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探析(5篇)

高校体育教学探析(5篇)

第一篇:微课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库建设浅析

一、微课的内涵

微课(MicroLecture),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首创,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标的实际教学内容。这种一改过去投影片、录像带、VCD的体育教学做法,利用信息化平台对视频资源进行了重新设计,开拓和引领了学生学习的新潮流,通过一个个重点难点的微视频方式,实现学生完整掌握全部知识点的教学目标。

二、建立体育教学资源库的原由

体育课是高校的公共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依然采用“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授课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一方面教师在讲解、示范时提供的专业信息有限,特别是在讲授一些技术性强、动作复杂的练习时,仅靠讲解、示范是很难在学生脑子里形成清晰的概念,而遗忘是正常的心理学规律,虽然学生可以在课后翻阅教材书籍来帮助对知识点的掌握,但用文字教材传递的抽象语言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有悖于人类知识经验的构成和认知再现的心理。另一方面,从2013年的首届高校微课比赛以来,全国高校都热烈响应,积极参与,通过几年的建设,各高校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有别于传统录像带、VCD等的微课资源,这些资源都相对独立与分散,各高校没有实现资源的共享,而造成微课资源利用率较低的情况。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高校网络教学平台日渐完善,如果建立一个功能较完备的体育教学资源系统,把散落在各高校教学媒体的微课资源集中起来,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建立体育教学资源库,有目的地收集各种体育教学相关的微课资源,加以整理归类后,存放在资源库内,不断更新,实现各高校的共享,无疑为体育教育的现代化开辟了一个崭新领域。

三、构建体育教学资源库的指导思想

1.共享性

体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体现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各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能方便地访问、利用和学习相关资源。

2.开放性

体育教学资源库应根据师生的需要随时随地访问、增补、更新教学资源。

3.教学性

在以生为本的原则下,由于教学目标、教学目的并不完全一样,为了使体育教学资源更具灵活性和实用性,在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下应以教学片段为主线,以教案、课件、教学反思、学生需求等为教学资源,为师生创造一个简洁实用的微教学环境,使学生方便地进入学习状态并终身受益。

4.安全性

作为一个公众开放型的网络教学平台,要有相关的防火墙措施保证软硬件的安全,使体育教学资源库能够严格执行各种访问权限,并建立访问日志。

四、体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发展方向与要求

1.网络化

体育教学资源库应以高校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为支撑,采用数据库技术、流媒体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发出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微课程教育资源库。并且所有教学资源要基于网络环境来开发、设计、制作,使用方式上师生可以通过Ipad、PC、手机终端等方式来访问体育教学资源库。

2.资源设计人性化

根据体育教学的理念,从运动技术本身进行细微化,在实际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以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为导向,在一定的教学设计基础上,进行微课开发设计,注重以生为本,做好教师技术培训、选题制作、课例摄制等,保证学生的学习成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

3.强大的检索技术

随着时间的积累,微课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因此,快速查询到所需的学习资源非常重要。学生可以在资源库中检索任意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都能找到相关的学习资源。当然,根据体育运动项目、范围、媒体类型进行清晰明了的导航设计,便于学生的访问也非常重要。

4.注重互动与评价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通过体育教师多年的实践、研究与改革经验,体育教育应始终以生为本、注重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健康理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因此,体育教学资源库不仅是教学素材的堆积,还应该帮助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制作微课资源,并对资源库中的微课资源进行分类整理,以一个个微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自主学习与评价。

5.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微课作为一种数字化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微课的体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目的是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由于网络化的需要,若共享不当会侵犯作者的知识产权。我国过去的精品课程、公开课、资源共享课都是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目前并未出台针对微课的保护措施。可以参照《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在现行的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的框架下,以协议形式明确课程建设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五、体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几点建议

1.领导重视,制度保障

一方面应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和相关举措,鼓励广大体育教师开发、制作和使用微课资源,积极探索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应以高校为主导,IT专家、高校师生、教学设计团队等共同参与、共同建设,保证体育教学资源库的质量和长效发展。

2.组织协调,统一管理

体育教学资源库建设是要达到资源的高度共享,为了避免高校各自为战、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国家、省级教育部门应统一管理、组织协调,在资源库的建设上微课的开发、制作、设计应执行相同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使各高校之间能够相互访问、协同建设、资源共享。

3.实用性和先进性兼顾

各高校在微课的建设中要根据自己的师资队伍、课程结构、专业特色等方面量力而行。在体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技术上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先进性,比如云计算技术为建设者、学习者提供了基于教育云的广泛学习和交流空间。

4.可持续发展性

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可持续发展。微课资源开发、设计和制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通过不断积累来丰富体育教学资源库;同时要鼓励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到资源库的开发应用中,促进资源平台的建设。

5.注重教学设计,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加强培训,提高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开发、远程教学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使教师能够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教学特点,灵活进行教学设计,采用高效、多变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利用微课营造出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

六、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微视频为核心的微课能为师生提供更具有吸引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资源。微课的建设在我国国内也刚刚起步,在开发微课的过程中,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可以促进教师与教师间、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基于微课的体育教学资源库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另一方面也能提高资源的社会共享率,为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尽到自己的力量。

作者:张晓东 单位:盐城工学院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学运动处方模式实践研究

1、运动处方教学的意义

依据具体受教育对象身体特征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科目和方式是运动处方教学的基本特点。

1.1、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健身观

依据学生不同的背景和状况,给以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制定是运动处方教学的基本特点。运动处方教学始终把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目标,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完全符合当代人本主义的社会价值潮流趋向,属于一种能够与时俱进的创新教育尝试。可以说,不同的运动处方教学法具体体现的是浓浓的人文情怀与人性关爱精神,是向人们传达现代健身观念的重要手段。

1.2、有利于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

运动处方教学的全面实施,成功弥补了传统体育教学的诸多不足之处,因为相对于传统体育教学而言,运动处方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以因具体对象进行个性调整的教学方法能够彻底解决以往体育教学中的盲目统一性,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发育具有绝对的促进作用。在运动处方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的身体素质优劣所在,从而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地的进行坚持不断的自我训练,以达到具体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在运动处方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能够发现不同学生的具体特长,进而可以以此作为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点,达到教学效果上的事半功倍,并促进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

1.3、为学生提供科学的锻炼依据

与传统教学的被动学习不同,运动处方教学会主动的引导学生参与制定一些基本项目的运动处方,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对运动处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养成健身意识和掌握健身方法的目的。就我国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情况来看,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而造成课堂以外全面体育教学行为的缺失现象极为普遍,学生无法得到比较系统、科学的指导。针对这种情况,运动处方教学注重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这能够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延伸不足做到很好的补充。可以说,具体量化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制定,让运动处方教学不仅成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更成为高校学生科学健身的普遍依据。

1.4、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通观我国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情况,基础设施的落后和学生体质不佳仍是其主要的表现特征,基于此种情况,针对传统教学不足的精细技术教学应用就特别具有迫切性。可见,运动处方教学对于我国体育教育现状来说,绝不是锦上添花的点缀行为,而是雪中送炭的必要行为。面对场地、器材、经费等条件的诸多限制,合理的将运动处方教学法应用在体育教学中,对于弥补上述体育教学不足、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2、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制定步骤

(1)运用调查问卷,对学生病史、爱好兴趣、生活习惯、日常生活状态、每次锻炼时间及有无运动伤病发生进行全面的跟踪记录;以得到的相关调查数据对学生的身体形态和体成分指标,及静态心肺功能状态、心肺适能、肌肉及柔韧适能等进行科学详细的评估。

(2)运动负荷试验及体力测验。

(3)根据以上具体的普查评估结果,对学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锻炼计划。该“运动处方”应该尽可能的具有细节指导功能,内容包括: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监测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4)复查和善后。众所周知,一个人的身体机能和训练接受程度是不断进行变化的,所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的进行运动处方的调整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流程,唯此,才能够保证运动处方的合适、有效。

3、高校体育教学实施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体育教育是高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详细的教学内容和目的对相关体育教职人员提出了严苛要求。在面对当前不够理想的体育教学基础条件时,教学者如果希望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不断的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应遵循如下原则。

(1)运动处方的针对性。所选运动方式既要能够对于个体的身心技能起到实质的锻炼作用,又要能够让个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身心愉悦;具体的运动强度、时间和频率要根据个体需求、兴趣及自身机能状态来定,以全身耐力为基础保持运动处方的安全界限和有效界限。

(2)运动处方要遵循累计渐进的发展规律。人体组织对于各种负荷的承载能力是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所以同样遵循量变而质变的发展逻辑。体育锻炼时,肌肉活动对机体提出的要求,各器官和系统的结构与机能是逐步适应和取得平衡的,所以,在制定运动处方时不可以具有不切实际的冒进思想,应该根据个体的具体身体素质来逐步提升运动处方的内容强度。

(3)运动处方的执行要持之以恒,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作为在校学习的学生,一般都拥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如此则为体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有章可循的计划制定可能。相关指导教师,应该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器材进行持续性运动学习目标的实现,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4)运动处方要修订调整。“适应、增进和维持”是运动计划的不同发展阶段,个体一旦能够顺利的完成体育锻炼的适应和增进阶段,则更容易激发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故而运动处方的合理修订十分重要。

4、结论

(1)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角色”变为“主动角色”,更注重对学生参与意识和兴趣的培养,属于一种授人以渔的根本教学理念。

(2)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根本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方法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普遍积极性,从而在良好兴趣的引导下更容易取得整个教学活动的完美效果。

(3)高校的教学实验证明: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对于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获得更好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的提高作用,能够让体育教学质量得到普遍的提升。

(4)运动处方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不同个体的针对性,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技能差异进行不同学习目标的制定。这种立足学生素质层次的特点,让运动处方教学成为一个动态分层的过程,依据学生的具体达标水准及时进行调整。训练时教师应及时评价、激励,使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以广泛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教学指导的运动处方教学方法,切实的帮助了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和质量的提升。由上可见,对于高校的体育教学而言,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经验积累和改革创新,才能够适应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从而推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作者:赵蕾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学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探析

1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利用高校体育运动的特性及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分析与探索,并针对学生会出现的一些不稳定情绪而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地进行体育治疗,为体育教学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做出更多有意义的贡献。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质量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人们不但需要自身具备有强健的体魄、非常深厚广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具有强大的创造力、远大的理想和坚强的意志等。只有这样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不断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素质教育,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同时对于人类自身而言,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我国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巨大摇篮,无疑就成为推广与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高校体育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具有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即通过体育教学来使得学生能够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因为,作为一个自然人,其自身的身体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及心理素质共同构成了这个人的整体素质。而在这个整体素质之中,心理素质就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心理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高校之中的体育教育可以将一些心理教育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培养起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品格。由于当前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厌学、自暴自弃、孤独等,就使得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2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处于大学生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变化性与发展性。身体生理的发育使大学生产生一种成人感觉,具有独立性变强的特点,在这一阶段,学生的精力十分充沛,且在学习与生活中会充满矛盾。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迫使学生追求更高的理想。因此,大学生的心理会具有时代所赋予的鲜明的特征,同时也能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现实状况。

2.1大学生的心理表现

当前,大学生的思维已经从经验型的思维转向了理论型思维,达到了一种较高的水平。在这一阶段中,大学生会侧重于对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及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索。但是,有时会因为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够强,因此导致不能够清晰地认识事物之间存在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随着知识的增长,大学生会具有一定的批判性与独立性,能够进行一定的“自我评价”或是“自我批评”,但是也会出现一些片面性的问题。在智力方面,大学生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在观察力及感知力等方面都会有进一步地提升。在这一阶段,学生富于幻想,并不是机械地、单纯地接受信息与知识,而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进行加工与创造,这样就会使得自身对事物的评价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严重情况下还可能会导致固执甚至是过分的自信。

2.2大学生的情感及情绪状态

人的情绪或情感是因为现实事物的缘由而引起的,同时又通过态度这一表现形式来加以体现。由于大学生自身具有着丰富的情感,因此,对于事物的评价而言总会产生出不同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可能是满意,同样也可能是不满意的。这一原因是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不足,对于事物的阅历不够,因此会导致情绪的体验比较强烈。有的学生由于缺乏自控能力而使得情绪容易爆发,容易使自己走向极端。

2.3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在大学校园生活及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大学生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个性及品质,并在逐渐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与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的自尊心不断地增强而他们的自控能力却比较差。虽然,他们已经有了成人感,并急切地希望能够独立而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但是,同样也存在着依赖性的一面。这样就会导致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力量不能够准确地做出评估而遭到严重的挫折伤害。如果学生不能够有效地排除这一伤害所带来的悲观情绪,就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一般而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结构包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学习与观察的能力、情感情绪能力、意志力的能力、自我约束与教育能力等方面。而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素质能力主要包括有数学能力、语文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等。

3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

3.1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的直观教学,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示范与讲解来培养学生进行记忆训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力。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言行举止有一定的观察与认识。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中认真地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分析,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尤其是在进行战术教学时,需要能够针对对手的一些弱点来调整自己的战术打法。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体育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可以让学生充当体育比赛的裁判工作,来组织班级进行比赛,这样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由于人的心理活动复杂且多变,而每个学生因为各种情况的不同会导致心理发展水平出现千差万别的状况。因此,要想使每位同学都能够在心理素质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如何来改进运动的技术、如何对运动器材进行更新设计等。还可以在课前准备活动中,让学生带着全班同学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活动等。通过各种形式,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3.2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怪癖、孤独型的学生。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其自身的形成原因非常的复杂,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可能是有些大学生在发育早期不成熟阶段面临过一些来自家庭或者是社会上的重大挫折,或者说是一些不公正的待遇问题而导致自身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但无法去向他人诉说。对于这一类学生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接力、篮球以及拔河的比赛形式让其积极地参与到群体性游戏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帮助来使得具有这一类型心理障碍的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不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性格有缺陷,自暴自弃类型的学生。这类心理障碍的学生,通常是由于社会对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或者是家庭破裂而导致其不能够得到应有的教育与温暖,因而造成学生的性情或者暴虐或者冷酷无情,经常会出现动手打人的情况发生。而这一类型学生由于精力一般都比较旺盛,并且自身的体育成绩也比较好,那么体育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对其进行关心与帮助,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消除内心的敌意,并能够取得相互之间的信任与支持。充分发挥该类学生的特长,使其能够在体育活动中做到团结同学,不断增强集体荣誉感。同时,也可以让其选择太极拳等一些比较缓慢的体育项目,这样可以达到调节学生神经活动,增强自控能力的目的。

4结语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一直是社会非常关注的重点。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需要体育教师能够具有双向的教育技能及教学的监控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作为教育大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要高校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教学能够一体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而课外活动应当成为一种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综合能力的完善。因此,这就需要学校的相关部门能够加大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以满足体育教育以及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需求。

作者:霍文军 单位:河套大学体育教学部

第四篇: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缺失与优化探析

1.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缺失

1.1重体轻育,教学观念滞后。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体育教学要让学生健体强身,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形成体育人文思想,形成人格、气质、修养等相对稳定的人格。对于一些高校来说,这种体育教育的本质是被忽略和架空的,在课堂上更多的只是让学生运动起来,笼统传授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计划、教学小结,提交考试、考查成绩即可。虽然提出“素质教育”、“文化传承”等目标,但落不到实处,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个体发展的关注和实施仍很薄弱。

1.2缺乏创意,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薄弱。

目前高校体育文化被重视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高校体育活动基本体现在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上。但即便是运动会,现在有些高校也出现一些有别于传统的趋势:项目减少,难度降低,比如跨栏被取消,中长跑项目已经缩短至1500米。而其他大众健身娱乐项目更是少之又少,即使开展了相关活动,也缺少创新意识和科学的计划、有效的实施和反馈。这种校园体育文化的单调、缺乏创意的现状很难引起学生足够的关注度与参与度,显然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1.3不进则退,体育教师人文素养不足。

不可否认的是,部分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体育教师重视技能和运动专项水平的保持和提高,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人文知识、文化素质会有不足;体育教学目标多确定在技术层面,偏重运动成绩和结果,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上较难体现对人文知识、人文素养的考量。所谓“不进则退”是就人文素养在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生涯乃至高校体育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而言的,时代赋予了体育新的含义,同时对体育教师、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文素养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2.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优化

2.1从实处入手,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包括对中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及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了解,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养,具备发展思维、发展个性、激发创造力的能力。体育教师面临同样的要求。一是学校相关部门和体育部门要充分重视体育教学和教育,制订具体的可行性计划,为体育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二是加强对各类图书、刊物的阅读指导和交流反馈,鼓励教师参加校级的各种活动,如读书、演讲、生活技能大赛,等等;适时地走出去、请进来,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改部门例会单调乏味的内容和方式,以大家感兴趣的方式渗透人文知识、人文素养的培养。三是包括业务考核一类的方法和标准也可以围绕上述目标进行改革和创新……持之以恒,多方合力以求,方能潜移默化地形成对体育教师的历史文化教育和审美情操的陶冶。

2.2从课程设置着眼,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根本。

高校体育教学应该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构建体育课程模式,形成自身教育的风格特色。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灵活性、可变性的大大增强,其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可以看到,蕴含人文体育观的体育课程改革在一些高校得以展开。一是改革内涵的日益生活化,比如以教学生活化的价值为前提,延伸出生存体育、时尚体育、生态体育、职业体育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密切相关的体育课程。二是满足个体需求,课程改革延伸到体育课课题化、小型化,使学生各取所需、各显所长、各有所用,在创造性的自我实现过程中产生情感的高峰体验,正契合马斯洛的“需要—动机—行为”理论。首先从观念上改变“重体轻育”的局面,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人文环境。

2.3借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体育人文环境。

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和体育价值观都产生直接的影响,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一是强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认识,从上至下达成共识,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软件、硬件资源,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如合理运用板报、标语、广播、电视等媒体,学校各种社团活动、演出、竞赛,校内外专家讲座等,渗透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观念,宣传体育赛事中的重大突破和具有积极向上、拼搏精神的人物、事件。这样使得具体的体育课堂教学拓展到校园,延伸到社会。二是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增强终身体育的意识与能力。相比较体育课,不少学生还是很热衷于其他灵活多样、有内涵有特色的课外活动,但在很多高校,这类活动的设计和举办还是有限的,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高校应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相对稳定又具创新性的课外体育活动,如体育文化节、综合运动会、趣味性的小型竞赛活动、体育专题讲座、国内外重大赛事观赏,等等。

3.总结

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缺失,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对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优化和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随着人们对这一现状的认识和实践的不断加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体育教学人文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

作者:周旭 单位:常州工学院体育教学部

第五篇:高校体育教学理体育教学实践

1体育教学理论介入体育教学实践的原因

1.1源自体育教学实践之“知”

体育教学理论从根本上说来自教学实践,来自体育教学实践之“知”,这个“知”,其表现形式是理论的,但其内涵和目的却指向丰富、生动的体育教学实践.如果说体育教学理论是体育教学实践之“知”,那么体育教学实践便是体育教学理论之“行”.实践性的体育教学理论与理论性的体育教学实践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的联系是内在的、必然的.

1.2发展体育教学理论

体育教学理论的来源就在教学实践当中,离开了体育教学实践去建构教学理论是空中楼阁.通过体育教学理论介入教学实践,可进一步检验体育教学理论的适用性,使体育教学理论进一步合理化.

1.3促进体育教学实践

体育教学理论介入教学实践还有助于促进体育教学实践.由于体育教学理论的有效介入,体育教学实践有了理论支撑,体育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把体育教学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最终推进体育教学实践的革新和发展.

2体育教学理论介入体育教学实践的制约因素

从体育教学理论的特性来看,任何体育教学理论作为人们对于体育教学实践规律的客观认知都只能是一种相对性的认识.体育教学理论不是一经达到便永远不变的静态理论,更不是终极理论,而是需要不断地修正、发展和完善的动态理论.从体育教学理论对体育教学实践的作用机制来看,体育教学理论的介入必须获得体育教学实践者的认同才能转化为教学行动,而这需要体育教学实践者本人内在的、理性的反思能力和整合能力来确保新的体育教学理论被体育教学实践者认同、内化和实施.

2.1体育教学理论自身因素的限制

体育教学理论要能够真正对体育教学实践产生作用,要求体育教学理论自身必须具备时代性、科学性、实效性.第一,体育教学理论的时代性要求体育教学理论必须从总体上把握时展的基本走向,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第二,体育教学理论的科学性就在于体育教学理论能客观地、真实地反映体育内在的本质规律和联系,还原体育的真实面目;第三,体育教学理论的实效性体现的是体育教学理论能够针对现实体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研究并取得研究成果.

2.2体育教学实践主体的限制

体育教学实践主体必须对体育教学理论进行反思、选择、整合而加以应用,因而,体育教学实践主体的反思能力和整合能力将会使体育教学理论介入教学实践产生影响.体育教学实践主体对体育教学理论介入的影响,首先表现为体育教学实践者的教学反思能力.体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是指体育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体育教学实践作为认知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优化体育教学的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然会寻求体育教学理论的解析与支持,追根溯源,推动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理论的关注和思考的程度,从而间接影响着新旧体育教学理念在其头脑中的更新和替换.其次,是体育教学实践者对体育教学理论的整合能力.体育理论整合能力是指体育教师将各种体育理论进行筛选分析、优化组合、综合利用、加工创新和创造的一种能力.现实社会中体育理论的纷繁多元也要求体育教学实践者有足够的能力对之进行合理的整合,而不至于感到莫衷—是.通过对体育教学理论的合理整合,努力实现对体育教学实践的指导.

3体育教学理论介入体育教学实践的路径

3.1体育教学理论工作者将体育教学理论“引入”

体育教学实践体育教学理论是体育教学理论工作者长期研究积累的成果.体育教学理论工作者将教学理论介入教学实践之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体育教学理论为经过实践检验的较为成熟的理论,如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理论、终身体育理论等;另一种是体育教学理论是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不成熟的理论,或者是体育教学理论界尚未形成一致观点的教学理论,如体育教学评价理论、体育教学模式理论等.无论是将成熟的体育教学理论或是不成熟的体育教学理论介入体育教学实践当中,体育教学理论工作者最关心的还是检验并发展体育教学理论.

3.2体育教师遇到棘手问题时,追根溯源寻找理论支撑

长久以来,体育教师遵循体育教学原则从事体育教学实践工作.遇到棘手问题时,他们首先会请教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帮助解决问题.《老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请求他人的帮助解决问题,不如自己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体育教师要提升自身体育教学理论功底,借助体育教学理论来审视、变革自己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体育教师一方面通过自学相关的体育教育学、体育教学论、体育心理学等理论,实现自身专业理论的提升;另一方面,他们到专门的体育专业院校进修学习,从而进一步夯实自身的专业理论功底.在大量的一线体育教师学习体育教学理论的过程中,体育教学理论被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所掌握,体育教学理论也将发挥其重要功能.

3.3“三位一体”体育教育改革推进体育教学理论

介入教学实践“三位一体”体育教育改革是指国家宏观体育教育改革,区域性体育教育改革,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三者围绕某一体育领域层层推进,逐步实施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国家教育部通过宏观调控,先试点,然后区域推进,最后全国普及,通过这种方式,使体育教学理论逐步大范围地介入到体育教学实践当中.如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是在教育部统一领导组织下,在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上受到广泛认同,获得的成效是在得到充分肯定的情况下进行的.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之后,这些体育理论专家亲自走进教育实验区、实验学校进行听课、评课;另一方面,体育教育改革也在迫使学校和教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体育理论水平,或者派出体育教师代表到各种层次的机构参加体育新课标的培训,或者通过“引进来”的方式,邀请体育新课标改革专家到学校进行培训,并在体育新课标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校本培训,从而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和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4.结束语

随着体育教学实践的发展,体育教学理论仅仅停留在“关注体育教学实践”层面显然不够.体育教学理论介入教学实践,“介入”一词有“主动参与其中”之意,这需要体育教学工作者的主动参与,这就意味着体育教学理论不是作为客观化的知识体系而存在,它的形成与发展与体育教学工作者密切相关,它的运用与完善同体育教学工作者密不可分.因此,通过体育教学工作者的主动参与,提出了体育教学理论介入教学实践的三条有效途径:即体育教学理论工作者将体育教学理论“引入”体育教学实践;体育教师遇到棘手问题,追根溯源寻找理论支撑;借助“三位一体”体育教育改革,推进体育教学理论介入教学实践.这些有效途径的提出,可进一步帮助体育教学工作者检验体育教学理论的合理性与适用性,从而使体育教学理论进一步科学化,最终推进教学实践的革新和发展.

作者:郑杰政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