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教学思政现状研究

高校德育教学思政现状研究

摘要:思政教育管理是德育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因此,从管理体制、管理模式以及队伍角度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

关键词:高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必须及时领会党的最新精神,在高校思政工作中贯彻精神。在时代的新形势下,实践中探索更加适合高等院校学生特点生德育教育模式和方法。思想政治德育管理改革,基于高校教育改革发展以及现代化人才培养需求,以提高思想政治德育的实效性为主,从教育管理以及学生管理的多维度中完善“大思政”教育管理体系,以学分制管理以及理论联系实践,强化学生教育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以及价值观念。互联网及新媒体时代下,学生德育管理工作走向多元化,必须从学校学生工作以及网络德育平台构建,实现传统德育理念走向现代化教育观念,不断修正言行以及德育效果,引入新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强化思想政治德育队伍,基于新时期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针对高校大学生德育管理以及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究“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德育管理的有效途径,综合性提升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构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及文化育人体系的形成,开创高校教育德育管理的新局面。

一、高校思政教育概述

在现代德育的理论研究中德育具有“小德育”与“大德育”之分。然而在我国的德育概念并不是仅“大德育”,西方国家也不是只有“道德教育”。在我国“小德育”的概念与西方的“moraleducation”相类似,专指道德教育,“大德育”则包含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广泛的外延内涵,一般特指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各阶段各层次的教育方面均包含了对个体的思想政治修养的提升。无论是中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还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均是德育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现模式。而且在《礼记•大学》中明确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社会培养人才这一高等教育的核心职能是有历史根据的。而培养的人具有正确的、能为这个社会所服务的政治意识和思想认识是高校思政课最重要功能。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要坚持党的路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传播,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做好学生专业发展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组好的唯一标志。高校思政管理任务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举重若轻的地位。新的时代中,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出现了空前的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等学校,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作用,实现其根本任务和目标的,这都离不开思政管理这一保障。在新的时代,高校的任务更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环节建立长效发展机制。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现实,人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断变化,我们高校思政管理工作更加需要顺应时展的潮流,与时俱进,促使先进的教育观念与合理的教育管理方法相融合、将高校思政管理工作与教育工作相联系,以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合理、高校管理更加有效。

二、高校德育课程中思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德育课程从小学阶段就已经抓起,相比其他课程则未能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虽其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据基础地位,但其核心思想则未能深入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系。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管理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思政教育课程管理的滞后性

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管理滞后性凸显主要受社会环境、学校管理以及自身特点三方面影响。随着生产力水平迅猛发展,互联网日益崛起,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则需要在继承优秀的传统基础上,紧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以前的教育管理工作主要受到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宏观政策的影响,而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下,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则更受到一些微观因素的影响。在我国,思政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早期微弱生长、中期适度发展以及现在迅猛发展的情况;相比此情况下,我国教育管理工作则一直停留在萌芽阶段。二者发展速度的不一致造成了当下思政教育课程管理的滞后。近年来,我国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虽然包含思政教育课程设置,但由于就业市场的需求,使得高校德育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被边缘化;更多的师资、更多的硬件以及资源倾向于各专业课学习以及实践教学,思政教育则被弱化,甚至难以在高校中扎实落地,更别提其实效性。这也是造成教育管理滞后的原因之一。

2.思政教育管理工作非系统化

高校长期以来主要包含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功能。近年来,我们在考核高校实力方面主要考虑其科学研究以及向社会输送人才方面的能力,忽视了其人才培养深度的职能;尤其是边缘化了人才的“德性”。更甚的是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不再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划的管理事宜。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从纵向层面来看包含学校职能处室的各管理者,而从横向来看各个单位划分为具有不同职能的模块,教育管理责任落实在各个管理者身上。高校管理的点状模式虽然提高了职能工作的有效,确保了客观性;但是当今信息化时代的爆炸式发展,势必会引发层级以及层级内部之间的断裂。这种碎片式点状模式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然而相比其他单位,高校的教育管理的行为主体则处于单一状态。纵使高校教育的管理主体既包含自有专任与外聘教师、各层级的管理人员,也包含教育对象—学生,但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来说,主要集中在封闭的行政管理层次。只要高校教育管理主体的思想政治方面出现问题,则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必然会出现问题。

3.思政教育管理队伍低专业性

思政教育管理存在部分人员职业化程度低,这极大地制约和影响了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展开。当下,大部分高校的思政管理工作中,领导队伍大多数于教学科研岗位出任工位,他们虽然从事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却承担着教学工作和科研项目。就目前我国高校的考核管理办法中,占比例较高的则是教学与科研;这就造成了管理队伍工作重心偏向教学科研等工作。与此同时,大数据显示各高校教育管理者专业与其岗位配置不合理、任职经历与其岗位责任搭配不合理。同时,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随着高等学校教育的飞速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未能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库,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意识老化,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地位,仍旧采用老方法、老手段处理学生问题;这就造成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积重难行。从各方面来看,这就已经弱化了管理队伍功能。更何况各管理人员任职单一,未曾到国内外各高校访学和交流;其管理观念、方法落后。综合各方面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三、紧跟时代步伐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对策

新时代,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以及思政教育座谈会中均有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更是强调“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是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具备全程、全方位育人最新理念,坚守高校工作“立德树人”作为发展主线。这就要求我们紧跟时代步伐,搞好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首先,当今社会和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选用时已经改变了只看文凭不看人品的用人择人观念,更倾向那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这种的市场导向就需要教育管理工作者不能再忽视思政教育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德育工作在专业设置中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强化专任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了让思想政治管理工作落实到底,我们需要做好保障机制的工作,比如完善考核选拔制度、加强教育管理制度改革、调整薪酬体系、建立长效师德师风机制等。其次,各高校针对现在工作体系、管理模式,建立一套信息传递的有效机制。充分参考网络信息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队伍的质量与管理水平,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对专业框架架设、思政课题导出与传输。尤其是在当代这种大数据背景下,我们高校管理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学会运用高科技手段做好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8年就我国互联网使用状况做了一次全面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7.27亿网民中,学生群体所占的比例为25.4%。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采用互联网的形式展开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韩静等人对黑龙江科技大学调查显示,自学校采用微信公众号形式进行文章推送,778篇文章中就有215片思政类文章,所占比例为27.6%;所有文章累计阅读量1712361中思政类文章的阅读量236500,占据了13.8%比例。这就是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使用的体现。最后,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才队伍需要进行专业化建设。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增加理论教育、锻炼技能提升、最好职业发展规划等手段,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管理人员的理论深度和业务水平,形成一支专家型和专业化的高校思政教育管理队伍。根据岗位、个人任职经历以及专业问题进行合理的匹配;在其岗位的工作管理人员除了学习党中央文件,适时进行国内外各高校交流与访学,尤其是增加基层岗位工作人员的出访机会。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要在实践中坚持并灵活运用“以人民为中心”的这一思想指导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以此考核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仅从理论的层次进行研究,更需要从实际出发进行更多的本土化的调研、探讨以及调整我们的工作,促进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更好地发挥其功效。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

[2]王海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探析[J].学术论坛,2018

[3]刘雪珂,周晓波.关于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作者:张衍花 单位:山东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