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高等教育学方法比较探析

国内外高等教育学方法比较探析

【内容摘要】自从高等教育学诞生以来,教育学方法论基本都是借鉴其他学科下建设而成,导致高等教育学的方法比较混杂,无法展现出自身的学科性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学想要区别于其他学科,展现出自身的科学属性,亟需在方法论层面上实现创新突破。比对国内外的高等教育学方法,旨在从差异入手,启示我国高等教育学方法的创新。因此,本文主要是从西方人文社科方法论以及我国潘懋元先生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学研究入手,探究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学的路径建设,浅论高等教育学的方法,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建设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教学体系;教学比较;教学方法

从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当前高等教育学体系比较散乱,是公认的研究浅薄的学术性学科。高等教育学最大的研究争议,就是其是否是学科,虽然国内外都想要将高等教育学推上学科的发展道路,但由于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的缺失,导致高等教育学没有相应的学科归属,无法划分清学科界限,也难以构建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理论体系。因此,高等教育学想要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实现规范性的学科范式建设,应该注重方法的应用及完善。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学方法的对比,旨在深入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现状,从其发展历程、方法论入手得出相应的结合,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建设提供相应参考。

一、国内外高等教育学研究现状

在国外对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并没有将其作为一门学科,一般都认为是一个研究领域,因为当前高等教育学并不满足1974年德雷索和马瑟提出的学科标准。基于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现状,德雷索和马瑟认为学科是一个至少能合理进行某种逻辑分类的知识总体,学科要使得学者能定量地说出已经被接受的知识分界线在哪里。但现如今高等教育文献所提出的观念,多是作者自身的观点,不是反映高等教育现象的知识,就连高等教育的分类以及类型系统还是只有雏形,没有合理的分类与组织,所以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系统上,都没有形成能严格区分彼此的地步。所以,国外普遍认为,高等教育研究是相对较新,还没有开发的领域,现阶段还无法成为一个单独的科学学科。克拉克在研究中指出,高等教育学现如今还不是完善的学科体系,但缺失多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应该触类旁通,将其他学科的方法应用到高等教育学研究中,以实现对高等教育的论述与实证,促进学科的建设。国内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多数都是借助传统学科形成的范式,基于大学组织内所建立制度与体系等,来衡量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我国学者针对高等教育学的多领域存在现象,进行了多年的争论与探讨,至今还没有完整的定论。就近几年对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文献来看,不少学者都认为高等教育学之所以不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多是因为认为科学本身在学科体系建设中就存在较大的特殊性,缺乏明确的学科建设范式,在实际建设中总是会走“弯路”。因此,有不少学科提出高等教育学可以借鉴经济学的学科发展,从经济学学科的建设历程,建立属于自身的学科方法论体系以及知识理论体系等,以改变高等教育学学科滞后的现象。

二、国内外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比较

方法在人们脑海里,多数都是以实证研究的形式出现。实证研究不同于理论研究,观察、实验以及调查等都是可用的方式,实证方法的应用既能检验理论知识,还能在数据与信息分析中得出一般的规律,更好地展现高等教育学的研究现象。高等教育学在实际发展中,应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证中摸清发展规律以及发展机制,当然,也需要理论研究方法的支持,才能逐步完善理论知识体系。所以,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中,要有方法的支持,才能将混乱、无序的领域,逐步明确、清晰,成为规范的学科,保证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得到合法性的认同。国外对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多是采用历史方法和比较方法,就像布朗就用历史方法和比较方法进行了人类学的解释。历史方法是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起源以及发展历史上,集中在个别事件行对历史臆测和构拟。比较方法是自然科学中的归纳方法之一,归纳的本质就是发现一般规律,通过自然科学中的归纳方法,能发现本质、功能以及通则。布朗将比较方法分为共时性比较以及历时性比较两类,先明确区分了这两种方法的差异,然后运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学科解释。在高等教育学研究中,潘懋元先认为,研究应借鉴历史学的方法,基于人文社科的发挥历史掌握高等教育学的规律和理论体系,并针对其他学科的建设,在高等教育学研究过程中吸取经验,实现历史研究与现状研究的统一。就比较方法的应用来看,布朗认为应以现实作为基础,比较是针对各个文化体系进行整体性分析,比较的属性也应该是属于同种同类,潘懋元先生则是觉得比较研究应该重视各领域内部之间的互不相同的特殊性存在,比较方法在高等教育学中的应用,要基于不同学科之间的特点,实现知识体系、理论观念等比较分析。

三、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学方法论的反思

就当前高等教育学学科建制现状来看,高等教育学还是在传统社会科学继续融合背景下发展,导致学科建制的难度逐步增加,以致于高等教育学发展进入了转型的关口。现如今,高等教育学在学科建制中,要反思学科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理论构建立足点等内容,明确划分高等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要么将高等教育学定位一个在抽象意义上的研究对象,要么就是指向实际问题的解决路线。国外的华勒斯就高等教育学研究提出了追问,问高等教育学能否在任何时候都能被一种相对明确以及可捍卫的方式提出类似历史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之间的边界标准。因为,高等教育学在学科建制中,所确立的研究对象,应该对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区分等,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科设置的价值与意义。否则,在高等教育政策制定时,制定者和管理者得不到高等教育学界的支持。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学科研究能力不足,而是目前高等教育学研究作为学科,并没有独立的学科体系。我国则是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在研究中应加强实际问题的探究,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证角度进行分析,都应紧密和高等教育学实践问题相联系,不能脱离实际。具体研究中,则可将理论联系实践作为原则,将关注实际的理论研究与关注理论的实际问题融合,保证在实际研究中高等教育学理论与实践体系,相互依存,相互扶持,形成严谨的学科体系。在高等教育学未来建设研究中,国内学者则是认为,方法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标准,学科的分解与合成,都要以方法为基础,由于当前学科方法论的空白,应多利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促进高等教育学的发展。高等教育学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多数来自于人文社科的分支学科,所以在研究方法应用前,必须要对方法应用的契合性以及合理性展开论述,因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必须要有完整的方法论。当前,高等教育学所有的分支学科,都是以高等教育现象为汇聚点,这些高等教育学科分支,实际上都是以教育活动实践行为作为主要的对象,并将以理论形态展现出来,通过各分支学科的观点、理论汇聚和深化等促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所以,国内外对高等教育学方法论,持有不用的态度。国外认为高等教育学方法应侧重于体现学科设置的价值与意义,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将方法作为高等教育学的立身之本。国内则是认为方法是区分高等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分解高等教育学也需要方法的应用,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当前尽快构建完整高等教育学体系的关键。随着高等教育学学科建制的推进,高等教育学方法应突破传统社会科学的界限,其他学科方法在引入高等教育学时,不在于方法是否有借用,而在于这方法是否能推动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国内在高等教育学研究中认为,若是研究方法有利于高等教育学发展,则在这种方法就不会妨碍一门学科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特别是对于高等教育学这种还在“研究领域”与“学科”之间徘徊的科学而言,研究方法的借鉴,促进学科理论构建、学科建制的主要路径。国内外高等教育学方法论,在新时代学科建设中,不能只进行理论性研究,还应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和归纳知识,以促进学科体系的建设,以推进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进展。高等教育学中研究方法的应用,应在学科分类视域下,将学科分类作为立足点,注重高等教育学学科建立理论基础的完善。迪尔凯姆提出了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准则,认为其在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中的应用,可通过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基于社会事实摆脱一切预判,在价值中立基础上实现对各种理论与问题的研究。采用比较的方法是社会学的体现,这种说法也适用于高等教育学,潘懋元先生明确指出,社会科学研究不是自然科学,多数社会现象无法用数据进行精确描述,虽然通过数量可以解释一些社会现象,但精确性较低,想要实现高等教育学的量化分析,是不现实的。因此,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要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进行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式的调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学应走向学科建设,应改变现如今的多学科领域现状,通过其他成熟学科方法的应用,逐步完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体系的建设,并在研究中形成合适的方法论,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月.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建立的思考———基于经济学学科体系建立的视角[J].科协论坛,2013,8:175~176

[2]方泽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述评[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5):78~87

[3]肖兴安,刘建辉.既是“学科”又是“研究领域”: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学定位的再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2):36~41

[4]方泽强.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和新定位———高等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之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6):71~78

[5]王彦雷,车如山.高等教育学学科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探析[J].山东高等教育,2018,6(2):50~56

[6]蒋凯,杨锐,牛新春,项贤明,康翠萍,俞可,喻恺,王晋,窦心浩,吴薇,王莲涔,范庭卫.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学科及其学术特色(笔会)[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5(1):1~23

作者:田丽 张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