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教学论文(6篇)

高校计算机教学论文(6篇)

第一篇:高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及改革

1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1.1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内容不够丰富。

教学内容过少是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普遍现状,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和示范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而教师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很多高校计算机教师对计算机技能的教授都是以基本的技能为主,缺少对高层次具有难度操作技能的教授,严重打击的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1.2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让高校计算机教育不能紧跟其步伐。

近些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用迅猛两个字来形容,新的计算机技术与新的计算机产品不断地问世,这给高校计算机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让很多高校计算机教师来不及去消化,没有时间去更新自己的计算机知识库,因此,在教授学生长期落后于现实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使得高校计算机的教学与现实社会的需求相脱节。

1.3很多高校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落后,不够完善。

高校计算机教学主要是通过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的技能为主的,这也是每一位大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虽然很多高校都成立了自己的多媒体教室,但是计算机的数量偏少,而且几乎都是落后的,因此老师无法在讲授计算机内容的同时让每一位同学进行操作,这严重影响了计算机的教学效果。

1.4我国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的要求不高、关注力度不够。

虽然我国每一所高校几乎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但是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的学习更加集中体现在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掌握上,比如一些简单的办公软件、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或者网络资源的配置等。就目前我国计算机教学的现状而言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很难掌握到较为专业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

1.5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大多缺乏先进、系统、科学的计算机知识体系。

我国的计算机发展较西方起步要晚,这使得我国计算机教学从根本上缺乏先进的教学体系与教学理念,很多教师的知识来源是教材,这与西方国家先进性的教学理念差距较大,因此,学生很难在教师身上获得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学生的求知欲难以实现。

2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现如今社会的各行各业每个领域都会涉及到对计算机的运用,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已经是当下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目前高校计算机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即重视理论轻实践、重视对简单操作技能的掌握而不去深入、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不够重视等,都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计算机教学发展的需求。同时,高校对计算机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检验与考察,致使学生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从而降低了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为了让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3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首先,高校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科学的计算机教学计划。高校计算机教师在教师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该结合当前社会计算机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发展趋势,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师应该在构建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与技能的同时应该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点,重视对计算机这一技能的培养,切勿无重点。其次,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制定出与时俱进的计算机教学目标。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对于高校计算机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根据计算机的行业的实际需求来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高校计算机教师应该在确保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重新制定教学目标,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不同类型的人才。

4总结

针对计算机的发展趋势适当地调整计算机教学的内容。一是高校计算机教师应该做好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调研分析工作,从而对目前高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以及改革进行分析计划,以便适应时代的发展。二是高校计算机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分析关于计算机职业资格考试中对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要求,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并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是高校教师对目前计算机技术岗位的需求应该进行透彻的分析,从而优化当前的教学内容,将一些实用的计算机知识增加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之中。

作者:张华 杜? 王津 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问题

1高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能够提高竞争力,提高教学效率,改善计算机教育环境,营造良好氛围,是高校学科教育改革的一个有效切实的途径。但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已陷入窘境,培养的人才质量下滑,与社会需求脱节,难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笔者试图发现寻找并解决计算机教学改革中的问题,秉着对于问题,要尽量兼顾到可能性;对待原因,要尽量考虑到复杂性;对于方案,要简单易行的原则,来提出解决办法。

1.1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要求的区分程度不够。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需求程度是不同。但目前许多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上没有对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进行区分,以至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掌握参差不齐。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基础的计算机技能以及能够熟练使用日常办公软件,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需要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在目前的高校计算机教学环节中,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体现。往往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学习非常繁重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这极大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计算机通识教育。

1.2计算机教学缺乏实践性。

我国教育模式一向倾向于应试教育,所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限制,使得计算机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高校以往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的地位,这也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以接受知识为主,缺乏课堂实践。另外,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有限,使得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1.3计算机教学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当前的计算机教学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点的教授,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光靠课堂授课是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的,在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并没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更别说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上课无法理解知识点,课后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点越模糊越丧失学习的动力,陷入死循环。

1.4计算机课程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考核体系,过多关注了理论知识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从而导致了“重理论、轻实践”和“应试教育”现象的出现,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容易使学生忽视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最终导致“以考试成绩定胜负”应试教育思想出现。

2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建议

高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工作的切入点是人如何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计算机复合型人才,学生的学习质量是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主体,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1针对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设置不同基础教育要求。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目前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各自对应不同的教学要求,逐层深入,以达到“因材施教”“、不同专业不同要求”的效果。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高校学生,应围绕基础教育的三个层次中的第一层次进行计算机教育培养,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基础;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高校学生,主要围绕基础教育的第二、第三层次进行培养,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分析、解决信息的能力,增强计算机专业学生构建计算机应用的技能。

2.2完善高校计算机教育课程种类和内容。

我国高校计算机课程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实践性,归根结底是课程的设置和种类不够完善,内容过于落后。由于目前高校计算机课程设置不重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缺乏前沿性,不能与实际的需求相协调,这就限制了高校计算机教学水平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要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整合,计算机类的教材应该做到更新周期短、更新速度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关注计算机的发展,将新的计算机技术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加强计算机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要增加实践课程,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到一起,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也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完善高校计算机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是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3改变计算机教学的手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很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仍是课堂教学,辅以上机实践。这种教学方式以知识传授为主,缺乏研究性,很难培养学生以原有的知识为载体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创新。所以针对此,必须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实验课程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领悟知识点,让学生思考如何将理论变为实际,如何将知识点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给学生一个解决现实计算机问题的自我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4改革计算机课程的期末评价方式。

仅仅采用期末考试的理论试卷成绩作为学生的计算机课程成绩,显然并不适合计算机这样的实践性学科。评价方式应采取更有效的方式。首先要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并且注重阶段性考核。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课程,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过程。

3结束语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计算机是必修的学习课程,如今社会急需具有综合素质的计算机复合型人才,计算机教学改革是计算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深化计算机教学改革是提高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作者:褚祝杰 马俊华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三篇:高校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研究

一、任务驱动法的教学含义

任务驱动法指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进行研究,在任务问题的驱动下,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进行问题的研究学习,同时,在自主研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思考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加强计算机教学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二、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是由计算机教师为学生设置一个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学习资源的共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任务问题的驱动下,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适应不了时代的进步,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使用先进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例如:在计算机课程中对WOED文档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讲解,首先教师要根据WORD文档制定一个教学任务“电子板报的制作过程”,学生要通过之前所学习的内容,以及计算机教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料,从而掌握制作电子板报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电子板报的制作,在板报制作的过程中,不仅教会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对“美学”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学生可以根据所要制定的电子板报上网查找资料,以便能更好的完成电子板报的制作,计算机教师要及时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进行板报的制作,从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模式方法

在深刻理解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定义以后,要求计算机教师要根据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带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水平发展。

(一)确定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方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切教学内容都是围绕任务所展开的,因此,计算机教师要确定一个明确的教学任务,设计一个能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还能促进学生的计算机的学习发展,任务驱动法的确立,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计算机教师要对学生的任务学习加以指导,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EXCEL表格的制作时,计算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适当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围绕任务进行学习表格的制作。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上一个学期的成绩列表发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自动的组成学习小组,对成绩单进行分类管理,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会沟通与分享,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制作的EXCEL表格进行点评,选出一个最优秀的表格,评出一个最佳小组,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以及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只有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学生才会为之努力,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中,教师要确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更好地教授学生的计算机知识。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产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教学目标的确立,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只有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才会更好地帮助计算机教师以及学生进行计算机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计算机文化,还能促进计算机教师的水平提高。因此,在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明确任务目标的确立。例如:在学习数据库的相关知识时,计算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数据库的用途,通过对数据库的理解,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计算机教师要根据数据库的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进行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式。

(三)利用情景教学,以促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情景教学是教学手段中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对教学任务设立情景教学的教学目标,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确立以及情景教学法的应用,促进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增强高职院校中的计算机的健康发展,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应用情景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计算机的发展。

(四)设立一个健康的计算机环境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教学中,因此,计算机教师注重计算机的安全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健康安全的教学环境不仅能让学生进行正常的学习,还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立一个健康安全的计算机教学环境是必要的。

四、结语

任务驱动法的应用有利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的发展,因此,计算机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促进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以及高职院校中计算机水平的发展。

作者:曹正乔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校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1实施方法

为了加深对C语言程序设计理论知识和基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对程序算法的设计、运行程序、测试过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系统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上机操作的各项技巧,实施方法是课程设计的关键。

1.1原来的做法

按照传统的做法,一般是本课程结束后,教师首先拟定一些综合性的题目,由学生选择完成。首先由指导教师召开课程设计动员会,进行分组,制定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学生自愿结合为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小组的协作和教师的指导完成任务,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验收以及评定成绩。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做好预习,掌握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算法,按设计流程,编程、上机调试通过,数据要以文件的形式进行保存与读取,输入不同的参数,验证结果并进行分析、生成报告。其做法的缺点:

(1)学生积极性不高,少数学生得到锻炼,因为每个小组中一个学生设计好程序后,算作组里所有学员的成绩,有的学生根本不动手,没有达到应有的训练效果。

(2)有些学生不能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不愿动脑筋,过于依赖教师的指导。

(3)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不到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改革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提出合理分组的策略,学习小组中的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每人分配一个子任务,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协作完成小组的题目,如果完成得好,还可以得到高分,如果有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1.2改革后的做法

改革后的课程设计的步骤如下:明确任务:包括分组与小组选题。分组:合理的分组是协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协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分组是关键,组里人员多,导致学习效率低;组里人员太少,达不到协作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分组之前有必要分析学习者的特征,从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学习方式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采用异质分组,使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具有互补性。以3~5人一组为宜,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组长。小组选题:教师根据课程设计大纲,布置一些题目。每个小组在对教师的课题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选做1~2个题目。具体做法是: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首先根据课程要求提出若干个题目供学生选择,比如:学籍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等,并提出每个题目的基本要求。同时,教师也应当注意使学生的研究课题能够细化为若干个子任务,以便于以后协作学习的开展。例如:学籍管理系统要求完成数据输入、修改、查询打印等功能。

(2)明确任务和学习目标。

学生要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明确自己所在组的任务,以及每个小组成员的各自任务。每位成员既要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同时还要帮助尽力帮助其他成员,这样不仅可以快速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相互合作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一份可贵的情谊。

(3)善于总结,传授经验和方法,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由微软公司开发的诸多软件,它们在界面风格、操作方法上有一些共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传授学生一些共性的操作方法,要给学生的是“点石成金的金手指”,而不仅仅是“一堆金子”。例如微软公司的软件基本上都有这样一个特点:软件操作人员对某个对象要执行相关操作,首先要选定此对象,完成对此对象的相关操作。这样的操作方法就是要老师教给学生的“金手指”。学生拥有了这样“金手指”,会举一反三,高效地掌握计算机课程的其他内容。

(4)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倡导学生互帮互助。

“失败乃成功之母”,要善于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不要怕犯错误、出问题,要让学生学会从错误中学到知识,既要认学、好学,又要善学。在实验课教学中,让实验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进行组合,成立课程实验小组,以实验能力强的学生来帮助、带动实验能力差的学生,同时也为基础好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在无形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也为基础差的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风气。

(5)有的放矢地设计作业,适时地布置和点评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既要安排必做题,也要安排选做题;既要有基本知识练习的作业,也要有综合性强的训练作业;既要有具体要求的部分,又要有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自己水平的部分。同时还要以作业作为案例教学的必要补充,有时案例设计中不能涉及到的知识点,则可以在作业中体现,这样给学生适当的压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3协作研究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并且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主要途径包括网络、报纸、杂志等等。每个小组的成员们一起收集资料,一起分析资料,最后一起分享成果,通过这样的协助合作,学生不仅体会了收获知识的喜悦,同时也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协作研究的学习方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1.4教师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的协作活动,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协作手段,鼓励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活动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必须及时地对学生活动予以相应的反馈,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随时记录下每组协作的进展,以充分了解每组中每个成员的学习水平与绩效。每个小组完成任务后在微机上讲解并演示,每个成员就自己的模块进行演示,教师根据他们的完成情况,提出有关问题,给出指导性意见,并记录每个学生的成绩。

1.5成果

每个学生先在自己小组中将自己的成果(包括说明书、数据计算表、结构体系流程图等)进行总结与整理,通过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学生们在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的同时,能够学习他人的长处。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与分析,学生在改正自己的缺点的同时,也能通过分析他人的错误以及不足来进一步完善自己。

1.6教师讲评

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与讲解。首先正面肯定每个小组的成果,对每个小组的优点进行奖励与鼓舞。其次,针对个别小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并且给予这些小组成员鼓励与支持,教导他们能够从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最后通过综合性讲评,教师可以给予所有的学习成员鼓励与赞扬,引导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上一层楼。

1.7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每个学生将自己所做的课题内容和具体模块,按照课程设计要求写出设计报告并上交给任课教师。

2实践体会

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设计中,我们体会到小组协作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学生实施上述实践方法,计算机课程教学在我们的高校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到期末考试时,与其它未实施这种教学法的班级相比,我们发现实施该教学法的班级对计算机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更高。与此同时,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显著的改善与提高,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种教学体系的实施,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3结束语

在课程设计中采用小组协作学习法,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使得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提升了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作者:高昆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第五篇:高校计算机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而在此种情况下,很多教师却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多的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的高速流动让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知识,同样也要求学生对这些知识具有足够强的处理能力,而创新能力是处理知识的必要能力之一。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使学生在计算机的学习中抓住学习重点,并且对计算机知识进行综合性的处理,也才能够确保学生将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融会贯通,确保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以进一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使学生在企业的工作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因此,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2.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分析

2.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的学生存在着大胆的想法,并且学生的思维活动超出了教师的设计,而在此时,教师不应阻止学生,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大胆的创新,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与其他的同学及教师交流,而在此种环境下,能够逐渐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认识到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力,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育环境,而学生在此种环境下思维会更加活跃,想象力也会更加丰富,教师再稍加指点,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

2.2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才能够逐步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确保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体教师可以采取如下的方式。①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并且科学的对任务中的问题进行设计,要求设计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学生在积极的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并且此种教学方式不引起学生的反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学习的有效性,实现学生计算机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②利用竞技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竞技比赛中的内容与学生平时学习到的计算机内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竞技比赛中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如果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竞技比赛中,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参与多种计算机竞技比赛,并且进行充足的准备,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3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际上,高校的计算机教材不可能一年一更新,而是几年一更新的,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学生学习到的很多计算机知识与社会的需求无法衔接,进而影响到学生在实际中的应用。此外,计算机教材主要注重的是理论性知识,没有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扩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内容。因此,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例如,在WORD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印章制作的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对印章进行设计和制作,以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扩展自身的创新思维,实现良好的创新效果。此外,教师在对计算机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如下两点。①适当的增大难度,给学生一定的压力。②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使学生在探索中扩展创新思维。

3.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计算机课程的实际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采取有效的培养策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在日常的学习中能够积极的探索新知识、探索新事物,进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也促进高校计算机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作者:沙岫 单位:沈阳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

第六篇:技校计算机教学策略

一、培养创新能力和传授知识相结合

由于计算机教学课时的限制,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能力和传授知识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传统教学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教化,它同时还是发展认知的手段。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点引导学生对知识背后原理的理解,以及了解先知们发现真理和知识的过程。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的发明历史和比尔•盖茨发明视窗的故事时,笔者有意识地和学生探讨创新思维在其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久而久之,让他们体会到即使离开了老师的教导,他们也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是古人提倡的“授人以渔”。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实践中,笔者尝试在课堂上建立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即充分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一种轻松和友爱的教学环境中,掌握了教材上要求的知识点,还开拓了思维,获得了产生知识的方式和方法。比如在讲课中插入马云的创业故事,引导学生们认识到这是互联网创新思维打败了传统商业模式。在这种以创新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中,学生得到了成长和训练,同时老师也受益,教学相长。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传统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和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缺一不可的。

二、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相结合

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教育部门对一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一般都是通过教学大纲和教学要点来实现的。教师们在一个班级的授课过程中,从备课开始到教学结束,一般也是以教学大纲为主,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在班级授课中,由于受课时、教室等的限制,特别是受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很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个班级中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因材施教,其结果就是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的学生一堂课下来就能掌握重点和难点,而注意力差点的学生很可能连大纲要求的基本知识点都没掌握。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不理想、不完美的。如何做到不让落后的学生掉队,使绝大多数学生毕业时都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在激烈竞争的职场中拥有一席之地呢?笔者曾经尝试采取过对班级里落后学生进行集中辅导的措施,但效果不是很好。一是因为落后的学生自己思想认识上存在抵触情绪,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差生,怕别人笑话自己。二是在时间上没法保证,教师的休息时间和学生的空余时间不太好协调。在探索以及借鉴同行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学校在计算机教学上进行了“培养方向”的尝试,大致的做法是根据学生们自选的结果,初步确定几个方向:电脑组装和维修、办公自动化、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平面图像处理等等,组成不同的课外小组,由学有专长的老师进行辅导。很多学生都对自己选择的小组特别有兴趣,很乐意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老师进行交流,他们进步很快,甚至比在课堂上更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看来,课外辅导确实是对课堂教学起到了一定的完善和补充作用。

三、理论学习和动手操作相结合

在传统观念中,很多东西都是事先设定的,在心理学上叫“刻板心理”。比如说一谈到计算机理论,大家都认为理论是枯燥难懂的,于是加重了学习上的畏难心理。学生一旦认为这种理论太枯燥了、没意思,便更加不爱学习它,在班级里造成厌学的风气,形成恶性循环,十分可怕。因此转变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一开始便针对学生们的畏难情绪展开攻心战,让他们认识到思想上的抵触情绪是学习上最大的拦路虎。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笔者把理论学习和培养动手能力结合起来。比如为了掌握和熟悉键盘,笔者在班级里组织学生进行中文输入法比赛、玩打字游戏等。等比赛结束以后,很多学生对拼音和五笔输入也基本熟悉了,同时对键盘上的按键也都掌握了。这也是一种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为以后基本理论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再比如在讲述计算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正好办公室需要购置一台计算机,笔者让学生们列举一台计算机由哪些主要部件构成,让他们把相关主板、CPU、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的型号也记录起来,安排学生在周末去电脑城采购,并由设备科的老师带领学生一起组装,最后还装上系统软件。这样下来,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的构成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少数学生对配件的价格也有所了解,甚至有学生对装机产生了兴趣。通过这样的动手过程,打破了计算机的神秘感,进一步丰富了学生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学习。

四、培养能力和养成兴趣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动力。很多技校学生在进校门之前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有的在入学之前就已经是网络游戏的玩家了。如何在这个基础之上,使学生们在计算机方面的能力往专业化和技能化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老师在计算机课程上做好引导工作,有意识地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培养能力和养成兴趣进行有机结合。程序设计语言是最难学的,大学生有时都掌握不好,更何况技校的学生,教材一发下去,立即就有一大片学生叫苦不迭。如何从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入手,激起学生们对程序语言的学习兴趣,笔者也做了初步的尝试。笔者学校里有个资料室,其管理还是用老式卡片的方式。笔者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所学知识,自己动手编写一套简单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最后在其中选择最好的来运行。当学生们在自己设计编程的图书管理系统上借书还书时,高兴之情难以言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初步掌握了VisualFox的编写知识,又为学校的信息管理作出了贡献。从这个实例可以看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学习的潜能。举一反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可以让学生们编写简单的成绩查询系统等软件,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和提高他们的编程水平。时代在发展,教育要进步。随着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越来越成为求职者职场竞争中的必备利器之一。只要教师在教学策略上多钻研,坚持以创新为目的的教学观,课内课外双管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就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较高计算机专业化水平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毕业生。

作者:刘祥彩 单位:吉安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