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户外环境留守儿童活动空间发展

农村户外环境留守儿童活动空间发展

一、农村户外环境概述

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活动环境的整体水平极低,留守儿童活动场所设计不尽如人意,儿童活动场所常附属于学校、幼儿园,基本上还停留在“沙坑+滑梯”“健身器材式”的模式,导致了这些儿童去接受千篇一律的游戏内容,对这些地区的儿童来说活动场所少之又少。

(一)留守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现状

留守儿童活动场所中,常常不能考虑到这些地区儿童特殊的生活环境、心理以及行为特征,不能满足这些儿童特殊的精神需求,有条件的场地建设也是模仿普通儿童活动场所,而不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设计,更不能充分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由于农村户外空间的现实,留守儿童经常挣扎着寻找荒地,后街,甚至在沟渠等地方玩耍,在自然环境中,或许找到一只昆虫,就可以与基地建立了牢固的联系,寻找些许短暂的快乐。

(二)危险空间的产生

通过调查,农村用地与城市住宅用地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宅基地广阔,周围为中、高层树林和破碎石墙(图1)。然而,对于那些利用周围道路来活动的儿童来说,这个空间出乎意料地成为了一个危险的空间。在通往宅基的道路上,破碎的石墙,宽广相隔的道路上,孤立关联度很小,儿童们很容易遭到伤害。农村的一些闲置土地被村民用作种植蔬菜,获取少许收入。村民各自为政,随意划分,将大面积户外活动场所占为己有,有的与河水池塘临近,悠然僻静,增加了留守儿童遇难的几率,每年都有留守儿童溺水,这类新闻层出不穷,不难想象儿童的活动区域少之又少。

二、空间场所驱动力的产生

(一)场地共性特征

据2016年对湖北省留守儿童的调查摸底,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畈雄村全村2092人,0至16岁的留守儿童有137人,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和老人居住②。而部分老人年老体衰,无力抚养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仅限于在家附近的简易的健身器械上玩耍(图2),可以得知孩子们的活动单一,缺乏娱乐性。这不仅是某一处的表现,更是绝大多数农村现状的缩影。在农村,房屋与环境共存,大多以私房为多,分散闲置的空地也多,道路主次不分,留守儿童没有独立的户外活动空间。儿童又具有好奇和好动的特点,他们的活动因此也不规律和不确定,因此他们不仅会在指定的地点(配备传统设备的健身器械场所)活动,而且也有可能到有吸引力的潜在地点并停留更长时间。如从前门,到房子前面的空地,到人行道,然后到大街,也就是说儿童游戏是连续的、随机的。农村户外活动空间对于他们而言,无非就是大街小巷、树林、溪流等一系列开放、人口稀少的、充满安全隐患的地方。

(二)自然与感官的关系

户外空间自然会引起感觉刺激。正如美国景观设计师苏珊娜•德•蒙楚克斯写道:“小孩子以一种非常直接和细致的方式来感受环境。许多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儿童对周围环境的琐细描述,以及儿童频繁提到的动物、植物、自然现象及人类活动。”同样的,当凯文•林奇收集学生记忆的童年环境,他发现他们会详细地描述气候、树木和动物。加里•穆尔认为,物理环境的性质可以直接刺激影响孩子③。活动场所中各种对象的颜色、形状、质地和布局都能激发儿童与环境的交流,在此期间,学习就变成了潜移默化的过程。千差万别的材料与肌理质感,能让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玩耍对象上,成为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方式。这对于很少接触到户外丰富多彩环境的儿童来说尤为珍贵。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了在户外空间中,环境给予了太多的感官刺激。

(三)空间环境规划与发展

根据著名建筑师阿尔多•罗西的说法,根据空间独特的内部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可体现出这个地方独特内涵和地方精神。在农村也不例外,可以利用历史、文化、社会资源扩展到环境的维护、土特产的售卖、户外探索空间的体验销售等多种途径,收入的增加可极大地提高村民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在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永安街道永安堡,城中村改造、拆除违建、旧城改造等项目中建筑垃圾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加。对土地资源的侵占,垃圾填埋简单粗暴的处置,裸露的电线、垃圾随意堆放。可联合政府部门对建筑垃圾进行归类整理,将废弃的砖块、钢筋等重新整理加以利用,区域整体有待划分规划。儿童只能在废弃地玩耍,或者跟着父母在作坊里玩耍。针对永安堡的整体情况,可对目前与永安小学一墙之隔的单一种植4000平方米的大量的留置区域进行规划整理,一部分可满足菜农的种植要求,而在与学校邻近的部分,在耕种的基础上可建成村民—儿童—政府部门—亲子游—街道五方共同参与并盈利的综合植物园,里面有可食用蔬菜和谷物的互动展示,让城市儿童了解食物的来源,以及它的营养和经济价值。更多的水果蔬菜可以设计成花卉环境植物迷宫,植被丰富多彩,注重色彩与纹理的结合,同时可添加垂直绿化等方式来支持可持续化发展,划分出儿童户外玩耍区域,让儿童参与自然环境的场地体验中。农村的儿童放学后有地方去,或在假期成为一个小导游。周边城市的儿童也多了游玩去处,加强对大自然最真切的听觉感受,没有围墙的天然环境更能体现探险精神。结合周边村民住宅和学校的出入口,主干道和乡间小路的关系,强化道路对规划影响,村民也将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逐步学会植物造景的方法并实现盈利,儿童们也有了更多的去处,使荒地重获新生,对外更具有吸引力,农村的发展也有了明确的目标。

三、留守儿童需求与户外活动空间的耦合性

如能更好地利用户外现有资源,会让儿童的成长环境更加健康,为他们提供除了学校、家庭以外的友好型、结伴型的活动空间,可以避免父母外出工作时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容易产生孤独、寂寞等不良的情绪感受。

(一)利用自然地形空间注重儿童身体机能发育

户外环境的目标是为儿童的正常发育和各种活动提供有利的环境,促进他们的发展。正如弗洛斯特等人(1990年)试图引用中大量参考文件尽力阐明的那样:游嬉是个人早期学习和发育的主要载体④。身体发育与体育活动如跑步、跳跃和攀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活动可以使儿童自己逐渐了解身体,认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并自发地学习技能来培养优越感或自信心。对于心理不健康的留守儿童来说,户外活动一直被视为是一种缓和情绪的方式。认识到儿童需要暴露在自然环境中,需要“让身体主动融入其中”,常常表现为“按按钮、捡石子、在草地上滚动、爬树、滑坡、翻过墙、爬屋顶等等”。但这种接触自然的行为往往被禁止或阻止。在任何情况下,儿童都能改变和控制他们的环境。如果设计不能满足这一需求,他们将尽一切努力来改变这些以符合他们的需要,比如在地上挖洞,移走石块并把它堆起来,践踏花草树木来挖贮藏坑等。这些行为反过来导致了对破坏性行为的定义以及对环境和教育计划之间关系的讨论。所有的规划设计还需要针对儿童天真、好奇和积极的行为特征。户外可以利用周边自然环境、丘陵、山谷、溪流来创造起伏的空间,扩大儿童对空间的感觉,这些将被纳入整个空间的规划设计,将使用不同的材料,驯化的自然,将自然和人工共存,如湿沙子,沙子和草和砖、石、混凝土和树皮。高位置可使儿童理解空间之间的关系,也便于家长进行监督,儿童会主动体验或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利益,在独立面对困难中,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儿童身高比较矮,户外活动中他们更喜欢爬树和爬高塔,这样他们就有了俯视其他物体的新奇感和随之而来的自豪感。还需要在三维空间尺度上考虑儿童的感受,避免盲目创造过多活动空间的倾向。

(二)三维感知环境空间中注重儿童的五感开发

根据五感设计原理,人们可以发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五种觉知功能。在户外活动的探索中,这五种感觉是感知世界的普遍方式。其中,五感应用于户外景观配置,为留在三维感知环境中的儿童提供了一个绿色空间。以提高对遗留在孩子身上的东西的认识。对世界的“了解”是从外部环境中学习的,但留守的孩子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会在心中有更多的情感“埋藏”,它们很少能够“表达”内心世界。留守儿童在群体中,受群体因素的影响,也会使留守儿童生来就有的潜在的能量得以充分的展示。在自然体验式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中,这种以还原自然环境和强调自然感受为主的空间可以为儿童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官刺激,进而促进儿童的感官发育,为大脑的健康发育提供帮助。

(三)儿童心理发育与引导式游戏的开展

根据调研的要求,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在“愿望清单”中写出他们对新空间的想法和要求,以了解他们的心理及需求。在武汉蔡甸区永安街道永安小学、武汉市新洲区仓埠镇中抽取近150名当地儿童进行了关于课余活动的问卷调查。发现他们普遍喜欢集体性的游戏和宽阔的活动场所。低年级的儿童喜欢的活动具有集体性、技巧性特点,而高年级的儿童则因智力体力方面的成长获得了更多的选择,他们更加偏向富有技巧性和规则的游戏。在最后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学生们还是希望有更多的集体活动的场地,通过游戏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户外空间会被用来进行自我活动。空间自由更加鼓励孩子在户外自由活动中进行自律。对于留守儿童这样的特殊群体对象,监督和指挥的人就更少了。空间的设计目标是为他们提供各种户外挑战的机会,为了避免一些儿童失去自信以及减少大孩子的干预。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自信,情绪容易失控,良好的分工让儿童在小团体中有一种亲密感和信任感,还可以防止年幼的孩子在受到年长的孩子攻击时尝试过于复杂的活动。

四、总结

户外活动可以让孩子积极有效地体验大自然带来的兴趣,同时相对独立地面对艰难困苦,可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性格。针对农村户外开放的环境,通过对户外空间设计的研究,使其可以刺激儿童之间良好而密切的互动,让他们在户外空间活动中释放情绪并进行各种情感表达,让留守儿童从这样的“小社会”中逐步积累对社会的感知并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利用与开发好这样的开放的环境,更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作者:林家立 单位:江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