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美术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高职美术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摘要]高职美术教育以培养优秀的美术专业人才为目的,在专业人才与美学素质培养上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高职教育特点入手,以培养优秀的美术人才为目的,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现状及其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策略,以优化美术教育效果。

[关键词]人才培养;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教育改革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主阵地,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的专业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职业教育强调技能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宗旨,这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忽略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对此,应加大教育改革力度,采用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提高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水平。

一、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现状及其中的问题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工作的逐步推进,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为相关用人单位提供了大量人才。然而就当前来看,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还不能真正满足社会需求,亟待加快教育改革工作。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展美术教育改革工作,但取得的成果远远不够,还未真正改善美术教育现状,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工作。目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有:第一,重理论、轻技能。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尚没有建立自己的课程框架,大多沿袭或参照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和学术研究,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与职业教育理念相悖;第二,重整体、轻个体。“量产化”进行人才培养,因材施教不足,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导致培养出来的大多人才都为一个模式,缺乏个性、特长,根本不能满足培育富有创新力、创造力美术人才的需求;第三,教育目标定位不明确,课堂教学与岗位实践相脱节。没有结合职业教育特点、专业情况及社会用人需求等是设定美术专业课程教育目标,造成目标的设定脱离实际,不符合社会需求;第四,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我国职业美术教育缺乏夯实的理论指导,课程设置一般沿袭本科专业或参照其他院校,造成课程内容设置不当,缺乏本土化特色;第五,美术教育与就业指导的结合不够密切,未真正根据社会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以至于很多学生毕业后适应不了工作岗位要求。

二、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美术教育目标,突出职业性

在当下的高职美术教育中,无论是学校还是专业教师,甚至是学生,对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都不太清楚,片面的将成为美术艺术家、美术画家等作为美术专业未来的职业方向,这种纯美术教育的思想显然不符合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特点。职业教育是高中院校教育的本质属性,这种性质决定了高职美术专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若偏离了这一特质而盲目确应美术教育目标,将会造成人才培养偏离原本方向,忽略学生技能的职业化发展。为此,职院校要基于职业教育特点、针对人才市场的用人需求、结合美术专业课程特点等设定美术专业课程教育目标,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根据以上分析,设定美术专业课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和绘画技能,以及未来从事职业的相关岗位能力,将学生塑造成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同时,借此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拓展学校影响力。

(二)制定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

当前社会需要的全方位人才,美术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还要具备专业的职业能力与素质,所以高中院校美术专业教育应制定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一,专业知识。开展基础理论课程,培育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第二,职业能力。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相对是有限的,而每年毕业生成千上万,可谓是“僧多粥少”。为了使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更好地融入工作岗位,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确保学生具备岗位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三,职业素养。职业素质是除了职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如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这些能力不是美术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但是却是实际工作岗位的必须能力。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满足工作岗位要求,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因此,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忽略学生的职业素养内容,应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岗位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重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美术人才,改善以往美术教育现状的不足,应当结合美术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重构美术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即“基本素质能力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拓展课程+专业实训课程+思想政治课程等”。由于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影响学生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所以应加大职业能力课程、实践课程建设,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第一,职业能力课程。重构职业能力课程前,先了解人才市场流动趋向、各地的人才需求,再加以分析以确定人才市场需要的人才类型。同时,充分考虑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特点,基于一专多能构建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基于这些分析,设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为职业通用能力课程、职业专门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能力课程。职业通用能力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职业专门能力课程以培养美术专业学生对应岗位的职业能力为目的;职业拓展能力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拓展能力为目的,让学生拥有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满足工作岗位的职业需求。第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岗位能力及创新应用能力等,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为此,根据能力形成的一般过程设置基础实训课程、专业实训课程、顶岗实训课程,由浅入深的开展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实训课程一般在校内实验室完成教学工作,而专业实训课程则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方式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顶岗实训课程在学校合作企业内完成,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在企业单位内部顶岗实习,真正接触实际工作岗位,让学生清楚工作岗位需要的实际职业能力,同时了解自身能力的不足并加以完善。与此同时,设立就业辅导课程,结合美术专业将来的就业趋势对学生开展具体的就业指导教育,培养学生的应聘技巧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树立职业理想,以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更好的发展。

(四)改进与创新教学方法

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美术专业人才,应在教学课中融入新的内容,进一步拓展美术专业教学内容,改变过去教学内容陈旧、前沿性不足的缺陷。同时,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如,利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及实践操作型教学方法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同时也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此外,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如,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兴趣爱好等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培养具有个性化特征的美术专业人才,避免人才模式千篇一律。

(五)科学设计教学进程

科学合理的设计美术专业教学进程,循序渐进的展开教学课程,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专业能力、职业能力。设计教学进程时,要充分考虑每一个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因为课程与课程之前有着较强的承前启后特性,若忽略了这样的关联性而盲目的安排课程进程,可能造成教学混乱。除了考虑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外,还要结合美术专业教学的职业性特点,突出教学的实践性。综合以上分析,设计了一个“2+0.5+2+0.5”新模式,即入学的前两个学期学习基础理论和技能,第三个学期岗位见习,第四、五个学期学习专业理论、技能,第六个学期定岗实习。与传统模式相比,该模式设计安排了两个“0.5”。通过第一个“0.5”,学生了解岗位情况,对接下来的学习重点、方向有一个清楚认识;通过第二个“0.5”,让学生通过岗位实习养成良好的职业能力,掌握职业需要的必备能力,从而实现从校园到企业的顺利过渡。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育面对当前的一些问题,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框架及教学进程等方面开展教学创新改革工作,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使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更好地融入实际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唐香花.探析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6(23):146.

[2]李辉.高职美术教学中学生艺术素养形成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2):144.

[3]万正强.浅谈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重要性和改革思路[J].大众文艺,2017(9):254.

[4]庄福鹏.对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革新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9):84-85.

[5]张璐.市场就业导向下高职美术教学改革的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4):265-266.

作者:王楠 单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