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供给

农村金融供给

1、中国农村金融供给抑制形成的原因

影响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抑制的因素较为复杂,既有“三农”自身高风险等因素导致的市场失灵,也有政策失误因素导致的政府失灵。

1.1农业经济天然的高风险性。相对于城市和工业,农村经济和农业存在的风险是十分广泛的,无法预计的,即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日然风险,也包括市场风险、价格风险、政策风险等经济系统内生性风险,还有一些与生产经营者直接相关的个体风险。当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农产业普遍存在低收益、高风险特征。

1.2农村金融制度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金融体系主要服务于城市化,金融机构吸引来的大部分资金都流入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以后,考虑农业贷款的高风险性,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将资金转移到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工业领域,使得农村经济总体供不应求。尽管如今政府倾向于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受到传统金融制度的制约,农村金融供给并没有大幅度的增加。

1.3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问题。从金融市场本身来看,主要存在非生产性借贷问题。在农民贷款中,大部分用于农民的日常生活,这与正规金融机构的生产性相悖,因而不会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支持,所以需要民间金融机构的扶持。

1.4信息不对称与高交易成本。我国农村地区交通条件差、信息传递不便,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市场严重分割。我国农村经济一般以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农村金融需求者通常有居住分散、生产有单笔存贷款规模小、收入水平低、缺乏必要的担保与抵押品等特点,这些导致了农村信贷服务的风险也相对较大。

2、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和措施

2.1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若要扮演好支持和引导农村金融的角色,应进行自身职能的调整,做到两个方面:首先将市场机制引入到政府的管理中去,按照市场的要求来确定政府应有的职能设置和运行机制;二是将服务意识引入到政府管理中去,让官员们都能树立为百姓服务的理念,真正以企业家的思维去考虑金融市场。

2.2改进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政策体系。由于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政策环境还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当前最高决策层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但是具体的政策拟定和实施部门仍然未能认清谁是“监管者”和谁是“经营者”,强力的国家干预色彩仍较浓重,仍指望着传统农信社和国有商业银行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在错误的模式下,奢望也许会起死回生。那么: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从改革和发展两个角度统筹起来考虑农村金融供给问题;二是加快设立农村金融改革协调机构,改变行业割裂的政策倾向;三是转变金融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

2.3构建多层次、多主体的新型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上由于功能异化问题的出现,不但不能发挥支持“三农发展”的作用,而且还恶化了农村金融资金不足的现状。因此,中国农村金融改革需要参照国有企业“体制外”的改革思路,对农村金融发展实行新老划断措施,在现有以国有银行和农信社为主导的供给体系外,加快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供给主体,构建起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主的多层次、多主体、综合化的新型农村金融供给中介体系。加快建设新型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弥补当前农村金融方面的真空地带。明确现有金融主体的发展地位。研究中国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供给的构建问题,既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首要问题,又是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经之路,在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用长远的眼光来协调和统筹相关领域的问题,并且必须要适应中国经济社会整体改革与发展的要求。通过创新改进农村金融体制,有计划分阶段地部署金融各方面的策略和目标,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竞争型、高效率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从而为中国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的富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保障。

作者:谢菲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