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风险问题探析(5篇)

高校财务风险问题探析(5篇)

第一篇: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探析

一、高校财务风险概述

高校的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因资金运动所导致的某种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集中表现为资金短缺,难以按时偿还银行贷款,难以支付基建工程款等。高校财务风险存在于其资金运动的每一个阶段,主要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财务内部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高校教学、科研、生产和发展建设产生重大影响。高校作为非营利机构,它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高校存在总体失衡风险、贷款风险、资金运作风险、校办企业财务风险四个方面。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特征

高校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很强的破坏性的特征。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越来越多地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来提升自身实力,高校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目前高校举债的普遍做法是借新债还旧债,即利息按时计付,贷款展期,贷款规模不断增大。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加大投入来改善办学条件塑造学校的全新形象,付出较高的条件吸引高层次人才,增大科研投入资金,努力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提高学校的品牌效应,提高管理成本确保教学质量。这些投入都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成本,很多高校都通过银行贷款来弥补资金不足的问题。但由于高校还债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高校在负债办学过程中,存在着由于负债过度而无法按期还本付息、日常运营困难的风险。如果债务过重,不仅影响高校的正常财务支付,而且影响按时偿还贷款的本息,导致举债高校的财务风险。

三、建立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高校财务风险是由于借入资金而导致将来可能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导致财务危险发生,使高校蒙受经济损失的风险。高校财务风险有其特点,如在筹资方面有较强的政策性,在开支方面不具备补偿性,在产品方面没有盈利性,在周转方面缺乏再生能力等。因此,高校并非在资金流转的每一环节都存在与企业等量级的风险,也就不能以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指标来套用反映高校财务风险的指标,而要选取能反映高校财务风险特点的评价指标。主要表现在流动资金可能短缺,可能出现不能正常支付工资,缺少资金用于日常开支等现象;“债务过度”意味着管理不善,主要表现为举债的盲目性,银行贷款增加迅速,超过其最大经济承受能力。“不注重资金使用效益”意味着效益不佳,具体表现为投资盲目、不进行科学论证,支出控制不利等。衡量财务风险指标,理应从这些方面进行考察,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财务风险的实质。

四、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高等学校财务风险评价中最关键的是选择高敏感性的重点预警指标,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高等学校综合财务状况以及对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由于高等院校存在众多的财务风险,如何有效地全面衡量高等学校在负债和风险方面承受的能力,选择科学合理的风险指标就显得尤其重要。根据高校财务风险的构成要素和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高校自身的特点。现从偿债能力、运营绩效能力、收益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四个方面的财务指标来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一)偿债能力指标

资产负债率,利用该指标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学校的资产负债率低,说明学校的净资产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财务风险程度。从高校的性质来看,资产负债率保持在较低的比例上较为合适,高校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为40%-60%。当高校资产负债率大于60%,就应该发出预警信号。资产负债率大于1,说明高校财务状况已严重恶化。收入负债率,收入负债是由于高校借款的偿还必然依赖于未来的收入,它反映学校年收入承受财务风险的程度,借债比率越高,风险越大,会对学校的发展形成威胁。流动比率,反映高校用可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反映高校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权益越有保证。流动比率高,不仅反映高校拥有的营运资金多,可用以抵偿债务,而且表明高校可以变现的资产数额大,债权人遭受损失的风险小。一般认为1-2的比例比较适宜,它表明高校财务状况稳定可靠,除了满足日常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需要外,还有足够的财力偿付到期短期债务。如果比例过低,则表明高校可能难以如期偿还债务。但是,流动比率也不能过高,过高则表明高校流动资产占用较多,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高校的获利能力。现实支付能力,现实支付能力指标是指高校年末货币资金结存数与月均支出额的比值,它用来预测高校近期正常的支付能力。现实支付能力指标反映高校货币资金可供正常运行周转所需的周转月份数。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越强;反之,高校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越弱。潜在支付能力,潜在支付能力A5=(年末银行存款+年末现金+年末应收票据+年末债券投资+年末借出款-年末借入款-年末应缴财政专户-年末应缴税金)/学校全年支出类月均支出额,该指标是用年末全部货币资金的结存额加上可变现的债券投资、应收票据、借出款,减去借入款、应缴财政专户和应交税金的值,与全年月均支出额相比,计算出年末速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资产可供正常支付的周转月数。表明学校年末存款能满足学校支出的月份。该指标值越大,表明潜在的支付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一般应满足3-4个月的支付能力。

(二)运营绩效能力指标

收入支出比率,该比率是指高校本年度经费总收入与经费总支出的比值。如果总收入小于总支出,该比值小于1,说明高校该年度出现负债和赤字,已动用历年财务结余;反之,若总收入大于总支出,该比值大于1,说明高校该年度财务运行正常,指标值不应过低。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反映高校合理安排资金的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用于发展投入的资金大。一般以0.5为宜。经费自给率,经费自给率用来衡量收入满足经常性支出程度的指标,说明高校利用自身资源的能力大小。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的管理绩效越好;反之,管理绩效越差。对于高校,该指标值正常值在50%左右为好。净资产收入比率,资产收入比率反映高校每一元钱的净资产能创造多少收入。该比率与收入成正比,与净资产投入成反比。该比率值越大,表明用一定的净资产投入得到的收入越多或者得到一定的收入投入的净资产越少,也即其收益能力越强;反之,其收益能力越弱。指标值过低应引以关注。投资收益率,其中,校办企业投资=(期初校办企业投资+期末校办企业投资)/2,投资收益率反映高校对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收益状况,是衡量高校经济管理工作中对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投资的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志,也体现了高校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将其科技成果转化为收益的能力。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投资收益效果越好;反之,投资收益效果越差。该指标值过低应引以关注。

(三)收益能力指标

现金净资产增长率,它反映高校流动资金中现金的运作风险状况,更深刻地反映高校的成长能力。该比率越大,表明高校的发展潜力越大,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小;反之,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自有资金动用程度指标是指高校应由自有资金负担的年未应收及暂付款、对外投资、借出款占自有资金的比重。所谓自有资金,是指实际上高校可以支配的自有财力,包括事业基金以及专用基金中扣除留本基金的部分。该指标值越小,表示高校实际自有资金动用越少;反之,该指标值越大,则高校未来的发展越有可能受到制约。其它资金动用程度,其他资金动用程度指标是指高校应由自有资金负担的年末应收及暂付款、对外投资、借出款占非自有资金的比重。所谓非自有资金,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所有权不属于学校的经费,比如各类负债和年末的未完项目收支差额等等。该指标值越小,表示高校其他资金动用程度越低,高校财务风险越小;反之,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其他资金占用程度越高,高校财务风险越大。货币资金支出比率,该比率反映高校每份支出需要多少货币资金作为保障,即高校未来货币资金的刚性满足程度。该比率越高,表明高校未来的总支出中货币资金支出的保障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该指标值不应过低。

(四)发展潜力指标

发展潜力反映了高等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高等学校管理者不能只局限于当前的学校发展状况,还应面向未来,为长期的办学规模扩大和经济效益增长储蓄良好支撑条件。一个学校发展潜力不足,说明其未来财务风险将会加大。属于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主要有:资产权益比率、货币资金支出比率、事业基金可利用率,银行存款保障率等。资产权益比率=净资产/总资产,资产权益比率反映高等学校总资产中净资产所占的比例,该比率越高,表明未来学校可动用的净资产越多,反之则越少。该指标警戒线,需要根据高等学校实际情况确定,指标值过低或过高均应引以关注。事业基金可用率=(事业基金-借出款-对外投资)/事业基金,事业基金可用率是指年末学校可动用的事业基金占事业基金总数的比例。它用于衡量学校事业基金可动用程度,比值越高,反映学校调剂弥补预算缺口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越低。该指标警戒线,需要根据高等学校实际情况确定,指标值过低应引以关注。银行存款保障率=负债/(银行存款余额+现金余额),银行存款保障率是衡量学校财务部门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它反映学校各项资金的调剂能力。这一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学校资金调剂能力越差,风险越大。指标数值越小,说明学校负债资金有保障,风险较小。该项指标一般应该保持在80%-150%之间。项目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项目支出/总支出,项目支出是指学校为完成特定的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主要用于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之外的项目计划发生的相应支出,主要用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因此,项目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反映了学校用于发展的支出比率。该指标在一定范围内大,表明学校用于事业发展上的资金相对多,说明学校事业处在发展上升阶段;在一定范围内小,则表明学校用于发展的资金相对较少,学校事业基本处于稳定阶段。

五、总结

上述指标体系,只是从总体角度,粗线条概括地对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进行设计,尚不具体充分。在实际运用时,各高校应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以达到完善高校财务风险量化管理之目的。高校财务危机日益凸显,它已对高校的远期发展埋下了隐患。因此对于高校的财务风险评价及预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艳丽 单位:黄淮学院财务处

第二篇:高校规模发展战略财务风险研究

一、高校规模发展及财务风险概述

高校规模发展,是目前高校扩张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一种外延性的发展,它更多的关注学校的发展规模,与内涵发展的意义相反,内涵发展更关注学校的教学质量的发展。高校规模发展,主要表现在高校建地面积的增加,比如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开始圈地建设新校区,便是高校规模发展的代表。高校规模发展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也符合了人们的需要。一个学校的规模及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这个学校的整体素质。高校规模发展中的财务风险,便是指学校在发展中可能面临的一系列不可控的财务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高校的实际收益与预算收益不一致,从而给高校的财政管理带来问题,并最终给高校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就目前而言,高校规模发展中最大的风险便是学校在发展中因为各种不可控因素导致学校的收入难以按期偿还其在扩张中的贷款。各个发展中的高校都可能面临这种财务风险,但是由于部分高校的扩张还处于起步阶段,暂时没有意识到这种风险的存在。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只要高校对外有负债,便会发现这种风险的存在。而如果高校的财务管理出现问题,学校收支不平衡,或者出现其他意外情况,这种风险便随时可能影响到高校的发展。不过,只要高校坚持科学的财务管理,进行规模发展,严格遵守发展规律,做好财政管控和风险预警,将学校发展规模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种财务风险便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二、高校规模发展战略中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部分高校盲目扩张

部分高校为了跟风,盲目扩大学校规模,建设新校区,开设新专业,而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最终导致学校资金紧张,负债累累。高校作为一个教育性机构,本身资金来源就比较少,再加上近年来各个学校的扩招,更使得各大高校尤其是部分专业比较冷门的高校面临生存的压力。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各个高校开始加大对学校设施的建设力度,并着力改善校园学习环境,很多高校都建设了新校区,并开设了新专业,聘请新的任课教师。而这一切都需要很大一笔资金支持。但是有的学校没有考虑到自身实际情况,盲目跟风,没有预警到扩张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最终导致学校资金紧张。

(二)收入渠道狭窄

收入渠道狭窄是高校扩张中的另一个财务风险的成因。一般来说,高校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每学年学生所缴纳的费用及国家的财政补贴。部分理工科和医科学校可能会有自己的工厂、医院等,但文科类院校的收入实在有限,可能仅仅能够维持日常的运营,比如工作人员工资、学校设施管理费用、水电取暖等费用等。而一旦扩建,大部分学校都选择了贷款。这对高校尤其是除了招生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高校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三)负债超过限额

部分高校为了扩张,不进行财政预算和风险评估,盲目进行扩张,大力投入资金,最终导致学校负债累累,超过了自身的实际还款能力。一直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走规模发展之路,但是近年来,受到扩招的影响,有的高校在发展中变得浮躁。在规模发展中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没有遵循规模发展的规律,在扩张前没有合理的财政预算,最终导致学校的负债超过限额,增加了学校的财务负担。

(四)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

财务管理机制是一个企业合理发展的保证,高校的发展也不例外。目前很多高校在发展中,忽视了财务管理机制的建立,导致学校的财务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给后期的发展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很多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只注重扩大学校的收入来源,却忽视了资金的管理和扩张中的财务预算,导致资金浪费比较严重,收入和支出不成正比。

三、控制高校规模发展中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合理控制招生规模,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合理控制招生规模,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是控制高校规模发展中财务风险的重要举措。部分高校盲目扩张,为了增加学校收入不断开设新的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最后由于学生人数增多,又不得不扩大学校规模,建设新的校区。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校毫无规划地进行扩张,收入有限而开支越来越大,导致学校的财政越来越紧张。要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必须要合理控制招生规模,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并不断地提升自己,在合理的范围内逐渐实现有规划的规模扩张。

(二)拓宽融资渠道,分解还贷压力

要控制高校发展中的财务风险,必须要拓宽融资渠道,分解还贷压力。高校的收入来源有限,而贷款渠道也比较狭窄,要实现高校资金的合理配置,减轻学校的债务负担,必须要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还贷能力,比如,学校可以将老校区空置出来,出租或者将土地出让,收回部分资金进行还贷;学校在还贷时可以做一个规划,对贷款进行分解,分年分批偿还贷款,从而分解还贷压力。

(三)从总量上控制贷款规模

高校在贷款前要做好规划,从总量上控制贷款规模,不能盲目进行扩张,要把贷款数额控制在学校自身可承受的限额内。学校在规模发展的过程中,切不可不切实际,盲目扩建,而是要实行总量控制,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学校可承担的范围内。

(四)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是高校规模发展的根本保证。合适的财务管理机制能够有效使高校在发展中实现开源节流。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首先要对高校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资金做一个初步的预估;然后再根据科学的预算做一个详细的成本核算,在规模发展的过程中构建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各个高校都应当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必要时对财务岗位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除此之外,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应当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一般而言,一个高校的规模越大,财务风险可控性越差。但是在目前的高校发展中,部分高校盲目地扩大学校规模,却没有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导致发展后期出现账款被银行冻结,资金链断裂的现象。并且,部分高校对学校的运营成本没有进行合理的预估,导致在学校投入使用后,学校开支太大,财政方面压力增加。而由于没有风险预警,学校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准备,面对财务问题束手无策,最终影响了高校的发展。因此,除了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外,各个高校还应当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这样才能让学校管理者提前预知学校发展中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并及时进行调控和预防,或者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应对财务风险。

(五)政府给予必要支持

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度。面对高校扩张中的财务风险,政府要加强管理,并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一个高校一旦面临财务风险,收不抵支,便可能会通过降低教育经费投入等方式来实现节流,这样必然会导致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为了保证学校的教学水平,政府在做好管理的同时,可以在必要时候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高校的发展给予财政上的支持,比如,通过补贴贷款利息或者拨款等方式减轻高校的财务负担,从而降低高校在规模发展中的财务风险。

四、结束语

高校财务可持续发展早已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及稳态生存的重要内容,我国学者注重其财务风险分析主要理论模型及成因和策略,国外学者则注重高校自身负债水平方面的问题,同时针对该方面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张,使得高校诸多硬件投入均依靠银行信贷资金,财政投资资金方面并未跟上,再加上物价水平及银行贷款利息的持续攀升,这时很多高校资金方面压力逐渐增大,使得高校规模发展战略中出现各种财务风险。实现高校规模发展中的风险控制,各个高校必须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合理控制招生规模,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拓宽融资渠道,分解还贷压力;从总量上控制贷款规模;并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

作者:丁立红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第三篇:高校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渠道探析

一、目前高校财务状况

由于国家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所以政府加速了高等教育部署的发展,进行扩招政策,高校在校生数量不断增加。在校生人数的增加使得原有的教学资源不足,大部分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社会教育资源的竞争也随之日益激烈。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状况存在内部控制不完善、财务收支不平衡、过度借贷状况。高校的收入由单一的财政拨款,变成多渠道筹资。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模式也有了变化,原本采用的收付实现制很难完成高等教育发展后的要求,并且容易造成财务上的疏漏。因此,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往往落后大学学院的发展。高校财务收支不平衡,指的是收入与支出在较长时间内出现较大缺口,即收不抵支。高校的收不抵支与企业有所区别,指的是缺乏现金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逐渐走向自由办学,高校收到和筹资的资金的使用不再像多年前那样由上级安排严格控制。自从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之后,高校在校生人数高速增。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向银行贷款。特别是在扩招之后,高校扩招相关建设投资追加5000多个亿,其中40%是贷款。大额的贷款,一旦等到偿债高峰,高校将会面临极大的营运困难,财务风险可想而知。当下我国约束高校管理的机制暂不健全,高校内部和政府有关部门监督力度不够,甚至某些监督的制度、措施都存在漏洞或者缺乏。由于体制的缘故,有关部门的管理能力有限,以往大部分的管理办法还在一如既往的沿用。有关部门管理人员的思维理念难以跟上社会的发展,管理人员的素质跟不上智能的变化,管理方式也较为单一。若是这些管理人员不熟悉高校财务方面的知识,则难以胜任自己的职位,给高校的财务工作带来不便,影响高校的发展。由于政府目前宏观管理的运行机制还未健全,财务政策的制定才会过度依赖行政,有关部门在战略预测、提供信息、监督监管等方面的能力急需提高。部分高校的内部财务监管制度不科学、不健全,导致监管不严,从而容易发生贪污受贿、乱用公款、浪费等现象。外部和内部的监管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不利于学校发展的事情才会不时发生。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学生上缴的学费,而高校的贷款及利息也主要通过拨款和学费来偿还。高校的日常开支包括教职工的工薪、电话费、水电费、科研费用等,收入的资金减去支出的费用即使比较盈余,但是与庞大的债务相比就算不是杯水车薪,也相去甚远。每年的学费虽然很多,但是学生人数、教职工人数众多,需要支出的费用很多,并且学费的标准国家也有相应的标准。

二、高校财务风险控制

高校目前主要存在债务风险、投资风险、流动性和制度性风险。针对这集中风险,我们可以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以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减少或是避免风险的产生,为高校的良好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政府应加强基本建设的监督管理,防止高校产生不必要的债务。建立健全完善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共同承担办学和培养费用,学校可通过各地校友会对学校进行捐赠的方式来广泛筹措学校发展资金的短缺。同时财政部门应做好带头工作,协助高校化解债务。协调各学校的资源,减少成本的还款。完善高校贷款制度,是避免高校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措施,具体内容和制度,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规范。虽然在短时间内贷款可以解决暂时的困境,但是总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贷款会产生利息并且到期必须偿还,如果高校的偿债能力不足,则会在贷款到期日难以偿还,产生财务风险。为了避免财务风险的产生,必须按规定科学的使用资金。高校要制定必要的对外投资经济责任制度,正确履行《高等教育法》、加强对外投资管理能力,以避免在这一过程中造成的损失。要加强对责任单位、负责人的监督与管理,对项目要进行严格的审核,使资金科学合理的使用,从而获得更大效益。对外投资一定要小心谨慎,避免盲目,决不能因为一时偷懒而减少必要的程序。

三、小结

通过理论与实例的探讨,高校财务风险虽然永远不可能消失,但是可以控制和防范,通过相应的指标可以判断出潜在的风险,并据此作出相应合理且科学的反应,以便防范风险带来严重的后果。相信经过若干年的发展,高校财务风险将不再成为困扰高校发展的一块绊脚石。

作者:王萌 单位: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会计学与财务管理系

第四篇:高校财务风险成因与控制探析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现状分析

1.债务偿还风险

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招生人数的增加,校园基础设施扩建等资金需求量的增大,财政补助资金、教学及科研活动收入等主要资金来源仅能满足基本教学、科研支出,而面对基础设施、教学环境等大规模资金投资,高校只能通过从银行贷款来解决资金需求。银行贷款虽部分缓解了高校资金短缺的状况,但是这种基础建设投资本身不会形成快速的收益且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贷款的偿还主要依赖高校学生学费收入,高校背负着沉重的还款负担,面临较大的债务风险,财务结构日益恶化,偿债能力逐渐降低,降低高校再融资能力。

2.投资扩建风险

高校规模的扩张要求投资基础建设项目,同时也要及时加强对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投资。但是很多高校不顾自己的资金负荷能力,对投资项目不认真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投资随意性较大,导致资金流动性风险加大;浪费资金、资产流失等现象较为严重;其次,一些高校投资产业的经济效益差,投资收益不佳;还有些高校甚至将资金用于股票以及其他风险性债券投资,加剧投资风险,可能会造成巨额的资金亏损。

3.资金日常管理风险

高校资金运动的主体表现形式是现金的收支活动,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制度下,高校虽然非常重视对收支活动的控制,但对现金流量的日常控制却重视不足,极易造成现金日常运转困难的情况。高校资金活动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现实中,高校的资金预算管理不严格,预算管理存在编制过程不精细、不透明,编制仓促,各部门的预算内容不能准确、全面的反映具体的财务活动,预算对高校未来的资金使用方向无法准确定位。预算使用中,一些领导预算意识不强,批准经费随意性大,预算变更较为频繁,不能严格执行预算。由于高校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资金用量大,往往出现财务赤字,加剧了财务风险。另外,因多种原因,一些高校学生欠缴学费现象较为普遍,欠费使财务风险加大。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财务风险评估系统不完善

企业会破产。与企业不同,以公办为主的高校实行部省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是其资金主要来源,高校不会像企业那样破产。政府与高校在经费支持上就像“父子”关系,这种管理体制造成了高校领导者经济责任意识差,高校纷纷举借债务,债务还不起,政府最终会埋单。对于高校快速扩张,财政拨款虽然不断在增长,但仍无法满足投资扩张的需要,而且,由于国家财政教育资金投入的倾斜,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高校因当地政府财力投入不足,只能通过巨额的银行贷款解决基础建设投资的资金需要。银行债务产生的高额利息影响学校日常活动资金的运转,甚至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以及教职工的收入,阻碍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监督机制不完善,预算约束不力

在高校投资建设中,由于领导权力过于集中、一些基建和采购等大的项目的话语权基本上掌握在主要领导者手中,监督机制的不完善,监管缺位,内部审计形同虚设,一些人从中收受贿赂,为财务风险埋下了隐患。由于政府无法有效地全面监管高校财务的预算执行情况,只能监督抽查。高校目前预算编制采用的是传统增量编制法,各部门想方设法每年在上年基础上增加预算额,而忽视实际需要。预算编制人员也主要是各个部门掌握资金的领导和财务部门的人员,人力和时间有限,有些公用类预算项目不能具体落实到每项工作、每个人,预算编制过于简单,编制过程不精细、透明性差,一般人员基本不参与预算编制工作。预算执行环节中,政府一般对财政补助资金和财政专户核拨资金的预算不予调整,其余预算部分高校可自行调整,只需要向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备案,预算执行中有一定的灵活性,缺乏刚性。预算反馈机制和奖惩机制不健全。普通教工因为不参与预算,对预算内容不清楚,也无法有效对预算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预算的软约束加大了高校领导者在有些公用项目开支上随意超预算、变更预算的情况,时常出现挪用公款、铺张浪费等现象,甚至出现终止一些未完工的项目等现象,极大浪费了资金却不承担财务损失的责任。这使得高校及高校内部责任人承担经济损失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导致高校资源使用效率低,风险加剧。

3.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问责机制缺乏

由于高校不可能倒闭,高校领导虽拥有管理权,在现行管理体制下,责任的承担者最终是政府,高校领导者对高校不负最终责任。而且,高校领导实行任期制,政府对高校领导的政绩考核没有把财务绩效的考核与评价作为重点,也没有建立起对高校领导者的财务方面完善的问责机制,不能及时追究高校领导者的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责任,即使追究,大多数也是事后追究,而财务损失已难挽回。高校领导者为追求自己任期内的政绩工程,不从学校的实际财务状况出发,提高高校银行贷款的金额,投资一些规模较大的项目,造成了巨额债务本息,增加高校债务偿还风险,这种风险也不会对领导者利益造成严重后果。部分高校还出现前任借钱,后任还钱的问题,大量债务需要用大量预算额度进行偿还,这种超前消费的行为,导致高校出现债务负担沉重的财务风险。

三、高校财务风险的控制

1.加强法人治理,完善监督及问责机制

由于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领导责任意识不强,政府应转变职能,进一步明确与高校及其领导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加强对高校宏观指导。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让教代会真正发挥其充分的作用,使重大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得到保障,避免领导者的一言堂。要把财务风险控制的责任分级落实到具体人,明确高校各层级财务风险管理责任人,增强其风险防控意识,保障财务活动的安全性。为加强财务监督力度,还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多方位财务监督体系,通过财政、主管以及审计等政府职能部门及教代会等监督财务活动风险,组织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进行社会审计监督。进一步制定科学的责任考核和严格的财务问责制度,对高校已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或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的行为责任人要依法追究其经济责任。多方位的监督体系和严格的问责制能加强各级领导经济责任和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在财务决策上减少高校对政府的依赖行为,有效控制财务风险。

2.完善预算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高校要切实完善预算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部门的职能,提高预算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落实全员参与预算的编制和实施,细化预算的编制过程,有些项目应采用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先进的预算编制法,全面协调各部门活动。把所有经济活动都要纳入预算体系范围,杜绝账外账、小金库的资金违法违规行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各级领导严格按照预算审批支出金额,加强对预算资金执行的刚性管理。建立和完善对预算考核情况的评价和奖惩机制,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3.构建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构建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结合高校财务活动的特点,设置合理的指标临界值,认真分析导致高校财务风险的深层次成因,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源上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成应包括货币资金、日常运营资金、基建投资项目资金和负债资金等全面的预警管理模块。还应健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从制度上控制财务风险,落实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规模较小的工程投资和零星采购可采用内部审计的形式,工程投资规模较大和采购金额较大的项目先内审,然后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再审可采用内外结合的审计方式,从制度上最大限度地避免漏洞,防范管理上的风险。

4.加强校企合作,为地方经济服务

高校通常可通过拓宽筹资渠道、创新筹资等方式缓解自身资金压力,采用高校与企业合作共赢的模式。高校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可以将研究成果在企业转化成产品使企业从中获益;企业可为高校提供研究经费和实践平台,实现人才交流,双方互利共赢。校企合作模式为高校增加了横向科研经费、改善了科研条件,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学校资金压力和偿债风险。高校还应努力寻求校政合作,实现高校与地方政府协同发展,发挥高校在人才和学科方面的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高校对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进行理论论证,提供决策的合理性建议;地方政府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为高校提供支持与保障,使高校的财务风险直接或间接地得到化解,促进了双方的发展。

作者:马国清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第五篇:高校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构建探析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来源

(一)高校投资风险

当前,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为了满足师生对教学资源的各项需求,高校进行投资建设是增加财务来源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这一阶段,教育部门在培养学生的质量以及教学评估等方面都有要求,部分高校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在没有经过调查评估的前提下盲目扩建,不仅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存在资金使用不当现象的情况。另外,高校内部的各项采购活动、基建工程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这期间很容易出现支付风险问题。《高校财务制度》指出,高校可以对拥有的闲置资源通过货币、实物等形式向其它单位进行投资。这一规定有利也有弊,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资产,获得增值效应;另一方面,投资决策不当很容易给高校造成经济损失。在高校实际投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没有经过可行性论证,盲目投资的情况,这部分投资导致的收支不稳定性非常明显。此外,部分高校存在违章使用教学资金,进行高风险投资的情况,这些情况都会加大财务风险。

(二)内部财务控制风险

许多高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结构,财务系统不健全,财务违规使用、财务信息丢失、会计核算出错、收支不实等问题。部分领导干部滥用职权制造财务系统漏洞,例如,利用学校基建工程建设、后勤、学生入学、设备采购、图书采购等机会进行权钱交易。此外,部分人员如财务人员没能及时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技能,不能适应当前高科技发展的需求,固执保守,不善于突破创新等,这些问题都是导致财务风险危机的原因。

(三)筹资风险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师资紧张、设备缺乏、校区急需扩建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但政府给予的教育经费不足,满足不了学校各项工作对资金的需求,因此,高校会通过贷款、投资等方式筹集资金。高额贷款虽然解决了学校的各项问题,但高额债务带来的债务风险通常很难控制,主要表现:第一,高额债务会严重降低学校的办学质量,严重阻碍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第二,贷款通常需要支付一定的利息,如果资金运作不合理,不仅会造成资金不足,还会进一步加大高校的债务风险;第三,在高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债务量会不断加大,导致负债率长期居高不下,这种情况不仅会降低债务人的信誉保证度,也会增大财务风险,严重影响高校日后的发展。

二、高校财务风险原因分析

(一)教育经费投入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建设对人才的大量需求,高校需要不断的扩大招生规模。但我国投入的教育经费多用在九年义务教育建设方面,虽然政府教育部门不断加大对高校资金的投资力度,但仍满足不了高校各方面的财政支出。所以,高校不断通过贷款来维护学校的正常运行,这就导致高校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其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也随之不断深化。

(二)高校财政收入失衡

当前教育事业拨款以及教育事业收入是我国高校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前者是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的定期拨款;后者是向学生收取的学费以及住宿费。高校财政支出主要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各项教育经费以及教育教学设备的投入等。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各类型的项目费用在加大,同时也存在学生欠费情况,引发高校财政赤字、资金运转困难等,加剧了高校财务风险。(三)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融资意思薄弱当前大部分高校在贷款融资方面的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在融资过程中,普遍存在贷款数额过大的现象,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财政支出,如果不能及时缴纳贷款金额,将会直接导致高校资金链的断裂,出现重大融资风险。

三、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控制体系构建

(一)高校层面风险管控构建

1.不断加强对高校预算的控制力度。

首先,财务部门应当建立权责明确又相互制约的机制,可以分别设立财务会计以及与之相应的管理会计,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财务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其次,财务部门在进行投资、融资等项目的时候,应进行事前调查分析,在确保可行性前提的条件下,结合学校的综合实力,并根据未来学校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预算计划;最后,在编制财务资金预算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零基预算方式,把握财务使用的主要部分,尽可能的减少对学校其它项目造成影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以零作为起点,合理的使用,确保预算使用的有效性;

2.逐步健全财务部门内部公开制度。

首先,主要内容表现为财务风险评估后所采取的应对方案。其应对方案内容主要为:财务风险转移、财务风险回避、财务风险的降低以及财务风险的可承受度。另外,财务部门在制定财务风险管理规划的时候,还需要考虑潜在因素、风险应对成本以及风险收益等方面的影响;其次,财务环境控制。管理部门要率先树立财务风险防控意识,充分调研论证项目之后再决策通过这种方式构建起完善的财务管理控制体系;再次,进行财务风险评估。正确的风险评估不仅能合理的确定筹资规模,平衡负债,规避财务风险,还能够有效的预防财务危机的形成;最后,高校应针对财务管理问题建立起由审计部门、财务部门、后勤部门以及资产部门等共同组成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同时,还要加强财务信息流的沟通。通过信息流的及时沟通可以及时发现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3.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控制阶段在财务预警系统方面的构建。

由于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造成高校财务资金紧缺,财务风险问题日益严峻,所以,建立起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逐渐成为当前高校财务持续建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后,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控制,首先,建立财务使用综合分析体系,逐步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其次,根据财务融资计划,编制投资预案,制定完善的财务计划表。

(二)政府层面财务预警体系构建

1.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当前,我国教育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为此,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发行教育国债的方式,转换教育经费的方向来源,扩大高校经费的投入力度。

2.完善财务监督体系。

首先,政府部门应针对高校基建工程、投资等的资金需求进行严格的审批,并严格禁止审批超过预算的基建工程项目,通过这种方式完善贷款审批制度;其次,对于没有经过政府部门审批便动工的高校基建工程,政府部门应对其做警告处理,如果高校仍进行违规建设,政府部门则需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严肃处理,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贷款约束机制。

(三)社会层面风险管控体系构建

1.保险部门的社会性参与。

校园事故经常发生,学生家长就事故内容,常会索取大量的医疗费用,进而引发法律纠纷问题,这种情况的发生常?高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因此,保险相关部门要积极的参与高校风险管理,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财务保险机制,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学校财务风险的发生,也有效的保障了学生的社会权益,更好的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2.银行相关借贷部门要对高校借贷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控制。

银行在进行资金借贷的过程中,要事先调查高校的经费缺口程度。要有明确的风险掌控意识,了解向高校借贷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不限制高校贷款的数额,银行自身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要对贷款计划进行严格的审查,综合考虑高校的资金偿还能力。需要对高校贷款资金使用动向进行动态追踪、监控,掌握高校的资金使用方向,防止不合理资金使用情况的发生。

四、总结

高校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渗透在高校管理的各项环节。只有从各方面进行财务风险控制,公开财务资金的透明度,健全财务监督约束机制,才能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黄华红 单位:武汉体育学院财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