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匠心职业素质培育

高职学生匠心职业素质培育

摘要:基于工匠精神背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匠心培育”是新常态下满足经济社会的本质要求,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育人需要,是造就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高的根本需要。培育高职学生的匠心职业素养就是要树立以匠心培育为核心的鲁班人才培养理念,要构建以匠心培育为目标的鲁班人才培养体系,要建设以匠心培育为主题的校园鲁班文化育人体系。

关键词:工匠精神;匠心培育;职业素质;鲁班文化育人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涯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是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目前,学界对职业素养有两种界定。一是学术界定义的职业素养指四个维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1];第二是心理素质的冰山理论。职业人员就像显露在水上的显性冰山,指向技术技能和知行为表现,被称为显性的职业素质,而个人素质的7/8是隐性潜伏在水下的技术技能和知识行为,这些隐性的因素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构成。由职业风格和职业态度构成的隐性职业素养是区分优秀和中等职业素养的重要标准。[2]工匠精神可以说是工匠和精神的结合。在职教层面,工匠精神贯穿在职业文化和技术文化中,是以职业技能为基础高层次的追求和坚持。总之,它是主体所具备的素养,体现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方面。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实施职业素养培育,已成为职业教育长期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3]2016年3月,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实行个性化定制,灵活生产,培养工艺精神,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打造品牌。在工匠精神提出的背景下,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是要涵养匠心,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规范的职业道德、端正的职业态度,形成学生具有高度认同感的职业从业精神,这既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现实需求,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

一、以培养工匠精神为目标来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工匠精神是社会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中国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发展时期,中国制造业迫切地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受教育人才,不仅可以助使职业人员实现其自身价值,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工匠大师的重要育人使命,要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把鲁班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从而让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才能更好地全面作用于职业生涯的发展。工匠精神是打造高品质产品的精神诉求,其精神内核恰好可以适应当下我国产业升级转型所提出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将这种精神贯穿于每位受教育者的思想和灵魂深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遵守和践行职业准则,自觉地指导实际工作,这种让精神内化于具体行动的教育使命,正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和核心使命。

(二)培养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育人需要

在新常态下,高职院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国家和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2025年中国制造业、互联网、群众性创业、全民创新、精准扶贫、“一带一路”和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对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要简化政府权力下放,行政与管理相结合,优化政府职能。国家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规划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强化了省级教育总体规划。[4]第三,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办学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6]需求、师资整体素质偏低,实习实训设备老旧。为了适应新形势新常态国家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准确定位高职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新途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自然就成为了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与重要抓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匠心化育,正是提升学生整体职业素养的关键着力点,通过匠心培育来培养学生孜孜以求的情怀、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探索勇气、乐于奉献的精神、尊师爱徒的美德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三)培养工匠精神是提升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本质需要

目前众多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明显存在短板和不足,在学生就业和实际工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生普遍存在职业意识不强、职业态度不端正、职业目标不清晰、职业技能不过硬等问题。在高职院校中仅限于对实用技能进行培训但缺乏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理念。这样的高职毕业生毕业后只能成为简单意义的技术工人,并没有竞争力去满足社会所需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承担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创造品牌的专业使命。工匠精神是指秉承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对产品精雕细琢和精心打磨,更被定义为一种对追求卓越创造非凡品质的理念。因此,高职院校目前要从培养粗放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到培养精工制作、精益求精的人才目标转变,改变以往重专业技术轻专业素养的人才培养定位,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从业素养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满足自身价值实现追求。

二、匠心培育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树立高职学生的正确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专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形成的专业认知、理解、情感和态度。体现在职业认识、理解与情感层面上。高职院校的学生也不例外。通过职业意识的培养,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帮助他们做好从业准备,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就业创业择业从业打牢良好的思想根基[5]。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是规范职业行为的基础,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就业择业,避免掉入眼高手低的从业误区,培育学生的匠心精神让良好的职业意识对所从事的职业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将会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促进自身职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形成高职学生的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活动范围内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惯传统的专业特征。[6]高职教育应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关键着力点,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工匠,代表着高技能,而匠心代表着专注工作的态度,注重产品品质,达到了审美水平。因此,工匠的精神内核不仅是技艺高超更讲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操守,创造性地进行技术的开发和探索。高职院校通过培育学生的匠心精神,培育学生的良好的职业素养,明确责任和义务的关系,使命与担当的意义,教育学生能自觉自愿地遵守行业准则和道德规范,形成强烈的责任心,热爱本行,立足岗位成才,做到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从而很好的成为行业精英。

(三)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端正的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指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看法及在行为举止方面反应的倾向。一般情况下,态度的选择和确立与个体对职业价值的理解有关,即职业观和情感维持的程度,是构成职业行为倾向的稳定的心理因素。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端正的职业态度即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匠心精神的内核即敬业奉献、勤于业务、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态度。高职院校培育学生的匠心能培养学生端正的职业态度,形成职业认同感,最终提升职业素养。牢记工匠精神,对于学生无论是在择业之初,还是在从业过程中,都要帮助同学培养端正的职业态度,从而保证优秀学生热情饱满地走向未来的职业和生活。

三、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匠心职业素养的培育途径

(一)树立以匠心培育为核心的鲁班人才培养理念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一般高速扩张,极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注重招生数量和规模,重外延而轻内涵式发展,导致高职院校招生普遍录取分数线走低,重数量轻质量,重授技轻立德,这种局面严重地阻碍了高职院的发展,更是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局限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树立正确的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没有很好地传承和弘扬鲁班工匠精神,没有培育优良的大学精神,对高职院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也不符合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和要求进行了明确定位。即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适应经济和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的要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8]匠心精神的本质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一名工匠的宗旨,不仅是造就一批追求卓越的中国工匠,而且要造就一大批富有创意、善于思考、善于实践、持之以恒、勤奋敬业的工匠和设计师。而高职院校就承担着国家和社会对这种人才需求培养的使命。而人才培养理念的根本转变需要高职院逐步从数量外延式扩张转向质量内涵式的发展,构建以匠心培育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以匠心培育为目标的鲁班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匠心培育,关键是要建立以创新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定位的匠心培育是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有机结合体,在实训中,高职院校首先确立了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的理念,这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结合学校的行业属性和专业特色,形成了具有特色和品牌化的培养体系和教育模式。高职院以匠心培育为核心的职业素质教育的定位应该培养学生以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为基准、培养学生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关键,培养学生以端正良好的职业态度为抓手确定人才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根据不同专业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构建以匠心培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建设以匠心培育为主题的鲁班文化育人体系

鲁班匠心文化精髓构成鲁班文化价值体系,引领着鲁班文化育人工作的方向。大学精神是由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定位、办学传统等多种要素构成的一种稳定而高度抽象的校园文化,也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核和精髓。而鲁班匠心文化恰好是高校应遵循的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和浸润潜移默化的。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就是由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构成的。[9]鲁班文化育人实践体系以坚守鲁班文化育人的价值追求、优化特色校园环境、铸造活动品牌、构建课程体系、创新评价机制为主要内容,旨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弘德精业、正己立人的高尚师德,培养教师授业解惑、至善育人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严格的规章制度、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树立第一的专业理想、追求卓越、发展细致、精细化的职业态度,用娴熟、创新的专业技能进行陶冶,培养学生具有专业能力、个性和教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自觉培养出较强的职业追求,并以此追求贯穿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实现人生的成功,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江欣怡.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2](美)莱尔•M.斯潘塞.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M].李兆雄,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86.

[3]袁源,阐发“工匠精神”走向融合共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15(3):1-4.

[4]高靓.教育部:为“中国制造2025”培养不同层次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5-11-4.

[5]陈向阳.强化高职生职业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职教论坛,2009(29):60-61.

[6]杨千朴.职业素养基础[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7]陈宏武,陈鑫.全人教育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3(11):95-96.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5-26.

[9]王晓漪.“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J].职教论坛,2016(32):56.

作者:周萌梦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