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改革探析(10篇)

高职教学改革探析(10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

1服务专业、对接岗位

人体解剖学是学习其他医学课程的基础。教学内容上要始终贯彻为临床护理服务的教学理念。继续遵循“实用、够用、管用”的原则。目前,各个职业院校所使用的教材普遍存在难度高、内容多,而实际教学总课时偏少的矛盾。因此,删减一些对护生并不重要的内容,着重讲解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突出理论的实用性、针对性和专业性。例如,骨性标志、肌性标志、常用的压迫止血点、穿刺的静脉、临床插管、急救、导尿等知识点都是要精讲的,而肌肉的起止点对于康复专业来说是重点,而对于护理专业就可以忽略。

2LBL教学和PBL教学相结合

LBL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是以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该方法在较短时间内对书本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系统讲授,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LBL一直是教学的最主要形式。但LBL教学学习过程单调,内容枯燥,课堂气氛沉闷,难以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生总结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解剖学的初期,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解剖学知识,基础薄弱,此阶段适合于PBL教学。进入学习的中后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这门课程方法,学生之间都彼此非常熟悉。此阶段选择一些简单的知识点采取PBL教学会更好。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和创造力。教学实践证明,PBL结合LBL的双轨教学模式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模式,避免了PBL教学法存在的知识面不全、基础不扎实的局限性,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微课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微课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手段已开始应用于解剖学教学。“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或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精彩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l0分钟,这可以减少学生因长时间观看解剖视频而产生的疲惫感。微课视频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资源容量较小,视频格式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如mp4,wmv,flv等),也可方便地将其下载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上实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学习进度随时随地的观看需要的人体解剖学视频资源,打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由于微课要求教师要在10分钟以内将重点、难点或疑点讲透彻,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录制微课之前做好教学设计,并要充分运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教学资源,如三维动画、视频、模型、标本等,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但微课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时间还很短,也不够成熟,这需要解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完善,制作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解剖学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4人体解剖学自主学习考试系统

随着时展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网络学习与考核将成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与考核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有更多的实践课程运用网络技术,提高实验课程教学的效果。“人体解剖学自主学习考试系统”是为学生提供解剖学自主学习环境的网络平台。该平台内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模块。第一,学习考试系统。学生可登录进行标本学习、自测和考试。学生并可根据不同专业安排不同难度的题目。第二,标本学习。点击名词,相应结构以突出的颜色闪烁。鼠标移至该结构,显示该结构相应正确名词。第三,自测模块。选择专业和测试范围自动生成模拟试卷。第四,解剖图片标注系统。教师可运用标注系统对图片进行添加、删除标注并对图片中结构的标注进行修改,也可将标注的图片或原图导出。第五,题库管理系统。题库管理系统可对教师、学校、年级、学生进行管理,试题的添加、修改或删除,试卷自动生成、编辑、修改,成绩自动生成、查询等。人体解剖学自主学习考试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改变传统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人体解剖学仿真实验平台,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标本缺乏、结构辨认不准确及标本针对性不突出等问题;真正做到考教分离;减轻教师工作量;实现学校计算机房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辅助作用。

5融入医学人文教育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解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重视不足的现象还很普遍,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个别学生对教学用捐献的尸体开玩笑。这些学生只是把捐体看作是一般的物品,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为人类医学事业“逝而不已”的奉献精神。因此,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势在必行。其实,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基础课程是最具有医学伦理和道德教育意义的一门课程。首先,要在解剖学理论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一名护士应肩负的职责和义务,学会尊重和善待生命、体谅患者及其家属的痛苦。其次,实验教学也是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抓手,学生进入解剖学实验室接触人体标本之前,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前宣誓,以此表达对捐体的尊重。让学生感受博爱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仁爱和感恩之心。最后,要努力提高解剖教师人文素养。教师是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直接推动者,特别是讲授第一堂人体解剖课的教师更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启蒙教师。要培养和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关键要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最终,形成一支适应人文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不断推进人文教育向前发展。

6总结

总之,只有结合高职护理专业特点,紧紧围绕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质量。

作者:王士珍 单位: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1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的贸易日益频繁,物流业得到迅猛的发展。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更是将物流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巨大的空缺。为了应对市场需求,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相继开办了物流管理专业,然而,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物流企业“有人可用,拿来就用”的需求,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符合物流企业需要的第一线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就物流产业的发展而言,它需要高级物流管理型和大量物流执行与操作型人才,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承担的是向社会培养具有高级执行型与操作型物流人才的重任。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普遍存在趋向于高级管理人才培养而忽视物流操作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现象。同时,就当前社会的物流人才需求来看,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培养企业物流、国际物流、物流规划、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实用型人才。但各高职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普遍存在培养方向定向不明、全面开花的问题,教学体系设置大而全,没有培养倾向性和侧重点,无法形成院校自身特色。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培养操作性技能人才为主,课程设置必定更应重视实操环节。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受物流实训条件的影响,课程教学培养方案仍以理论讲述为主,没有或很少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此外,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没有很好的衔接,出现了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矛盾、错漏,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这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学历与能力不符、证书与技能不符,持有物流专业学历证书的“物流专业技能人才”无法胜任本职工作。根据麦克斯对物流从业人员调查反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的50%知识对现在工作没有任何帮助。

2.3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力量薄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数量不足,许多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缺乏授课教师,物流教研室靠2~3位教师支撑着,生师比远远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18∶1的比率,教师课时量大,没有时间进行科研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是师资素质差,受教育程度和职称情况普遍偏低,教师自身缺乏物流企业的实践能力,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以“双师型”教师来说,教育部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低于整个专业教学队伍教师数的80%,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实际仅仅占不到30%的比率。

2.4实训条件落后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该人才必须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借助实训来完成。半数以上的高职院校缺乏物流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仅仅依靠教师的描述、图片和视频教学,难以还原真实的物流企业工作场景,学生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3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3.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不仅需要教研室全员参与研讨,更应结合社会实际人才需求,邀请专业合作企业共同参与,立足行业调研,区域经济发展,学院自身特色,并结合招收的学生基础素质等各方面因素来制定。同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应做到“1年一小改,3年一大改”,修订结果交由学院教育委员会或相关专业教育咨询中心进行可行性论证通过后,方可试用。

3.2制定系统的物流专业课程标准

在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中,由于教材、教师和教学资源的差异,同一门课所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往往不同,教学效果也不一样。因此,要培养出社会认可的物流人才,高职院校就应该有自身的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标准,明确指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每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如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授课内容、重难点等。课程标准的制定应该由物流企业的专家和各高职院校物流教育专家组成相应的研讨团队,基于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物流专业课程标准设置。

3.3树立“以赛促教”的教学新理念

高职院校物流技能大赛往往能体现该专业教学的实用性和前沿性。这种新教学理念能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因此,各高职院校应该将技能大赛内容与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提升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现阶段高职物流职业技能大赛中的“现代物流存储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大赛”项目为例,该大赛包括方案的制作和实操两部分,它科学地融合了物流专业知识和行业技能实践,是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典型参考依据。在推行该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运用技能大赛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灵活设置教学模块,从而增加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式。

3.4实行“案例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新模式

日常的物流教学中可以运用物流案例辅助理论教学,也可以根据实例以任务或问题为主线采用情景化教学、分组讨论、现场教学、模拟操作的方式进行。课程的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思考,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此外,也可以加入信息化教学的元素,如将物流知识点做成微课和慕课,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5构建物流专业教师梯队发展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可构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一般教师的教师梯队发展管理体系。各层次的专业教师在年初制订学年的教科研计划,年终考核的机制,并把考核结果作为等级晋升、职称评定和绩效发放的依据。双师型以上教师每年必须去企业进行定岗实践;骨干以上教师除必须完成规定的核心课程教学任务外,要积极进行科研活动;专业带头人要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定期走访企业,召开专业学术讲座和组织、策划教研室活动。同时,物流教研室应加强开展说课、听课和评课活动,高职称或高等级教师有义务培养一名新进教师,从而实现教师之间的“传帮带”体系构建。

3.6深化校企合作

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物流行业和企业的支持。一方面,只有实现专业与行业的接轨、授课内容和工作岗位的对接,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物流人才。另一方面,大部分职业院校由于资金等问题都存在实训条件落后,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充分开展的问题,如果高职院校与企业实现深度合作,在日常的授课中,实践教学模块邀请企业能手一起完成,或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实训和长期的实习,成立订单班,共建实训室、实训场所等。这样不仅能解决专业发展的资金问题,更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4结论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应结合企业需求,学院自身特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不断完善并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

作者:骆金鸿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人员和环境合力发挥作用的过程,因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人员因素和环境因素两类,其具体表述如下。

1.人员因素。

人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成效。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相关的人员组织架构应该包括校领导、教职工以及学生。其中,高职院校领导和教职工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组织者、实践者,他们在校教学管理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和主导地位,对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及执政能力影响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长足发展。但是,部分校领导仍停留在传统的认知层次上,对体育教学改革的作用和意义认知不足,不重视体育教学改革,因而不能全面贯彻教育部发出的文件纲要,在体育教学改革上的资源、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而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者,其教育理念、专业素质、创新能力等是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根本。某些体育教师并不能深刻地理解教学改革的思想内涵,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匮乏制约了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2.环境因素。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始终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包括制度环境、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保障基础。随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职院校应该针对自身的教学管理制度做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保障各项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并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分析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优化,保证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不足。另外,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建设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高职院校正处在教育的飞速发展时期,面临着生源增长提出的挑战。受建设资源、认知层次、办学规模等的限制,部分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改革途中受到了场地简陋、器械不全等重重阻力,影响了体育教学活动的顺畅进行,降低了学生的教育参与积极性。文化是高职院校长期积淀而成的,代表了校园精神,对凝聚校园力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优化措施

结合上文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影响因素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几种优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以供参考。

1.转变思想认知。

高职院校领导作为校园活动的主导者和决策者,应该重新审视自己,正确地认识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丰富体育教学改革内容和主体,在思想和行为上大力支持体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和学生产生有效行为。积极宣传体育教育,结合本校体育教学实际,根据上级文件纲要的指导,制订科学的体育教学改革计划,明确各方职责,促使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改革活动中。把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到体育教学改革体系中,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加强体育教师教研和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从而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而体育教师则应该认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认知,重视和实践创新教育,扩展自身的视野,为体育教学改革提出更多的意见和建议,坚决落实体育教学改革制度和计划,积极配合校领导工作。

2.优化改革环境。

高职院校要明确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细化改革内容,努力创造良好的改革环境。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仔细分析体育教学改革项目及其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完善制度环境,包括操作流程、考核制度、反馈制度、激励制度等,指导各项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高职院校要重点注意保证体育教学改革制度的及时性和实效性,积极利用反馈信息对相关制度进行改进和优化,有效地把人文理念融入其中,认真听取广大师生的有效意见,实现全员参与体育教学改革。只有得到众力支持,体育教学改革才能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以此为前提,高职院校要努力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其中,物质环境方面需要高职院校制定合理的校建规划,整合资源,增加体育教学方面的投入,扩建场地、采购器械,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体育教育的福泽。文化环境方面需要高职院校传扬体育精神文化,积极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作者:米力 单位: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对口单招电类专业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

1招生现状

目前江苏高职院校招生有三类,即提前单独招生、对口单招招生和普通类招生,三类考生基础各不相同,因此要认真仔细分析行业需要,剖析行业岗位必须的能力素质,既要保证足够的理论作基础,更要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合理和科学制订符合各类招生的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按照这一目标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针对“对口单招”学生的特点,将教学计划、大纲进行全面修订、改革和调整,弱化中学中已学过的知识,通过实践环节巩固已学的知识,强化大学中增加的新知识。使“对口单招”的学生能从现有的专业基础知识中得到全面提高,为学好大学中的专业课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2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制订的依据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必须具有的能力结构,以此为出发点,设置相应的课程,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中电类专业基础课一般应包括:第一,电路分析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电路有个清晰的认识,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及相关定律,了解电路元件及电路的类型和电路的分析方法,并初步接触电路实验,掌握电路实验的技能,并能用场的理论来理解电磁现象。第二,电子技术(包括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半导体器件的基本理论、电子电路的基本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走向生产实践打下基础。由于“对口单招”的学生在职业高中或职业中专学习期间已经学习了“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电工仪表与测量”等课程,所以根据中学期间课程的大纲和江苏“对口单招”电工电子类考生的考试大纲要求,科学制订“对口单招”学生的教学计划、电类专业基础课课程大纲,在大学教学中避免重复讲解中学已学内容,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的制定尤为重要。

3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特点是以实践能力为特长。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理论知识时,应以实践应用为佐证,使学生学理论不再枯燥乏味;在重视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又须强调所有的实践活动都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要根据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确定不同课程模块,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体系。在建立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将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吸纳进去,将陈旧过时的内容删减或剔除,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尽量以最少的课时,最轻的学习负担,实现课程的要求和目标,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同时,课程体系的建立,要避免知识零碎化,要让学生有系统的概念,确保知识内容的连贯和完整。另外,尽量减少重复内容,对一些不相干的内容进行删除。课程内容安排的另外一个原则是“必需、够用”。我们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我们的学生将来的岗位是生产一线,而不是研究性岗位。因此,课程的内容,应该突出实用性,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大胆删除针对本科研究性的内容,补充来自生产一线的实用性知识。职业技能证书是学生职业技能的体现,许多企业将其作为招聘员工的重要依据。根据这一社会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在不同环节,有意识、有步骤地将职业培训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来,加强实训力度,使学生熟练掌握与职业技能鉴定相关的内容,动手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大大提高考证的合格率,从而一定程度上为就业创造了条件。学生在学习完电类三门基础课程后,要参加无线电调试工中级或高级技能证书的考试。

4教学方法

对“对口单招”的学生应灵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实例分析教学方法:选用有针对性的电子产品(抢答器、交通灯)为例,整个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以完成每个教学单元任务为原则,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比较全面,让学生很快的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启发学生热烈发言,在教学互动中学生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与锻炼,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不发言的同学,教师对这种学生适时点拨,让其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的知识系统而完整,这种教学方法中,可以将容易学习的知识点安排学生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讨论,相互点评,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深得学生的欢迎。而对实验项目和理论知识中的难点、关键点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学里已学过的知识点采用启发提问方式,使学生重拾已经遗忘的基本知识,同时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将多种教学方法(多媒体、视频、软件仿真)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热忱,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潜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口单招”的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在实验室进行,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如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用抢答器作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中,智力竞赛在现实生活中十分普遍,抢答控制电路就可以用数字电路来实现,教学中采用递进方式进行,在逻辑门电路这个单元中利用门电路的逻辑关系实施简单的抢答功能;到触发器这个单元中利用时序电路记忆功能增强和完善抢答功能;讲授计数器和定时器后完成一个功能全面的抢答控制电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可先实验后理论亦可先理论后实验。在整个单元教学结束后,再进行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巩固本单元学习的知识。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使理论和实验更紧密结合起来,在实验中探索知识,在学习中实验。教学过程中同时实行实验室开放,教学中由于课时的限制,有些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不了实验任务,对这样的学生可以通过开放实验室来完成。对于好的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开放时做一些选做的实验项目,也可以搞一些小制作和小设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利用好实验室开放时间,同时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实验室的开放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实验动手能力和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勇得到较大的提高。通过教学改革,对口单招的学生在各类大赛中频频获奖,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5结束语

如何培养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这不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也给教学改革提出了崭新的课题。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彻底地改革过时的应试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通过对几届“对口单招”电类专业的学生“电路”和“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得到较大提高,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取得了国家一等奖的好成绩,学生毕业后受到就业单位的欢迎,在各自的岗位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戴春风 单位:南通职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第五篇:高职院校轮机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一、轮机工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我国航海事业发展迅速,高职院校中的轮机工程专业也是在这种条件下建立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航运事业要求的日益提升,轮机工程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需要更加适应现代化需求,并符合我国船员的胜任标准。在进行轮机工程专业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与综合素质,而随着新时期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今的教学管理已经拓展为教师、学生、设备、环境等因素的综合管理。学生在高职院校中,不仅能够学会轮机工程的实际技术,还能够得到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很多现代科学管理层面上的管理方法,也都逐渐应用到了轮机工程的教学管理中来。因此,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对轮机工程专业的教学进行系统改革,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方式,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二、以系统工程为基础的改革路径

以系统工程理论为基础的轮机工程教学改革要注意以下三方面要点:第一,保证整体性。在系统工程理论中,需要管理者将研究的过程与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通过揭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以及整体与环境的关系,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主要规律。在进行轮机工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学生、设备也是一个整体,要将三者进行有机整合,并以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为基础,进行综合考虑。第二,保证综合性。在系统工程理论中,其目标不仅具有多样性,还具有综合性,因此,改革过程需要统筹兼顾。在进行轮机工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改革的每一个方面进行考虑,不仅要敢于改革,还要充分考虑到改革所运用的方式是否具有可行性。举例来说,想要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更新教学设备,但这个过程也要考虑到高职院校的实际经济实力。第三,保证科学化。系统工程中的前两项要求都需要以科学化的管理为依托。教学改革一方面关系到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设施,另一方面还关系到教学方法与管理模式的改革,因此,在改革过程中还要重点关注人为因素对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构建起一个人员、物品、环境综合性的教学改革体系。

三、改革模型的构造

在进行高职院校轮机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内部的影响因素固然是要优先考虑的,但改革以后的教学体系能否满足社会需求也是改革必须重视的。本文将教学改革模型主要分为人员、物品、教学方式三部分。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这也是整个系统的目标层与输出层。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从教师角度出发的教学水平、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学习能力、从教学设备角度出发的更新换代、从教学方法角度出发的改革创新,这些指标各自独立却又相互联系,形成了整个系统的结构层与指标层。之后便是输入层,主要包括能力培训、教学改革、教材换代、激励机制等。以系统工程理论为基础,加之轮机工程教学特点,根据方案层中的改革要点,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教学改革措施:第一,进行教育培训。轮机工程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能够完成双语教学。另外,还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有航海的工作经验。因此,学校需要制定一套教育培训体系,鼓励学校中的青年教师进行深造,以提升教学能力,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加专业的教学环境。第二,设备更新。学校应该尽可能多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淘汰一些陈旧的教学实验设备,提升轮机工程教学实验室中的硬件条件,还要以最新的航海技术为基础,及时进行教材更新。第三,方法改革。改变传统的轮机工程教学方法,强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增加实验课比例;深化双语教学力度,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增加课堂中的口语练习;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第四,奖惩机制。在改革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并严格实施,以确保改革方案稳步推进。

四、结论:

系统工程理论在很多学科中都有非常良好的应用效果,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日益提高,高职院校中的轮机工程专业也需要不断改进,而系统工程理论便是当前行之有效的改革途径,有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

作者:吴永华 单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

一、改革教学观念

首先,确立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整个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其次,高职院校的教育是具有双重属性的,这双重属性是指一方面高职院校具有高职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具有职业教育的功能,将这二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实现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全面发展。再次,创新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高职院校培养优秀的、高质量人才的依靠,正因如此,高职院校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创新教育制度,实现教育制度的不断更新,为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指明培养学生的方向。最后,应当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教学的客体逐步向教学的主体转变,还要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避免一言堂,不要照本宣科的讲述书本上的知识,要做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

二、改革高职院校软件技术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将“教”与“学”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拓展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述以及学生的学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操作实例讲述给学生,并在此基础上适当的穿插学生的动手实践。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制造相应的、教学需要的情景教学模式。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方式,是以往教学方式中所不能够达到的。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篇的贯穿项目教学,进一步培养软件团队的合作开发的技能。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全国IT企业的、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而实用型人才的典型特征是其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具有非常熟练的操作技能。那么如何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呢,他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贯穿项目教学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毕业后,以零磨合的条件下,迅速的投身到工作岗位当中去,满足企业和社会对高职院校软件设计专业学生的需求。在软件设计专业中,将相关的多门课程划分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是在模拟企业实践项目,这种方式,有效的实现了“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单一的教学模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将学生视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多多鼓励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法等等,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积极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如此,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还能够打破传统授课模式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够学习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高职院校软件设计专业的所有课程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这对于进一步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在教学过后,推行“顶岗实习”制度。应当在整个高职院校的学习接近尾声的时候安排相应的企业实习,有学生和企业双方签订正式的录用证明,证明该学生正式被企业接受成为顶岗实习的工作人员。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公司应当派专门的、经验丰富的员工对学生进行指导,进一步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能够让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深刻的明白行业需求,实习结束后,学生应当撰写相应的实习报告,记录自己实习期间的心得体会。实习结束后,企业的工程师应当以学生在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班主任应当根据实习情况给出实习成绩。

作者:朱蕾蕾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分院

第七篇:产学合作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1.现状与分析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器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虽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改革,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是由于:在近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厦门地区电器行业的人才需求,同时与我系“自动化”新专业进行区分,从2010级电气专业开始,将原来的“电气自动化”方向改为“电器及其控制”。这样的专业方向变动是比较大的,对实践教学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将原来的电气控制重心转向电器,同时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师资建设、校企合作等多方位进行探索和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实践教学条件的不足、职业能力培养难度大和产学研合作力度需进一步加强等。因此,改革的重点放在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扩展实习实践形式和内容、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上。

2.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2.1应用型课程的构建

目前,电气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已逐步完善,但与培养职业技术能力的相关实践类教学研究才刚刚开始。为此,以电力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为目标,以课程与就业出口之间的必然联系为基本依据,按照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实践课程大纲中加强中“高压电器试验”、“配电系统故障排查操作”、“电能表误接线分析”等相关技能的培训,在学分学时有限的情况下,灵活利用开放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平台,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

2.2形式和内容的拓展

在实践形式上,从原有的“顶岗实习+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方式扩展到“现场教学”、“顶岗制”和“项目制”相结合的方式。将部分与企业生产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内容(如安全教育、产品结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等)的教学地点从学校转移到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熟悉工厂生产岗位、满足行业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在实践内容上,扩展原有的顶岗实训岗位,开放更多的生产工种,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参与企业生产活动;开展包括现代企业工作流程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与行业政策、法律法规教育、生产管理与工程文档写作、生产工艺与产品设计方法、产品技术服务培训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就业前即接受具备一定行业通用性的“入职培训”;开展包括电器温升试验、冲击电压试验、断路器动作特性试验等试验项目在内的电器检测与试验技能培训。

2.3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化

实验室建设不再局限于单一校内实验设备的扩充,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和资源,一方面,按照电器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扩充和改造校外实践基地教学设施,满足在企业开展生产工艺、生产管理、结构与制造等相关课堂教学活动的要求;合理设置学生从技能培训到实际参与在岗生产活动的实践步骤,并对相关软硬件设施进行必要改造,为深化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参与度创造条件,并提高实习实践教学的容纳能力。另一方面,针对电器研发、生产中需要的检测与试验项目,利用建设中的厦门市电力电器公共检测研发平台,在校内实验室按照相关国家标准配置试验设备和试验条件,让每个学生在就业前掌握电器的检测、设计与研发工作中主要的试验方法和技能,并为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实际参与电器产品研发工作的机会。同时,在稳步与巩固现有产学研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发电厂、变电站等电力系统企业与我系的合作关系,坚持企业拜访制度,保持与行业的紧密联系。

2.4产学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建立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除了使日常教学实践方式、实践内容常态化,更把教师科研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内容作为重点进行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在理论与实践上各自的优势,针对实践基地实际条件和实践项目内容,共同编写如《电气试验技能培训》等实践教材。利用高电压实验室的资源,为厦门电器生产制造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测试平台。

3.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要探索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必须构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顺应世界教学改革趋势,适应素质教育需要。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我们探索出了基于产学合作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为今后的专业认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孙园 杨晓捷 邵振华 单位:厦门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第八篇:高职高专院校二外日语教学改革

1高职高专院校二外日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教材选用单一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材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对学生的培养。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二外日语采用的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版标准日本语初级》,虽说比旧版增加了说的部分和日本文化部分,但内容较少。且新版教材单词量较大,语音部分知识的讲解较分散,声调部分讲解缺乏与工具书的统一性。在语法讲解中,动词的词尾变化不是以原形为基础的,容易引起混乱。

1.2课时安排偏少

高职高专院校二外日语教学课时基本上为两个学期,一学期30~60课时,相对专业英语及大学英语,学生对于二外日语基本是零基础,课时少、内容多,这使得学习难度加大,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听说读写的训练,很难达到理想效果。部分老师为了完成任务,加快教学进程,使得原本对已教知识就不是很理解的同学学习起来更加困难。

1.3学生对二外日语不够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职高专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不重视二外日语课程的现象,因为没有日语过级要求的压力,他们只把日语作为一般辅修课程看待。大部分学生学习目标很低,只求考试及格,毕业前修满学分为最终目标,学习积极性也差,不能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刚开始接触日语时,由于新鲜感和对日语的兴趣,大多数学生能按照教学安排完成语音阶段的学习,差距不大。然而,随着单词、句型、语法的增多,部分学生会感到学习吃力,课后再不及时消化所学的知识,就会开始产生畏难情绪。到最后,大部分学生已听不懂老师讲授的内容,对日语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上课无精打采,师生无法产生互动。

1.4教学方法及手段简单,效果不理想

目前,大多数二外日语的课堂还是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授课,基本上仍是“填鸭式”教学。忽略了以学生为中心,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变成了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几乎整堂课都是在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奋笔疾书在记笔记的形式。而且普遍存在注重语法讲解,忽视听说训练的问题,课堂互动偏少甚至没有。在教学手段方面,也没有合理运用多媒体,即使有PPT,其作用时常也只是作为电子版书。这样就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高职高专院校二外日语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

2.1针对学情,合理选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应根据教学大纲需求选取合适的教材,教材的选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各院校都选用的《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虽然比较经典,但是弊端在前文也提到过。现在市面上的二外日语教材多种多样,但未必都适合高职高专的学生。二外学生普遍都是零基础,且二外课时又少,所以选择贴近生活、口语性较强、随学随用的教材更适合二外日语教学。所以在选择时尽量选择内容丰富、直观形象的教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任课教师可以结合已有教材,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层次自编教材,这样更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二外日语教学。

2.2适当增加二外日语的课时

课时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容易做出理想的教学效果。只有两个学期的日语学习时间,无论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是日语教学的展开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日语毕竟是一门语言,两个学期的教学也许只能触及皮毛,刚入点门道就已经结束学习了,这对于学生对日语知识与能力的掌握起不到作用,二外日语的学习就变成了鸡肋。根据教育部20世纪90年代初制定颁发的《大学日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二外日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一定的译和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日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全面提高日语运用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能适当地增加课时,想必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3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外日语是一门语言,难免需要有很多记忆和理解的东西,这也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可以传授些自己当年学习日语的方法供学生参考,例如日语单词有很多音读发音,很多偏旁部首相似或者汉字发音相似的,日语发音也很相似,老师们在讲到这类词的时候可以总结地教给学生,使学生知道自己该怎样学习和记忆这类单词,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也可以布置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或者日语学习网站来解答问题,这样既可以学到额外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于沉闷地灌输知识,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多与学生做做日语猜谜来学习单词、教唱日语歌曲、看些日语电影短片、讲解日本文化来学习日语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开发和实践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多样化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二外日语教学中,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①情景教学法:教师先讲解背景知识及单词,根据情景抛出一个主题,让同学分组围绕主题进行会话训练,锻炼口语表达能力;②日英对照法:日语中有大量的外来语,片假名单词。这些外来语大多来自英语,教师可以在讲解这类外来语时,与英语发音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英语转换成外来语发音的规律,引导学生学习;③在课堂中导入日本文化:每种语言都依托它的语言环境,日语也不例外,同样一句话、一个单词,在中文和日语里表达的方式也有所差别。例如“日曜日、?びに行きましょう(周日一起去玩吧)”,如果回答是“ちょっとね”,中文翻译过来是“稍微、有一点”,但是在日语中是表达不方便,不去了的意思。如果了解日本文化,知道日本人说话暧昧的习惯,就能更好地掌握句子的含义。基于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也可以向多元化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日语电影、歌曲、动画片、图片、文化介绍等相关音频及视频,使学生不仅能听到纯正的日语发音,也可以学到日语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通过制作日语微课分享给学生,针对一个细小知识点的全面讲解,使学生花很少的时间能充分理解日语知识点,既有针对性,又能随时巩固复习,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结语

二外日语是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门课程,相对于现在还是相对传统的教学大环境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上是对二外日语教学改革提的几点建议及对策,其教学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作者:仲倩 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九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的快速发展,网络也得到了发展,但教学则相对落后。当前我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表现在教学内容的滞后性、教学方法的单一性等。教学内容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并没有真正体现出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目前教学中使用的教材较为系统,从对二进制的转换到网络体系结构的各个方面都比较完整,使得教学的重难点内容突出性不足。教学方法上,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很大部分仍然延续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极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受有限的教学条件和设施限制,多媒体教学在高职课堂教学的应用有限,影响了教学效果。

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路径

2.1明确教学目标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必须要从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高职人才结构需求为切入点,基于“重能力、多实践、求创新”的引导思想,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受区域性因素影响,一些地方的计算机文化氛围较为落后,很多学生在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较低,进入高职后,学生参差不齐的基础给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的设计符合学生个人发展的教学目标,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形势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为以后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2设置教学内容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更新速度也加快,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设置完善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应该过度依赖教材,要掌握全新的计算机学科最新知识和操作技能,对计算机先进的应用技术全面了解和掌控,并将这些计算机技术有效的融合到课堂教学中,计算机课程有实践性、灵活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有效的结合教材,对教学内容创新设计。在课堂教学中,高职计算机教师要在调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基础操作技能。如在word教学中,有关圆、艺术字、五角星的插入和图的排列知识上,教材是分开讲述的,教师可以设计“印章制作”一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2.3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采取先进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师备课时可以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形式,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精讲多练”,帮助学生养成多问、多学、多动手的学习习惯。即教师要采取一种以模块教学为主体,以“案例”带动知识点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在word的教学中,教师要事先设计好一个综合实例,以此当做一个要解决问题展示给学生,然后将相关的知识和问题解决方法告诉给学生,经过总结后制作word文档的一般方法。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方法,转换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分析的教学手段。计算机教师要将“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有效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参与式、比喻式等教学手段,并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方法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借助多媒体技术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和网络这个平台,强化教学的互动性。如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放到局域网上,以供学生浏览和下载,并借助QQ、微信等方式进行交流和互动,丰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3.结语

总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能很好的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创新。在推进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和特点,设置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永胜 单位: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公安管理系

第十篇:高职体育教学改革问题思考探析

1、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考

1.1、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突破,但其现状与改革的方向、目的还有较大差距。第一,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应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约束,逐渐改革以体育竞技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到体育教学的首位。然而在体育教学中却很少有老师真正做到这点,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仍然以体育的竞技性为主这一层次,不利于激发学生体育教学参与的兴趣,教材改革发展也相对迟缓,虽然体育教学改革有较好的思路和方向,但实践起来难度较大,部分教师对体育教学认识受传统观念影响太大,教学的改革表里不一,教学的实践仍然无法突破传统理念的约束。第二,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后,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不能充分发挥,一方面,教师仍是体育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其中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很难发挥。例如,教学内容安排上,学生想学的技能不受重视,教师仍以自己的安排“强迫”学生参与运动,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难以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学生参与教学十分被动,整个教学中不是机械的服从,就是装腔作势的敷衍,体育教学的目标很难达到,还使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了诸多的不满情绪,如厌烦、疲劳等,致使学生抵触体育教学,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目标难以实现。第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够和谐,教师只管教,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状况等知之甚少,甚至不愿意去思考,还认为老师的责任就是把要教的教给学生,至于学生学得怎么样、接受的如何都不关注,使得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极为被动,本来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也被破坏,师生间的沟通不足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识存在较多误区,师生配合度低,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难以保障。

1.2、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观念的创新和突破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不但要改革,还要注重落实改革,在教学实践中要勇于创新和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约束,真实的体现出“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第一,高职体育教学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关注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喜好及锻炼效果等,而不是以教材为核心而忽略学生的感受。例如,在身体素质训练中,往往会采用长跑、跳跃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力量和速度,但单一的教学形式会使学生疲惫、厌烦,学生对体育教学充满了抵制情绪,难以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将一些流行音乐与力量训练、韧性训练的动作相结合编成舞蹈、体操,让学生在训练中感受运动的愉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第二,教师要在思想深处领会“以生为主”的理念,在教学中凡事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引导其正确对待体育锻炼、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养成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其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更多的健康和快乐。例如,体育训练强度的安排上,教师要避免呆板的经验理论,应结合学生自身素质状况及天气、环境状况灵活安排,即要使学生达到锻炼效果,又要避免学生的疲劳、疲倦及运动的不安全因素,避免学生对体育教学失去兴趣。第三,引导学生认识体育教学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使其能够配合老师教学,同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体会到体育教学参与的快乐与舒畅,将阳光体育、健康体育的理念置于学生思维之中,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体育技能,实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安全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四,高职体育教学要有特点、有特色,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例如,篮球教学中,教师单方面的演示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可在一旁引导,让学生“代替”教师在同学面前演示,一方面,可体现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更加活跃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增加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体会和实践;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在一旁的指点和引导能使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篮球运动中的技能要点,能够结合同学演示发现自身不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同时还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交流,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关于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教育资源利用的思考

2.1、高职体育教学的教育资源现状分析

教学资源紧张是当代体育教学的一个普遍现象,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受办学条件等影响,体育教学的资源极为有限,例如,很多高职院校因体育资源限制无法开设游泳等体育教学项目;另一方面,受高职学生不断扩招的影响,体育教学资源的增长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学生需求,例如,同一体育运动场地要容纳更多的人进行运动。从这两点可以看出体育资源的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第一,受体育资源紧张影响,学生不能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其参与体育教学只能跟着教师安排进行,对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一定的影响。第二,高职学校的扩招给体育教学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体育教学的基本配置难以满足广大学生需求,加之体育基本设施配置的一些原有问题(如体育基本设施配置不全面)影响了高职体育教学的质量。第三,高职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体育教学难以面面俱到,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因此对一些学生的教育难以体现“因材施教”,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效也受到了影响。

2.2、对高职体育教学教育资源利用的思考

针对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资源问题,解决应站在一个较为客观、实际的角度进行思考。一方面,各高校虽在扩招,但生源极不稳定,受一些社会、政策影响,将来高职院校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因此,不能因扩招而盲目扩大体育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建设发展要从全局出发,体育教育只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部分,其相关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要服从高校建设发展的大方向。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现状,高校体育教育资源的利用应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其综合利用效率,挖掘体育教学资源潜力。第一,充分挖掘教师潜力,尽可能满足学生运动兴趣要求,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引导、启发作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应主动的了解学生运动趋向、运动习惯等,在教学中积极创新,丰富教学形式,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增强教学活力,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主动运动习惯,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第二,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注重体育教学的娱乐性、健康性。例如,在体育教学中以游戏为课前导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引导下自然的进入学校状态,更加熟练的掌握体育技能,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参与意识。第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结合学生体质特点及生活习惯指导学生科学进行体育运动,使其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和健康,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例如,对于不爱运动较为偏胖的学生,教师可知道其科学饮食、适当锻炼,鼓励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其发现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及塑造体形的积极意义,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运动求知欲望,使其更好的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提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第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全面考虑体育教育资源的利用,发挥体育基础设施利用的灵活性。例如,在跑道上设置障碍(如设置跨栏、制定位置让学生站立等),利用情境的创设增加运动的新奇性,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达到更有效的运动目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其他问题的思考

高职教学改革的成绩是可以肯定的,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学质量是有所提升的,不足还是存在的,面对当前的高职教育,除了从思想上突破约束,敢于进行创新,重视教学改革伦理与教学改革实践的结合,还要深入的思考当前现状的更深层影响因素,从根本上解决高职体育教学持续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第一,学校方面要加强对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在各个方面给予体育教学积极的支持。例如,增加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为体育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体育教学水平。第二,教师应重视自身在体育教学中的启发、引导作用,结合学生个体特点,有针对的实施体育教学,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分层,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科学安排训练强度,对不同体质状态的学生应区别对待,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运动潜能,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亦师亦友,平等、民主的沟通、交流,教师要注重以自身言行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使体育教学改革理念深入人心,真正的做到“以生为主”、“因材施教”,提高高职体育教学的质量。第三,灵活运用教材,避免照本宣科的死板教学,结合教学实践适当改变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的灵活性、趣味性,注重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养成其终身体育运动意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能肩负起社会建设之大任。第四,结合体育教学改革适当修改教学评价方法,一方面,要体现教学评价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要重视体育教学评价对学生体育教学参与积极性的引导,结合教学实践利用体育教学评价激发每个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综合水平,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改革就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思考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实践、思考中,体育教学改革才能与时俱进,发挥其在高职教育中的更大作用。对于体育教学改革各个问题的思考,要坚持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作者:方学超 单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科学校体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