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讨(4篇)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讨(4篇)

第一篇:浅谈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临挑战,分析当前高校学生自身心理特征,完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心理健康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与此同时,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有心理障碍和问题的学生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严重的还导致了恶性事件的发生。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研究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研究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学生心理特征

每个时期的高校学生都带有其特定的时代气息,在他们身上能够折射出社会大环境对他们心理成长的影响。当前的高校学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1.自卑心理与自负心理的矛盾

来自不同家庭的高校学生既存在自卑心理又存在自负心理。家庭条件相对一般的学生往往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表现出自卑心理,存在孤独感。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往往心理上比较乐观,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盲目乐观的自负心理。家庭环境是影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最直接因素。

2.渴望被认同的心理

高校学生充满奇思妙想,敢想敢当,敢于实施,很多学生希望自己能在学生群体中崭露头角,得到周围同学和教师的认可。如果在尝试的过程中受到挫折,容易产生失落情绪,会认为自己的才能被忽视了。高校学生有着强烈的被社会认同的心理,一旦出现不被认可的情况,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3.反叛心理

在传统管制型教育模式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教师有着明显的话语权。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压抑环境中,造成了他们的反叛心理。进入高校的他们,学习上已经不存在太大的压力,向往自由的高校学生对传统的管制教育比较反感,希望学校能够给予一定的自由度。自由和纪律本身就是矛盾的,这就在无形中对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隔阂,给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4.恋爱价值观

恋爱是大学生永恒的话题,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他们渴望恋爱。但高校学生心理上并没有完全成熟,缺乏恋爱经验,在遇到感情纠葛时,往往采取过激行为。这也是困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道难题。高校学生应当正面直观的面对恋爱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既要有追求爱情的勇气,又要具备承担爱情责任的能力。

5.人生目标茫然

进入高校的大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陡然剧降,出现了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生活目标随波逐流等问题,常有生活无意义感,人生目标茫然。古语有云“预则立,不预则废。”从迈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学生就应该了解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为自己提供了怎样的发展空间,自己的人生坐标又在哪里,以朝着这个坐标不断地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

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对策研究

1.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培训

虽然在高校中已经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很多从事高校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主要由辅导员或德育工作者担任,他们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学培训,缺乏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培养教育没有纳入到正轨。高校要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就必须对心理咨询人员开展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培训。

2.利用网络等新形式及时进行辅导

很多的高校学生在心理咨询中心或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不敢或不愿完全敞开自己的心扉。这就导致了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无法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以致于无法科学合理的“对症下药”。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网络世界的开放性、虚拟化等特点,使得高校学生可以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无所顾忌地敞开心扉,释放自己心中积压的苦恼与烦闷,通过网络尽情地倾诉与宣泄,从而使心理压力得到释放和缓解。对于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来说,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资源,准确及时地把握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使得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更有效果。

3.建立朋辈聊天室等资讯途径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大力宣传,学生也逐渐摆脱了对心理咨询的种种误解。但是高校学生中能够走进心理咨询中心,对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敞开心扉接受咨询的学生并不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在选择倾述对象时更倾向于向同龄人倾述。而在高校中建立朋辈聊天室,是缓解不愿走进心理咨询中心的学生的心理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高年级学生作为朋辈咨询员,可能不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理论,但是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生活实践经验去与那些需要咨询的学生进行沟通,使得需要咨询的学生摆脱向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就是接受思想教育的心理阴影。

4.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的良性互动

影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外在因素,也有学生个体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内在原因。首先,家庭是学生心理成长的最初也是最直接的因素。从家庭生活不美满的环境中走出来的高校学生往往行为比较偏激,因此,父母在关心子女生理健康的同时,也应当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有的家长甚至与子女基本上没有沟通。其次,学校在传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传播着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变化规律。第三,社会是高校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主要实践场所,同时社会也通过各种媒介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成长。因此在面对就业这样的实际问题时,家庭应该鼓励支持,高校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进行引导,社会则应该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另外,学生这一主体也应该深刻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职业取向,端正职业态度,创造自身条件。因此,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发挥积极效应,学生才能取得职场的成功。

5.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学生的课外空余时间相对较多,且他们往往对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充满了兴趣。学校可以经常性的组织一些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心理健康研讨会、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心理健康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反思和反馈思想情绪的变化。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建设好校园文化氛围,办好宣传栏、做好宣传广播等,使学生时时处处接受熏陶。

6.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评价、预防及治疗体系

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评价及治疗体系已迫在眉睫。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学阶段会通过新生问卷调查等方式来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通过该措施,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也可以从中发现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及有针对性的治疗。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评价,不仅有利于掌握高校学生总体的心理变化趋势,也有利于把握学生个体的心理变化历程,针对个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家庭的利益,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因此重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评价、预防及治疗体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第二篇: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20世纪末兴起的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潜能和美好品质,从而起到抵御与预防心理疾病。文章将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价值取向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旨在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文化的多元趋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最富人文关怀的高校教育,更是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推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大责任。而已积极心理学为趋向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更加有利于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及主张

20世纪末,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积极心理学”概念。积极心理学将研究焦点聚焦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从过去的关注个体的心理疾病方面,转向对人性中的积极潜能的深刻挖掘。积极心理学通过激发人类自身的潜能和力量、积极的品质及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获得追求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变得更加幸福的方法。通过这种向上的、阳光的心理反应来诠释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以此呼唤人类内在的善良品质和正面的态度,并利用这些内在的正面动力来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或普通人,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最大程度地开发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是莘莘学子们渴望获得的教育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他们修正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而大学时期也正是这些青年学子最富有激情、最充满理性、最具有创造性同时又不畏惧挑战的时期。但是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以及来自专业学习的压力、工作就业的难度、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常常彷徨纠结,从而易滋生各种不良的心理疾病。根据相关调研表明,我国高校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有的已经非常严重了。吉林农业大学学生郭力维在2009年11月14日谋杀室友赵研,经120急救人员诊断确认赵研已死亡,民警遂即展开调查,抓获郭力维,其对自己持刀杀人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在逃逸时被抓获,并于次年6月7日被执行死刑。2013年4月16日复旦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投毒,终因中毒过度,不幸身亡。同时有很多的高校学子都因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而选择自杀,这些都说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严峻考验,同时也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产生的不和谐因素。只有将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贯穿于于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促使大学生追求阳光心理,激发他们积极面对的潜能,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人际冲突才会减少,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学校和谐气氛才容易形成。

三、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通过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挖掘学生的积极潜能,激发他们潜在的动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追求理想、坚定信念,提高执行力,从而获得让自己幸福满意的能力贯穿于整个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这样一种阳光向上的理念帮助高校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社会。提高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调节情绪,平衡心理压力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正能量,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质,构建积极、和谐的校园氛围。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发挥着变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的作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对问题学生的个别诊治,而积极心理学注重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提倡人文关怀,它不仅修正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衍生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平台。这种价值取向旨在增进学生的主观满足感和幸福感,开发他们积极的心理潜能,培养他们正向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健全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正面应对所遇的各种问题,自强自爱、自尊自信;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有效性等,这些都是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均来源于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即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同时又带有普遍的社会性,内容生动,意义鲜明,极易被学生接受,这必然会帮助学生学会用正面的方式去应对潜在的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能够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在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下,很多人会陷入“来访者就是问题学生”的固有思维,这样的思维本生会影响整个心理咨询中对问题的有效修复,打破了咨询的平等关系。.而认为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抵御才是心理健康的关键的积极心理学工作模式下,高校教师更应关注与重视的是学生优秀阳光的一面,这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潜能的核心本质,而且,这样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而让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大幅度提高。所以,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正向情感的激发过程,要让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情况、人际交往、情感体验、就业等实际活动中去体验、分析和思考,让他们明白在这些活动中自己所产生的各种反映,提高自我认知,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培养健全弹性的心理素养。因此,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开设必要的心理咨询等课程以外,更多的是要采用融趣味性与互动性为一体,且参与程度更高的团体辅导、户外素质拓展、社会教育实践、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影视观赏、心理征文比赛等趣味心理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我,追求幸福。

参考文献

[1]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7).

[2]杨晓峰,李玮.积极心理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l0).

[3]岳慧兰,吴良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第三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路径探讨

[摘要]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较大的问题。本文较为全面的分析了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措施,以其为研究和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教育方法与路径

从当前我国高校的普遍情况来看,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3%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障碍。针对云南省当前的教育形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存在重大的问题。尽管如此,只有极少数学生接受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性帮助,而绝大部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问题,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和艰巨性。

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从更为科学和具体地去分析我省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局部的特殊变化,引发大家对较广域的心理问题的探讨与对策。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多渠道多层次了解的过程中,我们将就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所得出的有意义的总结,从而指导高校相关单位及组织对大学生健康问题实践性,高效性的相应措施的实施,最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既有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经长期对大学生管理和教育的教师发现,就当前大学生的具体现状而言,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变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的环境的巨大变迁也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虽然环境变迁也是生活事件的一部分,但这种变化对个体适应的影响比较突出。为此,生活环境的变迁对新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于我省高校而言,本省考生录取的比例是占有较高比例的,在云南这样农村人口居多,且大多家庭与城市接触的情况很浅薄,当新生踏上大学之旅,来到一个崭新的环境,面临的是要自己独立生活,应付一切生活琐事。如几个同学共住一个寝室,彼此生活习惯、作息安排包括语言隔阂,都需要去面对和适应。尤其很多新生有远离家乡、亲人的问题,要适应起来都还需一段时间。但相对来讲,大学生对新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远比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进入大学意味着进入全新的人际关系之中。来到大学这样全新多元化的新环境中,汇聚着多民族,多地域而来的同学。就不管是在各自风俗习惯,还是在与个人间的交往范围都有着全然的变化。曾经很熟知的环境,人际交往的顺畅,到了大学校园,都会在瞬间进行相应的转变和适应过程。而这种转变,既包括全新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也包括新的人际关系,语言表达能力与未来发展定位等。全新的角色要求大学生重新评价自己与他人,重新设计自我的过程。基本所有学生都是希望自己在新的环境中很优秀的。而这些调节上的变化,就是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要素。

二、学业期望。

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特点是学习自主性,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因而大学生面临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学习习惯的巨大转变,这也包括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重新评估。主要会出现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

1.大学生学习优势的转型

当大学生步入大学后,将很直接性地体会到大学的教学方式,曾经的独有的学习方式到大学后将发生彻底性的改变。而对于那些思想准备不够充分的学生,他们会逐渐形成失落举动,就会出现自信心下降、自卑感上升,甚至还会出现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攻击行为。

2.与社会接轨的专业知识的转型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提高,用人标准的转变,促使很多在校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选择性更为看重。而对于部分学生所选专业就读的,并不是他们心中所倾心的。虽是一位真正大学生,但在他们认为这似乎失去一定的意义及价值,渐渐形成迷茫甚至是放弃的心理,缺乏足够的信心。在加之各方面而来的舆论或是实际意义上的压力,种种矛盾后便是自甘堕落,极大地在心理上产生影响。

三、其他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人际交往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为广泛与深刻,角色呈多元化。对于那些出生与独生子女家庭或是家境贫寒等情况下的学生,他们有的会缺乏与人交流和沟通等方面的问题,会由于与人交流不顺畅而在心理产生独有的怪癖心理。渴望交往的心理需求与心理闭锁的矛盾集于一身,从而总是在矛盾中碰撞着。大学生活是更加自由,更加广阔的大方,可以称为是半个社会,在当代来讲,就云南省境内,大学生都是偏随年轻化的,90后是如今大学生的主宰角色,新时代的今天,他们对感情方面的问题更是有着不一样的理解,而举动更是发生心理障碍的一点可能点。在异性交往中重新认识与确立自己的方位与坐标,有的大学生面对异性的追求茫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拒绝,也不知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的温度;有的大学生将爱情置于学业之上,甚至认为有爱就有一切,当失恋的打击袭来时,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知如何策略地面对分手,面对自己。

2.家庭环境

家庭的影响主要包括家庭的情绪氛围、父母的教养态度及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四个方面。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家庭的情绪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间的语言及人际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理,对个性逐渐成熟的大学生影响更具有特别的意义。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民主、平等而非命令、居高临下的,开明而非专制的,潜移默化而非一味骄宠的教养态度与教育方法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如单亲家庭、重新组合家庭等因素必然会对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心理有一定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特别是困难甚至贫困家庭的学生易产生心理不适感。由于家庭环境带来的学生心理问题其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

3.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生活事件不仅是测量应激的一种方法,也是一项预测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如大学生经历人际关系的疏离、评优失利,或是校内校外经济方面的损失都是心理的障碍。

当然,对于以上出现的种种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无疑在我省高校都是大同小异的,而在高校领导和教师队伍中,也是有着相应的举措的。云南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问题和相应措施大都存在漏洞,有些是分析不够全面,没有真正做到从学生立场出发,或是加强不到位,又或者是重视度的不够等方面,各方面的应对策略仍是需要更加完善。就目前所得出的存在以下这些问题同时给出一些见解作为参考指导。

第四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各个高校必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高度的重视,采取更多有效的措施,并且在学校安排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做好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本文主要对当前高校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且也提出了一些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因;措施

1.前言

由于当今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因此,使得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加,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将会面临很多的挫折与困难,进而便会出现多样化的心理问题。那么,怎样来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成为了当前各个高校教育工作者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以下是对高校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2.高校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2.1学校教育的影响。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依然存在着应试教育。尽管在最近几年,我国大力倡导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由于学校内部竞争机制的建立,从而使教师过于抓学生的升学率,重视课本上的知识,进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在进入高校校园之后,因教师过于重视科研教育,因此又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最薄弱的环节。

2.2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阶段。现如今,高校学生都处在青年中期阶段,而在此阶段学生的心理正是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一个人心理变化最快的阶段。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而使得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使得学生的身体发育呈现一个良好的状态,但是,因学生身心发展不够平衡越来越普遍,从而使得心理成熟要远远滞后其生理成熟。这样一来,会使学生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双重性:一方面,在学习知识,思维发散等方面,和常人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因经验非常少,所以,在价值观、适应心理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盲从性,这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所以,容易产生更多的心理困惑。

2.3受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阶段。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冲击是极其强烈的。当高校学生在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东西文化交融、贫富差距增大等情况时,他们的理论知识以及经历都不能使学生快速找到最佳的答案,心理失衡也是不可避免的。此外,由于社会的不断变革,例如:自主择业、竞争就业等,这些都给高校学生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3.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3.1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德育教育的基础为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为德育教育提供合理的依据,因此,只有有了正确的思想,才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但是,健康的心理也是形成正确思想的一个前提。由此看来,只有将二者进行调配,才能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对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比较有利的方式是开展德育工作,因此,必须要正确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相互间进行配合。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德育教育的途径,从思想层面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将二者的教育目标与内容进行紧密结合,然而,在结合的过程中,必须将思想问题以及心理问题加以区分,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另一方面,实现二者教育手段的结合,利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的发展,做到防患于未然。

3.2进一步加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进程。现如今,各个高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依然不是非常的完善。一般来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都是采用讲座、选修课程等,这样一来,使学生所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还不够全面,根本不能解决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由此看来,结合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将心理健康课程设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正确引导高校学生的心理意识,在传授给学生心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正确运用心理知识实现自我调节,使学生的心理保持平衡。此外,教师还要定期和学生进行谈话,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出现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从而有效减少各种极端事件的出现。

3.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来说,要定期参加心理知识与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这样一来,才可以提升教师的操作技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想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好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由于教育体制的逐渐深入,从而使得心理教育工作势在必行。要在每一个高校都安排一定数量的专职心理教师。主要负责整个心理健康规划与方案设计。每个学生都建立一个心理档案,再将档案进行分类处理,对学生的心理情况实施跟踪调查,如果学生心理出现了问题,那么便可以快速对学生心理进行治疗。第二,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辅导员和学生接触较多,因此,容易发现学生心理变化。所以,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培训,除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外,也要讲授一些心理咨询等知识。第三,结合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建立一个专门的健康教育工作部门,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规范化与科学化。

4.结束语

总体来说,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峻,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一个既复杂又系统的工作,因此,必须有很多方面的配合,才可以制定出高效、可行的对策。因此,各个高校的管理者必须结合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创新,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一来,才可以真正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高校学生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邹柳云.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向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浅探[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3]华明清,张新炼.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工作浅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4]姜俊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知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