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多年来,金融市场仍然是我国市场金融中的薄弱项,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金融市场开始逐渐完善,然而面对金融市场的日益更新,我们的职业教育却难以跟上企业乃至社会的发展需求,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为培养新型实用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课程改革的率先性地位不容忽视。文章旨在探究如何更好地培养一代又一代金融领域人才,并运用先进教学理念诠释金融类教育改革历程,为我国输送更多的金融领域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改革课程改革

一、金融类课程改革设计构想

同工科专业相比,金融类相关专业无法通过实物展示来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否达标。但是,每个金融类专业所涉及的岗位却有相类似的共性,即不同的岗位包含相似的知识内容和操作技能。因此,金融类专业课程的设置:首先,要与大部分金融类专业所对口的岗位相关联,展现出不同金融类岗位上所需求的人才在技能方面的共性。其次,由于又因各个岗位所需技能的侧重点不同,因此,课程的设计应该在满足金融类专业共性的同时,重视单一岗位要求的技能需求,开设相对应的课程。在遵循专业特点的基础上,以是否全面掌握有关技能知识来作为学生是否掌握相关能力,并以此作为考核标准。这一方法论将为金融类相关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依据和方向,在设计每门课程的过程中,必须经过系统考量,根据课程建设目标中各种要素的系统硬件配置及教学软件资源进行合理的计划。系统地评价和研究教育过程中各部分相互串联的问题及需求,保证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确保知识点有序衔接。高职院校课程设计,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课程改革的本位思想应该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能力本位,关注社会岗位的需求。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强调培养学生的金融意识和金融技能,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

二、教育教学改革的系统设计

金融类教育改革应该做到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与企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形成供需结合的良性对接,充分落实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改革保障这三个阶段,真正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能力。

(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阶段需要解决金融专业需要设置哪些课程的问题。首先,金融类相关专业课程开发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导向,面向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开发,对于岗位各项能力的要求需要进行工作情境还原,明确教学要点,进行针对性职业技能训练。第二,开设综合型的课程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金融学涵盖甚广,在详细的课程设置上,包含有证券、保险、国际贸易、投资理财等细分专业。因此,在专业课的设置上,还应该涉及包括经济学、金融学、基础会计以及市场营销学等基础知识的内容。第三,对各个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进行细化,获得该岗位对于从业人员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并以该职业能力要求为重点,根据逻辑关系及教学基本规律设计相关课程。真正做到以岗位为基点,迎合社会实际需求,按岗位的能力分析设计专业课程,面向实际岗位培养人才。

(二)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阶段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学生未来工作上岗需要具备相应的岗位能力,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如何有效搭配和衔接,这些问题都必须得以落实。首先,需开展系列情境教学,在还原工作情境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准职业人,细化工作任务,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深度培养自身的岗位操作能力。其次,课程实施阶段,需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突出教学特色。在不断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在某个领域的知识水平,使其在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达到精通,并针对社会需求的不同,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因地制宜,根据各个地区所从事的金融行业的发展程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为金融行业不断输送急缺的人才,使学生学有所用。与此同时,还可兼顾学院的师资队伍以及教学硬件,发展优势专业,发挥优质教学资源,合理利用。

(三)改革保障

教育改革要实现的目的是通过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充分调动现有资源,确保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和高效性。同时,广泛开拓资源平台,提供更完善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软件,以保障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确保教学工作当中的各要素实现有机配合。1.课程教学资源保障。首先,确保教学改革的教育资源如教材、习题、教辅资料、案例和相关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的仿真性,努力实现工作情境式的教学,为学生未来的岗位工作提供直接性经验。其次,保障相关设备的正常使用,能提供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不仅如此,还需建设具有职业氛围的教学场所,努力确保教学场所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这不仅包括体现职业岗位的仿真校内实验室,更需要建立全仿真的校外实训基地,以此共同推进课程改革的有序进行。在软件设施上,与相应软件供应商取得联系,及时更新、淘汰老旧软件,获得最新教学软件,全方位模拟仿真教学。2.师资队伍的保障。高职院校课程不同于本科课程,教学重点不是传统的理论知识,高职院校教育课程的侧重点应该是培养出具有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人才。因此,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配套的应该是教师队伍的改革与建设,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离不开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而高职院校任教教师的选拔也应该从两大方面进行,其中包括在校常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团队的形成需要全面提高校内专任教师的执教能力、业务操作能力、考证辅导能力,使职教教师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践教学,从多方面把握行业内标准。对于校内教师而言,学校应该有计划提高教师在企业的挂职锻炼时间,强调教师自身所授科目的各类从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对于兼职教师而言,需尽可能多地聘请企业一线人员,通过企业员工的教学反馈,更能迅速地找出学生团体关于自身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克服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通过教师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带动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给予学生全方位的辅导和建议。3.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保障。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发展方向。学生未来面向的工作岗位与当前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课程相关联,因此,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需要学校和企业多方面的努力。协调学校和企业的内在关系,营造“工学结合”的互利模式,将是未来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过程中,应不断增加学生深入企业一线的机会,增加行业专家对学生的直接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不同环境和不同优势资源,将“工学结合”模式贯穿于学生的培养中,而这一切计划的实现都需要一套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保障,需要学校层面大力的改革和推广。4.教学方式的改革。金融课程作为一科涉及广泛金融知识的课程,包含多方面的知识要点,不仅包括股票、基金、债券等综合性的证券知识,还包括银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理论性知识,除此之外,延伸性的学习范畴还包括国际贸易、会计学、营销学、管理学等学科,其知识面涉及多种学科,学科内的专业细分知识又是相互交融的。因此,教学方式不仅需要侧重于实践教学,评价方式也应该实现多元化。教学方式上,教师要根据学科之间的普遍性进行教学,牢牢抓住实践教学这个重点,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直观的教学方法,尽可能生动且形象地传授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专业性知识的教学上,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问题,引起学生的联想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由于金融专业的涵盖范围较广,知识点的相互交融,更要求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深度以及广度要根据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突出本专业的重点。5.评价方式的革新。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也应同时重视与之相配套的评价系统的革新。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其学习的过程,但是对于金融类专业而言,由于不存在以实物展示的成果,课程改革中的成效难以用物化的成果形式进行展示,所以则更需要科学的评估体系进行评价。科学的评价体系,应该是淡化考核结果所占比重,侧重考查学生对某一任务的完成情况,分阶段、按比重进行评价,注重过程性考核。这些考核,不仅应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还应该包括顶岗实习或工学交替表现的考核,以及同学之间的互评等等,体现考核评价的多元化,多方位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学生在考试考证方面的成绩也应该作为全面评价学生的一个要点,因为有关课程体系内的职业证书的取得足以证明学生在此方面的努力。同时,学生在参加由学校举办甚至是企业举办的各项比赛当中所获得的奖项,也应纳入全面评价的体系当中。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还能激发高职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的内在动机,实现“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曹深艳.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改革系统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0(6):53-55.

[2]鞠国华.我国高职金融教育改革之新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2-94.

[3]周茂东、张福堂.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析:兼评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教学标准中的课程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3(11):19-22.

[4]余萍.基于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5(10):7-9.

[5]肖宗娜.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金融课程教学设计[J].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2014(12):54-55.

作者:陈雅玲 黄超 温宇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