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文写作课信息化教学探究

高校应用文写作课信息化教学探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取得长足进展,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当前我国也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当前的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而言,探索其信息化教学研究实践既是紧跟时展的要求,又是实现其自身发展的诉求。应用文写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每一个层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员工是否能够得心应手地撰写应用文,已经成为评价员工工作能力的标准之一。当前应用文写作课信息化改革过程中依然面临许多问题,通过探讨应用文写作课信息化的必要性,结合其改革意义,探索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期望可以为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信息化技术

一、引言

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化、高端化、复合化和多样化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人才需求的新特征,相比较于传统的中国制造人才需求特征,当前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不但体现在数量上,而且更多的是体现在质量上。当前我国正处于信息化时代,社会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地进行生产转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正在逐年下降,以服务业为首的第三产业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课实践过程中,要积极融入信息化时代,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从而不断促进应用文写作课的信息化改革进程。并且,改革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想学生所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大改革宣传力度,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改革内容,最终实现信息化技术与应用文写作教学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大班授课影响教学质量。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对教育而言,则催生了许多新式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就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教学设施。然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设施相对昂贵,在许多地区都采用大班教学,尤其是对高职院校而言,由于本身教学资源不足,势必会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多媒体教学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通过大班教学进行多媒体教学则会影响教学质量,起到负面作用。首先,大班教学相比较小班教学,则会使教师对学生认识不足,在应用文写作课上无法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很难做到因材施教。除此之外,大班教学也会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应用文写作又是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宜采用大班教学[1]。

(二)随着手机的普及,课堂频现“低头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手机这一智能设备越来越多地走进学生生活当中,并且对学生的影响也较大,甚至出现学生依赖手机的现象。反映在高职院校里,在应用文写作课堂上,则是频现“低头族”。“低头族”的出现,使学生无法专心课堂听讲,从而错失大量的授课知识,如果不加以改正,甚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降低学习效率。除此之外,“低头族”的出现也是学生不尊重教师的表现,教师也会因此而产生情绪,从而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不够。应用文写作课程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的应用文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对该课程认识不够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行课堂听讲,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四)教学理念落后。教学理念落后是影响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信息化教学研究实践的因素之一。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大多数教师由于自身专业能力跟不上时展步伐,便会导致教学理念落后现象的出现。在实际的应用文写作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学生只要掌握好理论知识就已足够,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最终无法培育出真正的能够熟练进行应用文写作的人才。

(五)教学方式单一。在实际的应用文写作课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采用灌输式教学,而没有进行知识的拓展,只是照本宣科,在教学中呈现“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学”的现象,如此是极为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的单一也使课堂气氛活跃度不足,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最终会影响学生深入学习。

三、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一)信息化技术为学生互动提供了强大的网络平台。在应用文写作课上践行信息化策略,可以为学生互动提供强大的网络平台。在传统的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大多通过语言来进行,虽然可以提高交流和互动的效率,但也降低了互动的真实性,学生为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往往不会进行真实和客观的评价。而在应用文写作课上应用信息化技术,则可以为每一个学生随机分配一个匿名的账号,如此学生在进行彼此之间的互动时,则可以更加真实和客观地进行评价。一方面学生自己可以发现问题的错误所在,检验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被评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敦促自身上课提高注意力,最终实现共赢的局面[2]。

(二)信息化技术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实际的应用文写作课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教学水平低下的情况,而且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无法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基于此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则可以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例如,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知识,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除此之外,信息化技术也可以提供类似“慕课”的网站,教师可以在里面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从而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达到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目的。并且,利用慕课也可以学习到时代前沿的理论知识,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众所周知,应用文写作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写作的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只是教学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课信息化教学研究过程中,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平台下,教师可以利用其展开互动式教学,并且创造和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悟生活情境,自由地表达思想和交流情感,学生依据自身的感受去写作相应的应用文。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3]。

四、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信息化教学的策略

(一)写前准备阶段。在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前,教师除了给定写作任务,还要利用信息化技术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学生只有接受了相关“可理解性输入”,才能够据此进行写作创造。在实际的应用文写作过程中,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更加形象地展示写作任务和要求,例如,要求学生写作有关人的主题,此时就需要对学生讲解这个人的背景资料,包括人物事迹和性格特征。如果单纯依靠传统的灌输式讲解,则会使学生积极性下降,无法真正地吸收相关背景资料,此时依靠信息化技术,则可以将客观、难以想象的人物资料进行直观化、可理解性的展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物主观印象,从而助力学生应用文写作[4]。

(二)学生完成写作、师生合作评价阶段。在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教师的评价起着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培养兴趣和增长自信心;另一方面学生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考查,避免自身在写作时犯类似的错误,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通过信息化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教师可以实时查看每一位学生的成绩,并依据学生的成绩计算出学生的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查阅学生在一个领域犯错的次数,从而考查学生对该领域的掌握程度,并进行系统性纠错和教学。并且,师生合作评价也有利于融洽师生感情,使学生更加信赖教师,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

(三)利用“微课”等网络手段巩固教学效果。在实际的应用文写作课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课”等网络手段巩固教学效果是极有必要的。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快速成长发育阶段,自控力虽有较大成长,但对学习依然缺少成熟的自控力。然而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采用“微课”的形式给学生进行辅导,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此种方式,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巩固教学效果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小班授课,把班级分成若干讨论小组。在进行应用文写作课教学时,前提便是采用小班授课,只有采用小班授课,才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接受先进的授课方式,并且可以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的情况,从而实行个性化教育,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除此之外,为了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将班级分成若干讨论小组也是极有必要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大的讨论和互动,可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应用文写作的经验分享,也可以提高小组成员的写作能力,发挥小集体的作用。并且小组讨论也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头脑风暴,培养创新思维和逆向学习思维能力,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

五、结语

高职院校进行应用文写作课信息化是极有必要的,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写作能力,促进其全方位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对此投入更多的关注,提高应用文写作课信息化的进程,并且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宋燕子.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应用文写作课堂有效性研究与探索[J].商情,2017(51):243.

[2]齐彩虹,薛佳伟.谈信息化技术在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中的应用[J].湖北农机化,2020(8):70.

[3]杨英伟.高职应用文写作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1):38-41.

[4]谢芳.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信息化教学实践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4):96-98.

作者:王珍珍 单位:百色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