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可持续发展体育教育论文

高校可持续发展体育教育论文

1高校体育社团的积极作用

1.1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学生体育社团其集体观念的磨和、精神文明的陶冶、内容的健康性、道德规范的养成等,无不包容了思想教育的内涵。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教育功能是通过体验社团文化,使大学生能从本民族素质的角度与本国文明程度,做到人伦并处,晓事理、知法律,使之气度恢弘,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恪守操行。高校体育社团所体现出的教育功能并不是通过硬性灌输,如规章、制度、条例、纪律等外部力量来实现的,而是通过社团活动以及其形成的环境氛围、成员之间的互相作用潜移默化于教育之中。由于活动选择的自主性、目标的指向性和行为的自觉性,没有感到来自外部的强制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更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对社团成员的心理品质、道德素养、文明行为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2有利于大学生之间的健康交往

由于学生体育社团具有能够满足成员某一方面共同目标需要的特点,有着为学生乐意接受的灵活、多样、生动的活动方式和依靠成员之间的友谊、信任、推崇而建立的组织形式,体育社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奋斗是体育社团成员间产生一种亲密、健康的关系。

1.3有利于大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多种综合能力,其中善于交往、关心社会和他人、较强的社会适应性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体育社团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和沟通的渠道,将社会要求与社会规范作用于大学生,为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搭起一个平台,找到结合点。大学生通过社团文化这个舞台,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规范、知识、技能和生活方式,使自己在各方面得到发展并与社会达成一种动态平衡与协调,促进自身的社会化[3]。

1.4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家们普遍认为,大学培养的学生具有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全方位的素质。大学生体育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4];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和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不同项目的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可以起到不同的心理效应,如体育舞蹈项目能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愉悦身心和增加审美情操,引导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流和发展友谊,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等;球类项目对集体主义精神、组织纪律性和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具有显著作用;体操、武术项目有利于培养人沉着、果断、自控力和坚持等品质;健身健美运动具有健体、审美、成就、移情与宣泄效应,体现大学生追求形体健美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的发展。

1.5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素质教育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因此,素质教育也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因为体育社团活动主要是课外体育,其主要特点有:(1)灵活性——课外可不拘一格,灵活生动,丰富多彩,讲求实效;(2)开放性——课外体育不受教学计划和学校围墙的限制,其内容和形式更接近生活;(3)综合性——“课内”教学是按学科进行的,而“课外”活动则是以活动为中心进行的,它可为学生提供同时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方面智力与才能的机会;(4)兴趣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时,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其活动内容、形式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5)自主性——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有更大的自主性,他们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只起辅导帮助作用。体育社团的这些特点都能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

2制约当前大学生体育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2.1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机制松散

首先,管理缺乏科学性。学生社团队伍庞大,人员复杂,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加之有些社团组建程序不规范,没有严格按照学生社团管理制度进行申请,没有健全的工作制度,出现了社团内部管理混乱,人心不齐,特别是经费乱用、印章乱刻等现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社团成立的办法涉及到三个环节的问题:一是社团成立的条件是否有限制,比如有多少人发起,是否有明确的章程等等;二是社团审批或备案程序是否规范。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学生社团是需要校方审批的,那么谁审批,如何审批,必须有一定的规范;三是审批后,学生社团拥有怎样的资质凭证,比如有的学校发放《学生社团登记证》,一年登记一次,类似于营业执照,而有的学校则是一旦审批在案就不再需要其它手续,也不需要年检[5]。其次,监督机制松散。目前对体育社团的监督机制是非常不健全的,从学校的监督来说,高校体育社团的专门管理机构力量薄弱,对社团管理的专门机构是团委,辅助管理机构是学校体育教学部门。由于管理机构人手少,很难满足大量涌现的体育社团的监督管理需要;高校体育社团的双重管理机制有可能造成责任不清,导致监督的缺位。总体来看,目前高校体育社团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

2.2体育社团发展的物质条件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经费缺乏是目前制约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许多社团都把它列为影响社团发展的第一位因素[6]。大学生体育社团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使社团活动的强度有限,活动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成为制约社团发展的一个瓶颈。根据学生社团联合会的规定:社团向会员收费有一定的限制;由于活动层次不高,开展活动的影响面有限,外来社会赞助极少,造成活动经费短缺,所以活动质量得不到保证。总的来说,一方面是学校对学生体育社团的总体财政支持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学生社团自筹资金的能力和渠道有限,使体育社团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2.3体育社团活动缺乏文化艺术的底蕴

体育社团活动形式的选择和内容的品质的高低对社团成员的思想素质、心理发展倾向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丰富多彩,但有很大的随意性,品位不高,缺乏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和文化内涵。一是社团缺乏整体策划,具体活动缺乏计划性、有序性、规范性,所以质量高、层次高的活动不多。二是社团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的科学指导。各高校体育社团的教师指导力量主要来自体育部?系?。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有专业人士介入的社团,还是由团委教师一力包揽的社团,其指导力量都显得薄弱。由于目前存在多方面的原因,辅导师资在体育社团中是比较缺乏的,辅导师资主要出现在体育学术类社团中,如裁判学习、裁判过级、运动康复等。三是联合活动在目前高校体育社团中也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学校内部的社团之间、不同学校的社团之间得不到互动,不能充分的发挥体育社团间应有的互动作用,学生的体育兴趣不能够有效的形成。同时还有一个机制性的原因,即现在的学生社团工作一般是义务从事的,担任指导教师并没有固定的劳动报酬,这也是导致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的关键所在,使得一些社团活动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2.4社团内部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不完善,继承与发展不够

很多学生大一加入社团,大二成为社团负责人,到了大三,因面临毕业、就业等问题而“功成身退”。人员流动大,导致了社团“一年兴、二年旺、三年衰”的发展规。许多体育社团不注重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由于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社团的团员档案、活动资料的留存无法得到保障。换届的社团负责人缺乏思想上的沟通,新上任的负责人多数推翻前任负责人制定的计划、目标和管理办法,造成社团发展和内部管理的低层次重复进行,甚至停滞不前,缺乏必要的连续性、可持续性。结果是社团一直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状态。成员流动太快是学生社团的一大特点,特别是核心成员流动太快增大了社团目标的变化性和随机性。如何通过通讯联系、互联网沟通和组织新老会员联谊等形式加强在校会员和已毕业会员之间的沟通?如何有意识地把体育社团宗旨、积累的活动经验和各种人际关系有效地传承下去?这是当前大学生体育社团内部管理的核心问题。

2.5对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目前,很多高校党政对学生体育社团的关注和重视更多地是由于被动地接受了社团自身日益活跃和壮大的事实,而不是主动、正确、充分地认识了学生体育社团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7]。因此,充分认识学生社团的作用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学生体育社团既是共青团育人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的阵地,对于形成学校的特色传统,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目前在高校中的体育竞赛活动,尤其是普通大学生的体育竞赛活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所以体育社团担负的活跃学校体育气氛、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传播体育文化及培养学校体育人才等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8]。因此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都应当提高对体育社团积极作用的认识,把它放到一个重要位置看待。

3.当前大学生体育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完善体育社团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和品和评价体系

创建一系列科学的高校体育社团运作的内部管理制度、监督制度,是高校体育社团发展走向成熟的必然选择。从外部管理来看,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种类繁多内容庞杂,而高校对这方面管理的制度都还很不健全,应该明确管理部门,从制度上创造有利于体育社团发展的外部环境,减少管理中的任意性和人为因素,建立、健全体育社团的监督机制,防患于未然。增强体质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需求,在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目标中,要相对地高于体育求知和全面发展需要,更利于其兴趣、爱好与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由于目前社团的评价主要是由学校社团联合会一手操办,具有很大的人为性和不公正性,社团之间的相互评价根本就不存在,会员没有参与到对社团的评价当中去,评价体系还不是很完整,因此完善社团的评价体系对社团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2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现阶段高校体育社团经费匮乏是个不争的事实。拓宽体育社团经费来源渠道需要学校各个管理部门密切合作,各司其责,在不断扩大体育社团社会影响的同时,吸收和利用社会经费来源。随着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群众体育意识不断增强,各社区纷纷建立了自己的体育团体。高校体育社团应与社区体育社团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社会体育社团的人力、物力、财力,扬长避短促进自身的发展,进一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的发展,是未来高校体育活动与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也是突破我国传统的以“课程”为中心的重要教育手段和途径。由于现有的学生体育社团在管理制度、发展目标、组织结构与活动内容与形式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尤其是在财务运作方面尚需进一步的开发与培育,因此,高校体育应在符合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目标与规律的同时,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和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需求,给于足够的扶持与帮助指导,以努力开发校园体育文化与体育产业相接合的区域性体育市场,形成社会、学校和学生共办校园体育的新局面。

3.3高校体育社团与高校体育教学有机结合

据有关专家指出,高校体育社团教学模式将是将来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9]。现在高校体育社团与体育教学脱钩,体育社团的工作还没有纳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去。如果把高校体育社团纳入进高校体育教学中去的话,缺乏专业的指导老师、场地器材与体育社团管理不到位等老大难问题都将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果能实现高校体育社团与教学有机结合,体育社团组织成员中,因“兴趣、爱好、亲和”型逐步向“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就会增多,希望掌握更多体育知识的参与者数量就会不断增大,为普通高校成立运动俱乐部、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及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可能。

3.4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虽然教育部了《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的指示,但是有的高校主管部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社团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对体育社团支持与关注的力度还不够。因此,高校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从物力、财力、人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扶助。另一方面,体育社团也要积极开展工作,以工作实绩来赢得学校的认可,争取学校各个部门的支持。同时还要加强学校的管理与引导。在提倡社团学生的主导性和学校的宏观指导性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行政管理职能,由团委和体委协作,对体育社团统一管理,使社团管理逐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体育社团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社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团发展的保证。

4结语

总之,只有高度重视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和建设,充分认识其教育功能和积极作用,在政策上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在管理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规范,完善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才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作者:杨平川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