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共3篇)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共3篇)

第一篇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定位不准确,缺乏创新

目前,许多高校的校内网络建设只定位于提供思想理论资料、新闻报道等方面,内容和信息量均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和学习需要。此外,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缺乏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校内网站尚未健全和完善,缺乏吸引力、亲和力及导向性。

2.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法制观念较为淡薄,自律性差

网络在各大高校普及,但高校大学生自身认识上仍存在许多不足,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较为淡薄,自律性也比较差。在网络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滞后性,主要体现在网络道德及相关法律制度建设跟不上网络发展的速度,因而在网络管理上存在诸多“真空”地带。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意识的缺位,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3.高校普遍缺乏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教学的不断改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受到重视,但高校普遍缺乏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与水平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缺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及缺乏专业知识渊博、政治立场坚定、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高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及网络操作技能较低,网络知识贫乏,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高校学生的需求。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重新定位,建立和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各大高校要全面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并重点实施,在建立和完善校内网的同时,创新网络思想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思想道德素质。高校要密切关注网上最新动态,坚持正面、积极、健康引导和教育,同时,要充分利用行政措施、新技术手段、及法律手段对校内网进行科学管理,批驳错误言论,严防不良信息传播,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2.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提高认识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全面提高认识,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杜绝大学生成为不良信息的提供者和传播者。高校应积极建立思想教育主题网站,并及时更新,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建设活动,打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弘扬社会主旋律,全面抵制有害信息。同时,要全面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制度保障。此外,还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将时展需要同师生自身思想政治建设完美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及综合素养。

3.加强人才培养,建立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为满足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需求,高校要积极引进专业知识人才,通过政策优惠、待遇优惠等方式吸引专业知识水平高、综合素质高、计算机操作技能强的优秀教师,不断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同时,要加强高校人才的培养,通过定期培训、考核等方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此外,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学生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培养现代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满足学生的需求,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小结

信息大爆炸的当今社会,高校大学生传统思想观念和道德教育受到了极大冲击,加之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负面情绪的蔓延等影响,不少学生由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模糊甚至扭曲等诸多问题。须引起社会及教育界的重视,尤其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将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融进课堂,既教育学生大胆创新,利用网络为生活学习服务,同时又提高自身的辨析能力,做个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践行网络行为规则的现代高素质网民。

作者:陈奎宏 单位:武昌工学院

第二篇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和优势

(一)网络具有开放性,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界限

网络是一个包括丰富的文字、影音、图片等多种信息资源的共享虚拟平台,它具有快捷和开放的鲜明特点。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播途径和范围没有时空界限,可以突破高校“围墙”的制约,多个高校间的信息共享得以实现,极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共同构筑了学校、家庭、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环境。

(二)网络具有形象性,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证明,人们所接受的外来信息有83%是靠视觉感官来实现的,而网络具有图文并茂、新颖形象的特点和优势,将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把相关信息资料直观地表示出来,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的效果明显好于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达到了变枯燥为兴趣、变灌输为互动的目的。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很多高校都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然而,由于没有相对完善的网络教育体系,受一些固有的陈旧观念、方法的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内容空洞

基于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技术的融合和衔接。为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坚持创新,实现动态与静态、现实与虚拟的统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基于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尚显单一,还不能满足互联网视域中的实际需要。如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还仅停留在理论宣传上,内容空洞乏味,无异于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克隆,完全忽视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点,无形中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即使有些高校设置了一些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的内容,但是缺乏创新并且更新滞后,体现网络技术优势的生动活泼的在线交流等网上互动更是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没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体现出来,难以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效果。

(二)师资队伍综合素养欠缺,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不可否认,网络自身内在的虚拟隐蔽性使得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愈加凸显,与之相适应,担负着价值观教育任务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也将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即如何提高自身的网络综合素养以应对这个新的挑战。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少教师的网络技术水平还满足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其一,不少教育者还是使用传统的理论说教方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其二,一些教师特别是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缺乏熟练的网络操作技能,而网络技术应用水平高的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又往往欠缺。“很多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互动、不能交流、不能活动、不能娱乐,与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综合素质不高、不会引导、不会参与密切相关。”大大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高校学生的网络道德与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目前,网络环境还缺乏一个系统的道德、法律规范体系,网络行为的监管约束主要是靠内心的道德自觉和法律自省。由于一些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抵制诱惑能力不强,导致网络道德、法律观念相对淡薄,同时网络环境本身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这种思想行为。尽管大部分学生能自觉恪守网络道德、法律,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持有“不遵守”“不一定,看情况而定”“无所谓,没有想过”的态度。我国网络立法、网络监管尚不完善,网络道德规范不具有强制性,并且网络道德、法律层面的制度建设具有滞后性,折射到大学生思想行为上也就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自由混乱,使其网络道德与法律意识弱化,这是目前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掣肘因素。

(四)缺乏完善的网络软硬件设施搞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拥有完善的网络设施,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重视网络教育的理念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口头上重视、行动上轻视的现象较为普遍,网络教育的资金没有一个投入稳定的保障机制。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不像某些专业技术网站或者商业网站拥有可盈利的模式。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设施完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既包括教育理念的重视,也要有人力、财力常态化的稳定投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设施的不完善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硬件设备系统的不完善,部分高校网络设施老化、网速过慢严重制约着网络教育地顺利开展。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缺陷,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渠道的主题网站内容枯燥、形式呆板、信息更新不及时,失去了网络教育感染力强、形象生动的特点和优势。

三、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厘清思路,探索有效的应对路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其内部系统和外部联系之间,必须推进协同创新,加强规范化建设。

(一)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构建全方位、动态性的网络教育格局

尽管不少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表征形态资源进行了挖掘和建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需进一步挖掘相关要素的价值。具体而言,“就是要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各表征形态,主要按照有序重组规律和互补增值规律的要求,加以规划与建设。”同时,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现场交互性等网络所不能代替的优势,“要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发挥优势,就必须加强整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筑网下网上互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格局”。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还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它既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关,又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联系紧密。一方面学生借助网络共享资源扩大了自身的视野,提高了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能促进社会、家庭、学校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齐抓共管,构建一个多元化立体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体系,提高网络教育的时效性

毋庸置疑,网络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喜闻乐见的载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直接取决于是否有健全的网络平台。大体说来,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认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网络硬件设施,确保校园网络平台的稳定高效运行。二是要设法“建立起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充分发挥‘渗透式’的隐性教育功能”,这些网站的构建必须结合学生的爱好、兴趣,融知识性和娱乐性为一体,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真正构建起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体系。同时,教育的形式也不能局限于主体网站这一途径,要与BBS、专题论坛、博客等信息媒介相结合,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网络立法和监管,营造良好的网络法律道德环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网络环境的优化一般要做好以下三个层面的制度保障:一是推进网络立法,规范网络行为。在国家层面,强化对网络违法的认定,做到有法可依;在学校层面,应结合本校实际推出相关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并突出制度的可操作性,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督管理。基于网络技术的支撑,对反动、色情、暴力内容甄别屏蔽,以净化网络信息环境,并和学生保持有效的沟通,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安全健康。三是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网络的虚拟性及网络行为的失范决定了在网络生活中更要弘扬正义、遵守道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网络道德教育之中,践行正确的网络道德行为,构建良好的实施环境。

(四)强化教师理论及技术素养,整合网络综合团队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进行网络教育的主导者,也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得以落实的实施者。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各个方面还不完善,因此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就显得特别紧迫和必要。首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这是搞好一切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明辨真伪、有的放矢地教育引导学生。其次,加强网络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具有基本的网上操作技巧,能熟练收集、处理网络教育出现的信息,积极应对网络教育过程中的一般问题。再次,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综合团队。网络教育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协同推进,高校应整合教育资源,形成一支综合性的教育队伍,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和实效性。

作者:王朝晖 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1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正在影响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理念,高校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络管理教学的日常事务,利用网络展示学校的各项学生工作。高校学子也热衷于建立各类个性独特的学生论坛,通过网络表达自己对学校与社会的看法,利用网络分享升学、就业、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信息。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并通过网络终端与学生进行交流,互联网的这一优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大学教师上完课就找不到人,学生有疑难问题却苦于无人可以问道的尴尬。随着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渐深入,利用网络开展工作也开始走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校园网络社区能够为学生提供便利开放的信息获取途径,便于学生之间信息的共享与互动,比如高校排名、学校建设、考研支招、兼职机会等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大学生对于网络技术的应用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欲。1995年,我国大陆出现第一个高校BBS网站“水木清华”;1999年4月,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汽71班党课学习小组建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红色网站;1999年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2000年和2002年教育部两次召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推动了全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2000年前后,在许多高校的校园网上,都建立了用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网站。2004年,教育部、团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深入发展时期,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更加成熟与完善,校园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显著。

2利用网络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第一,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在网络环境下,教育模式与教育手段更加多元化多样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更加直观形象,易于吸引被教育者眼球的教育方法,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施教者可以充分利用好资源丰富的虚拟环境,通过互动的形式令受教育者在愉悦的气氛中无意识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自觉自愿的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认同和道德行为,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第二,网络交流具有广泛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在网络上可以进行匿名的发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隐藏在各类信息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商业领域,许多企业通过软文②对产品进行宣传。同样,在信息繁杂且彼此交叉的互联网上,施教者不妨也以隐蔽的方式发表若干代表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软文,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例如2009年拉萨“3.14”事件发生后,广大师生在校园网络社区、校园BBS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如在此时,施教者不失时机的于众多的言论中穿插发表理性正面的观点,将会很好的引导大学生理性依法有序表达爱国诉求,维护国家利益。第三,互联网上信息流通与更新每时每刻都在进行,通过网络获取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等多方面的要闻变得更及时与迅速,这意味着,通过网络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会更加高效。同时,高效及时的信息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网上舆情监控,使得施教者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成为可能,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网上舆论动态调查工作,开展基于网络的大学生思想动态跟踪调研,掌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最新发展趋势。因而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更及时有效的将潜在危机事件化解在萌芽阶段,避免引起性质恶劣的大范围消极影响。

3网络新技术的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方式创新——以微博为例

如前所述,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强势渗透促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形势。新世纪近十年来,高校思政工作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时代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互联网的发展也是如此,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和网络应用不断涌现。微博(Microblog)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自2009年起,微博凭借其“新颖、快捷、开放”的特性,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受到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热烈追捧。2013年1月由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微博成为过半数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学生是接触新信息、接受新事物的先锋群体,在微博来临的时代也是如此。CNNIC的调查同样显示,93.3%的大学在校生已经使用了微博。作为一种融合了以往所有网络应用系统优点的新型网络应用,微博颠覆了传统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信息舆论环境。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也是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任何一种有效交流信息和思想的载体,都可以也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在网络环境下,校园网络社区、辅导员博客等已经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常用载体。当微博成为大学生表达思想,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理所当然应该拓展这一新的工作方式。基于微博这一沟通桥梁,大学生朋辈群体之间可以开展对话式的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通过这一过程,形成了大学生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通自己的微博账号,“关注”自己学生的微博,成为学生的“粉丝”,并可以得到学生的认可被学生“关注”,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粉丝”。施教者和受教育者通过“互相关注”微博形成良性平等的互动模式。通过发表原创微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轻松自然的传达正能量。由于微博的“转发”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够被多次重复传播,这使得教育的受众更加广泛。同时通过微博开展工作也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亲和力,学生也更乐于接受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更容易对施教者产生信任感,能够面向施教者打开心扉吐露心中的真实想法,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时有效的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通过微博利用网络流行语提醒学生准时到校报到注册就受到学生及网友的好评,被称赞“接地气”,学生自发大量的转发该微博,该名辅导员利用微博开展工作不仅达到了目的,还大大提高了通知提醒的效率及影响力。

4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体应用的建议

基于微博对传统信息传播模式的颠覆和创新,以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维度的全新拓展,笔者对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微博提出如下建议:第一,以思政辅导员为引导,以班级为基础,开通班级微博账户,建立“微博班级”,通过微博进行班级日常管理。通过微博开展一些同学喜闻乐见、贴近学生内心、活泼健康向上的主题讨论会,相当于传统的主题班会,但比传统的形式更加时尚有效率,形式也必定更多元。利用微博进行公共事务的通知与传达也更有利于扩大影响与通知的到达率。第二,以红色社团为先导,其他学生社团为基础,建设微博“社团社区”,例如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师北区分享会”、“校艺术团”、“广师团学”等微博账户彼此关注,互相分享资源,交流信息,形成学生社团微博社区,更强有力的宣传学生活动,加强了学生干部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提高学生社团的凝聚力,在整个校园形成富有生机的学生活动氛围。第三,开设红色微博账号,通过发表“红段子”③微博内容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和谐正能量。例如可以开通学习十八大精神专题微博,进行红色教育传统模式的改革,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就一些大学生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与大学生一对多的谈话讨论,引导大学生抵制消极负面的舆论,让大学生学会理性的思考和面对现实问题。第四,加强网络辅导员队伍建设,让思政辅导员提高运用网络技术开展工作的能力,学习网络语言,与90后大学生的语言动态保持一致。要求辅导员开通工作微博账户,“关注”学生的微博,并进行有效的舆情监控。拉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思想政治教育永不过时。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常规方式之一,但新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大学生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发生转变也应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微博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已经成为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是高校大学生信息传播、思想交流、意志表达、娱乐休闲、个性展示的最重要的平台。

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道路上,随着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型传媒的普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保持这样的敏感性,不仅仅把微博当做传播工具,同时也注重发挥其塑造思想和建构观念的政治功能。微博的兴起为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视角和新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把握好新的工作方式,充分利用机遇,全面开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探索。

作者:赵璐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