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论文范例

课堂讨论论文

课堂讨论论文范文1

(1)主持人的角色

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明确讨论内容,把握教学进程,维持好课堂讨论秩序,充当好主持人的角色.在讨论开始阶段,教师要像主持人那样,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程序,明确学习要求及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尽早进入讨论的状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发言顺序和学习进度,引导和鼓励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使讨论总是围绕一个题目或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形成热烈而有序的讨论氛围.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的全过程进行总结,使案例教学有头有尾,为课堂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要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发言人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控制作用是通过发言人的角色体现出来的,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充当好发言人的角色.发言人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教师的发言不能仅代表自己,而是要反映学生的整体意见.发言人发言,不能原样照搬学生的发言,也不能任意取舍,而是要对学生的发言作简要的总结和整理,以求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观点和思想.发言人的角色是教师扮演的关键性角色之一.要扮演好这个角色,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思想整合能力.

(3)导演的角色

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虽然以学生为主,但不等同于放任自流.它实际上一直处于教师的严密监控与指导之下,教师要像舞台上的导演一样,发挥潜在的影响力.教师通过导演的角色使学生知道什么时候陈述个人的见解,什么时候评论他人的观点;通过导演的角色规定哪些学生发言,哪些学生不发言,哪些学生多说,哪些学生少说.导演角色的灵活度很大,难度也很大,扮演好这个角色,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群体互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2循循善诱,启发引入开局

引入开局是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的引入环节.案例教学引入是学生讨论兴趣与热情启动的基点,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好的开局有利于调动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自然地进入课堂讨论环节;有利于学生围绕主题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讨论兴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案例、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案例讨论的开局.

(1)情景创设法

即将案例的特殊环境、主要任务、关键场景等,通过语言、实物、课堂布置等,融入讨论现场,形成案例的情景氛围,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之感.以此开启案例讨论的序幕,可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激情和兴趣.

(2)案例回顾法

即由教师对案例的故事梗概进行介绍,还原案例的矛盾点、疑难点、关键点,引导案例课堂讨论环节的启动.通过案例回顾,可将学生引入讨论的氛围之中,引导学生跟随案例介绍,逐渐进入角色,进行案例讨论.

(3)演示导入法

即通过与案例相关的报道、图片、录像等媒体资料或专门制作的动画、影片等,将学生引入案例讨论环节.

3聚焦矛盾,推动讨论深入开展

围绕问题,聚焦矛盾,逐步把讨论推向深入,是教师组织案例讨论应该运用好的一个主要方法.虽然案例讨论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教师要依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按照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把握内在要求,采用恰当的方法组织实施,推动案例讨论深入开展.

(1)明确目标

组织课堂讨论的基本目标是,激起学生兴趣,营造讨论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发挥学生内在潜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能力.因此,课堂讨论时,首先要向学生讲清案例的主题和基本目标,使之明确研究、讨论活动对于提高素质、能力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讨论,主动发表见解.

(2)关注重点问题

重点问题是案例讨论的重点,也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因此,教师要把握处置该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通过引导、讨论、启发,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难点问题.

(3)聚焦难点问题

越是难点,教育价值越大,越需要聚焦.教师要认真关注学生对于难点问题的认识,在和学生分析研讨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找到突破口,引导他们提出创造性的意见和看法,实现对难点的突破.

(4)鼓励学生讨论

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及行为中的积极因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和不同意见,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观点的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4掌控节奏,灵活解决问题

讨论节奏是指讨论进程的快慢、缓急、强弱、张驰等.课堂讨论应该有高潮、有平缓,要张弛有度、井然有序,既有使人激动不已之处,又有使人平静之时,体现出讨论过程的节奏感.但课堂讨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冷场、偏离主题、发言不均衡的情况.如果教师不及时处理,将会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

(1)出现冷场的情况

冷场指的是当需要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时,课堂保持较长时间的沉默.冷场主要出现在讨论的开始阶段,此时学生往往慎于开口.处理此种情况教师要把握三点:第一,讲清问题,指明方向,再做开场白式的引导动员;第二,发现冷场时,立即对开局引入中涉及的问题和观点进行分析,简化问题,引导学生发言,起到点醒、催化的作用;第三,教师可以采取“点名”或者“顺序发言”的办法让学生发言,引导善长发言的学生继续发言,同时“肋迫”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或对前面的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看法,逐步让缺乏自信和有羞怯心理的学生适应讨论和交流的环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还需要研究提问的方式和角度,尽量避免提过空、过大和过于抽象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

(2)出现纠缠不休、游离主题的情况

这种情况会严重干扰讨论的主题,直接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处理此种情况教师要把握三点:第一,沿着分析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引导学生逐步回到主题;第二,沿着学生认识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回到主题;第三,以委婉的方式扭转局面,走向正题,如可指点一下事先写在黑板上的主题.

(3)出现发言不均衡的情况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出现发言过多或发言过少时,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对于发言过少的学生,要多引导、多鼓励,促使他们积极发言;对于发言过多的学生,教师则要有意识地限制他们发言,或者以诙谐的方法打断他们的长篇大论,或者规定他们的发言次数和时间等.总之,教师应从教学目标、课堂讨论的整体进程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采取多种方法灵活而有效地引导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环节.

5总结讲评,归纳梳理观点

总结讲评是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的最后一个环节,目的是归纳梳理学生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讲评是教师根据案例教学所达到的目标,结合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的情况,对课堂讨论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对课堂讨论中形成的共识与结论进行概括、总结和归纳的过程.总结讲评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根据讨论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应把握两个方面:

(1)对讨论组织情况的总结

教师应从整个课堂讨论的情况出发,回顾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指出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好的予以表扬,差的予以批评,为以后的课堂讨论奠定基础.

(2)对讨论主题的总结

课堂讨论论文范文2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阵地,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课堂教学涌现出一些新课例和好做法,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在课堂上重视“人文性”,却轻视了它的“工具性”;重视了“竞争”,轻视了“合作”;重视了“自主”,轻视了“主导”等等。这无疑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是貌合神离的。因此,我们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入手,反思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行为。

一、凸显人文性,但不能漠视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不仅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应该有的共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把课文弄得支离破碎,完全把语文课上成了工具课,语文课堂上看不到思想的碰撞,感受不到心灵的律动,学生审美熏陶与情感陶冶更无从谈起。显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功能。因此,让学生喜欢语文课是很难的。《新课程课标准》在教学三维目标中,特别突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充分展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和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教学中凸显语文人文性的同时,又不能忽视它的工具性。不能顾此失彼,而要二者并举,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课堂上重视挖掘语文人文精神同时,不能对字词、修辞、文体等基础知识忽略不计。课堂教学追求形式的变化多样,不能忽略朗读训练和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不能缺少必要的训练与积累。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将变成什么?只有一个答案,就是空中楼阁。因此,凸显人文性的同时,不能漠视其工具性,只有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才有可能抓好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淡化老师的讲,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根据学生的需要适时点拨,主要的时间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问题,交流的感想,发表见解。这就是新课程改革后常说的一句话:“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但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我们自己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有的老师讲授特别少,让学生漫无目的讨论,学生海阔天空的胡说一气,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课堂乱成一锅粥,还说这是有创新。一节课上完了,学生没弄不明白知识,老师不知道这节课的目标上完成了多少。显然,这不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因此,要使学生有收获,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起来。

三、强调合作学习,但不可忽视思考的独立性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老师们都已在教学中广泛使用用。但值得提醒的是,我们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思考的独立性。因为语文学习与个人的人生经验密切相关。因此,语文学习中个人体验和独立思考非常重要。我认为不是每堂课,每个问题都必须以合作交流的形式来完成,而是在独立思考中有一定难度,并且必须要合作交流才能完成任务,这样的问题才有必要进行合作交流讨论,而且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性。如: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评价充满着主观性和个人体验,这样的问题没有必要合作交流,即使合作交流了也是没有效果的。以前听过这样的课,教师提出问题,就直接要求学生讨论,学生也就按照老师的要求马上“叽叽喳喳”讨论起来,其实学生来不及思考怎能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没有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发言的人也就很少,那些思维反映稍慢些的学困生根本就“无话可说”,于是就形成了学优生滔滔不绝,学困生一言不发的现象。久而久之,怎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呢?其实有效的合作应以个体的独立思考为前提。

四、提倡探究性学习,但切不可无度开放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对文本的深层含义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进行开放性的探究阅读活动,从而不断升华学生的认识,提高学习的效果。语文的探究学习,问题设计上要讲究科学性,适合学生实际,随意布置任务让学生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刻意追求师生的互动,但不注重整合和优化问题设计,开放无度,师生的交流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但实际上是远离文本,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一定要做到开放有度,这个“度”就是,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对话,有利于进行健康情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传递等。

五、倡导对话,但不能远离“根本”

《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相互交流。对话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认识肤浅,不能透彻领会“对话”的内涵,甚至歪曲本意。课堂上的交流貌似是平等的“对话”,但实际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平等;注重发表和说话的过程,忽视倾听和交流;不重视读书,只重视对话,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的距离。因此,在课堂上倡导对话的同时,教师要提高自己对课堂的驾驭和教材的把握能力,但不能远离“根本”。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很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六、优化课堂教学,但不能忽视学生的感受

课堂无疑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正确看待课堂上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重视他们独特的理解与感受体验。即使学生的回答,有时幼稚肤浅,甚至是片面错误的,教师要热情鼓励,引导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这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要了解学生课堂的感受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所在。因此,学生的感受,在语文授课中不容忽视。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语文课堂教学走向更宽广的天地。

作者:贾云凤 单位:甘肃省积石山县吹麻滩中学

第二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及对策研究

摘要:

素质教育在全国推行以来,教师对以前的教学模式进行审视,用创新的思维研究出了师生互动学习这一教学新模式。师生互动学习作为符合人才发展要求的教学新模式,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互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是我们学习生涯必须接触和学习的一门学科,是我们学习其他文字型学科的基础,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以后,小学的学习任务减轻,学生对课后学习的巩固减弱,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十分必要。而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年龄小的原因,课堂学习中接受知识较为被动,思维较为封闭,使得课堂教学氛围低沉,教学效率逐渐降低。师生互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实行以后,改变了之前的课堂教学情况。

一、改善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

在以前小学阶段语文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只注重将知识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没有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十分被动,对于不理解的问题也不敢主动询问教师,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师生互动学习的实行,教师改变了以前单方面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主动将问题与学生交流,设计有趣的课堂问题让学生作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逐渐适应了与教师交流学习的学习方法,遇到自己不能理解和解决的问题乐于向教师请教,师生关系逐渐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教学氛围逐渐活跃。

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科,能够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和自我创造性,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和学习。小学阶段是学生知识学习和积累的基础阶段,对于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堂学习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跟上教师的思维,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比较浅薄。再加上语文这门学科需要发挥自身主观性去学习,学生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师生互动学习使学生摆正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感受语文学习乐趣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效率也随之提高。

三.总结

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针对于改善当前沉闷停滞的课堂教学情况而提出的,旨在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增强师生在课堂中的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夏锋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媛.如何通过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2)

第三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优化

摘要: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经过时间的洗礼,已经颇有一番成效,但与普通高中相比,依然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例如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具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和严重的厌学情绪,有些教师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既让课堂枯燥无味,也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所以关于如何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已成为大部分中职语文教师需要攻克的难题。本文探讨优化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行,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程,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而且也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对学生的综合学习和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的教学地位深受影响,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越来越边缘化,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转变重技能、轻文化的教育观念,语文教师也要顺应时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1树立正确的中职语文教育观念

首先要明确中职语文教学的任务。根据教学大纲规定,要求中职学生以初中语文知识为基础,通过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现代文和古文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就业、创业奠定基础。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可以将教学任务划分为六个方面,主要包括现代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文学作品欣赏、文言文阅读。以现代文阅读为例,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的初中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检验,有差别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将学生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人自觉性较高、语文基础知识良好,第二层次的人自觉性较差,缺乏基础的语文知识。对第一层次学生的培养,可以让他们在熟练认读常用汉字的基础上,增加对生僻字的认读,不仅能够用普通话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而且能够背诵某些优秀课文的片段,对第二层次学生的培养可以适当的降低难度,不仅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还能认识不少于3000个常用汉字。总的来说,学生要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确作者的行文思路、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要点,正确领悟语句的具体含义,掌握精读和泛读的方法,增加阅读量,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要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利用互联网对知识进行查找和筛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常记笔记,多读好书。

2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在整个教学目标体系中,课堂教学目标是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它是衡量整个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由教师确立,由学生加以落实。同时通过以人为本来确定教学目标,既是中职学校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需要。由于中职学生的整体基础较差,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弱,所以教师在制定每门课时的教学目标时,应当转变一刀切的教学思维,防止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出现偏离。以《纪念刘和珍君》为例,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刘和珍君的人物形象,但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将爱国、牺牲、奉献等字眼作为标签来定位一个人的人物形象,而要通过开展教学活动,来让学生形成共鸣、达成共识,此外,依据新时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课堂上予以重视,首先是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发生在1926年,日军侵略、军阀统治时期,民不聊生,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进步学生纷纷举起大旗反军阀、反封建,不幸遇害。其次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在开篇第一二节中,我们可以知道悲痛悼念、愤怒揭露、警醒世人、勿忘国耻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最后是鲁迅对请愿这样的斗争方式持何种态度,由“请愿大量流血”可知,鲁迅是不赞成徒手请愿的,因为大量的流血牺牲并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这几个问题上重点加深学生的理解。

3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问题对教师来说一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难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的教育方式已难以适应当代学生的需要,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调整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虞美人》时,在普通高中,教师通过讲授法的方式就能让学生理解,而职业中学的教师必须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教学等方式才能让学生完全吸收所学内容,教师在对《虞美人》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虞美人这首歌曲,让学生从歌曲中感受到词人的情怀,同时,教师分析这首诗时,要对每一句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诉,首先了解这首词的时代背景,这首词是李煜的绝命词,是李煜以帝王之尊度过三年受尽屈辱的生活后写下的。其次,词的开头就表现了一种极为沉痛的氛围,“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写明了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辛酸和无奈,是词人沉痛的根源,最后一句以问结尾更是抒发了作者的愁恨永无尽时。教师在对这首词分析完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意义是否有不同的看法,最后通过反思总结的方式让学生总结诗词赏析的方法,找出诗词中的关键字眼,一般情况下,诗人常常借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例如“春花、秋月”象征的是一种愁绪,“折柳”表现的是诗人的不舍,当学生能够理解了诗词中的“物”所代表的意义时,那么诗词赏析就完成了一半,所以,综合应用多媒体、小组讨论、反思总结等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课堂与普通高中语文课堂相比,更需要教师的耐心、信心和责任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中职语文教育观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和引导学生获得学业上的成功,为日后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作者:张桂雨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崔向萍.农业类中职语文模块化教学实践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3,(4)

[2]黄宗良.对中职语文的三个追问———兼谈中职语文课程内容及教材改革[J].语文建设,2014,(2).

[3]刘春华.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实现的路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3).

第四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

内容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任务,也是广大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是一个简单而短暂的过程,它需要长时间的累积和实践,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课堂教学是学生提高语文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努力寻求有效的策略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语文教学;学习氛围;课程导入;多媒体;师生互动;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的语文知识和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初中语文课堂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应试教育观念还未根除,某些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教学方法单一的情况,导致教学气氛呆板,学生学习氛围不浓,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学生的学习效率受多个方面的影响,例如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及自身情绪等。基于此,创造出轻松、愉悦、和谐、宽松、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对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增强学生课堂的关注度非常关键。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地位,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教师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可以改变语文课堂呆板单一的教学现状,改变学生过去枯燥沉闷的学习状态。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摆脱课堂上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只有当学生感到舒适和平等,才可能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思维和理解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课程导入,找准教学切入点

课程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也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找出教学切入点,用合理的情境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程导入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意愿。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思考并设计出有特色、能够很快吸引学生的课程导入方式,例如故事导入、歌曲导入、视频导入等,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课时,使用的是分享导入。笔者先让学生讲述自己所看到的冬天和自己想象中的冬天,描述自己家乡冬天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冬天的美体现在那些方面?最后,笔者进行引入:“每个地方的冬天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美。老舍先生认为济南的冬天非常美,让我们通过老舍先生的笔触,一起来寻找济南冬天的美吧!”又如,笔者在进行《背影》一课教学时,使用故事导入的方式,教学效果也非常明显。在正式上课之前,先向学生们说了一个小故事。曾经有一个孩子,小时候不小心和自己的父母走散了,后来他的事业很成功,想要找到他的父母家人,因此去寻求一个机构的帮助。这个机构的负责人要求让他说出自己对父母印象深刻的地方,那个人告诉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母亲的手,母亲的手上有一个独特的标记,后来这个机构根据他的描述找到了他的家人。那么,同学们,你们对父母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呢?然后笔者就让学生思考,分享自己和家人的感情,最后引入朱自清先生对父亲最深刻的印象———背影。如果找准课程切入点,以正确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发主动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度,从而引发热烈的讨论,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丰富教学形式

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有着声情并茂、图文并茂等特点,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作用非常明显,不但如此,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很多非传统的教学资料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极大地丰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图像、视频、音频等能够较大程度还原一些特定场景和环境,多媒体技术直观逼真的显示效果对学生理解那些比较抽象和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由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想象能力有限,对苏州园林美景的感性认识严重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教学,课堂教学效果将大受影响。于是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许多苏州园林的实景照片播放给学生,让学生直接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景。在有了直观的感受后,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被激发出来,之后再进行课文的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还有当学习《蜡烛》时,由于学生对二战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不够了解,而且距离学生的生活有较大的距离,这样的情况对学生理解文章产生了很大的障碍。因此,笔者在教学正式开始之前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导入一些关于二战的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可让学生对二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逐渐营造出文章中描述的气氛,方便学生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能够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难点,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四.强化课堂师生互动,抓住学生注意力

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必不可少的,而师生互动最主要也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提问。师生互动是交流和了解彼此的重要途径,要提高课堂的效果,课堂提问是必需的环节。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围绕着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完成课程目标服务,所以,课堂提问一定要有针对性,应把课堂内容作为问题设置的基础。另外,课堂问题应该有层次性,划分难易程度,综合考虑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思考后回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带领学生逐步走入文章。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还需要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照顾到一些思维较慢的学生,切入点要小,语言要尽量精练。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然后,进行交流提问。笔者设置了以下一些问题。首先,问:“从标题上来看,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学生回答:“于勒”,然后,笔者又问:“从课文内容上看,我的叔叔是课文的主要人物吗?”学生回答:“不是”。笔者接着说:“我的叔叔不是课文的主要人物,但是在课文中却出现了很多次,还要以《我的叔叔于勒》为标题,这是为什么呢?从文中寻找信息,谈一谈你的看法。”这样由易到难有层次地进行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的思考。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使学生逐步深入文章主题,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五.倡导互相合作的自主学习模式,重视素质拓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自身能力。要想提高课堂效果,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倡导互相合作的自主学习模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自主、自发的学习动机。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展示自身能力的舞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带动课下自主学习,再由课下自主学习促进课堂教学,两两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另外,初中语文教学还应该重视素质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检验学习成果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学生讲一遍,课堂可以成为教师验收素质拓展成果的平台,通过学生展示自身的探究成果,与教师和同学之前的交流,将自己拓展的知识深化。例如在学习《曹刿论战》时,教师进行教学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素质拓展,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进行改编。笔者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把课文内容进行一下串讲,在基本扫清阅读障碍之后,让学生把《曹刿论战》改编成容易理解的现代语形式,甚至可以改写成以对话为主的剧本。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对作品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举多得。

六.结语

语文是百科之母,是学习一切其它科目的基础。语文是初中阶段重要的教学科目之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行为的主要承担者,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构建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坚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活跃课堂、充实课堂,使学生能以更大的兴趣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积极主动地探究,以便能够在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提高语文能力。

作者:王琼 单位:江苏省泰兴市姚王初中

参考文献

[1]马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39.

[2]郭伟丽.浅析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J].学周刊,2015,(27):131.

[3]殷立明.浅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152.

[4]赵丽丽.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17):97.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入分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创新教学,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在进行创新教育时,教师要把握教学新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新颖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促进他们语文素质的提高。在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时,教师要发挥对教学的组织作用,使课堂教学能加快节奏,提高效率。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学习兴趣;探究性

创新教育观念是新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始终坚持创新的教学观念,根据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任务在学生的积极学习中顺利完成。在创新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还要发挥对学生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深入地掌握语文知识,并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在创新观念下高效进行。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形象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学生不敢质疑教师讲解的内容,按部就班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在压抑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失去了活力,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和活跃性,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低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主抓创新教育。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有效提高他们的探究积极性,让他们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能从多个方面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开展创新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通过和教师共同讨论以加深认识,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在主动思考、探究、质疑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领悟课文蕴含的深意。随着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二、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入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由于他们的知识和认知能力有限,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把多媒体引入到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能直观展现的特性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进行探究,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让他们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探究,能有效突破重难点,促进语文思维的深入发展。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随着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断加深,有利于把直观认识转化成抽象理解,促进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渔夫的故事》时,教师可以把课文内容设计成趣味的动画模式,把文字内容以动态的动画视频播放出来。在观看过程中,学生被多媒体播放的内容所吸引,进入到了积极思考状态,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实现了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不能夸大多媒体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免让多媒体教学方式占领课堂。而是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合理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师的引导和多媒体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提高,让学生学得开心,收获更多的知识。

三、运用问题激趣,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就会促进他们思维的积极运转,促使他们从已有的语文知识体系中寻找和问题有关的知识,通过分析有效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他们迫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因而就会主动思考和分析。在设计问题时,教师既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通过问题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问题还要有梯度,由简到难逐层递进,让学生在解决完一个问题后,顺利进入到更有难度的问题探究中,从而让他们把解决问题作为学习活动中的挑战,不断刷新自己的学习记录,享受强烈的学习成就感。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哪个学生钓过鱼,在钓鱼时候的感受是什么?在生活化的问题提出来之后,有过钓鱼经验的学生会主动发表自己的钓鱼感受。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解读,并提出问题:作者的父亲在钓上鲈鱼之后为什么又让作者把鲈鱼放到湖里?作者在放鲈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反复阅读和深入分析,深刻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感受。通过逐层深入的进行提问,让学生理解父亲要作者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了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从而更深刻全面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四、注重写作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把自己观察到的和想法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出发,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了《假如没有灰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假如……》为题进行写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优秀的作文。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让他们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对印象深刻的事件进行描述,并在写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观点。除了在语文课堂和写作之间建立联系,教师还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结束之后把阅读感受写下来。通过不断的写作练习,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为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打好了基础。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实施创新教育,就要把握新课标教学理念的真谛,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教学组织和指导作用,使课堂教学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焕发活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使他们在主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课文内容的探究,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实现高效的创新教学。

作者:郑利春 单位:河北省邢台经济开发区青介学区善南小学

参考文献:

[1]王茹.浅谈使用电教手段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6).

[2]王光芸.电子书包与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的融合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4).

第六篇: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研究

摘要: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工具性和人文性,而语文教材自身就是实施思想教育的理想材料,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在德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材中思想内涵以及其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行充分挖掘,将德育渗透于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

语文课堂;挖掘内涵;德育渗透方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及运用汉语语言,使其语言积累逐渐丰富,还要对他们进行语感培养,使其思维得以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能够与实际需要相适应,同时,应重视对学生品德修养及审美情趣的培养,使其良好个性以及健全人格能够得以逐渐形成,从而使学生各个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呢?

一、准确切入积极渗透道德情感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语文学科教学也得到不断拓展,不但在人们交际、思维及生活方面是一种重要工具,在人们对世界认知及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方面也是重要工具,同时语文学科具备较强烈人文因素,在培养学生人格、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课本中每一篇文章均表现出作者思想感情,这些文章中均包含丰富思想道德,这一点属于语文学科比较独特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对语文学科的这种优越性有充分把握,并积极进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对语文教材进行充分利用,对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应当准确把握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的是不可枯燥、空泛地说教,也不可强制性增加德育知识,因为语文教学中所包含的德育知识与政治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存在很大差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防止出现极端情况,不能单纯教授语文知识,也不可单纯强调思想教育,应当有目的地进行德育。另外,在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方面,教师应当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对从多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包括道德观、人生观、生死观与荣辱观,从而使学生人格逐渐得以完善,使他们能够明白做人的道理。所以,在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新课程标准及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较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抓住人物形象,渗透道德情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积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应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时应当注意适当把握,不可花费过多时间,不可对语文教学产生影响。如我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是这样做的:请读课文,说说文中的小珊迪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接着课件出示小珊迪的画像,让学生仔细观察,让他们回答从中了解到什么?学生结合课文交流后回答:生1:这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孩子,他只穿了一件单衣,他饿极了,他冒着寒冷在卖火柴。生2:这是一个非常守信的孩子,他答应作者去换零钱,在被车撞了,钱丢了之后依然让弟弟把剩下的钱交还给作者。生3:这是一个善良并且有责任心的孩子,他在自己快死的时候依然惦记着自己弟弟的生活和未来。生4:这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他为了卖火柴去换零钱,被车撞了,而且死了。我觉得人物形象是个人品格、个性及生活态度和习惯的综合和缩写,向学生提出人物形象的问题是具有道德属性的。借助这个问题,学生通过人物的行为及语言的表现,感受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同时透过人物这些外在表现,看到内蕴品质,促使学生产生对人物的道德判断和评价,诸如善良、守信等。由于教师要求让学生依托文章内容和语言去感受和寻找,他们通过读,感受人物整个活动的过程,体会细节,从而得到情的感染,并产生自我的情感。接着我又要求学生从小珊迪当时的境况出发,认真朗读,读出小珊迪请求“我们”买火柴的真情。学生反复朗读后,我问:“谁能读一读小珊迪求我们买火柴的句子。”一个学生读得抑扬顿挫,但不够真实,缺乏体验。我说:“你读得很有艺术性,但你饿吗?冷吗?”生说:“不饿,不冷。”学我又说:“可是你现在是小珊迪,你在寒冷的冬天只穿着一件单衣,你赤着脚,你已经几天没吃东西了,你在请求我们能买你一盒火柴,以解决一时的困境。请再读。”这时学生读得有明显进步,我又请了两位学生读,再次强调人物的移情体验。

三、品味文中词句,渗透道德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积极引导,使他们对课文中相关词句进行仔细分析与理解,从而对文中所包含思想内容进行深刻挖掘,使德育教育能在语文教学中得到较好渗透。例如,在阅读课上,我引领学生读《我的战友》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段中,先让学生看电影《》片段,接着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及“忍不住不看”等短语,对学生积极引导,使他们思考:“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并且充满矛盾,这主要是由于所处环境十分危险,然后,我将外表描写的句子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分析:“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并让学生对心理活动进行分析。之后,提问:“为什么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对内心活动进行想象,有助于培养对学生严格遵守纪律及不畏牺牲的精神。

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积极渗透道德情感

阅读属于比较复杂的一种智力活动,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做不但能够使学生找出标准答案,还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切入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随时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实施德育,这样一来,不但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还能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作者:徐静 单位: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十六小

第七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研究

摘要: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育部门对语文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开始走进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互动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将从合作学习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出发,并结合实例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构建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学习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对结果的追求,忽略了学生的知识获取过程。而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则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合作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它是以教师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并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共同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它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间的互动,帮助学生探索知识,促进学生对合作精神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质量,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合作学习中不断得到升华。

一、合作学习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多方面发展

合作学习是课堂分组讨论性学习,学生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与小组共同进退。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互帮互助来共同完成学习目标。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够使合作意识内化于心。在长期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在学习小组中取长补短。同时组内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这可以培养学生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间的互动,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也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突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普遍采取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通过知识的灌输。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自然而然的被认为是课堂的中心。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乐趣,只是被动性的接受知识,而没有发挥学习者的自主思考。合作学习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而教师在课堂学习中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可以利用充足的课堂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实现主体地位的转变。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为学生共同学习提供了基础和场所,学生通过共同学习和交流,锻炼了沟通和处理矛盾的能力,这使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也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通过合作学习不断克服困难,从而促成共同进步。合作学习不仅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现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互作。

4、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传统课堂中的教学核心,学生对教师普遍存在敬畏之心。合作学习使得师生之间的角色互换,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索,从而建立了师生平等的新型关系。新型关系的建立增加了课堂的互动,也改善了课堂氛围。民主性的课堂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基础。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构建

1、成立合作学习小组

成立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合作学习小组是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小组的确立需要一定的原则和依据,教师在进行分组前,需要了解班级内全体成员的基本情况,以保证组内合作更加顺利。合作学习小组需要建立在取长补短、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小组内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以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组间合作。组间合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由于学生需要通过合作进行学习,因此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实现小组带动成员的积极作用。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效率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进行文言文《马说》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将教学任务分配给合作学习小组,各小组通过诵读全文来进行读音的纠正,然后各自进行文章的翻译,最后小组内成员可以将译文进行对照。对于有差异的部分,小组间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相关文献进行统一,最后由组长在课堂中进行全文的翻译,由其他小组对他们的译文进行评价和提问,并由教师进行解答和评价。这种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升。

3、明确教学任务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学习中,教师应首先明确教学任务。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进行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在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筛选,这是由合作学习的特点决定的。教师需要选择难度适中的学习主题,并将学习任务明确的分派给各小组。各小组成员之间也应该进行明确的分工,以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明确给出了朱自清的生平、车站送别、父亲的动作、作者所表述的中心思想、写作手法等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学生可以在组内进行分工,分别负责查阅朱自清的生平简介、通读文章、联系以往作品中的写作技巧等对文章进行解读,勾画出不理解的部分,最后由班级讨论得出结论。

4、完善评价体制

科学客观的评价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指路明灯。评价应客观具体,教师在对学生合作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需要建立一整套体系来进行规范。教师的评价应多样且具体,还应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以及在班级中展开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寻求自信。例如,在进行作文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后,让学生分组进行作文的审阅,从中取长补短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教师要高度重视评价体系,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总结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它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合作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对初中语文知识进行开放性学习,以自主思考、团结互助为主要方式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使高效学习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趋势。但它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运用中不断完善。

作者:李耀林 单位: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谢虹.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原则[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4):14-14.

课堂讨论论文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讲方式;有效讨论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建构和谐的课堂,积极打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结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展开有效教学。而“学讲方式”下的有效讨论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积极指导,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保证。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有效讨论的意义

1.达成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有效讨论过程,教师通过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的布置,合理进行教学互动,能够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课堂中的讨论,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能够针对学习实际,制定更加完善的讨论内容,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教学内容。学生在讨论过程,能够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习惯,从而调动他们讨论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

2.调动学习积极性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沉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随着课堂讨论的实施,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积极进行讨论分析,从而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他们勇于探索,不断总结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今后的语文学习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此外,通过进一步的实践探讨,学生会更加重视团队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去协作,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讨论的策略

1.自主先学自主先学,精心准备

自主学习是教师一直提倡的一种高效学习方式。通过提前预习,学生既能够对新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又能够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应布置相关的自学任务,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当学生自主先学阶段结束之后,教师要帮助他们梳理出已经发现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留在课堂中去解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讨论,同时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空间,为他们创造更多思考的机会。比如,在学习《维生素C的故事》时,教师可在课前布置相关学习任务,让学生主动去了解什么是维生素,它的作用又是什么,维生素C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好处。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搜索资料的方式对其进行了解,也可以通过向家长提问来获得有关维生素C的知识。正式进入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将带着自己掌握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学习,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快地了解文章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是学生拓展知识与能力的阶段,也是彼此交流学习方法的过程。在正式进行小组讨论之前,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在学习交流结束之后,每个小组要将自己的讨论成果进行展示,并说出自己的讨论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学生的讨论结果利用黑板等工具展示出来,这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思路,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比如,在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这个小故事拆分成若干个小细节,然后在正式上课之前向学生抛出几个问题:“大臣劝服吴王的目的是什么?”“螳螂与蝉之间的关系有着怎样微妙的变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讨论,使学生能够在讨论中进一步了解文章主旨,在探究中了解文章所涉及的每一个形象。当小组讨论结束之后,通过成果的展示,不同小组之间能够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答案,从而进一步了解文章的内涵。

3.质疑拓展质疑拓展,强化能力

质疑拓展是深化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进一步拓展知识的必经阶段。在小组讨论结束之后,学生会陆续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更多的外界知识来辅助,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问题设置不同的知识讨论形式。语文学科中也会涉及许多能够动手实验的文章,所以,在深化知识,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阶段,教师可以运用课题研究或小实验的方式来辅助教学。比如,在学习《最佳路径》这篇课文时,各个小组对“为什么自然踩踏的路径是最佳路径”进行了集中讨论,在初步了解文章结构和中心思想之后,学生学会了结合更多的知识来分析这个问题,如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相关的文章都能够帮助学生找出答案。通过多渠道的探究,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当人们在行走时,如果按照修好的路径去走,会受到一定的束缚,而自然踩踏出的路径,使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感到更加轻松自在。可见,知识拓展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4.检测反馈检测反馈,小结反思

在学生进行有效讨论的过程中,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小结反思、检测反馈。小结反思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结构和学习成果进行回顾,并针对其中的问题再次进行讨论,进而绘制出相关的知识结构图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检测反馈则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评价行为,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比如,在学习《大自然的文字》这一课时,由于课文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文中所指的“文字”不仅仅是学生概念中的汉语和英语等文字,而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相关现象和特征。所以在反馈和小结环节,学生制作出关于“文字”的思维导图,并通过自己掌握到的知识对大自然中的“文字”进行相关的现象解释,比如,星星判断方向、大雁南飞代表秋天到来,燕子低飞代表要下大雨等,这些大自然的文字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检测反馈和小结反思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知识脉络图,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讨论既要讨论相关的教学内容,也要根据教学目标展开相关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的扩展,并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由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有其合理性与科学性,所以,为了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有效讨论的实施,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环节的顺序进行教学。在有效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还能够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更多的问题,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脉络,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在后续的有效讨论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总之,“有效讨论”指的是讨论内容围绕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展开。通过讨论,学生提高了学习认知,形成了良好的语文思维。为了保证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可以尝试采用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等方式,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萍.浅论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讨论的有效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4(12).

课堂讨论论文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课堂;提问及讨论设计

有效课堂一般由教学进度和过程划分为教学准备研究、课程体系研究、教学实施研究和教学评价研究,在教学实施研究中,又细分为提问及讨论设计研究、活动情景设计研究和影视化教学设计研究,本文将提问及讨论设计研究设为重点研究对象,进行设计研究。在教学提问的设计研究中,提问是指一定情境下,教学一方为促进学习而向接受教学一方抛出问题并期待学生积极反应和作答的一种教学行为。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提问及讨论在心理健康教育学中的重要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更需要与学生互动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课堂体验,也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沟通的媒介和桥梁。明确提问的功能,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是否知晓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参与欲、运用学生批判思维不断深化对自身和周遭的认识,从而加深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区分课堂提问的误区,尽可能避免表面热闹,无目的性提问,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现实需求性也强调提问具备有效性。所以要先找到问题,再研究更有价值的提问;设计出有效提问的策略,层层递进。

二、常见的教学提问误区

为避免无意义提问,先指出教学中常见的误区。第一,未精心设计的提问,随意发问,可能会脱离教学目标,分散学生思考;第二,只关注提问结果,忽略揭示规律的过程,提问思考的过程很重要;第三,提问指向不明,教师在语言表达组词成句时,使用冗长或凌乱措辞,学生难明其意,不知如何理解和作答;第四,频繁问答,华而不实,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看似教学互动,课堂氛围活跃,实则学生对所学难以研究深入,因为提问本身只停留在较浅层级交流;第五,提问过快,有时为赶课堂进度或节约时间,教师会在点名后直接提问让学生回答,由于没时间进行思考,学生会出现答非所问或沉默许久后问而不答。

三、探索教学中有价值的提问

余文森教授在谈及有效课堂时提到“真正有价值的提问是教师和学生都想探讨的问题。用真实的问题来构建知识的质量,还要善于运用问题来沟通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建构”。即现实性、开放性、逻辑性和双主体性。以往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甚至是学生在课堂中解决自身问题的一种途径,有价值的提问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学习如何运用于现实世界中。封闭性的问题,是朝着某个固定方向思考,只有一个或几个答案,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容易被受限制或因害怕错误而回避或胆怯不去思考,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标准答案或明确指向,开放性才有启发,能激发学生更愿意主动发散和扩展思维。逻辑性提问,需要教师用问题将学习内容组织成有效知识,层层深入或环环相扣,可以从深度上发展学习目标。双主体性,在教学环节中,教师不再是唯一主体,学生也可以提问教师,学生在自己提问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意识学以致用,推动自主学习。例如,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我一章中,从影视片段《无问西东》中提出,从“我眼中的我”,让学生思考如何开始认识自己,再提出“别人眼中的我”再到“我眼中的别人”,在现实中从客观角度认识自己,并无统一固定答案,三个问题顺序深入浅出,最后提出“谁在决定我”,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提问交流,更深入认识自我和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甚至正视自己的害怕与逃避,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好体会教学效果。

四、讨论的设计研究

讨论的形式按提问的范围、深度和时间,可分为班级讨论和分组讨论。班级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分组讨论是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以一个议题进行讨论;或按议题不同观点分成小组讨论;或按座次就近分组讨论。讨论时机。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适用于教学讨论,何时引入讨论,是关乎讨论有效和成功的前提。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适当的讨论可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提问及讨论设计研究中,注意提问的误区和价值的有效性,避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不同步或因误差导致价值有效性减弱,甚至出现无效性;避免泛化和偏题;因教师个人主观体验感不同,在教学实践中与自身认知产生偏差或冲突时,如何调适并正确引导学生;教学中自然展示同时不脱钩;对学生的情绪唤起状态保持觉察,适时适度给予引导等。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J].2009年10月第一版,2018年3月第二十五次印刷.

[2]王敏.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课堂提问的思考[J].中华少年,2016,11(32).

[3]王慧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01):27-28.

课堂讨论论文范文5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食品安全管理及技术人才迫在眉睫。文章针对食品安全课程教学的不足,提出问题导向的食品安全课程教学模式,并依据教学内容和食品安全热点凝练出了12个热点问题,以分析讨论热点问题为主线完成课程教学,课堂讨论,文献阅读,实验设计,以及期末考核。

[关键词]

食品安全;问题导向;教学改革

一、前言

食品安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食品安全学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课程,其既有独特的知识内涵和研究体系,又和社会文化相关联,涵盖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食品安全学的内容涉及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生物技术等12门课程。面对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何将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理念,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食品安全基础知识,对食品安全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从专业出发,客观地看待、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这成为摆在食品安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2]

二、食品安全学教学环节的不足

(一)食品安全学理论知识繁杂,教学模式单一

食品安全学课程内容多而杂,专业性强而又缺少系统联系。一方面,教师以理论知识为主体,注重基础内容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单纯记忆,没能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另一方面,选课学生通常已具备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围绕课本讲授会造成学生的重复学习。

(二)食品安全热点问题未能完全融入课堂教学

食品安全事件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教师虽然会以热点事件为例分析讲解,但与学生的互动不足,社会热点事件对理论教学的辅助作用有待强化;学生独立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热情不高,很难形成自己的认知,更不会结合所学知识去思考解决相关问题的途径。

(三)食品安全学文献阅读系统性不强

一方面,由于食品安全学涉及学科范围广,专业词汇丰富,单纯以翻译为目的的文献阅读,会造成学生注重文献语句,从而忽略对论文内容及创新点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很难对每一位学生的文献阅读情况进行考查,这造成学生文献阅读的积极性不高。

(四)食品安全学实验内容陈旧且脱离实际

食品安全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生活联系紧密。食品安全课程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重在强化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验内容比较单一,且同营养学实验和食品毒理学实验相重叠,这种实验没有体现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还会引起理论课与实验课内容相脱节。

(五)食品安全学考核方式不合理

传统考试以教材内容为主体,考试只是围绕基础知识设置内容。传统考试强调对学生掌握知识点程度的考查,忽略了对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判定。在此背景下,学生以书本为主,以教材为标杆,考前突击复习,单纯记忆课堂内容,对知识缺少创新或批判性思考。这极大削弱了学生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与思考的积极性。

三、食品安全学教学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内蒙古大学本科主干核心课程建设项目资助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建立问题导向的食品安全课程教学模式。[3]笔者打破食品安全学以章节为主线的授课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分为基础理论、实践应用以及热点问题,重点讲授专业性很强的基础知识。同时,笔者依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整理近几年的食品安全热点事件,凝练成12个课堂教学热点问题,以教师与学生共同讲授、共同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以问题阐述引领教师对知识点的讲授,以问题讨论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问题分析指引学生对文献的阅读,以问题探索作为学生实验课内容,以问题实例作为对学生的期末考核试题。

(一)基于热点问题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分为教师讲授与学生讲授。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及整体框架,对于热点问题,教师应重点讲授该问题的发展历史与研究进展,学生结合资料与教师共同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方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学生讲授要求学生围绕某一热点问题,课下收集资料,制作PPT,并做报告(7~10分钟)。基础理论中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是基础内容,也是学生未来深造、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知识,这部分以教师讲授为主,重点阐述引起食品污染的基本原理及特殊性。绪论是食品安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部分设计了人类食物变迁与食品安全,20世纪60年代日本食品安全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两个问题,以引导学生对食品安全过去、现状、未来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实践应用包括食品安全生产工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这部分内容专业性强,是基础知识的重要应用。教师应整体介绍食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安全问题,及其检测与预防措施,并对如HACCP等的基本概念作重点讲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选择基于大数据的食品安全监管,多学科交叉的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两个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学生独立完成牛肉干的安全及现代化生产,中华传统美食的安全两个题目的资料整理与课堂讨论。热点问题包括科技进步与食品安全、小议转基因食品、食品添加剂的不白之冤、亚硝酸盐的功与过、食品安全事件中的媒体责任、雾霾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等,这部分内容以教师讲授、师生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开展。

(二)基于热点问题的课堂讨论

学生自由组成3~5人的小组,围绕12个热点问题查阅资料,结合讲授内容,整理成PPT,课堂做报告(5~7分钟)。如某学生结合自己在台湾美食节收集的资料,讲了“中华传统美食蚵仔煎的安全与卫生”,从寄生虫污染、生产加工的化学性污染两方面详细介绍了该食品潜在的安全与卫生问题,理论与生活相结合。某学生学习小议转基因食品课程后,利用微信调查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看法。为提高学生参与的程度与积极性,学生组成评分组对课堂报告与学生讨论情况逐项打分,并将得分计入期末总成绩。教师对报告形式及内容简单点评,对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言及有新颖观点阐述的学生加分。

(三)基于热点问题的文献阅读

文献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补充,也是继续深造、参加工作获取专业信息的重要工具。教师结合授课内容与热点问题,从专业期刊上选取有代表性的综述论文,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1篇精读。同时,让学生撰写300字左右的文献阅读报告,报告应包含论述了什么问题,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此外,要求学生组成3人讨论小组,结合热点问题选择10篇相关实验性论文作为略读,读懂即可,不要求通篇翻译。阅读后每小组交一篇800字左右的小综述,内容包括拟解决什么问题,作者解决问题的途径及贡献,研究不足与展望。如某小组围绕亚硝酸盐这一热点问题,查阅了亚硝酸盐与癌症发生的相关论文,总结出亚硝酸盐致癌目前还存在一定争议。

(四)基于热点问题的实验与实践教学

开展问题导向的设计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设计、团队合作的能力。可以结合课堂热点问题与学生日常生活设置实验题目,让学生组成实验小组开展实验。实验分为3个阶段。实验论证阶段,要求每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标准法规等,给出试验设计方案。方案包括实验意义、原理、步骤、小组成员分工,以及仪器和试剂耗材等,制作PPT,并做报告(5~7分钟)。教师和学生点评实验方案,强调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实验进行阶段,以学生为主体,分工协作,独立订购药品,配制试剂,测定样品,记录数据,分析结果,教师只起到辅助作用。实验结束后,每个小组交一份300字左右的实验总结,总结包括研究结果、讨论与展望。教师不以实验结果好坏作为评分标准,重点引导学生基于实验数据分析结果,鼓励学生基于数据展开讨论,形成论点。实验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重新认识热点问题,为以后的毕业设计、专业实习打下基础。

(五)基于热点问题的期末试题设置

考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考查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手段。考试的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方法等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应打破考试卷面成绩决定学生期末成绩的惯例,变为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强化、规范平时成绩的评定过程,细化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保证平时成绩的准确、真实、有效。课程结束后的一周内即通过电子邮件向学生公布平时成绩及评分细则。设置选择、简答、论述、案例分析等易于学生发挥的题型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学生课堂报告作为考试内容,学生需要结合基础知识与课堂报告完成试题。如论述题“学生甲在课堂讨论中介绍了内蒙古牛肉干的安全与卫生;学生乙在课堂讨论中以靖江双鱼食品有限公司牛肉干为例详细介绍了HACCP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请结合已有知识和课堂报告阐述引起牛肉干安全的潜在的因素及HACCP的应用”。该试题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础知识,也要对课堂讨论有一定的了解。

作者:李冠华 单位: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芳,戴瑞彤,毛学英.改革开放30年农业院校食品安全的教学与科研发展状况[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9(4):324-326.

课堂讨论论文范文6

1.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性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程度、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第二,以教师为主导,整体把握课程并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修《中国茶文化》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学生家乡都有与茶文化相关的风俗习惯。每次开课的第一堂课,笔者以湘西苗族风俗习惯中与茶有关的婚俗以及湖南特有的虫屎茶等为例,亲身体会生活中的茶文化。

1.2体验式教学调动学生求知欲

一方面,在讲解茶的分类命名、茶的评鉴冲泡以及茶水礼仪等相关章节,笔者将代表性茶类和茶具带进课堂,并就每种茶和茶具的特点及用途当场示范“绿叶红镶边”、“三龙护鼎”和“凤凰三点头”等茶艺用语的真实含义;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随机抽取一种备用茶,推选代表初步判断茶叶品种和质量优劣,让学生对实物有切身的感性认识,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收集地方名茶,或利用课余时间到各大商场、超市和茶叶专卖店收集茶样,或自行调研茶叶价格和消费水平等。

2教学手段改革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把《中国茶文化》课件中文字、图形、影象、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数位化,并将其集成在一起,具有交互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茶的分类和茶的冲泡技艺等章节讲授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穿插播放了教学短片“六大茶类”和“茶艺表演”等短片;在讲解茶文化在电影等艺术创作的作用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电影“绿茶”和“茶色生香”等片段中以茶为载体的艺术表达形式。以上多媒体技术将《中国茶文化》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多元化考核体系改革

3.1课堂笔记与出勤

课堂笔记与出勤占总分的30%,其中课堂笔记随机检查2次,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占总分15%;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5%,缺课3次以上者视为自动放弃该公共选修课。笔者每次开课的第一节课重点强调了课堂笔记和出勤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积极出勤,并及时总结、记录课堂上的知识点。笔者在统计《中国茶文化》课程出勤时,每缺一次课扣3分,平时成绩少于12分。

3.2课件制作与课堂讨论

课件制作与课堂讨论占总分40%。笔者围绕当前茶文化的动态,准备了“茶文化发展是硬件重要还是软件重要”、“茶文化与生活”和“茶与健康”等10余项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组内成员明确分工,任选一项议题课后搜集资料,整理并制作ppt展示汇报,最后根据每组汇报情况展开讨论。每组汇报计时5分钟,教师及学生评委根据课件制作和汇报情况综合打分。以上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3课程论文写作

课程论文写作对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自主查阅科研文献和培养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术等综合素质发挥重要作用。公共选修课《中国茶文化》课程论文的写作是考核学生掌握茶文化系统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师规定课程论文的框架,学生自主选题,教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术写作规范要求。笔者以“爱茶者说”、“品茶品人”以及“茶品人品”等立题,要求学生从中任选其一,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字数3000左右。以上课程论文写作部分占总分30%。

4结语

课堂讨论论文范文7

(一)是语文教师的素质基础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从高考改革中可以清楚看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大量的文学知识(包括古代文学知识)及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而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侧重培养的就是写作中的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及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有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无疑是对本科生知识与技能的检阅与训练,并将惠及今后的教学。

(二)有益于语文教师的晋职论文写作

作为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他们最实际的问题是,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职称评聘,教学科研论文是其晋职必不可少的条件。可以说,完成一篇有质量的学士学位论文,将会为他们日后的职称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

(三)与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关系密切

从专业知识的角度看,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分量增加了;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分量增加了;今后的高考中,语文总分将大幅提高;随着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也尤显重要。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具备充分的古代文学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恰恰给毕业生提供了一次专业知识梳理与综合运用的机会,这对毕业生今后教学知识的积累、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二、选题———高师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写作的关键

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与教师职业关系如此密切,论文的写作自然不能偏废。那么如何才能完成一篇有质量的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呢?笔者以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很关键,好的选题等于论文成功了一半。选题要早,选题早就可以早动手,从而缓解与求职、升学在时间上的矛盾。选题也要巧,好的选题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尽量避免学生到网上粘贴、复制,应付了事。选题应该是师生共同的任务,需要在教学中精心摸索,老师的指导以及学生的兴趣是选题的关键。笔者以为选题最好能做到“三个结合”。

(一)与古代文学的学科教育相结合,从学生的兴趣中寻找好的选题

将教学与毕业论文选题挂钩,不失为培养能力的良好途径。因为要选题就必须发现问题,要发现问题就必须多读、多看、多思考。这样的选题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教师对选题的指导要切合学生的兴趣。其方式主要有二:

1.通过课程小论文,找到学生的兴趣

课程小论文篇幅短小,不限题目,要求不高,学生可以随意书写。很多时候,他们只是简单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但这简单的看法,往往就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是好的选题所在。笔者曾经给大三布置《红楼梦》作业,一学生对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发表了一点看法。之后笔者以《论贾宝玉的玉》作为他的毕业论文选题,近一年的时间,指导他反复阅读《红楼梦》,并查找相关资料,思考“玉”与宝玉形象、“玉”与作品主题的关系,进而完成了毕业论文。学生写得轻松,教师指导得也轻松,教学与选题的结合使师生都受益不浅。

2.通过课堂讨论寻找学生的兴趣

大学高段,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增强,对不少问题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课堂讨论越热烈越能显示学生的兴趣点,而且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一次对《三国演义》战争的讨论中,有学生对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性格十分感兴趣。后来笔者以《蜀魏战争与将帅性格》作为他的论文选题。该论文认为诸葛亮的“慎”与司马懿的“疑”是战争胜败关键,观点不一定成立,但能思考,有见解,与《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等选题相比,该文选题新,可操作性强。一次讨论,一个选题,一篇论文,一种能力,这就是教学与毕业论文选题结合的收获。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如果能用心细一点,努力发现学生课程论文及课堂讨论中有价值的思考;用力勤一点,尽早确立论文选题并给予尽可能多的指导,那么学生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及早进行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避免与求职、升学在时间上的冲突。与此同时,由于论文选题源于兴趣,言之有物,毕业论文的完成就能轻松裕如,同时还能避免写作中的抄袭、应付等不良现象,提高论文总体质量。

(二)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从老师的兴趣中寻找好的选题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中的古代文学教师,基本上都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他们在教学的同时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因此教学过程中适当、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科研动态、自己的科研情况,甚至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一些自己的研究,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拉近学习与学术的距离;另一方面还可以增进师生关系,增加自己的亲和力。

1.选择一些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学术热点作为论文选题

比如,近年来,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就是地域文化研究。在向学生介绍地域文化研究成果时,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让学生以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作为选题,研究名人自身、家族或作品等相关内容。这样的选题范围广、自由度大,又便于搜集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历史名人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增强写作欲望,甚至增强家乡自豪感。

2.选择与学生所学相关、与自己的研究相关的内容作为选题

与学生上课内容有关联,不会使他们觉得生疏、有距离感,从而望而却步;与教师的研究内容相关,往往容易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师生彼此互相沟通。再者,教师的研究本身强调创新,因此将学生带入自己的研究领域,对学生必然会有所启发,教师指导也相对轻松。此外,教学相长,学生的思考也可能会触发教师的灵感,解决研究的瓶颈,促进教师的研究。这样的选题,或许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因为是老师自己在研究或曾经研究过的,对学生会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也是切实可行的。

(三)与时代结合,在现实中寻找选题

古代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古代的文化、文学作品,它们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精神的东西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将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与时代结合,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发掘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与意义。古代文学中有不少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作品的研读和比较阅读,可以很好地提炼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如可将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红楼梦》《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等的影视改编本作为选题,探讨原作与今天改编本的不同,探讨改编的得与失,从而发掘出内在的人文精神与时代精神。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是学会比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是在比较中对传统文化有新的认识。三是由今及古,易于产生兴趣。

三、结语

课堂讨论论文范文8

笔者所在的学校为地处西部的一所财经类大学,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从2008年开设以来,一直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授课,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经历了从必修课到选修课的变更,课时安排为32学时,周学时2学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不好学,理由是比较文学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庞杂,让他们感觉既不像纯理论课程如文学理论课,又不像文学史课程。鉴于课程学时少、学理性强、学生学习困难这一情况,笔者首先在课程内容上进行调整,不再对教材内容按照第一章到最后一章的顺序进行面面俱到的讲授,而是侧重于普及学理知识,有选择性地以专题形式来组织教学,例如分为比较文学学科发展概述、研究类型介绍、中西文学比较经典案例赏析等。因为学生并非专攻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所以只要能让他们建立起对已学的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整体认识,初步形成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观察文学现象和形成比较的意识,即意味着做到了让学生学有所获。为了做到这一点,在利用专题来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始终强调基本概念的重要性。因为学生只有厘清了基本概念,才能建立对该学科的理论认识。例如,在梳理学科发展脉络时,“比较”就成为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立足相应的阅读文献,调动学生探寻不同理论家围绕“比较”所进行争论的意义,探讨“文学比较”和“比较文学”的区别,这就为学生正确地理解比较文学之“比较”的独特含义奠定了基础。但仅拘泥于基本概念是不够的,还应该适时将当前的学术动态带入课堂,这也是比较文学学科的开放性所决定的。恰如陈惇先生所言:“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但是,教学如果在理论上兜圈子,必然把一门生动的课程讲得死气沉沉,索然无味。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打开过去未能注意的天地,解决了未能解决的问题。新的学术领域、新的研究课题、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是本学科的特长。”事实上,比较文学学科从19世纪末建立开始,就一直处于不断的争论之中,而这也为其发展、创新奠定了基础。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女性主义思潮、后殖民主义理论、文化研究等冲击和影响下,关于比较文学学科是否死亡在中外学界都引起极大争论,为此,适时将最新的学术动态引入课堂,不断更新课程知识,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概况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模式上的改革: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注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在这种信息的“单向传递”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也只能依靠期末考试的分数来判定。鉴于比较文学的学理性和专业性较强,如果仍强调以教师讲授为主,很有可能将比较文学课程变成死气沉沉的理论课。为此,在教学模式上笔者采用“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力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正如诸多教改成果所示,课堂讨论改变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从地位,让学生从单纯地听课变成主动参与课程。但课堂讨论必须有的放矢,且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应该合理设计问题并把控好时间,这样才能达到师生互动又保证课堂教学秩序的目的。而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教学,既可以避免学生对理论感到“空而玄”,又能通过例证印证学理阐释,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并吃透艰深的学理知识。举例来说,针对课程教学内容以专题讲授形式来呈现,笔者为每个专题选择了两到三篇中英文阅读文献作为典型案例,每篇文献皆提出三个问题供学生在课后阅读时回答。根据阅读文献的难易程度,笔者或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协作完成,或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口头汇报。在听取学生汇报后,教师应该给予点评,形成自由的师生互动的讨论氛围。比方说,在讲授比较文学研究类型专题时,对于法国学派提出的影响研究,由于涉及史料考证、翻译、传播等多种学科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为此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两篇学术论文作为案例,一篇是英文范文《寒山诗在远东和美国的接受》,一篇则是中文范文,即范存忠先生的《<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笔者要求他们除了写出每篇文章的分析框架外,还要梳理出作品传播的时间、媒介、路线、价值及意义等,这就把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学生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讨论,教师最后在点评时又结合学理进行总结,这就让学生对影响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等建立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三、合理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应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资源。这体现为两个层面:

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尽管比较文学课程开设在第七学期,学生同时也面临着写作毕业论文的压力,但在课后调查中笔者发现,竟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查找资料只会借助“百度”作为唯一的网络渠道,而从未使用过学校图书馆的网络资源。事实上,在我校的图书馆网站上,除了购买各种电子图书之外,还购买了如维普学术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等资料。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帮助其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笔者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借助这些网络资源参与进教学中来。例如,在讲解平行研究这一研究类型时,笔者推荐了《中国比较文学》刊物,让学生去图书馆网站上查找发表在该杂志上的平行研究方面的论文,要求学生从中挑选一篇认真研读,并在课堂进行“论文推荐”展示。在结束该章教学后的调查中,学生普遍表示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对该研究方法的认识,而且对自己写作毕业论文帮助很大。

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视频资源,调剂学生听课情绪。在高校教学日益走向现代化的当下,影视媒介资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已逐渐受到教学同人的重视。在比较文学课堂上适当运用一些电影、电视等视频资源,可以减少学生对该课程的畏难情绪。例如,关于比较文学中的跨学科研究,就可以选择一两部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并让学生在结束观影后讨论电影和文学之间建立跨学科比较的依据、电影作品对文学作品是否有改编、其体现在哪些方面、电影对于文学叙述方式的运用等问题。利用这些视频资源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而且也从实践的层面有助于他们掌握研究方法。除了影视媒介资源之外,还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名家讲座的视频资源进行播放,超星学术视频网站上有大量类似的资料可供免费下载。例如笔者在讲授比较文学学科发展概述时,就在课堂上播放了乐黛云先生的《21世纪的比较文学》讲座的部分片段,既让学生领略到名家风采,又有利于比较文学教学的多样化和形象化。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