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领域跨学科研究生能力发展研究

教育学领域跨学科研究生能力发展研究

摘要:教育学领域中研究生的学科背景复杂已成为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一大特征,这一部分人相比起非跨学科研究生来说,存在着先天条件的劣势和后天积累的不足,除了制度上给与支持以外,跨学科研究生也应该利用跨学科优势,主动寻求自身发展路径,正确认知,合理定位,增强跨学科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感;积累知识,转换视角,培养跨学科研究生的批判思维;小组合作,参与实践活动,加强跨学科研究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问题导向,开展跨学科研究,提高跨学科研究生学科间的有效沟通能力,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

关键词:教育学;跨学科研究生;学科交流

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有助于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逐渐成为研究生改革的趋势,整合多学科资源有利于获得问题的最优解。在教育学领域中,由于学科包容性大、入门相对容易等因素,导致跨学科的教育学研究生越来越多,对研究生科研生活的不适应也使他们有更重的心理压力和学业压力,在一项教学型大学的调查中,“局外人”往往是跨学科研究生对于自己的定位,而学者们对这部分人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宏观制度上的支持和建设,从研究生自身来说,主动出击寻求发展才是制胜之道,因此本文就微观层面从研究生的角度探究教育学领域中跨学科研究生应具备学科认知能力和多学科交流能力,并基于此寻求发展路径,为跨学科研究生自身的发展提供对策及建议。

一、教育学跨学科现状

教育学究竟属于理论性学科还是应用性学科,属于科学还是哲学,一直以来都处于争论之中,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是我国教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早期在我国的《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王汉澜教授主编的《教育学》也明确提出“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然而,随着对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加深,许多中国的教育学学者提倡将其他学科的研究融入其中来解释教育问题。首先教育学是人的学问,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学的复杂性,很多教育问题不仅仅事关教育,同时会涉及很多其他的因素,单纯在教育领域去思考教育问题可能无法获得全面深刻的结论,需要跳出教育这个框架去思考教育问题,这就使得教育学相比起学科界限较强的自然学科来说具有更高的包容性,能够接受和容纳其他学科,其次教育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凡事受过教育的人,无论是否学过教育学,都会对教育或多或少的抱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其中各学科的专家学者们就可能会融合自身所学学科来看待教育,可见教育学是一门开放性强,应用性广的学科,因此结合其他学科,从更广阔的视角来思考教育问题,开展跨学科研究,对于全面把握问题要旨,寻求更有效益的解决之道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要想深入发展,除了要跳出本学科的界限去外面寻求更广阔的视野之外,更要保持本学科的独立性,如果哲学、社会学等学科比教育学本身更能清楚的解释并回答教育问题,那么教育学本身的学科地位何在,因此必须将教育学的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相结合,促使教育学深度与宽度综合发展。由于教育学对专业要求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而教育学的入门又相对容易,无论是否跨学科,只要死记硬背,记住教育学的知识点,考上硕士研究生进入教育学领域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因此近年来教育学成为跨学科考取研究生的一个热门专业,导致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科背景相差各异,教育学领域内跨学科研究生比例高、学科背景复杂,构成了该领域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一大特征,并且也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据调查,教育学跨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已经达到1/3-1/2,但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是在假定学生已经经过了3-4年的基础学习之后所制定出来的,是更高一层次的学习,对学生也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并不适合跨考生的学习,虽然高校一般也会采取某些措施来弥补跨考生的缺陷,例如补修中外教育史、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研究方法等基础课程,但其力量之微薄并不能有效缓解跨考生先天条件的劣势和后天积累的不足,加上研究的过程本就是枯燥的,具有跨学科背景的研究生更难适应高水平的教育学学术研究,甚至对课程学习的方式接受起来都有一定困难,自然也就难以跨入研究生的门槛进入研究状态,其学业压力、心理压力都使跨考生们对教育从激情欣喜转向消极被动。因此,针对这一部分人,除了在培养方案上采取相关措施以外,其自身也应当寻求发展路径。

二、跨学科研究生能力发展

1、学科认知能力

对于跨考生来说,选择教育学可能是出于入门简单,亦或是个人兴趣,但在进入研究生之前并没有对教育学这门学科以及它所要学习的内容有足够的认识,而一个事物,只有在充分了解它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它做出客观的评价,因此,跨学科研究生最首要的应是对学科的认知。在此学科认知能力指对教育学及其研究领域形成深度认知的能力。具体包含两方面,其一是专业认同感,专业认同主要指学习者在认知了解所学习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进入研究生以后,整个研究生生活都会进行专业学习,“三年该怎么熬过去啊”,这是专业认同感低的学生经常会问的问题,他们缺乏学习动力,认为研究生的生活是一种煎熬,本专业的学习没有意义,但抱着这样的心态度过研究生生活将是非常痛苦的,而对跨学科研究生来说,处于劣势的基础知识、思维方式会限制其对学科的专业认同感,因此,提升跨学科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感,是他们后续积极投入专业学习提升自身能力的基础。其二是批判思维,在此批判思维指的是研究生的一种判断能力,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独立思考、科学分析、敢于质疑的能力。在当今时代,批判思维是人文学科学习的重要武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量,各家各派的不同学术观点,如何价值多元中保持客观的立场成为一个挑战。如果缺乏批判精神,将很容易在人云亦云之中迷失自己,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跨学科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跨到教育学的学生,习惯了有标准答案的思考很难带着质疑去阅读,而只有敢于质疑,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别人的观点,才能在其中创造性的生成自己的观点。批判思维是学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凡是重大的研究成果首先都是建立在批判思维之上的。但这里的批判并不是过度或随意质疑,应当是有依据的质疑,具有反思性的质疑。

2、多学科交流能力

跨学科研究生具有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先天优势,应当充分利用起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多学科交流能力,具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团队协作能力,指在由多种学科背景的个人组成的跨学科研究团队中工作的能力,与学科之内的团队合作不一样,跨学科团队中每个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外,还有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研究通过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之间密切的交流沟通是实现知识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式,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教育学研究生应该充分发挥其在自身优势,拓展跨学科思维,破除对学科的偏见,与不同学科的学者共同合作、相互尊重。另一方面是有效沟通能力,跨学科研究并不是学科与学科的简单拼接,而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但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文化,有属于本学科的专业术语,研究进行得越深入,学科之间相互沟通就越难,要跨过学科之间的壁垒,就必须促进跨学科之间交流和沟通,也就是找到共同语言,通俗讲,就是能够将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传达给其他学科的研究者或者将跨学科研究传达给非学术研究者。理工科的共同语言是数学,它们用数字进行交流,而人文社科的文化相对来说差异较大,从自然学科到人文学科则更不用说,但也并不是不可跨,在一般人看来,代表着人文学科的语文和代表自然学科的数学是两个毫不相干甚至学习方式都完全对立的学科,可这两门学科内部却存在深刻的联系,语言结构中蕴藏着数学的统计规律,形成了马尔可夫分析法。

三、跨学科研究生能力提升路径

1、正确认知,合理定位,增强跨学科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感

很多学生在报考研究生之前,对自己所报考专业并没有太多的了解,缺少必要的认识,或许只是感兴趣,比如教育学,学生可能只是想当老师,所以选择了教育学,殊不知教育学研究生并不只是当老师这么简单,于是乎,满心欢喜所期待的研究生生活与现实中的情况出现了偏差,不可避免的出现消极被动的专业认同感。首先,跨学科研究生应该对教育学以及研究生生活都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教育学并不是像人们所认为的人人都可以指点江山,它具有学科专业性,而研究生生活也并不像本科那样安逸,学术研究本就是一个枯燥无为的过程,需要耐得住寂寞。在对这些都有了清晰的了解之后,对自身合理定位,充分了解自己,结合自己的优势,找到兴趣点,从兴趣点展开学习,不然庞杂的学科体系只会让人越来越迷茫,不知所措,只剩抱怨。最后,主动出击去适应学科文化。学科文化适应的好坏不只是取决于学科文化差异的大小,更取决于研究生在适应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是否具有针对性,也就是说,跨学科研究生只有主动出击寻求发展路径才是制胜之道。

2、积累知识,转换视角,培养跨学科研究生的批判思维

跨学科研究生具有多种学科知识,优势在于多学科资源,利用多学科的知识,创造生成新的教育理论,但当前具备两门学科知识的跨学科研究生不是复合型人才的标志,而是专业不精的体现,究其原因,则是学科知识不足以用来支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知识量作为支撑,谈何质疑,更不用说创新,批判是为了去获取知识,并不是只破不立,只有在对知识深刻理解之才能做出合理的质疑,同时批判思维需要独立思考、科学分析,这些都离不开学科知识,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是培养自身批判思维的重要前提。在这个前提之下,再用新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吴康宁教授曾提出,一个学科是否独立的首要条件,是“学科之眼”。他认为,学科之眼本身是自足的,是不依附于其他学科之眼的,它们相互之间具有不可比性。一瓶水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景象都不一样,这就是学科视野,采用不同的学科之眼看待同一事物会出现不同的学科视野,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学美术的人去看一瓶在讲台上的矿泉水,他会认为那是一个可临摹物体,学教育学的人去看同一瓶水可能会看到一个很好的隐性课程。开展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是问题,其次则是研究问题的视角,转换视角是跨学科研究生利用自身优势培养批判思维的催化剂,与其他学科进行知识的流动转换,从不同学科中受到启发,借用其他学科的视角来看待教育问题,不受任何传统学科的束缚,将教育问题放在多元化的环境下思考,从而有效破解教育学领域中长期的单一学科视野所形成的而思维定势,有助于取得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小组合作,参与实践活动,加强跨学科研究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科学研究正在朝着多学科的方向前进着,兼顾学科的广度和深度,孤立封闭是无法向前发展的,要想在为来取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团队合作不可或缺。同时,个人需求符合团队目标从而形成的凝聚力,有助于提升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助于拓宽问题视角,找到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在学习时往往强调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但也不能否认合作交流能够促进思维的发散,尤其是跨学科研究,众人拾柴火焰高,就算是跨学科人才一个人的能力也有限,而合作则能整合多学科资源,提供研究的所需的学科专业意见。国外的许多研究项目都需要研究生走出学校去社区、公司等开展诸如校外实习、田野调查的一些实践活动,因此,多参加各种实践劳动,通过实践活动,使研究生走出舒适区,和不同的人一起进入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在做中学,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4、问题导向,开展跨学科研究,提高跨学科研究生学科间的有效沟通能力

跨学科研究其实质就是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发现问题,从问题出发,利用各学科的知识拓宽对问题的认识视角,解释单一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从而诉求于各门学科来共同解决。学术研究本就应该直奔问题而去并且始终追着问题走,这里的问题并不是说日常的经验的现象直接作为问题来研究,研究问题是经过抽象了的有研究价值的现实问题。每一门学科乃至学科之下的细化专业都有自己核心问题,找到问题的逻辑起点展开研究,例如教育学学科下的课程与教学论,知识问题、课程的意义、教学的意义、教师观、学生观是其中的几大基本问题,都值得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生去思考去研究。对于研究生来说,以问题为核心展开研究是提升自己最有效的方式,以点带面去学习研究所需的知识,而对具有跨学科背景的研究生来说,由问题展开跨学科研究是找到学科间的共同语言的关键,在普通的课程学习中对知识的学习不深只是处于知道层面,要对知识进行深究,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文化各异的学科间进行有效沟通,就必须围绕问题开展跨学科研究,超越各个学科边界的限制,形成基于教育问题的跨学科知识网络,全面深刻地把握教育问题的要旨所在,寻求高收益低风险的最佳解。

参考文献:

[1]姚秋蓉,杨蜀康.跨学科教育: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谢静.边缘部落:学科场域视角下跨学科硕士生生存状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4).

[3]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刘峻杉.教育学领域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征、挑战和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6).

[5]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6]关辉.主动适应:跨学科研究生学科文化适应的理性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

[7]李亚飞.教育学研究生专业认同感的叙事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14.

[8]徐岚,陶涛,周笑南.跨学科研究生核心能力及其培养途径———基于美国IGERT项目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5).

[9]孙元涛.教育学学科边界问题的再认识———关于“跨学科研究”的教育学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24).

作者:殷小雲 熊秋惠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