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

摘要:西藏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是西藏高等教育发展中需要重视的问题。目前,西藏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在动机、纪律、态度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成因可以归结为管理方、师资及学生等三方面。基于此,本文尝试建立以提升学习能力为线索,学校管理方、教师、学生三方协调推进的综合行动体系,以期推动西藏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向好发展。

关键词:学风建设;“科教兴藏”;以生为本

创新始终引领时代进步,并需教育为之奠基。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基于此,2018年西藏自治区提出要深入坚持党中央所提出的科教兴国基本国策,深入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着力推进科教兴藏[2]。因此,西藏教育,尤其高等教育所须努力之处甚多,大学生学风建设便是其中之一。

一、西藏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学风问题

(一)学习动机不明确

学习动机犹如灯塔之于航船。然而,西藏高校中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够明确。一项对西藏三所高校413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学习动机总体平均分为3.08,说明当前西藏高校大学生学习动机总体水平不高、动力略显不足。

(二)学习态度欠主动

2006年,随着《关于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西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由统一分配转换为市场就业。尽管如此,由于政策依赖、认识不足等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仍然不强。一项民族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考试前两三周才开始复习的学生占58.9%,考试前一两天才复习的学生占14.2%,仅22.9%的大学生平时勤于复习[3]。

(三)学习纪律不甚严明

学习纪律是在现阶段我国一些高校中存在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西藏民族大学的校内调查显示:违纪情况一栏中,高达42.6%的学生表示曾经有过迟到、旷课;在对待作弊行为的态度上,31.3%的同学表示曾经参与或进行过作弊行为。

二、西藏高校大学生学风问题的成因

(一)管理成因

1.管理模式较特殊

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西藏一些高校,如西藏民族大学,建校初期的相当一部分党政领导、教职员工是军队干部。典型的军事化管理模式在大大提高办学之初的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如今管理模式转型发展的桎梏。

2.管理文化仍滞后

文化进化论认为,如果某种文化的构成完全适应了环境,那么它的适应专化①就走到了顶点,该文化系统必定套在一个硬壳里而缺少活力[4](P4)。西藏高校管理文化作为西藏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达到发展高峰后,如今的资源攫取能力正在降低,以至于管理文化处于滞后状态。

3.管理科学性不足

在西藏各大高校,管理层在领导、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与专业能力稍显欠缺,成为学风建设的短板之一。据统计,西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中毕业于教育学、管理学、哲学等专业的只占30%[5]。可见,西藏高校学生管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都有待增强。

(二)师资成因

1.师资水平待优化

在学历层次上,西藏2600余名教师中,拥有博士学历者仅有220余人,占比仅8.5%;科研能力上,2012—2016年西藏高校14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134项为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单列学科项目却立项较少[6]。可见,西藏高校的总体师资处于较低水平,有待优化。

2.教学方法待改善

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西藏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差距,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的灌输式教育至今仍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加之在特殊的成长和教育环境,藏族学生的自制力本就较差,高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相对内地普通高校而言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3.教学态度待转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中,传道居首。道既包括为人之理,也涵盖应世之学,这也是教师“传道”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应有之义。但在西藏高校中,部分教师一定程度上窄化了自身的“传道”职责,仅仅将传授专业知识作为全部工作内容,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课余时间与学生几乎无沟通,未能充分发挥自身教书育人的职能。

(三)学生自身成因

1.角色转换待适应

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一些学生的角色适应出现了困难。一方面是在经过紧张辛苦的高考备战之后,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在主观上产生了松懈享乐的心理。另一方面是高校迥异于中学的宽松管理制度,导致部分同学难以快速转换角色融入高校的学习生活中。

2.学习方法不灵活

学习方法不够灵活成为制约西藏大学生学习效果的显著因素。受学习目的、兴趣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未主动寻求有效提升自己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科学方法。一项西藏校内调查显示,只有约19%的学生平日里有主动去图书馆自习的习惯,超过40%的学生只是在考试前“临阵磨枪”。

3.自我约束待强化

自我约束不强、自制力较差是西藏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行为倾向与学习习惯,这在天人关系尤为密切的西藏表现得更加明显,如生活、成长于广大农牧区的学生自由好动,相对于一般学生,自我约束力也明显较弱。

4.文化观念较保守

西藏文化对学生的行为意识具有重要影响。其中,佛教教义不以谋求世俗功利为理想,强调淡化外在诱惑和自身欲望,通过戒、定、慧三学修行系统,向内追求身心的和谐与自足,以摆脱“生死轮回”,达到“四大皆空”。西藏高校中学生爱好享乐、消极保守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一定程度上便是受此影响。

三、西藏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思路

(一)校方综合施策,优化学风建设的引导和管理

其一,转变管理理念。高校管理者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学风建设理念,明确大学生在学生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并学会倾听与沟通,根据西藏区情和生源的特殊性,制定出学生较容易接受的激励与约束并存的管理制度,并将“生本理念”贯彻落实于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其二,营造良好氛围。一方面,加大西藏就业形势宣传和解读,增加学生就业危机感;另一方面,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增加校园文化的知识、科技含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其三,优化管理方法。一方面,逐步破除高校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之间管理上的鸿沟,制定系统性规章制度,把学风建设落实到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各个角落。另一方面,探索自主型管理模式,将学生自我管理与校方管理相结合,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传道重德,创新学风建设的模式与方法

第一,强化师风师德建设。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真正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将学术研究和传道受业相结合、将传道受业和服务社会相结合、将服务社会和教书育人相结合的师风。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师优良的学术之风、教学之风对学生学风的良性影响,实现教学相长。第二,注重专业知识培养。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一方面,立足本校实际,在客观评价师资现状的基础上,明确科研发展方向,强化优势学科,弥补弱势学科,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另一方面,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培育教职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第三,着力教学方法优化。一方面,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认识到学生并非课堂上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真正的课堂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远比灌输知识更为有效。另一方面,要创新教学模式,增强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真正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学生宽严相济,奠基学风建设的养成与巩固

首先,回归道德教育。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文化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鼓励学生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将“君子素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的本位教育融入班会、文体活动中,鼓励学生养成本位意识。其次,建立淘汰机制。没有压力便没有动力,淘汰制度也是人才教育的辅助手段,为此,应建立科学的学业评价体系,将“严进严出”与“以生为本”相结合,倒逼学生在高压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确保学风建设获得实效。最后,树立典型模范。在新生入学之际,聘请往届优秀校友返校介绍积极的学习、工作经验,让珍惜韶华、勤勉向上之风在开学第一课上新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同时,通过奖学金、优先入党等手段,加大对学业优秀学生的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齐扎拉.2018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N].西藏日报,2018-02-10(01).

[3]李红梅.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基于关于学习的重要论述[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94.

[4]孙勇,马菁林,,等.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简明史稿——文化进化个例探讨[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

[5]林鸿雁.西藏高校学生管理者工作研究[D].拉萨:西藏大学,2014.

[6]许慧.有关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2018(4):51.

作者:郭剑 杨玲 单位: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