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构建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研究

高校构建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研究

财政部2014年《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2016年出台《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财会[2016]10号)。历经5—6年,学术界关于管理会计在高校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应用现状、剖解应用领域、论述应用工具以及管理会计人员人才培养,信息化系统构建鲜有出现,即使有,也仅集中在重要性、必要性和安全性方面。高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不应止步宏观理论,而应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谋划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构建框架、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为高校管理提供过程管控和决策支持。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索大数据思维下构建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

一、理论概述

(一)管理会计。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下同)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业财融合,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管理会计系统(MAS)是利用管理会计原理,以管理会计方法和工具为基础,以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等为主的信息技术为支撑,对单位活动进行决策、控制、评价的内部管理系统。高校建设和应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必须打破现有信息孤岛,在学校整体层面实现信息集中共享、集成,数据源可溯。

(三)管理会计应用领域。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主要应用于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领域。即使高校以财政拨款学费收入为支撑,高度强调其公益性、社会性,也越来越重视战略发展、预算管理、成本控制、运营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管理会计领域。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构建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是高校顺应大数据时代洪流,提高科学决策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最终选择。

(四)管理会计应用工具。管理会计不同的应用领域分别采用相应的工具方法。就高校而言,至少可在战略管理方面适度采用战略地图、价值链管理;预算管理领域根据各高校实际采用全面预算管理、零基预算管理、弹性预算管理;成本管理领域以同类高校标杆领先为标杆采用目标成本管理,逐步探索适用于本校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标准成本、变动成本管理;学校运营管理尤其在招生管理方面逐步采用本量利分析、敏感性分析、边际分析;绩效管理领域适时、适度采用关键指标法、平衡计分卡;风险管理领域采用风险管理框架。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构建框架探索

(一)高校管理会计建设目标。高校引入管理会计,也应从战略高度制定学校发展长远规划,实现办学成本管控,将预算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三者糅合,结合风险管控,运用绩效考核,实现现代大学制度与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二)高校信息化系统建设现状。经过近年来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大多数高校已经建设了较为完备的“CRP”(CampusResourcePlanning)系统即“校园资源计划”,整合校园资源实施网络信息化管理数字化系统,以教学为核心,通过识别和规划校园资源,有效实现和完成学校教育教学、招生就业、校企合作、行政后勤保障管理等任务,实现资源价值的最优化。财务信息化系统作为学校CRP系统组成部分,通过预算申报、会计核算、教育收费、网上报销、薪资发放模块独立实施。CRP系统建设后各高校信息孤岛情况逐步缓解,学生和教职工人员数据由教务、学生、人事等相关部门提供源头信息,并实时动态调整。但高校信息化系统建设大多也仅限于此。

(三)总体建设框架。与高校管理会计建设目标相对应,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框架依托学校发展战略,以成本管理、风险管理为两翼,预算管理、项目管理和绩效管理共同构成学校运营管理核心。

(四)子系统建设框架。1.战略管理系统。在全球化背景之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被国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等教育迎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步入质量和内涵发展阶段,中国高校正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迈步,向卓越进军。相对于各高校而言,从办学层次上如何定位?学科范围如何定位?都是战略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管理会计工具和信息化系统,建立科学的战略决策机制必要而紧迫。高校战略管理系统至少应包括战略分析(外部、内部环境)、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四个步骤,各步骤明确具体内容,有具体责任部门负责数据的输入,充分利用管理会计的“五力模型”、核心竞争力分析,制定、实施、控制高校发展战略。战略管理系统建设框架如下图:2.成本管理系统。公办高校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教育收费收入以及科研经费、教育培训收入、捐赠收入,基于高校的经费来源和公益性质,成本控制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反映成了资源争夺,以年度经费预算为经费争夺的起点,经费使用中大额经费经领导集体决策,小额经费有预算资金,成本意识淡薄,成本管理束之高阁。我国高校即使公办高校的绝对主导地位中长期不会改变,教育经费投入的支持力度不会改变,但随着公众社会监管意识的不断增强,学校竞争和发展压力的增大,高校战略管理前提下的成本管控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高校成本管理系统分为数据输入、处理、输出传达三个主要环节,把目标(标准)成本设定为出发点,与财务核算系统、薪资平台数据对接,从每一笔经费支出提取数据,将高校运营成本分为固定成本(最低教职工配备下的人员经费、物业管理费)、变动成本(随教职工增加而增加的人员经费、随招生数增加而增加的各项办学成本)、混合成本(最低教职工和学生数配置下的固定成本+增量教职工和学生数下的变动成本);通过所有成本与培养对象匹配,进行成本分摊,将运营成本与目标(标准)成本进行差异分析、趋势分析和结构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纠偏;最终输出各项成本分析报告,不断调整、改进学校成本管控。成本管理系统建设框架如下图:3.运营管理系统。本文将预算管理、项目管理和绩效管理集合,作为高校运营管理,集合统称为运营管理系统。以预算为出发点,以项目为相对独立的管控中心,绩效管理贯穿始终。2018年《预算法》再次修正,进一步强调预算“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同时,中央和地方近两年不断出台绩效管理相关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使财政资金花得其所、用得安全”;“突出绩效导向,落实主体责任,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绩”是指成绩、要达到的目标,是主观努力情况(将“绩”理解为产出);“效”是成效、结果、效益。有产出未必有成效,有成效未必与经费支出相对应、相关联、相匹配。高校切实将预算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一体化落实到学校日常运营中,方能真正将高等教育财政经费“花得其所,用得安全”,责效相当。“平衡计分卡”是从组织远景和战略出发,从财务、顾客、流程、学习及成长四个方面将组织战略目标和日常业务管理系统相互衔接,为组织确定实现战略目标并建立综合衡量指标和战略执行体系,最终将高校发展战略变为具体行动。上海市教委对市属高校绩效评价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运用“平衡计分卡”评价工具,实际操作中,采用分类考核,加入内涵建设与绩效产出这些非财务因素;无形中要求高校在日常管理中将战略目标融入到财务指标,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与社会服务、学科专业建设、国际交流、学校影响力等非财务指标综合评价。运营管理系统建设框架如下图:4.风险管理系统。近年来,公办高校在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监管下,严格控制贷款办学,相应的财务风险得以严格控制,但学校的风险是系统化的,包括教育教学、人力资源、科研竞争、设备设施、财务资金等多方面风险,管理会计风险管理系统应将高校风险管控触及办学的各领域,由相关责任部门定期、不定期通过系统采集、手工录入方式输入数据,通过管理会计分析工具,构建高校风险管理框架,实时把控风险,采取措施及时规避或减少风险,保障办学秩序和效果。风险管理系统建设框架如下图:

三、管理会计信息化机制体制建设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应充分利用内外部各种渠道,通过采集、转换等多种方式,获得相关、可靠的管理会计基础信息。所有子系统与高校CRP或ERP系统建立方便、快捷的沟通渠道,业财融合,加强各子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实现信息系统的整合应用;通过安全、有效的数据接口,实现信息共享与传递。

四、管理会计信息化安全保障

信息安全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所有信息的共享、互联、互通、分析、决策都要建立在信息安全的基础上。系统流程设计环节就要充分考虑泄密风险,将信息产生、传输、处理和存储各个环节中篡改、泄露的风险降到最低,确保信息真实、完整、可用、可溯;并提前做好信息风险应对措施。高校作为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的前沿阵地,借鉴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开发中的经验,有力推进高校管理决策精细化、科学化、数字化,需要高校领导决策层高度重视,从体制机制、顶层设计、人员配备、经费支持等全方位投入。线上管理、线上教育更多地需要高校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设计行之有效的管理会计系统建设框架,依托大数据、互联网逐步建立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推动高校管理决策水平、价值创造能力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管理会计基本指引[J].财会,2016(10).

[2]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802号——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3]高校管理会计应用问题研究.陈义明,童春芽,徐永刚.会计之友,2018(9).作者单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赵志瑜 单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