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

高职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某种教育目标,将教育形式与受教育者个体特征相结合,将教育外化为生动活泼、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形式,并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淡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身份,让受教育者主动地吸收教育内容,从而将教育者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自觉内化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在受教育者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受教育者,其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同,它不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是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将教育目标和内容与受教育者的个体需求相融合,使受教育者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受到教育、启发,并主动将教育目标外化为自觉的行为。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具有隐蔽性、生动性和渗透性

古人云:“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具有隐蔽性、生动性、渗透性的特点。为了实现教育者的教育目标、教育任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力图生动有趣,消除学生对传统说教灌输的逆反情绪,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与教育者产生共鸣,在主动认知中去自觉提升。当然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只有隐蔽的教育形式肯定不够,它还需要有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去体验的外在表现形式,要借助多种载体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融合,让教育目标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体验慢慢地吸收和转化,最终完成教育任务。

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成效

心理实验表明:对于灌输性或诱导性过于明显、强度过大的方式,人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容易激起对这种信息的抵抗。当代大学生是享受着改革开放成果长大的一代,他们的自我认知、自我选择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硬性的灌输、高姿态的说教只会增加他们对教育意图的反感和抗拒。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立足于受教育者,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让受教育者在自觉体验中将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所以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做出的选择是自发的、主动的和积极的。这种选择一旦做出,则会让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种由学生主动参与并自发形成的内在认同价值观会让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成效。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1.合理定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教育者根据主流价值观对人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自身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达到教育者期待的教育目标的过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分强调教育者的地位,而将受教育者置于被动地位。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更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教育者更多的是发挥了主导作用,而受教育者才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应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在设计教育内容时,应将教育形式与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相结合,唤醒受教育者的主观兴趣,将受教育者置于整个教育过程的中心位置,让受教育者在主动参与中感受教育者传递的信息,在情感上与教育者形成价值趋同,并最终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外显于自身的行为习惯。

2.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关键之处,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将其意图隐藏于某种教育活动或教育形式中,而这样的教育活动或者教育形式就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为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应该将教育活动或教育形式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相融合,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1)优化校园文化载体。

校园文化载体包括校园物质文化载体和校园制度文化载体。校园物质文化载体主要是校园硬件设施的建造和装饰。在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会散发出无形的育人力量,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学校的育人文化。整合优化校园物质文化载体,一是优化自然景观,主要指亭台楼宇的设计建造。由于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内的每一处自然景观都应体现校园的文化精神,刺激学生的感官,发挥出“桃李不言”的功效。二是优化校园人文景观,主要指学校发展目标定位、标识宣传、文化成果展示等。以我校(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秉承爱国实业家张謇“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以“人文、开放、卓越”为内涵建设目标,进行校园标识设计、校园楼宇命名、校园视觉宣传展示。同时学校还将传承张謇文化和学校发展历史相结合,建立了“文博馆”,进行校史科普宣传,引导学生去感悟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责任感。校园制度文化载体更多地表现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反映了学校管理层的价值意愿,而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度则反映了学生对制度的认可度。可以说,学校规章制度的订立和执行会潜在地影响学生的意识形态并最终影响学生的行为。所以要发挥校园制度的隐性教育作用,就必须整合优化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渗透到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同时在日常管理中严格依章执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2)优化校园课堂载体。

这里所说的课堂是广义的,是指学校的育人场所。优化校园课堂载体就是将学校教学资源、校园活动资源以及社会实践资源进行分类融合。可以将校园课堂分为三类:“第一课堂”是指课程教学,“第二课堂”是指学生活动,“第三课堂”则为各类社会实践。“第一课堂”要把有意义的事变得有意思,倡导教书育人相融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为此应倡导教书育人相融合,鼓励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程讲授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育人成效。“第二课堂”要把有意思的事变得有意义,倡导娱乐育人相融合。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陶冶学生情操,学校往往会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展各类校园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为此,教育者应充分挖掘校园活动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蕴涵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校园活动的品位,将活动的形式与内涵相融合,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自觉感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地接受教育。“第三课堂”要把枯燥的事变得更有价值,倡导理论实践相融合。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社会实践在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内强素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教育者应充分挖掘社会实践环节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人格品质培养、择业创业意识培养、个人价值观塑造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受教育、长才干,自觉提升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作贡献。

3.创新和丰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所谓“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方法找对事半功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有成效,就在于其教育方法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更容易唤起受教育者的兴趣。为此,要真正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让教育者的意图不被受教育者直观感知,让受教育者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就必须创新教育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由生硬说教向平等对话推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说教为主,这种方式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的逆反,导致教育流于形式。而对话虽然也是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但它更强调双方的互动,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平等。为此教育者在设计教育活动形式时,要转变角色定位,从传统的灌输变成倾听;要改变语言习惯,从传统的告诉、判断变成启发、引导;要主动创设育人情境,从传统的由教育者需求出发转变为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

(2)由榜样示范向同辈熏染推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喜欢树立榜样,而且榜样的形象高大上,可是对新时期的受教育者而言,太高大上的榜样往往是高不可攀的,让受教育者的内心容易产生抗拒,没有学习的兴趣。而同辈的影响却是真实的、可学的,同辈间的熏染更多地表现为身边年龄、爱好、社会地位相仿群体之间的行为暗示或模仿。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目前校园比较流行的“青春访谈”“同辈辅导”“学哥学姐讲故事”等活动发挥的便是这种同辈影响功能。

(3)由传统媒介向网络媒介推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借助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介进行宣传,而网络的普及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此,教育者应当掌握网络知识,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目前比较流行的“PU口袋大学———大学生实践成长服务平台”、校园微信平台等都受到了大学生的喜欢,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教育者应很好地利用这些平台,结合重大节日或重要事件,在网络上把握话语主动权,因势利导,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联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潜移默化,所以其成效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在受教育者的行为上表现出来,这使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主题明确、需要快速处理的突发事件时明显存在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灌输和不断渗透相结合的过程,所以国务院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发挥主渠道功效,改进教学方法,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脑、入心并外显于行。

2.把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尺度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教育者为了让所开展的活动能被受教育者接受,往往在设计教育形式时更多地关注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注意,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存在只顾活动的吸引性,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身内涵,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娱乐化、低俗化,失去了教育的主旨,甚至偏离了教育目的的问题,其所带来的就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为此,在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主动探索教育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引导学生在关注自我成长成才中开展活动,达到育人效果。

作者:夏爱萍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