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

摘要:高等院校文科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主要阵地,也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教育。通过分析当前中国高校科学教育的时代需要,探讨就如何在人文教育课程中有效融入科学教育,就如何提高科学教育水平提出了建议,对于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科学素养

有效进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显著成效,必须将二者有机融合。随着党和政府对高等学校学生文化修养和科学素养的越来越重视,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当然,在我国科教强国的政策指引下,高等院校的科学教育更不容忽视。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课程、历史和文学等课程中都有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相关知识点,因而,教师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在融入科学教育时,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学科实际和知识背景。大学生虽然曾经接受过科学教育,即小学时的科学,中学时候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但是到了大学阶段,尽管有些大学在公共选修课中有自然科学的课程设置,却很少有统一的科学教育课程。因而,当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课题之时,从事文科教育的任课教师就有责任在所任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那么,怎样在文科教育中融入科学教育呢?笔者结合多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科学教育经验为例,总结出以下一些体会。

1必须在文科课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技术是贯穿于社会生产力三要素的核心因素之一,因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对大学生的学科教育时,既需要传授科技知识,也需要锤炼其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世界文明史等课程中都有相关知识点的要求。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相关要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科学思维指的是理性思维,即以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做规律性的认识;科学方法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系统工程方法、模型和模拟方法等,是指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实施的行为模式;科学精神则包括认识论和价值观意义上理解。前者体现在逻辑的一致性和实证性特点,后者表现为追求真理,批判谬误,即科学自身的客观性、普适性,是科学品格的结晶和精髓;科学道德则是科研工作者遵守学术诚信,严守科研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实际上,这些方法和要求同样是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近现代科学发展和影响下产生的,像达尔文的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的科学基础。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文明的进步都是受到同时代的科学技术进步思想观念的冲击的。因而,科学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其自身的工具价值。通过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感受到科学家在创造发明中所形成的那种献身真理、忘我工作、服务人类的精神。并且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培养合作与竞争、大胆质疑、创新的科学精神。可见,在人文课程教学中恰当融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应当在人文课程教学中引领学生发现科学美

作为人文学科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科学的美。恩格斯在其《反杜林论》中论述自然辩证法时,曾经大量引证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中外科技发展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在科学技术发现和创新上做出重大贡献,离不开美育触发的灵感。天文学家开普勒认为哥白尼构建的太阳中心说运行体系之美可以给人以难以置信的愉悦心情;我国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在生命科学领域“结构之美”的讲座中谈到,什么是“生命科学之美”?这是来自宇宙的大尺度宏观之美,来自细胞和蛋白的微观之美,来自分子和电子超微观世界的美……在科学家看来,科学发现自身能使人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及科学创造的美所带来的快乐。可见,科学理论中的美不仅可以成为科学家研究的心理动力,而且可以激发灵感和创造力,指引人们发现科学真理。一般说来,科学之美通常存在于以下3个方面:科学研究对象的美、科学实验的美和科学理论的美。因而,在人文课程教育中有效植入科学美的教育,既包括科学发现本身的美育价值,也包括科学家在科研中各种崇高品质的美育价值。中国的四大发明,使全世界钦佩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赞叹中国的古老文明。此外,古代埃及人在几何学方面的成就、伽利略制造的天文望远镜等,无不体现了科学发明的艺术性、科学发现的神奇性等,都是人类理性与自然界完美结构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真和美的双重享受。教师如果恰当运用,无疑可以激励大学生勇于追求真理,追求美,科学家的启发和激励,可也以让学生发现科学的美和研究的乐趣。

3必须在人文课程中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

要想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在人文课程中有机地融入科学教育,正确的教法是一个重要的条件。笔者认为,以下做法可以参考:首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是已经有独立思想的成年人,他们可以在“体验”中理性思考,受到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是充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他们科学素质的过程。众所周知,一堂好的课应该能够激发学生养成勤于动脑、擅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其次,教师应该宽容不同的见解。我们认为,真理越辩越明,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尤其是对一些大胆质疑的所谓“异端”,可以通过师生之间沟通、辩论、探讨获得观点的一致。最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指导学生阅读些著名科学家的传记,从中领会科学家的专注、求实和创新精神,激发他们树立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理想。此外,在课堂中巧妙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人文课程教育过程中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对教育的渗透。

4必须在人文课教学中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必然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具有尊重科学的态度、弘扬科学的精神,并且对科学知识保持孜孜不倦的学习兴趣。既然科教兴国以人才为本,那么,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科学教育名师队伍,是培养热爱科学的学生的前提条件,也是培养创新型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时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科的综合性也越来强。这种变化要求教师的综合素养不断地提高,因而,要求教师要时刻以自我批判的精神重塑已有的思维模式,建立适应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思维方式。在人文教育的工作实践中更要自觉完善科学知识的结构,拓宽自己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面,使自己适应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培养把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不论何种教育,教师的质量必定深刻地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教师要不断积累人文知识,学习科学史料,丰富和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使自己在科学和人文方面都可以担当学生的指导老师。

5结语

在人文课程教育教学中重视以上4个方面的教育教学实践,可以有效地将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教育四者有机地融入到人文教育过程之中,使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出适合社会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李太平,潘建红,杨黎明.科学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06.

[2]刘元亮,姚慧华.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1.

[3]杨振宁,李政道.科学之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43.

作者:唐玉斌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