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总结范例

人才培养总结

人才培养总结范文1

打造特色专业——线式对接教育

视觉艺术学科可以校际院际间跨专业连线,创建特色专业。例如《三维造型设计》专业,将绘画、雕塑、影视、动漫、游戏等视觉艺术类专业有关三维造型的课程经过遴选、压缩,组成综合的三维造型训练课程;再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工科教育科研优势,开设三维造型软件应用、三维造型数字采集、三维数字化快速成型等相关课程,贯通现实空间中实体艺术造型与虚拟空间中数字化艺术造型,培养具有在两种空间形式中自由转换三维造型的艺术设计人才,实现性智为主的美术类专业与量智为主的科技类专业的线式对接。

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同时拥有了工科与艺术学科中的三维造型技术,具备了三维造型设计特色专业开设的基本条件。这个专业的毕业生,运用数字化信息采集和实体造型输出技术,在完全避免与母本三维造型直接接触的条件下,就可以完成母本三维造型的复制,这些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假如应用于中国古代泥塑的保护和研究,是极有前途的一项工作。同时,在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在价值。中国的古代雕塑艺术作品有相当数量以泥塑彩绘形式存在。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历代寺院雕塑作品,多数都是这一类材质的作品,总数量在两万件以上,这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遗产中最精华的一部分。由于这些作品的材质和工艺特点,对于这些作品的保护和研究是多年来困扰我国文物及艺术研究等部门的难题。

其一,我国古代泥塑作品使用木架或石胎做骨架,外部以泥沙、麻质纤维做基本造型,表面以细泥深入塑造并施以彩绘而最终完成。这种材料和工艺极易受气候和环境的影响而遭到破坏。因此这一类作品也只有在气候比较干燥的西部地区才得以保留至今,并且随着气候变化与文物环境商业化,所遭受的破坏正在日益加速;其二,西方传统雕塑多用石材或金属材料,可以直接接触表面复制模具;我国古代泥塑由于材质松软容易脱落,无法直接翻制。所以,我国古代彩塑迄今无法进行造型复制,既不能有效地保存原始造型,也不利于开展造型艺术研究与国际文化传播。目前,我国文物部门对敦煌石窟和蓝田水陆庵的彩塑都进行了 3D 数字采集和储存,但还没有与快速成型技术组和运用,因为世界所有快速三维打印、复制设备在输出造型时都有尺度限制等问题。这个难题在依托高校工科快速成型技术的三维造型设计专业实验室可以很快解决。

科学艺术对接——面式对接教育

按照“大成智慧”教育理念:科学工作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而形象思维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我们可以依托高校的综合资源优势,开设全校性大面积公共选修课,打破科学与艺术的壁垒,实现科学与艺术大面积对接。其一,开设大面积艺术类选修课。2006 年 3 月 8 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普通高校开设 8 门艺术类限定性选修课程:《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在全国综合性院校,尤其是理工特色院校,这些课程能使学生对艺术的发生发展、各门各类、本体语言、风格流派、名家名作、鉴赏门径、格韵雅俗等,获得较系统、较完整的了解,并从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开启心智,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大面积量智与性智地对接。

其二,创建艺术类精品课与核心课。根据各个高校的自身特点与人才优势,创建有特色的艺术类选修课程。音乐可以开设声乐、器乐、西洋音乐、民间音乐、高雅音乐、通俗音乐等相关课程,美术可以开设绘画、陶艺、环艺设计、平面设计、摄影、书法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既可以采用实践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这些课程培育三年后,可以申报校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评定后,可以参加省级精品课申报,省级精品课程评定后,可以申报国家精品课程。最后可以依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运用教学主管部门的管理机制,整合全校选修课、精品课资源,推出可以震撼学生心灵的核心课程。

其三,明确的艺术教育管理体制。为了培养大成智慧人才,对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选修课程,要有规章制度来保障。譬如,本科 4 年必须在 8 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至少选修 1门并且通过考核,或者不修满艺术类选修课程若干学分不准毕业等等。艺术选修课老师也可以提出严格的考核要求,如《美术鉴赏》要求每个学生修课期间至少参观一次美术作品展览,并制作提交 DV 短片;《戏曲鉴赏》则要求学生修课期间至少完整地欣赏一出戏,并提交 VCR 作业。不少大学生将自己“专业”孤立起来,认为只靠勤奋与钻研就可成才,这是一种偏见。一名具有艺术修养的大学生,总是胸怀宽阔,不计小事小非,非但不会影响本职本业,反而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倾力完成所从事的事业;因此我们要用规章制度让科学与艺术联姻。#p#分页标题#e#

其四,加强学生社团活动。创造条件,成立丰富多彩的社团,诸如书画协会、交响乐团、合唱团、民间艺术团、舞蹈团、民族管弦乐团、吉他俱乐部 、话剧团、VCR 沙龙、ACM/ICPC协会、网络协会、电子工作室 、Linux 协会、诗社、书社、文苑、文学社、思辩学社、钱学森思想研究会、新视角协会、交际与口才协会、摄影学会、动漫协会等等;分别有专家教授指导,独辟蹊径、各领风骚,号称“百团大战”。学生可自由参加,由学生会、团委协同组织。强调普及型,能使大学生学活学宽,心情舒畅,在审美愉悦中闪现灵感,激活大成智慧。

其五,依托书院启迪性智。近年来,我国某些高校为了探索大成智慧人才培养门径,借鉴了西方大学住宿学院的做法,纷纷成立“书院”。每个学生从属两个院,“学院”管学习,“书院”管生活。“学院”像父亲,高标准,严要求,以搞好专业教学和科研为目标;书院则像母亲,无微不至,启迪性智,以传授软技能与全面发展为己任。由于“学院”多在教学区,而“书院”多设在学生住宿区,书院更方便组织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能与学生打成一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性智与量智的对接。

艺术生态环境——体式对接教育

营造立体的美的空间环境,是培养大成智慧人才的必要条件,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首先,高校要调拨学科建设资金,吸纳社会募捐资金,营造自己特色的艺术院系。艺术院系应包括大成智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艺术楼、艺术庭院、陶艺坊、专业教室、模型室、摄影室、琴房、舞蹈教室、音乐教室、多媒体教室等艺术专业环境。这里经常举办艺术展览与活动,肩负着全校艺术类选修课任务,承担着提升全校学生形象思维,进行量智与性智对接教育的重要使命。

第二,高校要努力建设全校综合艺术环境,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例如,校门的形式美、广场的景观规划、图书馆的浮雕、著名校友的塑像、会议厅的壁画、形象墙的设计,以及音乐会、联欢会、歌咏比赛、钢琴演奏会等等,这些潜移默化的美育,对大成智慧人才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黑格尔认为美育具有解放人精神的作用。

第三,地域的艺术环境是培养大成智慧人才的雄厚基础,也是立体式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支撑。每所大学所在城市周边的音乐厅、美术馆、画廊、画院、歌舞剧院、文化广场、历史文化遗址等场所,都是进行大成智慧教育的理想场所。

第四,有效开展校级合作,形成艺术生态环境链。我国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的九所重点高校简称C9,2009 年签订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通过实施本科生交流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措施,共同培养拔尖人才。9所高校联合举办了具有浓厚人文艺术氛围的 C9-Summer School,并加强与美国常春藤联盟、澳大利亚“G8”等大学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扩大“C9”的国际影响。这标志着人才培养的校际合作进入到全方位、立体式的强强联合的崭新阶段。C9高校制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原则,发挥人才培养中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使艺术生态环境多元交叉。从思维观念、意识形态、表达手段、艺术介质、艺术发展史、学校资源、社会资源等各方面带动了当代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和训练模式,融合到各门各类教学中,达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

人才培养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完善路径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助力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角逐国际市场的应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党的以来,国家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新的教育评价改革的思路,强调要以“破“五唯”为导向,立足基本国情,坚持积极、稳慎、务实,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相关评价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给未来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促使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成为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研究的焦点。通过对近年来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相关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关于我国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内容可大致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概念和构建原则的研究;二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现状的探讨;三是完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路径研究。以下将对相关内容研究做详细的综述。

1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概念的界定和原则的构建

王明玉基于国内外高等教育专家的研究,认为高职教育质量内涵可归纳为内适质量、外适质量以及人文质量这三种观点。丁金昌总结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四种人才质量观:一是面向需求的质量观;二是多样化的质量观;三是突出“能力本位”的质量观;四是注重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吴倩认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需从技术技能人才的技术素养养成这一视角予以认识和解读,并从技术素养的四个维度:技术思维、技术行为、技术态度、技术文化来认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本质特征。徐兰认为,“职业教育质量”简言之,指职业教育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并从三个层次分析其核心内涵。关于原则的构建,牛志宏认为在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时应遵循科学性、职业性、全面性、可行性等原则。宋梅则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原则概括为“一个中心、四个结合”,以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为中心,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过程评价与最终评价结合、多元评价与发展评价结合以及技能评价与素质评价结合的人才质量评价原则。李顺才等人针对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出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评价与评定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精确性与模糊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评价原则。

2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现状的探讨

董飞燕指出,在全社会范围内没有形成重视高职院校毕业生现状的这一客观现象,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没有被更多人关心,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存在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健全及培养体系的不完善的问题,同时,在实施中受到干扰因素如:领导机制不完善,评价方式不统一,评价内容不全面,考核机制不适应,学科教学特点不同等的影响。常晓茗指出,如今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主体不全面,仅靠高职院校、企业、地方政府三者中的任何一家或者两家评价,导致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科学性。此外,评价方式更倾向于终结性评价,仅靠课程考试成绩、道德素质等来评判人才培养质量。刘先花也指出在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对于课堂的评价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并且评价方式以定性评价为主,忽视定量评价的作用。严彦蕾等人在深刻认识扩招后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实践中仍然面临生源对象多元化与培养模式固定化之间不协调、学生需求多样化与评价方式单一化之间不协调、教学资源不到位与标准不降的要求之间不协调等方面所带来的挑战。赵佩华等人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在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如高职评价体系意识和形态尚未更新、外部评价主体的忽视,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内涵不能处分体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不尽合理等问题。

3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完善路径探究

许多高职教育工作者对人才质量评价路径做了大量研究探讨,提出的质量评价路径点各有侧重。部分学者认为,评价主体的确定是否科学,关系到人才培养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是评价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因此,朱厚望等人基于主体创新的视角,提出将培训评价组织列入高职教育第三方评价,有效解决第三方评价主体面临的困境。段纯也在分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实习单位、就业单位、社会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这四方评价主体。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评价方法是直接解决评价中“如何评”的问题,决定了评价效果的优劣,提出了CIPP模型、案例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并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高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还一部学者则认为,评价指标具体体现高职人才评价内容,直接决定人才评定的结果,是改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部分。根据人才培养要求,设计了思想品德、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身心素质、教学投入、培养过程和教学成效等评价指标来作为专业对接产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4研究总结和展望

人才培养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应用型人才

1概述

众所周知,地方应用型高校一般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行业为己任,以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1]。在“双一流”与“双万计划”背景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成为高等学校建设的必经之路[2]。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研究型“双一流”高校不同,并不是追求“世界一流”,而是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实际条件,明确服务面向和专业定位培养,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一流本科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只有真正把一流专业建扎实、办出高水平、办出特色,才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3]。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因此在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做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举,相互促进、相互融合。2017年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土木工程学科成功入围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B类)名单。2019年土木工程专业成功申请了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在一流学科以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土木工程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无论是一流专业学科建设,还是一流学科建设,其最终目的均为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更应该聚焦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探索依托专业教学、实验与科研、工程项目等适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育模式[4]。实践证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系统的课程体系、合适的教材、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需要将学生实践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与创新实践等实现整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性强、涉及学科多且广,因此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融合程度直接影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经过近几年不断地实践探索,我系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互促互进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多元化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深入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培养计划,改革课程体系、拓展实践教学,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以及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教师队伍等方面。

2问题现状

2.1师资、教学资源

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我系平均师生比在1∶20左右,曾经一度达到了1∶25的严峻局面;我校属于民办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及设施设备相关的费用等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办学经费的问题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由于我校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2.2专业培养计划以及课程体系

办学之初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是在母体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稍加修改而成,课程的设置虽然进行了修改但与母体学校相差不大,课程多且难度大,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难度和压力。这样专业培养计划无法实现因材施教,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此外,课程选择、类型划分以及比例设置缺乏合理性,尤其对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以及跨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更是缺乏科学性地安排。

2.3实践创新平台

办学初期教学安排主要是根据培养计划设置的理论教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实践课程。教师疲于备课、上课,忽视了学生第一课堂以外的实践教学活动,缺少课外的实践创新平台,特别是缺少与知名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实训平台等,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校企融合深度不够、与社会需求脱轨等问题。

3改革的措施与成效

3.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分层次,增设针对考研学生的提高课程与教学环节;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狠抓立德树人、教风与学风建设,强化教师严谨治学、敬业精神及培养人才的使命感;健全教学规范化制度,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教师听课制度》《教学业绩年终考核制度》等文件,落实备、教、批、辅、考、评等各环节的过程管理;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坚持督导和学生评教两个维度的教学效果评价,形成了“问题反馈、跟踪督改”的质量监控闭合体系。通过金课、专业课程思政、互联网+教学模式等课程建设,优化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多元化教学体系的实践,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明显的提高,专业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显著地增强。我系在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开展专业建设,在课程体系融入数字化、网络、大数据、5G等新技术的教学方式,着力建设一批省级“五大金课”和一流教材。目前已经建设了省级一流课程3门、编著了省级教材1部,主持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17项。

3.2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优化

人才的专业培养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文件,是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5]。培养计划的制定要基于高等教育运行规律,反映社会和时代需求,体现专业自我特质和特色,将构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诸多要素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机组合,以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6]。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不断地让我们认识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要对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优化。优化专业培养计划要充分掌握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生源的特点,同时也要注意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目标性和高效性,既要依托母体学校的学科优势,又要具有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自身的特色。在专业培养计划优化调整过程中,实现土木类人才培养计划、理论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效衔接,实现专业与企业、学科与行业紧密结合[7]。根据地方行业对复合型土木工程应用人才的需求,我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融入经管、商务、轨道交通等学科的内容,实施“土木+工商管理”“土木+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为复合型土木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的目标设置相关的课程。专业课程中既要充分体现基础性知识,也要体现出全面的专业性知识,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根据土木工程行业的需求,我系在传统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拓展了专业特色课程模块方向,开拓了建筑设计、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建筑结构智能检测四个特色课程模块。同时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以课程群构建了教学团队以提升专业建设和教学的水平。目前建有混凝土教学团队、钢结构教学团队、BIM实训技术教学团队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系积极推进教学成果的完善和深化,一方面积极进行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另一方面结合互联网+元素,建设在线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编著国家规划教材等。在此基础上,我系积极探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主要教育学生要有工匠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

3.3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

主要体现在提高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比重。课内的实践活动主要为与课程设置相配套的教学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专业实验、数值仿真和现场试验等环节。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经过近几年一系列的针对实践教学的改革活动,我系实践教学学分在培养计划总学分中的比例从原来17%增加到了25%。目前,全国土建行业和相关企业都极度缺乏BIM应用型人才,具有技能的本科人才已经成为行业和企业推进BIM发展的制约性条件。针对社会和行业反馈的需求,地方应用型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保质保量地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背景的BIM技术人才输送至社会及行业。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正式启动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8]。我系对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将“1+X”中X(专业技能与特色)“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建筑装配化技术”纳入专业培养计划。BIM实训课程充分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培养体系,内容完全覆盖了“1+X”BIM证书所有的考核内容。此项教学改革探索了独具特色的、本科阶段的专业+技能教育培养模式,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利用毕业设计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培养阶段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毕业设计往往仅针对土木建筑全过程设计中的某一环节(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电暖设计、概预算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进行训练,对于行业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有所欠缺。土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需要土木类技术或管理人员掌握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全过程内容,其对各个环节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毋庸置疑是决定项目成败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进行基于设计、施工一体化全过程设计的毕业设计实践训练。在全过程毕业设计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将本科生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例如通过建筑设计环节总结房屋建筑学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基坑设计环节总结土力学、地基基础相关课程知识,通过结构设计环节总结力学、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砌体结构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设备设计环节总结建筑设备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施工组织设计环节总结土木工程施工、建筑施工、概预算等相关课程知识,最后将总结的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进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通过全过程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再次,实践教学改革体现在课外的创新实践活动中。我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的新苗人才计划、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第二课堂等多样的课外实践创新活动。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需要借助平台才能开展,平台建设是专业实践活动开展的奠基石[9]。为了确保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我系搭建了本科生专业导师平台,在此平台上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企业工程等专业实践等活动。专业导师平台营造良好的课外实践与创新拓展的氛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2020年度取得的成绩为例,在第六届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系报送项目19项,其中获校级一等奖1项、省级优胜奖1项;在第七届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2项省级新苗人才计划项目获一等奖;在第八届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有3项入选省级新苗人才计划项目,17项入选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在专业类第二课堂项目中,23项专业类第二课堂获得校级立项。

3.4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

近年来我系积极推进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实施了校-系两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进一步明确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思路,在完善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同时,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创建了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制订教学目标、培养计划和考核标准,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项目,共同指导实践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共同管理实践全过程,共同考评学生,形成了校企共建、共育、共管、共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上,实践教学的内容更为注重模拟和利用企业真实的生产工作状况;学生参与的工程项目、横向课题与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近三年我系与50多家企业、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产教融合共同体,近500多名学生在校外的26家实践基地实习与实训,多名教师到政府业务部门和企业挂职,几十名企业技术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授课和讲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强化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上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此外为了弥补高校教师企业工作经验的不足,通过专业导师平台,加强与企业合作,选聘浙江上嘉建设、浙江宝业、浙江绿筑、上海建筑设计院等多家企业的12名企业负责人或工程师担当学生的企业导师。

3.5重点实验室平台

以科研促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目前土木工程系利用土木与环境高性能功能材料市级重点实验室广泛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我系先后有100余名学生通过创新基金、教师科研项目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参与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本科生参与20余篇,申请专利10余件。专业教师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此类毕业论文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校企合作的横向项目展开,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能够受到“真刀真枪”的科技创新训练,既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又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的效果。此外,我系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积极倡导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提高学术能力与水平,增强他们的科研项目申报以及服务地方企业的意识。2020年度我系新增9项纵向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市厅级基金项目6项。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2020年实验室新增横向项目12项。

3.6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积极物色并引进高水平人才。目前成功引进了教学科研俱佳的教授、国内外土木专业名列前茅的博士青年教师多名,我系的师资队伍质量、学术竞争力显著地提升。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我系加大人才引进的资助力度,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注重面试环节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综合素养、国际视野、发展潜力等全方位的评价;实施45岁以下青年教师4年个人学术发展规划制度,促进青年教师有路线图、有目标追求、有适度压力地良好发展;实施入职新教师旁听教学质量高的年长教师主讲的课程制度;实施专业教师听课、评课、试讲制度;要求新进专业教师参加系内每月一次的教学研讨会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授课技能,主要体现在专家听课、学生评课的优秀率不断提高以及青年教师主持或参与省级教改项目和人次逐年增多。此外,我系积极倡导教师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提高学术能力与水平,增强科研项目申报意识。近年来,教师获得国家、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工程项目增多,科研能力增强并带动了教学水平提升。第二,大力推进系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安排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我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0%以上,50%的教师具有企业高级工程师职称或相关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例如,土木工程专业拥有专业教师12名,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具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和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教师6人,专业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4存在问题及总结

4.1存在问题

独立学院师资问题由来已久,是一流学科及一流专业发展的一大“软肋”。目前独立学院师资仍是以返聘的母体院校的派遣教师、公办离退休教师、刚毕业的硕博士生、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企业工程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等人员组成。教师队伍呈现出年龄分布不均,人才容易流失,队伍不稳的现象。加之独立学院正处于“转设”的关键期间,师资队伍的人才流失增多,师资问题依旧凸显。此外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也存在着方向不明确的问题,是培养“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创新应用型”还是具有技术的、复合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方向,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需要与企业和行业做全方位的对接,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

4.2总结

人才培养总结范文4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培养困境;解决措施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

管理会计,跟管理学有关,又称为“企业内部报告会计”。管理会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适当的方法,会计人员利用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资料和企业内部的其他资料进行合并整理、分类归纳、总结报告,使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对企业日常的各项活动、资金进出有相应的了解,对一些重要事项进行规划,对突发事件进行控制。管理会计还要帮助上层高管对项目做出相应的决定或者对策,是企业内部的一个会计分支。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

管理会计是根据企业上层高管的需求对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采用一系列专业办法,对企业内部的当下经济效益、未来的一些项目活动提供有效、合理的规划、分析、控制与措施,对企业的上层高管提供企业经营方面的规划、管理、决策以及措施,简单来说就是对项目的初期跟进的会计。管理会计更加注重企业的未来发展。财务会计则是按照传统会计的准则和相关制度,对企业过去发生的一些经济支出进行记账、算账、报账等,向企业高层提供企业的财务情况、经济效益、资金变动等信息。财务会计更加注重企业过去的财务信息,为企业上层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财务数据。管理会计同财务会计最本质的区别是,管理会计是针对企业内部而设置的部门,其目的是为企业内部提供相应的服务,财务会计则是针对企业外部,对企业过往的经济效益服务。

三、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困境

我国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管理会计理论体制的不完善,造成人们对管理会计认知不足,对于会计的思想和认知还停留于财务会计。我国对于会计人才培养一般都是在高校培养和以社会辅导班授课的方式进行会计方面的人才培养,对会计专业认知不足,人才培养途径单一,我国会计人才培养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笔者结合我国会计现状,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困境进行总结,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健全

我国现有的管理理论基本都是从西方国家引进来的,对于管理理论都只是效仿,照搬西方国家已经成形的管理理论,运用到我国的企业当中,虽然在使用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改善和总结,导致至今我国都没有一套适合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管理理论体系。我国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比较晚,自然起步比较晚。由于缺乏专业领域的人才,理论研究队伍相对比较薄弱。缺乏专业人才,缺乏管理会计著作,导致管理会计研究领域狭窄,相应信息停滞不前,专业技术较差,操作性差。总之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致使管理会计无法适应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自然导致人才培养的停滞不前。

(二)管理会计缺乏专业队伍

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我国现阶段的管理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操作水平普遍偏低。造成这种现象有两点原因,一是因为我国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于管理会计认知不足,不能够合理应用管理会计人才,造成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就是在管理会计队伍中,存在一些专业知识水平低、职业道德差的人员,例如,台儿庄区农业银行储蓄所原会计陈某某挪用公款案,陈某某在担任储蓄所会计期间,通过吸收客户存款,采取“大头小尾”的方式入账,截留客户资金90余万元。正是因为这些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会计存在,才导致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望而却步。

(三)管理会计制度不完善

管理会计系统的一大优点是能够提供企业的全面信息,帮助企业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决定。然而,管理会计制度在企业中不具有完善的制度,工作呈现出大量资金重复核算的现象,将管理会计当做财务会计使用。管理会计只针对企业财务进行核算、信息收集、提供产品成本、产品销售额、产品利润额,没有同企业其他部门进行有效的配合,导致管理会计无法发挥有效的管理功效,无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四、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困境的解决措施

(一)借鉴国外的管理会计培养方式

英、美等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注重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对于管理会计具备一套完善的模式和证书体系。英国在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上算是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管理会计专业人只要在专业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考试通过后才能取得证书,并且英国管理会计的考试试题都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行试题更新,让专业知识同实际作用结合在一起。因此,我国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可以借鉴英国的培养方式。

(二)提高管理会计师资力量水平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困境想要得到有效的解决,首先必须提高的是管理会计师资力量水平,实现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相互结合的教育方式,端正学生的学习思想。目前,很多的会计专业学生注重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同会计相关各种证书考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报考注册会计师,这是同管理会计最相关的一个证书考试。管理会计教师应该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学校也要定期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知识讲座,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三)丰富管理会计教学内容

据统计,我国目前开设会计学专业的学校有500多所,大力推进了会计人才的培养。但是,我国高校的会计专业知识核心都是以财务会计为主,不利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应该丰富高校会计专业教材,利用会计的分类,将管理会计分为初级管理会计、中级管理会计、高级管理会计,并且按照不同等级发放不同的管理会计教材,进行不同的讲解。

(四)将管理会计纳入资格考试

我国比较权威的会计考试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注册会计师则服务于账目审核,为企业提供可靠的、真实的财务信息。在会计资格考试中加入管理会计相关知识,有利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五)企业重视管理会计人才

由于管理会计体系的不足,很多企业对于管理会计人才做不到因才适用,浪费了管理会计人才。学校的职责是培养管理会计人才,企业的职责就是深造管理会计人才。企业应该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促进管理会计人员同其他部门的交流,让会计人员到企业生产一线,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内部信息和产品的实际生产情况,对于人才企业应该做到一才多用。

(六)政府加强完善管理会计政策

要做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提供相关政策理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理论体系。政府还应该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学校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例如,给学生发放专业补助金,促进学校企业之间的人才输送,保证管理会计专业学生就业。

五、结语

在现代会计管理中,管理会计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管理会计方面人才缺乏现象严重,管理会计人才市场供不应求。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既不能纸上谈兵、凭空想想,又不能盲目效仿,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根据我国的市场现状、经济情况制定一套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理论体系。在此之前,还必须完善管理会计相关体制,让社会认识管理会计这一专业,能够明确认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我国在大力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的完善,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要点,采取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会计推广。各行业要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我国当下国情,又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管理会计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罗杨.“教体结合”模式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2]周慧.基于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会计教学模式改革[J].商场现代化,2015,(18):218-219.

[3]唐婧妮.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三个核心问题及解决措施[J].高教论坛,2013,(6):109-111+114.

[4]崔淑芬.新经济下产教融合的高校会计智慧教育研究[C]//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分会.中国会计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人才培养总结范文5

关键词:土木工程,拔尖创新,培养模式

0引言

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社会活动内容之一。随着中国国力的持续提高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也越来越大,诸如长距离跨海大桥、超高层建筑、长距离海底隧道等高难度建设项目的成功完成标志着我国土木工程建设水平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1-3]。根据当前最新统计分析,中国的土木工程设施建设中无论是土木工程设计、施工还是土木工程行业的科学研究都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7]。人才是推动行业进步的源动力,拔尖创新型人才更是行业进步的关键力量[8]。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一种行业想要获得快速的发展,高精尖人才或者说拔尖创新型人才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论是什么行业这种拔尖创新型人才都是被需要的,同时关于这类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探索也从未间断过[9-11]。本项研究基于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土木工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与实践》,经过项目预研、正式研究、分析总结几个阶段,历时7年完成土木工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此项研究重点关注创新思维训练模式、学生个性化特质延展、指导教师队伍针对性建设等几个方面,在项目结题之际获得的研究结论可以为后续土木工程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经验和建议。

1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培养理念的重要性

大学承载着国家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思考并实施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输出培养经验[12]。大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本科阶段的培养关乎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个性化能力的延展等诸多重要方面,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13,14]。欧美国家的先进大学培养经验已经充分证明,大学本科是塑造“创新灵魂”的关键学习阶段,学生在这个时期完成其创新思维和专业知识的第一次正面碰撞,并且是良性的碰撞模式,如果在这一阶段学生接受到的是注重创新培养的本科教育,那么学生将受益终生,国家也会收获越来越多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我们将会有充足的人才储备保证国家在科技创新的快车道上越走越稳。

2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1研究样本及研究方案。研究团队选取吉林大学2012级~2019级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230人作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对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项目研究团队将本文中关于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应用其中,对学生的培养过程、培养结果等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具体的研究计划如图1所示。

2.2培养模式探讨。如何在大学本科阶段开启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全国土木类专业教师持续关注的教学改革内容之一。论文作者经过多年对国内外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多年来对教学方法及教学结果的总结分析可以发现,完善的创新思维训练体系、深层次的个性化特性延展及教师指导力量的保障是当前阶段大学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理模式。2.2.1建立创新思维训练体系具备创新思维方式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特质。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大学本科阶段是进行此项能力训练的最佳时机。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十分显著的工科专业特性,理论知识需要和实践环节深度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创新思维能力的获得也同样源于理论和实践融合的土壤。按照传统的课程设置,本科低年级需要进行基础课程如数学、力学、物理等科目的学习。由于学习内容与专业内容看似有一定区别,所以常规的教学环节容易忽视这个阶段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团队对低年级同学进行全程“专业熏染”,成立多个学习小组,由教授团队的博士生或者硕士生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定期举办讲座沙龙活动,将低年级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适当对接。实践证明,很多学生的第一次头脑风暴是在这个阶段形成,并对后续创新思维能力的获得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天候开放性实验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课题小组轮转、课程设计及实习是高年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主要途径。作为教师应该以培养高质量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在开放性实验计划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这两个环节由被动变主动,设置高水平且数量足够的实验选做题目。同时启动课题小组轮转制度,让有精力的学生了解更多适合专研的内容,以期提高学生知识广度。同时常规的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墨守成规,指导教师在设计内容的难度和广度方面要下足功夫。2.2.2学生个性化特性的延展在本文中学生的个性化特性意指学生自身对某一方面的学习兴趣或者学习天赋。本论文的研究团队一直倡导学习应该在快乐的情绪中进行,所以学习兴趣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性是实现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又一个重要途径。摆脱传统单一模式、单一目标的教学训练模式,研究团队在常规的教学活动及非常规的训练模式中注意挖掘学生个体的特质,让乐于推演并且具备推演能力的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层面的力学分析,让热衷于计算机编程的同学通过程序解决土木工程中繁琐的求解问题,让具备超强动手能力的同学自行设计高难度实验解决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等。2.2.3指导教师队伍的针对性建设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诸多环节中重要一环。此处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与常规的增加教师数量不同,本文针对性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指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和对应教学思想的转换。研究团队的实践证明,在教学培养的诸多环节中,指导教师应该以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为纲,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在诸多教学活动中主动寻求教学变革,组内教学人员充分交流、充分动员。在完成教师自身教学思想的转变及相应教学模式的准备后,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避免千篇一律式的教学方式,要乐于、勤于发现学生的特质,并为学生个体制定最优的培养方案。

3教学成果检验

研究团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已经毕业并具有一定工作年限的70位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及功能发挥两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和总结。在创新能力方面分成四个级别,分别为“A具备特别好的创新思维”“B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C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D不具备创新思维”。在功能发挥方面同样设置了四个级别,分别为“A正在发挥拔尖创新人才功能”“B已列入人才梯队培养序列”“C正在进行考察”“D工作成绩不理想”。两个方面的调研结果如图2,图3所示。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调研结果可以得出,研究团队持续开展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个性化延展、指导教师队伍针对性建设是很有成效的。在创新思维方面,A,B两个级别累计达到70%,在功能发挥方面A,B两个级别累计达到49%,标志着研究团队开展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4结语

人才培养总结范文6

如何培养卓越人才是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难题。本文调研总结了当前电子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性办法,提出了基于导师制和小班化教学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为电子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提供思路。

关键词:

电子与通信工程;导师制;卓越人才培养

课题项目:

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SJG01);南华大学重点教改课题(2014XJG-ZD02)。

卓越人才如何进行培养,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难题。针对这个难题,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1][2]。

一、电子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电子与通信工程类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特色,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很多高校在电子与通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上,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未能考虑高校实际情况,最终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不仅没有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更没能提升其自身的实践能力,致使其不能高效地与工作岗位进行对接。普通高校在电子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缺乏灵活性

我国现在处于大众教育阶段,不可能对所有学生进行精英教育。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进行差别考虑,即在保证大部分学生得到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对优秀学生进行卓越人才培养;也就是说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或者说不同的学生群体分别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在保证大众教育的前提下进行卓越人才培养。可现实问题是相当一部分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建设过程中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

2.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

一般的普通高校在制定电子与通信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往往直接参考甚至是完全照搬重点高校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各种实习等)等各个步骤跟重点高校基本没有差别,更别提自身的办学特色。关于实践教学,目前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也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一种是完全照搬重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学科分类方法,对知识的传递往往都是照本宣科,以理论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为教学的主导。虽然在相关学科或者课程开设了少量的实验课程或者课程设计,但往往都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有的甚至是为了完成实践课程指标而开设实践环节,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另一种是过分注重实践环节,有些高校为了体现自身的差异性,名义上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惜通过降低相关实践课程或实践环节的学分,从而大量开设各种课程设计和实践环节,使得学生们为了实践课程和实践报告疲于奔命,叫苦连天,没有真正达到实践动手能力提升的效果,也抹杀了学生实践动手的兴趣。这两种方案都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的真正目的,说白了也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理解不够。

3.实践环节缺乏企业参与

一些普通高校,包括部分“211”高校和“985”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缺乏企业的深度参与,有些高校基本就没有企业的参与。目前比较流行的校企合作大多还是体现在科学研究及企业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基地等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参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基本上很少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参加,也不能真正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人才培养过程当中也没有邀请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学生无法真正接触企业的实际需求和问题,对企业的设备、生产流程等各个环节缺乏必要的认知。当然,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高校本身的问题外,也有企事业单位的责任,他们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缺乏责任意识,没有体现其主动性。

4.教师队伍建设及评价体系存在误区

卓越人才培养需要指导老师在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等方面不断更新、不断提升。现实情况是很多普通高校的老师往往执着于理论知识的传递,不太愿意接受新的知识。有些老师虽然愿意指导学生,但由于自身相关科研项目和资源的缺乏而无法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有些老师实践能力很强但更多沉迷于科研项目而不愿意指导学生。当然,除了教师自身的问题外,跟当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或者说评价标准也有一定的关系,导致有能力指导学生的老师不愿意花很多时间指导学生,有意愿指导学生的老师往往因缺乏资源而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

二、电子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本文针对电子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构建基于导师制和小班化教学的电子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1.导师制下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应解决以下问题:导师制中的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导师制与科技创新;导师制与通识教育;导师制与“就业至上”等。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必须有效融合并解决这些问题。

2.导师制下的卓越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卓越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需考虑如何不断募集优秀的学生,促进导师队伍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出卓越人才。

3.卓越人才培养的小班化教学与科研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小班化教学与科研,淘汰传统教学中灌输的方式,采用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科研积极性的探讨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4.导师制下的卓越导师队伍建设

卓越的导师队伍是卓越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卓越的导师队伍应具有全面的指导能力,除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和科研指导外,还应具备与研究生导师制、企业导师制的接轨能力。

三、总结

本文调研总结了当前部分高校在电子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导师制和小班化教学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后续将结合学校电子与通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现状,对该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探索,希望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在导师队伍建设和卓越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上取得好的成果。

作者:王明华 邓贤君 单位: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总结范文7

关键词:双创;服装设计;人才培养

1中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概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联合国多次组织会议,对创业教育进行探讨,并在相关会议中指出,政府和高校均应采取措施,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欧盟也曾多次创业报告,强调高等教育应通过创业教育和实践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并对学生应具备的创业能力进行了说明。很多国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非常重视,如英国政府推出了知识转移合作伙伴计划(KTP),进一步从政府层面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了高校成果向企业的转移,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很多国外高校在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进行多学科跨界合作、开展校企合作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育模式。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也多次出台文件,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指导,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如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就要求各有关部门从提升能力、优化环境、加强平台建设、推动落实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入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教育部近年来更是多次出台文件和通知,对于如何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在激励措施方面,教育部通过举办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方式,更好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截至2021年,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就有2533万大学生参赛。教育部还通过评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等方式,建设了19所高校双创示范基地,200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开设了众多“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选课人数达3400万人次[1],充分发挥了先进高校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时间尚短,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于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结合我国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促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深化,实现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2国外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情况

从已掌握的情况看,国外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受政策因素、环境因素、自身优势等影响而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是在以下几方面开展探索与实践:一是高度重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培养思路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前提和依据。从调研情况看,国外很多高校都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并要求学生具备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前瞻性的眼光。如英国中央圣马丁学院在学生培养中,强调要有专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并认为要让学生掌握好研究方法。学院通过调整和更新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创意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深度融合。同时,通过开展各类校园创新活动,建立和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伦敦时装学院则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并将培养重点放在学生创意思维的发展上,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发挥学生的创造性[2]。其他很多院校在培养思路上也均有着较为明确的职业性导向,强调对学生创造力以及国际视野的培养,以奠定学生的职业方面的优势。这种对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使得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密切结合的关系,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二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多学科跨界,综合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如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以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之一,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都体现了其跨学科的特色。学院设有“时装设计与社会硕士”专业,该专业基于全球化背景,采用独特的方式培养国际化的时尚工作者。通过跨学科的培养,实现资源共享和跨界合作,促进了设计概念和设计实践的创新[3]。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时尚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力求为时尚行业培养同时具备创新和务实能力的专业人才”,学院强调学生除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具备各种综合能力。在课程中,通过设置若干综合课题,打通设计与企划、设计与商业等相关领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4-5]。三是强调产学研一体化,覆盖行业全链条。欧美部分服装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视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参与企业工作的同时,学校也会邀请企业人员为学生授课,让学生实际体验企业运作过程,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企业资源和创新创业平台。一些院校除设有就业中心外,还设立创新与商业部,负责与企业所需人才的对接工作,并为学生提供相关培训。此外,各学校还积极支持学生创立自己的品牌,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3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情况

我国纺织服装消费量大,对于服装设计人才需求量也较大,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相关专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设置服装设计专业,截至2018年,有近三百所高校开设了服装设计专业。但随着全球行业竞争加剧以及我国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如专业细分化程度不够、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等,导致学生的创新性和适应性不足,难以满足相关领域多元化的人才需求。为应对行业转型对于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一些国内高校以创新创业为突破口,围绕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从自身优势出发,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出了很多可贵的探索。一是在培养思路和理念上,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跨学科化和国际化。如中央美术学院时装设计专业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上的跨界融合,强调要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拓展设计的边界,积极开展跨学科的教学实践,鼓励学生在设计实践中融合学科知识,以设计驱动创新。北京服装学院秉承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思路,通过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等方式,将国际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实践,实现了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也有很多高校组织专业师生赴国外进行学习交流,同时邀请国外院校师生来校进行交流学习,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思路。二是在培养目标上,各高校都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各高校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特色定位,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东华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服装设计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较强的创新设计意识、专业工作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之一。江南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将“培养符合服装行业与产业发展需求……具有整合创新能力的跨学科设计人才”作为重要培养目标。其他一些院校也将培养具有自主创业能力,适应国家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等作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三是在培养方式上,坚持产学研结合,注重品牌孵化与打造。一些高校大力推动校企互惠共赢,强化教学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联度,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创新实践成果的市场转化。如东华大学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产学研用结合的多元化培养方式[6]。浙江理工大学基于产业和地域优势,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人才储备战略合作,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组织导师团队,开展创新团队培养,在品牌孵化成功后,企业还会导入产业链资源支持品牌成长。同时,开展各项产业技术服务和专项设计服务等[7]。天津工业大学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资源,不断满足学生多元化创新创业需求。学校的创客空间获批首批部级众创空间,并被纳入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服务体系。四是在培养策略上,注重以赛促创,并强化激励机制。如东华大学主办了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东华时尚周等活动,北京服装学院举办了北服时装周、大学生创意集市等活动,这些活动都为学生的实践成果搭建了展示和传播的平台。一些高校还将双创教育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将获得创新创业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并通过健全学籍管理制度,设立奖励等,鼓励和支持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

4双创视阈下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从目前情况看,各院校在培养服装设计创新创业型人才方面,均有可资借鉴和推广的做法,但部分高校仍存在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度不够,创新和创业的联系度不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仍需在总结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经验基础上,将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不断探索满足社会需求和行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进一步明确将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改革中,结合社会需求以及服装设计专业自身特点,加强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符合行业需求和时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因此,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双创教育的目标要求,立足整个产业链,深入推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专业教育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改革既有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服装设计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将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及适应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目标之一,并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进行调整。开展相关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充分利用各种在线教学资源,打破传统的课堂边界。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技术建构多元化的互动性教学环境,采取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增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考查的内容。三是建设兼具专业素质和双创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在教学中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主体,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需要师资队伍整体能力的提升。因此要将提高专业教师双创教育教学能力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之一,高度重视建设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鼓励专业教师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内容融入课程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专业教师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和研究水平,并及时总结双创教育的经验和不足。为教师提供更多进修学习和国际交流的机会,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和教育思路。同时,也要积极引进高级人才或聘请业内专家进行教学指导。四是优化服装设计专业的双创教育环境。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锻炼,促进从创意到产品的转化。加强研教结合,增进对相关领域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加强以赛促创,将课程学习和竞赛参与相结合,以课程效果和比赛成果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环境,鼓励学生成立相关团队,开展相关创新创业实践,并为学生提供成果展示和转化等方面的支持。此外,由于各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因此,在优化双创教育环境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环境。

5结语

高校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二者互为支撑。以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为出发点,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建立双创示范基地、示范校等举措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EB/OL].(2021-01-15)[2023-01-04].

[2]闻小英.伦敦时装学院办学特色的分析与借鉴[J].山东纺织经济,2015(04):44-46+33.

[3]曾祥远.泛谈帕森斯设计学院的跨学科特色[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2(12):147-149.

[4]杜娟.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时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9(04):122-126.

[5]盛莹.基于皮革产业下双创人才的培养———评《众创空间:从“奇思妙想”到“极致产品”》[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9,29(05):84.

[6]姬广凯,陆嵘,邵楠等.国家创新战略下全链条双创教育立体体系的育人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9.34(03):189-192.

人才培养总结范文8

关键词:职业技能;校企合作;顺丰班;应用型本科院校

0引言

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出台后,各地方本科院校开始探索其应用型转型发展之路。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重中之重的办学定位。为社会、行业和企业输送优质人才,是检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高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形成“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企业检验-反馈优化”的动态闭环。学校、企业和学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到各利益主体的长远发展。因此,校企合作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关心的热点问题。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目前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诸如刘峥(2017)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研究,构建了高校、行业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共管共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孙术发(2020)探索了基于“订单班”培养的物流工程专业本硕一体化、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三融合、四模式、五持续”的实习基地建设体系。黎其健(2022)对职业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罗宝花(2022)讨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物流管理专业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尽管当前研究已取得系列成果,但订单班的合作对象多为职业院校,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实施较少。翁世洲(2021)等人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进行顺丰班办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开设“顺丰班”的运行机制与保障条件。因此,本文作为文献[6]的成果延续与拓展,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实际情况进行跟踪研究,在总结校企合作成效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从职业技能培养的视角出发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1顺丰班教学改革探索现状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与浙江顺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自2015年起便开始了校企合作,并于2019年正式签署“顺丰班”校企合作协议,开始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为深入了解双方合作多年的成效,特设置问卷对2019年以来在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展开满意度调查。调查于2022年4月9日-15日进行,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49份,问卷分析相关情况如下。

(1)基本情况。在被调查中,男生占34.7%,女生占65.3%,性别比例接近1∶2,与学校女生人数显著多于男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在所属年级中,2020届~2022届三届所占比例分别为36.7%、30.6%、32.7%,表明近年来前往顺丰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学生人数较为稳定。

(2)岗位与实习期。在实习或工作期限上,按学校最低要求完成三个月时长的比例高达46.9%,三个月至半年的比例为30.6%,半年至一年和一年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2.2%和10.2%,可见“顺丰班”合作项目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是很高,愿意长期留在顺丰发展的学生比例较低。在轮岗问题上,有65.3%的学生表示在顺丰工作期间没有轮岗机会。在岗位分配上,仓管员、营业员和收派员的比例分别为55.1%、24.5%、18.4%,累计超过98%。

(3)薪资待遇。调查显示,学生实习期工资水平在4500元以内的占比22.5%,4500-6000元范围内占比49%,6000-8000元范围内占比26.5%,表明薪资待遇相对可观,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然而,在较为可观的薪资待遇下,被调查对象目前仅有16.3%仍留在顺丰,其余均已离职,学生对顺丰的认同感并不是很强。

(4)满意度调查。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在顺丰学习和工作的具体情况,问卷针对技能、待遇、工作环境等9项指标设置了满意度调查,按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很满意五级制度进行评分,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满意度最高的选项为“领导对您的评价”和“自身适应能力”,调查结果以满意为主;满意度最低的选项分别是“工作时长”“工作环境”和“学到的技能”,调查结果以不满意和一般为主。

2顺丰班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企业层面

(1)岗位轮换机制不合理。调查显示,顺丰给予学生轮岗的机会不多,这与学生无法在顺丰长期工作形成了恶性循环。由于缺乏轮岗机会,学生在感觉工作内容枯燥无聊后便选择离职,而企业则因为学生无法长期留下无法及时安排轮岗,从而造成了这一不良局面。

(2)工作强度大且工作氛围欠佳。在针对学生离职原因的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工作强度大,其次是工作环境和氛围差、对薪资待遇不满意以及人际关系复杂。可见顺丰的工作安排对刚进入企业参加工作的学生而言难以适应,学生认为薪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匹配。而企业文化驱使下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与人际关系等方面,也是导致学生离职的重要原因,说明企业对实习生的关心程度不够,没有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解决学生的困难。(3)晋升空间小且难度大。顺丰的制度相对规范且等级明确,员工工作内容相对单一,实习生长期从事单一工作容易产生倦怠心理,认为工作缺乏挑战,而又对晋升不抱希望,便会产生离职念头。在对已离职学生的调查中,仅有26.8%的学生表示会愿意再回到顺丰工作,可见顺丰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2.2学校层面

(1)培养方案与需求不匹配。调查显示,仅有4.1%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46.9%的学生认为“基本满足”,49%的学生表示“稍有欠缺”或“不满足”。在针对学校培养存在的问题调查中,59.2%的学生认为人才培养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对实践技能侧重少,说明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2)知识体系不够全面系统。46.9%的学生表示学校的课程安排与实际工作需求技能不符,导致无法很好地胜任企业岗位需求。38.8%的学生表示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择业观教育缺失导致学生眼高手低,说明学校不能仅仅教会学生知识,还应从择业观、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其职业生涯。

(3)教学安排缺乏灵活性。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地方本科院校往往是采取“3年学校知识教育+1年企业实习”的教学安排方式。在校期间,学生对企业缺乏了解,因而其学习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无法有效地选择性学习对适应社会和职场更加重要的相关技能,对社会的认知大多来自老师和高年级同学的经验分享,学习存在较大的被动性。

2.3学生层面

(1)缺乏正确的职业认知。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对稳定且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体制内”的工作更感兴趣,如中小学老师、事业单位或公务员等。此外,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和择业中,多数学生面临“不愿意从基层岗位做起”的难题,认为本科大学生自然应该从事管理岗位的工作,这种认识误区使得学生更容易拒绝需要从基层开始锻炼的工作岗位。

(2)择业期望与能力不匹配。学生一方面期望高薪和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一方面又不愿意为此付出实际行动。针对需要从基层岗位做起的职业岗位,学生在主观情感上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却又无法胜任更高级别的管理工作。眼高手低的扭曲心理使学生在学习和择业上产生冲突和矛盾,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个人的综合竞争力。

3推动校企合作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为了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推动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需要共同努力,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从各方立场出发为人才培养做出应有贡献,从而推动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高质量发展。

3.1企业层面:以最大诚意为校企合作让利

(1)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成果使用者和直接受益者,理应以高度的责任感推动联合人才培养进程,将校企合作视为个性化培育企业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

(2)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承担实践类课程,以课程形式为学生提供培训服务,让学生对岗位需求、晋升渠道、企业文化等有进一步认识,避免出现认知误区。

(3)为学生提供不同岗位的轮岗制度,避免学生长期在同一岗位产生枯燥感与抵触情绪,让学生在轮岗过程中增进知识和了解。

(4)预留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校企合作,设立奖助学金对优秀学生和贫困学生进行奖励和资助,对见习、实习、顶岗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交通费用等予以报销。以此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为人才培养“进得来,留得下”奠定基础。

3.2学校层面:对标企业需求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1)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将订单班计划植入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过程更具连贯性和稳定性。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更好对接企业岗位需求。

(2)调整教学计划,转变以往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对割裂的状态。将企业实践教学穿插在常规教学环节中,提前让学生了解企业岗位需求,以便学生更早明确学习目标,针对自己的短板查缺补漏。

(3)对学生择业观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引导学生加深对物流行业和职业的认知与认同,对物流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并愿意为更好胜任相关工作而努力学习,提升职业技能和综合竞争力。

3.3学生层面:脚踏实地练就真才实学以服务社会

(1)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的对象和产品,应借助订单班契机,提前确定职业规划,以进行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脚踏实地认真学习。在工作中,愿意从基层做起,将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深度融合,形成对整个企业和行业的认知,以便于未来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