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思考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思考

摘要:在传承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新课标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文化素质,促进学生个人品德的发展,强化道德修养与综合能力。对此,下面的内容就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渗透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渗透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舶来文化和网络文化冲击着我们的认知,尤其是中学生和年轻人群体,使得他们逐渐降低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因此,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现行语文教材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编,并在全国推广使用,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更加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给学生传授优秀传统文化,并合理渗透于日常教学活动当中,促使学生爱上传统文化,并不断进行内化和吸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1.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增强民族自信与自豪感

互联网时代,多元的文化价值观涌入网络社会,从小接触网络文化的中学生,到了这一阶段,已经进入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在这一阶段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将其渗透于语文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还会加深对中华文化历经千年积淀的璀璨成果的感情,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含着无数古人的奋斗结果,对我国国家及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讲述其中经受磨砺的历史人物及事件,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前人的成就,深刻认识到努力的重要性,形成艰苦奋斗的优良意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理解特别高大宏伟的人文道理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方面,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可能无法与教师所说的道理共情,另一方面,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无法用这些大道理时刻鞭策学生,所以,将枯燥的理论引导转变成趣味性的传统文化引导,或许可以减轻德育的难度。尤其是将趣味性的历史故事引入课堂的时候,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接受这些感人故事的洗礼,从而在幼小的心灵之中埋下一颗民族种子,从本质上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

(3)陶冶学生情操

讲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可以给学生带来比较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证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古诗文,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而教师对古诗文的深入剖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笔者在教学《观沧海》之前,先给学生介绍了作者曹操的生平、执政理念以及功过是非等,让他们知道诗篇就是作者精神内核的集中体现,从而充分了解作者本人,深入理解诗篇的中心思想及情感。教学完这节知识之后,笔者曾经和班里的学生进行过讨论,学生们纷纷表示,自己在学习完这周古诗之后,被诗中蕴藏的感情所打动,甚至也想过要成为像作者那样走遍祖国大好河山,千古留名的英雄人物。这就证明了传统文化的教学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宏伟的志向,还能够陶冶情操。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则

(1)整体性

传统文化的渗透,从横向角度而言,需要贯穿于初中语文各个不同课型的教学活动中,如阅读教学、诗歌教学以及写作教学等。同时,还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传统文化进行精准渗透。而从纵向角度而言,传统文化需要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每一个年级段的学生都应该在学习语文课程的构成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另外,教师还要努力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如历史、政治等,有利于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

(2)渗透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必须要坚持渗透性原则。这是因为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初中生对于大面积的道理渗透是非常反感的,尤其是个别个性强烈的学生,在课堂上,只要听到教师唠叨大道理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所以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教师应该以课本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基础,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教师还要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增强传统文化渗透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适度性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还要坚持适度性的原则,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正确处理,避免出现“过”“不及”等现象,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对传统文化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协调与统筹,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3.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渗透措施

(1)深挖教材,感受文化内涵

语文教学是贯穿学生整个教育生涯的核心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汉字的主要渠道,更是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而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小学到初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语文教材,会从中对传统文化产生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语文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印象,从而激活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例如,《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都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和设计艺术作为出发点进行介绍的,直接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人文价值极为丰富。不过,这两篇文章是用文字描述的方式介绍了传统建筑,没有直观地对学生的感官造成冲击,所以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搭配着多媒体设备,一边为学生朗读文章,一边用多媒体设备演示这些中国传统建筑的影视作品或摄影作品。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有助于优化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除此之外,笔者在教学中,对其中所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在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的同时,还能加深他们的理解。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小作业,让学生下课之后借助班级里的多媒体设备或者回家以后自主上网查阅资料,再找出两个能够代表中国传统建筑的经典作品,这样可以进一步完善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的渗透,面对这种实践性质较强,而且不具备特别高难度的作业,学生是比较愿意配合的。所以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之中,帮助学生接受更多传统文化的洗礼。

(2)吟诵教学,领略文化魅力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一直都是组成语文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古代先贤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观念,促使学生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指导,让他们反复诵读文本,认真品味和把握其中精髓,从而对文本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产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诵读要求,除了对学生读音进行及时纠正之外,还要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诵读,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受,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岳阳楼记》的诵读为例,笔者在指导过程中,指导学生对诗词内容及主旨进行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情境。首先,引入多媒体教学视频,用播放录音的形式引导学生欣赏真正的文学巨擘朗读这首作品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听视频中的人物吟诵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找一找视频中的文学巨擘的感觉,把自己带入到诗人的角色里,用更加慷慨激昂的情绪去吟诵。尤其是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千古名句的时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投入情感,使其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诗人浓厚的家国情怀。此外,笔者还会带头引领学生,在每天的固定时间进行吟诵,营造良好的吟诵氛围,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渲染。

(3)结合生活,接受文化熏陶

语文课本是传统文化实现传播与弘扬的基础,初中学生能够从课本中接受更多有益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自身的提升。但是,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仅靠课本是不够的,还要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合理进行拓展与延伸,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了解,使其热爱优秀传统文化,主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很多人认为书本就是学生了解文化的唯一途径,但其实还有很多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其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就是一种长期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语文课本中,特征最为明显的传统文化即是诗词歌赋,只要教师对这一部分基础知识进行充分利用,就能引导学生对所传递的文化以贴近生活的形式逐步去接触和吸收。初中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古诗词,因此教师在传授传统文化时,应该注重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在《望岳》一课的学习中,笔者以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切入点,通过趣味性的节目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各种学习方式,同时通过节目中学者的讲解,还能丰富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然后,可以借鉴此类节目,组织学生进行诗词PK赛,如以“泰山”为题,说出与其相关的诗句,在学生们兴致高昂的参与热情中,适时将《望岳》的具体教学内容融入进去,以此让学生感受诗词中泰山的壮丽,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加深对诗人所表达韧性和雄心壮志的感悟。

(4)组织活动,鼓励自主探究传统文化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自主学习和探究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精神修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方法,定期组织传统文化方面的活动,可以增强教学的效果,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又能够帮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笔者联合学科组长在本学期就组织了一次传统文化竞赛活动,所有的参赛选手都是自己报名,经过几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大多掌握了丰厚的传统文化知识,而本次比赛不仅考察课内知识,也考察课外的内容,所以,每一位参赛选手都需要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更多传统文化知识。以诗词问答为例,模仿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本次活动中也设计了诗词飞花令的项目,要想在这个项目中拔得头筹,学生要具备更加丰厚的诗词储备,所以报名结束之后,学生们需要利用好课余时间自主背诗,培养自己的传统文化基础水平。活动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和传统文化有关,比如,参赛选手是以古代的“投壶射箭”的形式来决定次序的,比赛的奖状也被设计成古代中状元的皇榜样式,在这种活动中,学生能够获得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不仅传播了传统文化,更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现在,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必须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并透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促使他们主动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感悟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文龙.对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讨[J].才智,2016(36).

[2]田蜜.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7.

作者:刘春莲 单位:福建省松溪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