”原则重构课程体系,重点构建 “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以创意创业综合能力为特色”的递进式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素描、设计色彩、构成、图案设计、专业表现技法、设计基础;

【专业核心模块】:材料及应用、专题设计、后期制作、项目管理;

【专业拓展模块】:计算机辅助设计、摄影、展示、品牌策划、营销;

【综合实践模块】:认知实习、市场调查(专业考察)、写生、材料应用实训、专题设计实训、制作实训、专业采风、毕业综合实践(半年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论文)以上的课程体系是各类设计岗位具有的共同能力及对应的通用课程体系,不同的行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对应的课程体系也有所不同,或存在不同的侧重点。

如现代服装业强调服装工艺、服装品牌策划、服装营销、服装展示等方面的能力;广告业强调创意和项目策划能力;环境规划强调总体规划、园林、绿化设计能力;室内装饰业强调灯光与照明、家具与厨具设计能力;影视动漫业强调原画创作、剧本创作、音乐运用、三维建模、后期合成与制作等能力,动漫游戏业强调程序设计、游戏关卡设计、多音频与视频等多媒体设计、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各专业方向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将有所变化。

(3)通过从企业引进高水平的一线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有计划派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能力进修和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等措施,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学团队,通过纵横向项目研究和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等途径,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提高教学团队的实战能力。

(4)依据课程体系,模拟企业生产流程和真实工作环境,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模拟或仿真,同时满足集中讲授、分组讨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的专业实训室,根据课程需要配置相应的基础训练工作室;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设计方向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意创业综合能力的工作室,如图1。

图1专业配套创意设计工作室配置图 (5)将模拟、仿真和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程教学,按照竞赛和职业资格能力要求,建立课程标准,组织开发校本教材,调整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建立“项目―任务”的课程内容体系,并根据内容选择多媒体讲授、案例分析、情景体验、分组讨论等相应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6)根据课程特点按类别分阶段组织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创意创业综合能力训练。

第一阶段,以模拟项目和竞赛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在专业实训室或工作室平台上,组建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小组,按照“市场调研(采风、考察)――示范教学――创意构思――分组讨论――项目设计――互动交流――完成设计――作品展示――教学评价”的教学流程组织课程教学活动,实现以项目为主线的专业技能训练目的。

第二阶段,将仿真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借助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市场调研――示范教学――创意构思――分组讨论――项目设计――互动交流――产品设计――产品制作――产品展示――教学评价”的教学流程组织课程教学活动,达到以仿真项目培养学生从设计定位、构思、设计及表现的全流程职业综合技能的目的。

第三阶段,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教学内容,借助创意创业工作室平台,组建企业、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产品研发小组,按照“市场调研――创意构思――分组讨论――项目设计――互动交流――产品设计――产品制作――产品营销”的教学流程组织课程教学活动,达到以真实项目开发培养学生创意创业综合能力的目的。

(7)建立注重过程考核和由企业、教师、学生、市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学生学习过程中,每一步教学活动很重要,团队合作、集体精神更加重要,在完成企业真实项目时,最终的产品能否得到市场的承认与肯定,将是教学效果的最好评价,因此,建立由市场检验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中很重要的一环。

2.“技能+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工作取得的成果

学院在服装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专业领域,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构、工作室的配置、项目的引进与切入、教学团队的构建、教学活动的开展、专业技能的训练、创意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到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服装设计专业建有工作室6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有工作室2个,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建有工作室2个,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建有工作室4个。

以工作室为平台,教师学生团队获得市级及以上的课题研究6项,其中,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与企业横向合作课题30多项。公开30多篇,公开出版教材20多部。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奖100多项,其中包括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作品荣获2009年全国大学生原创动画大赛铜奖(部级),2012年届中国大学生绿色游戏动漫设计大赛3D游戏三等奖,2013年中国大学生绿色游戏动漫策划一等奖,2011广东省第21届“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动漫作品类二等奖,在2011年、2012年、2013年广州市属高职院校动漫设计与技能大赛10多个一等奖。 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获得2009年广东省大学生时装设计银奖;艺术设计(影视动画)专业学生获得2011年、2012年、2013年广州市属高职院校动漫设计与制作影视动画作品5个一等奖。广告设计工作室的教师与学生合作创作的陶艺、广告、插画、装帧、包装作品在全国多个专业赛事中获得20多个奖项。如教师陶艺作品第二届中国西部陶艺精品年度展二等奖,“传承与创新―工艺美术作品展”金奖;学生设计作品获“广东之星设计-印艺大奖赛” 装帧类一等奖,“中南星奖”(学生组)装帧类二等奖,“创意中国-第五届全国设计艺术大奖赛”一等奖,“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学生组)设计类二等奖。环境设计工作室教师和学生合作创作的设计素描作品《流淌》 获得世界艺术家联合总会、中国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组委会等联合举办的“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金奖,并荣获“金紫荆艺术奖”;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第六届中国环艺设计学奖”荣获居住空间工程方案“优秀奖”。

各工作室承接了企业项目30多项,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服装设计专业为承牌设计制作香云纱100多款,为标奇牛仔开发产品200多款,为婴适康童装开发产品300多款;广告设计专业为广州手表厂的第十六届亚运会纪念手表外观设计项目,设计的多款手表畅销于欧美市场,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环境设计工作室:与广州尚逸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合作,创作了保利房中环广场、沈阳保利十二橡树庄园、北京宋庄美术馆、保利广场金沙洲等10多个项目的环境与室内装饰设计方案,获得用户的采用,并投入实施。

3.展望

“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广州市政府、教育局、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不仅在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获得立项,并在市教育局主持的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获得立项,2012年市财政已经批准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10个工作室的建设,为进一步探索“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保障。

为了规范工作室建设,有效利用工作室这一平台,加强校深度合作,学院在总结以往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工作室的建设与管理新思路,要求每个工作室每年必须完成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专题调研并撰写详细的专题调研报告,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建企业专家、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教学研发团队,承担企业项目或纵向研究课题,将项目内容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此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丰富办学成果。

五、结论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有着与其它学科专业不同的特点,特别重视学生的实战能力训练和创意能力的培养,强调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主张集体创作是设计的核心,要求学生对市场具有很强敏感性,只有通过工作室这一平台,将模拟项目、仿真项目和企业真实项目,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引入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达到一定基础上,充分利用创意工作室平台,以企业项目为载体,力求让学生作业与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意创业能力,不断完善“技能+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孙以栋.厚德健行,创新创业――基于工作室制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J].装饰,2009(1).

[2]宁绍强,穆荣兵.从包豪斯的“作坊”到今天的“工作室”――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环境营造探讨[J].艺术教育,2010(3).

[3]张来源.“技能+项目”教学模式培养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思考[J].艺术评论,2007(9).

人才专项组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内实训教学 精细化管理

《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指出,21世纪是注重质量的世纪,谁轻视质量将会为此付出代价。我国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校内实训教学是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校内实训教学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校内实训的含义

校内实训是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校内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单元实训、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和校内生产性实习,目的是培养受训者的职业基础技能、专业通用技能和岗位方向技能。

二、源头管理――严格把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确保校内实训教学内容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校内实训内容确定的主要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专业对应行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调研市场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实训内容。

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严格把关,审查实训内容是否能满足该专业对应职业对技能培养的需要,从而从源头上对实训教学进行精细化管理。

三、制定专业实训计划,力求教学组织与管理有序

(一)实训教学计划制定

实训教学计划由各专业教学团队制定,院(系)审查,教务处审定和管理。在培养计划中应对实训课程的设置、学时数的分配、教学进程等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地安排,便于实训教学组织与安排。

(二)实训教学计划的管理要点

1.实训计划的编制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出发点,并与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

2.定期检查与及时调整实训教学计划,通过定期检查,查找问题,反馈信息,调控实训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以便为及时修改计划提供依据。

3.必须保持实训教学计划的严肃性,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更改。

4.制定实训项目汇编表,进行实训项目管理。实训项目汇编表包括实训项目名称、所属系和实训室、所属课程、适用专业和年级、实训学时、实训开出学期等。

四、制定实训教学标准,务求有效指导和规范管理

实训标准是以标准的形式规定实训教学目标、实训条件、实训内容与方法、实训流程、实训学时分配、实训进度、实训作业及考核、实训管理和实训效果等,并明确该实训教学在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以此形成校内实训教学的标准体系。

(一)实训教学标准的主要内容

1.校内实训的教学条件

主要从场地设施、仪器设备、师资配置、指导能力四个方面明确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基本要求。实训场地要求按工作情境进行规划,实训设备的真实性、先进性对接工作岗位实际,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指导教师要求对实训内容操作熟练,并且能准确传达操作过程的相关信息。

2.校内实训的教学内容

实训教学内容主要指实训项目或工作任务,分为单元实训项目、课程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项目和校内生产性实习四个层次。实训项目必须与职业技能要求紧密结合,并且随生产工艺改进而调整更新,校内生产性实习工作任务体现真实性要求;实训项目和内容应与生产实际产品或管理流程紧密结合;与职业技能的对接度高,体现既有产品生产的功能,又有技能实训的功能。实训内容作为课程实施的载体,按照项目化或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要求,采用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3.实训教学标准的管理

(1)制定标准。提出制定标准的要求,组织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对标准进行审定,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实施。

(2)适时修订。检查实训教学标准的执行情况,反馈问题。应侧重从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的角度出发,紧跟职业岗位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变化,适时调整专业实训教学标准。

五、制定课程实训计划,确保实训准备充分

(一)课程实训计划的主要内容

学期课程实训计划应明确实训项目名称、实训班级、具体实训时间、实训地点、分组、必备设备和耗材、实训指导书或实训教材等。

(二)课程实训计划的管理

学期课程实训计划由任课教师依据专业实训计划做出,教研室主任与实训中心或实训室相关人员一起会审,对不合格的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合格的计划报负责教学的系主任(或院长)审核批准实施,并由系(或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把核准的实训计划传送到教务处、任课教师、实训中心或实训室、所在班级。实训室制定本实训室的学期实训计划表,教务处以实训室为单位汇总一个学期中全校各实训室拟开出的实训项目教学计划制成实训教学授课计划表,实训教学授课计划表是实训教学检查和实训教学工作量统计的依据。

六、 创造良好的实训条件,确保实训质量

任课教师做好实训指导准备,编好实训指导书,对实训项目进行预做;参训学生做好训前预习,经指导教师抽查合格,方能动手实训;实训室做好实训场地、设备、耗材等准备工作;承担实训教学工作的教师和实训技术人员要通晓该课程全部实训内容的基础理论和实训技术。

七、按照科学规范的要求组织实施实训

(一)实训操作

主讲教师讲授与实训有关的知识点、实训方法、操作规程、注意事项,指导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独立操作并记录实训数据,教师指导。实训小组长对实训成员做好课堂评价(包括实训预习情况、实训态度、听讲情况、操作规范性与熟练程度、结果准确性等),并把评价结果抄送指导老师。

(二)实训室运行记录登记

实训室做好实训登记,内容包括实训班级、实训时间、实训项目、实训任课教师、实训分组、实训缺席学生姓名、实训纪律和效果,最后由实训任课教师签名,实训室存档。

(三)实训报告和实训考核

实训报告要求规范,教师对实训报告批改评分计入实训平时成绩。课程实训结束后,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训考核,随机抽取实训项目作为考核内容,项目相同的同批次考核,独自完成考试。对于单独设课的实训课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考核,计入学分。以理论课为主的课程实训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取消该课程理论考试资格,允许进行一次补考。实训课成绩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平时考核可分为实训课堂评价和实训报告完成情况。

八、实行实训效果评价,确保实训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到位

为了培养职业岗位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实训教学管理必须贯穿于实训教学的全过程,开展实训教学效果评价和实训教学质量过程管理与监控。

(一)实训教学效果的评价内容与方式

1.实训教学项目开出率

实训教学项目开出率是指实际开出的实训项目数与教学计划 (或实训教学标准)所规定的应开出的实训项目数之比。可通过以下方式计算,实训项目开出率=计划规定应开出的实训项目数/实际开出的实训项目数×100%。

2.学生技能抽查

课程结束,教务处组织各院(系)按照实训教学标准对学生技能水平进行抽查来评价实训教学效果,先制定课程每个实训项目的评分标准。以任课教师所任教课程的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30%的学生(一般10人)进行技能水平操作,从课程开出的实训项目里随机抽取2个项目作为操作内容,每个项目50分,总分100分,取两个项目的平均成绩为该生的技能抽查成绩,60分为合格,85分以上为优秀, 10人中有6人合格或优秀则该任课教师任教的该课程技能抽查合格或优秀,其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考核的主要依据。这样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来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客观而真实。

(二)实训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与监控

实训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是实训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应贯穿于实训教学全过程。

1.确定实训教学的质量标准:对实训教学要进行系统地全面地质量管理,首先必须制定出一套管理内容全面和量化的实训教学质量标准,根据实训教学规定的内容和管理的各个教学环节的要求,做成具体量化的指标体系,作为实训教学的质量标准。

2.过程管理与监控:实训教学质量是由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实训计划、实训教学标准、课程实训计划、实训内容、方法与手段、实训条件、实训组织、考核成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结果。所以,实训教学质量必须突出过程管理与监控。

3.实训教学档案管理与资料管理

实训教学档案必须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时监控相结合,确保资料完整、规范,便于发现问题、反馈信息、及时改进。

(1)实训教学基本文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训计划、实训教学标准、课程实训教学计划、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实训项目卡片、实训项目汇编等。

(2)实训教学记录:实训教学授课计划表、实训报告样本、实训考核试卷、学生实训成绩表;实训室运行记录登记本;实训典型教案或讲义;实训教学质量检查、分析、总结材料;实训教学研究、总结、教改方案和经验总结。

(3)实训教学管理文件与规章制度:上级下达的实训教学文件;学校制定的实训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评价材料;实训教学人员情况一览表。

(4)其他资料:实训设备、材料经费投资分配情况统计表,实训设备、材料领用出库验收单,实训材料消耗统计表,仪器设备、材料损坏、丢失、赔偿报表,新开实训项目申请、验收材料,实训项目仪器设备配套情况报表,实训方法、实训手段、实训技术改进意见、实施情况及成效。

九、 按照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进行过程总结并持续改进

PDCA循环指的是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或处理)四个阶段。

(一)计划阶段

该阶段主要通过分析研究,确定实训教学质量的管理目标和质量控制标准,制定质量保证的计划和方案。计划阶段可分为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调查分析质量现状;第二步,找出实训教学存在的质量问题;第三步,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第四步,确定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

(二)执行阶段

该阶段是根据制定的实训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和措施,由相关部门组织实训质量保证计划的实施。

(三)检查阶段

该阶段是对照实训质量保证计划要求,检查执行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计划实施中出现问题的根源。

(四)处理阶段

该阶段即处理检查发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健全和规范管理制度,肯定和巩固成绩,提出整改措施,并在下次检查时重点考察整改是否到位。

【参考文献】

人才专项组工作计划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省、市、县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一手抓扩大队伍规模,一手抓提高队伍素质,选派支持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基层发挥才智、建功立业,为“建设后花园,打造魅力新”吸纳储备优秀充足的人才资源,支撑引领全县农村统筹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二、主要内容

(一)实施振兴计划公开招聘大学生项目。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每年为我县农村中小学、基层卫生院、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单位招聘普通高校毕业生30名,五年共150名到农村基层从事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农技推广、文化建设、法律服务和社会发展工作。

(二)实施在校大学生助学金项目。每年在省内高校医学、师范、涉农专业设立10个助学金名额,对家庭困难、品学兼优、毕业后有志来我县农村基层从医从教从农的本科以上大学生(特殊专业可放宽到专科生)进行资助,按学制每生每年6000元。获资助的大学生与市、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签订协议,毕业后持省教育厅办理的派遣手续,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安置。

(三)开展学历教育资助项目。鼓励各镇事业单位35岁以下,不具备国民教育本科学历的工作人员,通过成人教育方式提高学历层次,对其所支付学费予以报销。每年资助10名,五年共50名。

(四)开展基层工作大学生培训项目。省、市有关部门每年对振兴计划新招聘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对在服务期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进行后续培训,保证所有招聘人员在服务期内至少接受一次正规专业培训。每年培训40人次,五年共培训200人次。

三、政策保障

实行基层服务期制度。通过振兴计划公开招聘和享受大学生助学金到农村基层工作的人员,为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振兴计划公开招聘大学生和助学金项目资助大学生要与县主管部门和市、县人社部门签订基层服务协议,最低服务期限为师范、涉农专业五年,医学专业六年。在基层服务满三年的,经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同意,可以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和县级事业单位工作选调,可以在本县境内乡镇同类事业单位之间流动。申请读研深造、确因特殊原因需辞职的可逐级向县人社局专题报告,经研究同意的上报市人社局审批并报省人社厅备案。

实行基层就业奖励政策。对通过振兴计划公开招聘到基层工作的研究生和医学类专业本科生,在服务期内给予每人3万元的奖励,教育类和农技类专业本科生在服务期内给予1万元的奖励,奖励金按照服务年限分年度发放。

实行高学历人才优先政策。对报名参加振兴计划公开招聘的普通统招研究生予以优先,具体优先政策在每年公开招聘简章中公布。

实行工资和职称评审倾斜政策。通过振兴计划招聘到我县农村基层从医从教和从事农技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县财政要确保招聘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在教育、卫生、涉农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时,把农村基层一线工作经历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重要条件,同等条件下有农村基层工作服务经历的优先。

规范基层事业单位进人渠道。县上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核准备案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进人渠道,打造机会公平、过程透明、操作公正、程序规范的进人秩序。今后,农村基层事业单位空缺编制和当年内自然减员出现的缺额,主要用于振兴计划招聘人员。对急需补充紧缺专业人才的用人单位暂无空缺编制的,经审批后可由县上按实际招聘数量申请使用周转编制。

定期开展表彰奖励。坚持每年在振兴计划招聘大学生中开展优秀标兵评选活动,对爱岗敬业、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大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在全社会营造广泛吸纳人才和人才投身基层的良好氛围。

四、落实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实施振兴计划是全县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各相关部门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扎实推进人才强县战略,精心组织实施振兴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支撑引领城乡统筹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县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县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和人社局局长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人社、财政、编制、教育、卫生、农业、林业、水利、扶贫、计生、住建、文化等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实施振兴计划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县人社局(简称县振兴办)。

(三)保证资金投入。县财政要足额保证通过振兴计划招聘到农村基层工作大学生各项奖励支出。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大对资金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与审计力度,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规范和有效。

人才专项组工作计划范文6

一、实施振兴计划的目标任务

(一)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每年为每所高中(其中县城2所,农村1所)招录师范专业本科生2人,五年共招录30人;每年为每所农村初中(共15所)招录师范专业本科生1人,五年共招录75人。

(二)乡镇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工程。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共16个)招录医学专业本科生2名,五年共招录32人;招录医护专业大专生3名,五年共招录48人。

(三)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基层法庭队伍建设工程。每年从应届本科生中为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乡镇、街道办事处共15个)招录公务员1名,五年共75人;每年从应届法律专业本科生中为每个基层法庭(基层法庭3个)招录公务员1名,五年共15人。

(四)乡镇农技队伍建设工程。为全县乡镇涉农服务机构招录农、林、水、牧、机和城镇规划建设等专业本科生30名,五年内平均每个乡镇达到3名。

(五)支农、支教、支医工程。市、县五年选派中级以上职称的农技人员、教师、医生,与省上下派的“三支”人员实行专业搭配、混合编组,到我县各乡镇开展支农、支教、支医工作。

(六)学历教育工程。通过适当资助,每年组织乡镇、街道办事处35岁以下、未取得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岗进行学历教育。

(七)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工程。每年培养、选拔农村实用人才600人(按照全县现有每百名农业人口中每年增加0.37名农村实用人才的比例增长)。到年,全县农村人才由现在的6000人增加到近1万人。

二、实施振兴计划的具体措施

(一)设立“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资金”。

县财政每年出资50万元,设立“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资金”,同时鼓励社会、个人捐助,争取国外资助,专门配套用于农村人才队伍振兴计划。“振兴资金”由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负责管理,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下年使用”主要用于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奖励、助学贷款偿还、从医从教助学金和“三支”人员补贴、基层人才学历教育资助、人才培训等支出,资金运行情况均要接受上级人事、财政部门监督与检查,县审计局每年要进行专项审计。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每年要将资金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布一次。县“振兴计划”的管理费用不得在“振兴资金”中列支,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规范和有效。

(二)落实岗位和资助政策。

清理代课人员,对不达标教师安排到下一级学校任教,腾出的岗位安排选派的师范专业本科生。对全县代课人员,由县教育部门区分不同情况予以清理。对已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通过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对未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两年内离岗自行参加学历教育,取得教师资格后,通过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两年离岗学习后仍未取得教师资格的,按照“谁聘用、谁清退、谁补偿、谁做工作”的原则予以清退。对已取得教师资格但通过竞聘未能上岗的人员,由教育部门制定相应政策予以清退。同时,县教育部门对县以下高中未达到本科学历的教师,安排到农村初中任教;对城镇和农村初中未达到大专学历的教师,安排到农村小学任教。

对招录选派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定奖励。对到农村中学和乡镇涉农服务机构工作,且与县人劳局和主管部门签订五年以上服务年限的本科毕业(农村中学为一类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一次性奖励1万元,由市上、县上各负担50%。对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且与县人劳局和卫生局签订六年以上服务年限的医学专业本科生,一次性平均奖励3万元,标准及省、市、县配套比例将由按照省上规定和我县实际情况确定。

实行助学贷款偿还政策。对到农村基层从医并签订六年以上服务年限、从教和从事农技服务并签订五年以上服务年限的本科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的助学贷款金由本人申请,就业单位、县人劳局审核后由市人事局统一报省人事厅,省人事厅核实后将从省“振兴资金”中偿还,每年偿还助学贷款本金的20%,5年还清。

(三)加大培养力度,不断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提供后备资源。

实行面向基层就业的资助跟踪和“合同培养”形式招生。由市、县(区)两级对辖区家庭困难、学业优秀的高中生进行资助,每年我县确定50名,每人每学期资助500元,市上、县上各负担250元。县“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配合学校加强对受助生的教育管理,保证其顺利完成高中学业。省上将在省内高校招生计划中每年单列1000个指标,面向基层进行“合同培养”形式招生,学生毕业后到定向单位就业。市、县(区)资助的高中生将首先纳入“合同培养”招生范围。具体招生实施办法按省招生委员会研究制定的政策执行。县教育局、人劳局要根据工作需要,确定需求专业、数量和工作岗位,经市人事局初审汇总后报省人事厅。“合同培养”的高校、需要“合同培养”的县(区)要与学生签订专业培养、工作安置和五年以上服务年限的协议,并向社会公布。县级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执行就业协议,切实落实就业岗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

助学金、助学贷款偿还、奖励费和“合同培养”招生政策,每生只能享受其中一项。鼓励高校毕业生回县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可优先享受。

(四)选派专业人才到农村支农、支教、支医。

采取按需选派、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式,省上、市上五年内将组织中级以上职称的农技、教师、医生等“三支”人员,按照计划到我县农村开展支农、支教、支医服务。“三支”服务期限为一年,届时,县级各有关部门、单位应做好与省市单位选派的“三支”人员的衔接、连络、配合和服务工作。

支农、支教、支医以乡镇为示范基地,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服务、农民教育培训等五个方面任务,与当地基础建设项目、产业化项目、引智项目、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相结合,实行捆绑式“三支”,抓点示范,形成辐射带动效应。按照工作要求,县上对省、市选派的“三支”人员要实行混合编组,专业搭配,分别选择10个乡镇作为“三支”示范基地,组织选派人员扎实开展“三支”服务。县人劳局要牵头负责,会同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切实落实“三支”人员的工作岗位和任务,加强“三支”人员到岗履行职责的考核,使“三支”人员能够下得去、有事干、稳得住。同时县上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要提供食宿、工作方便,组织本地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紧密配合开展工作,确保“三支”示范基地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五)确保到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对到基层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其人事档案由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管理,工资和福利待遇按照国家规定标准,纳入财政全额供养,由县财政局按时足额发放。

(六)积极落实并逐步形成人才投身基层的导向机制。

一是落实从基层为县以上机关遴选公务员制度。从年起,县级党政机关补充国家公务员,全部在具有二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中招录和从具有二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公务员中遴选。在基层履行完服务年限的本、专科生报考公务员,给予加分照顾。二是逐步落实从基层为县以上事业单位招考工作人员制度。从年起,县级以上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从招录到乡镇具有二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中选拔的比例不低于五分之一,以后逐年提高,到年全部从具有二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中选拔。三是全面执行工资倾斜政策。对到我县乡镇以下从医从教和从事农技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在见习期间执行转正定级工资,因我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到乡镇工作的本科生可高定两级工资,专科生高定一级工资。对到我县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在服务期限内每年年终考核称职以上,一次性奖励2000元;奖励资金由市、县各负担50%。四是建立职称评审导向机制。把在农村基层一线工作的经历作为评审职称的一个重要条件,今后教育、卫生、涉农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时,在同等条件下有农村基层工作服务经历的优先。

(七)加大学历教育力度,不断提升农村基层人才素质。

从年起,对35岁以下不具备国民教育大专学历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带薪离岗学历教育。省政府确定由省教育厅从成人高考计划中列出专项指标,经统一考试录取;学历教育期间本人工资来源、发放渠道和形式不变,并严格考核。对参加学历教育的人员,在全额带薪教育的两年里,每人每年资助3000元,省、市、县各负担1000元。

县人劳局负责协调各有关方面确定学历教育人员并上报市人事局,市人事局初审汇总后上报省人事厅统一组织考试。省、市“振兴资金”管理部门根据录取人员数量向各县(区)划拨资助经费。县级人事、教育部门要加强学历教育人员考前培训,确定好考生的专业和报考院校。

(八)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县人劳局、县农业局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这条主线,依托农业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实施“一村一品”项目,每年重点培养350名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依托农函大、农广校、县职教中心等培训机构,每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270人;通过支农专业人员传帮带,每年培养农民技术员200人。

(九)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为了确保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省上规定在乡镇机关和基层法庭可实行周转编制,周转编制的数量视现有编制使用情况和大学毕业生到岗情况,由人事部门会同编制部门确定。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不断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帮助解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为人才到基层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建立“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的目标责任制,把人才的吸引、培养、稳定和使用作为考核领导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对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经费落实不到位、人才政策落实不力等现象进行责任追究。要加大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努力创造一个拴心留人的工作、生活环境,真正做到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形成人才到基层“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有前途”的上下联动激励机制。

(十)严格管理和考核。

县人劳局要制订具体考核办法,加强对选派毕业生、定向生、支农支医支教等基层就业或服务人员的管理。对享受振兴计划待遇的毕业生,在服务期内由省人事厅统一保管其毕业证书原件,县人劳局受省人事厅委托进行监督检查,由基层单位进行日常考核,签署考核意见。对违反协议不到基层工作或不严格履行服务年限的,列入本人不诚信记录予以通报并在网络和媒体曝光,本人退还全部培养、资助经费,并不得在全县党政机关和财政供养单位就业,对成绩突出的要进行表彰奖励。

三、实施振兴计划的步骤和要求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成立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领导小组,由县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县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局长任领导小组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县政府办、人事、财政、编委办、教育、卫生、农业、林业、水利、农发、畜产等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计划实施的日常工作。县人劳局要落实人员专抓此项工作,确保“振兴计划”顺利实施。

(二)抓好试点,稳步推进。

去年,我县被确定为全省试点县。经过省、市级精心组织,实施了农村急需人才招聘,为我县招聘了英语、畜牧专业招聘补充了工作人员。从年起,我县将全面实施落实人才“振兴计划”的各项工作任务。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县上的“实施意见”和县上工作的安排,认真组织实施,各司其职,紧密配合,落实岗位,落实资金,落实待遇,确保“振兴计划”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各部门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县人劳局要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和乡镇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县上的具体实施意见。县目标办要将实施“振兴计划”工作纳入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加强考核评比,确保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三)总结验收,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