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教学探析(10篇)

高职体育教学探析(10篇)

第一篇: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思考问题探究

1、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考

1.1、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突破,但其现状与改革的方向、目的还有较大差距。第一,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应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约束,逐渐改革以体育竞技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到体育教学的首位。然而在体育教学中却很少有老师真正做到这点,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仍然以体育的竞技性为主这一层次,不利于激发学生体育教学参与的兴趣,教材改革发展也相对迟缓,虽然体育教学改革有较好的思路和方向,但实践起来难度较大,部分教师对体育教学认识受传统观念影响太大,教学的改革表里不一,教学的实践仍然无法突破传统理念的约束。第二,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后,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不能充分发挥,一方面,教师仍是体育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其中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很难发挥。例如,教学内容安排上,学生想学的技能不受重视,教师仍以自己的安排“强迫”学生参与运动,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难以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学生参与教学十分被动,整个教学中不是机械的服从,就是装腔作势的敷衍,体育教学的目标很难达到,还使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了诸多的不满情绪,如厌烦、疲劳等,致使学生抵触体育教学,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目标难以实现。第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够和谐,教师只管教,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状况等知之甚少,甚至不愿意去思考,还认为老师的责任就是把要教的教给学生,至于学生学得怎么样、接受的如何都不关注,使得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极为被动,本来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也被破坏,师生间的沟通不足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识存在较多误区,师生配合度低,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难以保障。

1.2、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观念的创新和突破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不但要改革,还要注重落实改革,在教学实践中要勇于创新和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约束,真实的体现出“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第一,高职体育教学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关注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喜好及锻炼效果等,而不是以教材为核心而忽略学生的感受。例如,在身体素质训练中,往往会采用长跑、跳跃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力量和速度,但单一的教学形式会使学生疲惫、厌烦,学生对体育教学充满了抵制情绪,难以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将一些流行音乐与力量训练、韧性训练的动作相结合编成舞蹈、体操,让学生在训练中感受运动的愉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第二,教师要在思想深处领会“以生为主”的理念,在教学中凡事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引导其正确对待体育锻炼、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养成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其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更多的健康和快乐。例如,体育训练强度的安排上,教师要避免呆板的经验理论,应结合学生自身素质状况及天气、环境状况灵活安排,即要使学生达到锻炼效果,又要避免学生的疲劳、疲倦及运动的不安全因素,避免学生对体育教学失去兴趣。第三,引导学生认识体育教学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使其能够配合老师教学,同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体会到体育教学参与的快乐与舒畅,将阳光体育、健康体育的理念置于学生思维之中,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体育技能,实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安全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四,高职体育教学要有特点、有特色,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例如,篮球教学中,教师单方面的演示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可在一旁引导,让学生“代替”教师在同学面前演示,一方面,可体现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更加活跃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增加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体会和实践;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在一旁的指点和引导能使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篮球运动中的技能要点,能够结合同学演示发现自身不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同时还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交流,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关于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教育资源利用的思考

2.1、高职体育教学的教育资源现状分析

教学资源紧张是当代体育教学的一个普遍现象,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受办学条件等影响,体育教学的资源极为有限,例如,很多高职院校因体育资源限制无法开设游泳等体育教学项目;另一方面,受高职学生不断扩招的影响,体育教学资源的增长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学生需求,例如,同一体育运动场地要容纳更多的人进行运动。从这两点可以看出体育资源的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第一,受体育资源紧张影响,学生不能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其参与体育教学只能跟着教师安排进行,对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一定的影响。第二,高职学校的扩招给体育教学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体育教学的基本配置难以满足广大学生需求,加之体育基本设施配置的一些原有问题(如体育基本设施配置不全面)影响了高职体育教学的质量。第三,高职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体育教学难以面面俱到,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因此对一些学生的教育难以体现“因材施教”,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效也受到了影响。

2.2、对高职体育教学教育资源利用的思考

针对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资源问题,解决应站在一个较为客观、实际的角度进行思考。一方面,各高校虽在扩招,但生源极不稳定,受一些社会、政策影响,将来高职院校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因此,不能因扩招而盲目扩大体育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建设发展要从全局出发,体育教育只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部分,其相关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要服从高校建设发展的大方向。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现状,高校体育教育资源的利用应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其综合利用效率,挖掘体育教学资源潜力。第一,充分挖掘教师潜力,尽可能满足学生运动兴趣要求,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引导、启发作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应主动的了解学生运动趋向、运动习惯等,在教学中积极创新,丰富教学形式,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增强教学活力,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主动运动习惯,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第二,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注重体育教学的娱乐性、健康性。例如,在体育教学中以游戏为课前导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引导下自然的进入学校状态,更加熟练的掌握体育技能,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参与意识。第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结合学生体质特点及生活习惯指导学生科学进行体育运动,使其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和健康,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例如,对于不爱运动较为偏胖的学生,教师可知道其科学饮食、适当锻炼,鼓励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其发现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及塑造体形的积极意义,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运动求知欲望,使其更好的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提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第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全面考虑体育教育资源的利用,发挥体育基础设施利用的灵活性。例如,在跑道上设置障碍(如设置跨栏、制定位置让学生站立等),利用情境的创设增加运动的新奇性,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达到更有效的运动目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其他问题的思考

高职教学改革的成绩是可以肯定的,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学质量是有所提升的,不足还是存在的,面对当前的高职教育,除了从思想上突破约束,敢于进行创新,重视教学改革伦理与教学改革实践的结合,还要深入的思考当前现状的更深层影响因素,从根本上解决高职体育教学持续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第一,学校方面要加强对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在各个方面给予体育教学积极的支持。例如,增加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为体育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体育教学水平。第二,教师应重视自身在体育教学中的启发、引导作用,结合学生个体特点,有针对的实施体育教学,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分层,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科学安排训练强度,对不同体质状态的学生应区别对待,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运动潜能,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亦师亦友,平等、民主的沟通、交流,教师要注重以自身言行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使体育教学改革理念深入人心,真正的做到“以生为主”、“因材施教”,提高高职体育教学的质量。第三,灵活运用教材,避免照本宣科的死板教学,结合教学实践适当改变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的灵活性、趣味性,注重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养成其终身体育运动意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能肩负起社会建设之大任。第四,结合体育教学改革适当修改教学评价方法,一方面,要体现教学评价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要重视体育教学评价对学生体育教学参与积极性的引导,结合教学实践利用体育教学评价激发每个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综合水平,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改革就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思考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实践、思考中,体育教学改革才能与时俱进,发挥其在高职教育中的更大作用。对于体育教学改革各个问题的思考,要坚持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作者:方学超 单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科学校体育系

第二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人员和环境合力发挥作用的过程,因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人员因素和环境因素两类,其具体表述如下。

1.人员因素。

人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成效。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相关的人员组织架构应该包括校领导、教职工以及学生。其中,高职院校领导和教职工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组织者、实践者,他们在校教学管理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和主导地位,对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及执政能力影响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长足发展。但是,部分校领导仍停留在传统的认知层次上,对体育教学改革的作用和意义认知不足,不重视体育教学改革,因而不能全面贯彻教育部发出的文件纲要,在体育教学改革上的资源、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而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者,其教育理念、专业素质、创新能力等是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根本。某些体育教师并不能深刻地理解教学改革的思想内涵,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匮乏制约了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2.环境因素。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始终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包括制度环境、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保障基础。随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职院校应该针对自身的教学管理制度做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保障各项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并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分析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优化,保证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不足。另外,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建设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高职院校正处在教育的飞速发展时期,面临着生源增长提出的挑战。受建设资源、认知层次、办学规模等的限制,部分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改革途中受到了场地简陋、器械不全等重重阻力,影响了体育教学活动的顺畅进行,降低了学生的教育参与积极性。文化是高职院校长期积淀而成的,代表了校园精神,对凝聚校园力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优化措施

结合上文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影响因素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几种优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以供参考。

1.转变思想认知。

高职院校领导作为校园活动的主导者和决策者,应该重新审视自己,正确地认识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丰富体育教学改革内容和主体,在思想和行为上大力支持体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和学生产生有效行为。积极宣传体育教育,结合本校体育教学实际,根据上级文件纲要的指导,制订科学的体育教学改革计划,明确各方职责,促使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改革活动中。把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到体育教学改革体系中,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加强体育教师教研和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从而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而体育教师则应该认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认知,重视和实践创新教育,扩展自身的视野,为体育教学改革提出更多的意见和建议,坚决落实体育教学改革制度和计划,积极配合校领导工作。

2.优化改革环境。

高职院校要明确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细化改革内容,努力创造良好的改革环境。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仔细分析体育教学改革项目及其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完善制度环境,包括操作流程、考核制度、反馈制度、激励制度等,指导各项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高职院校要重点注意保证体育教学改革制度的及时性和实效性,积极利用反馈信息对相关制度进行改进和优化,有效地把人文理念融入其中,认真听取广大师生的有效意见,实现全员参与体育教学改革。只有得到众力支持,体育教学改革才能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以此为前提,高职院校要努力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其中,物质环境方面需要高职院校制定合理的校建规划,整合资源,增加体育教学方面的投入,扩建场地、采购器械,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体育教育的福泽。文化环境方面需要高职院校传扬体育精神文化,积极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作者:米力 单位: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策略研究

1、明确高职体育教学的培养目的,制定合理化教学目标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培养良好意志品质自觉性、坚毅性、果断力和自制力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一旦具有这些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他们的生活及将来的就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现实意义。例如,在轮滑的体育教学中,许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女同学不愿意学习,甚至拒绝穿上轮滑鞋,害怕摔倒带来的疼痛。教师就应在讲授技术要领前使学生明白,克服恐惧心理,战胜自我也是这节课的需要大家学习的内容,这为将来同学们的导游工作树立自信心提供帮助。学生在明确了意志品质的重要性后,他们将会积极配合体育教学,身体力行地参与体育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强化自我意志品质的培养观念,从而促进体自我在体育教学中的意志品质培养。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的教学目标。高职体育教学在每节课的情感教学目标设计上都应考虑到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应有不同的侧重,使得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起着促进作用。例如,在羽毛球基本动作要领的掌握中,教师应将情感目标制定为培养通过反复的挥拍练习不断强化基础动作的同时培养学生毅力与自我要求的严格性。可以说,体育将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明确意志品质培养的教学目标,通过设置一些有难度的、富于挑战性的项目,让学生在挑战自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过程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增强自己的意志品质。例如,篮球这项体育竞技活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获得成功的动机,从而使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极限,增强意志品质。长期艰苦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知难而进、始终如一的意志品质。

2、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合理化的教学情境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情境的设计还要讲求移情定律。青年学生是高职阶段教学对象的主要人群,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创建愉快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移情规律,调动学生情感的积极因素,多运用鼓励性的教学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使学生愿意发展自己的意志品质,以达到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动之以情地引入名人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自觉训练、乐观向上、慎独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情境的设计还要讲求多样性。首先,针对当代大学生优越的物质生活环境,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可以采用在体育教学中设置困难情境模式。例如,教师可以在排球的教学比赛中要求学生分为两队,一方为4或5人,另一方为6人进行对抗。那么人数少的一方就需要每一名学生承担更大更多的进攻任务和完成更大面积的防守任务,运动量也随之增大,困难也随之增多。通过这样的人数不等的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顽强的意志、强化团结写作的责任心。让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的乐趣,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挑战自我。其次,可以设计竞争模式。竞技体育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胜心理,尤其是在通过比赛、评分等方式进行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为了更好的名次和成绩会突破自己的运动极限,超水平发挥,这些都是学生加强意志品质锻炼的过程。再次,利用不同专业学生就业后的体能需要设置教学情境。例如,建筑专业需要登高或高空作业,在对其肩带、躯干力量、上肢动力性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中,我们对这一专业学生的耐力和镇定力的意志品质也要进行培养。

3、建立促进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行评价过多的采用结果性评价,衡量体育成绩的好坏倚重于体育项目的技术考试。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来说,既不公平又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应将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效果纳入到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中。首先,将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意志品质与体育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合理化结合,将学生的意志品质标准进行量化,从而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目的。其次,应根据高职不同专业的特点,确立意志品质培养的侧重目标,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中心理健康目标与社会适应目标细化到各个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际,强化在体育教学中意志品质培养的专业特色性。再次在体育教学中评价学生意志品质的好坏应注重采取自评问卷与他评打分的方式相结合,教师在对学生意志品质评价时应将最终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4、总结

总之,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是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运动锻炼,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极好的场所和平台,学生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的意志和竞争胜利的心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明确的情感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科学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进行教学评价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健康的就业、从业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楚铠 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分析

1、“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的优点与要求

“俱乐部”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俱乐部”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对于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不仅能选择自己学习的内容,而且对于上课的老师和时间都可以选择。这样,学生对所学的内容首先应是感兴趣的,这样,学生可以在一个学期内,通过自己的主动性学习,从而可以培养出至少一项的体育专长,从而可以帮助学习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为其进行终身的体育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1.1、“俱乐部”体育教学的优点

“俱乐部”教学模式最突出的优点就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时间和接受能力,去选择自己想学的项目、内容、授课老师,通过这种给学生很大自由度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不仅能避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此外,对于培养学生的特长,将这种体育的兴趣和能力延伸到课外,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体育老师专长的发挥,从而更好地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

1.2、“俱乐部”体育教学的要求

高职院校要运用“俱乐部”的模式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必须满足“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和管理的要求。因此,首先要将教学的条件进行改进,比如,可以通过网络在全校范围内公布可选的课程,然后,统筹安排课程,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增加开展“俱乐部”教学的场地和器材,这样才能保证每一次课程的正常进行。其次,“俱乐部”教学模式对于体育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乐部”的授课老师,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其在教学管理和沟通方面上都必须具有较高的能力,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和学生,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更要能通过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实践中,运用自己和体育的魅力感染学生的去参与体育实践。第三,“俱乐部”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授课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第四,对学生的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参与“俱乐部”学习的学生来讲,必须对于一些基本的体育和健身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具有较强的体育意识,这样,才能在“俱乐部”的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养成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第五,“俱乐部”教学对体育老师具有全新的教学观念,这样,老师才能有效地将教学的思想、目标和任务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很好的贯穿,从而通过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实现教学的目标。

2、“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开展“俱乐部”教学,首先高职院校必须要结合本校的师资力量和学校的硬件设施,以及本校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设计合理的教学项目与教学目标,总体来讲,高职院校的俱乐部教学,一方面是要让学生掌握开展体育运动和保健卫生的常识,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兴趣,熟练一至两项健身的方法,并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2.1、“俱乐部”体育教学的组织

高职院校的“俱乐部”教学,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常规,从新生开始入学就实施“俱乐部”的教学方式,在新生开学的第一学期通过大班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对体育教学中的基本常识和健康常识有一些了解,接下来的俱乐部体育教学会一直在一、二、三年级实现以兴趣为导向的选课方式,让学生通过校园网进行自主报名。俱乐部会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教学,分别设立基础班、提高班和高级班,并结合不同的层次设定授课的师资和考核标准,让老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案,这样,一方面学生结合自己的基础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和项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完成从喜欢到专长或特长的转化,从而更好地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2、“俱乐部”体育教学的方法

在高职院校开展“俱乐部”教学,主要采用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和辅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完成教学活动的日常管理,同时,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在参与教学实践。比如,针对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采用轮流制,由学生轮流负责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和课后的总结。例如,在田径、篮球、足球、网球这些项目课中,在“俱乐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主去组织每堂课上的比赛,并安排好裁判人员,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而且也可以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考核,是否能对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有一个较明确的把握和对体育精神的理解。而俱乐部教学中,教师只是处于辅导者的角色,主要负责练习的指导,技术的指导,以及对于运动中知识的传授。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性就能得到很充分的发挥,由学生主导的俱乐部活动,这样也非常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分层设置学习目标和内容。

2.3、“俱乐部”体育教学的管理

“俱乐部”教学实现的是老师挂牌授课,学生自由选择上课的老师。因此,对于老师的要求很高,首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优秀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其次,对老师在单位时间内的授课质量,场景设置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要求。在俱乐部教学模式下,虽然上课的时间是学生选择的,但是总的时间不能比传统授课的时间少,而且对于学生在上课的纪律要求、迟早、早退的考核一样也没有少,而且也是实行学分制。

2.4、“俱乐部”体育教学的考试办法

“俱乐部”教学的模式下,考试是在学校督导的情况下,由学校组织专业的老师组成考评小组(任课老师排除在外)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考核。主要考核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对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和健康知识进行考核;第二,对学生的身体体能和健康状况进行测试;第三,综合型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在俱乐部的教学模式下,评价的方式,主要采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同时,结合学生平时上课的出勤率,学习态度和能力的提升程度,运用理论考试、素质达标与技能测试和比赛的方式进行,最终将考核结合分为优、良、合格与不合极四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上为笔者针对“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谈一下自己的浅见。当然,每一所高职院校是否在体育教学中应采取何种教学模式,首先必须从本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只有适合本校基本情况的教学模式才是最好的。但是,从目前高职院校在体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上来看,俱乐部教学模式还是比较适用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因而,在未来可能会成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主流模式之一。

作者:裴钢辉 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碳水化合物重要性探析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学生摄入能量的来源与分配

人体在维持生命和各种活动会均需要消耗一定的热能。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力量、耐力、灵敏、速度和技巧等方面进行教学练习,运动量较大,热能消耗量较高,因此对营养的要求也全面。而营养的供给要根据运动量的大小,保证热能充足及营养平衡,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要满足学生的热能需要就必须有合理的膳食。高职院校缺乏专门的营养师,学生每天也不知道吃什么可以快速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不会发胖。教师通过课堂调查饮食情况,以保证足够的能量需要和保持体重,而且要控制热能摄入,以免学生超过理想的体重状况。不同的食物其营养素含量也是不同的,学生每餐要进食多种不同的食物。因此,教师尽量了解他们每一餐应该吃什么、吃多少,使每天的膳食满足必需的热能和营养的要求。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中最直接、最快速的能源物质为三菱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CP)。但肌肉中ATP/CP的储存量很少,只能维持几秒钟运动的需要。然而ATP、CP要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所产生的能量获得再生,所以我们把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称之为能源物质。机体每燃烧1克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生成4千卡热能,每燃烧1克脂肪生成9千卡热能。篮球运动员在膳食中这三种营养素的发热量应该有一个适当的比例,蛋白质占10%~15%、脂肪占20%~25%、碳水化合物占55%~60%。教师在安排学生膳食时,使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比例适当是非常重要的。

二、碳水化合物是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最重要的热源物质

有关运动营养的最新研究证实,碳水化合物有助于运动员发挥最佳运动能力。以篮球运动为例,在高职院校学生篮球教学和比赛中,学生摄取平衡的混合膳食,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占总热量的56%~60%。如果在课堂上组织一些教学比赛,加大训练强度,学生碳水化合物所占的热能比为60%~70%。在高职院校学生篮球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学生的营养来源,确保学生在教学和活动中发挥最佳状态,避免学生受伤现象发生。高职院的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量相对大些,每天大约需要300g的碳水化合物。下面我们列举一下300g的碳水化合物来源于哪些食物:早餐豆浆200ml、白糖15g、馒头100g、煮鸡蛋50g、炝白菜80g、植物油5g;午餐鸡肉面其中鸡肉丝75g、面条200g、西红柿100g,炒蒜苗120g、菜籽油10g,20%的低聚糖饮料250ml,中午加餐梨150g;晚餐米饭200g、清蒸鱼100g、炒青椒土豆丝青椒50g、土豆丝120g、菜籽油10g、20%的低聚糖饮料250ml,晚加餐西瓜等150g。经过计算,这些食物的总能量为2456千卡,碳水化合物308g占66%、蛋白质104g占13%、脂肪71g占21%。在体育运动中,通过这些数据,教师可以根据比赛需要,调整学生身体肌肉的脂肪含量,通过体育活动的强度来调节膳食,让高职院的学生更充实,达到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

三、碳水化合物在提供能量方面的优点

第一,碳水化合物产生能量最快,氧化直接生成ATP。第二,在产生同样的能量的耗氧量比蛋白质和脂肪少,产能效率比脂肪高5%~6%。第三,运动员在高强度对抗缺氧条件下碳水化合物可以通过无氧氧化提供能量,生成ATP和乳酸。第四,碳水化合物代谢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可由呼吸道呼出,水可以经汗和尿排出体外,因而不增加体液酸度。第五,碳水化合物容易获得,价廉,并易于消化吸收。总之,由于学生对营养学知识掌握不足,导致他们不会科学和合理地选择食物。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还要多学习有关运动营养的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地让学生在短时间提高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在体育活动中发挥自身的特长。

作者:曲波 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第六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整合原则与发展途径

一、引言

新常态是12个“习式热词”之一,是主席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第一次提及的。包含有重要的政治或政策信息,在更多场合反复出现并逐步被系统化,直至正式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纲领,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着协调、均衡以及可持续发展型转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虽然新常态理论的产生背景在于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但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新常态理论已发展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全新理念和决策依据,在实现我国社会各领域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规范与引领作用。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的价值取向在于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培养与输送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适应性人才。而体育教学作为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长时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与束缚,致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发展取向与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性与狭隘性,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造成了教学实用价值低下的严重后果。因此,在新常态理论的引领下,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与优化,构建起彰显适应性与实效性的资源保障体系,用以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不仅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更是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赋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全新诉求。

二、新常态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的整合意义及原则

(一)新常态下整合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资源的重要意义体育教学资源是指用于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一切相关因素的集合,主要包括体育教学的场馆设施、器材、用品、资料、师资、后勤保障、组织政策、发展规划以及服务体系等等。教学资源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其开发与运用的程度,将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对体育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就成为实现体育教学有效创新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常态理论的引导下,我国社会已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因经济转型而引发的社会结构调整,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其原因在于,伴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由粗犷型向着精细型的转变,不仅能够确保我国经济建设的平稳发展,同时,还能够有效地解放生产力,为广大民众提供更为充裕的休闲时间,并由此产生对参与大众体育活动的强烈需求。目前,我国全民健身运动所呈现出的蓬勃发展的大好态势,就充分的证明了这一观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具有密不可分的重要关联,实现与社会体育的融合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核心目标。因此,基于这一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用以为推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同时,更彰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常态下高职院校体育

教学资源的整合原则新常态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的整合目的在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其实质是一种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与重组的过程。因此,为了确保这一优化过程的实效性,应遵循以下相关的整合原则:

1.实用原则

该原则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在整合与重组过程中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实用即实效,是指在实现对资源最优运用的基础上来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目前,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主流取向,因此,整合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确保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发展,就成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优化与整合所必须坚持的最为基本的原则。

2.优化原则

所谓优化是一种为了确保某一事物或行为更加优秀而进行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优化的实质是推陈出新,其结果是能够促进事物或行为以一种全新的状态、采用一种全新的模式来谋求全新的发展。相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而言,由于长时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致使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组织以及开展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失,造成了体育教学资源流失或浪费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基于新常态理论引导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的整合,是一个对相关资源的全面激活、调动与重组的过程。坚持优化原则,正是为获取最佳资源运用效果的必要环节。

3.可持续发展原则

新常态理论强调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与发展模式的调整与变革,用以为推动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的、理想的社会发展形式,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展以及实现“中国梦”伟大战略目标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新常态理论的引导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应以为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基本目的,切实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对体育教学资源的全面整合与优化,为确保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现社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创新原则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新常态理论的提出,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指出了全新的发展路径。基于这一创新理论的引导,我国社会在整体发展布局上实现了全新的调整,以便于应对当前世界发展的形势。目前,为了满足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需求,适应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全新形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正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坚持创新原则,实现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重组,是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5.多元化原则

为了适应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形势,满足不同素质基础与兴趣爱好的学生的体育健身需求,制定多元化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发展目标就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要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应坚持多元化的发展原则,从各个层面给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6.服务原则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树立服务观念是贯彻“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途径。目前,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培养目标已基本确立,“一切服务于学生自我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已逐步形成。教学资源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条件,在对其进行适应性整合与重组的过程中,遵循服务原则,树立服务第一思想,是确保教学资源整合与发展实际效果的必要条件。

(三)新常态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发展途径

1.拓展资源的开发领域,注重对社会体育资源的全面引入

新常态理论的核心在于通过对社会发展结构的调整来实现平稳发展的目的。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实现与社会体育的融合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核心取向。而高职院校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无论是在结构广度,还是在结构深度上,都难以为新型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充足的保障。因此,为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发展,对传统的教学资源结构进行有效的优化、整合与重组,构建起彰显可持续发展特征的资源结构体系,就成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并给予切实解决的现实性问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上,要拓展相关的开发领域,注重对社会体育资源的引入。首先,要注重对社会体育内容的引入,诸如具有庞大受众群体的广场舞、跳绳、健步走、踢毽等等,用以充实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体系;其次,要注重对社会体育发展理念的引入,尤其要加强对蕴含于群众体育当中的快乐元素以及健康第一思想的引入,用以提高广大学生对于体育健身活动的理解与认知水平,进而达成促进其终身体育思想生成的目的;第三,要建立起高职体育与社会体育完善的交流平台,以期实现彼此间的资源共享与互补,用以保障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可持续性的融合发展。

2.强调发展的整体效应,促进课堂与课外资源的有机融合

伴随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这就对体育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在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与优化发展的进程中,必须要强调对其整体效应的追求与获取,以便于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保障。在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结构中,由于受“达标率”的影响,致使课堂教学资源的配置与运用要远远优于课外体育教学资源,造成了课外体育活动的被重视程度极其低下,其重要的社会职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导致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体系的构建存有严重的缺失。因此,在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必须要强整体效应,即要促进课堂与课外两大教学资源构成的有机融合,构建起体育教学资源全新的发展模式,以便于在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现其体育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上,提供充足而有效的保障。

三、总结

新常态理论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与指南,在推动我国社会各领域实现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高职体育是我国学校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与社会体育关联最为密切的环节。伴随着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发展已成为高职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为了适应这一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进行全面的开发、优化与整合,实现教学资源结构的重组,就成为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首要环节。基于此,明晰体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原则,探讨彰显实效性的发展途径,是确保体育教学资源整合效果、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对于推动新常态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

作者:姜树超 单位: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

第七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是以体育老师和学生为主体,由老师通过适当的的方法向学生传授体育相关的知识和基本的体育技能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从理论上讲,高职院校发展体育教学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的认识、兴趣和能力,使学生成长为身体素质、精神气质、意志品质俱佳的新时代大好青年。因此,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研究,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现如今,体育活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肌肉运动,而是成为了一种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广大高职院校师生共同参与和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校园体育教学模式逐渐丰富起来,给学生释放压力、激发潜能、启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成为校园文化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的培养目标就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集知识与技能,智慧与体魄为一体的全面型人才。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必须要不断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全面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

体育教学的目标必须与职业教育总培养目标保持统一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定向性、实用性和专业性。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还不明确,或是还在沿用以往老旧单一的体育教学目标,没有针对学生各专业的特殊性安排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缺乏职业院校的特色,致使其教学目标模糊、职业特点不明显。再加之许多职业院校对体育教学效果缺乏重视,院校领导往往把专业课程的教学作为学校提升就业率的重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获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二)教学大纲不完善,与实际要求不符

教学大纲是国家指导教学与管理的基本性文件,是学校组织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开展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然而高职院校发展至今,国家依然没有出台一部与高职院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教学大纲。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在笼统地参照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大纲,但由于两者在学生年龄结构、生源学识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盲目采用相同的体育教学大纲显然是不利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事业开展的。

(三)教学模式缺乏主观性,形式单一

许多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内容缺乏主观能动性,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鲜少考虑到学生的多元化特点及实际需求,往往是由体育老师进行统一的讲解、示范和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四)教学管理投入有限,建设力度不够

体育教学中,正规的运动场地和运动设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对专门的体育建筑、场地和体育运动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却十分有限,运动场地建设不达标的情况比比皆是,甚至连成本比较低廉的体育器材的购置也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需求,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和器材来进行体育锻炼,老师亦如法正常开展体育教学,这成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五)教学评价系统不合理,实用性不高

体育教学评价系统是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学生体育成绩的有效检测和真实反映,这些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就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方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以统一测评和出勤率作为衡量学生体育学习成果的指标仍在沿用。由于每个学生身体素质及体育爱好项目存在差异,这种单一的测评方式并不能科学、准确地反映学生的体育成绩和健康水平,因此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学评价系统不合理且实用性不高的情况。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策略

(一)改进教学模式,明确教学目标

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勇于尝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是高职院校发展体育教学的捷径之一。新的体育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以引导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主体,鼓励师生互动教学,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其次,从设定教学目标到选择教学评价标准都应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以及与社会的适应等等都是体育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树立教学理念,制定教学大纲

理念是指导实践的基础,正确的教学理念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院方领导要树立“终身教育、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自身职业特色以及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差异,以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为蓝本,配合教育部和行政管理部门尽快制定出明确的、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并与高职院校发展相适应的体育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还应尽快编写出符合高职院校职业特色的体育教材,充分展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机制。

(三)以学生为主体,设置专业特色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的设置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包括教学定位、目标、内容及教学方法、体系评价制度等整个课程体系的改革,使之迎合高职体育教学的需求。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对学生个性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具有专业特色却符合实际需要的体育课程,充分发挥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四)重视体育团队建设,加大管理投入

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投入是从根本上保障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稳定持续发展的前提,要开展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事业,必须全面提高校领导及所有师生对体育的科学认识,切实把体育教学和管理纳入学校教育的核心中去,把体育教学视作构建和谐校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工程;其次,院方要重视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从制度上确保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在建设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的置办过程中也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为体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五)多重标准相结合,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仅凭单一的评价体系很难准确测出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水平和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准,在体育教学“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对学生的体育课学习评价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身、心、社三个维度的综合评价,评价内容要从单纯注重体育课达标成绩测评,发展为对身体发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多角度评价。体育课学习评价也将更加注重区别对待地采用适当的评价标准与方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发展。

四、结束语

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体育教学必须改革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体育改革事业还处在初期探索阶段,随着现代体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体育教学模式的深化,体育教学也必将成为高职院校全面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之一。

作者:和晓华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八篇:高职水利类专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

1.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对水利和水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针对于我国现代化生产建设的需要,现阶段对水利类专业的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开设水利类专业肩负着培养面向水利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体育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改革,以更好的适应职业的需要。

2.高职水利类专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2.1高职水利类专业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向导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高职体育课教学除了贯彻《大学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所提出的五个领域目标外,还应有适合本专业的特色,实现工学结合的目标,以学生的职业岗位为中心,积极开发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体能、职业保健、职业生存,发展学生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特殊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好地形成特色体育教育。

2.2高职水利类专业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思考

为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下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高职水利类专业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课程设置模式方式:

2.2.1“2+2”体育教学模式:

第一个学期为体育基础课,以学生的身体素质(田径、球类)为主,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第二学期开设体育选项课,培养学生对某一体育专项的技能水平;第三、四学期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以职业体能、职业保健、职业生存为模块开设职业实用性理论和实践课。

2.2.2“渗入式”体育教学模式:

在进行体育基础课和选项课的同时,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根据未来从事职业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强与未来职业有关的实用性体育理论和职业体能的培养。

2.2.3短期培训体育教学模式:

每学期通过一两周集中式的短期培训,对学生进实用性体育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领悟到职业实用性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和学习。

2.3高职水利类专业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2.3.1职业体能

对于高职水利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将来主要从事与水利相关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的施工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监理员等生产管理一线的专业人员岗位。他们相对于别的工种,需要经常在户外、高空作业,对身体的机能、体能、力量有很高的要求。在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时,加强游泳、跳水、救生等技能;通过定向越野、徒步拉练等提高耐力素质;通过投掷实心球、拔河、负重深蹲、器械训练等提高力量素质;通过走浪桥、荡秋千、攀岩、高空拓展训练等运动来提高学生的平衡、身体协调能力及克服恐高的心理,目的是提高学生职业体能,以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

2.3.2职业保健

依据水利类从业人员职业病的特点如脚踝扭伤、腰椎间盘突出、肩带肌和下肢肌肉劳损、刺伤、肺部疾病、失眠等疾病,开设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营养保健课程、急救等基本理论和实践课程,让学生了解疾病和损伤的来源和运动处方,掌握简单的急救和包扎方法,知道怎样预防职业病,学会自救和救人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3.3职业生存

职业生存主要是针对水利类专业特有的岗位职业危险,要求体育教师对从事水利行业人员的伤害事故有一定的了解,对体育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其对应的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工作环境的了解、危险因素的分析、辨识危险源和隐患的能力、个人防险、避灾、事故现场紧急疏散、自救和应急处置方法等。在教学课程中让学生通过所设计的情境项目了解水利类从业人员的生活实际,通过仿真情境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急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处理墙体垮塌、高空坠落、物体打击、中暑、触电等突发状况。

3.高职水利类专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实施要求

3.1多渠道健全体育教学场馆、设施建设

高职体育课教学开展职业实用性教学对发展学生职业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学校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加大在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体能训练提供支持。由于职业体能教学基本条件配备实施是全新设置,要不断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对学校体育教育设施、设备、仪器做好更新换代,以满足适合高职水利类专业的体育教学需求。甚至可以基于高职教育“校企办学”的发展势头,多渠道的进行融资和合作办学,优化办学条件,为培养真正的职业性人才做好基础准备。

3.2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新的教学方式

职业体能教学有它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教学程序。参与教学的体育教师要积极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熟悉高职水利类专业特点,作出适合高职水利类专业的职业体能教学设计和评价,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达到其教学目标。因此,体育教师应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创设新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专业性技能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

3.3加快教材的完善,合理配置课程

教材应以“健康第一”为要义,跟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实用性体育教学为切入点,增加适合高职水利类专业岗位职业体能、职业保健、职业生存为练习内容来提高学生岗位体能素质和拓展职业身心素质。制定长期的职业身体素质训练计划,并保障训练体系的合理实施。教材的设置之初,会存在着教案的缺陷,这就有必要在师资完备后,加快教材的完善,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

3.4改进高职水利类专业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开展高职水利类专业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考核与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一个具体化过程。为保证高职水利类专业职业体能教学评价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符合水利类专业人才身体素质的要求,必须把各种不同的评价技术进行综合、组合、改进和创新。在评价中充分运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体育思想意识、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课堂表现等诸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作者:陈正强 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第九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瑜伽运动现状及问题分析

1.高职体育教学中瑜伽教学的现状

1.1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有三种类型的课程设置方式,分别是公共选修课、素质选修课和辅修课。在我国高职教育中,瑜伽课程普遍被设置为大二学年的体育选修课程,课程安排时间少,一般是16-32个课时。在内容设置方面,大多数教师选择了基本的体位和呼吸方式进行教学,对于难度较大的瑜伽内容,未有涉及,这也是因为受到课程时间的限制。在教学方式方面,大学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练习工具使用较多,但是“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未能得到广泛运用。

1.2师资力量的现状

瑜伽教学的师资力量对瑜伽课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调查分析不难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瑜伽教师以女性为主,男性教师少之又少。另外,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数瑜伽教师,都是后期从其他体育教育方向转过来的,也就是说教师自身并未接受系统的瑜伽学习,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的教师也较少,约有17%的教师取得了相关证书,但由于我国并没有统一的瑜伽资格认证,因此这些资格证书还有一部分来源于非专业的瑜伽培训机构,这种教师自身素养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瑜伽事业的发展。但是,值得肯定的是,目前,高职院校瑜伽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这也为日后瑜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3学生参与度的分析

通过对高职院校瑜伽课程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有男生选修瑜伽课程,但仅仅是少数,瑜伽课程的学生构成仍然以女生为主,男生的比例约为3.6%,女生的比例约为96.4%。这种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衡,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瑜伽的认第10期(总第748期)体育世界(学术)NO.10(SumNO.748)2015年10期SportWorld(Scholarly)Oct2015识和理解不足,单纯的认为瑜伽就是塑造体形、减肥等作用,不适合男生学习。另一方面是因为瑜伽授课的教师以女性为主,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男同学对瑜伽课程的选择。事实上,学生选修瑜伽课程的动机也很多,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动机后,才能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和授课内容。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选择瑜伽课程是为了缓解压力、锻炼身体等,也有部分学生只是为了修满学分。还有过半的学生,选修瑜伽则是为了减肥塑身。

1.4瑜伽教学环境的现状

教学环境对瑜伽教学的发展也有较大影响,教学环境主要涉及到设备、场地等硬件环境和学校重视度、学生喜爱度等软环境。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知,目前,高职院校对瑜伽教学的重视度是不足的,学生对瑜伽课程的了解和喜爱程度也有待加强。从设备方面来分析,高职院校的瑜伽教学场地并不十分理想。由于学校领导对瑜伽课程的重视不足,因此,对瑜伽课程的投入就相对较少,这就直接导致了瑜伽教学的场地不佳。另外,瑜伽教学的设备也不足,许多高职院校在瑜伽教学中,瑜伽垫、瑜伽球等基本的教学设备需要学生自行购买,甚至在教学场地中连镜子都没有,这种设备的缺失就严重影响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降低了瑜伽课程的学习效率。

2.高职体育教学中瑜伽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2.1瑜伽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对瑜伽课程的结构设置和内容安排等重视不足,高职院校瑜伽课程的课程设置也并无统一标准,导致高职院校瑜伽课程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瑜伽教师完全凭借自己对瑜伽的认识,来选择和安排课程内容,部分教师甚至直接将视频教材和培训课程中所学到内容照搬给学生,完全忽视外部环境、动作衔接、音乐选择等外在因素。笔者认为,一个完善的瑜伽教学体系,不仅要有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还应该综合考虑瑜伽的锻炼效果、场地和音乐的选择、动作的分解和示范等内容。在具体教学中,应当循序渐进,在理论和基础瑜伽动作学习的基础上,配合呼吸练习,并融入冥想瑜伽、活力瑜伽等独居特色的课程,使得瑜伽课程设置更加完善。

2.2师资力量不足

从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学历都较高,但是实际上只有很少的教师参加过系统化的瑜伽课程学习,教师的专业技能有限。不仅如此,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许多瑜伽教师不仅仅教授瑜伽这一门课程,同时还兼任其他课程的教师,这就导致瑜伽教师无法专心研究瑜伽课程的教学,这也是导致瑜伽课程师资力量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高职院校若想促进瑜伽教学的发展,必须要不断提高瑜伽教师自身的素质,建立一支专业的瑜伽教学队伍。

2.3瑜伽课程基础设置不完善

场地和器材是确保瑜伽课程顺利开展的前提。若场地和器材等基础设置都得不到保障,试问高职院校瑜伽课程如何才能顺利开展?瑜伽教学的场地、音响设施、镜子、多媒体播放设备等都是开展瑜伽课程的必备条件。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瑜伽教学与其他体育课程同用一个场地,基本上配备了基础设施,但是瑜伽垫、瑜伽球等辅助的设备缺乏,需要学生自费购买。但也有一些设施较差的学校,甚至没有场地供瑜伽课程开展。总体而言,我国高职院校的瑜伽课程基础设施尚不完善。这需要学校的重视,也需要教师的努力,只有不断完善瑜伽教学设施,创建一个良好的瑜伽学习环境,瑜伽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才能得到保障。

2.4高职院校领导重视不足

体育教学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播社会正能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教育体系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并不够,体育课程的时间常常被文化课程占用。在对高职院校瑜伽课程的调查中,笔者发现,高职院校领导对是否开设瑜伽课程表现较为平淡。因为校领导对瑜伽课程的不关注,对瑜伽课程的资金和师资力量的投入就相对薄弱,这就直接导致瑜伽课程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限制着瑜伽教学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高职瑜伽教学想要发展,首先就要得到校领导的支持与认可。

2.5学校之间交流较少

瑜伽的学习和其他课程学习一样,需要与其他院校积极开展交流和沟通。但实际上,我国各高职院校关于瑜伽教学的交流和竞赛几乎没有,这就使得瑜伽爱好者和学习者们失去了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磨灭了他们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在瑜伽教育过程中,应当适当组织和开展瑜伽比赛,组件瑜伽协会等,增加瑜伽爱好者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促进学校之间的瑜伽教育交流和竞赛,促使高职院校瑜伽教学积极健康发展。

2.6瑜伽课程宣传不足

相对于传统的体育项目而言,在我国,瑜伽算是一项较为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但近些年来,瑜伽在我国的发展迅速,各种类型的瑜伽俱乐部活跃在大城市的各个角落。但是在高职院校中,校领导等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并不如外界敏感,学生也可能受到专业以及固有观念的影响,而不重视瑜伽课程,这就导致瑜伽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较为缓慢。笔者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对瑜伽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它是一种运动方式上,并没有更深入的了解。这种认知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高职院校对瑜伽的宣传不足。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对瑜伽的宣传,提高学生、教师乃至校领导对瑜伽的认识。

3.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高职院校的瑜伽教学仍处于发展阶段,仍有许多不足,这些不足一方面源于学校的不重视,另一方面也源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偏低,重点着手解决这两方面问题,高职院系的瑜伽教学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李萍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十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翻转课堂应用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指的是在具备网络平台的前提下,教师通过事先录制要教授的内容视频,并通过网络平台将视频提供给学生,学生在上课之前先自行观看,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并通过教师提供的练习题自测对知识的巩固程度,在课上老师、学生共同探讨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提问,教师答疑,学生之间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互相协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翻转课堂的基本概念。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将技术动作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对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进行初步的接触并有所掌握,以自学的形式对技术动作进行练习,在课上教师作为辅助者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验,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纠正,学生之间共同探讨,以此对所学的技术动作进行内化,通过课上的巩固练习达到掌握技术动作的目的。

二、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自引入我国大中小学教学中以来,备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最多的还是在中小学的各科教学过程中,最先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是重庆的聚龙中学,在语文教学中开始了翻转课堂的探索,后来逐渐被其他中小学相继引入进行尝试,而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应用的还相对较少。翻转课堂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开展的如火如荼,各学科也相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体育学科的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相对滞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更是空白。

三、翻转课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符合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内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递是通过微视频让学生感知所教体育技术动作的具体环节,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进行了解和练习。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知识的传递放在课上,而知识的内化也就是体育技能的练习和熟知放在了课下,而翻转课堂颠倒了这两个过程,在课下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学生将所学技术动作的难点记下,在课上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再攻克难点,在同学之间的合作、老师的帮助下,实现对技术动作的融会贯通,这样知识内化的过程就汇集了团队的力量。

(二)便捷的网络平台资源提供了便利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便利的网络平台,比如腾一、翻转课堂的内涵翻转课堂,指的是在具备网络平台的前提下,教师通过事先录制要教授的内容视频,并通过网络平台将视频提供给学生,学生在上课之前先自行观看,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并通过教师提供的练习题自测对知识的巩固程度,在课上老师、学生共同探讨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提问,教师答疑,学生之间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互相协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翻转课堂的基本概念。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将技术动作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对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进行初步的接触并有所掌握,以自学的形式对技术动作进行练习,在课上教师作为辅助者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验,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纠正,学生之间共同探讨,以此对所学的技术动作进行内化,通过课上的巩固练习达到掌握技术动作的目的。

二、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自引入我国大中小学教学中以来,备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最多的还是在中小学的各科教学过程中,最先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是重庆的聚龙中学,在语文教学中开始了翻转课堂的探索,后来逐渐被其他中小学相继引入进行尝试,而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应用的还相对较少。翻转课堂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开展的如火如荼,各学科也相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体育学科的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相对滞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更是空白。

三、翻转课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符合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内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递是通过微视频让学生感知所教体育技术动作的具体环节,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进行了解和练习。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知识的传递放在课上,而知识的内化也就是体育技能的练习和熟知放在了课下,而翻转课堂颠倒了这两个过程,在课下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学生将所学技术动作的难点记下,在课上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再攻克难点,在同学之间的合作、老师的帮助下,实现对技术动作的融会贯通,这样知识内化的过程就汇集了团队的力量。

(二)便捷的网络平台资源提供了便利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便利的网络平台,比如腾讯微博、QQ等软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在课前提前自己的教学视频,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在线或者下载教学视频进行观看,在学生观看视频过程中,可以通过交流软件进行沟通,如果教师在线解答学生的疑问,那效果会更好。因此,多样化的网络平台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互动平台。

(三)翻转课堂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开拓了职业发展之路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有利之处,教师之间可以互相观看彼此之间的教学视频,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使教师的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尤其是对于年轻教师而言更是如此,对于请假或者是怀孕期间的教师来说,翻转课堂中的教学视频会起到较好的替代作用,这样不会耽误学生的课程。另外,教师角色的转变也使教师从教授者变成了指导者,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成了学生的引领者,更加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运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体育教师录制教学视频方面存在的问题

毕竟,翻转课堂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而言是一种新生事物,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还需要老师们进行了解和适应,从教学内容的准备和整理、教学重难点的拿捏,到教学视频的录制,可以说这个过程对多数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认识过程,有的教师在直面学生时对课堂的把握非常好,能够很好的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周围的教学环境驾驭课堂,但当录制视频时没有学生的情况下有可能就会是另一种状况。由于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学视频是主要的知识传递载体,因此视频的录制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二)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教学内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相比中小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相对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也使很多大学生的自觉性有所下降,在没有老师以及严格规章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学习体育技术动作的同时也会通过电脑进行一些其他的操作,比如说看球、玩游戏、听音乐、聊天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学习就不能够有效的掌握知识,而体育技术动作的学习又有别于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体育技术动作还需要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动作的身体记忆;另一方面,有的大学生在课前根本不会观看教学视频,在对所学内容脑海中一片空白的前提下去上课,学习效果可想而知,缺乏知识的传递,就谈不上知识的内化。

五、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翻转课堂运用的具体操作流程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其固定的教学模式,但这个教学模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区别,就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而言,体育技术动作的学习有别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在录制视频时,不仅要研究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还要选择适宜的练习方法,讲解技术动作原理的同时要展示技术动作的细节,强调技术动作的标准;在网络平台上时应遵循所有学生都能看到视频的原则,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网络软件,比如说QQ群等;学生在微视频学习的过程,除了观看教师录制的视频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网络上搜索其他关于教学内容的资料;在课上教师可组织所有学生先进行集体展示学习成果,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安排小组合作,采用帮带的方式让掌握比较好的学生去帮助掌握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指导各小组的学习,小组之间各成员之间积极交流心得体会,尽快掌握技术动作,最后进行各小组展示活动,教师对于完成较好的小组进行鼓励;学生课后还要对所学内容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增长经验,以备后续课程。

(二)以篮球行进间单手高手上篮为例的翻转课堂课例探究

在观摩了许多翻转课堂实例后,对翻转课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效果进行初步探索,以篮球行进间单手高手上篮动作为教学内容录制视频进行教学。

1.教学视频的录制。

录制视频之前对篮球行进间单手高手上篮的教学目标以及学情进行分析,确定视频的录制内容以及内容的顺序安排,录制视频时用ipad作为录制设备,首先对篮球行进间单手高手上篮技术动作以及比赛中的用途进行讲解,然后做原地三步上篮分解动作示范,再从行进间单手高手上篮完整动作示范,以此巩固技术动作。在视频的最后,提供一些篮球行进间单手高手上篮视频的网址以供学生观看,要求学生基本掌握篮球行进间单手高手上的技术动作,同时了解这个技术的练习方法。

2.视频的以及学生观看学习视频。

视频的是在所教班级建立的QQ群里的,时间是在上课前三天的,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视频以后,学生可以自行下载观看,在QQ群里同时了学习要求,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学习,在上课时达到基本掌握技术动作以及练习方法的要求。在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无法掌控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是否自觉学习,只能等到上课时进行检验方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课上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的答疑解惑。

在课的准备活动以后,没有进行讲解和示范的情况下组织进行了进行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篮球行进间单手高手上篮的展示,通过各个小组的展示发现大部分学生课前认真的学习并进行了一定的练习,但同时发现还有不少学生并没有课前学习。接下来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探讨篮球行进间单手高手上篮技术的动作要领组内互帮互助。课上的练习顺序与教学视频上的练习顺序是一致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巡回指导,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及时进行纠正,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经过一节课的练习,在课结束之前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展示行进间单手高手上篮技术动作,相比课的开始时学生的技术动作有了较明显的改观。

4.课后反思。

通过对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一堂课的操作流程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在录制视频时,内容和方法的选择需仔细斟酌,视频内容不宜过长;其次,学生的自觉性相对较差,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第三,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很快的适应并认可,虽然觉得新颖,但实施起来相对较困难。

六、结语

翻转课堂是在信息化较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顺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的教学思想符合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通过对具体课例的初步探究发现,虽然翻转课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但事实证明运用翻转课堂进行体育教学是可行的,一开始教师和学生可能会因为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而能够接受这种方式,但时间久了,教师可能会松懈下来。另外,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技术动作的学习不仅要在思想上理解技术动作的要领,在身体上还要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这方面也对翻转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探索。

作者:朱静 单位:宁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