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训基地继续教育论文

高校培训基地继续教育论文

一、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基地的现状分析

(一)对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不高

首先,目前不少高校仍然存在“重普教,轻成教”的观念,很多高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工作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很多高校培训基地存在经费不足、场地有限、设施陈旧、工作人员缺乏、教学资源紧缺等现象。其次,部分受训学员对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培训过程中缺勤、请假、早退、上课接电话等现象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在思想层面上,不少学员认为业务工作为实、学习培训为虚。工作忙时,培训走走过场即可,甚至有不少学员把培训当作镀金、交友、公费休闲娱乐的渠道,对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不够端正。这些因素共同限制了培训基地培训水平的提高。

(二)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单一

政企培训一般旨在提升员工职业素养、提高工作效率,但目前高校培训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不少高校在进行培训课程设置时,并非以培训单位、学员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详细调研,更多是依据高校现有课程资源库和师资情况进行配置。培训内容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过多、实际案例偏少、缺乏对工作的指导性等问题,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政企对高校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在教学方法上,仍以传统面授为主,缺乏案例分析、现场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员普遍反映培训过程枯燥乏味,难以理解、脱离实际,最终培训收效甚微。

(三)缺乏优质的培训师资

高校培训基地大多聘请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党政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企业高管共同担任培训教学工作。但目前,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加强培训费管理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培训部门普遍反映培训费用标准偏低。其中专家学者、教授、副教授的教薪支付标准远低于市场价格,有些甚至低于其在校讲座费用。偏低的教薪支付标准激励机制欠佳,增加了优质师资聘请的难度。其次,高校教师一般理论经验丰富,实战经验不足,对于受训单位和学员培训需求情况缺乏了解,难以结合学员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最后,部分党政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虽然业务能力强,但授课经验不足,表述不清,不能有效控制课堂节奏和氛围。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授课效果。培训基地急需建立一批业务精通、经验丰富、授课技能兼备的优秀师资队伍。

(四)工学矛盾比较突出

政企培训的学员大都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压力,业务繁忙时很难保证培训的出勤时间。培训组织过程中请假、因公无法参训、推迟或取消培训项目时有发生。受训学员即使参训也需一心二用,随时应对工作紧急情况,无法静心学习,工学矛盾突出。这就决定着政企培训不能过多的占用工作和休息时间,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培训目标。急于求成的学习目的往往造成培训课程安排太多,培训任务过重、学员难以消化培训内容、疲于应付等问题,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鉴于学员参训交通便利程度和培训费用标准等因素的考量,培训项目一般设置在距离较近的高校进行。基地培训项目开展受学员培训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致使培训工作难以组织,培训高成本、低收益。

(五)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在培训项目管理方面,虽然培训基地大都设置了考勤、签到、请假、教学评价等管理制度,但培训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流于形式、缺乏对学员严格管理等问题。培训过程中代签到、迟到、早退现象屡禁不止。究其原因,目前高校在培训基地培训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甚少,培训基地的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完善,未能建立受训学员培训情况与任用选拔相联系的机制,自然难以激发学员的培训动力。在教学评估方面,缺乏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无法把学员需求和反馈及时与授课教师和培训机构进行沟通,从而难以推动培训基地教学质量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二、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基地建设的对策研究

培训基地建设对于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和扩大办学影响力意义深远。针对培训基地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各高校纷纷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探索培训基地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

(一)充分发挥四个主体的作用

学员、受训单位、高校、授课教师作为高校培训基地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各方的作用。受训学员应结合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提出培训需求,并对培训效果进行及时反馈,促进培训工作的良性循环。受训单位人事组织部门作为培训工作重要的沟通桥梁,负责征集、整合员工培训需求,甄选高资质的培训机构、沟通培训要求、反馈培训效果等事项。高校作为培训工作的重要载体,负责在受训单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细化培训需求,开发针对性实用性强、品种多样的课程包以供受训单位选择。同时,基地建设需要不断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性,比如全程委托高校进行课程开发、培训方案制定,优质师资选取等工作,充分激发高校培训办学的积极性,为学员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师资方面。教薪高低不是授课教师的唯一追求,不少教师反映培训教学是个人价值实现与扩大沟通交流面的重要渠道,受益良多。

(二)择优选聘师资

师资的选取是影响培训基地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面对培训费用标准偏低的现状,各高校不断摸索办学新路径。偏低的培训标准导致“倒逼机制”。有限的培训经费,促使各高校重新反思合作模式和培训流程。在师资、后勤等方面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不少高校培训部门倾向通过小班增加课时,大班增加人数等方式维持“盈亏平衡”;高校通过与受训单位开展多样化的合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增加培训项目收入,用以弥补师资教薪的不足。高端大牌的专家学者不是培训师资的唯一选择。面对偏低的授课费用,大牌专家学者因聘请费用较高,不列为培训师资首选。很多经验丰富口碑好的普通高校教师、优秀企业管理者、业务骨干也是很好的选择。

(三)加快推进基地信息化进程,缓解工学矛盾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培训基地建设需要加强线上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培训的开发与应用,以适应培训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具体而言:一是借助远程教育模式。网络教学作为培训教育的发展趋势,可有效冲破学员、师资在时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缓解工学矛盾,方便培训工作的开展。二是采用网络教育评估。充分借助微信平台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发在线教学评估系统。针对学员培训需求、课后反馈、师资情况、培训机构评估等方面进行线上汇总分析,减少纸质统计费时费力、不精确的弊端。三是借助外包服务提高工作效率。社会分工的细化,部分非核心工作可以通过外包的方式,减少了人力资本的消耗。专业的外包服务可利用信息和规模优势降低项目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培训工作的效率。比如,高校可以通过借助咨询公司进行项目咨询,准确把握培训新风向。餐饮、茶歇、租车采用外包方式,无缝对接,事半功倍。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机制

高校急需针对培训流程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机制,以应对培训过程中的诸多混乱现象。具体而言,高校需要联合受训单位建立学员个人培训档案,用以记录学员的培训情况,并作为其任免晋升的重要考核依据之一。培训档案激励机制的建立,给予学员一定压力和动力,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对培训师资的考核与评估。采用座谈、旁听、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教师的授课情况,并记入师资档案库,对绩效不理想的教师予以解聘,从而形成优胜劣汰的师资遴选机制。总而言之,培训项目管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共同推进,以保证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

(五)全方位加强合作、共享优质资源

高校培训工作需要充分整合双方的优质资源,减少不必要的经费开支,开发多样化的合作项目。具体形式如下:一是开展互换讲学。通过高校教师和受训单位学者型官员、企业高管、业务骨干进行互换讲学,既利于受训学员接受系统性的指导,也有助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从政企高管的实战经验分享中不断反思,对自己就业和人生有更明确的目标。二是提供继续教育的资源。据培训需求分析,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中的员工对MBA、MPA、在职研究生等高层次学位需求量大。相关高校可以通过把学历学位教育与基地培训项目有效结合,提供多样化、高层次的继续教育资源。三是提供选学选修、公益讲座、高端论坛名额。一些实力雄厚的高校可以依托自身举办高端论坛、专题研讨班、大型公益讲座等项目优势,提供受训单位选学选修的机会。比如,给予受训单位一定课程名额以供学员选学。除此之外,还可加大培训基地在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力度,不断充实培训基地的建设内涵。

三、结语

培训基地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大批技术精湛、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重任。提高高校教育培训的质量、进行行之有效的培训项目管理是培训基地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高校需要不断发掘市场培训需求与自身学科优势的契合点,开发有学校特色的培训项目,建立以学员职业发展为核心的培训教育体系,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服务学员职场发展;打造高校特色培训品牌,扩大社会知名度,把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基地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作者:蒋玥妍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