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卫生管理范例

学生卫生管理

学生卫生管理范文1

企业生产现场管理是5S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管理制度是运用科学的、标准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现场的各生产要素,包括职工、生产设备、生产工具、生产材料、加工方法、环境卫生、信息等进行合理的、有效的规划和协调,使其处于效率高、能耗低、平衡、安全、文明的生产目的。企业生产现场管理是企业对生产第一线的综合管理,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它也是企业对生产第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非常有效且直观的手段,它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标语、看板、图表、电子屏等把文件上的管理制度直观的表示出来,以便任何人都可以及时掌握生产管理现状和必要的信息,从而能够快速的对生产方法,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措施。即使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相互不了解,但经过眼睛的观察就可以准确地掌握企业现场运作的情况,判断工作中的异常情况,这就可以实现自主的管理目的,使企业管理系统运行效率更高,节省了大量不必要的指示、命令、查询等,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

2高职大学生学生宿舍卫生管理现状

2.1生活物品随意摆放

学生宿舍的物品杂乱无章,随手放置不整齐,椅子任意摆放。衣服随意搭在桌椅上,写字台上电脑、零食、书籍随意乱放,个人物品柜内衣物堆积在一起,长期不整理。杂物堆积宿舍一角,卫生间的洗漱用品乱扔,毛巾横七竖八。床底、阳台上鞋袜到处都是,鞋架脏乱,满是灰尘等等情况。

2.2生活垃圾随意乱扔

学生宿舍里垃圾袋经常堆积成灾,宿舍里打包的餐盒太多,导致垃圾桶里装不下散落在地上,地上饮料瓶、零食袋,烟头等应有尽有。为图省事,把垃圾桶放在身边堆满垃圾,吃过的零食袋扔在桌面上,把垃圾袋、餐盒随手往阳台外扔,严重的影响到其他人或公共卫生。

2.3不重视个人卫生习惯

很多学生没有养成对个人卫生及时清洁的习惯,部分男生换下的衣服不及时清洗,桌椅上、床上床下、卫生间里到处都是脏衣服,甚至有的学生好多天不洗澡。刷牙,洗脸随意敷衍,起床后被子不叠,或者干脆卷成一团,从不拿到阳台上晒一晒,穿过的鞋子、袜子到处都是,加上吃过的饭盒,方便面盒子散发的味道,导致房间里充斥着异味空气浑浊不堪。

2.4不重视宿舍卫生细节

很多宿舍各种死角的灰尘和污垢从不清理,墙面上各种印记、贴画,阳台玻璃上乱涂乱画。卫生间地面水渍、污渍明显,有时上完厕所不及时冲洗,导致卫生间异味较大,宿舍蚊帐颜色,悬挂位置不统一。违反宿舍安全规定使用大功率电器,使电路老化,容易产生安全隐患,整个房间显得脏乱差。

3如何将企业生产现场管理应用在学生宿舍卫生管理中

3.1建立团队,确定机制

在学生宿舍卫生管理中推行现场管理,与企业中推行现场管理是有所不同的,不适宜完全照搬,但两者共通之处在于都需要专门的团队以详尽的计划持续不断的推进。因此在高校中,建立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由教师指导为辅的工作团队,持续在宿舍管理中推进现场管理。

3.2制定计划,完善资料

制定实施企业生产现场管理应用在学生宿舍卫生管理中的工作计划,主要是对项目成员每个月的工作计划进行的详细分工,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责任到个人,为了完善各项资料,不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还必须到企业现场进行参观学习。设计调查问卷,询问学生对宿舍管理意见,制订适合本院校的指导性文件。

3.3持续推进,加强宣传

从入学教育的第一课起,不断宣传,让学生无时无刻不沉浸在现场管理的浓厚氛围之中。日常的值日表、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时刻都在提醒着学生每天都不能遗忘宿舍相关工作。每检查必评比制度的贯彻,让学生形成自觉行动和习惯的同时,随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3.4方法合理,不断完善

首先,可以采用运用现场管理有效手段———定点摄影的方法。通过拍摄宿舍现场的照片来直观对比优化改进前后的状况,照片能够很直观地再现当时的状态,简单明了、对比度强、改善效果明显。在宿舍现场管理推行的每个阶持续运用这种定点摄影的方法,立体的将现场情况以照片形式备案比较,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改进。在改进的前和改进后,以相同的角度、地点和位置进行定点摄影。这样做第一能够有利于对宿舍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跟进,将产生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及时解决,第二能充分展示实行现场管理后宿舍环境的改善情况。其次,大量制作出展示看板,图表,可以让学生看到现场管理推行的成果及实行前后的差距。最后,组织相关知识竞赛、现场管理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现场管理的关注度。

3.5建立试点,全面推行

选取一批的宿舍为试点,按照企业现场管理办法进行整改,使学生宿舍标准化,规范化,对学习和生活用品归类放置,整理物品摆放整齐。进行大清扫活动,针对宿舍卫生,责任区进行全面清扫,保证宿舍干净,整齐。加强对个人卫生检查力度和对宿舍安全教育的宣传。通过定点摄像等方式对开展活动前后进行对比,宣传试点宿舍进行情况,作与未试点宿舍对比,不断改进,全面推行,让学生接受并实行新的宿舍制度,进而全面开展大清扫,覆盖所有宿舍,教室,实训室,责任区等,联合学院正式出台相关措施,建立更完善的监督制度,不定期的进行宿舍卫生检查,发现并解决在新政策推行后的各种问题。

4避免活动推进走入误区几个关键点

学生卫生管理范文2

【关键词】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自我学习;成长;满意度;年级阶段

卫生事业管理人员的质量是卫生健康人才建设和更好地为保障国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的关键[1]。党中央将“健康中国”作为国家战略,给卫生行业发展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制定并实施全新健康人才发展战略提出了迫切的要求[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推进卫生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3]。而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卫生管理人才教育与卫生事业发展有所脱节[4]。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也是国家对高校评估的内容之一[5]。因此,本研究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对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进行研究,以学生为中心、以数据为依据,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学习机会提供和资源投入的评价及其对取得成绩和发展状态的满意程度,总结医学管理人才成长规律,为构建卫生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1理论基础

美国学者B.J.Zimmerman从学习动机、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的物质环境、学习行为表现、学习的社会性6个方面对自我学习进行了阐释。他认为,自我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学生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者能有效识别学校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并及时根据学习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做出调整[6]。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的定义可理解为:学生通过主动诊断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习所需人际及物质资源,运用学习策略取得的学习成长效果与学习成长目标比较后形成的心理状态。本研究提取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中的感受为关键指标,调查卫生管理专业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为医学管理人才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2研究设计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某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方向)专业2015—2018级本科学生,数据收集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3个部分:1)一般信息:调查对象基本情况;2)学生对专业的认知;3)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的评价。调查问卷以范晓等人于2017年提出的《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初始量表》为框架进行设计,大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量表主要包括了学习态度、学习环境与条件、学习成绩、发展状态4个维度[7]。要求调查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对条目所述内容选择最符合实际情况的选项。选项分为完全不符合、不符合、基本符合、符合、非常符合5个级别,分别记1、2、3、4、5分。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为该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方向)全体本科生,共计137人发放问卷;实际收回137份,其中有效问卷137份。大一41人,占29.93%;大二31人,占22.63%;大三30人,占21.90%;大四35人,占25.55%。年级分布较为均衡。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比较分析,能初步了解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3结果分析

3.1学习态度。3.1.1学习的主动性。该专业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A1-A9题平均值为3.47,9个题目中得分均值大于3的有8个,占全部题目的88.89%,说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况良好。A6(我总是独立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A7(我通常会主动参加课外活动)、A3(我总是能够坚持提前到教室准备听课)的均值较高;得分均值较低的为A2(我比较注重课前的预习)。该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A1-A9题得分的平均值,不存在组间显著差异,F=2.428,P=0.068。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边际平均值情况,发现四个年级的学习主动性存在波动性,呈现大一年级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强,大二年级有所下降,大三年级有所上升,大四年级又有所下降的趋势。3.1.2学习的求知欲。该专业学生在学习的求知欲A10-A13题的得分平均值为3.13,4个题目中均值大于3的有3个,占75.00%,说明学生学习的求知欲较强。其中A12(我经常自己查阅资料来判断和理解一个观点)平均分最高;A11(我经常对一些权威观点表示质疑)平均分较低。该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求知欲A10-A13题得分的平均值,组间存在显著差异,F=3.367,P=0.021。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求知欲边际平均值情况,发现四个年级总体呈现出大一年级学生学习的求知欲较强,大二年级明显下降,大三年级有所上升,大四年级进一步升高的趋势。另外,相较于其它年级,大二年级,学习的求知欲情况较为不足。A11(我经常对一些权威观点表示质疑)平均分最低,A10(我常常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经典著作)、A13(我经常主动去听各类讲座)的均值分数低于3分。3.1.3学习的意志力。该专业学生在学习的意志力方面所涉及题目A14-A17得分平均值为3.07,4个题目中均值大于3的有2个,占50.00%,说明学生学习的意志力情况相对较好,但也有不足之处。其中A15(我总是努力克服困难完成课外作业)平均分最高;A16(我常常希望考试时获得一些投机)、A14(我常常因为一些社会活动影响学习)平均分较低。该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意志力A14-A17题得分的平均值,组间存在显著差异,F=3.778,P=0.012。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意志力边际平均值情况,发现四个年级呈现大一年级学生学习的意志力较强,大二年级稍有下降,大三年级有所上升且最高,大四年级保持在较高水平的趋势。另外,对于其它年级,大二年级A17(我经常对照学习目标检查学习进展)均分相对较低,且低于3分,说明大二年级学生学习计划性不足。

3.2学习环境与条件。该专业学生在学习环境与条件B1-B14题的平均值为3.49,14个题目均值均大于3,说明当前的学习环境与条件能够令学生满意。其中B3(我认为本专业任课教师教学质量多数令人满意)、B10(我对学生办公室的指导与服务感到满意)、B14(对学院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感到满意)平均分较高;B4(我认为目前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能满足我毕业时的就业职业能力要求)平均分相对最低。该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环境与条件B1-B14题得分的平均值,组间差异极为显著,F=8.190,P<0.0001。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环境与条件满意度边际平均值情况,发现四个年级呈现出大一年级学生对学习环境与条件满意度较高,大二年级稍有下降,大三年级有所上升,大四年级又有所下降的趋势。另外,对于其它年级,大二年级学习环境与条件满意均分相对较低,B4(我认为目前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能满足我毕业时的就业职业能力要求)分数最低。

3.3学习成绩。该专业学生在学习成绩C1-C7题的得分平均值为3.19,7个题目中均值大于3的题目有5个,占71.43%,说明学生学习成绩情况较好。其中得分较高的是C7(我满意自己参加的社团活动)和C6(我满意自己参加的文体活动);题目C4(我的外语水平符合预期目标)得分较低。该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学习成绩C1-C7题得分的平均值,组间存在显著差异,F=5.478,P=0.001。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对学习成绩满意度边际平均值情况,发现四个年级呈现出大一年级学生对学习成绩满意度较高,大二年级下降明显,大三年级明显上升,大四年级趋于平稳的趋势。另外,对于其它年级,大二年级对学习成绩满意均分相对较低,C4(我的外语水平符合预期目标)分数最低。

3.4发展状态。该专业学生在发展状态所涉及的题目D1-D15平均值为3.55,15个题目均值都大于3,说明学生发展状态较好。其中得分较高的为D11(我能够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竞争)、D9(我能够顺利协调各种人际关系)、D4(我总是能够从挫折中及时调整)、D5(我能够正确地撰写专业文稿)、D14(我对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充满信心);D15(我总是能够找到与众不同的解决办法)平均分相对较低。该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状态D1-D15题得分的平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F=1.208,P=0.309。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对发展状态满意度边际平均值情况,发现大一、大三年级学生对发展状态满意度较高,相对于大一年级,大四年级对不同题目的满意度差别趋于明显的情况。

4对策建议

4.1关注中间年级与关注两端年级相结合。通过调查发现该专业从大一到大四呈现:一年级学生自我学习和成长满意度较高,二年级下降,三年级上升,四年级趋于平稳的趋势。相对于其它年级,大二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环境与条件、学习成绩、发展状态4个维度的平均分都相对较低。这种情况符合众多学者提出的“大二低谷”现象[8-9]。大一年级学生处于新的环境和学习要求适应阶段,学校和教师对一年级教育投入较多,学生自我成长满意度相对较高。大四年级学生面临着毕业和就业的压力,学校和教师也会投入相对较多的精力帮助大四学生顺利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而大二年级的学生在熟悉学校和大学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对学习环境与条件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对学习成绩和个人发展状态形成诸多迷茫和不确定[10]。这一年级阶段的学生是非常需要学校和教师给予较多的引导的帮助的。

4.2学生自我成长体验与成长方法传授相结合。虽然总体来说该专业学生自我成长满意度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学习态度方面,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不注重课前的预习,认为大学课程不需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部分学生因社会活动占用过多精力,削弱了学习的意志力。自我成长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是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11]。在内在学习动机激发下,大学生应该能够识别学校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并及时根据学习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做出调整,但外部的教育对自我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自我成长阶段也需要教师积极传授“自我成长的方法”,例如大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如何合理安排社会活动和学习等影响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问题。高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应该针对这些问题,以主题班会或课下交流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学生卫生管理范文3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卫生管理专业

1引言

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与完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是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就业中奉献知识才干,这既是拓展就业渠道的重要措施,又是推动基层工作的必然要求。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承担着加强卫生管理、提高社会公共卫生水平的重要职责。基层是公共卫生管理的薄弱环节,做好卫生管理专业的基层就业工作,能够为基层卫生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完善社会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提高社会整体卫生健康水平。因此,本文将探析卫生管理专业基层就业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

2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价值

2.1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有助于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高校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助于大学生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理想。当前,基层工作蕴藏着大量的职业发展机会。但是,长期以来高学历人才并没有向基层进行流动。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基层工作的机会不断地增加,但是该层次的高专业人才却相对不足。在这一情况下,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将能够凭借专业知识与水平,获得基层职业发展机会,实现自我的价值。当前,乡镇、街道等基层对公共卫生管理具有大量的需求,特别是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基层公共卫生管理的短板更为凸显。这为卫生管理专业学生发挥自身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2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有助于推进基层工作。高校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能够为基层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带动基层工作的发展。受制于人才资源,基层工作实施面临较大的困境。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能够为基层工作注入先进的知识与技术,专业知识与技术融合到基层工作中,能够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与管理优势,进而带动基层工作的发展。卫生管理专业学生到基层工作,能够为基层带来先进的卫生管理理论与工作模式,实现基层公共卫生管理优化,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卫生管理服务。

3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

3.1基层就业职业能力教育薄弱。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往高校将大学生职业教育的重点立足在到机关单位以及知名企业就职的基础之上,在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上,并没有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在这一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对到基层就业工作存在错误的认识。另外,由于缺乏立足基层工作的职业能力训练,一些大学生缺乏到基层工作的知识与能力,这导致了基层工作的人力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3.2学生能力难以满足基层工作需要。高校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除了具有学校层面制约因素外,还具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一些大学生的能力难以胜任基层的工作。相较于到机关单位与知名企业工作,到基层工作对大学生同社会公众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大学生专业知识广度不足,这使得他们专业知识能力难以契合基层工作的需求,难以在基层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3.3基层就业政策保障力度低。导致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工作动机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政策保证力度不足。目前,政府并没有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提供充分的政策保证。待遇差、职业发展空间小等现象,成为基层就业大学生常常面临的困境。因此,优化基层政策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重要前提。

4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优化策略

4.1高校构建基于基层就业的职业教育体系。高校应该根据基层工作的需求,优化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高校做好到基层工作的职业道德教育。高校可以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基层工作的价值,强化他们的使命感,提高他们到基层工作的动机。针对卫生管理专业学生,高校可以向他们介绍到基层从事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价值,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在思想上推动他们到基层工作。另一方面,高校要做好立足基层工作的职业能力教育。高校可以针对基层工作重视知识应用、关注知识广度等方面的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高校可以根据基层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开设基层公共卫生管理的相关课程,加强卫生管理专业学生知识教育。同时,高校还可以组织相关领域讲座,丰富卫生管理专业教育的形式。比方说,高校可以邀请具有基层公共卫生管理经验的专家莅临学校讲学,拓展卫生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视野。

4.2大学生要提高基层就业能力。大学生要增强基层就业能力,使自身毕业后可以更好地融入基层工作。大学生要认识到基层工作的意义。大学生认识到基层工作职业机会,意识到基层工作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认识基层工作的重要价值,为实现就业能力自我提升提供思想基础。同时,大学生应该围绕基层工作的需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能力体系。大学生可以增强专业应用能力,掌握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技巧。这便于大学生能够根据基层工作情况,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寻求问题的有效解决。比方说,卫生管理专业学生可以了解基层防疫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便于他们在今后工作中,能够将相关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基层防疫工作之中。另外,大学生还可以利用专业实习的机会,到基层进行专业实践。卫生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利用专业实践机会,到基层的卫生站进行实习,了解基础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在实践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基础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知识需求,为专业学习提供方向指引。

学生卫生管理范文4

【关键词】微时代;高职;学生管理

微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构成较大的影响改变,提升了人们互动沟通的便捷,提升了工作效率。对于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而言,要充分的掌握“微时代”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特点,充分利用有关科学技术来提升工作管理效果。

一、当下"微时代"背景下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常见问题

“微时代”背景下,信息流通日益频繁开放,学生的思维与信息沟通日益丰富便捷,学生不再以教师或者家长的引导为权威,语言的权利中心发生转移。甚至学生更为喜欢各种网络平台的言论与行为,不再接受刻板的学校教育。这种开放的环境下,要对学生进行严格性的学校生活学习管理会存在一定阻力。例如传统的学生就寝、学习纪律以及卫生管理上,学生生活习惯受到极大的改变。学生就寝不能按照学校要求按时熄灯,网络媒体信息丰富,学生沉浸在网络世界中不会随意受到学校管理的约束。教学工作而言,学生会受到各渠道的专业信息支持,教师不再是信息的权威中心。微时代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接触不同的网络信息,学生整体接触的信息面较广较新,甚至教师没有足够的能力从思想上去引导教育。教师在学生思想引导与行为规范纠正上会受到学生更多的意识挑战,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与认知状况,需要理解当下高职学生的喜好与思维方式,由此才能用更为贴近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一旦有出现差错,网络传播速度快,“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如果不能及时的防控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就会对学校乃至整个行业带来较大的负面问题。尤其是网络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是当下智能手机普及,互联网遍布人们生活各处的常见情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会承受来自学生与社会群体更大的监督,对学习老师群体而言,会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

二、基于"微时代"背景下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

(一)贴近学生思想与生活。在“微时代”背景下,需要

贴近学生的思想与生活,懂得运用“微传播”与“微社交”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日常想法、喜好与生活状态,而不用全面直接运用面对面的沟通管理方法。尤其是当下各种社交软件风行,可以轻易的通过这种信息传播方式来了解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与思想状态。教师日常要多去互联网平台了解本校学生或者其他同龄高职学生的想法,拉近与年轻人的心理距离。懂得运用高职学生的语言思维方式沟通互动,避免与学生之间产生隔阂。例如,当下高职学生喜欢用QQ这种社交软件,认为微信是中老年群体喜欢的社交方式,他们认为微信较为老土,QQ更符合年轻人的特点。对于这种情况,教师日常要多运用QQ这种社交软件与学生沟通互动,理解他们的喜好,同时可以在认可的基础上去沟通引导。管理上,也需要考虑学生实际需求,保持人性化管理,避免死板僵硬,让师生之间构建一个亲和的互动状态,避免传统老套的管理方法。要让老师成为学生的朋友,拉近心理距离,避免学生排斥教师而拒绝沟通。只有友好的沟通,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管理优化。

(二)注重开拓“微渠道”管理。当下各种学生管理工作

需要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持,虚拟平台的沟通互动与工作安排都极大的方便了学生与教师,提升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教师可以开辟多种社交平台与学生展开便捷的沟通,在QQ群中学生管理工作消息,在学校内部开设多种兴趣群组的QQ群,各种群落间进行沟通衔接,可以让各种有效信息及时的传达给学生。例如学校会有志愿者活动,可以通过专业的志愿者活动群消息,班级干部或则兴趣者可以将信息传播到各班级群中,组织学生一起参加。学生活动报名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提升了工作开展的迅速性与全面有效性。通过这种互联网平台,可以让信息传播到更大的范围,让学生随时随地接收信息,打破传统方式的高成本与不便捷性。日常班级活动或者学校大型活动的通知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学校自身也可以建立多种信息渠道,除了常规的官网、学校公众号、学校抖音号、微博号等,多种信息渠道都可以作为学校日常信息的平台,有便于学校信息更好的传达给学生群体中,同时吸引学生参与互动。教师要习惯这种学生管理的渠道与方法,熟悉有关工具的特性,贴近学生生活与思想。

(三)注重管理方法的创新。通过鼓励学生创作创意内容

来传达学生管理工作的思想,在社交平台上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纪律,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与健康的生活。要鼓励学生干部积极的了解学生的想法,反馈信息,做好教师的辅助工作。更好的做好互联网平台资源的整合利用,了解学生喜欢的互联网资源,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状况做针对性的内容创作。甚至教师可以通过写工作日记的办法,与学生说知心话,由此来引导学生顺应学生的管理规律,认真的完成学业,培养积极的生活趣味。避免过于沉重老套的沟通方式,多运用幽默贴心的交流方式,拉近师生心理距离。

三、结束语

微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管理工作不再是传统的环境。需要了解新时代信息传递方式与学生的思想状况,利用学生喜欢的互联网平台做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由此来更好的引导学生,提升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娜."微时代"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分析[J].电脑迷,2017,(10):118.

[2]王楠.浅谈"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魅力中国,2018,(14):147-148.

学生卫生管理范文5

以学生权利为本位规范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性较为显著,是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关键。在实际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充分根据当前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始终坚持依法规范的原则,建立健全完善的权利救济制度,使之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

一、以学生权利为本位规范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性

学生权利本位规范高校学生管理更加突出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切实维护好学生的权利是学生管理的中心,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学生基本权利分配的环节中始终坚持公平分配的原则,明确学生的义务,切实保障好广大高校学生的基本权利,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以及生活氛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以学生权利为本位不能利用强制的方式约束学生的行为,需要充分根据当前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正当的方式规范学生的行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科学格合理的规章制度。将集体权利、社会权利与国家权利进行辩证的考虑,认清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切实保障好学生的基本权利。

二、以学生权利为本位规范高校学生管理的路径

(一)坚持依法规范原则

在以学生权利为本位规范高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依法规范的原则,在实际的管理环节中要保证程序正当、责任管理以及司法审查,提升高校学生管理质量。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依法治国步伐逐渐加快,高等院校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将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的理念有效的融入其中,保证学生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第一,程序正当,根据学校整体发展情况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制定出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管理制度,并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操作,掌握科学的管理方式与方法,优化管理步骤,明确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要在执行中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高校部门加强联系,对管理意见进行交流,并适当的对其进行调整。第二,责任管理,树立法律意识,将责任管理理念渗透在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丰富管理法规的基本精神,保证高效管理工作朝着法制化的方向发展。第三,司法审查,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发挥民主制度的优势,针对学生存在的权利纷争进行有效的解决,为规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制度支撑,是维护高校稳定发展的关键[1]。

(二)完善权利救济制度

在以学生权利为本位规范高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完善学生的权利救济制度建设,真正维护好学生的合法权益,是完善高校学生保障措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建立健全完善的学生申诉制度,当前高校教学改革逐渐深入,学生在接受教育教学的环节中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在规范学生管理的环节中可以借助《教育法》的优势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进行保障,并由教育行政机关进行审理。其次,构建学生诉讼制度,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主体需求与责权,当前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管理纠纷时有发生,社会受众对此表达的观点都不相同,借助民事诉讼以及行政诉讼的过程中,其司法审查的权利受到限制,而不能正常进行诉讼。最后,建立教育行政复议制度,学生在参与学生管理的环节中,会受到教育者或管理者职能的影响,对自身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为此,为学生进行复议申请提供便捷的条件,要求上级机关针对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及时受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对其进行审查,针对在实际运行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2]。

(三)注重权利环境建设

在以学生权利为本位规范高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外部制度环境建设是关键。首先,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法律的监督,注重加强学生与社会、国家、社会受众之间的联系,积极鼓励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监督,部分高校在实际的办学环节中,办学活动不合理、办学资质不健全、教师教学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借助社会组织力量对上诉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其次,行政机关以及司法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行事,针对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学校定期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引导师生共同参与到法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最后,要注重培养以权利意识为核心的法律情感,明确权利、义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丰富自身的权利意识,培养对法律真诚的信仰,从生活中的小事出发,要严格遵守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针对自身合法权益被侵害的行为大胆指出,并及时与学校以及老师人员进行沟通,有助于为学生树立对学生权利本位的自信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可以开展法律理论知识教育活动,系统的向学生传授法律理论知识,区分自身的权利与义务。

三、结论

注重加强以学生权利为本位规范高校学生管理创新工作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完善学生维权制度建设,合理优化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注重加强法律理论知识教育,培育以权利意识为核心的法律情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辉灿.浅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思维[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25(04):51-53.

学生卫生管理范文6

1.综合素质较高,文化基础薄弱。

学生来自有较高素质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爱好广泛,特长较多,自身修养较高。因此,学生自身素质较高。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基本相对薄弱。

2.家庭条件较好,自我优越感强。

独立学院动辄上万元的学费使得学生在报考志愿时不得不考虑家庭对于学费的承受能力,学生入学之后生活费用富足,认为未来可以依靠家庭,容易养成花钱大手大脚、不求上进的想法。与此同时,也正因为学费较高,少数贫困家庭的学生对昂贵的学费更加难以承受,而独立学院又缺少国家助困政策的支持,所以贫困生问题也比较突出。

3.实践活动积极,学习习惯差。

独立学院录取第三批次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偏科现象严重,学习毅力和刻苦精神不够。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表现在上课不专心,课后不自习,经常迟到、早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性。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对待学生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活动的态度上,学生热情高涨。对待活动高度认真负责,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才艺。因此,在各类活动中,独立学院的学生总会有良好的表现。

二、独立学院的特色管理

1.把握思想脉搏,做好思想疏导。

经常利用时事、身边事例等贴近学生理解范围的素材开展思想教育,传播正能量,建立常态化的谈话机制和学生干部反馈机制,经常性的且有针对性的找学生谈心,通过学生干部了解学生群体近况。对于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要善于引导,鼓励其上进。对于后进生的思想工作要对症下药,个别问题个别处理。对于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勤观察、敢管理、多关心,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还可以很好的建立与学生的关系,取得双方的信任,方便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

2.转变管理观念,管理宽严相济。

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因此,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加强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的管理要由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分工管理,任课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严格的制度、坚决的执行力以及宽厚的教育是课堂管理的保证。严格建立与学生课堂成绩密切相关的课堂纪律制度,将学生在课堂中的平时表现与其最终成绩联系起来,班干部、辅导员、任课教师共同配合作为该制度的执行者。

3.学校与家庭协同,加强宿舍管理。

有效的学生管理教育必须有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对大学生的教育也应该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来完成。与家长保持定期的、密切的联系不仅是对家长的一个反馈,反过来家长的支持与帮助能够提高学生管理效率。比如:学生入学时,学生管理者可以通过家长很快的了解到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而根据掌握的情况很快做出管理决策。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信息,取得家长的支持的同时,往往也会获得学生的信任。学生在校期间,在课堂和宿舍的时间是最主要的。宿舍卫生、安全及宿舍内部人际关系都是管理的重点,同时营造一种向上的宿舍氛围对于促进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尤为重要。所以学生工作者要定期的、经常性的走进宿舍,走进学生群体中去,了解他们的想法,贴近他们的生活,引导他们对待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态度。经常深入宿舍仔细观察会发现,最开始宿舍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有共通特性的学生结成要好的朋友,往往会引发传导效应,其他的宿舍成员很快也会拥有这种特性。宿舍作为班级的一个单位,往往整个宿舍的氛围会影响到班级的班风、学风,所以营造正确向上的宿舍氛围对于有效的学生管理尤为重要。

三、总结

学生卫生管理范文7

1.学习型违纪

该类违纪是指与学习活动相关的行为失范,一般以破坏学校教学秩序为主要表现形式,如旷课、替考、抄袭、夹带考试资料等,其中旷课和夹带考试资料是主要的两种表现。从调查情况来看,近年来,学习型违纪目前居于违纪学生行为的主体,占到违纪案例的80%以上,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类违纪学生多数具有学习目标缺失、诚信意识不强、厌学情绪较为严重的特点,当然也存在少数同学因纪律观念缺乏而为同学考试“两肋插刀”的现象。

2.学术型违纪

该类违纪是指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不端行为且构成恶劣影响的行为失范,如违规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等。从调查结果来看,此类违纪较以上两种违纪具有明显的群体特性,即在本科生中的发生率较低,但在以学术研究为主业的研究生中,却有着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在一系列“知名学者学术造假”案例的催生下,使得该类违纪也备受高校和社会关注。

二、高校教育管理违纪学生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处分告知需进一步落实

按照《规定》第五十八条、第五十九条,学校对学生做出处分,应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本人,处分决定书应当包括处分和处分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可以提出申诉的权利及申诉的期限。就此而言,处分告知过程,应涵盖学校对学生行为的性质、影响做出的界定,给予学生处分的依据和结果,以及学生所享有的申诉权利等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完整的处分告知,是正面开展违纪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在一些高校具体的操作中,这一环节往往被忽视,如有的高校以口头告知代替书面告知,有的高校则是将处分文件的送达代替处分告知书的下达,或是把告知作为一次单向的信息传达,不向学生做具体的解释与说明,这些草率的做法更多地凸显了教育管理者“居高临下”的态度,忽视了双向互动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也淡化了处分工作本身的严肃性和制度性,易使学生认为处分仅仅是高校依法治校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非以育人为目标指向的教育行为,从而在观念与心理上与教育管理者形成对峙,不利于之后违纪教育活动的开展。

2.教育理念需进一步凸显

处分的下达与告知,不应成为处分工作的终结,反之,以维护违纪学生享受公平教育权利的视角,对其进行跟踪教育,则是实现违纪学生教育转化的核心环节。然而,许多高校在进行违纪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把工作重心放在处分前各项程序的实施,处分后的跟踪教育则相对薄弱。但就实际而言,高校依据《规定》和学校管理制度对违纪学生进行处分,其实是对学生的一种不利益,对于正处在利益诉求较高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受处分后,未得到应有的教育和引导,势必会产生一定的挫败感、后悔感、失落感,进而影响自信心的重塑、健康人格的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正是很多违纪学生自暴自弃的症结之一。还有一些高校的教育管理者,虽然以信息库的形式加强对违纪学生的管理,但其实是从维护校园稳定的视角出发,把违纪学生作为具有一定安全隐患的另类群体对待,没有视其为教育管理的对象,实施的是“管牢”而不是“管好”的管理模式,以制度的“冰冷”取代教育管理应具的“温情”,这容易让违纪学生未能从根本上认清教育管理工作育人成才的根本宗旨,对教育转化缺乏一定的认同感。

3.权利救济需进一步完善

对学生正当权利的救济,是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方面,但在大多数高校现行的违纪学生教育管理机制中,这一点更多的是体现教育管理者过浓的本位色彩,尤其从听证制度的不完善和处分解除制度的缺失两个方面可见一斑。事实上,《规定》第56条明确指出,学校在对学生做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人的陈述和申辩。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以检讨书取代学生陈述的简单化处置较为普遍,且很多高校也并未拥有一个相对固定和具有代表性的听证组织,听证过程往往演变为辅导员、班主任对违纪学生的批评教育和心理疏导,违纪学生的陈述与申辩权利未能得到充分尊重。违纪处分解除制度的缺失,同样是凸显违纪学生权利缺乏救济的表现之一。按照当前违纪处分工作的要求,一旦学生受到处分,其处分材料将放入其个人档案,这意味着该“污点”将一直跟随学生,直接会对学生的求职就业、学习深造等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而许多高校在这一过程中,采取的是“不作为”做法,既不对学生受处分后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录,也不予以评价、鉴定或说明,不利于促进违纪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完善违纪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途径

高校应坚持育人成才的理念,从充分维护和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出发,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凸显教育管理机制在塑造人、引领人、教育人中的积极效应,促进违纪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本文所述,针对违纪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应从以下几点加以完善。

1.完善处分告知工作

告知是高校有效实施违纪处分工作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告知内容的不全面、程序的不严谨和实施的不稳妥是教育管理者人本理念缺位的外在表现,也是处分工作制度化与教育管理人性化的错位。而严谨、规范的告知工作,不仅可以规避违纪处理过程潜在的纠纷隐患,也可以凸显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知情权的尊重和维护。就此,笔者认为完善处分告知工作,需要做到事前告知与事后告知的“双管齐下”,即一方面,要在处分决定未正式下达前,进行有针对性的约谈工作,掌握、记录违纪事件的详细经过,尤其是关于参与的缘由、参与的程度和参与的结果等细节内容,并向违纪学生口头说明违纪事件的性质、后果和学校给予处分的依据,倾听学生的想法,征求内心的意见,化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认清”,从而使学生对处分结果形成一定的心理预期,提升对教育管理工作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处分文件下达后,则要按照《规定》的有关要求,通过书面的形式,向违纪学生出具《处分告知书》,详细说明处分的原因、依据、结果和申诉的权利等内容,并由学生本人或委托人签名确认,以此显现对学生正当权益的尊重,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指向与青年学生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相符。同时,制度的规范性、严密性和刚性也能使学生内在的自我约束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更为自觉地响应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2.实施分类引导教育

违纪是大学生内心信念、行为准则、道德观念矛盾的表现,是大学生道德选择后的一种行为结果。违纪学生虽在纪律意识、法制观念等方面存在一些共性,但不同类型的违纪行为,也体现出违纪学生在思想、观念与行为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切合这些个性特点,加以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可实施分类引导机制,以实现“对症下药”、事半功倍的成效。笔者认为,实施分类引导机制,其基础在于违纪学生的信息库的建立与跟踪完善,即要对违纪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和日常表现、兴趣爱好、家庭环境情况等基本信息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违纪学生的个人档案,同时,要实行专人负责的信息联络机制,及时对违纪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录和评价,把个人信息作为教育的基本素材,运用到教育管理过程中,增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

对不同类型的违纪学生群体,还应该更有侧重点,比如针对学术型违纪的学生,除以上基本信息外,还应注重对其学术方向、成果作品、导师等方面的信息,以实现对学生的全程、动态掌握。实施分类引导机制的关键,在于根据违纪类型、行为动因、心理动态等因素,对违纪学生采取相应教育引导举措,比如,对于考试作弊的学生,要注重开展诚实教育,尤其是要利用复习迎考阶段,加强违纪条例的宣讲和规范事项的提示,避免违纪行为的反复出现,以诚信观念的树立破除考试违纪的侥幸心理,杜绝再次的失信行为;对生活型违纪群体,则更多的是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要对学生的心理动态、行为动向和个性特征做出客观评价,以制度规范的刚性约束学生行为的随意性,并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适时开展心理上的疏导、行为上的督导和观念上的引导,用爱心、关怀、理解来激励、鼓舞、教育学生,利用集体、舆论的力量,借助班会课、团队活动等形式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改正错误。

3.构建污点清除机制

学生卫生管理范文8

【摘要】

本文分析微信的功能和特点,探讨微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微信环境下高校应自觉增强微信应用意识,提高微信运用的针对性,培养提升学生自律意识,加强对微信舆情的监管,切实使微信发挥最大正能量,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

微信;学生工作;探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作为一种的社交软件深受青年学生欢迎,并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微信的功能和特点,清醒认识微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利弊,积极将微信深入学生管理工作,自觉增强微信应用意识,提高微信运用的针对性,培养提升学生自律意识,加强对微信舆情的监管,切实使微信发挥最大正能量,使其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

一、微信的功能和特点

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照片、支持语音对话、钱包支付等多种功能的应用软件。在当前强大的网络数据支持下,微信可以提供多层次的公共交流平台,具有公众号、群聊、朋友圈、收藏、信息推送、转账等功能,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发送语音、视频、图片、文字。当前,微信凭借其省流量、跨平台、方式灵活等优势,越来越受广大公众的青睐。根据公布的2016年微信影响力报告显示,2016年注册微信用户量已突破9.27亿,60%的用户为15-29岁的年轻人,年轻人平均有128个好友,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是全球五大即时通讯应用软件之一。微信作为一种全新的自媒体,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准入门槛低。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申请注册账号,而且不需要实名,注册成功后就可以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信息,除了耗费一定的流量外,再也没有什么大的投入。因此,广受青年学生的欢迎,据笔者对所带班级的调查,全班51个学生全部都有微信账号,100%表示微信已经成为他们日常交流的主要社交软件。二是个性化明显。微信不像传统的主流媒体那样发表信息还要严格的审核,它主要是公民个人用于发表自己所见所闻的重要载体,想表达什么观点就发表什么观点,具有很明显的个性化特点。三是传播速度快。微信信息发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只要有一个人发表,其朋友圈人数多的话,一分钟就可以以几何级方式传播,速度迅速、高效。四是互动性较强。微信不是单向的传播信息,每个用户信既是信息的制造者,也是接受者,更是传播者,可以关注、点赞、转发其他朋友圈的信息。

二、微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微信作为信息时代广受青年学生欢迎的社会交软件,已深入了学生的生活当中,对于学生管理工作也产生深远影响,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方便师生用心交流。微信打破了常规的聊天方式,只要教师与学生互相加为微信好友,就可以用文字、语音、视频等进行沟通,特别是如果涉及学生的一些隐私问题,又不好当面与老师说,通过微信交流就避免了面对面交流出现的尴尬,使师生能够心交心地进行交流。

2.避免时空限制进行沟通。微信是一种即时提醒软件,只要用户登录,就随时可以接收到好友发送的信息。这种功能,使师生的交流避免了时空的限制,哪怕人在外地,也可以实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3.为网上班会提供可能。通过建立班级微信群,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召集班级学生召开网上班会,讨论班级事务,方便班级管理。

4.方便与家长沟通。班主任也可通过与学生家长互相加为微信好友,即时与家长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对一些不怎么听话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家长随时沟通交流,共同做好思想工作。

(二)消极影响

1.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渗透。微信的准入门槛很低,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微信上所的信息鱼龙混杂、五花八门,各种消极思想、负面新闻,甚至是一些色情文化、反社会主义、邪教等信息也出现在微信当中,有些青年学生出于好奇心理,或受社会思潮的影响,被这些信息扰乱心智,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2.学生容易沉浸在虚拟界里。微信因为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而且信息量大、费用低,如果学校有WIFI,甚至不用花费什么,一些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整天沉浸在微信中,晚上学校统一熄灯之后还在通宵玩微信,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和学习。有一些学生一天到晚做“低头族”,不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养成孤僻的性格,不愿意面对现实世界,造成交际障碍,社会适应能力差。

3.学生被骗的风险加大。近年来,电信诈骗学生学费等犯罪现象层出不穷,通过微信诈骗甚至诱导学生犯罪的现象也存在,相对而言,微信的便捷性,更容易让别有用心者有机可乘,特别是通过“查找附近的人”等功能,就可以很容易的查到附近的人,因青年学生的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诱骗。

三、利用微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

微信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像其他事物一些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顺应形势发展要求,认真研究分析,切实创新运用微信的强大功能,使之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平台、载体。

(一)自觉增强微信应用意识

目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微信作为信息技术的代表之一,已经深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并以其他特有的特点和优势,迅速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认可,同时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管理者和学生辅导员等必须顺应形势发展,树立强烈的信息意识、微信意识,积极主动建立学校微信公众号,一些具有正能量的信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提高微信运用的针对性

学生管理工作引入微信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趋势。高校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力,需要充分运用微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微信信息的、更新,特别是把一些富有故事性、哲理性,但又能够起到重要思想教育的“心灵鸡汤”在班级微信群,供大家学习。也可以就某个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谈感受和心得,在互相交流过程中共同提高,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三)培养提升学生自律意识

对于微信这个自媒体,无论是教师或学生都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素养,特别是对于思想等方面还不够成熟的青年学生,更要加强学习,提升门辨别能力,才能够在鱼龙混杂的虚拟世界中充分吸收养分。必须加强法律知识和思想道德方面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和德育意识,在微信中信息要严格遵守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坚决发表反社会主义言论,不参与微信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要提升自身思考的能力,学会自我思考,不对微信中的那些负面新闻进行附和,要有自己的思想,不随便发表不当言论。要加强自我约束,坚决抵制不良思想或邪教的渗透。

(四)加强对微信舆情的监管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文化入侵战略,通过网络等进行“和平演变”,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对青年学生进行渗透。同时,微信等自媒体充斥着一些色情、暴力等内容。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应配合地方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加强微信舆情监控,要落实专门的部门、队伍管理微信等自媒体,并配备相关监控系统。要在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设立举报渠道,鼓励学生举报不良信息。要加强学生使用微信的监管,规范和约束学生使用微信的行为。积极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推动校园网上文明,使微信等自媒体真正为学生管理工作服务。

作者:黄冰 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

【参考文献】

[1]企鹅智酷,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微信”影响力报告[R].2016.3

[2]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陈亚敏.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挑战及路径探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

[4]贾陆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

[5]袁彬.全媒体时代虚假信息犯罪的刑法治理[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2)

[6]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2)

第二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摘要]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各类应用型人类的高等学府,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也变得相对复杂,因此,高校学生管理方法也要符合形势需求进行创新。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改革创新当前地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必要性,最后针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给出了创新建议,希望能为当前高校院校的学生管理具体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形势;高校学生管理;创新

1改革创新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近年来,高校扩招带来高校入学人数的提升,对于高校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挑战。首先,高校学生增加教师数量却无法得到快速提升,学校管理班级的工作任务异常艰难;再者,招生范围的扩大使得当今进入高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最后,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经历了信息化发展的推广和革新,整体思维更为成熟,乐于接受新事物。已有陈旧的管理模式对于高校和学生而言都已经不适用,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了解当前新时代的特点和大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管理体制的合理创新,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问题

2.1难以把握学生思想的具体动态

当前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信息的高速普及,学生在高校中每日通过各种媒介接受信息,在信息接受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上日益增强,网络信息的传播对于学生的思想影响也日益加强。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时展形势,当前的时代信息进行高速传播,传统教育理念对于大学生管理工作是一种阻碍,已有的思想教育方法不符合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这样对于学生思想的具体动态难以得到准确把握,甚至会导致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偏差和扭曲。

2.2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总体而言,目前现有的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仍然需要提升。第一,高校管理体系中死板的规则较多,但是明显与实际脱离,并不能实际服务于学生,没有一套涉及全方位的管理体制;其次,只通过教师对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素质进行单一的衡量和评价,没有采用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另外,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停滞不前,没有服务意识,人性化管理没有得到贯彻落实,使得人性化管理措施还处于喊口号的形式化上,核心理念却没有丝毫变动。

2.3管理方式过于单一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为大学生的思想提供指导是其中的重要核心。相关工作负责人应该为大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性服务,让高校学生在面对就业等人生重要阶段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大学生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一原则贯彻得还不够,忽视了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缺乏了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3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模式

3.1加强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基础和前提在于观念的转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树立以下几种观念意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推进开放和服务的工作理念,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民主化,不断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和革新,与当前时代相结合同时适当运用科技手段。结合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运用信息化手段,及时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努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水平。

3.2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作为学校,高校学生的工作体制改革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水平,以向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为核心,同时独立地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同时培训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生活技能。为了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和全面性,学校应该建立独立的学生管理工作机构,进行学生事务的专门管理,保障针对学生的服务。

3.3高校学生管理方式的创新

3.3.1提高管理的开放程度。随着当今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手机的应用范围不断普及,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应该逐渐由封闭式管理转换为开放式管理。将学生工作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相互渗透,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生活规范且拥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3.3.2提高管理的综合性。第一,杜绝管理手段和方式的过于单一,针对高校内事件发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进行应对,选择不同的管理手段,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多管齐下地进行解决和疏导。这样能快速解决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同时能极大地提高问题解决的质量。第二,杜绝将所有高校学生混为一谈的管理行为,将学生进行分类管理,管理工作人员来进行管理时应该进行合理划分,根据各类人群的不同特点进行综合性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最后,注重服务性职能的实施,在进行学生管理的同时,强化服务心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也引导其合理开展生活交际,做到管理和服务并举。

4结语

作为国家人才的重要培养摇篮,高校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有陈旧的管理模式对于高校和学生而言都已经不适用,因而,高校学生管理方式应该得到革新。在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培养专业知识和素质并举的高校人才。

作者:向羽 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健.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26).

[2]薛永存,卢万杰.浅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

[3]孙翔玲,贾天辰.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6).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学生主体发展探讨

对人类而言,教育在其一生中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丰富人的知识修养、提高人的道德素质,还要能促进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因此,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高校在教育中就更应当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然而,就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来看,其往往由于某些因素而对学生主体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这同时也给高校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正确价值取向的内化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我国高校必须就现阶段学生管理工作的形式进行转变,以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高校教学目的。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问题

1.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性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

高校学生应具有的主体性其往往也表现与高校学生在思维意识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性,这是一种以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等为基础在思维认知等层面所表现出的能动意识。而就我国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方式来看,其在工作中往往更多的也对学生进行塑造为目标,因而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就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改革开发至今,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尽管尽管有了很大的转变,但从其本质来看,仍在管理中对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意识等方面存在的灌输的性质,尤其是在相关的思政教育中,教师仍然对行为意识的实践性有着很大的忽视,而更多的重视理论知识的传输,这也就导致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忽视的学生主体性的调动与发展,也极大的降低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性,同时还对学生在管理中的参与度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2.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所限制

就我国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来看,其在管理方式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强制性,而其对学生管理所采用的统一模式以及其在对学生评价方面所采用的统一标准也往往会对学生的行为意识等造成一定的约束。与此同时,这一学生管理的方式也使得高校的教学管理显得更加教条化,极易让学生失去多学习的兴趣,也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高校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反感,甚至还与可能在长期的实施中引发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所以,从本质上来看,尽管这种学生管理工作方式能对高校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进行维护,但却违背了现阶段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不仅忽略了高校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一定的限制,且也极易让长期处在限制和压抑中学生承受较大的压力而导致一定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二、以主体发展为目标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方式

1.提高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参与度

要切实实现高校学生主体发展,首先必须要让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到管理活动中,并切实提高管理活动中的互动性以强化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来帮助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加深入的对学生的想法进行了解,进而对相关的工作制度和方式进行转变。而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管理活动中,也能让学生更好的对自身的想法进行反映,并对其课后的生活及相关经验等实现丰富。因此,高校要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进行转变,就要求管理者能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进而实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2.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加以转变

所谓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对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行转变,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能对自身的教学和管理观念加以转变,并与学生之间构建平等的互动交流关系,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管理活动中,进而实现学生自身主体性的发展,并促进其在管理过程中自我价值的实现,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除此之外,要切实对传统高校的师生关系进行转变也要求高校的教师能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正视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将自己与学生摆在同等的地位,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进而实现师生之间的关系优化。

3.对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进行转变

要对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进行转变,首先,要拓宽学生在管理活动中的参与范围。学生是教育管理的主体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要切实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就要求高校能拓宽学生在管理活动中的参与范围,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参与到高校的各项管理事务中;其次,要从管理内容的不同对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权利层次进行划分,以此来明确高校学生在不同层次管理工作中所享有的职责等。比如在初级的管理工作层次中,高校学生应享有知情权等;在中级的管理工作层次中,高校学生应享有行使权等;在高级的管理工作层次中,高校学生应享有决策权等。

4.对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结构进行调整

对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结构进行调整,首先,要让学生自行参与组织管理活动,以通过自我管理的方式促进自身的性格发展,并充分帮助高校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进而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其次,要以高校学生在管理工作中职责的转变为依据,重组学生的组织结构,并在学校中设置专门的咨询组织,以适时针对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进而使高校中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得到更进一步的优化,来切实发挥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生主体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就现阶段我国高校所实施的学生管理工作而言,其中仍存一定的问题对学生的主体发展造成了限制。因此,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就应当从其本质出发,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进而切实对学生管理龚总的方式进行转变。

作者:高于涵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第四篇:高校学生干部日常学生管理应用

【摘要】

高校学生干部在高校日常学生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是同学的好榜样,老师的好助手。深入探讨学生干部的重要作用,明确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重点,明晰学生干部培养要素,对适应新世纪人才发展要求,培养综合型人才意义重大。

【关键词】

学生干部;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干部培养

“高校学生干部”指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担任一定职务,从事特定的学生工作,并协助学校、学院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骨干分子。他们一般是同级同学中品学兼优者,是学校、院系和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同学们的好榜样、老师的得力助手。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组织主要由学校、院系的团委、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和班级委员会等组成,它们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实体和主体。因此,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让他们在日常学生管理和学生活动中发挥特长,对于培养骨干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有重大意义。

一、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施行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随着高校在校生人数逐年增长,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日常学生管理质量面临压力。从目前情况看,仅凭高校数量有限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难以维持“传道授业”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得到有效锻炼,参与公共生活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无法为步入社会、参与社会生产生活打好基础。作为教育者,我们应秉承“一切为了学生成长”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学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大学生活的过程中来,在专业学习、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进步、自我实现,做大学生活的主人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干部,发挥学生群体中活跃分子的特长,给予优秀学生锻炼的机会,让优秀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和活动组织中来,以点带面,让整个校园充满活力。首先,高校学生干部是师生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日常管理中,学团干部和院系、班级干部是学校落实各项政策、开展工作以及组织各项活动的好助手。大学生活不同于高中生活,除了日常学习外,学校、院系以及各个社团组织会开展大量校园活动,加入学团组织的骨干学生能够积极策划组织大型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创建者和载体。学生干部能够协助老师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举办各类比赛,为各项活动提供创意、联络同学、维持活动秩序。同时,学生会、社团还是校际交流的形象大使,代表了本校学生自主活动的水平,是院校间展示学生工作成果的平台。对于班级干部而言,由班长、团支书、学委等组成的班委成员还肩负着维护班级日常秩序,与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保持日常沟通,保证落实院系发出的通知,保障教学秩序和学生生活秩序安全稳定的职责。其次,高校学生干部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各大高校而言,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有着较高标准,在各个院校能够担任学生干部职务的大多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学生群体中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高校当干部由于活动较多会耽误学习,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能够担任学生领导职务的同学一般学习成绩较为优异,与普通同学相比,他们有着更强烈的上进心、进取心,自我意识较为强烈,有较强的自律能力,能够为同学利益着想,这些在日常管理中自我要求严格的学生,在学习上也不会甘于人后。除了专业学习中的带头作用,学生干部的榜样力量更主要地体现在校园活动中,它们在策划、组织大型学生活动中展露自身才能成为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的佼佼者,用自身的影响力能带动周围同学。第三,高校学生干部能够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高等院校作为各种思想的前沿阵地,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理论自觉,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宣传主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以各院系二级党校、马列思想研究性社团、班级为单位,学生干部带头执行政策宣传和落实,关注同学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情况,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和老师沟通,确保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障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

首先,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方向是提升综合素质。21世纪是个信息化、多元化、综合化的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从传统意义上的“一专”转变为“一专多能”。有学者指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已不仅在于专业技术,也不仅在于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于做人,在于修养、境界、诚信和社会责任。”[1]要想把人才培养成“人”而不是“某种人”,就需要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进一步讲,在建设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上,要以素质教育和养成教育为主,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着手,在认知学习、情感体验、意志磨炼和行为养成上下功夫,提升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核心是注重社会实践能力。在大学教育中,和理论学习相辅相成的是社会实践能力,对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而言,应侧重其社会实践能力的建设。所谓“社会实践能力”,包括有沟通理解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用人管理能力等。从学生干部的人才培养定位来讲,学生干部群体要有优于一般学生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有研究指出,21世纪最大的学问是“沟通”,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灵活应对各种事件是对学生干部成长提出的更高要求。第三,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方法是教师指导、师生共建。建设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不仅要依靠作为学生成长领路人的辅导员老师或班主任,同时更要让学生自身发挥自我培养、自我管理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在日常管理中,主管学生工作的教师或辅导员首先给学生组织拟定改革和发展框架,学生干部通过自我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然后由团委书记、学生会主席和班长牵头,找出自身团队中的不足,积极改革进取,提升团队整体素质,提高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发展创新性思维。

三、学生干部培养的几点注意

首先,学生干部培养应树立服务意识,避免“官僚主义”思想作风。当前社会部分高校中出现学生干部“官僚化”现象,一些学生一旦竞选成功便以领导者自居,官气十足,没有正确认识到学生干部的本质是服务同学。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应该始终认识到学生职务不是意味着高高在上的领导,相反,能够领导学生的前提是自身能吃苦,对待学校交给的任务能够一丝不苟地去完成,责任面前冲在最前,做同学们的好榜样。其次,学生干部培养要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注重素质的养成过程。学生干部的成长和培养有其自身规律,学生不是职场专业人士,也不是经验丰富的行政管理人员,因此,在日常培养中应注重引导鼓励,不要怕学生犯错误,出现问题和学生一道积极分析问题原因,寻找解决方法。要培养一批优秀的团队领导者,老师就必须“悉心指导,热心扶持、大胆使用,班委成员应分工负责、定期考核、优胜劣汰,使其有压力、有动力、有战斗力,真正成为班级管理前沿阵地的主力军。”[2]有学者指出,根据教育的一般规律,“素质是养成的”,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过程,将学生干部的成长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考量,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综合能力,让学生干部不仅管理能力强,而且道德素质高尚。第三,学生干部培养在内容和形式上要勇于创新,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优秀学生的创造力。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不完全按照传统的学生干部培养方法,例如理论学习、定期组织干部培训、讲座等。可以创新内容和形式,例如在形式方面,让兄弟院校的学生干部聚在一起举行座谈,互相交流管理经验,举办优秀学团建设展,更加直观地展示学团建设成果;在内容方面,举办学生干部团队素质拓展活动,将领导力、协作力的教育放在实践当中,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体验。

作者:秦成伟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德江.文化育人:大学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14~16.

[2]胡涛.关于发挥高校班级学生干部作用的思考[J].理论界.2007(02):135~136.

基金项目:

本文系长春光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G2016003)的阶段性成果。

第五篇: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化建设

摘要:

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内的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推动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高校应积极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化建设。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化建设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入的影响下,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呈现出上升趋势,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制度化管理对于解决新时代下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为了推动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高校应当积极加强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水平。

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化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社会转型所导致的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给我国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产生的影响最为严重。如今,西方的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逐渐涌入到我国,其中包含很多负面的思想、腐朽的生活方式,在这些消极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很多大学生变得困惑、迷茫,甚至会表现为缺失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发生扭曲、或者行为上表现出冲动和偏激。因此,高校应当对大学生管理提高重视,积极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化建设,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建立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化建设的策略

1、完善学生管理相关制度

要确保高校内的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就需要积极加强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完善学生管理相关制度,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在对学生管理相关制度进行完善的过程中,高校应当积极建立激励制度,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生成长与管理工作的细则、工作考核标准等等,从制度层面来对学生管理相关工作进行规范,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让全身心的投入到管理工作当中。另外,高校还应对大学生管理相关工作进行细化,并对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其在规定时间内以及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完成学校安排的具体的工作任务,与此同时,还应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确保学生管理工作逐渐走上专业化与合理化的道路。

2、用制度来明确学生管理工作的地位

高校应制定相关的制度、规则以及工作规划来对学生管理工作具体的地位进行明确,从制度层面为学生管理相关工作提供保障,另外,高校还应提供一定额度的资金来用于配套的服务,从财力、物力以及制度等多个方面保障学生管理相关工作健康发展。如今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高校的学生管理相关工作也应做到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教育形势,并根据其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确保学生管理相关工作可以符合教育的发展方向。现如今,社会上常常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在学校里,学生认可学校管理的理念并服从学校管理的工作,但一旦从校园走出去之后,由于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对社会现象进行自我辨别的能力,学生常常会变得缺乏主见,忽略了学校里学生管理相关工作所提供的意见与指导。所以,在高校的整体工作中,对学生管理相关工作的地位进行强调,明确学生管理相关工作的具体服务理念,建立完善的准入、考核与评价制度对提升学生管理相关工作的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3、用制度来确保学生管理工作岗位职业化

在高校内,学生管理相关工作的岗位主要有以下几种:对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方面的管理、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管理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加强管理以及对学生加强法律法规的教育等等。这些工作的划分十分细致,学生管理相关工作应针对具体的部门岗位来建立健全的相关制度与规则,确保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执行。其中,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招聘制度,以便挑选出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工作人员来担任学生管理的工作岗位,在选拔过程中,不仅要考察人员对于基础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需要考察其是否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例如负责管理心理健康相关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经验,并要求具备国家认可的从业资格认证;负责法律教育工作的人员需要对专业的法律知识有所掌握,并具备丰富的经验。

4、采用艺术性学生管理模式、制度激励创新

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相关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作为一个青年群体,大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校通过开展学生管理相关工作来为大学生提供服务,帮助他们处理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会对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社会认知,培养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高校可以运用艺术化的管理模式,建立艺术化的管理制度来开展学生管理相关工作,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和认可学校的管理工作。高校开展学生管理相关工作的主要意义就在于通过建立艺术化的管理制度来将学生管理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当中,让学生可以对社会交往形成正确认知。高校还可以建立完善的制度来对学生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适当激励,对于表现优秀的工作人员给予肯定和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充分调动工作人员对于学生管理相关工作的积极性,培养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从整体上推动学生管理相关工作进一步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学生管理相关工作对解决学生各个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高校需要对学生管理提高重视,积极加强制度化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的招聘、激励和管理等制度来为学生管理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从而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作者:高于涵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阳.关于创新高校学生管理的思路的几点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4)

[2]冻冰.探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困境和出路[J].科学中国人.2017(02)

第六篇:高校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多元化的社会化环境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一些大学生滋生了享乐主义,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高校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就是根据高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定组织制度,以交流和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也被称为和谐的管理方式。但是近年来,高校频繁发生大学生伤人事件,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撞人杀人案,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件等等,这些极端的大学生案件,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探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并开辟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视野,对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进步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高校学生管理的意义

根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所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重要的部分,在高校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构建和谐校园必定离不开制度的支持。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国家主席指出高校要始终坚持以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积极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高校是整个社会的一分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校园的发展。所以学校要重视加强学生政治思想的教育,才能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三、高校如何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学校学生管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管理,那么学校管理者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学生这个主体,从学生的健康出发,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今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年轻的95后,他们是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并且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得到长辈的疼爱,一路顺风顺水,进入大学是他们离开父母,第一次独立生活,很多学生进入学校后很不适应集体生活,很容易与同学发生口角。学生的思想和实际生活会出现很多问题。高校辅导员不能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消除学生的不适,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辅导员只能通过疏通引导的方法。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始终坚持三级管理制度,一般以行政强制手段为主,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一旦出现问题,老师不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症下药,而是希望试图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去处理,比如严肃批评、全校通报等方式,要求学生立即改正,下不为例。这样行政命令的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要求我们高校的管理者在设计工作中,减少行政命令的口气和手段,而不是强行用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管理学生。那样的教育工作并没有真正的意义,学生大多是口服心不服,所以也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性和个性差异,和学生多交流、交心,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实际问题,进行有效地引导。

(二)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良好的学校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要充分挖掘校园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将这种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正在逐步变成地球村。大学生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每天接触到海量的社会信息,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引起学生走向歧路,因此,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十分重要。比如北京大学的校训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些校训能够不断激励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

(三)建立和谐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学生管理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制度的保证一切管理都是空谈。一所普通的高校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管理工作也是十分艰巨。学校的制度是学校为了更好地管理学校各项事务,减轻管理者的负担。然而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崇尚自由、个性鲜明,不太愿意受到拘束。统一的管理标准,能尽量照顾绝大多数学生,但是也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管理工作中,不利于发挥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要刚柔并济,用规范化的制度管理,同时也用柔性的管理方式,发挥出管理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在管理过程中,学校还要做到统筹兼顾,各个部门、组织之间要相互协作、相互交流、相互配合,更好地完成管理工作。

(四)结合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各个方面。如今大学生是伴随着计算机发展成长的一代,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大多数学生有自己的微博、微信号、QQ等社交平台账号。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开设学校微博、微信号,定期在微信群一些有关国家政策、校园建设的消息,让学生及时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并积极在微博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时下心理变化,并针对个别思想波动比较大的学生展开教育。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时下社会发展、学校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适合学校发展的新路径,从而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陈婕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永贵.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0):216-218.

[2]韩亚超,刘馨阳,张凌铎等.需要层次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4):159-161.

[3]林静华.高校学生管理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100-102.

第七篇:高校古代管理思想中学生管理价值

摘要:

我国古代有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了优秀的管理理念,我们应该对这些管理思想进行不断地挖掘和利用,能够有效应用到各大高校管理中。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也变得更加多元化,这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文章针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在当代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高校学生管理

一、中国古代名家管理思想及管理基本特征

我国古代有很多的思想家,他们都有丰富的管理思想,比如,老子,他是先秦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思想中蕴含了多方面的管理思想,有深邃的哲学思想,有“无为而治”思想及“道法自然”思想,其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影响了古今中外;比如,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遵循的是“以和为贵、以德治国”的管理思想,他的管理思想一直被当作我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比如,孟子,他是孔子思想的嫡派传人,被后人成为“亚圣”,为儒家思想和管理思想的发扬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孟子提倡的是“性善论”与“仁政”管理思想,提出的“修其身而平天下”思想也被后人多次提起;比如,孙武,他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学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就是体现了他的管理思想和军事思想,迄今为止,他的《孙子兵法》还被后人奉为伟大的作品,很多师生与企业家都会进行研读,运用在学习、工作、经营等,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比如,管仲,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在他的帮助下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理想,他的一些管理思想放到现代管理中也非常实用,如“以人为本”的思想,“与时变”的思想等,这些理念与管理思想被很多企业应用。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所体现出来的管理思想都透射出他们的智慧,我们应该不断地挖掘和利用,让这些古代管理思想可以在当代运用。对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进行基本特征总结和归纳,可以提炼出七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特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我国古代各方面的管理中都能发现,这也是古代管理思想的一个中心,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只有当管理者有“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才能够用好人,才能够在管理中取得成效。第二,管理强调的是组织和分工。管理需要建立层次分明的组织体系,如儒家管理思想中的“富国强民”思想就是以家庭为一个组织单位,通过家庭单位的农作来实现社会生产,所以管理要有明显的组织和分工。第三,强调了“农本商末”的固国思想。在我国古代,当时管理思想都是对农业比较看重,对从商比较看轻,管仲认为要想富国强民就必须重视农业,而其他思想家如韩非、荀子、商鞅等都提倡过“以农固国”的思想,只有农业兴起了,国家才能安稳。第四,体现了情义思想在管理中的价值。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充满了浓重的情义色彩,提倡了重情重义的管理思想,如“以德服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第五,管理思想中体现了重视谋划的特征,善于用计谋实现管理目标。在我国古代主张的是“以谋取胜”的思想,当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能够善于变化,用一定的谋略来达到目标,不会死守清规戒律。第六,管理行为标准以“中庸”为基准,把“中庸”当作道德标准与决策准则。第七,在管理中体现求同价值。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求同”,我国的经济特色体制导致管理体制和思维方式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并且从古至今一直稳定地延续,这也让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出现求同性,比如,孔子“克己复礼”思想,就是求同的体现。

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主要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没有健全管理制度,无法有效实行管理。目前高校层面的管理主要由学校来规定相关制度,但还是会存在很多学校没有在任何法规制度下搜查学生宿舍、曝光学生隐私、以各种名义对学生进行罚款处理等行为。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学校没有相关的制度,或者学校的制度不符合国家法规;另一方面是国家法规也存在不明确之处,导致学校很难制订规则,这对于管理部门来说也会造成管理困难。第二,管理队伍整体素质还需提升。很少有高校专门设立专业的管理部门,高校更多的是关注教学和研究,所以高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要建立专业化和职业化且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管理队伍,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实际效果。第三,高校管理方式过于硬性。很多高校,总觉得管理就是对学生的管理,让学生听话,采用集中统一的按章办事,这种管理方式忽视了人的因素,学生被动接受管理,无法实践以人为本的原则,可能会导致师生关系恶化,产生矛盾。

三、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在当代高校学生管理的应用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不管是哪个学派思想家都认为要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提倡“爱人贵民”。现代社会的就业形势、社会组织形势以及利益分配形势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变得更加多元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变得更有个性,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就不能有效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不能适应当前环境变化要求,所以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当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强化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

2.提升学生管理团队素质,建立有谋划能力的管理队伍

高校要可持续发展人才非常关键,特别是管理型人才对高校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因为受到经济文化全球化影响,各种新奇思潮、先进观念、不良信息都充斥在学生周围,让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同时给学生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更多地挑战,因此,学生管理工作也要顺应时代变化潮流,不断创新。有谋划能力,一方面要求管理者能会研判,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另一方面要求管理者能够对已经发现的问题快速反应,建立应对机制,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除此之外,对学生管理者还要有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教育本领、激励手段、管理信念等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采取刚柔并济的管理手段

韩非子认为,管理者就算才能一般,只要有法治依靠,就可以把管理工作做好,而放弃法治,则很难做好管理,所以刚柔并济的管理手段才是一个好的管理方法。但是如果一味地强调法治,其他方面如不重视,也会导致形而上学错误。当法治运用到高校就是依法治校,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加大法治力度,但是因为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所以各校在进行这方面管理的时候都不一样,有些高校甚至产生误会,以为对学生严格管理就是法治的体现。在高校中要运用法治,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学生管理可以提炼我国古代一些优秀的管理思想,不断地深入挖掘和研究利用,让高校学生管理更有效果,让高校学生有效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作者:钟德青 单位: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顾红.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当代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价值[J].教育探索,2013(12).

[2]董建华.借鉴古代管理理念管理现在的班级[J].青年教师,2016(4).

[3]张引,周颖.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理论[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6(2).

[4]范赢,沈春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浅析——基于现论视角[J].科技视界,2014(26)

第八篇:高校学生管理精致化信息技术应用

摘要: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实现精致化管理的目标。基于此,文章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情况,对高校学生管理精致化的信息技术实现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学生管理;精致化;信息技术

精致化管理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在高校教学中,精致化管理是实现精致化教育的重要前提,而与传统的管理理念相比,精致化管理更加关注细节和过程,强调信息技术和科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在精致化理念的指导下,强化高校学生管理精致化,必须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运用。

一、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精致化管理的角度来看,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信息孤岛问题

在高校中,不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时间不同,发展速度也不同,工作人员的能力不同,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果也就各不相同,加上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统筹规划,使得数据共享与跨平台兼容等方面出现问题,引发了比较严重的信息孤岛问题。例如,高校的资助部门如果想要获取学生的成绩数据,并不能通过校园网和计算机进行直接调用和传输,而是需要向教务部门索要,然后才能进行信息的复制或打印,这样不仅会使信息处理的中间环节过于繁冗,而且也容易出现错误,违背了精致化管理的要求。

(二)系统建设问题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高校对于各类硬件设施的投入非常重视,计算机、服务器以及校园网络等的配置基本趋于完备,但相对而言,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明显滞后于硬件投入,导致了硬件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例如,高校教育部门一般都会设置功能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对课程资源、学生成绩等进行管理,但关于奖励、思想教育、党建、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却缺乏一定的系统管理。

二、高校学生管理精致化的信息技术实现策略

(一)推进管理的数字化

高校应认识到学生管理信息化的实现,首先要对学生管理事务进行整理和总结,将其中涉及的所有数据进行转化,使其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到计算机系统中,方便管理者进行信息的查询和更新。在进行信息的采集存储过程中,应该做好整体的统筹工作,要充分考虑到数据的规范性问题和平台的兼容性问题,使信息可以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实现高效传递,消除信息孤岛问题,为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现沟通的交互化

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沟通是管理的关键与核心,而要确保沟通的有效展开,就必须确保信息的及时反馈,如果信息的反馈存在滞后性,或者缺乏交互性,则必然会引发沟通障碍。立足精致化管理理念,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应对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的特征进行深入挖掘,以保证信息的及时传输。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在信息程序中,应增加相应的阅读反馈机制,从而使管理人员可以准确获取相应的反馈信息,对管理工作及时做出调整。

(三)强调流程的规范化

精致化管理属于一种价值追求,管理者应以此为参照,对组织系统、工作流程等进行优化和完善。例如,学生党员的发展,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审查,包括入党积极分子的审核、党员发展对象的确定到预备党员的培训以及正式党员的发展,管理者可以将其作为标准工作流程,写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对党员发展的程序进行规范,对党员发展过程中的信息进行记录,方便后续的查询工作。再如,学生资助需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审核程序,如果能够利用网络通信系统对工作流程和审批程序进行简化,则能够极大地缩短审核周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四)开展个性化服务

精致化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应把学生作为各项工作的核心,开展个性化服务,以保证良好的工作效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立足学生的真实情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存储方面的优势,构建起完善的学生信息档案,从实际工作需求出发,编制相应的软件程序,使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学生信息档案,对学生的特征进行查询和了解,进而制定出有效的管理策略,提升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结语

教育的发展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该在精致化管理理念和标准的引导下,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管理数字化、沟通交互化、流程规范化以及服务个性化等措施,保证学生信息管理的精致化,提升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推动高校的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李海龙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文华.高校学生工作精致化管理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中旬),2011(8):16-17.

[2]刘振平,李金东.精致化管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新理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10):15-16.

[3]曹雷.信息技术在县域精致化教学管理中的定位及模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5):72-76.

第九篇:人本思想中高校学生管理的应用

摘要:

本文着重阐述了人本管理的深刻内涵,简析了人本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就对如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有效运用人文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以供广大高校管理者和辅导员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人本思想;内涵;重要性;策略

当前,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发展,高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学生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转变传统管理观念,重视人本思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主动关怀学生,增强学生对高校的归属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一、阐述人本管理的深刻内涵

人本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核心,通过有效融合人们的思想、行为习惯以及生活学习行为,来对人进行合理关怀和人性化管理,激发人们对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人们的工作学习效率和质量。首先,人本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群体,在管理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来对受管理者进行激励管理,充分尊重受管理者的内心想法和真实意愿,尽可能的在合理范围内满足他们的需求,以便起到很好的管理效果。其次,在进行人本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起到模范和带头作用,并给予被管理群体充分的时间和自由,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并逐步规范自身的行为,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和人格魅力。再者,人本管理注重人文情怀,能够充分考虑被管理者的心理想法,捕捉他们的内在情绪,理解他们的行为,有助于增强被管理者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凝聚力,使他们的思想日益成熟完善。另外,启发和律动人本管理的核心,通过教育来对人们内在潜能进行激发和挖掘,帮助人们主动去开发和促进潜能发挥。

二、简析人本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

1、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传统以说教为主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管理,帮助学生逐渐摆脱传统强制压抑的制度束缚,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性引导和关怀,促使他们从主观思想上愿意配合学校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开展人本管理是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学生在高校教学中具有主体性地位,学校要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而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和主要力量,需要他们充分发挥创造性来回报社会,对传统经济结构进行改变和更新,通过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领社会走向更加和谐文明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坚持对学生进行强制管理和约束,便与高校改革目标和相关制度相违背,所以,高校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开始实行人本管理。

2、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

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思想活跃,主观意识增强,渴望自由,追求个性,朝着民主的方向发展,并且不再满足物质生活,渴望内心的想法和观念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受到社会各界平等的对待和尊重。同时,在现代高校教学中,仍然十分重视对理论和实践的教育,忽略了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学生尽管拥有很多思想和见解,却很难融入到社会中去。人本思想正好可以很好地解决高校目前学生管理的困境,起到良好的管理效果。人本管理模式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学生管理运用人本思想的有效策略

1、积极转变管理人员的观念,明确自身的地位

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时,首先应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使管理人员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地位,积极转变管理观念,摒弃传统强制说教的管理方式,及时采取科学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手段。管理人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野蛮强制约束,盲目否决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观念,而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位学生,树立服务管理理念,逐渐取代传统的管理理念,以便更好地拉近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心理述求,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配合,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强化高校学生的自我主动意识

学生是高校开展人本管理的主要对象,管理人员只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服务,而学生则需要担任多种角色,不仅需要不断努力学生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且还需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意识,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和思考,强化自身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再像以前那么冲动盲目,朝着更加理智成熟的方面发展,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生活学习中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在素质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尽管人本管理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服务管理,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然而也不能对学生进行完全放任不管,这样容易使学生找不到发展方向,更加散漫和混乱。因此,人本管理时需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引导,用感性情怀去开导和感化学生,坚持采取科学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使学生意识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重要性,学会自我管理,不断完善自己。同时,人本管理还可以鼓励学生互相进行监督,通过榜样作用来对学生进行积极影响,使学生摆脱强制思维的束缚,在和谐温馨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3、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人本管理时,需要将人本思想贯穿于管理的各个环节,及时更新和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能够完成自我教育。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帮助的力度,积极组织各种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多元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能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和能力。另外,高校还可以加强与社会企业团体之间的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走出校外走进企业进行实习,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人本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广大高校管理者和辅导员从学生身心特点和个性化需求出发,不断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推动人本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稳步实施。

作者:罗玺 单位:成都东软学院

参考文献

[1]浅谈人本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张玉美.知识经济.2015(14)

[2]关于创新高校学生管理的思路的几点思考[J].周阳.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4)

[3]人本管理的价值内涵[J].黄德良.社会科学.2002(04)

第十篇:高校学生管理突发状况分析

【摘要】

新时期的高校校园,学生突发状况频频发生,在对师生的身心安全造成了伤害的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社会声誉。高校学生突发状况的处理,是高校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我们更多的是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来分析高校学生突发状况,很少从学生管理上去看待此类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不是重点,重点是分析解决问题以后能够预防问题,我们从学生管理角度分析,例如从完善制度管理、加强学生干部培训、促进交流沟通等方面来将问题提前化,从而减小突发状况发生的可能性,维护好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

学生干部;突发状况;管理;教育

高等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迈入了大众化的行列,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但是另一方面层次不齐的人员素质也加大了高校管理的复杂性,在高校校园内埋下了许多安全隐患。高校大学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三观理念还处在形成和确立的阶段。感性大于理性,心理承受能力弱,一旦发生内心不能接受的事情,就可能偏激化处理,进而导致高校突发状况的发生。例如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2013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林森浩投毒事件”,以及近几年发生的学生自杀和他杀的事件。

一、高校突发事件处理启示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总体原因都可以归结为心理问题或者社会问题,但是我们也要从中看到其他学生管理和教育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管理制度问题,管理,我们也要从两个角度来看,班级管理的角度来看,班委是班里同学的主要管理者,同时也是监督者,更是辅导员老师通知的第一执行者。所以班级内班委的综合能力决定了整个班的发展方向,我们对于班委,不能仅仅是放权,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培养,让他们更能适应岗位,这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大学中的一次收获,更是以后就业的基础。其次是辅导员老师对于整体学生的管理,我们总是说“学生管理无小事”,但是我们却总是被“小事”所羁绊,进而产生懈怠的情绪,从而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学生管理一定要从细、从小、从严。从细,就是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全面,任何事情都要亲历亲为,辛苦是必然的,但是成果也是显著的;从小,就是从一点点的小事开始关注,我们都知道,量变产生质变,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是从安全隐患开始的,我们从小的方面开始管理,将任何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这样就可以大概率避免事故的发生,从而使自己摆脱事件发生后被动的局面;从严,就是要严格要求,动力工程系以后的就业面比较单一,主要面向的就是火力发电厂,而电厂对于职工的要求相当严格,可以就是可以,禁止就是禁止,没有商量的余地,一旦出现疏忽,就可能造成重大生产事故。所以我们对待学生一定要严格,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就业前的一个过渡,另外就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其次是管理方法的问题,管理方法也有很多种,在这里对于学生我建议使用专门管理方法和通用管理方法。专门管理方法,意思是对某个资源要素、某一局部或某一时期实施管理所特有的专门方法,是为解决具体管理问题的管理方法。如激励管理方法是以人力资源为管理对象的具体管理方法。而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行政管理等,由于管理对象、目的不同而具备不同的管理的特点,这就要求必须有适应这些特点的特殊的、专门的方法。即使是某一类型的管理,由于其具体的条件不同,也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对于学生,我们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包括很多种,就业压力、感情生活、经济条件、人际关系等等,所以我们对待学生管理应该详细了解,多加分析,少做决断,我们的任务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帮助学生,不是将自己的主管意愿强加给学生头上。总之,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都各有其特殊性质,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是由各种不同的管理活动所具有的特殊规律决定的,每个新的具体方法的产生,都是我们辅导员老师的知识经验、组织能力、专业技能和创造性思维的集中表现。通用管理方法,是人们对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条件管理实践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揭示出了这些共同属性,从而总结出的管理方法。例如激励管理制度,也就是学生的奖惩制度,这对所有学生都是通用的,好学生也会被处分,不好的学生也有其特长,也可以获得奖励,二者不是绝对的。主要看辅导员老师怎么运用,只有将专门管理方法和通用管理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工作得心应手。最后教育方法的问题,教育方法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学生的教育,一种是对自己的教育。对于学生教育不应该靠集中开会来体现,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日常手段来渗透到学生中间去,让学生们逐渐接受管理,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对于老师的说教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是逆反心理。对于自己的教育是指我们辅导员老师要利用有限的时间提升自身的素质,都说相声演员的肚是杂货铺,其实辅导员老师的肚是计算机,什么都要懂一点,而且学生是一届一届的,辅导员老师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避免产生代沟,代沟深则和学生共同点少,这样不利于“朋辈”关系的建立,使自己不理解学生,也会让学生不理解老师,长此以往发展下去,就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辅导员老师进行学生管理。

二、高校突发事件处理原则

1.以人为本。在处理学生突发性事件中,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做好相关教育、管理工作。

2.密切联系。作为辅导员老师,主要负责采集、把握来自学生中的重要信息,积极向上级汇报最新情况。

3.依法处理。通知派出所、刑侦队等司法单位,按法律法规程度开展处理工作。

4.快速应对。快速反应、快速决策、快速行动、快速处理。

三、从学生管理角度预防高校突发状况

1.加强制度管理

对于学生管理制度,一定要制度到位,不论是管理制度的制定到位,还是管理制度的执行到位,都要到位。一些学生管理工作的漏洞,可以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来避免,而好的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就不算是一个好的制度,而好的管理制度执行了以后没有监督反馈就没有完善,没有完善就会滞后,就会逐渐被淘汰,这样好的制度就没有延续性,进而成为一个“鸡肋”的制度。例如保卫委员查寝制度,保卫委员在班内是班委,唯一的工作就是每天查寝,一是可以看看班内同学的宿舍有没有安全隐患,可以及早发现,及早处理,二是可以核查宿舍人数,避免学生夜不归宿发生意外情况。这个制度本身是好的,但是如果辅导员老师不管不问,时间长了学生难免会产生懈怠的情绪,或者出现保卫委员隐瞒不报的情况,逐渐使保卫委员查寝制度丧失应有的作用。所以我们对于学生管理制度,要从一开始的制定,到实施,再到监督反馈,要成为一个体系,这样才能使好的制度延续下去,发挥作用。

2.完善干部培训

学生干部是辅导员老师的左膀右臂,但是被很多学生干部冠以“内奸”之名,这不是学生干部的问题,而是我们辅导员老师的问题。辅导员老师对于学生干部不能只是选拔,更多的是关心、保护和培养,学生干部是老师和同学之间桥梁,主要起到服务老师,服务同学的作用,不能让班级干部有“官气”,就是对同学颖指气使,不能让班级干部有“匪气”,就是工作中拉帮结派,互相袒护,这样只会败坏学生干部在学生中的形象。应该每周对班级干部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以工作职责的明确、工作方法的介绍、自身能力的提升等方面为主,同时将一周的工作进行汇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故步自封,仅仅局限在自己的班级内,更多的要看向其他优秀的班级,其他优秀的班级干部学习,进而提升自己。我们对于学生干部更多的应该是培养和提升,让学生干部能够通过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提升个人魅力,从而使班内同学信服,让同学们体会到学生干部是为大家服务的,是辛苦的,从尊重到信任,进而提升班级凝聚力,最后以点带面,让系部形成优良的学风。

3.加强交流沟通

辅导员老师是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还是学生的家长,身兼数职的我们要协调好各种身份之间的关系。与学生沟通可以了解学生的整体素质,了解政策执行对象的适应程度;与学生沟通可以促进与学生的感情,可以让学生更信任你,从而支持学生工作;与学生沟通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综合学生的阶段性思想,从而分析当前可能会出现或者面临的主要学生思想状况,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除了与学生进行沟通以外,还要建立家长沟通平台,例如以微信、QQ群为媒介,将老师与家长,学校与家庭联系起来,将家长“请进来”,让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同时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具体表现,同时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当孩子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家长直接“手放开”,将孩子的一切交给学校,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青少年成熟期的后移,很多大学生尚不足以一个人独立的面对生活、学习中的一系列问题。而高校管理往往针对的是全体学生共性的、宏观的管理,所以就需要家庭教育重新补充进来,一方面家庭教育需要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帮助大学生摆脱社会上消极思想的干扰,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另一方面,一旦发现大学生有异常行为,家庭需要及时加以引导,并与学校进行交流沟通,防治新问题的出现。学生管理工作是我们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用心,简单的工作可以做的精彩,不用心,精彩的工作也会做得简单。我们要培养学生做人,做一个合格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我们的期望,这种期望是合情合理的、有挑战性的,更是持久的。能够帮助学生在辅导员老师的帮助下塑造健康的人格,克服遇到的困难,这是辅导员最大的成就。

作者:张远峰 李雨谦 陈泓宇 赵银培 单位: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检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晓松.黑龙江省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2]王鹏程.高等学校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