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优良学风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优良学风建设路径

摘要:学风是高校师生治学态度、方法和风气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一个学校治学精神在师生心理和行为上的集中体现。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应明确一个主体、搭建两个平台、协调三方力量、找准四个切入点,全方位、多举措共同促进高职院校优良学风的形成。

关键词:高职;学风;路径研究

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指明了高校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高校这一基本功能的彰显离不开优良学风的建立。高校学风是高等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探索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和治学态度在全体师生心理和行为上的集中体现[2],是学校的立校之魂、发展之本。优良的学风能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内化形成一种持续向上的精神动力,并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近年来,随着高校入学率的提高,高职院校生源持续紧张,生源质量持续下滑,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老师发出了:“一届不如一届”的感慨,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也是需要我们高校教育教育工作者下功夫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高职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学习态度不端正

众所周知,高职生是高考的失利者,究其原因包括高中阶段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欠缺、学习态度不端正,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等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思想,这些习惯和不良思想的存在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产生很大挑战。此外,高中的学习以课内学习为主,家长及教师的监控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及包办式的学习与生活,一旦进入大学,缺乏了老师的监控及家长的约束,学生像断了线的风筝,无拘无束的过着悠闲的大学生活,学习不积极、不主动,很多人产生了“学习是为了考试”的错误思想,认为大学就是“终点站”,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二)学习目标不明确

通过对新入校的高职生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对所学专业知之甚少,不清楚在校学什么、毕业干什么,填报志愿时更多的是家长的要求或跟随其他同学,对专业的了解仅限于学校网站的专业介绍或者自己对专业想当然的理解,入校以后发现与当初的认识有较大出入,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习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大学学习行为习惯与中学有较大差别,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探究学习转变,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课下较少,很多同学不适应,不主动转变,缺乏自我规划、自我学习的能力,对大学学习较迷茫,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方法不当

大学的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采用案例式、项目化、探究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这有别于高中时代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入大学沿用以前的学习方法显然已不适用,学生对知识点的横向、纵向联系不足,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及应用不够,虽然有自主学习的意愿和学好专业技能的期望,但因学习方法不当而感到茫然,甚至出现厌学的情绪,进而会导致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手机、睡觉甚至旷课的情况,直接导致班级学习氛围不浓厚,最终影响学校的学风建设。

二、高职学风建设路径研究

学风建设是决定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学风是一所高校的宝贵资源和精神瑰宝,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重心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优先考虑和建设的内容,笔者所在学校多年来不断探索实践,在卓越学风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明确一个主体

高校以立德树人为办学根本宗旨,高职院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知识基础和过硬专业技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办学治校过程中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一个共性,即以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约束等为内容的自主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后由于失去家长的严格监控及不同于中学阶段的管理模式,使其很容易失去自我、迷茫无助,进而导致对学习无兴趣、对生活无追求、对未来无希望等,这是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无论以任何手段、措施和力量推动高职院校优良学风建设都应以培养学生自觉自愿、自主自律、自动自发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为逻辑起点,以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突出主体地位、注重主体力量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思想品格、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人生态度为终点。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搭建相应平台、协调各方力量、采取相关措施共同推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再上新高度[3]。

(二)搭建两个平台

1.课内

课堂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主战场。近来年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课堂形式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使学习变得简单、方便,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但它不能也永远不会完全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其无法考虑学习者个体的差异,更不会对课堂上某个同学不良行为甄别并加以教育、引导。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也是师生联系的纽带,无论公共课教师还是专业教师都应在尊重个体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为首要目标,通过谈古论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专业文化讲解、正能量的弘扬等方式方法加以熏陶;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扎实的知识为己任,教师要守护好自己的“责任田”,在学风建设的主战场勇往直前,打一场持久且必胜的战役。

2.课外

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是充裕的,课外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机遇也夹杂着诱惑、陷阱,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存在及自媒体的繁荣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很大冲击,导致学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情浮躁、弄虚作假、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不良思想和现象,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及上学无用论的思想,直接对学校的学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课外这一学风建设平台的巩固不容忽视,具体可以在以下几个组织内开展相应活动加以引导。首先,充分发挥班级的基础作用。班级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基本组织,是学生学习、生活及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平台,也是学生之间思想碰撞、感情交流,友谊确立的平台,具有群体性,相互影响最直接最有效。良好的学习风气、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是优秀班风所不可缺少的,也是优良学风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不良思想、行为和习惯很容易在班级里传播并迅速蔓延,影响班风建设进而影响学风建设。所以,教师在重视课堂教育的同时,还应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密切关注班级同学的思想状态、学习氛围、精神面貌等,一旦发现影响班风、学风的思想和行为应及时进行关注和引导,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其次,彰显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团组织是由优秀学生代表组成的,要求加入组织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有出色表现,在学习上也必定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引领者。学生党支部应创新工作方法,在宣讲党的基本思想、理论、方针政策上下功夫,在贯彻党的决策部署上做文章,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加大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的教育及培养,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4]。同时,团总支要发挥好为党培养后备军的积极作用,在开展工作时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注意对这些来自班级的优秀代表进行正面的引导与培养,培养出一支思想坚定、学习努力、工作有作为的队伍,为促进学风建设培养骨干力量。最后,重视学生会、协会等学生组织的自治自理作用。各级学生会及各种协会在辅助教育教学管理及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同一协会组织的成员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兴趣,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组织中更容易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通过努力容易取得一定的成绩,进而会提升其获得感、认同感及成功感,进一步促使其投入专业文化学习中。因此,学生自治组织应在相关专业背景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开展一些对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队伍、培养人才,为优良学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协调三方力量

1.家长的力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生老师,家长的思想、行为、态度等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最大。大学前家长基本上对孩子的监控是全程全面的,进入大学后由于空间的局限及家长思想的转变,认为大学生各方面比较成熟了,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和自觉意识,家长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管教。的确,有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是不用家长再进行保姆式的照顾和管家式的管教也能很好的学习生活,但高职院校的孩子不同,他们在中学阶段并没有完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理自治能力,一旦脱离约束加之引导不及时会进一步降低学习兴趣,影响学风建设。因此,家长要做到孩子离家不离爱、放手不放任,通过辅导员、任课教师、同学及本人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及生活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引导,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及学校学风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2.学校的力量。学校是学风建设的主导力量,是优良学风形成的主要推动者,主要包括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学校层面,一是要建立长期的学风建设规划和实施措施、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学风建设顶层设计、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加强建设优良学风的舆论引导、整合学风建设各方力量,建立健全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为学校优良学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制度保障[5];二是要精心谋划和落实学风建设具体活动计划,积极动员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坚持以学生为本,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及时研判学风建设过程中的新形势、分析解决新问题,为优良学风建设指明方向、把好舵。教师是治校的主体力量,在优良学风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教风是一个学校教学精神、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方面在治校治学上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在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及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水准等方面,科学严谨的教风可以带动优良学风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注重自身修养、严谨治学、用心施教、潜心育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正面引导学生、传递正能量,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用新思想、新理念、新观念教育引导学生,用新知识、新技术武装学生,促进形成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的良好学风[6]。3.朋辈的力量。朋辈教育(PeerEducation)始于西方,朋辈是指具有共同的生活背景、共同语言的同龄人、同学或朋友[7]。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巩固期和成熟期,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导,但朋辈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朋辈的教育作用意义深远。大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精力旺盛,加之不同于中学的学习生活方式,课后有更多时间参加各种团体、组织,通过丰富的活动拓展自己的爱好、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在此期间结识更多的同龄人,有更多时间与班级同学、室友、球友、棋友、社友等朋辈相处的机会,相互之间思想碰撞,行为相互影响。因此应通过在班级、宿舍、各种组织中选拔优秀青年担任负责人,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成功经验影响身边的人,塑造“朋辈榜样”,从而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这是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四)找准四个切入点

1.发挥优秀群体的榜样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比起教师的说教更直接、更有效,更容易被接学生接受。日常学生教育中教师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应注意发掘学生队伍中的优秀群体,如杰出校友、优秀毕业生、优秀学长、优秀学干、学生党员、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等[6],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邀请他们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其在学习、工作、竞赛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引起共鸣,增强同学们学好专业课的信心;邀请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教师中的优秀代表从学习、生活、成长历程等方面开展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积极向上、见贤思齐的斗志,传递正能量,以点带面,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学生之间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2.深挖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及其他节日的精髓。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形成的。中华民族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在劳动、生产中形成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同时也确立了如学雷锋日、五四青年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近代重要节日。教师应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学生积极讨论节日的由来、目的和意义。如清明节、端午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对先人及英烈的祭祀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学好专业知识报效祖国的信心;可以在教师节带领学生开展如何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大讨论,让学生了解教师上好一节课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引导学生要保持一颗感恩的心,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辛勤劳动以实际行动报答教师的教导之情,为优良学风建设添砖加瓦。3.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学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明了当代青年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责任和努力方向[8]。高校应在尊重个性、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加强学风的建设,在教育、教学、服务等工作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所有师生的具体行动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拥有爱国主义情怀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培育学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立志成才的强烈意愿。4.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量。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的四大职能,文化传承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容易被忽视或弱化,而学风建设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和滋润。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五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绵延不惜的不竭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高校应在学风建设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拓宽有效载体、将其转化为学校精神、班级精神,促使当代大学生充分领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形成学风建设强大驱动力[10]。学风是学校生存之本、立校之基,优良学风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当下,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迫在眉睫,高职院校优良学风建设是关键点也是难点,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以生为本,持续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促进学生优良学风养成教育,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注入动力。

作者:王起 王广保 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