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共6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共6篇)

(一)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现状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总体来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简单,院校缺乏重视

有很多民办高职院校设施远低于公办大学的标准。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却比本科学生多,因很多高职院校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环境和特点、学校的心理咨询多是敷衍了事、学院不能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等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过于简单,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够专业化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然而许多高职院校缺乏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咨询的老师没有相应职业资格、没有接受过心理教育的系统培训,往往抓一两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老师去当咨询老师,使得心理咨询变成了做思想工作,与真正的心理咨询工作偏差万里,咨询效果适得其反。

3、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片面化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大多是已经出现严重问题的学生,例如那些人际交往有困难的、环境适应有问题的、情绪困扰较多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在存在的弊端就是只对少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了帮助与辅导。但是事实上,民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多发的区域,那些心理问题潜伏期的学生往往就被忽略了。

4、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当然,不能忽视的是高职院校很多教师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尽力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目的、途径等等都不清楚,因而无从下手,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最后只能照本宣科,而不是真正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二、民办高职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笔者在民办高职院校有多年心理教育工作的经验,根据已经取得的一些成效,对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以党建为引领,大思政为平台,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参与局面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党建为引领,在十八大顺利召开的前提下,多方参与,加强学院各方合作,努力形成全院师生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①形成一个良好的全校齐心协力共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在各个学校党委的带领下,各部门共同参与,建立起一个由党委领导,各个部门进行实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个工作体制。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在科研、教学、管理以及后勤等各个部门、多项工作当中。②应当健全育人体系,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发挥的主阵地以及主要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对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对课堂教学体系不断完善、提出一些创新的教学形式、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在现代教学手段在基础上采有新型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以及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个体的个性需求,注重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尽可能的使心理健康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贴近实际,避免出现一些仅仅是假、大、空的说教式教育。③根据年级、专业的不同条件来配备辅导员以及班主任。使辅导员以及班主任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学习指导、思想引导、专业辅导以及生活引导;以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大体思想政治状况为基础,结合各年级及其专业和学生个体的个性差异进行差异化引导;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快速、准确地反应到学校的相关部门,同时把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传达下去,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学校和大学生之间的纽带、桥梁作用。④发挥校园文化作用。校园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具有拓展知识、历练人格、提高品味的作用,学生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完善自我,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成才。⑤以党团组织为核心,发挥各级学生组织的作用。依托党团组织生活、主题班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党课教育,开展四情教育(国情、省情、民情、校情)和道德法制、人生规划、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传播者,成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崇尚者、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执行者。

2、建立“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笔者所在的学院,构建起“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搭建了学院、学生处、系部、班级、宿舍“五位一体”的五级工作机构。要注意整合各项资源,共同参与,并在运作中时刻注意优化队伍,不断完善。充分整合和优化校内资源,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真正的有机统一。通过严格的信息采集和反馈制度,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根据相应的信息传达机制从渠道上保证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由学院下达相关的工作任务,或者学生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保健员上报学院学生的心理动态。

3、建立心理危机“三预”联动机制

“三预”联动机制是指:①早期预警。利用上文中所提到的手段,及时掌握学生最新心理动态。对该生给予更多关注疏导,并做好跟踪记录。②中期干预。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学院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处理突发性危机事件。③后期跟踪。对已确定康复同学重点追踪关注其日常表现,及时汇报情况。“三预”联动机制不仅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危机进行一定的干预,同时也是对学校管理来说极为重要手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综合来说,这一工作机制是心理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三者的结合。对新到校的大学生采用开设心理课程、专题讲座、心理节目、学生心理拓展以及心理剧等一些手段,可以预防大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但是预警干预采用的是预防以及矫治结合的方式,像心理档案规范化、心理测试以及个案辅导等手段。

4、设立体验式教育模式,转变学生认知观念

整个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较深刻体验。教学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本身,仅仅是学到、知道并不足够以让一个学生主动进行改变,所以只有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才能让其主动改变自己。一些经典的体验活动一般不适于集体授课,找到合适集体体验模式,并在教授过程当中使学生能够最大可能地得到更多的体验,并且能够有反思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在实践过程中找出一套适合集体教学形式的体验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认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是不断发展的。应当引领学生找到被自己忽略的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好的品质。例如情绪专题里,引领学生体验到并且同其他学生分享所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和怎样增强在体验过程中积极情绪的体验。引领学生更加理性的看自己、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成长过程。

5、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不断提高教师和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专业素养。通过这种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在进行本职工作的同时兼顾向专业化发展的趋势。教师首先必须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的基础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具有实践性的知识储备。在工作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经历和社会经验,熟悉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生活,理解他们,最终才能与他们产生共鸣。

三、结语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新形势下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其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现阶段民办高职院校大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只有不断推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才能使得高职学生对未来更加有信心,身心更加健康,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李俊鹏 刘佼 宋美颖 孔建华 单位: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二)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高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普遍偏少,有的学校只在大一或大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一个学期只设三四节课。课程内容理论性太强,缺乏实践操作性,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的程度不够,实际掌握的知识也较少。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是心理咨询室里用于心理咨询的设备缺乏,有一些设备也只是做摆设,很少实际操作运用。心理咨询室通常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大多数是一些兼职老师轮流坐班,咨询方法单一,咨询效果不理想,学生也很少会去心理咨询室。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薄弱,专业素质不强:许多高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都由学生处或者管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来担任,虽然他们有着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但是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操作技能,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辅导针对性不强。而且,很多老师同时还担任着其他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效率。

3、多立足于已有理论知识,很少做调查研究: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很多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都来源于国外,包括心理咨询,团体辅导技能等都是借鉴国外,这些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可能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由于做实际调查研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精力,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都是立足于已有的理论基础知识,这样在实施过程中目标与结果可能出现偏差。现在“90后”大学生已成为学校的主体。2008年10月,武汉大学公布了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这份报告表明:“90后”与中国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同时成长,他们的思想行为模式与网络有着密切联系。他们个性独立,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自我中心意识强。他们自信心强,但是抗挫折能力弱,这些特点都会使大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不做调查研究,不了解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将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不完善,教师缺乏工作热情:目前,由于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数是由学生处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老师兼职,他们还有其他工作,工作职责不清楚。在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没有相应的岗位资格制度,而且在评职称时也是走思政系列或教育管理系列,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考核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5、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诊断,忽视心理发展教育:随着网络上、电视上、各种媒体对大学生自杀等,由于心理问题产生的恶性事件的报道,学校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诊断非常重视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是要对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预防和治疗,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是他们面临着考研、就业选择问题、恋爱问题、人际交往等问题带来的困惑和迷茫。心理健康教育面向的应该是广大学生,而不是有心理问题的小部分学生。

二、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对策

1、建立健全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高校应该建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①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积极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各种调查研究、理论培训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②对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积极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③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年龄差距小,容易沟通,应该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在招聘辅导员时,应该侧重于考核那些具备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知识和具有专业心理咨询技能的教师。在后期的工作中,也要定期给辅导员进行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技能培训。④对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业课教师也要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在上专业课时也自然而然的加强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①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时,内容设置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由于每个年级的大学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一样,每个年级所设置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也应该不一样。大一侧重于新生对大学生活适应问题,包括生活、学习、课外活动等;大二侧重于怎样处理学习和兼职的关系,人际关系处理,恋爱等问题;大三则针对学习、考研、就业准备等问题做辅导;大四主要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做好就业准备工作等。②教学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采用讨论法、游戏法、互动法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③除了理论课还可以设置相关的活动课,心理剧表演,组织团体心理辅导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给自己带来的帮助。

3、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工具,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伴随网络服务一起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拥有手机、数码相机、MP3、U盘等电子设备,大多数学生都有电脑。他习惯于通过QQ空间、BBS、博客、微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而不太愿意与父母或者老师直接倾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积极利用各种网络信息交流渠道进行宣传教育,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通过QQ、电话、电子邮件进行心理咨询。现在的学生通常是通过手机QQ挂在网上,他们会随时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言论,宣泄自己的情绪。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QQ空间中的日志、个性签名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发现问题。由于QQ、电话、电子邮件心理咨询具有匿名性的特点,学生可以无所顾忌地敞开自己的心扉,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倾述自己内心的痛苦,这样可以弥补有些学生不敢去心理咨询室的缺点,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咨询机会。教师也可以在BBS、博客、微博中宣传一些心理辅导技能,这样比张贴海报更加经济、有效,而且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可以很快地更新信息,符合学生的口味,学生更易于接受。

4、健全工作运行制度和考核制度,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虽然有的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还是从属于行政部门,许多老师都是除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外还有其他工作,工作职责不清楚,影响工作效率。要想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单独的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不同于专业文化课,不能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就业率来反映,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较难考核的工作,几乎所有高校都没有专门的工作绩效评价制度及对专职人员的考核方式。学校应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实施、活动开展和学生评价等方面来建立考核机制,同时,学校要在职称评定、职级提升、工资待遇、精神和物质激励等多方面考虑特别的政策,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开展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实际的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发现问题。心理健康教师要对学生做心理健康调查,对学生的整体心理特点有所了解,针对实际情况开展工作。辅导员平时也要观察学生的行为和情绪特点,与学生交流谈话,并向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反映相关情况。只有深入到学生当中去,才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6、积极开展朋辈心理咨询:朋辈辅导,又被称为准心理咨询、朋辈帮助等,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过程,由受过心理咨询专业培训的心理咨询员,对与自己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的人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在朋辈咨询过程中,由于双方年龄相仿,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人生经验、价值观等相近,对许多问题都更容易沟通和达成共识,在心理上更容易接纳从而顺利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9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不太愿意与父母、老师交谈,同辈的学生却能让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同辈的建议更容易被他们接受。朋辈咨询能弥补我国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不足的缺陷,满足更多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需要。朋辈咨询对心理咨询的时间、地点限制较少,方式灵活多样,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作者:陈雪飞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三)

一、树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

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具有教育的功能,都应面向全体或多数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才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应是全体在校学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学校要树立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新观念。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以所谓的“调适”、“治疗”,即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主要出发点,而是着力于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系统

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正走向性格的独立,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与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与冲突,社会阅历的扩展与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新环境适应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在这种氛围下,有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者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系统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安全防范工作。学校相关部门或机构,应从学生入学那一天起,通过心理问卷及测试等手段,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存在问题,并将收集到的材料按照自我控制、情绪状态、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自我概念、人际关系、动机等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排队梳理,然后依据心理健康、心理基本健康、或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等不同情况,分门别类地进行登记,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系统的信息,输入计算机管理程序。以便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对那些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要逐一访谈,并根据访谈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实行动态管理。

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掌握心理调节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向学生介绍心理科学基础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采取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努力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此外,在各科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种教学中。所有教师都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去,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四、加强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心理咨询水平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益增多的学生心理困扰和渴望摆脱这种困扰的需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心理咨询的效果。

(一)加强心理咨询及辅导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一是领导要重视心理咨询工作,保证机构、编制、经费、场所。二是要建立心理咨询预约制度、心理咨询人员培训制度、心理咨询人员督导制度等。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服务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中心、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热线、心理健康信箱、心理健康指南等形式,对少数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惑、苦恼、挫折、冲突等问题而产生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团体心理咨询和个别心理指导。面对新形势下学生把网络作为沟通与了解信息主要渠道的特点,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网上在线咨询、电子邮件咨询等网络咨询服务,拓宽心理咨询渠道,以利于学生及时与心理咨询老师交流、及时解决各种心理困惑。

(三)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心理危机干预要抓基层,积极推行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校系心理危机学生月报制度、心理异常学生及时报告制度、来访学生心理信息反馈制度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年级与班级之间心理信息的相互沟通及交流体系。

(四)提高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素质

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因此要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者队伍。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培训机会。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只有通过培训达到上岗要求的教师才能上岗。此外,也要重视对班主任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使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五、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帮助的意识。学校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等为载体,通过报纸、板报、海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作者:王雅春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四)

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辅导员,应该构建起一个以学校为主体、家庭和社会全部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学校教育中也要形成院领导、辅导员、心理教师及全体任课教师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群,从不同角度,采取各种方式,利用各种途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

二、采取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机制

高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部分,因为高职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公民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教育,使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从而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增强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教育活动相统一,促进人际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加强教师的专门培训对于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要在教学过程及其和学生的交往中进行有意识的渗透,任课教师应该正确使用语言评价,对学生采取赏识教育,随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加以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消除自卑心理。

四、搞好教学设计,引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加强教学理论研究,注重搞好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实例引入教学,注重教学实践,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践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

学校应在学生入学时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采用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普查,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的教学、管理、德育等工作。设立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心理咨询,帮助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排除心理障碍。

六、加强教师责任心,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应积极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打造出一支业务素质强、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同时要加强教师责任心,发现学生的心理波动及时疏导,做到未雨绸缪。

作者:孟繁明 单位: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五)

一、当前高职学生集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1、情绪困扰

(1)适应性焦虑。学生入学后,面临陌生环境、新的人际关系很难迅速适应,因而引起各种焦虑反应发生。

(2)考试焦虑。由于高校教学、考试模式的变化,大学的成绩往往直接影响其毕业、就业,常常会由于担心考试失败或渴望获得更好的成绩而产生一种忧虑、紧张的心理状态。

2、挫折反应

(1)攻击。高职学生在个体受到挫折后,往往无法通过正确的方式进行释放,极容易采取攻击性行为应对挫折。多数表现为讥讽、谩骂甚至殴打等。

(2)自杀。自杀是遭遇挫折后的极端反应。高职学生在遭遇到一些他认为无法依靠自身能力解决的问题又不敢寻求父母、老师的帮助时,会出现自我残害、自杀等方式应对挫折。

二、应对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思考

1、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干预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指导意见,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辅导员的专业培训,将专职辅导员送往专业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提升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问题的提前介入,及时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将普查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疏导的方式进行介入式心理干预。

2、在专业课设置中引入健康教育课程

设置心理健康课程能有利于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不至于心理素质教育的忽视,造成学生心理素质缺陷,制约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大学生普遍集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系统分析和集体咨询,才能达到目的,提高效率。要引导学生树立爱护和预防障碍的自我救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以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切入点纠正错误观念

目前的高职学生大多属于“90”后,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做事往往会不由自主的自私,考虑不到别人感受,形成个人本位价值取向,同时面对挫折容易走极端,在人际交往方面无法融入集体。必须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使得学生由自然人逐渐“进化”社会人,以提高学生面对纷杂社会的适应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即将成为高职院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从体制上建立一整套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专职辅导员为骨干的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能惠及全部学生,从而树立起当代高职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孔德华 单位: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六)

一、医学研究生面临的压力

(一)学业压力

松散的管理模式下,高自主性、高创新性、高强度的学习要求使医学研究生学业压力大增。在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将现代科技和专业知识相互渗透、融合的时代要求;近年来发表高级别论文成为毕业的硬性指标的出台等更使其学业压力剧增。

(二)就业压力

有媒体报道,研究生一次就业率每年约下降10%。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等提供的岗位逐年减少,而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提高,从2000年到2013年增加21.1万人,扩招达53.15%,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此外,医院对人才的要求提高与研究生实践经验较少、操作能力不高的矛盾并存,也使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三)经济压力

自1999年开始,每年约有一半的研究生是自费,2013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决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提高了入门门槛的同时也无疑增加了部分研究生的经济压力。再加上相对较长的医学生学制,学习任务的繁重使得医学研究生有外出兼职的迫切愿望但又不得不依赖家庭经济供给,凸显的矛盾使得经济压力也大大增加。

(四)感情压力

已婚研究生承担着更多的家庭义务和责任,而临床的压力、科研的枯燥严谨等,使他们力不从心;长期和配偶分居,也让其被动接受生理煎熬和情感摩擦的考验。未婚研究生的身心年龄均已成熟,对异性与情感的渴望加剧。但生活空间狭窄、接触群体单一、经济困难等使得他们对恋爱、婚姻望而却步。“本科生是小龙女、硕士是吴莫愁、博士是灭绝师太”的戏称也道出了女研究生感情压力更大的残酷现实。

(五)人际关系压力

研究生的生活环境较为封闭,日常工作主要是独自查阅文献、和几个同门一块做实验、医院临床值班等;研究生群体年龄、阅历、科研水平、家庭环境参差不齐,也使得交流的范围和内容减少;导师忙于业务或者行政工作,有时甚至几个月不见一次面,这都使得医学研究生缺乏和外界交流的机会,个人情感不能及时宣泄和释放,人际环境的变化中常会产生心理适应困难甚至心理障碍。

二、加强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专业实践和心理教育相结合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病人冲杀医护人员现象频出等对医学研究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要能够增强病人及其社会支持系统心理保健的能力,促进病人身心和谐发展。临床经验缺乏、学习时间紧张等更使得把专业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十分必要。寓心理教育于专业实践,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专业技能;提升心理素质,增强医患沟通能力,同时为促进病人心理健康教育垫定技术基础。

(二)课程教育和文化活动相结合

独立的心理健康学科教育是系统掌握心理规律的基础,丰富的文化活动是提升和检验心理保健能力的关键,所以,切合实际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是一种必然趋势。将心理健康专家讲座、成功校友论坛、心理影片赏析、素质拓展、医患问题情景模拟等纳入课程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增强思维互动,激发教师积极性,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这样既创新了教育模式,又提升了教育实效。

(三)职业生涯教育与潜能挖掘提升相结合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部分人只运用了自身潜能的10%。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使医学研究生明晰职业生涯路径,进行生涯管理。同时,要将成功教育理念和积极心理学核心思想纳入职业生涯管理过程,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使其不断突破自我的欲望和意志,注重个性发挥、注重特长和专业结合的深层探索,以形成源源不断的学习、生活动力和挑战自我、挖掘潜能的习惯。

三、加强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认识,保障到位

大多数研究生错误认为心理咨询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有心理障碍或问题不能自己解决的人,仅23.85%的研究生认为是希望提高自我认识、达到自我完善的任。而研究生出现问题导致的危害和损失某种程度上说要远高于本科生,故提高研究生及其相关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认识非常必要。国家对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政策尚显薄弱。高校要充分地认识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尤其是提供专项经费、必要的场地作为保障,同时加大对此项工作开展情况的监督力度。此外,要加强制度保障,如制定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办法、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定期心理健康测评制度等。

(二)构建网络,全面渗透

一般情况下,医学研究生前半年或一年以集中学习文化课为主,后期多是临床学习和实践。前期以部门管理为主,后期则更多的和导师接触,这就更需要建立相应的体系来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校级心理健康机构—研究生处心理健康中心(可设在学生工作办公室)—班级(集中上课阶段)心理健康小组或导师—宿舍长四级网络体系十分必要。校级心理健康机构主要通过心理辅导及训练活动,为医学研究生提供指导。班级心理健康由志愿者或心理委员等组成,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并给予帮助,将有严重障碍的学生及时向校级组织报告,避免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恶性事件。宿舍长要切实负责、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特殊时进行必要的危机干预等。

(三)丰富教育形式,注重实效促进研究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调查显示,多希望是各种论坛、讲座及交流活动等,具体来讲,多数人倾向于心理沙龙一类的活动以增进朋辈之间的交流。综上。笔者结合实践认为,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平台,加强沟通和日常指导。例如通过QQ、飞信定时关注心境,利用微信重点解决针对性问题,通过微博发表励志博文或视频加强引导和正强化等;其次,将专家专题讲座或报告纳入课程,解决普遍性问题。例如困惑研究生的婚恋、人际交往、就业创业、学习动力持续发展问题、科研思维培养等;第三,定期举行心理沙龙,注重个性引导和发展。例如提前征集题目,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把具有相似问题或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同学集中起来,进行团体辅导和训练。总之,对于有阅历、有思想、有知识,注重自我实现和自我封闭性同存的研究生群体,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时展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不断变化教育形式,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提高。

(四)搭建平台,促进交流人的价值的实现

首先是社会价值的实现,不能闭门苦读,还要与外界、与社会广泛的接触。研究生社团、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正式为研究生通往广阔的世界搭建了桥梁,通过学生社团等的活动,可以开阔学术视野,获得更多血液信息,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业增加了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良性循环的出现自然会舒缓生活的压力,减轻心理负担。

作者:姬旺华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