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改革策略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改革策略

摘要:本文探讨职业素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结合企业和学生成长需求,把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校企融合过程中,通过创建校企融合的培育机制、打造课程教学团队、施行参与式教学方法、开展多元评价保障教育成效等路径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教育

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积累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但从整体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研究职业素养教育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职业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和输出技能型人才,但是一些因素的阻碍导致高职院校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才是提升就业率和岗位留存率的关键。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质,重专业学习、轻职业素养,重理论概念、轻实战演习,势必导致学生素养意识薄弱。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化的教学,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这样才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1]。

(二)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规划意识欠缺。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所具备的心理特征认识不足,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未来将要从事的行业职业要求的差距认识不全面,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与未来职业间的联系缺乏清晰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知情况。虽然有部分学生能够认同职业素养在职业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但在面对如何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学生却束手无措,主要表现为职业生涯缺乏合理规划、职业定位不准确、缺少优秀的职场礼仪、良好的职场心态、不懈的学习精神等职业素养,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2]

(三)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存在落差。高职院校强调就业导向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没有真正地把企业的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忽视了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培育,而企业却把学生的职业素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大大高于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企业需要高职学生具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中,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与学校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难免会使那些心存幻想、踌躇满志的毕业生造成心理反差和强烈冲突,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碍,使自己在心理意识上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正是由于高职学生在以上职业素养方面的欠缺,才会出现学生的发展满足不了企业需求[3]。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培养机制不完善。教育部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根本任务,由此可见,职业素养教育应当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出台关于职业素养教育的具体培养方案,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指导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也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职业素养情况[4]。

(二)师资队伍不健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与职业素养相关的课程,任课老师均以辅导员为主,但大多数辅导员都比较年轻,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相对比较欠缺,在教学过程中简单地介绍职业生涯、就业形势等基础内容,很少涉及职业素养核心内容,传授的知识与现代企业文化联系不够紧密,无法满足学生职业素养的成长[5]。

(三)职业观念不成熟。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一般,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创新创业意识欠缺,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以往高职院校毕业生只要有一技之长,就业不成问题,如今光靠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就想在企业中得心应手,几乎无法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自我贬值。

三、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改革策略

(一)借鉴先进企业文化,创建校企融合的职业素养培育。机制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把先进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企业人员直接参与授课,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引入课堂,将企业用人标准和企业文化融入到教学全过程。企业按照自身的人才需求标准,定向选拔人才并实施培养,与学校共同投入资金和设备建设模拟职业教育环境,使学生明确自己就是企业的“员工”,近距离感受真实的职场环境,深刻体会和感悟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在这种“企业化”教学环境中,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实际操作规范融为一体,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而企业需要学生具备的职业心态、商务礼仪、团队合作、沟通技巧等职业素养在这种环境中自觉养成。在与企业校企合作基础上建立的职业素养培育机制,更加突出学生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这条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业能力等,通过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完全融合,从而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对接,培养学生真正成为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通过内培外引,打造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团队。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力支撑,培养具有“职业人”特质的学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内培外引,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团队,一方面从先进企业聘请金牌讲师到校以短期讲学、讲座与报告等形式参与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中;另外一方面,积极为教师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按期派老师去企业学习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经过一段时间,造就一批基本功过硬,课堂驾驭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团队成员专门成立职业素养教育教研室,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参考企业用人标准,科学归纳出职业素养核心能力,开发职业素养教材,将企业管理模式、讲师培训等企业元素引入教学,形成以素养为体,以能力为翼,以活动为载体的课程模式,构建起“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并重的全新课程体系。

(三)实施分组式教学,全面践行参与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围绕职业心态、团队建设、有效沟通和高效激励等主题,教室布置采用U字形,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活跃,竞相展示自我。这样的课堂教学,通过人际沟通、情绪管理、处理问题、目标确定、团队精神、团队合作、自我认知、创业创新、感恩情怀、礼貌和礼仪、职业生涯规划、应聘与面试等多种培训手段,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学习期间,学生学习包括《积极心态与自我认知》、《团队合作共赢》、《形象礼仪》、《如何销售自己》和《面试技巧》等课程,同时还参与“盲人三角”、“我是谁”、“美丽轰炸”、“吸管插土豆”等趣味性素质拓展实践教学活动,这些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积极心态,从各个层面整体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互为师”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在职业素养教育的课堂中,新颖的教学手段,吸引人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总是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在学生的掌声与欢笑中,职业素养教育的理念逐渐被学生接受,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课堂中学生的许多思维的闪光点,精炼的总结性语言有时候比老师总结的更到位,比教师的视觉更贴合学生的实际。教师不是课堂的权威者,仅仅是推动学生参与、体验、分享、思考、行动的参与者。课堂中学生的大胆发言,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增强。课堂中的低头一族没有了,睡觉一族消声匿迹了,这是课堂中最明显的变化。职业素养教育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课堂中实现了“互为师”的教学相长历程。

(五)开展多元评价,保障职业素养教育的成效。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绩效评价机制,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与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引入行业、企业的员工评价标准,使评价机制更贴近用人单位的要求。在考核方式方法上,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让考核有所侧重,建立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档案,实时记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学生工作等各方面的情况,对学生职业素养的综合表现进行量化考核,通过培养档案的动态考核方式,对学生自我提醒、自我激励,并作为学生求职时的有效参考。同时,重视与毕业生、用人单位保持积极沟通,建立起跟踪反馈机制,将职业素养跟踪反馈工作进行制度化。在学生毕业后,通过毕业生调查、就业单位走访等形式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开展后续的跟踪回访,了解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具体表现,收集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对学院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四、结语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职业素养教育又是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职业素养的好坏直接决定学生的职业发展,良好的职业素养是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重要参考。职业院校应当充分认识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制定相关政策,着力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玲.多重跨界融合视角下的高校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铜陵学院学报,2019,18(06).

[2]丁永波,王泽,龚墩宏.“工作室”为载体的高素质涂料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8(06).

[3]张大良.坚守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8,27(06).

[4]吴勇军.理念、平台与实践探索:新时代高职院校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4).

[5]王伟,潘飞.建筑行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江苏建设类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对策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1).

作者:王玮 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