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

高职教育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的高等教育类型,与生俱来地带有一定的工具性和功利价值。在功利价值思想引导下,高职人文教育普遍存在着边缘化、缺乏系统性等问题。高职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将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性作为最终培养目标,强调内在品质修养和外在精神气质的统一。人文课程的设置应当将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寓人文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人文知识教育和熏陶。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改革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然而,许多院校在强调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并未能将人文教育纳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这一缺失已越来越引起学界关注。[1]大学阶段,正是人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学生具有很强可塑性,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无疑对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实现其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1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现状

高职教育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的高等教育类型,与生俱来地带有一定的工具性和功利价值。高职教育的功利价值在于它是以其“职业性”特点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在这种思想引导下,人文教育课程普遍存在着边缘化、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有课程但无教育;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在人文课堂上收效甚微。

1.1课程设置的边缘化,缺乏系统性

高职院校为了体现特色,往往加强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比重,在总体教学学时框架内,人文课程少之又少。显然,这种人文陶冶功能微弱的课程结构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作用有限。高职人文教育普遍存在着自我定位和目标的模糊化,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有些高职院校模仿普通高校人文教育的做法,按照普通高校的思路安排人文教育的课程及活动,脱离了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高职院校对人文教育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大部分高职院校只是象征性地开设一些人文课程,教材内容陈旧,更像是对初高中知识的一种复习和“补课”。大部分人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只是作为选修课,学分低且上课时间安排上也欠佳。课程安排的边缘化,导致学生心理上对于人文类课程的忽视,认为人文课程只是辅课,可有可无,仅仅为了修学分而为之。

1.2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

高职学生入校后的专业选择与未来从事的职业直接挂钩,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这就决定了高职人文教育应当体现出职业因素。然而,相比专业技能教育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人文教育处于一种零散、孤立、不成系统的分散状态,人文素质教育并没有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没有列入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没有和专业教育紧密融合。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仍然是两张皮,无法粘合。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目标应当更加具有针对性,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缺乏专业针对性。导致很多学生在人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并不能正确认识人文课程对于他们的意义和作用,不明白为什么要开设和学习这门课程,造成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力不足,自然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将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性作为最终培养目标,强调内资品质修养和外在精神气质的统一。将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宽广胸怀与丰富的创造力、高度责任感与自我管理能力等。[2]高职人文课程应当将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寓人文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使学生通过公共课的学习获得必要的人文知识教育和熏陶。

2.1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学校应对现有人文课程进行整合,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人文类课程,有了专业针对性,就能有效避免学生在学习人文课程时候的迷茫和困惑状态,不知道为何要学习人文知识,也不知道学习这些课程何用。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一些基础人文知识的学习,还应当结合专业特色来开设人文课程,确立具有专业特点的职业人文教育内容。例如,化工、建材等专业的学生更需要美学的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因此应当开设一些诸如“设计美学”“环境艺术”之类的课程;而旅游专业的学生,越多历史文化方面知识的积累,越会使得他们在专业上游刃有余,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去面对历史,更加深层次地理解和热爱自己的职业。

2.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

人文精神的建构仅仅依靠课堂讲授是不够的,而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隐性”课程的建立不可忽视。“隐形”课程是相对“显性”正规课程而言的,属校园文化范畴。校园文化建设是隐性人文课程的最综合的展现形式。成功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学生经过浸染后,带有一种本学校的明显烙印。一个学校的学生往往可以自称“某校人”,因为他们身上传承着这个院校自身优秀的人文底蕴和气质,使他们明显区别于他校学生。这是一所大学赋予一个学生的气质。学生通过大学学习,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需要经过校园文化的浸染,提升个人的素养,最终内化为个人气质。校园文化可以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去积累。例如人文讲座的开办,艺术活动的举办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自然受到身边人文艺术的影响。

2.3评价体系的建构

高职院校同时应当建立相应的人文素质评价方法与考核体系,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引入人文素质评价体系,完善人文素质评价机制。这对于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克服当前“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评价体系的弊端,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李帆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丁丽燕,沈潜.高职人文教育研究评述[J].学术界,2007(1).

[2]游庆军,卢云峰.课程改革要体现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J].辽宁高职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