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浅谈

高校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浅谈

[摘要]

有效教学是20世纪兴起的教学理论,其核心理念是“有效”,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获得提高。本文运用有效教学理论,通过分析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现状,找出造成无效教学的原因,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笔者提出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包括完成教师角色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转变课程观,适当运用情境教学法,重视隐性课程以及多元化评价模式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高校英语教学走上自我健康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有效教学;高校英语;实施策略

一、概述

关于有效教学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它可以被看做是“教学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这两种论断斗争的产物。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行为被认为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行为,“教无定法”,因为教学活动本身的复杂性,教学是不能或者说很难用科学的方法去衡量和研究的。然而,随着20世纪科学思潮的兴起,伴随着心理学的蓬勃发展,许多学者认为教学也是科学。而“有效教学”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二、定义

“有效教学”,其核心理念就是“有效”。所谓的“有效”,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应该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而教学是否有效,应以学生为评价目标,而不是看教师是否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或者课堂活动进行的成功与否。有效教学有:第一,要激发学生的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第二,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明确知道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以后,才会主动地、有意识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第三,采用多样化的、易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新颖的教学模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保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更高效的接收所学知识。

三、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各地区高校在师资、设备、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体差异较大,英语水平相差比较远,两极分化严重,不同地区生源的英语水平有着天壤之别,而传统的英语教学一贯采用“齐步走”的办法,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吃不了”,而一般学生“提高不了”的局面。具体表现如下:

1.生源参差不齐。

随着高校大量扩招,录取分数线下降,每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英语基础差距加大,以至于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法,总是力不从心,不能兼顾。

2.同向性培养发展。

传统教学体制下,高校普遍采用了相同的学时和教材设置,按照高校对英语专业学生要求,毕业普遍需要通过TEM8考试。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也把握着两个基本目的:第一,把握学校要求考试的通过率,第二,提高应用能力考试过级率。此类不顾学生能力差异和兴趣差异的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动力缺失。

3.英语应用能力较差。

目前,一些学习主动性较强的学生,基本上通过了各类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理论上讲成绩相当不错,可是很多人一旦面对用人单位的英语专业面试或者专业翻译时,交际和应用能力极为不足,与好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此类现象不在少数,证明学生在英语应用环节还比较差,也说明了高校大学英语教育要注重加强应用能力环节的教学研究。

四、目前无效教学的原因探究

高校目前有时会出现“费时较多,收获较低”的现象,其根源在于课堂教学的无效性。可能造成无效教学的原因有:

1.教学模式倾向于讲授法,造成课堂气氛略显沉闷。

2.设置课堂任务时,未考虑到学生的语言现状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学生缺乏兴趣。

3.计划课程时,对学生的兴趣及需求了解不足,致使机械记忆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手段。

4.授课时,新旧课程知识的衔接不够紧密,造成学生的知识储备零散,不够系统。

五、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总的来说,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教师方面的原因,例如教师的教学风格,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等等;其次,学生方面的原因,包括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学习风格以及性格特征等等;最后,教学环境的因素,包括教学资源、校风、学风、师生关系等。要想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角色转变。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在《学记》中就已经有了明确的阐述。在21世纪的今天,虽然教师的首要任务依然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变教师为导师”是新时期对教师的新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师,是辅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协助者。与此同时,教师又是学生的知己,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沟通的媒介。因此,教师要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完成新时代下新角色的转变,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学生来学校学习主要是满足自我实现和归属感。后进生绝不是“智商不高”(硬件问题),而是学习动机不强(软件问题)。有些时候,学生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未得到来自教师或同伴的认可和接纳,开始产生厌学情绪。有些学生转移兴趣,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暴力活动来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对于积极地学生,我们要保护他们的兴趣;对于消极的学生,教师应正确引导,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鼓励与肯定的基础上,转变其学习态度,以此来调动学习积极性。

3.转变课程观。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然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传统教学目地性强、功利性强,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和家长过于关注考试成绩,从而造成课堂教学活动的单一化。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同样模式的教学就失去了神秘感,也失去了探究的兴趣。现代的课程观要求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观,不排斥犯错误的学生,在改正错误的同时,学生得以提高自己。

4.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

除了学校的正规课程以外,在教育环境下,许多隐性因素也不容忽视。校园文化建设、校风、学风,甚至于班风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隐形课程影响甚至大过于显性课程。学校的任务在于“教书育人”,教书是教知识,而育人更是重中之重。

5.适当运用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强调学校过程中真实情境的创设。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情境下,一些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实现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交流的目的是交际型英语教学的主旨。“能运用、而不是能考试”才是学生学习的正确价值取向。如何创造合适的情境呢?首先,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入手,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些与此相关的新词汇。再通过一些设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使用的机会。在这样的真实情境下,让学生学会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任务。

6.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学习成绩将不再是评价好学生和后进生的唯一标准。新课改明确提出,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考试也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学生的学业评定系统,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定都应包括在内。只有从全方位去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总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如何引导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事业。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总结经验,勇于探索才是实现高效教学的保障。

作者:解芳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高慎英.“有效教学”的理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5(8).

[2]徐继超.潜在课程•精神文化•学校竞争力[J].课程教材教法,2005(8).

[3]吴俊华.“有效教学”的思考[J].教育理论,2007(3).

[4]赵德远.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认识[J].新课程研究,2008(1).

[5]牟海燕.国内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研究综述[J].读与写杂志,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