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

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应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形成机制;通过“三群”协同,开展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结构化改造工作;聚焦教师五大能力,创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养与评价机制;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对首批国家职业院校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路径进行总结,为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校企命运共同体

教师队伍建设是新时代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作,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在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师资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要求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教师[2019]6号)要求职业院校创新建设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的教学创新协作共同体;《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教师函[2019]4号)则对当前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示范建设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目标,要求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能引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推进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入实施,同时能辐射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已经明确,路径急需探索,在此背景下,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药品生产技术专业部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开展了团队建设路径优化和创新实践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1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形成机制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现象,突出表现为教师来源单一、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等问题,尤其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和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数量不足,这已成为目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急需解决的难题,要解决该难题应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基础”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关键”是体现高职教育的开放性特征,包含师资队伍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教学模式的开放性;“路径”是依托校企命运共同体打造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和协同创新机制。相较以往的校企合作,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更加突出了校企双方基于人才培养的价值认同与自主多元合作的共存方式[1],是校企合作创新发展的融合体,双方合作不止于可见利益,还在价值认同及发展路径上有更深层次的交汇点。推进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提供了一种新路径和范式[2],也为进一步优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形成机制提供了良好条件。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近年来主动对接区域重点发展产业与支柱产业———医药产业,通过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三链”融合,与中国(泰州)医药城共同打造人才培养共同体、技术创新共同体、社会服务共同体;与中牧集团倍康药业有限公司共建产业学院,开展了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改革的新尝试,构建了双岗双职一体化管理体制(见图1),使企业与二级学院的岗位人员相互兼任,并进行多层次岗位人员双向互兼。以此为基础,依托中国(泰州)医药城,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和产业导师,打造教师、工程师、科研人员等多元参与的项目化科技创新团队,将生产、教学、研发有机结合,构建了产教科跨界联动的教师培养机制,全面提升教师实践创新能力,打造一批优秀的教师团队,其中药品生产技术教学团队被教育部遴选为首批国家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动物医药创新团队被遴选为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中兽药创新团队被遴选为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兽用生物制药创新团队被遴选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

2通过“三群”协同,开展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结构化改造工作

教师团队结构化改造是当前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过程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团队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团队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团队功能的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办学模式及职业与教育的跨界属性都要求职业教育紧紧围绕行业企业需求开展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结构化改造应紧密围绕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跨界特征,重新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内部结构关系与组合逻辑,依据团队所在专业群对应的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明确所对应的岗位群、专业群和项目群,通过“三群”协同整合教师资源,改善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教学队伍与科技创新、社会服务队伍交叉融合度不足,教学与科研“两张皮”的现状;以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结构化改造为契机,以岗位群、专业群、项目群为主线,以专业群人才培养要素为逻辑,系统化整合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与科技、社会服务团队的相关资源;依托校企命运共同体,校内外行业企业专家、产业导师等高端人才领衔,优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人员组成结构;以项目为载体持续开展专业群升级改造,持续创新教学方式与模式;以基础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基础,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紧扣岗位群、项目群建设专业群的同时,通过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促进岗位群转型升级(见图2)。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根据高职院校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内涵与主要特征,开展了药品生产技术专业领域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结构化改造方法的研究,在实践中,通过岗位群、专业群、项目群“三群”协同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校企互动建立了包括30名以上兼职教师的资源库,引进博士3名、行业企业大师名匠4名、行业企业领军人才2名,引进产业教授3名,完善了校内教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的双向流动机制,持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团队中骨干成员相对稳定在20人左右,其中“双师型”教师占90%、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占80%。团队基于专业群对接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将互联网、工业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用于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群升级改造,重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参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等的制定,通过新团队、新方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研究制订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方案,细化医药产业链中的岗位群,依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岗位群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开发基于工作情景的职业能力体系;依据医药产业岗位群基础能力,开设解剖生理、基础化学等课程;依据产业岗位群间工作任务的差异性,开设生物制药技术、中药制药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等专业(群)方向课程,以增强学生岗位适应性;开设药品营销实务、药物制剂辅料等专业群互选拓展课程,以此构建了“思政+双创+专业”教育于一体的“平台+方向+拓展”课程体系和“多元梯度融合式”实践教学体系;基于远程诊疗、现代生物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将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项目融入课程体系,开设药品智能制造技术、药品研发技术等课程,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及社会活动可折算为学分,实施专业群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积累与转换等措施。围绕专业能力提升、综合能力拓展、能力转向3方面加强学生团队分工协作能力,组建生物制药、药物制剂、中药制药、药品质量与安全、基础平台、素质拓展、思政教育7个模块化教学小组,专兼教师结合、老中青教师结合,促进知识、技能体系和课程体系间的有效连接。

3聚焦教师五大能力,创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养与评价机制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因其具有的教育属性、专业特点及“双师型”特征,要求职业教育教师除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制度,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3]。同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中教师的培养与评价也是团队建设的重点环节,应根据时代要求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明确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与能力;根据专业背景与团队结构特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培养培训与评价机制。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充分依托校企合作共建的教师培训基地,积极探索教师培训新模式。依托江苏中牧倍康药业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华威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中国(泰州)医药城内龙头企业和江苏省兽药饲料质量检验所,共建教师培训基地,定期组织团队教师到基地进行实践,丰富教师专业知识,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制订团队教师个性化培养及发展方案,开展教育教学方法、课程开发、模块化教学等的专项培训,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在建设过程中,逐步确立以五大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科技创新研发能力)为核心的团队教师能力体系,开展教师能力全面提升的有效手段和评价机制研究,制订团队教师培养方案,通过在职培训、脱产学习、科研与社会服务等途径提升团队教师综合能力。先后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大型企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其学术视野;依托省重点实验室等多种科研社会服务平台,承接各级各类重大重点科技创新项目,为高层次人才发展打造优质的平台和良好的环境;实施“凤凰人才”工程,实行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相结合的“三结合”培训制度;以国家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要求为标准,制订基于高职院校教育新形势的教师教学能力考核方案,在全校专任教师中开展以教学教案、教学课件和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新三项基本功”考核,通过全面开展教师“新三项基本功”考核,提升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育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和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同时有效带动了教材、教法改革,推进了校内课堂、企业课堂和网上课堂3个课堂的融合,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管理、评价的现代化。通过培养与评价机制改革创新,教师创新能力、专业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近两年,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中有1名教师入选国家“”教学名师;团队获江苏职业院校教学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两项,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4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高职教育进入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在信息化时代具备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4]。这也对高职院校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团队中的教师来说,不仅要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还要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自我能力,实现教学相长。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充分利用“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驱动、开放生态的特征,通过实施信息化实验实训室和信息化教室等教学场所的智能化改造,建成了集教学中心、学习中心、考试中心、管理中心功能于一体的教育教学信息平台,建立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管理体系,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学习模式,打造了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高效课堂。在此基础上,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依托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平台,创建了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师互动交流社区,由团队带头人引领,校内教师、医药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进,通过专业对话与技术探讨协同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将企业产品开发转化作为学校研发项目,将研发项目转化为教学实践单元,将研发内容和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案例,使现代医药产业研发项目深度融入专业群课程体系。通过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师互动交流社区的打造,探索出了以系统科学研究为主导的教师能力提升路径,教学相长促进了“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信息化时代教师与学生能力提升的良性互动。

作者:黄陈 杨海峰 胡新岗 李巨银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