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4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4篇)

第一篇:政治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其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有目标的实践性活动,应当做到知行合一,能够将思想用于指导实践活动。这便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只有具有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育。然而在新的政治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尤其是实效性较低的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前言: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摇篮,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面对眼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不足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将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性、我国高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的问题以及怎样提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并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实际,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改革的基本原则,积极研究并努力探索出一些能够提高新的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可行性办法,力促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更高的层面发展。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发展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将大学生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不仅要培养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指出,“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名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大学生只有同时具备了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观念才能在不久的将来为国家民族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2.1具有趋于现实化的政治观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多数人有着明确的政治信念和清晰的政治方向,很多大学生越来越开始关心国家民族事业、期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梦早日实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走出校门,亲身体验并了解社会,针对社会风气和党风建设等问题都有着自己独特看法。同时,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也在逐渐增强,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具有较强的个体意识

当代的大学生很多都来自于独身子女家庭,在家时受父母的宠爱没有兄弟姐妹的竞争,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进入大学后则表现为生活方式个性化、多样化,不愿学校、老师、家长干预他们的生活、恋爱、社会观等。然而就是这种个体意意识独立和经济生活依赖的矛盾,导致很多大学生个体意识出现了偏差。

2.3大学生价值观各异

现在的高校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大学生,有的大学生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便树立了远大的目标,一心一意追求知识,能够在大学的时光里找到自我,能够在知识的海洋里充实自我,这一类大学生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才是真正的祖国的栋梁;有一类大学生是一天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奋斗的目标把大学当做玩乐的地方,彻底的放空自己,沉迷于网络游戏,将自己的人生毁在温暖的被窝里;最后一类大学生是既不奋斗也不堕落,心情好时学习学习,心情不好时便受懒惰的支配,他们既没有长远的奋斗目标也不彻底的堕落。

2.4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

进入大学,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业问题,恋爱问题,同学关系问题,未来的就业问题,这些多如山丘的问题压得很多大学生喘不过气来,于是心理问题便逐渐的暴露了出来。有的学生抱怨社会的不公,产生了严重的报复社会心理;有的学生多身边的人看不顺眼,于是各种矛盾油然而生,更有甚者产生了极端的逃避心理,一跃之间便逃离了社会的牵挂。面对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我们只有靠正确的教育予以解决。

3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

3.1给予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政治功能,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较好的成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现的指导。加强正确的政治思想教育,有利于全面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根本原则。

3.2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在高校思想政教育的过程中应带鼓励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特征,但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一个国家的发展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每个人都奉献出一份力量,只有当每个人的力量都集合起来时才能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推动力,推动国家的发展。

3.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

正确认识“一”与“多”的关系。虽然社会思想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一方面要尊重意识形态领域中客观存在的多样化,包容差异性,积极吸纳多样化的社会利益诉求和社会价值表达中的合理成分,推进党的一元化指导思想与实践发展同步,与时代要求同步,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去思考、分析、鉴别客观存在着的各种社会意识,为党和政府的一元化指导思想扩容提供正确的路径和保障,不断实现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我国社会的与时俱进。

3.4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要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价值、规律、结构、方法、环境、载体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努力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按规律办事。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性很强的创新性工作,其实效性的增强绝不仅仅是纯主观努力的结果,而必须遵循自身的特殊规律。

结语

鉴于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故而对该课题的研究应该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应当以系统的研究理论对它进行科学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作用于实践教学中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切实了解他们的思想方面的欠缺,以科学的思想协助加以改正,这才是思想教育实效性的真切体现。思想只有做到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才能发挥其积极指导作用,思想教育也是如此,空谈教育理论只是空中楼阁,只有发挥其实效性才能造福于受教者。

作者:陈晶 吴海燕 单位:空军航空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

参考文献:

[1]沈壮海.关于世纪之交高校德育的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

[2]戴克明.关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0,

第二篇:高校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丰富,涵盖了众多方面的优秀品质,是我国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其丰富的理论内核对于高校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以期形成教育合力,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富实效,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些年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国民的意识形态教育,把道德品质的提高摆在了首要任务的位置之上。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庞大内容凝练为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中来。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担负着未来祖国建设的重任,必须对其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力度。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普遍特征

十八、九岁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有着突出的年龄特点。加之我国正处于各个领域的转型期,社会和时代的特点也势必在大学生身上有着深深的印记。总体来看,大学生价值观有着以下三个特征。

1.自我意识强烈。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性组织,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与此同时,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冲击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而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价值观念还未完全成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很多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有所淡化,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变阶段,其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渴望得到尊重与认同,重视个人在社会与集体中的作用,其个人的主体意识逐步增强。可见,当代的大学生更多考虑的是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忽视集体利益的获得。

2.功利主义明显。

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他们从小在学校、家庭中接受到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求崇高的信念。家长和老师也要求他们为自身的发展设立长期目标、做好规划,继而为之努力奋斗。但是,从目前大学生普遍的价值观念状况来看,他们往往片面地追求眼前利益,只看重当前的蝇头小利,舍“远”取“近”,放“大”抓“小”。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从“追求理想”向“注重现实”发生转变,甚至存有功利主义的倾向。从总体上来看,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境界有所降低,追求远大理想、实现个人抱负的价值观念正逐步退出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则是片面注重个人的、当前的利益。可以说,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占据了主要位置。

3.价值取向多元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众所周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利益主体所出现的多元化倾向,势必导致人们在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上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由原来单一的价值取向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来说,由于他们有着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这种转变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则更为明显。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群体追求的目标愈加实际,“对自身是否有利”成为了大学生是否付诸行动与付出的首要标准,其中更不乏有“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的错误观念。可见,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1.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担负着建设国家的历史重任。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其价值观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传播作用,他们对于其理论内核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建设进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的德育工作有机结合,便于学生深入的理解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价值观教育逐步转变为一项常态性工作,进而形成一套较为科学、成熟的教育体系。

2.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具体内容和基本方法,对于高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多个层次的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包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能够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也相应的具有层次性和包容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的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其二,开展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教育的内容应当与时俱进,努力做到与当下的主流思潮相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新时期、新形势的背景下,针对当前社会所出现的主要矛盾而凝练出来的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念,对于指引高校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和理想、坚定爱国主义立场、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融入其教育全过程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在思想和精神境界存在一定的问题,势必影响其个人的健康成长,甚至对于我国社会各领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不断创新工作对策,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1.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核。

由于大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对于意识形态理论的认识与理解程度有时不太深入,或者有所偏差,这就要求高校工作者要做好教育工作,带领大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要引导大学生们认识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命运和人民意愿统一到了一起,其精神实质体现出了国家高度重视人民利益的思想,从而教育大学生要树立爱国主义崇高品质,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目标方面,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精神层面的道德追求,而且还是为了实现目标所采取的实际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宗旨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祖国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作为高校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引导大学生们深入领会到这一目标是全体国民的共同目标。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旨在提高整个国民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从而激发起高校大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进一步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为最终实现目标而共同努力。

2.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在社会生活中真正发挥作用,不仅要求人们理解其理论内容、领会其理论精髓,而且还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首先,倡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准则。在高校层面,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不断完善高校现有的规章制度,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关于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集体成人礼仪式、入党宣誓仪式,来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历史纪念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化的社团活动、文体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这种实践活动的开展,逐步在校园内部营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既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其次,以社会活动为载体激发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当前,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不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认识,继而运用相关的价值观念处理问题。这样,大学生不仅能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且还能获得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进而激发起自身为社会做贡献的动力。

3.重点把握横向要素与纵向进程的有机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要把握好教育的横向要素和纵向进程,努力做到使两者有效契合,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横向要素涉及教育主体、客体、媒介等要素,教育的全过程不仅要调动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发挥主渠道与主阵地的作用,进而不断完善教育体制和工作机制;而且还要考虑教育客体的差异性,制定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做到因材施教。在教育媒介上,按照“全过程”的要求,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努力做到快捷、全面的传递信息。纵向进程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始终,并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不同侧重点,调整相关的教育内容。例如,在大学一年级时,可以开展“明理知礼”教育,传播正确的行为规范;大学二年级阶段,可以结合所学专业,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奋斗方向;到了大学三年级,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认知价值观念对于现实的指导作用;大学四年级阶段,则可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使得大学生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和进取心。

四、结语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优秀的文化宝库资源影响并培育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教化着人们的“德性”,始终追寻着至善的德育理念。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一定要常抓德育工作,努力实现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落实具体工作中,高校层面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创新工作模式,采用大学生们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进程中,逐步完善培育机制,促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树立起优秀的道德品格,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使得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张冬宇 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欧融.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程化研究[J].前沿,2014,(3):38-39.

[2]陈月婷.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10):42-44.

[3]金敏,沈建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构建路径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1-4.

[4]祝福恩,孙立惺.践行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0):31-34

第三篇:信息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深远。在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信息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很大的挑战。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互联网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网络的便捷使信息的传递更为迅速。高校学生每天都会接收到各种网络信息,在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灌输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世界观的构成大相径庭。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学校的老师和领导应该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状况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金钱的地位逐步被拔高,这样的负面影响导致我国青少年的思想价值观念出现了很大的偏差。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学习和工作仍停留在口头阶段,学生被动地接受政治知识和原理,校园却缺乏政治素养提升的氛围。社会上的拜金主义者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很多同学认为所谓的知识课堂学不到实用的东西。网络中常出现的网络词汇、低俗语言,部分学生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可,还有网络上的不良新闻不断地被转载,新闻本身被粉饰化和扩大化,高校学生在这样的网络文化影响下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比较困难。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相分离

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的教育是不一样的。但是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节。信息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成果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微乎其微。同时,在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缺乏系统的理论机制,实践活动容易出现差错。网络的发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更复杂和艰巨,传统的思想教育内容面临巨大的挑战。大学生在网络中接受的文化鱼龙混杂,老师灌输的传统知识与学生脑海中容纳的知识有所偏差,造成学生思想混乱。

2.2高校的教育方式落后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以上课和考试为主,这种传统的形式显得很枯燥乏味。大学生的自由观点受到束缚,而网络提供了更好的平台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我国高校的实践活动比较少,课堂上的多媒体使用率也偏低,发挥的作用远远低于预期目标。高校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及概论的课堂普遍流于形式,比较常见的课外作业有手工作品制作、手抄报比试、辩论赛等等。这样单一的教育方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动力不足。高校对所有学生的教育方式都是统一的,老师在课堂上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整个年级的所有学生,甚至整个学校的学生使用一样的课件和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教育资源以及时间。

2.3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作用较低

学校的校园网站更新比较慢,内容主要涉及国家政策和校内日常的新闻,同时网站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网页制作简单,不够新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自身的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在网络发达的时代,老师的权威大打折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很多感兴趣的知识,而高校的老师忙于科研工作,关注的东西有限,精力也有限。因而学校的老师无法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学生之间也缺乏交流的空间。加上网络上的时间和空间没那么大的约束,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逐渐降低,社会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高的策略

3.1构建更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基础设施

网络的发展迅速,高校应顺应趋势发展,增加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完善的教育网络体系,学校给学生和老师提供课外的网络培训,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网络上有很充分的信息,高校应建立一个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及时解决同学们的疑惑与困扰。运用政治学理论结合实际深刻分析热点问题,引导同学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高校需要不断地完善学校的网站,大力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3.2为高校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高校的教育方式需要进行创新,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相关的活动。可以组织同学们参加网络上的讲座,或者针对某个主题进行讨论。高校可在公共场所的大屏幕显示屏上播放健康、积极向上的视频。高校应利用网络课堂引导同学们自主学习,学会辨别不良信息,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3.3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教师平时把重心放在科研工作方面,忽视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的学习,网络方面的技能较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对网络教学的方式应不断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式。同时,须熟悉该工作的规律,有效处理各方面的信息。教师应不断拔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严格做到以身作则,敢于承担和无私奉献。

4结语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它们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力是空前的,教育工作的改革需要落到实处,推进教育的发展,为祖国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陈安琪 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4.

[2]易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读书文摘,2015,(10):47.

第四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缺失困境

【摘要】

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提出通过增设传统文化课程、引进和培养师资、优化教育资源、融传统文化于第二课堂、营造传统文化育人环境五个对策,以期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都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继承性。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延绵不绝,生生不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成长都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抛弃传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育大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认同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究传统文化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价值乃是本文的趣旨所在。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的教育,旨在把一定的思想观念通过适当的形式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品性修养和价值理念。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爱国主义和集体意识,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高尚价值追求。这与传统文化中“忠恕”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儒家文化的“仁义”理念不谋而合。[1]因此,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是当前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1.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纪律与法治教育等。其中最核心的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理想信念教育。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导,而儒家文化又是以“仁义”为核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民族国家大义面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贾谊“国而忘公,公而忘私”;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是这一精神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儒家文化倡导人与人之间应相互仁爱,有情有义,“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都表达了这一理念。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仁爱理念,我们的祖先给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正是因为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涌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才使得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我们应该用民族的榜样来教育青年一代,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树立大学生牢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认同感,培育大学生宝贵的“仁爱”之心,立德树人。

2.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主要包括显性的灌输式教育以及隐性的渗透式教育,其中又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导。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灌输式教育日渐式微,越来越难以取得实效,因而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必然要更多地采用隐性的渗透式教育方法,于教育过程中育人,管理过程中育人,服务过程中育人,推行整个高校全员育人、全局育人的新格局。[2]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十分重视培养人的自觉性,主张通过“内修”的方式来建立自觉意识,注重于伦常日用之中随机指点,在日常劳作、言谈和礼仪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培养人的性情,这对于当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现状探究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传统文化普遍缺失,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这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中缺失课程设置。

当前高校普遍缺乏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课程,除了中文等与传统文化有密切联系的几个专业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而让大学生课外去自学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体系又不切实际,因为大部分大学生并不具备相关的语言文字功底。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缺少传统文化学习背景。

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把传统文化师资队伍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使得大学生少有机会接触到专业的国学教师,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获取传统知识的渠道。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具有丰富传统文化积淀的教师可以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强烈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把大学生的思想引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来。

3.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缺乏传统文化支撑。

传统文化知识是大学生的短板。我国高校一贯重视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和技能水平,人文素养虽然一直在提倡,但在实际教育实践中却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大学生缺乏“基础”的传统文化知识,当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的时候,便很难在大学生心中形成共鸣,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有效性。

4.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欠缺担当意识。

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道德的淡漠是当前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一个问题,而责任与道德恰恰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推崇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体现为:部分学生“为了以后找工作”而学习,一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有些学生则是随大流,缺乏一种为他人、为社会而积极进取的责任感。大学生道德的淡漠主要体现为:缺乏自制,过于自我,很多大学生表现出对于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随意性,任性而为,经常上课迟到、玩手机、睡觉,部分大学生毫无节制地玩游戏,沉溺于谈情说爱之中。而大学生所缺失的社会责任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推崇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和气概。

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欠缺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市场经济逐利性日益渗透到高校校园里面,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侵蚀和冲击,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大学生也养成了“唯利是图”的不良习性,做什么事情都讲“利益”,无利可图的事情不愿意做,甚至老师让学生帮个忙也视“报酬”多少而定;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往往只看重工资高不高,待遇好不好,从来不问贡献能有多少,价值有多大。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大学生形成过于“功利”取向的价值观,恰与我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重义轻利”的价值导向背道而驰。

三、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对策探究

缺失了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当前仍然有许多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因而,如何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培养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崇高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乃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时代课题。对此,笔者拟提出以下几个对策,以期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1.增设传统文化课程。

各个类型各个层次的高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把传统文化课程列为必修课。课程是大学生获取知识最为重要的渠道之一,通过课程教学的形式,也比较有利于大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相关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为更好地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铺垫和准备。

2.吸收更多具备传统文化专业背景的教师。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包括高校党政干部、团学干部、思想政治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以及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这其中具有传统文化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比较缺乏。而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针对性和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因此,一方面,需要吸收更多具备传统文化专业背景的教师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中来,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3.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并做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变更,以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形式呈现给大学生,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高校毕竟有专业的区分,大学生用于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结合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实际,有针对性地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相对简约的形式传达给大学生。

4.把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相结合。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和团学活动之中。第二课堂已经日益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更是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社团活动之中,融入到社会实践之中,更能够起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大学生自觉不自觉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同时,高校也要主动安排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给予大学生指导,对大学生的相关活动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促进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活动的有序进行和开展。

5.利用传统文化营造浓郁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变换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所处的环境。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期,其周边环境对其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很大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化、网络化和国际化的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日益复杂化、多元化,这也导致了许多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相当一部分同学则体现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因此,这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利用传统文化营造育人氛围,把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宣传栏、广播台和校园网等平台,通过班级主题班会、辩论赛、征文比赛等形式,让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作者:林衍盛 单位:武夷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洪伟.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0-112.

[2]王燕芳,漆小萍.突出重点开拓创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中山大学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做法与经验[J].思想教育研究,2009,(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