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探讨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探讨

摘要: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观察问题方式被人们熟知起来。同时,高校贫困生的问题也一直被各级政府和高校高度重视。他们作为政府和高校的关照对象,在平时的生活中有部分人存在自卑、封闭、负面情绪等心理问题。新时代的“精准扶贫”不仅仅要解决贫困生经济上的贫困,更需要精准地关注到他们的“心理贫困”。该文探讨根据大数据的高效性与真实性,将大数据应用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形成新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充,高校的贫困生数量也在增加[1]。同其他类型大学生一样,贫困生也具有许多优秀品质,但在其家境困难因素的影响下,导致部分困难学生存在自卑、封闭等负面情绪,不愿向学校、学院及辅导员诉说自己的真实情况,因此高校通过传统方法和手段对贫困生的调查和判断存在局限性与不确定性,进而会遗漏掉部分真正需要帮助与关怀的同学。而伴随着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思维越来越被人们所知晓和接受,它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强调精准、推崇理性和逻辑的先进技术。同时,大数据所拥有的开放性、高速性等特质,也为高校进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2]。根据大数据模型提供的各项数据,可以更方便老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构建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材料库,为以后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相应的依据,更提升了对贫困生以及其他类型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的效率。

1高校贫困生出现“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

新时代的“精准扶贫”概念应该不断丰富其内涵,政府和高校不仅仅要解决贫困生经济上的贫困,更需要精准地关注他们的“心理贫困”。

1.1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

高校贫困生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一方面处在情感、思维、价值观逐步成熟和独立的阶段,另一方面又承受着来自家庭的经济负担,再加上校园内存在攀比的不正之风,这些环境所造成的心理落差,使贫困生可能会觉得不如别人,容易在学习中和生活中进行自我否定,如若在某些学科上面再遇到困难,遭受打击,更有可能产生情绪偏激,从而滋生更加浓郁的自卑感[3]。

1.2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

大学生正处于寻求情感和建立友谊的阶段,而贫困生也渴望与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融入到主流群体中去。但由于自己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自我适应能力较弱,价值观念各异,使他们变得较为敏感、封闭,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或加入学生组织,不愿与他人敞开心扉、大胆交往,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范围变窄,同时产生强烈的孤独感[4]。

1.3对未来的迷茫与恐惧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毕业以后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而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等原因,早就开始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以及如何反哺家庭,但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贫困生对自己的前途更加迷茫,甚至开始对社会不满、失望,加剧了他们对社会的恐惧感[5]。

2大数据背景下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大数据背景下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

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渐渐浮现在人们眼前,在视察中国科学院时强调,“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自由’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可见,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异常重要[6],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高校通过建立专门的贫困生数据库,重点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校园卡的使用、图书借阅等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收集学生的家庭情况、在校表现、支出情况等有效信息,为分析学生的生活动态、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甚至情绪变化等提供了大量数据支持。与此同时,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建立相对应的大数据知识库、模型库、心理动态档案等模型,发掘重要数据,并设计合理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在贫困生的心理危机发生之前所察觉到,进行有效的、及时的心理干预和心理咨询工作。

2.2大数据背景下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技术在给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很多突破性发展的同时,也使之面临着许多挑战与困难。首先,在高校教育工作者中普遍缺乏大数据的意识,而从事专业大数据分析的人才也是少数,这极大地挑战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分析处理大数据的能力。其次,海量的数据同时也代表着大量的隐私信息,学生的个人信息容易泄露,而如何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以及对数据安全的保护和防备也是格外模糊的。并且在高校内部的各个部门,这些数据呈现“碎片化”的现状,从零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到有用知识和信息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需要反复辨别真伪,因此有效数据的收集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同时,信息的处理也很困难,如何有效地处理数据、建立模型、评估测试,以及最后的储存数据,给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探讨

3.1建立完善的判别贫困生机制,真正为贫困生提供帮助

想要资助贫困生,给予他们社会与学校的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精确判断哪些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现在大部分高校的做法是学生自主上交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生源地有关部门的贫困证明,由班委组织民主评议,学院最终审核是否为贫困生。但由于一些同学想要得到社会和学校的免费资助,并用不实证明获取贫困生名额,同时又拿社会和学校的资助供自己享乐。所以,应该完善相对应的贫困生鉴别机制,如对学生的校园卡进行监控,处理数据分析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借助大数据模型和人工分析,准确找出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并对他们做出相对应的经济资助与心理健康教育。

3.2发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提升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

通常在各大高校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下: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心理测评、心理咨询、与辅导员及心理老师谈话等。但是高校贫困生因为其“心理贫困”的特殊性,不能仅仅采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采用特殊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有部分同学因为自尊心的缘故,不愿与心理老师或辅导员面对面地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以至于心理问题在内心累积,最终爆发。针对这种学生,可以采用数字化的虚拟平台,提供给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解决自己的生活和心理问题,方便了贫困生和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也提高了高校的诊断效率。

3.3大数据构建高校贫困生档案以及心理预警系统的探讨

高校可以通过大数据建立一个健全的,涵盖贫困生家庭、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状况、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的动态数字化档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干预,掌握主动权。例如:学生一卡通的消费情况以及相同时间段多次共同消费的几张一卡通,学生连接校园网在互联网留下的信息等。通过收集大数据进行筛选、处理与分析,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目标数据,构建数学模型,得到最后的实用数据,将实用数据与某一预警指标相关联,最后由心理老师或辅导员进行评估是否对数据异常波动的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7]。

4结语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通过大数据建立心理健康预警系统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高校应该树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数据意识,实现个性化教育。但在此前提下,高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相关的信息,不断丰富完善动态数据库和预警系统数据库,在最大程度上服务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预警及干预,精准地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同时更要解决他们的“心理贫困”。

参考文献

[1]吕晓飞.当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思考[J].科技文汇,2017(5):68.

[2]黄欣荣.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8(5):13-18.

[3]吕晓飞.当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思考[J].科技文汇,2017(5):68.

[4]宫秀琪.基于精准扶贫的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路径探究[J].思想政治与法律研究,2017(12):143-144.

[5]霍启红.大学生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相互关联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

[6]徐国成.大数据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21.

[7]谢名承.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建设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8(17):124-125.

作者:谈震 马泽阳 单位: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