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教学探索(共4篇)

高职教育教学探索(共4篇)

第一篇:高职团体辅导教育教学应用

一、团体辅导与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异同

1.团体辅导要解决的问题是参与团体辅导成员共有的并关心的发展课题或相似的心理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要解决的问题更多倾向于根据学科教学任务等需要而设计的相关学科知识性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是:组内交流讨论,组内合作。

团体辅导的过程也有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这只是它的辅导流程中的一个环节。团体辅导除了有组内交流探讨之外,更多的流程还注重通过游戏或趣味活动增加团体成员的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在活动的交互、互动过程中,观察、学习、体验、支持、鼓励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心得体会,相互启发。

3.团体辅导目前推广应用的范围更为广泛

如在学校教育领域,有新生适应辅导、班级管理辅导、学生干部管理辅导、毕业生就业前的团体辅导、岗前培训的专门团体辅导、与学科教学结合的专题辅导;还有应用于福利部门的救灾应急方面的辅导、残疾人团体辅导;企业部门的员工培训、团队建设、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军事部门的新兵训练、部队人际关系辅导等。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应用领域常见的就是在学校教育领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4.团体辅导的目标是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活动

为团体成员提供考验实际行为和尝试新行为的体会,通过互动体验,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鼓励,交流探讨,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适应能力,促进成长。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是:完成特定的学科知识性问题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人交流、自主学习、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5.团体辅导对常用技术要求更加专业化。

团体辅导常用技术有:真诚、尊重、主动倾听、共情、重复、澄清、解释、面质、情感反应、阻断、开放自我、示范、轮流发言等。有些技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而是没有应用到的。通过对团体辅导与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异同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团体辅导的特点在于:注重团体成员发展的需求,调动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设计活动的生动、趣味、多样性,调动成员投入其中,开放自己,获取更多的体验和情感,增强团体成员归属感;在此基础上分析和了解成员彼此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利于成员发展良好的适应性行为,并促进其成长。

二、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

1.群体动力学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Lewin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断地推动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发展。他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f指函数关系。含义是: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重视对团体对行为改变的实验研究。研究发现通过团体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这样做的效果远比直接去改变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更好。反过来,只要团体的价值不发生变化,个体就会更强烈地抵制外来的变化,个体的行为就不容易发生变化。个体的改变会导致团体内部发生变化,团体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力量。因此建立具有规范、价值追求、动机需求、目标等的紧密相连的团体整体,并发挥该团体整体的功能,对团体个体能带来良好的影响。这是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也是给予教育教学管理的启示。

2.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于1971年提出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个体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个体行为习得有两个过程:一个是直接经验的学习,一个是间接经验的学习,也即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获得新的认识和行为,并修正已有的行为。这也是他提出的“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在个体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团体辅导中领导者与团体成员的互动,及团体成员间的互动,都能为团体个体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榜样,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转化动机,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能帮助团体个体获得良好的态度或行为反应模式。另外,卡尔•罗杰斯“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助人自助理论,艾瑞克•伯恩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等,也为团体辅导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三、团体辅导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一)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应用团体辅导的可行性

1.教育对象特征符合团体辅导的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是以集体的方式学习、生活,如宿舍、班集体、学生社团等,存在有同样发展课题和心理问题,如新生适应、学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恋爱心理、自卑心理、人际关系处理问题等。团体辅导能根据高职生问题的相似性,组成课题小组,且高职生在人格特质、教育程度、成长背景、个人经验等方面相近和相似,有助于团体辅导活动开展过程中成员的交互、沟通、相容、支持、学习,从而解决成员共有的发展课题或相似的心理问题。

2.团体辅导能为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服务

在借鉴了德国、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1998年9月,我国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课题报告中,对我国职业技能培训作出了三个层面的划分:第一层面为专业特定技能;第二层面为行业通用技能;第三层面为所有行业都需要的关键技能:核心能力。并宣布我国将开展八项核心能力(与人交往、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的培训与认证,并逐步在中、高级职业学校(学院)等单位和机构中推广和实施核心技能培训。如今,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已经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组织,效果很好。结合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统一”的“实践主导,能力本位,校企合作”,团体辅导在提供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与人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与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相契合,也能很好地为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服务。

(二)团体辅导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1.团体辅导在班集体建设中的应用。

在新生入学班级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大风吹”“滚车轮”“松树搬家”等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促进新生间的认识了解,拉近距离,增进沟通、交流,培养感情,产生班级归属感。这不仅有利于解决新生入学适应方面等的问题,也有利于新班级的良好建设。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班会活动也可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和技术,结合不同的主题(如“人际关系处理”),通过“传悄悄话”“天地轮转”“天使行动”“解千千结”等活动,让同学们参与、互动、体验,可帮组同学们学习人际交往技巧,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优化班级人际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

2.团体辅导在学生干部队伍(如学生会、心理委员)和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

在对学生干部队伍和学生社团培训中,通过团体辅导,开展趣味心理活动——“两人三足”“萝卜尊”“盲行”“同舟共济”等,可以促进同学间的沟通交流,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关注心理健康,增进自我管理,增长他们相关团体辅导理论和技术的同时,有利于他们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3.团体辅导在学生管理队伍中的应用。

在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日常培训和管理中,可以通过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向他们普及团体辅导的相关理论知识,培训开展团体辅导的技术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将团体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班级建设和管理、学生干部队伍的管理、问题学生管理等工作中,创新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也有利于缓解繁琐工作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抗压能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

4.团体辅导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结合学科课程的特点,将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当中,并能收到良好效果,这样的实证研究其实并不少。比如将团体辅导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证研究已成为对传统课题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的一种趋势。实践证明,团体辅导理论及技术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率,团体辅导的形式更受学生的欢迎,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其心理素质方面更有效。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市场营销实训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都证明了把团体辅导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学科课程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尝试引入团体辅导的形式、理论、技术,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王会玲 单位: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数学教育教学分析

一、数学素质意识有益于教师促进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1、能力与知识、方法与结果并重,改变高职数学教学思想

数学素质的基本要求是认识到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重要性。实际上,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想加强数学素质意识,就要求在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时候讲究方法,对必要的数学结论在课堂中掌握,更重要的是对基本的数学技能、学习数学的方法进行掌握,因为数学知识学生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忘记,但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却是一种技能,即使知识忘记了,学习的方法还在,就会对再次的学习起到普遍性的作用。要想让学生数学素质意识提高,就要求老师对教学观念要转变。人们都知道数学素质意识对学生非常的重要,可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这种思想符合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在以自身为中心,全方位的考虑学生所需要的,实现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

2、认识到程序化数学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国内高职学生学制较短,学生学习的时间有限,数学课堂教学的时间更少,这就要求老师把握重点讲授和一般讲解的界限,也即意味着讲课要有详有略。在重点讲授的时候使用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应该遵循程序化原则。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给出解决问题的详细步骤来解决问题,还可以对知识体系进行很好的构建。例如,笔者在讲解二、三阶行列式计算方法以及高阶行列式按行降阶方法的时候,计算某函数最值或者极值使用的是导数的方法、求逆矩阵与线性方程组的时候使用的初等行变换方法等,这些都是程序化教学方法大显身手的地方。

二、数学素质意识有利于教师完善自己的数学教学环境

1、注重数学对话特征,促进数学教学中的良性互动

我们之所以重视对话的特点,是因为这可以在教学的时候形成良好的互动,而且还可以对数学素质意识所要求的“素质教育融入数学教学”。在高职数学课堂上重视对话,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动,这种互动是一种地位相等的沟通方式,以老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为基础开展这种沟通,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不仅如此,还可以让教师与教材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老师在对教材进行理解的时候是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为基础和出发点的,这样对于老师来讲也是一种提升:专业素质以及教学能力;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与教材之间行程良好的沟通: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可以有目的和侧重点的进行思考和理解,这对于学生来讲非常的重要,并不是每一本教材都适合学生,有的时候学生会对教材上的晦涩难懂的知识一筹莫展,经过和教材良好的沟通,可以缩小教材理论和学生认知之间的差距,在自我学习上让学生有质的飞越。

2、具备三种教学能力,促进数学教学

新时期国家对教育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以知识为本”的教育思想慢慢的被人们所遗弃,目前各个学校推崇的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本”。这种思想的目的是“营造一种让课堂活泼生动、让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老师要想在课堂上很好的发挥引导作用,其主要的决定因素就是对教学内容是不是科学合理的去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演变与发展思维并学习思考。很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进行提高。笔者认为,著名教育家郑毓信先生所倡导的:擅长举例、擅长提问、善长对比和优化这个三个教学能力对老师来讲非常的重要。擅长举例可以举出各种各样的例子,以便于学生对知识从不同的层面进行理解,遇到不理解的老师也可以通过举例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这是做好进行思维的准备;擅长提问就是可以正确的引导学生准确的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属于一种过渡的方式,对他们的理解有帮助;擅长比较和优化,能让学生对知识的基本特点进行了解,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帮助他们认识和组织面临的旧的和新的知识。学生以后发展中最主要的能力就是会思维,这三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数学素质意识的体现。这三种教学能力对老师来讲极为重要,不仅对提高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有帮助,同时也给学生数学思维的学习提供帮助,并进一步的学会思考,这对学生来讲非常的重要。

三、数学素质意识有助于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体现数学的教育作用

1、减小学生学习时滞现象,促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可否认,和高中生相比,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的时滞更严重,其中一部分原因来源于高职学生本身,但我们也不能推卸来自我们处理教学内容的原因。和高职其他学科相比,高职数学教学内容具的特点非常的显著:知识点分散。知识点分散的特点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来讲非常的不利,知识之间连贯性较差,也让高职数学的学习增加难度,这是让学生时滞增长的主要原因。作为老师,我们都希望对这种时滞尽可能的缩短,那么我们就应该解决高职数学知识点分散的特点。为此,教师对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要深入的分析,把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的整合,改善其衔接与连贯性。对教学能力提高控制也很重要,让学生清晰认识数学知识脉络,不仅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帮助学生预防和消除数学焦虑,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心态

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并不是太好,在心理上他们就抵触数学的学习,被高职录取后,由于专业知识学习的需要不得学习逻辑性、性较强的数学,这种即抵触数学学习又不得不学习的矛盾心态让他们对数学充满了焦虑。所以,老师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进行学生和老师身份的互换,对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自由的、没有顾及的发表,这对数学焦虑的预防和制止具有很好的效果;在课堂上老师要利用自己对知识十分理解和熟悉的优势,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把生活中的事件和课堂知识的有机结合让课堂变得鲜明、活泼,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可以用之于生活,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要理论联系实际,使用激励教学方式,多肯定学生的观点,放大他们的优点,以便于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数学教育的多个方面都可以对数学素质意识进行增强,不仅可以让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得到提高、让教学氛围得到改善、让数学的教育目的得到体现之外,也能够让我们以理性精神为基础,有效的促进高职数学教学的改革。所以,在高职教育教学教学中把学生的数学素质意识教育纳入进去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作者:谢卫军 单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职教师教育教学发展对策

一、教育教学能力的内涵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探索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能力,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还需要具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对于专任专业教师而言,专业实践经验与技能更是其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路径还需要继续拓展。

虽然“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不断增长、教师整体素质也不断提高,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真正提升。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相当一部分的“双师素质”教师是证书型的、理论型的,其教育教学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提高,这些双师是名不副实的,达不到真正的双师要求。二是由于职称评聘需要、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激励不够等原因,使得部分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搞科研、写论文上,而对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不够关注。高职教师的职业性、应用性,需要通过较长期的培训、实践获得,这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建立适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虽然一些高职院校也探索和实行了一些培养方法,但仍存在着整体规划不够、实践性不强等问题,需要继续深入拓展。

2.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有待提高。

高职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从研究中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进而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自身教学研究能力不高,缺乏教学研究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参与教学课题研究的机会较少;相当一部分教学研究的深度不够、实践应用性不强,致使教师难以从理论的高度来驾驭整个教学过程,更难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独特教学风格。

3.教育教学能力的相关制度建设还需要完善。

虽然多数高职院校制定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关制度,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教师教学效果监测等明确了要求,对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制度设计内容的不当、绩效考核没有深入进行,这些制度并没有真正起到持续激励的效果。因此,如何制定激励政策、建立奖惩制度、完善奖惩措施、实施长效管理等需要进行认真考虑并加以改进。

三、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措施

(一)强化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整合协调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工作与当前高职院校的很多日常工作,如:教师管理、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存在着很大的交集。因此,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工作可与高职院校重点工作相结合,做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性。

1.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与高职院校推进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相结合。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推行项目化教学改革,这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了良好契机。项目化教学是一种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全方位变革,有着先进的理论基础和切实的具体要求,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明确了方向和目标,对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后的教师又能为项目课程改造和项目化教学的成效提供更加适合的师资保障。因此,有必要将二者相结合,做到相互推进。

2.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与校企合作相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也是教师深入生产一线的最佳途径,还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突破口。通过校企合作,使行业、企业及其岗位、职位的职业特征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促进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参加企业实践,高职教师能够更及时地进行知识、技能的更新,能够更好地增强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技能,进而促进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反过来,教师也能够通过技术开发或产品研发或技能培训等方式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因此,要将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与校企合作相结合,做到互促共进。

3.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与教师服务社会相结合。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有社会培训(包括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专业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鉴定、技术或产品研发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社会兼职等形式。教师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连接的最重要的桥梁,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面向社会开展这些社会服务活动,有利于教师了解和掌握本专业新的理论观点、新的发展方向、新的技术方法,有利于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对自身教育教学能力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与服务社会工作相结合,使二者共同发展。

(二)拓宽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

围绕着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积极开展各类教师素质提升工作,以促进教师的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一是开展教师下厂实践活动。通过顶岗实习、短期培训、挂职锻炼、带领学生下厂实习等多种形式,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接受实际生产、管理的锻炼,增强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整合与双向转化,从而真正具备双师素质,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二是开展教师评课、帮扶活动。建立专兼职教师的相互听课、评课制度,使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在教学业务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上相互促进提高;重视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建立青年教师和老教师的“结对帮扶”制度,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等方式,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三是开展教师的外出考察、交流活动。一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发达省市院校、行业企业去参观考察、学习经验;二是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专家论坛、专业学会或行业协会,进行学术研讨、交流,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四是鼓励教师进行技术或产品研发。通过课题研究、产品研发、技术攻关、技术培训或咨询服务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合作时,做到软硬件资源、优势条件互通、互补,在双方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中,促进教师双师素质提升。五是组织教师开展社会调研。组织教师进行行业企业调研,使教师了解本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状况和发展趋势,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管理方法,收集教学案例,以便及时将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教学之中。六是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本专业的各类技术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考试,获取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七是组织开展教学能力竞赛、职业能力比赛等活动,使教师通过参加竞赛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以积累教学经验和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三)完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保障机制

1.强化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测评机制。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评工作是提升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能够帮助教师领悟运用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达到提高和测评教学能力水平的目的。因此,要强化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测评机制,一是做好测评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而不是搞一次、两次就行了,要长久开展下去,持之以恒,稳步推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二是重视测评的组织安排,使测评的过程真正成为对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如当前高职院校正在全面推行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模式”,它不单单是测试,而是包括“培训”和“测评”两部分,寓培训于测评之中,培训是目的,测评是手段。三是在借鉴“宁职测评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完善和细化评测内容及标准,提高测评的针对性,如通过测评对教师“说课”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会诊”,有针对性地给以指导。四是通过载体建设加强测评的实际应用,如:加强测评后的总结整改,避免测评只是“走过场”“搞形式”,消除有的教师虽然测评通过了,但仍然按照原有模式进行教学的现象;再如:以各级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为切入点,使教师按照项目课程理论的要求,改进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一批优质核心课程。

2.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制度建设。

要制定和健全相关奖惩措施,通过制度约束与政策激励,吸引和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中,促进教师个人的自我发展和高职院校师资整体水平的提升。如:探索建立“双师素质”教师管理制度,在职称评审、聘任提职、教研课题申报、外出考察和培训学习、课时费、职务津贴等方面,同等条件下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以调动教师取得双师素质的积极性。再如: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评价中要注重教师的工作成绩和实际贡献,同时,要严格落实奖惩,对于达不到要求的教师坚决给予处罚。再如: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教育教学能力测评、专业社会调研等,也都要明确相关规定,做到有管理、有检查、有总结、有提高。

3.加大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条件保障。

一是引导和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研究,从时间和经费上给予一定支持,如:校企合作开发职业技能课程、工学结合的教材编写、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做、学、教”一体的教学方法创新、精品课和资源共享课建设等。通过各项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学设施和实践性教学条件,如:添加多媒体设备、购置仪器设备、购买教学软件、建设校内仿真实训中心等。通过这些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使用,帮助教师拓展教学思维、丰富教学设计、模拟真实情境、增强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能力,顺利实现项目课程改造、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张志宇 迟晓峰 李少楠 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一)对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需要培养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这些人才需求,有一部分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在课程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教学问题,限制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内容,从现在的实际情况分析,它与产业政策和不断完善的标准、政策和法规、技术导则等在时效性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使培养的大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这足以显现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如果仍按传统的教材进行授课,就很难保证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不与实际脱节,因此,必需尽快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创新,否则就无法适应时展,也无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2.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和繁琐的数学计算,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模式,让学生付出努力去进行繁琐的数学计算。这样的努力,对高职学生来说是强人所难,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学生数学基础较差,这样的学习模式,就会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他们就很难达到学校的要求。

3.学习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的问题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中,专业理论知识占据了2/3学时,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这种只利用某章节的内容来对应实践,这是一种偏离了综合性实践教学的模式。它只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联系,使学习内容相互割裂,结果就会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对整体评价过程的把握。

(二)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改进:(1)教学内容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内容不断推陈出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他们对抽象知识点接受慢,但他们对形象知识信息接受较快;这些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对课堂理论教学缺乏兴趣,但对户外实践项目充满热忱,非常积极地参加。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学内容要轻理论重实践,尽量避免繁琐的数学计算,代之以用数学软件(例如MATLAB)进行数学计算,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的科学计算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3)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加大综合实践环节以解决学习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的弊端。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存在的问题分析

传统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容易出现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如果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这些学生,就只能是被动学习课程,教师为教而教,学生被动地为学而学;实践教学中,许多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只能是观摩学习,而不能使学生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目前这种现象还是部分的存在。

(二)改进措施

鉴于以上问题,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使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通过学生边看边学,边学边做,使学生达到在实践中提高的目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1.四步教学法

以课程内容为导向,以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在教学中,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教、学、做、讨”四步教学法,就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采用案例导入的方式进行讲解,这样就会以实际案例,让学生熟悉掌握课程的基本方法;学生就会以实际案例为依托,达到了解知识要点,这样学生就通过教、学、做、讨论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教中学,学中做,在学做中相互督促和讨论。教、学、做、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了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学生通过学习、实施、讨论和评价,使学生全面参与到整个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

2.模拟教学法

模拟法是在一种虚拟的教育活动。这种模拟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重复练习的机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某些教学活动,由于需要的环境复杂,这就要考虑安排纯学习活动是否合理,如果模拟学习能替代实际错综复杂的设备或环境。例如,在讲授开车或开飞机的学习中,如果模拟设备提供了很好的、安全的训练条件,就可以不必要一定开车上街或开飞机上天,显然模拟法是一种可行的教育法。它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训练。该教学法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等是一个强化训练。

3.分组讨论式教学法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生进行资料查阅和分析任务,然后再进行小组间的交流汇报,就可以提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就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教师再对小组进行点评。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就可以达到避免“纸上谈兵”式的教育,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例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计划演练法、虚拟仿真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模式改革

1.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对于高职的教学课程,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学习的环节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积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中,要积极设置情境,不断通过新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尽快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水平的能力。

2.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环节

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的特点,它可以使学生起到突出学习重点、增进课堂教学效果的能力。因此,在高职的教学中,常借助于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就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加容易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接受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

3.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应理论与实践并重,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样才能避免单一理论教学所带来的单一化倾向,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三、教学评价的改革

(一)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基本做法是考试、测验,然后在毕业前再做一个大作业,就完成了整个学习过程。评价的方法是,采用考试的方式,就会有许多学生作弊、抓住作弊就会使学生不及格的数量增多;如果采用测验的方式,学生的试卷雷同又较多,难以防止抄袭现象的出现;等到学生做一个大作业时,大部分学生基本上不知道该如何做,学生很担心、很忧虑。这些教学中的具体现象,迫使我们评价学生的策略应转变了。我们对学生评价内容要关注学生的社会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激励和战胜挫折的能力)和方法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交流能力、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评价方法单调,评价主体单一,教师作为评价的唯一主体,忽视了评价主体多元化。

(二)改进措施

进一步改变以前过于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评价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应多元化,由一元因素向多元因素转变,要从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的方向转变,要从分数考核向能力考核的方向转变。高等职业教育的机制应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对于课程考核而言,一定要避免单一的评价方式,必需通过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践学习成果进行评定,这样才能够摆脱以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这样才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才能避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使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作者:何鹏玲 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