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学资源要素优化

高职语文教学资源要素优化

摘要:在高职教育加速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高职语文作为职业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在服务专业技能学习、奠定综合职业素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和养成性作用。提高高职语文教学质量,需要面对现有语文教学困境,强化教师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资源要素优化,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中发挥好应有作用。

关键词:高职语文;本质特征;要素优化;创新模式

在高职教育加速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高职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明晰高职语文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优化高职语文教学资源要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固本强基,明确高职语文本质特征与定位

对于高职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与定位,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在深入研究和探索。本文从语文学习的根本属性出发,着眼于服务高职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分析高职语文的本质特征及其定位。

(一)高职语文“本”在养成

语文学习是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或中职阶段对语文学习,奠定了一个人基本的语文综合基础。这里所说的语文综合基础涵盖语言、文字知识基础和人文素养基础两个方面。对高职学生来说,为更好地实现专业理论、技能学习,继续巩固、强化语文综合基础知识无疑是必要的;而人文素养作为语言、文字所蕴涵和承载的文化与精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高职学习阶段是确立人生目标,完善人格修养,培养综合职业素养的关键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语文学习增强人文素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二)高职语文“位”在基础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专业课程学习占比较重,语文课自然不能喧宾夺主谋求“上位”,也不能成为“高四”语文而占据“主位”。那么,高职语文“位”在哪里呢?语言、文字基础和人文素养基础是打造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术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的要素。多年的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证明,一个缺乏语言、文字基础,缺乏人文素养基础的专业人才是飞不高走不远的。高职语文,也只有在服务专业技能学习中充分发挥综合基础作用才能找到、找准自己的位置。语文综合基础无时无刻不在专业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不过有时以显性呈现则会受到青睐,有时以隐性呈现则会被“边缘化”罢了。高职语文在专业学习、德技并修中发挥着基础支撑和促进发展的作用,它并非生存在专业课程的“夹缝”中,它的综合基础作用体现在专业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中,体现在继续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上,体现在健康职业人生和良好的职业操守的涵养上。高职语文如果不与专业技能学习紧密结合,不在专业学习成果上体现自我,要么孤芳自赏,红颜自愁;要么人去梁空,花谢人散。如此,高职语文“尴尬处境”“边缘化”就会持续,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会淡化。

二、从三个层面着手实现教学资源要素优化

教师、教材、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要素,采取有力措施不断促其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一)化解困扰,激发教师课程创新改革的责任担当

1.高职语文教师的现实困惑

从目前高职语文教师队伍现状看,因存有以下三方面的困惑而表现出诸多不适应。(1)“认识不清晰”的困惑。对课程目标、定位认识模糊。不能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需求准确设置语文课程目标。有些教师对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必要的了解,信息交流不对称,向专业渗透发生阻滞。不能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致使课程目标与专业需求游离,失去了自身的基础作用,难于体现“无用之用”,最终形成了可有可无的局面。(2)“知识储备”的困惑。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高职教育深刻变革的形势下,有些教师表现为危机意识、进取意识缺乏;功底不够扎实,知识底蕴不足;知识结构老化,缺乏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自觉学习、继续学习动力不足;信息化教学能力较弱,教学效果不佳。(3)“成就感缺失”的困惑。高职人才培养以专业技术技能为品牌,更多地关注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培养,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有些院校重专业轻基础,语文课说起来必要,做起来可有可无。在绩效考核、激励机制、职称评定等方面也存在失衡情况,致使教师感觉“边缘化”“处境尴尬”,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受到挫伤。由此产生价值危机、职业焦虑。以上诸多困惑使一些教师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和语文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对此,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刻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抓手。

2.融合专业需求,增强竞争实力

教师作为实施教学改革的主导力量,既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又是课程目标的设计者,也是教学的实施者、实现者。高职专业建设在面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的环境下,对语文综合基础的要求不断发生着选择性变化。语文教师要关注相关产业发展变化趋势,要在变革中把握机遇,优化自身内涵,主动了解专业设置变化,适应专业结构调整需求,实现语文学科与交叉学科、专业学科的渗透、融合与对接。要激发自主学习、持续学习动力,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更新教学理念,调整知识结构,在努力适应专业教学需求中,提高应变能力,适应角色转换,增强学科竞争力,成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提升的帮助者、合作者,在创新语文基础素质培养教育中立志坚定,实现自身价值,在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中有所作为。

(二)编好选好教材是提升专业学习与发展能力的有力支撑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落实课程定位的具体呈现形式。为适应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高职语文教材不宜有大一统的模式或规定性版本,否则不利于职教语文特色和多种教学风格的形成。在教材编写和选择上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充分体现语文综合基础学习与专业技能培养需要,突出紧密性

高职语文面对众多专业,众多种类,多样性、丰富性的教材能适应不同专业需求。要注重教材内容的综合性与专业性、丰富性与针对性、全面性与实用性的统一。高职语文教材应紧密结合专业特色,使内容设计、学习任务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既要顾及语文的基础性、适用性,又要有助于技术技能人才未来创新发展基础能力的养成。

2.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资源,突出创新性

开发建设与信息化教学同步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使学生课前能博观约取,课上赏析、品味、研讨,课后组织实践演练,有助于实现学习由颗粒化到系统化,由知识到技能的转变。高职语文新形态一体化教材需要进一步将传统纸质教材与精品在线开放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适度融合,使教学资源得到有效拓展,使人文教学表现手段和方法更为丰富,教学空间更为宽广,线上线下、随时随地学习更为便捷,有助于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3.充分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突出时代性

语文教材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气息。把科技、创新和发展理念、成果,产业发展趋势及时传授给准职场人,为他们拓展知识、开阔眼界,体察社会发展变化,了解专业前沿技术,修正完善职业规划提供信息支撑和经验积累。

4.充分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突出丰富性

要体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现优秀祖国文化和优秀外国文化的有机统一。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融入,提升未来职场人的鉴赏能力,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拓展文化视野,培养人文情怀。

(三)突出实践性、应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点

高职以突出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为鲜明特色,语文教学要注重在实践和应用中不断内化语文综合基础素养。

1.高职语文教学应更多地注重实践性

高职学生从年龄和个性特征上处在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时期,求异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是他们的优势。高职语文学习应把握专业学习阶段性的不同需求,在实践教学中应用、巩固,在感知中顿悟、升华,实现继续学习、夯实语文基础的目的。与初、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缺乏实践应用环节相比,高职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应用性正是弥补了这种欠缺与不足。高职学生在专业技能实践和应用的环境中学习运用语文知识,对提升语文综合基础素养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既要循序渐进,切己体察,又要着紧用力,回味反刍。

2.高职语文学习应更多地契合职场的应用性

高职专业技术技能学习根本目的在于应用。真实或仿真的实践场景把学生带入准职场,求职应聘、沟通协调、交往相处、团队合作等会迎面而来。一些学生会痛感因语文综合基础薄弱带来的无奈和乏力。所以,高职语文要重视学生需求,增强紧迫感,直面就业竞争和融入社会压力,加大应用性、实用性知识传授力度,因其所需,解其所难,助力学生形成职业自信心、价值感和成就感。

三、以教学资源要素优化促进教学模式创新

高职语文教学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笔者探索将成果导向教学模式运用在写作与口才课程教学中,促进了教学资源要素优化,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成果导向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最初在工程教育领域提出,很快被欧美国家所接受,现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其核心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支撑学习结果的方法,主要有“预期学习成果”“教学活动”和“成果评估”几部分构成。成果导向教学模式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以教学实践为抓手,更加重视学生怎样“学”,注重评价取得成果的过程,而不是考试积累的成绩。

(一)教材要素:通过课程设计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以全方位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视角进行课程设计。一是让学生明确预设学习成果,即学生语文综合基础素养和专业技术技能素养的最终或阶段性预期达成的成果。二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成果,即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养成,为形成健康人格、专业技能发展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奠定基础。三是让学生了解怎样取得学习成果,即创建自主学习、个性化展示平台,提供、扩大参与机会,强化实战演练。四是让学生有取得成果的保障,即团队协作,讨论、质疑和碰撞,以及指导、示范和修正等教学研究过程。

(二)教学组织要素:在实践教学中奠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基础

1.融合专业学习,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写作与口才课实践教学通过单项训练、阶段训练、综合训练、活动训练和竞赛训练,形成“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预设成果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通过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基础得到有效提升。例如,预期学习成果:策划、组织并实施活动,具体活动载体是市五所高校团体辩论赛。学生首先组建团队,团队确立组织领导体系,明确岗位分工。在活动实施前设计活动方案,写出活动策划书,制作广告文案并推广。在活动实施中要组织、沟通和协调。活动前后在媒体宣传报道,最后对成果总结、反思并写出报告等。通过策划组织高校团体辩论赛,学生在真实的实践环节里实现了诸多知识的有效运用和整合。

2.以问题为导向,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围绕预期成果达成,在教学中注重研究帮助学生取得成果的实现路径。学生围绕成果达成主动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有效改变了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利用写作与口才精品在线开放课学习平台,课前通过微课学习知识点、技能点;学习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及链接视频,课上研讨,教师指导、示范;课后演练强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居于中心地位,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由被灌输者变为主体责任人。

3.突出能力本位,培养综合职业素养

成果导向教学模式注重团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团队协作推动合作式学习,展现个体最强、最适合的方面,帮助弱者提升,使个人天赋和兴趣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共同达成最佳成果。对成果的评估采用动态、个性化评价方式,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重视自我比较和个人进步,鼓励自我反思,关注成长发展潜力及努力方向,也包括教育教学过程所取得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成长和收获。成果导向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文综合基础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策划、组织并实施了央视“民主与法”大讲堂进校园启动仪式、“文化传承千古,经典浸润人生”经典诵读活动、“为‘艾’打造爱的天空,红丝带在行动”主题活动等。注重成果导向,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效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危机处理能力、抗压抗挫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综合素养都得到了锻炼。学生切身的体会是,“这样教学实用、扎实、有趣,进步快。”

(三)教师要素:实践场景教学提升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诸多不适应的“痛点”被触及,知识、能力上的短板凸显出来。这激发了教师能力提升和实现自身角色转变的动力。

1.提升教学专业能力

在成果导向教学模式下,教师不能以如何教的单一能力去应对。教师既是成果设计者,又是参与者、引导者和推动者。教师要充分认识课程目标与专业技能培养目标的有机联系,依据既定的预期成果达成课程的反向设计。同时,教师要亲自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通过学生的成果达成来呈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学理念上,实现了从教法向学法的过渡;从教学方式上,由传授式向混合式、互动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方式转移;从独立课程教学向协同教学转变。教师需要发挥导演、主持人、教练、参谋作用,及时为学生引导、示范、会诊和评价,最终协助学生达成预期成果。

2.增强职业核心素养

在成果导向教学模式下,需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需要与学生、社团、政府部门、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的多方联系,并实现各方面的良好沟通协作,最终实现教学成果的达成。这些都有效地推动了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和不断地自我修正与完善。教师教学组织的创新,内在支撑是创新精神,外部表现是教学能力水平。只有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优化组合并配置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要素优化,才能对实施成果导向教学产生较强效能。这是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水平的真正动力。

作者:潘桂云 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