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选秀类音乐教育教学探讨

高校音乐选秀类音乐教育教学探讨

一、音乐选秀类节目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方面,应充分肯定音乐选秀类节目对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图1和图2我们可以看出:音乐选秀类节目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生,尤其是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和对自身艺术修养提升的渴望。同时,参赛选手利用摇滚、爵士、民族、音乐剧甚至京剧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展现自己的才艺,也从另一个侧面宣传和推广了众多的艺术形式,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特色的歌曲,让观众领略到了不同风格的民族艺术特色。一些具有积极向上精神的主旋律歌曲不断被选手咏唱,包括一些传统革命歌曲经过改编以另一种形式被大学生群体所喜爱和传唱。这些宣传和接受效果是传统音乐教育短期内无法企及的。而一个个“草根”脱颖而出的成功案例又鲜活地激励着许多年轻人,让大学生相信无论你是谁,只要不断努力和奋斗,总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自我超越。另一方面,从图3可以清醒地认识到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音乐选秀类节目会对他们的思想或日常行为产生影响,因此音乐选秀类节目的思想导向性就显着尤为重要。我们应看到,部分音乐选秀类节目本身是一种商业行为,其中带有的少量不良现象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一些节目为了求新颖,甚至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变成“愚乐大众”的先锋,为了抢收视率,内容、形式低俗肤浅,成为了文化贫瘠的象征。还有一些音乐选秀节目过于强调个性,过分渲染个性,极易造成极端主义,违背社会和法律的道德和规范,导致集体主义意识淡漠、很难与别人合作的完全利己的错误思想。由此可见,当前的音乐选秀类节目质量良莠不齐,个别选秀类节目过于追求商业化、功利性的效果,杜撰各种“悲情故事”,吸引眼球,甚至炒作噱头,过分夸大个性,表现低俗娱乐。一些缺乏分辨能力的大学生一旦开始跟风模仿,逐步降低艺术鉴赏能力,便无法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而影响个人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对策

音乐教育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可以激发、引导他们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人的精神领域的深层次影响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正确面对音乐选秀类节目对当代大学生群体造成的多面影响,合理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价值观,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与使命。

(一)利用学生对音乐选秀节目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当下流行的音乐选秀节目促进了许多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问卷分析中,87.1%的学生表示在观看音乐选秀类节目后有进一步了解、学习音乐或相关艺术的兴趣。因此,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让学生逐步了解音乐艺术。如可以与学生探讨喜欢的选手类型,进而分析流行、民族、美声、原生态等各种音乐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音乐知识的兴趣。同时,应纠正仅仅局限于歌唱表演的狭隘的艺术观,拓宽艺术学习领域。例如,在我校交响乐进校园活动结束后的访谈中,有些学生表示:从没有这么近距离听过交响乐,以前脑海中的交响乐就是一群人弹着听不懂的音乐在电视上表演,现在感觉交响乐真的很好听,很有冲击力,能引发内心的共鸣。他们都希望这类活动能够经常走进校园生活,陶冶情操,实现生活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利用学生对音乐选秀节目的喜爱,激发出大学生提高自身音乐水平的渴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问卷分析中有65.4%的学生在观看了音乐选秀类节目之后,有了进一步参加艺术活动、艺术社团和艺术选修课的愿望,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个人需求和音乐教育的双赢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在领略这种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的同时,了解并认同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形成一种共同的中华民族认同感。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多样化需求

根据调查问卷,对于艺术教学使用新兴的媒体形式有49.2%的大学生表现了强烈的愿望。那么,如何合理发挥当代大学生对于新文化、新媒体、新手段的推崇,在传统音乐教育、艺术活动的基础上,开展顺应时代要求和迎合大学生心理的音乐教育和艺术活动呢?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为学生开设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课、流行歌曲演唱教学、民族音乐赏析、交响乐赏析等,利用微博、微拍、即时通讯等多种形式的载体表现形式,展现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此同时,还要实施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音乐教育,适度开展艺术竞赛,艺术巡演,艺术进社区、进企业等多种实践,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打造品牌项目,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艺术实践,扩大音乐教育活动的受益面。另外,还可以组织和打造合唱团、话剧社、书法协会等各种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调动每位学生至少参与一项艺术活动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艺术、提升自我。

(四)进一步深化音乐教育改革,与德育、智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荀子在《乐论》中也曾讲,音乐对于心理上的作用的特点是“入人也深,化人也速”。可见,音乐是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在人类自身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各种潜能素质,它能够激发这种潜能素质并且满足人的活动和需要的全面性,使之达到自身全面发展的最高要求。现在的大学生都已是90后学生,从图4我们可以看出追求个性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因此,音乐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多措并举,合理定位,既要坚持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内容的地位,充分发挥其陶冶情操、开启心智、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提升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实效,又要更多地体现时代特征,深化音乐教育改革,因材施教,推进艺术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有机融合,整合各个学科的特长和优势,加强与德育、智育、体育的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校园艺术学习与实践活动。同时,还要利用课堂教学、移动网络等传统、新兴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个性化教学,增强互动环节,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与专业学习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音乐选秀类节目对当代大学生的多方面影响,我们既要认可此类社会热点对音乐教育普及和推广的促进作用,又要清醒地看到个别不良现象对少部分学生的负面影响,高校教师尤其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对于音乐的兴趣,进阶式地激发学生对于艺术的情感,提升他们的审美和人文素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朱惠娟 单位:宁波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