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析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析

摘要: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阵地,随着“互联网+”的时代到来,现代教育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对老师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对象也变的更加的多元化。随着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互联网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变得更加重要,“互联网+”已经慢慢成为创新高校教育的动力。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互联网+”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更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本文主要讲解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如何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

高校更注重的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现在互联网技术十分的发达,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当代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下,几乎是全民都在上网,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高校应对本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进与创新,要把“互联网+”的优势结合应用在当地教育之中,来解决目前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将“互联网+”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想结合,从而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一、“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以目前的学生来说,有很多人都是九零后,而他们身上现有的个性与特征都与现在的互联网特征刚好吻合,这就是互联网能够轻易的吸引走学生的原因,互联网所传递的信息非常的快,使很多学生都会被它所以影响,容易形成不好的观念,所以说,“互联网+”的时代教育非常的重要。

(一)顺应时展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加快了社会的节奏,加快了经济的发展,在网络复杂的环境中,高校学生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思想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再加上有些学校缺乏“三观”教育,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的文化传播。使得高校学生的主观意识行走的奔溃的边缘,。这就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满足高校学生们思想政治上的需求,解决问题,从而树立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

(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当代学生个性比较张扬、聪慧敏捷、比较有逆反心理,很是反感学校灌输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而高校一直都是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使得学生们更不愿意去学习。而“互联网+”的崛起,使学生获取信息资源更加的丰富,并且“互联网+”的互动形式有很多种,更容易获得学生们的喜爱。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功能来弥补在教学中的不足,借助“互联网+”的互动方式,增添在思想政治课堂的活跃性,从而使得思想政治课程能够有更多的吸引力。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自主性

一般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课中老师是主导者,而高校学生是被教育的载体,并没有将原有的主体行表达出来。但是,在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下,高校学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者。随着“互联网+”的时代到来,互联网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更真实的信息,使学生在移动端和PC端就能获取到数据信息,老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能够方便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和思想动态,并根据学生的心理想法和表现及时调整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从而克服在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同时还能提升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一)转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在现在教育中,高校老师一定要把握好时展的规律,跟紧时展的步伐,在教学中体现“互联网+”的时代特色。很多高校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学士只能听从老师的安排,被迫接受老师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学生一直都在处于被动地位,无法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们一定要转换教学观念,要以学生的需求和认知接受程度来为学生设计优质合理的教学方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

(二)创新思想政治的教育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现在的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上现有的资源,特别是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频资源,将其进行整合之后,应用于教学之中,从而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中的无聊、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使高校学生的教育能够有很多的活力,更加的接近生活,从而体现出“互联网+”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三)提升老师的思想素质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对高校教育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一定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敏锐的政治意识和较高知识涵养,这样才可以引导高校学生在海量的数据信息中获取重要的信息,能够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此外,高校老师还要不断探索“互联网+”的教学方式,以此能够不断提升高校老师的自身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教育时机,借助“互联网+”的平台来推动现代教育与思想政治的结合,增加思想政治的感染力和真实性,为培养高校的优质学生,学风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杨明强 单位: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