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讨(3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讨(3篇)

第一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阶段状况和普遍具有的问题

按实际情况来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过程并不乐观,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教育目标达不到实现的要求和标准,首先在最基本的态度问题上,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就不够,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归纳到人才培养的指标中去,也不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培训咨询,需要的基础性硬件设施就更不用说了,之后对于教育的落实也不够完全,因为有的学校是真的在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但是毕竟发展只是存在前景并不能立刻就在教育的舞台上发光发彩,很多学生对于这门课也是得过且过。种种的现象和问题导致了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致使多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与探索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逐步完善,教育部应该将其作为一个侧重点,成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和工作机构,从态度上端正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行业只有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才能够顺利实行。把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为必修课之一,因为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它是一个阵地,一种渠道,起着引导的作用。学校应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针对每一所不同的高校的特点制定不一样的政策,要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有专业的心理教师去负责学生们集体工作的开展,要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只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以后,才能提升老师的自身能力和素质,更能增加老师对学生心理问题情况的敏感程度。很多的高校本身自己都存在着一种卑微的歧视,觉得不如本科学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也只是做样子,但我要说,不管在哪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高校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是想要达到普及的效果,最好的方法渠道就是一齐开设选修课和必修课,只有自身认识到,自己并不比本科差,本科有的我们也要有,要发挥课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对大一的学生来说,应该设置为必修课,因为大一的同学们对大学的认识还很模糊,在学习上需要跨越一个新的认知,在人际交往的问题中也不那么清晰准确,所以很多时候都会感到迷茫,这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就会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设置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多反馈,多参与,多分析,这样才能达到期望的理想效果,也可以让新生更加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融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不得不承认,现在很多的学生都把自己问题的过错归结于别人身上,却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老师应该加以指导,在课堂上,通过对知识的讲解让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以课堂无个体针对性的方法来带动学生,引导学生,也按最传统的顺序,传道、授业、解惑、无疑是值得大家称道的和最有效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能仅仅只说面对有困难的学生,而应该面向全体的学生,现在往大了说,强身健体的人还都是拥有健康的体魄呢,在高校中更应该实现大众教育和通识教育,中国就是太多的地方走过场,以至于我们很多地方可以做到很好却只是浪费了资源没有了效果,对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应该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科学教育为着重落实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高职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可以取得教育的实际成果,让学生们真正学到东西,在心理方面健康发展。家庭永远是一个人心灵的港湾,很多心理有困难的学生,家庭的原因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因为对于学生来说,父母始终是依靠,当心里患得患失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不管是不是对于心理有困难的学生,都应该加强跟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可以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否和谐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只有在一个乐观,美好的环境下,一个人的生活才会更加积极,更加进取。学校可以通过跟家长之间的互动,纠正孩子或者家长不正确的理念,共同努力给学生一个阳光的未来。

三、结语

对于高职生来说,结合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去开展一些活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效果的,也是畅通打开心理教育健康的路径。学校应该大力弘扬,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作者:张讯 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建构

一、问题提出

由于受到“问题与预防”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积极心理学更加重视人的积极品质和注重激发人的潜能,这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野,并为建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群体在成年学生群体中,具有特殊性和弱势群体性质,他们在个体情商、人格特质、自我意识成长、情绪特征、自我管控能力等方面具有“先天性缺钙”特质。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将上述弱势特质进行放大,致使在课程建构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首先,存在教育目标移位现象。孟万金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然而,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出现定位偏离,即重视二级与三级目标,恰恰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一级目标,出现了教学目标移位现象。其次,教学方法上有失偏颇。理论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主要教学方法,这种相对沉闷与单一的教学方法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有的教学方法格格不入。固然,学时有限、大班教学等条件的限制,影响了心理情景剧表演、角色扮演、团体心理训练、工作坊等灵活教学方法在该课程中的有效运用,但根本上还是教育理念导致的教育方法偏颇。第三,课程内容上忽视学生心理需要。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多集中在学生常见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及调适等方面。课堂教学中,倾向于从“病例”的角度描述心理问题的性质和应对方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此类教学内容的大量呈现不仅忽略了对个体内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而且易于引起学生自我暗示,容易让学生给自己贴上问题标签。

三、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新启示

积极心理学重视对人类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个性特征的研究,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关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积极心理学倡导的理念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独特的教育视角和全新的教学启示。首先,积极心理学提出的潜能激发与向善美德符合心理健康课程发展性教学目标的理论诉求。潜能与美德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涉及如主观幸福感、正性情绪、积极人格、健康自我意识、积极交往、良好学习等极为人性化的研究主题,认为人与生俱来具备人性向上向善的心理潜能,这些为设置发展性课程目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站在积极心理学的立场上,规划发展性课程目标,对高职学生群体的积极教育功能无疑是巨大的。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者,主要任务就在于引导高职学生发现自身闪光点,开发学生潜能,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品性,让其学会体验幸福与成长中的快乐,使其用自身的优势和美德树立起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并成为自己终身的财富。其次,积极心理学提出的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是培养高职学生群体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论精髓。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开放与欣赏的态度,提倡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人的积极能量与优秀品性,它告诉我们,高职学生群体同样拥有人性最初的积极性、美丽与善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施教者需要做的就是营造积极、有利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情境,帮助高职学生群体在合适的教育条件和情境下,形成积极的心理意识,通过积极的方法与途径,有效地养成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

四、结语

总之,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极有必要吸纳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思想,坚信包括高职学生群体在内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自身的积极品质。我们需要不断地把握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视野与精华理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新模式,为高职学生群体提供积极向上和务实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张丽 方双虎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三篇:优势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引起的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对高校大学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为了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起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高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尤其是自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以来,各大高校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然而从实践效果来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推行的是“问题模式”或“疾病模式”,控制学生自杀、自伤等恶性心理事件的发生,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患病比率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和主要目标。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新兴领域,积极心理学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兴起。与传统心理学关注“疾病”和“问题”等消极因素不同,积极心理学是揭示人类优势和促进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是对心理学过去人类弱点取向的平衡,它指出我们在探索人类弱点的同时还必须探索人类的优势。积极心理学运动引发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长期以来,受传统心理学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问题”和“疾病”而不关注“优势”与“能力”,这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大打折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和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建立基于“优势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二、何谓“优势视角”

“优势”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相较于心理疾病的界定已经拥有全世界认可的DSM-IV-TR(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心理学界对“优势”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明确的标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多纳德•克里夫顿(DonaldClifton)被美国心理协会称为“基于优势的心理学之父和积极心理学始祖”,他较早对人类优势进行系统研究并对其进行界定,他认为优势是“在特定任务中提供一致的、接近完美表现的能力;优势是才干的延伸,才干是自发地重复出现且可以被高效利用的思维、情感或行为模式,优势是才干与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与此相似,林利和哈林顿(Linley&Harrinton)对优势(strength)的定义为“一种能力,拥有这一能力的人的感受、思考和行为的方式有助于他们在追求重视的结果时实现最佳功能”。心理学“优势视角”的实践取向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开始受到重视。“优势视角”提出以后,迅速从最初的精神健康领域扩展到学校教育、企业管理、社会政策倡导等不同方面,引发了更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其关注和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对于“优势”的研究,“优势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界定为:在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过程中,在传统的关注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同时,也要通过专业手段对学生的优势进行评估分析,发现并且鼓励每个学生发展和运用自身的优势,对抗心理障碍,消减问题行为,实现学生自我成长与发展。

三、为何要建立基于“优势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基于“优势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无视或否定教育对象存在的“问题”,而是呼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改变以往对教育对象“问题”和“疾病”过分关注的现象,让教育者能够同时关注教育对象的“优势”和“能力”。“优势视角”注重对人类优势和美德的关注和思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实践取向。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信,没有心理问题的人就是健康的人,关注的是如何发现和消除教育对象存在的“问题”。在教育者看来,教育对象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学习相关心理知识,才能实现消除问题的目标。而“优势视角”不再仅仅关注教育对象的是否存在“问题”。在教育对象的全部日常生活中,“问题”只是很小一部分,出现“问题”只能说明教育对象某些方面需要改善。如果过分关注教育对象的“问题”,只看到其现实情境中的不利之处,就会忽视教育对象的“优势”和“才能”,忽略教育对象通过自己的努力,运用自身的“优势”解决面临的“问题”的能力,而这一过程正是教育对象发现自身存在价值,增强自尊自信,获得成长的关键。“优势视角”相信,每个人都有内生的优势、能力与资源,人都有自主改变的意愿,都有获得健康发展的欲望,教育者要做的是激发教育对象这些深藏的能量,而不是将自己的能量强加给教育对象。“优势视角”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象的优势识别和发展,而发现并发挥学生的积极品质与性格优势是抵御心理疾病最有效的缓冲器。已有的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希望、乐观、自我调控、社交能力、远见前瞻等某些“性格优势”,对心理疾病患者具有不可忽视的预防、调节和缓冲作用。发现优势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也是教育对象实现成功人生的关键。长期以来,许多人信奉“木桶理论”,认为是人的“短板”最终决定个人发展的高度。其实不然。生活中许多成功人士都是发现自身优势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人,如姚明、乔丹、刘翔等体育明星都是在发现和充分发挥个人优势的情况取得了巨大成功。“优势视角”心理健康教育的建立,有利于传播“优势造就成功”的全新理念,指引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积极发现和运用自身优势,最大程度实现人生价值。

四、怎样建立基于“优势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优势”评估系统

优势的识别和评估是高校建立“优势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为此,高校首先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优势”评估系统。目前国外广泛运用的优势分类方法和评测系统包括由“克里夫顿优势识别器”来测量的“盖洛普才干主题”,有VIA优势量表来测量的“价值实践”优势分类,由彼得.本森提出的40种发展资产等。当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权威的关于大学生的优势分类与评估系统,已有的评测系统大都借鉴目前国外广泛运用的优势分类方法和评测系统加以修改而成,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孟万金基于对中国大学生1300名(有效数据1029人)的测评,编制了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由六大分量表组成,共包括20个积极品质,62个题项。统计检验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大规模测评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

2.建立基于“优势”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主题很多以如何预防各种心理问题、如何防止心理障碍、消除负面情绪等为主。仔细阅读分析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可以发现,在主要教学内容中,“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单独成章,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及其调适、人格发展异常的表现与评估、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障碍及调适、不良情绪的表现及调适、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及调适、大学生性心理问题及调适、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等章节都从“问题”视角出发,将重点放在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如何发现和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及优势、如何增进大学生幸福感都缺乏应有的重视。这偏离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在2001年教育部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这既是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目标。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定位,文件也做出明确说明,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领会教育部文件的精神,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上,不应将重点放在心理问题的识别和预防方面,而是应该把“良好心理品质”和“优良品格”的识别和培养作为重点,不应该把目标定位于“心理问题的解决”,而应该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除了教育内容的重新设定外,建立基于“优势”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对教育形式进行创新。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课堂教育为主,形式单调,效果较差。要把学生从教室解放出来,探索为学生创造更多发现和运用自身优势机会的教育形式。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来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善良、利他的积极品质,体验这些积极品质对增进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重要性。通过团体辅导形式,在科学评价每个学生性格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优势团体”,指导学生主动将自己的优势运用于学习、生活、求职、交友等各个方面,体验优势带来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从而最终实现促进学生积极成长的目标。

3.建立基于“优势”视角的心理咨询模式

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传统心理咨询将前来咨询的学生看做有“问题”的学生,咨询的目的是想缓解心理问题,没有问题的学生很少主动来参加心理咨询。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单纯地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与缺陷是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的,应通过发掘个体自身的力量来有效地预防、治疗心理疾病。“优势”视角要求心理咨询老师从积极的角度理解心理咨询的性质,不仅要对来访者给予更多的理解、接纳和无条件关注,而且要努力发现来访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力量,鼓励咨询者运用自身优势来解决面临的问题,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更好地成长成才。

4.合力营造“积极”校园环境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只是心理咨询室的几个老师、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老师的事情,更需要每一位任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的全员参与,形成合力。基于“优势”视角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高校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软硬件资源,营造积极有利的整体环境,激发学生发现和运用自身的优势,实现健康成长。高校应积极开展面向全校师生的寻找优势和美德的活动,让师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与美德,营造出人人都自信、人人都精彩的校园氛围。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支持能够激发学生优势的社团文化的发展,通过打造精品社团来促进团体成员的成长和进步。校园规划建设过程中要从提升学生幸福感,满意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休闲等日常需求,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积极的外部环境。

作者:程治强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