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研究(3篇)

高校体育教育研究(3篇)

第一篇:高校体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摘要:

当前经济转轨期,主流价值观念受到极大冲击。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体育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思想工作的内在需求。本文从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和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脱嵌”状况出发,论述了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嵌入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性,提出了体育教育工作中核心价值观的嵌入思路和方法,对指导高校核心价值观落小、落实、落细,实现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新格局,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体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分析;研究

当前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换挡减速”,由高速发展逐步过渡到新的均衡增长[1]。经济转轨必将带来各类社会热点和社会矛盾叠加出现,社会冲突和风险事件更加频繁,传统思维观念和主流价值观念受到严峻的挑战。研究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握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特点,探索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的内化教育引导策略,对于创立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新格局,拓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途径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必须承担“新常态”下新使命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各种文化思潮传播激荡的重要场所。2015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将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工作全过程。[2]高校体育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教育工作,不再仅仅是一项身体运动教育,而是承载着特定历史和现实背景下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是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坚定理想信念,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上“重知识、轻体育”。

我国教育体制“重知识、轻体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各种文化课程的考试压力使体育锻炼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中,高校对体育教学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课时等方面让位于其他文化课程,忽视了培育思想品德的功能。

2、体育教育中“重技能、轻品德”。

日常体育教育中,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多将教学重点放在技术战术、动作要领等训练方式和提高身体素质上,本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有限,认为体育课和思想教育毫不相干,没有认识到体育教育工作蕴含着的思想教育价值,忽视了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成长、全面发展的规范、引导和激励作用。

3、课程设置上“重分工、轻融合”。

高校教育体制中,课程设置互相独立。思想教育仅由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承担,体育课只承担体育活动的开展。虽然分工清晰,但却忽视了身心的同步发展,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割裂了高校体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天联系,限制了体育教育在发挥思想教育上的巨大作用。

三、高校体育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的可行性分析

1、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的一脉相承。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高校体育教育是教书育人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锻炼人的体质素质,陶冶人的性情精神,锤炼人的意志品质,塑造人的理想信念。两者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为两者的互相嵌入提供了理论依据。

2、教育内容和学科属性的高度契合。

体育是促进人格全面自由发展、道德水平提高、价值观念形成的有效手段。体育精神中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团队意识、纪律行为规范、公平公正规则等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同时,高校中体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为公共基础课,同隶属于基础课教学部门管理,便于两门学科的教师交流探讨,创新理论,这为在两者的交叉融合创造了便利条件。

3、思想观念与实践活动的相辅相成。

高校“两课”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传统课堂模式基本是灌输式、表态式的集体说教,形式单一,内容抽象,使一部分学生对政治理论产生漠然、反感甚至抵触情绪[4],这种强迫式的教育忽视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和人文关怀。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灵活性强、趣味性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依托体育活动这种载体,将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内心”,锤炼其自我人格和价值体验,这为核心价值观嵌入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提供了途径保障。

4、理论灌输与隐性渗透的有机融合。

理论灌输[5]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方法,社会意识不会自发产生,需要外界输入,使民众接受并形成自己的认识。当前形势下,大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简单集中的输入忽略了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体育活动基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能满足学生追求愉悦、优胜、自我价值的情感需要,更容易对其中蕴含的价值观产生共鸣和认同。相比直接输入,渗透到体育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循序渐进,效果持久[6]。理论灌输和隐性渗透的有机融合为核心价值观嵌入高校体育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方法创新。

四、高校体育教育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与措施

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方面契合,同时相互补充,互相嵌入的空间很大,为解决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与体育运动精神相嵌入,筑牢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平台。

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的灵魂,它在体育运动中孕育并升华成一种心理意识、价值观念、信念追求。以篮球运动为例,整体配合打得越好,越容易得分。如果只想着自己的技术数据统计,把其他伙伴晾在一边,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学生在品尝胜利的喜悦时,也体悟到了团队凝聚焕发出的力量。在观看国际篮球比赛时,将国家实力和民族形象直接通过体育赛事展现出来,这种自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根本无需思想教育调动。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篮球运动也彰显了队员独立自由的个性,提高了队员的积极进取品德、组织纪律规范、职业道德水平、服从大局意识、拼搏奉献精神和协作配合能力。这些恰恰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提的“全面自由发展、追求平等参与、追求公平竞争、追求法治规范、追求敬业奉献、追求诚信友善”的内容环环相扣,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导向。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挖掘体育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结合点,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在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在参与运动时亲身体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及对人的巨大激励引导作用。

2、与高校体育活动创新相嵌入,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连接桥梁。

体育活动是高校抓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是重视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最好时机,常规教学应借助体育运动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争先协作、维护团队、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意识;还应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借助体育题材纪录片或历史影像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讲述新中国运动员为国争光的历史,形成爱国主义的内化力量。二是重视课余活动,组织各种运动竞赛,比如迎新比赛、班级联赛、院系友谊赛等,增进友谊,增强集体荣誉感。依托每年一次的学校运动会,打造学校特色优势项目,营造奋发拼搏和集体主义的氛围,加强思想政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是设立学生社团协会,比如篮球、足球、长跑等协会组织,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社团规范、会员守则和发展规划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依托同一种的体育爱好,凝聚特有的运动精神和团队氛围,从而对参与其中的每个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自我规范和成长,促成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

3、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相嵌入,搭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人文载体。

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在体育实践中创造出的文化形态[7]。一是改善高校运动场地和场馆设施,创造运动氛围。高校要合理规划和开发大型运动场、体育馆等运动场地;合理利用空置土地开辟小型运动场地,安置小型运动器械,如乒乓球台、单双杠等,充分满足师生运动需求,调动学生运动积极性。二是建设体育主题建筑和运动雕塑,展示体育、艺术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凝固体育运动精彩瞬间,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获得力量、信心、鼓舞和激励,用艺术的方式弘扬和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举办不同形式的体育文化节和体育会展,在“奥运”“亚运”“足球世界杯”“世锦赛”等国内国际大赛时间节点,挖掘体育文化传统和历史资源,宣传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展示运动员成长道路,用榜样的力量示范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举办一些体育征文、体育现象讨论、运动员访谈等活动,让学生谈体会谈认识,让核心价值观渗入到学生日常校园生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4、与高校体育教学优化相嵌入,畅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播渠道。

高校体育教学遵循“以人为本”。一是明确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寓“价值观教育”于体育运动乐趣,切实承担起体育教育的使命。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和承担者,教师的知识储备、言谈举止无一不在时刻影响着学生。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观察并培育学生的兴趣,以身作则,以真诚的情感投入和亲身的经历体验来感化学生,在共同的价值观上引发共鸣。二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寓“价值观评价”于体育考核体系,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观念。体育以“育人”而为导向,而不是以“培养运动员”为目标。综合考核体育教师工作成绩,将教师在思想道德教育、体育社团建设、运动会、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的工作也纳入到考评体系当中;同时,综合衡量学生的价值观,将学生的体育考核标准细化为行为规范、意志品质、精神状态、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将主流价值规范逐步内化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

作者:于昊田 单位:山东省农业工程学院基础课教学部

参考文献:

[1]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04:5-13.

[2]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J].党建,2015,02:11-13.

[3]金奇.思想政治教育的嵌入式存在———基于嵌入理论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12,11:129-131.

[4]曾秀芳.浅析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及创新[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1:63+67.

[5]徐飞.列宁灌输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广西大学,2014.

[6]李鹏.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J].继续教育研究,2014,02:111-112.

[7]胥万兵.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07:83-85.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育问题学生基本功大赛探讨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对举办的7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特点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本功大赛反映了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常态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大赛内容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既重视体育理论又重视技术技能,凸显了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强调课程的核心内容,重视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同时基本功大赛也还存在参赛学校选取方式欠合理,说课与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结合不紧密,大赛评价过于单一等问题。针对其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为提高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针对性和改进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大赛内容;人才培养;核心课程;核心内容

为了推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交流,展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精神风貌,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育部从1997年至2014年举办了7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1],大赛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2]。由于大赛所具有的影响和重要性,已有学者对大赛的组织过程及大赛的成绩比较进行研究[3-5],有的研究者对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改革进行探讨[6]。但对于7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未见相关文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对教育部举办的7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科学地设计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教育部举办的7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为研究对象。查阅了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教育改革、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标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竞赛规程等文件的精神,及相关文献;并访谈了部分参赛学校的相关领导和指导教师,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相关资料;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就基本功大赛的组织过程、参赛学校选取、比赛内容、比赛评价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2结果与分析

2.1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特点

2.1.1大赛成绩反映常态的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

1997年首次举办的基本功大赛,从确定参赛学校到比赛时间,间隔时间较长,各学校参赛学生进行了长达半年的集中训练[7],比赛成绩很大部分反映的是少数学生集中训练的结果而非常态教学质量的结果。为了避免大赛成绩反映的是集中训练的结果,全国体育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比赛准备时间进行了调整,从第4届基本功大赛开始,从抽取参赛学校、确定参赛学生、决定比赛项目到最后比赛时间,这些程序完成仅3个月,学生真正准备参赛的时间大概只有2个月,比赛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中的多门课程和技术技能中的田径、球类、体操、武术内容等。从访谈参赛指导老师和现场观摩可知,在短短的2个月时间希望通过集中训练来取得好成绩是不太可能的,根据运动技能的学习及形成规律,好成绩的取得主要依靠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各课程教学的质量,合适的参赛准备时间的大赛成绩能较好反映常态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是交流教学经验和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大赛,参赛准备时间的长短对大赛结果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从调查可知,70.9%的人认为组织参赛的准备时间为2个月较合适,大赛成绩能较好反映常态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准备时间过长展示的是集中训练的结果,而非平时课程教学的结果,若准备时间过短,则参赛选手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理。

2.1.2基本功大赛理论与技术技能项目的分值设置较科学

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设置的体育理论与技术技能的分值比例,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理论与技术技能的教学具有导向性作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经历了从重术科轻学科理论到重学科理论轻术科的发展过程[8-9],体育教育界围绕这两种教育思想一直争论不止。基本功大赛比赛项目的分值设计体现了大赛组织者对体育理论和技术技能的重视程度,调查结果显示,86.6%调查者认为基本功大赛设计的体育理论与技术技能的分值比例为200∶200(即1∶1)较为合理,说明体育理论与技术技能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从7届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比赛内容看,基础理论比赛项目由首届只有体育理论课程,到第3-6届比赛内容由体育理论课程、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内容组成,不仅增加了课程门类,内容设置也从单一到综合化。第7届取消了计算机,增加了说课内容,反映了对教学技能的更加重视。从基本功大赛设置的分值和体育理论与技术技能的比例来看,第1-2届大赛有重术科轻学科理论的倾向,但从第3届基本功大赛开始,理论项目与技术技能项目的分值为1∶1,说明基本功大赛内容设置既重视体育理论又重视技术技能,且大赛的理论课程内容涉及体育基础理论、外语、计算机、教学技能等课程,说明大赛的目的是引导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高素质体育教师,是要求理论知识扎实,技术过硬,综合素质全面的体育师资。

2.1.3大赛内容凸显了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

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课程门类及内容设置既要能反映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又要体现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大赛应设置那些课程内容,8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体育理论应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设计、说课等,8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技术技能应包括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体操等,8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识课程应包括英语、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说明以上课程基本反映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从历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项目设置来看,基本功大赛体育理论课程从10多门减少至5门,术科类比赛项目始终由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4类项目组成,通识课程比较重视英语,从第7届开始增加了说课内容。这些比赛内容较好反映了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需求。从访谈结果可知,大多数参赛指导教师都希望增加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方面的比赛内容,这反映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一结果跟姚健的研究结论相似,[6]反映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的要求。从调查结果及7届基本功大赛课程设置可知,体育教育工作者比较认同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理论的核心课程是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说课,技术技能的核心课程是田径、三大球、体操和武术,基本功大赛的项目设置充分体现了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很多学者研究认为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的“一专多能”的理念不太符合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实情,并对此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设想[10-12],但学者们对体育教育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的认识是一致的,对核心课程的设置也是基本相同的。

2.1.4基本功大赛体现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师资培养的要求,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教体艺[2003]7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压缩授课学时学分、增设课程门类等要求。在贯彻该方案时,许多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及学时进行了大力改革,减少了原有主干课程的课时数,增加了很多方向选修课程。从访谈参赛指导教师可知,在课程授课学时少,教学内容并未减少的情况,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运动技能难以达到规定的要求,课程目标难以实现。对于课程该由多少教学内容来构成,一直困扰着授课教师。基本功大赛项目设计的内容对于指导教师设计体育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从历届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设计的项目内容来看,体育理论部分的内容中人体科学课程的内容变化不大,而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一直沿用2003年前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比赛内容非常重视体育课程各教学篇章的知识点。从技能部分的内容来看,田径比赛内容始终围绕着短距离跑和跳;球类项目一直以篮球、排球、足球三大球为抽取内容,其中篮球抽取定点投篮和运球绕标志物接投篮组合技术,足球抽取踢准和运球绕杆以及传接球组合技术,排球抽取发球和垫传扣组合技术;从体操类比赛的内容来看,主要由单(双)杠和跳箱(技巧)、跳绳及广播体操组成;武术类比赛的内容是以简化太极拳和套路作为比赛内容。从7届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技术技能部分的比赛项目的具体内容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核心课程的核心内容,作为培养基础教育体育师资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技术技能,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上必须重点考虑,并安排充足的课时容量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关课程的核心内容。第7届基本功大赛增设了说课和校长论坛内容。校长论坛以圆桌论坛的形式介绍参赛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和学校体育工作特色,校长们也进一步认识到高校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校长论坛对于引导学校加强体育人才培养,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合格基础教育体育师资,必须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第7届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首次在基础理论部分增加了说课项目,分值为40分,相当于术科中武术和体操的分值。增加说课内容符合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13],教育部举办的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增加了说课内容,一方面是反映是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技能的重视,另一方面引导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培养。

2.2基本功大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2.2.1基本功大赛存在的问题

(1)选取参赛学校的方式不够合理

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竞争性强,凸显了其专业特点和能力,对参赛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改革影响大,参赛学校选取的科学合理与否对于大赛的效果将产生影响。首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参赛学校包括教育部直属大学、地方综合性大学、地方师范大学、地方体育学院、师范学院等,在第3届参赛学校中包括了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在内的专业体育院校,也包括一般性地方高校的体育系。第7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包括了天津师范大学和一般地方高校的体育学院。基本功大赛一方面展示的是高校体育学科和部分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展现的是学生的体能和运动能力以及学生的文化素质。我国高校招生制度对人才进行了一次大筛选,高校招生中对学生进行了分层,即分成重点、一本、二本、三本等层次,体育学科中的人才选拔也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即每年招生中体育技能高分和文化最高分进入体育专业院校或教育部综合性大学,其他依次进入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类型高校的生源质量大相径庭,特别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差异更大。同时,我国教育资源差异巨大,专业体育院校中名师如云,是体育学科发展的“领头羊”,因而这些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接受的是优质教学资源。而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资源及生源质量却差别很大,有的相对较好,有的相对较差,无法与专业体育院校的资源和质量抗衡。不同层次院校的学生在同一大赛平台上进行比赛,固然能体现出不同水平和质量,但对于地方性普通院校的学生有欠公平。体育运动竞赛凸显其竞赛的公平性,无论什么层次的比赛会将其分成不同的组别。从7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参赛学校来看,不同层次的学校都存在,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同一平台上展现其技术技能和基础理论,从访谈参赛指导教师和学生反映这种选取学校的方式和参赛方式有失公平性。

(2)说课比赛内容对教学能力要求的体现不够

第7届基本功大赛首次设计了说课比赛,这表明大赛更加注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考察。自从高校大学毕业生实行自主就业以来,招聘工作“逢进必考”成为了常态,新教师招聘也不例外,说课成了教师招聘面试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在体育教师技能大赛、体育教师资格考试等也经常设计说课环节,说课在体育教师成长中成为了提高教学技能的重要途经选择,已成为衡量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14]说课展现的是体育教学的综合能力。但当前新教师的招聘面试除了说课外,还有一个模拟实际课堂教学的环节,通过说课和课堂教学来综合考察毕业生的教学能力。但基本功大赛设计的说课比赛,只由参赛学生对选定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然后把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案向评审专家陈述,没有模拟实际课堂教学的环节。通过访谈,大多参赛指导教师认为只是说课比赛,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教学能力,认为可以增加模拟课堂教学环节来考察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其实从2010年后,在体育教师技能大赛、体育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师招聘等均广泛采用模拟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考察体育教学能力。所谓模拟课堂教学是指执教者根据课前准备在无学生参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际课堂由参赛者或应聘者在10-15分钟自演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3)基本功大赛的评价方式较单一

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是教学交流经验交流的大赛,同时也是参赛学校进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质量整体评价的大赛。从历届基本功大赛的评价看,技术技能类及说课成绩评价公布的单项团体总分与得分排序,团体总分与得分排序,体育理论及英语只公布了项目得分排序,最终公布单项和综合的一、二、三等奖的参赛学校,这种方式仅仅可知参赛单位比赛成绩在所有参赛中的成绩,未知参赛学生的具体的优缺点在何处?基本功大赛只重视了终结性评价,大赛成绩评价过于单一。从调查结果可知(见表5),74.6%人认为基本功大赛的评价应终结性与诊断性相结合[6],这一结果与姚健的研究相似。即公布参赛学校比赛的最后结果的同时,还应根据比赛成绩对参赛学校进行专业诊断,对每一所参赛学校在比赛中的优点及缺点进行整体评价,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改革的方向进行科学指导。

2.2.2改进基本功大赛的建议

(1)改革参赛学校的选取方式

历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成功举办,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建议今后举办此类大赛时,可以考虑分不同层次选取参赛学校,每次选取同一层次的学校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赛,参赛成绩在同一层次内进行比较和设定名次,不同层次的学校分开比赛。因此建议把参赛学校分成独立设置的体育院校、部属高校和“211”学校的二级体育学院、省属普通高校的二级体育学院三个层次。同一层次同一类别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才更具有可比性,同一层次的学校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赛,这样比赛更加公平。若考虑到组织的难度,可以每年开展一次大赛,每届比赛从同一层次的学校中选取参赛学校。调查结果显示,支持参赛学校按省市分层分类选取的占76.4%。

(2)增加模拟课堂教学项目

为了能全面展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运动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建议把教学能力考察内容分成说课和模拟课堂教学两种方式,即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考察,一是要求参赛学生撰写一份45分钟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二是根据其教学设计进行15分钟左右的说课和模拟课堂教学。说课重点考察参赛选手的体育教学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模拟课堂主要考察参赛选手的实际教学能力。这种方式不仅能更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教学水平和能力,也能好与毕业生应聘及基础教育体育教研接轨,而且在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中采用模拟课堂教学的方式,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技能培养中的应用具有引领作用。

(3)改革基本功大赛的评价方式

建议在以后的基本功大赛中,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由参与大赛的全国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及裁判为参赛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综合评价。即一方面做好参赛选手最后成绩的公布,另一方面根据参赛选手的成绩分布情况对参赛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状况做一个诊断性评价,这一诊断性评价不作为参赛成绩,只提供给参赛学校在今后改革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参考。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目的是检验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能更加凸显基本功大赛的目的,引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3结论

为了检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从1997年起举办的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反映了全国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常态水平,基本功大赛凸显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引导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核心内容的设计,引领体育教育专业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协同提高,重视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但基本功大赛存在参赛学校选取方式不够合理、说课与基础教育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要求接轨不够的现象、大赛的成绩评价方式较单一等问题。为了增强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针对性和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需对基本功大赛进行必要的改进。

作者:黄永飞 吴玉华 钟艳汕 柴云梅 姚蕾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成都体育学院 北京体育大学

参考文献:

[1]关于举办2014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通知[EB/OL].[2014-02-26].

[2]梁晓刚,卢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若干问题思考[J].体育学刊,2010,17(4):81-83.

[3]金宗强.2009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成绩比较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2):146-149.

[4]陈宁,刘建,杜万庆,等.对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的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3):39-42.

[5]刘朝猛,蔡东,韦霞.通识教育视域下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误区及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3):82-86.

[6]姚健.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改革架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0):96-100.

[7]钱铭佳,杨静珍,李伟民,等.对培养未来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体育师资的研究—97首届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3,(1):70-72.

[8]汪鸽,潘宪民.中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515-517.

[9]李强,毛振明.对03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四维视角的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0):92-96.

[11]李强,毛振明.对03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四维视角的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0):92-96.

[11]唐炎.现行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体育学刊,2014,21(2):61-64.

[12]沈强.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4,35(2):105-108.

[13]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4]赵志荣.体育课程说课的多元定位[J].体育学刊,2012,19(5):102-103。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育学生基本功大赛研究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教育部举办的7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本功大赛较好反映了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常态教学质量和水平,大赛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凸显了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要求和课程的核心内容,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较全面评价,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但基本功大赛也还存在对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反映不够、比赛结果公布不完整、参赛学校选取不够合理、比赛项目分值设计不够合理、说课比赛内容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脱节等问题。对改进基本功大赛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体育教育;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比赛项目

为了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交流,展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推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促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育部从1997年至今举办了7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1],基本功大赛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较全面评价,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和人才培养创新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2]。由于大赛所具有的影响和重要性,已有学者对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组织过程及大赛的成绩比较进行了研究[3-6],但对于已举办的7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目前还未见相关文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及访谈法,对教育部举办的7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对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改进基本功大赛提出了相关建议,为进一步改进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和改革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1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特点

体育教育专业主要是为基础教育培养体育教师而设置的,一些综合性大学、专业体育院校、师范院校都有设置。不同类型院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要求及条件不一样,反映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颁布了体育课程标准,为了适应基础教育的体育课程改革,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师资,统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标准,教育部2003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该方案的出台对保证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是检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的一种方式。

1.1基本功大赛引导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

对于是培养技能型的还是综合型的体育教师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经历了从重术科轻学科理论到重学科理论轻术科的发展过程[7,8],围绕这两种思想一直争论不止。从7届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比赛内容看(见表1),基础理论比赛项目由首届只有体育理论课程,到第3-7届比赛内容由体育理论课程、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内容组成,不仅增加了课程门类,内容设置也从单一到综合化。从基本功大赛的分值比例和理论项目与技术技能项目的比例来看,第1-2届大赛有重术科轻学科理论的倾向,但从第3届基本功大赛开始,理论项目与技术技能项目的分值比例改为1:1,说明基本功大赛既重视学科理论也重视术科,且学科内容涉及体育基础理论、外语、计算机等课程。说明大赛要引导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

1.2基本功大赛凸显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有明确要求。从历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项目设置及分值来看(见表1),基本功大赛体育理论课程从10多门减少至5门,技术技能类比赛项目始终由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4类项目组成,这4类项目既有体能类也有技能类项目,这些比赛项目基本涵盖了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访谈的参赛指导教师也认为,这些课程是能满足基础教育体育师资专业要求和特点的核心专业课程。历经7届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经过多年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总结,认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课程的核心课程是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课程的核心课程是田径、三大球、体操和武术,基本功大赛的项目设置充分体现了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虽然很多学者认为“多能一专”的复合型人才不符合体育教师的实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路径[9-11],但学者们对体育教育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的认识是一致的,对核心课程的设置也是相似的。

1.3比赛内容体现了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核心内容

为了推动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师教育改革,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提出了培养复合型体育教师人才,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应压缩课程授课学时,增设课程门类的要求。在贯彻该方案时,许多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及学时进行了大力改革,减少了原有主干课程的课时数,增加了很多方向选修课程。从访谈参赛指导教师可知,在课程授课学时少、教学内容并未减少的情况下,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运动技能难以达到规定的要求,课程目标难以实现。对于课程该由多少教学内容来构成,一直困扰着授课教师。基本功大赛项目设计的内容对于指导教师设计体育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从历届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设计的项目内容来看,体育理论部分的内容中人体科学课程的内容变化不大,而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一直沿用2003年前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比赛内容非常重视体育课程各教学篇章的知识点。从技能部分的课程内容来看,田径比赛内容始终围绕着短距离跑和跳;球类项目一直以篮球、排球、足球三大球抽取内容,其中篮球抽取定点投篮和运球绕标志物接投篮组合技术,足球抽取踢准和运球绕杆以及传接球组合技术,排球抽取发球和垫传扣组合技术;从体操类比赛的内容来看,主要由单(双)杠和跳箱(技巧)、跳绳及广播体操组成;武术类比赛的内容是以简化太极拳和套路作为比赛内容。从7届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技术技能部分的比赛项目的具体内容看,一定程度上说明以上内容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作为培养基础教育体育师资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技术技能,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上必须重点考虑,并安排充足的课时容量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关课程的核心内容。

1.4基本功大赛基本反映了常态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举办基本功大赛的主要目的是检验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设计比赛内容和赛程是准确反映质量的环节。1997年首次举办基本功大赛,从确定参赛学校和比赛内容后,各学校参赛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训练(半年)[12],比赛成绩很大部分反映的是集中训练的结果而非常态教学质量的结果。为了避免大赛成绩反映的是集中训练的结果,教育部全国体育教育专业指导委员尽量缩短参赛的前期时间,基本功大赛从第4届开始,从抽取各省参赛学校、确定参赛学生、决定比赛项目到最后比赛时间,这些程序完成仅3个月,学生真正准备参赛的时间大概只有2个月。比赛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中的多门课程和技术技能中的田径、球类、体操、武术内容等。从访谈参赛指导老师和现场观摩比赛可知,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希望通过认真训练来取得好成绩是不太可能的,根据运动技能的学习及形成规律,好成绩的取得主要依靠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各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参赛学校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24所高校参赛,24所高校的参赛成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成绩基本反映了体育教育专业正常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1.5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育专业是为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而设置,因此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内容。2011年1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为了培养合格基础教育体育师资,必须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培养。2014年第7届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首次在基础理论部分增加了说课项目,分值为40分,相当于术科中武术和体操的分量。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增加了说课内容,一方面是反映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技能的重视,另一方面引导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培养。

1.6基本功大赛力求全面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基本功大赛的比赛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技术技能两大部分,基础理论中包括体育理论课程、计算机基础、英语笔试和口语、说课,基础理论部分是通过选择题和判断题的方式进行客观评价,说课及英语口语采取主观性评价。技术技能部分的武术及体操采用主观性评价,田径和篮球采用客观性评价。基本功大赛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主要是为了全面准确地评价各学校参赛学生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和技能水平,从而较好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2基本功大赛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本功大赛对人才培养特色反映不够

历届基本功大赛的参赛学校包括教育部直属大学、地方综合性大学、专业体育院校、地方师范院校等,不同类型的学校其培养的目标有差异,如体育院校主要培养中等学校的体育师资,地方性师范院校主要培养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还有民族性较强的大学等,这些学校培养的体育师资都会具有其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而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只设置了共性比赛项目,未设置参赛学校的特色项目展示,对不同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反映不够。

2.2参赛学校的选取不够合理

首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参赛学校包括教育部直属大学、地方综合性大学、专业性体育院校、地方性师范院校等,在第3届参赛学校中包括了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在内的专业体育院校,也包括一般性地方高校的体育系。2014年第7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包括了天津师范大学和一般地方高校的体育学院。基本功大赛一方面展示的是高校体育学科专业水平和部分课程教师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展现的是学生的体能和运动能力以及学生的文化素质。我国高校招生制度对人才已经进行了一次大筛选,高校招生中对学生进行了分层,即分成重点、一本、二本、三本等层次。体育学科中的人才选拔也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即每年招生中体育技能高分和文化最高分进入体育专业院校或教育部综合性大学,其他依次进入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类型高校的生源质量大相径庭,特别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差异更大。同时,我国教育资源差异巨大,专业体育院校中名师如云,教学条件比较优越,因而这些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接受的是优质教学资源。而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资源及生源质量却差别很大,有的相对较好,有的相对较差,无法与专业体育院校的资源和质量相比。不同层次院校的学生在同一大赛平台上进行比赛,固然能体现出不同水平和质量,但对于地方性普通院校的学生有欠公平。体育运动竞赛凸显其竞赛的公平性,无论什么层次的比赛会将其分成不同的组别。从7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抽取的学校看,不同层次的学校都有,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同一平台上展现其技术技能和基础理论,访谈参赛指导教师和学生反映这种抽取学校方式和参赛方式不够合理。

2.3比赛项目分值设计不够科学合理

从基本功大赛的分值分布来看,基础理论部分的体育理论100分囊括了近6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而外语及说课合计100分,其中外语课程为60分、说课40分。这种设计分值方法,一是没有体现出体育教育专业基础体育理论课程的重要性,二是体育教学技能仅通过说课是很难全面考察学生的教学能力。技术技能部分,田径项目与其他项目比较,田径项目的分值始终占有很重的分值,而其他技术技能项目的分值相对低,这种设计给人造成其他技术技能与田径项目相比有不太重要的感觉。比赛分值的设置从一定程度上引导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对不同核心课程的重视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重视分值高的课程,然后考虑分值略低的课程。而在2011年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并未着重提及要重视田径课程[13],体育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是运用体育的多种手段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用目标引领内容,确定教授的内容。

2.4说课内容未能全面反映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

2014年基本功大赛首次设计了说课比赛,这表明大赛更加注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考察。自从高校大学毕业生实行自主就业自主择业以来,招聘工作“逢进必考”成为了常态,新教师招聘也不例外,说课成了教师招聘面试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在体育教师技能大赛、体育教师资格考试等各类考核中也经常设计说课环节,说课在体育教师成长中成为了提高教学技能的重要途经选择,已成为衡量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14],说课展现的是体育教学的综合能力。但当前新教师的招聘面试除了说课外,还有一个模拟实际课堂教学的环节,通过说课和课堂教学来综合考察毕业生的教学能力。但基本功大赛设计的说课比赛,只由参赛学生对选定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然后把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案向评审专家陈述,没有模拟实际课堂教学的环节。通过访谈,大多参赛指导教师认为只是说课比赛,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教学能力,认为可以增加虚拟课堂教学环节来考察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其实从2010年后,在体育教师技能大赛、体育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师招聘等均广泛采用虚拟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考察体育教学能力。所谓虚拟课堂教学是指执教者根据课前准备在无学生参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际课堂由参赛者或应聘者自演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2.5基本功大赛的结果公布不够完整

基本功大赛是全国性的专业性比赛,既展现一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水平,又展现一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参赛学校都非常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基本功大赛组委会从出台方案到组织报名以及比赛过程组织总体上是有序和公平公正的,但也存在比赛结果公布不够完整的问题。从第7届基本功大赛的成绩公布来看,基本功大赛在每个比赛结束后张贴成绩公告,在闭幕式上只用口头告知参赛学校的获奖等级,但后续没有任何获奖的书面材料,即既没有获奖证书,也没有正式公文,导致参赛领队及队员回到学校后无法报告比赛结果,不利于基本功大赛工作的推广。在公布参赛学校的比赛结果的同时,还应根据比赛成绩对参赛学校进行专业水平诊断,对每一所参赛学校在比赛中的优点及缺点进行整体评价,对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改革方向进行科学指导。

3改进基本功大赛的建议

(1)基本功大赛应更加突出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

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应进一步加强对比赛内容的研究和设计,更加突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及体育时事政策等基础理论课程,以及田径、三大球、体操、武术等是核心技术课程,而且每届大赛的项目内容不能固定,应围绕核心课程内容有所变化。

(2)改革参赛学校的选取方式。

建议今后举办此类大赛时,可以考虑分层次进行,把同一层次的参赛学校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赛,参赛成绩在同一层次内进行比较和设定名次,不同层次的学校分开。因此可以考虑把参赛学校分成体育院校、综合性大学或师范大学、地方院校三个层次。同一层次的参赛学校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赛,这样比赛更加公平。若考虑到组织的难度,可以每年开展一次大赛,每届比赛选取同一层次的学校比赛。

(3)科学设计比赛项目的分值。

建议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基础理论部分200分进行适当的调整,可设计体育基础理论100分、外语40分、说课和虚拟课堂教学60分,技术技能类部分200分可平均分配,田径、球类、体操、武术各占50分。

(4)增加虚拟课堂教学项目和学校特色项目展示。

建议把教学能力考察内容分成说课和虚拟课堂教学两种方式,即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考察,一是要求参赛学生撰写一份45分钟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二是根据其教学设计进行15-30分钟的说课和虚拟课堂教学。同时为了更好地反映不同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还应增加参赛学校的特色项目展示。

(5)完善基本功大赛的结果公布。

比赛成绩的文本告知方式或奖章等次等,同时增加对参赛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诊断工作。在比赛结束后应给予学校正式书面成绩,在公布参赛学校的比赛结果的同时,还应对每一所参赛学校在比赛中的优缺点进行整体评价,根据参赛学校的成绩对学校的专业水平进行诊断,对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改进建议。

4结论

为了检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从1997年起举办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基本反映了全国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常态水平,基本功大赛凸显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引导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设计,引领体育教育专业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协同提高,重视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但基本功大赛也还存在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反映不够、参赛学校选取不够合理、比赛项目分值设计不够合理、比赛结果公布不够完善、说课与基础教育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要求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建议基本功大赛要更加突出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引导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更加重视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改革参赛学校的选取办法,更加科学设计比赛方式及分值,能更加全面地考察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作者:黄永飞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

参考文献:

[1]关于举办2014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通知[EB/OL.

[2]梁晓刚,卢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若干问题思考[J].体育学刊,2010,17(4):81-83.

[3]金宗强.2009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成绩比较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2):146-149.

[4]陈宁,刘建,杜万庆,潘小非,李静山.对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的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3):39-42.

[5]程序,叶涛.2009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综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4):100-103.

[6]姚健.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改革架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0):96-100.

[7]汪鸽,潘宪民.中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515-517.

[8]孙思哲,李俊辉.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108-111.

[9]李强,毛振明.对03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四维视角的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0):92-96.

[10]唐炎.现行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体育学刊,2014,21(2):61-64.

[11]沈强.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4,35(2):105-108.

[12]钱铭佳,杨静珍,李伟民,季克义,邓树勋,季浏.对培养未来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体育师资的研究—97首届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3(1):70-72.

[13]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4]赵志荣.体育课程说课的多元定位[J].体育学刊,2012,19(5):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