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改革实践(9篇)

高校教学改革实践(9篇)

第一篇:高校实验室课堂运行教学改革

一、引言

21世纪这个信息化、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个经济、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使命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更强调教育和学术功能的有效结合以及传承传统文明和探索创新的高度统一。因此,对大学生的要求不局限于被动地适应和服务社会,更应主动地去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在这种背景之下,高校教学模式也将面临巨大的变革,高校教学的开放式、互助式、自助式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关注。随着高校开放实验室的迅速发展以及开放式教学的应用和普及,高校开放实验室自助课堂便应运而生了。

二、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传统高校教学的基本观念

传统的高校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的基本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和启发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发挥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等,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并具有学科相关知识以及运用教育知识和规律转化知识给学生的能力。而学生在教学中是一个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间接经验,然后一步步将直接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由此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色。

(二)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我国传统高校教学模式是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是一种利用行政方法管理教学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以其有章可循,易于操作的优势对高校教学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高校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弊端:

1.教学模式的机械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权威,教学计划、大纲全权由教师制订,学科教师的教学均是按照整体教学计划、教案进行机械的教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师无法发挥教学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2.教学内容高度统一,缺乏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国家行政命令和计划来组织教学,大多数的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管理的层面上,认为教学就是简单的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致使教学形式千篇一律,教材和形式甚至教学内容都是高度的统一。这种模式严重地阻碍了个性的发展,忽视创新能力的配合和学科理论及实践内容的科学配置。从而导致了高校学科结构的呆板、教学内容的陈旧、学生创新能力的缓慢发展,陷入了标准化的误区,这种结果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高校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我们已经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了解到当今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是顺应了时展的需要。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时展的需要,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生源差异日益加剧,高校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被大众化取而代之。

三、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一所高校的教学发展水平是由科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机制的创新水平所决定的,世界各知名大学诸如哈佛、麻省理工、耶鲁大学等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整合教学水平和创新教学机制,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四、开放实验室自助课堂运行机制

开放实验室自助课堂的内容、各项实践预案和各环节的制订,使得开放实验室根据不同学生自助课堂设置了不同课程,学生进行自助课堂的过程就是创新实践的过程,内容和形式都由学生自主选择和决定,开放实验室教师仅仅提供指导和参考意见,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探索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学生既可以根据各自所学的专业课程开设自助课堂,也可以根据个人发展规划制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在开放实验室系统性的将想法表述出来,在讲授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心理、应变等综合素质。学生只提交自助课堂的题目及达到的目标给开放实验室教师,中间过程和需要查阅的资料以及课堂的具体方案,直至课程的最后完成,均由开课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进入自助课堂时,由开放实验室教师根据学生的授课情况和创意创新点进行简要的点评,并结合学生个人意见对课程的开设情况、内容、形式等相关信息进行数据备份,作为学生考评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参考。

五、结束语

高校开放实验室自助课堂运行机制突出以培养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自助课堂运行机制的有效运行,为学生创造良好实践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这种自助课堂形式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的要求,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李霞 熊芳 袁新来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第二篇:高校旅游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一、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优化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模式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部分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专业发展时间短,一般派生自地理、历史、中文等传统老专业。这些专业一般都强调理论学习与研究,与企业界互动交流较少。因此,依托这些老专业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传统专业的烙印。加之,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一些教职员工认为实践操作是专科学生掌握的技能,到本科阶段就应该学习和掌握“高大上”的理论。即使开设了部分专业实践操作课程,在实际教学中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加大旅游管理专业操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对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是一个全新的改革和思维的突破。本科段旅游管理教育的意义从传统的知识积累逐步转变为以需求刺激为导向,以培养改革满足社会需求,旅游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将来必将占据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核心地位。

(二)争取高校与旅游企业互动的主动权

高校要面向社会培养人才,假如高校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上无法得到认同,高校将失去人才培养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回顾近十年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由于人才培养与旅游企业需求的脱节,学校培养出来的高才生旅游企业不能用,旅游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学校找不到,企业已将招聘人才的目光从高校转移到其他领域,导致高校在与旅游企业的互动中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例如,现在许多旅游企业在招聘条件上明确写着要求具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明显将应届大学生排除在外。通过交流招聘人员谈到,现在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太差,很多企业招进后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对他们进行重新培训,付出的精力往往比招进一个有工作经验的职员花费更大。有的毕业生简历上写明拥有英语六级证书,可是简单的英语对话都无法完成,这使得许多企业对大学生失去了信心。由此可见,社会的现实是企业需要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而非只会“纸上谈兵”的“理论人才”,因此,高校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操作课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专业型实战人员,才能在与旅游企业的互动中掌握主动权。

(三)推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化转型

旅游企业需求实践性强的旅游管理人才,高校理应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职业化的人才。但我国现行的高等旅游教育仍沿袭“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学校没有实习场所,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条件,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低,也导致了学生与行业接轨较为困难,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有较大差距。而国际先进的高等旅游教育院校都对实践课程提出明确要求,并且占据重要比重。例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普渡大学(PurdueUniversity)都要求学生社会实践为1000小时,除此以外,学院规定的实习为300~500小时。而在瑞士、法国等国的旅游院校中,理论与实践课各占一半。这些院校在旅游业界声名鹤起,毕业生供不应求。因此,高校旅游教育必须根据不断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定位目标,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职业化、高技能、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增设或强化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并将之置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心位置,促进高等旅游教育的职业化转型,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一)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设计,专业技能操作课程设置少,处于附属地位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以四年制本科为主,尽管不少高校认识到旅游实践操作课的重要性,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与影响,多数高校主要采用3年至3年半的理论授课,加上半年至1年的专业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技能课门类与课时都较少,且有时因各种原因被理论课程所取代,达不到培养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目的。例如,笔者所承担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总课时为54课时,因为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实操性课程,在教学计划制定时,设置了10个课时的实验操作课程。这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实践课较多的专业课,但实验课仅占全课程的五分之一,且由于学校配置的模拟客房实验室与酒店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许多实践操作项目常常无法开展,导致实验课不了了之。其他一些专业实践课程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二)高校投入资源有限,缺乏优质的专业技能操作课实施平台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校内实训实验室、校外实践实习基地这两种形式。但由于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场地限制以及资金不足等原因的制约,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室与校外实践实习基地都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影响到专业技能操作课的开设与实施。例如,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只是对旅游岗位职能的简单模拟,缺乏整体设计,设施设备陈旧,仅可以开展单一科目的简单训练,不能进行综合性的情景训练,达不到旅游企业的行业规范,导致实训效果不理想。从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来看,也存在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多流于形式和表面,“产学研”结合有名无实,学生到合作企业去实践也无法得到系统的训练,从而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专业技能操作课受重视程度低,专业技能操作课的优秀师资不足

优质的师资是高等教育成功的根本保证。旅游教育作为应用型教育,需要一支既有系统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践技能与经验的师资队伍。在英美等旅游教育发达的国家,从事旅游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都必须有在旅游行业就职的经历,并对讲授的课程十分熟悉,杜绝徒有理论,却没有实践经验的理论家。表面上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人才济济,但大多数人从其他专业“转型”而来,他们当中许多是从“校门”直接到“校门”,虽然学历层次高,理论强,但实践能力弱。讲课时仅能从“课本”到“课本”。一些教师对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并不重视,加之现在高校老师的科研压力重,课余时间都被利用去做科研,写文章,没有动力,也没有兴趣到旅游企业就实践以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导致开设专业技能操作课的优秀师资非常缺乏。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技能操作课程的地位

旅游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高超的技术处理能力,适应现代科学管理的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树立整体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课多、实践课少的格局,在课程设置时,把技能操作课编排于正规课程体系中,并由原来的“辅助性考查课”提高为“专业必修考试课”,与专业理论课相辅相成,使旅游管理从以知识教育为主转化为以能力教育为主。在实践环节的安排上,要改变传统教学计划中仅在毕业前安排实习的做法,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

(二)构建立体化的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模式

为培养旅游管理的专业化、职业化、实务化的人才,以学生的“高位就业”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强化专业技能操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构建立体化的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模式,突出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环节的连贯性和整体性。立体化技能操作课程模式强调将技能操作课教学的实验、实践、实习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层层递进,多维度、多元化、全方位地实现高校、企业、政府的多方协同合作,从而达到旅游管理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全方位提高。具体而言,就是创设专业技能操作课程的内外环境,包括校内实验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打造专业技能模拟操作平台、专业理论应用训练平台和综合实践能力应用三个平台,运用认知实践、模拟实践、专业实践、管理实践、研究实践五方面的管理手段,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的综合利用,实现学生实践意识、身心素质、操作能力、实践经验、创新理念的提升,达到培养职业化、实战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

(三)加强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开展技能操作课程的前提和保证,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师资队伍的技能操作培训,形成“双师型”师资团队。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走出去。即每年有计划地派教师外出进修,到全国知名的酒店、旅行社或景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规程、服务标准,在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也可以为旅游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到实践基地或其他企业兼职,从而提高自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引进来。即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人员或一线操作人员做兼职教师或实践指导教师,从而弥补专职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的缺憾。

(四)构建优质的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实验实训平台

要使得立体化的旅游管理专业操作课程能顺利开展,除了优质的师资外,还必须拥有校内与校外优质的实验实训平台。高校要加大投入,建立符合当前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实际的综合性校内旅游管理实验中心,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知实践、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的需求。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将学校的酒店、旅行社等经营实体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成为学生的校内实训中心,提供完全真实的实训环境与实训任务,这对培训职业化的旅游管理人才大有裨益。另外,高校应积极拓展合作范围,促进与旅游企业的广泛合作,建立各种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适应和把握不同企业的工作方式和节奏,并且通过在不同企业的学习和实践,形成和拥有自己的职业经验与见解。另外,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与境外旅游企业合作,建立境外实训基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国际化的旅游管理职业化人才。

四、结论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背景下,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优化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模式,争取高校与旅游企业互动的主动权,推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化转型。但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设计,专业技能操作课程设置少,处于附属地位;高校投入有限,缺乏优质的专业技能操作课实施平台;专业技能操作课受重视程度低,开设专业技能操作课的优秀师资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针对存在的问题,需要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技能操作课程的地位;构建立体化的专业技能操作课教学模式;加强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并构建优质的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实验实训平台,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达到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务化、职业化的目的。

作者:侯国林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究

一、高校体育思想的演变

体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它同时也反应着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体育思想的产生是具有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体育思想发展的宗旨是要反映社会和学校教育的需要,它可以成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理论依据。另外,不同时期体育思想具有不同的含义,高校体育思想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早在19世纪,体育思想从日本传入中国,主要的体育思想是要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这种思想开始被我国政府所吸收,采取了相应的实践教学,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同时这种思想对促进我国学校体育形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军国体育思想慢慢地被自然体育思想所取代,自然体育思想更加注重孩子的生理发展,主要想通过体育教育让孩子拥有生活技能,这个时期开始采用很多现代运动项目作为主要的教材,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的体育思想主要主张以教师为中心,不过这个时期没有进行灵活的运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体育思想在不断的改革,这种改革产生深刻的变化,体育思想也慢慢地变得更为成熟。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弊端

(一)体育课程的设置缺乏灵活性

随着高校体育不断受到重视,相关部门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了改革,通过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过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体育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就是其中表现出的一个弊端。目前,很多高校都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将高校体育课程进行了分类,包括理论课、选修课以及提高课等。从整体上看体育课程内容比较丰富,不过对于对这些课程内容不感兴趣的同学来说,他们的出勤率就不能很好的保证。另外,高校体育课时安排较短,再加上天气不好的原因,学生可以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时间少之又少了。而且高校在不断的扩招,这样就使得体育教学资源分配到每个学生的机会就变小。但总的来说高校体育教学主要表现为体育课程的设置缺乏灵活性,这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二)课程设置的内容缺乏创新性

课程设置的内容缺乏创新性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很多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向都较为相似,有些高校基本上是模仿其它学校的改革方案进行自己的改革,这种情况下的改革可能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模仿其它学校的改革可能并不适合自己学校的现实情况。每所高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还是要结合自己学校特色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让体育教学更受学生的欢迎,才能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弊端的方法

(一)提高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性

要想改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就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性是关键的措施之一,学校进行课程设置就要先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更好的接受,只有当学生喜欢课程内容,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取得教学成果。高校学生具有丰富的激情和青春活力,所以在体育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到这个因素。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爱好,他们都有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内容,比如说男生通常喜欢球类运动,但女生只有少数人喜欢球类运动,所以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时,一定要不断地丰富课程内容,使体育课程具有丰富多样性。

(二)转变体育理念

要想保证高校体育改革取得良好成效,关键在于转变体育理念,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体育理念就决定会取得什么样的改革效果。不同时期的体育理念是具有很大差异的,传统的体育理念表现的较为死板,这种传统的体育思想不能更好指导体育教学,所以要想提高改革成效,就要首先转变体育理念。各高校都要积极主动的转变体育理念,逐步地实行娱乐体育和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高校体育教学当中,最终才能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出更多的运动型人才。

(三)体育场所设施的健全和完善

体育场所设施的健全和完善也是改善体育教学改革窘状的重要手段,很多体育教学都是依赖教学器材进行的,但是先前体育教学并没有受到高校的重视,因此高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的投资也就比较小,高校体育教学器材就比较匮乏。高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还要放在体育教学器材上,高校应该加大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购入先进的、必要的教学器材,高校拥有完善的教学器材和场地,教学效果自然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

(四)体育老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学效果。教师决定高校体育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采取高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这使得体育教学显得尤为单调,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也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渐地创新教学方法,只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因此,高校还应该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只不过体育教学成效不高,而且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还存在具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完善体育教学改革要从各个方面出发,只有全面的改革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作者:王鹿 单位:新疆大学体育部

第四篇:高校转型专业教学改革

一、民办高校转型

民办高校应对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这样既能适应社会需要,又能促进学校自身发展与壮大。转型对学生应用技术的掌握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本来就属于应用技术类的学科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和实施,但对于属于人文学科的语言类专业来说则充满了挑战。学科转型不仅仅是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的改变,也不仅仅是教师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是相关教育工作者思想意识的转变和建设。

二、民办高校应用韩国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语言类专业,包括韩国语专业,曾经的培养模式是重基础和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过程十分漫长。如今,这种按部就班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实际需要了,社会需要的是掌握技术,并把技术实实在在发挥出来的人才。学语言虽然需要按部就班,但新型社会需要新型人才,且民办高校生源质量与公办本科院校有一定差距,所以为了适应转型需要,民办高校应用韩国语课程应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为大方向,通过文化导向,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快速应用起来,而仅将语言学基础理论作为辅助手段,最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以长春光华学院为例,应用韩国语专业方向是以培养服务于社会和市场需求及就业为导向,培养德才兼备和适应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较系统掌握韩、英双语知识及专业技能,熟悉相关业务,具有韩国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会话能力及相关业务操作能力,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从事与韩国语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进行办学,这也是适应转型的同时,真正为了学生考虑的培养模式。

三、民办高校应用韩国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提高转型和改革意识

无论是转型还是教学改革,民办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首先完善思想意识转变观念,以适应国际化、现代化、大众化要求为目标来定位现状和任务,提高转型和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整个教学过程需以培养人才为主要内容,使学生的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学校管理层应注重管理的实效性,确定学校的发展路线和规模,支持教师的奉献与创新,明确转型和改革的必要性,致力特色办学,创出品牌。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现阶段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大,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协调;二是教学能力存在差异,使整个教师队伍提升缓慢;三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使教师队伍的整体数量、素质和能力对民办高校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完善教师队伍结构,以适应民办高校转型要求。“双师型”的概念就是要求教师除具备中级职称证书外,还要具有行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有科研成果等。换句话说,“双师型”教师应既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又有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另外,自中韩两国于1992年正式建交以来,韩国语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并培养了很多相关专业人才。这也是目前民办高校韩国语专业年轻教师占多数的原因,老中青年教师、高中初级职称教师配比不均,导致了教学方法单一和实践教学经验不足。为改善现状,学校应在培养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引进优秀校外资源,如外教和企业优秀人员,完善配套体制、考核制度和薪资待遇,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在配合本校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进步。

3.建设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实训基地

以长春光华学院为例,应用韩国语专业以培养应用型韩国语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旨在让学生具备较强的韩国语能力、相关专业知识、国际化视野,毕业后走上国际化就业之路。该专业还将特色教学、创新实践与签约就业相结合,校企合作,为社会输送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

四、总结

民办高校转型是我国所有民办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不仅是国家对民办高校发展的敦促,也是社会上应用技能型人才稀缺的体现。转型需要有坚定的信念,才能避免流于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的需求,但韩国语教学也有它的优势,外国语教学是语言教学、文化教学、思维教学的结合,必定会走在时代前列,也始终迈着前进的脚步。由此可见,民办高校应用韩国语教学改革也会跟上潮流,彰显实力。

作者:韩建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第五篇:高校审计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一、在审计教学中运用信息化必要性

现有的审计教学停留在基本审计理论和审计循环实训上,实训中运用的审计软件所进行的操作,也还是停留在把纸质的审计资料转换成电子版本的资料以供学生模拟操作的层面,仅仅能做到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录入数据,然后根据计算机页面填制相关表格完成相关审计实训;即使审计实务相关课程加入了审计案例分析,但是基本都是经典的审计案例,案例中包含的审计意义网上随处可见,学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全盘接受,而这些现成的分析会大大局限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化的定义很广,凡是能够提供大数据实现计算机自动处理的都可以称为信息化,现有的审计人员由于学习经历和工作的局限,往往认为简化人工处理,加强计算机软件自动处理,就可以称为信息化,其实是一种很狭隘的思维。这种思维往往会固化审计人员最应该具备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如何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和如何处理信息得出审计结论是审计人员最应该具备的素质。现有的网络时代大数据环境,有很多共享的资源可以作为人员的学习方式,审计课程学习不应该还停留在手工查找错账,计算机软件做题等传统的方式上,这些方式方法大大滞后于信息的发展,学生能够接触网络上的许多信息,却不能把这些信息转换成有用的学习资源,实在是信息的一种浪费。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化运用能力

会计专业开设审计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对财务信息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和审计理论去评价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合规性。中注协每年都会将审计报告进行分类公布,每年的审计报告都是最新的信息,让学生运用综合能力去分析,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虽说无法进行审计相关的实质性程序和细节测试,但是基本面的数据都会在网络上公布,学生可以站在一个新的视角评价这些数据信息从而得出新的想法和结论。培养学生的信息化运用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收集数据

我国近千家上市公司每年都会有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各有不同,学生可以从先分析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自己归纳总结出各种非标意见的因由,从而激发学生主动的在审计报告中找寻导致非标意见的数据信息,让学生自主尝试使用审计分析方法从自己所理解的角度出发去挖掘报表深层次的内涵,教师在这个环节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选定一个特定分析对象,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走,为所选定的对象收集所有相关的信息处理,得到最终的结论究竟是如何,让学生勇于质疑现有的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意见。

(二)筛选数据

审计中的分析程序运用得最多的就是数据信息之间或者非数据信息和数据之间的比较分析,但是站在现有的审计实务当中,除非是连续审计,一般的审计人员对于数据的比较仅限于审计年度的前一两年,这样就导致了很多潜在的舞弊无法被分析程序发现。学生要从海量的数据中去寻找对于分析有用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可能来自证监会的网站、相关财经论坛或者是新闻报道,信息来源说法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学生对所面对的信息有一定的识别能力,筛选信息真伪选出最值得用来进行分析的数据。

(三)为数据设置合理的分析模型

学生没有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实践,仅仅是从理论上和审计模拟中理解了分析程序,也就是说学生没有被固有的方法和思维所影响,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设计相关的研究模型,比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方法有用得多,审计课程是经验学科,但是有些固有的经验反而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学生经常会考虑分析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能不能有别的审计方法所取代,让他们自由的去尝试,是学生自己积累经验的好的方法。考验学生如何运用之前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的理论和技能,是对原有技能的一个升华。分析模型需要一些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在这个层面上,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能够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编程处理数据的能力要求。

(四)根据分析展现结果

学生对于数据的分析结果用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数据之间的变化展现的更具体,更便于理解是学生需要做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主的去学习很多计算机方面的软件知识,如何让数据信息更直观也是他们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信息化网络时代也是一个读图的时代,将冗长的数据转换成一个简单的图表,一看便能理解数据间的巧妙关系,这也是信息化的一种深层次体现。

(五)互相交流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完成一个公司的审计报告分析,做完分析之后可以互相交流在分析中所运用的方法和各自发现的报表中的风险点,交流经验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打破了学生完成学校的任务后等待教师的点评或者交上分析报告后直接等待成绩这种没有进步的学习模式,不同的思维碰撞肯定会让学生有新的收获。

三、信息化对于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影响

让学生自己去从海量的数据资源中搜寻所需要的信息可以改善学生对数据信息的敏感性,对报表间的勾稽关系和潜在逻辑关系会有更深的体会;加强对数据信息的转换理解是很多会计专业新手都很难做到的,但经过这样的审计分析实训训练,学生在掌握这种思维以后,今后在工作中可以多方位思考并自觉运用计算机模型解决问题,而不是把数据输入计算机,等待计算机的简单分析结果,可以自己主导计算的分析程序建立自己思维方式的分析模型,这也是对信息化人才的能力要求。

四、结语

信息化社会中最缺乏的就是能从数据中找到资源利用价值点的人才,而不是仅仅能把文本数据转化成计算机数据的技术工。所以在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很重要的一环,是需要培养学生的数据信息收集分析能力,这是在很多高校会计审计课程中的缺乏的,就导致了从业的审计人员会计电算化能力水平很强,但是却极度缺乏最基本的识别报表中数据逻辑关系或者连最浅显的业务错误都无法发现。信息化的分析能力不应该在如今这种大数据的教育环境中缺失,高校的会计专业应该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的开放性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学生成为具有自主分析能力的全面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作者:李湾湾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第六篇:高校酒店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随之而来就是国际贸易的不断繁华,这都促使酒店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国际化的星级酒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都为酒店英语提供一个发展平台,与此同时,人们由于经济水平提高,跨国旅游成为一门热门产业,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出一批既具有酒店管理与服务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尤其是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的实用型人才。下文将从这两方面出发,探讨高校院校酒店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酒店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培养一流的酒店管理与服务的专业人才相结合

1.甘肃省高校院校开设酒店英语课程的专业多为酒店管理专业及旅游管理专业。在兰州外语职业学院,该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大学第四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每周四个课时,共计72课时。该课程主要使用的教材是《酒店英语会话》,该教材比较适合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使用。

2.这个阶段的学生一般都具有一定的酒店管理与服务的专业知识,能够掌握酒店业中的迎送服务、前台服务、入住服务、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等各项专业技能。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初步具备在星级酒店接待外宾的各个环节的基本英语对话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已有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能够进行简单英语会话,了解其专业中出现的各种英语术语,但由于教材知识与实际应用无法衔接,很多学生无法把已学过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酒店会话中。在兰州外语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会在大学第五学期进行校外实习,主要实习地点为兰州市的组工大厦和宁卧庄宾馆,及北京上海的合约酒店。针对上述情况,酒店英语课程应以学生在酒店的具体实习情况进行相应改革。根据学院2011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组工大厦和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宁卧庄宾馆实习的情况的调研,学生对酒店管理中的迎送服务、入住服务、客房服务掌握较好,能够将课本上所学的酒店英语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在酒店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教材《酒店英语会话》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便从这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2014年5月28日,“亚洲合作对话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在兰州举行,我院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商务旅游等专业的学生志愿参加外宾接待工作,并在英语口语、酒店交际能力等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同时也说明,酒店英语教学与培养一流的酒店管理与服务的专业人才的高度结合。

三、酒店英语教学改革与培养英语口语流利的实用型人才相结合

1.高校院校的英语教学一直存在很大的障碍,一方面由于学生对学习英语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无法掌握课本所要求的各项知识,加之甘肃各生源地的学生在初高中时期很少进行英语口语对话练习,很多同学连最基本的日常口语对话都无法完成。这都导致酒店英语授课的难度加大。因此,酒店英语课程改革要建立在培养学生能讲流利英语口语的基础上。

2.针对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英语很无聊,不感兴趣的问题,首先应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在校园里举办英语主题晚会,建立英语学习兴趣小组,英语诗歌朗读比赛等,让学生自觉地爱上学习英语。兰州外语职业学院应用外语系从今年起,为了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外教的组织下每周举行一次大型的英语口语角活动,很多同学都反映通过参加口语角活动,英语成绩提高很快。

3.根据酒店英语在酒店业的具体应用,建议将酒店英语课程分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课堂教学可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掌握课堂所讲的基本知识,辅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相应对话的模拟示例,加深学生对该项对话的理解。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中是否完全掌握课本上所讲授的各方面知识。在兰州外语职业学院,针对酒店专业,学院设有酒店实训室,学生可以把课堂上掌握的各项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酒店管理专业及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旅游饭店职业英语会话》一学期后,能够在实训室进行下列具体操作:(1)能够用简单的英语对话模拟进行前厅接待,包括迎送服务、咨询业务、预订业务及办理入住、结账离店等手续。(2)能够用简单的英语对话模拟进行餐饮接待,包括迎送服务、预订餐位、中西餐点餐、自助餐、酒吧服务、预定宴会等。(3)能够用简单的英语对话模拟进行客房接待,包括迎送服务、介绍房间设施、整理客房、介绍洗衣服务、介绍叫早服务等。

四、小结

根据兰州外语职业学院制定的酒店英语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酒店英语课程应以考察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的英语听、说、会话能力等为主要目标。酒店管理专业要培养一批适合社会发展和酒店行业要求的懂英语的高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更要具备熟练的酒店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因此,甘肃省高校院校的酒店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达到酒店行业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实际要求。

作者:张丽平 单位:兰州外语职业学院

第七篇:职业能力下高校语文教学改革

一、高校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意义

(一)时展的必然选择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时代,崭新的时代必然会赋予教育全新的理念和要求。当今时代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站在每一位学生的角度,立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且针对学生的身心、智力、敏感程度、个人责任意识、价值精神取向以及审美意识等多个方面提出教学要求。因此高校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应体现在对学生价值观念方面,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职业技能。

(二)激烈竞争的要求

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快速发展,必然会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以要求高校语文教学,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就是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的走入社会,承担工作。高校院校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就业,只有培养学生形成较强职业能力,才有利于学生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与综合能力。

(三)技术创新的产物

现代化社会发展,必然会带来技术的革新。所以对学生的要求,就不仅仅停留在从前定义明确的、先前规定好的具体教学标准当中。学生需要掌握更多从前教学中不具备的知识,这些既可能是现代多媒体设备带来的教学变动,也有可能是未来就业当中对学生的新要求。现代化教育赋予高校教学更高的使命与要求,学生只有具备基础就业能力,才能在谋求职业的时候,彰显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价值。

二、高校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

(一)宏观层面

1.对“教”的全面认识

首先教师需要对“教”有全面的认识与深刻的领悟,清楚现代职业教育目标与从前的职业教育目标相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高校语文教育绝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实现自我的提升与成长。针对高校语文具体教学来看,应该侧重对于学生文学方面的提升。多让学生接触一些文学名著,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审美素养与鉴赏水平。通过对一些优秀文章的鉴赏,可以将文章中所体现的文化亲和力以及价值方面的影响传递给学生。学生将这种文化理念和意识不断传承下去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不懈追求。

2.对“学”的全面认识

在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学生学习已经不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时学习也绝不是为了生存而选择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对于高校院校的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对其一生都会造成影响。首先从高校学生角度出发,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当中,都会存在矛盾性、消极性、逆反性以及动荡性的心里成长特点,恰好高校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二)微观层面

1.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

高校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尽量选择学生可以接受的、应该接受的以及愿意接受的内容,另外还应该尽可能实现与时俱进。比如在教材或者内容选择上,除了将一些中外历史作品介绍给学生,还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小短文,简短精炼的同时更符合学生口味。既可以实现文体的多样性,也可以体现主题的多元化。

2.教学方法适用于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针对教学内容而选择,确定教学方法适用于教学内容。比如可以选择演讲、朗诵、表演、探讨、辩论等形式,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开展。寓教于乐的同时也有利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可以开设一些文学专题讲座,请一些优秀的讲师讲解一些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方法。也可以在高校院校内进行一些刊物的创办,实现自身院校语文教学特色的打造。

3.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将自身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尤其在当前职业能力背景之下,更需要学生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这样才能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在进行课堂教学开展时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另外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的关系,更有利于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一些思想精神层面的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往往是高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现人性化教育的体现。

三、结束语

在当前职业能力视角之下,高校语文教学与从前相比,需要进行更多方面的改进。首先教师教学理念需要革新,其次对学生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更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要求,最后就需要教师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打造作出努力。

作者:刘雪莲 单位: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第八篇:高校生物制药技术实训教学改革

一、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经过近几年的扩建和改造,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实验室已经小具规模,其实验仪器和场地能基本满足日常实验教学要求。学院生物制药实验室可以开展基因工程(核酸提取、基因扩增及电泳等)、细胞工程(清洗并消毒灭菌细胞培养器皿、配置细胞培养基、细胞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等)、酶工程(酶的提取纯化及活力测定等)、发酵工程(菌种保藏与复苏技术、微生物发酵工艺技术等)和生化分离(固液分离、层析技术、萃取与浓缩、膜分离、结晶及干燥技术)等实训教学。近几年,为了充分满足学生综合实训的要求,实验室新添了几台先进的设备,并实行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转。

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综合实训项目改革思路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它培养掌握核心生物技术和药学基本原理,具备综合性和实践性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这类专业技术人才要能够把微生物发酵技术、生化分离与纯化技术、生物活性物质分析检测等多种技术应用到生物制品的生产、研发过程中。为了使这些技术能够更好的连贯起来,在开设生物制药实训教学时,将涉及到的各门专业课程实验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系列联系紧密的综合性的实训项目。下面以生物制药技术综合实训项目——“细胞色素C的提取纯化及鉴定”为例,对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教学进行改革与探讨。目前,细胞色素C的生产工艺过程包含着以下环节:生物材料的选取、原材料的处理、细胞色素C的提取纯化及鉴定、干燥制成酶制品。在工艺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运用多种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从而考查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符合综合实训项目设计思路。在综合实训项目开始的前一周,先由教师讲解细胞色素C的基本原理和生产工艺过程,并将学生分成小组,安排各组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并设计详细的实验方案,然后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审核,通过后再由各组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所需试剂和仪器。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实验结束后,各小组对本组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的讨论和分析,并在实验报告中写出实验结果。最后由教师对每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通过开展综合实训项目,学生既能将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转化为实验操作,又能对生物制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有深刻的认识,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综合实训项目的教学改革措施

1、实训教学内容的优化

为了提高高校生物制药专业学生的实训技能,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以往实训教学经验,对实训教学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探讨与改革。实训教学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基础实验技能,是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中的重点实验项目进行有机整合,以几个综合实训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和评价,这部分内容主要在大一下学期进行。第二部分主要是专业实验技能,是将药用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药物分析与检测等课程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以几个综合实训项目的形式进行训练和考核,这部分内容主要在大二上学期进行。第三部分主要是综合实验技能,包括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分离等生物制药专业涉及的综合性专业课程中的综合性大实验,主要在大二下学期进行。但需要注意的是,综合实训内容并不是将各门课程进行简单的拼凑,而是对其进行有机整合,以几个综合实训项目的形式进行。

2、实训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先把实验内容讲一遍,并强调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虽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教学效果很一般。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验开始前教师只讲解设计思路,不具体演示实验步骤,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的设计思路,必要时给予启发和引导,为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实训教学考核机制的完善

对学生实训的考核,首先应注重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加大实验操作题的比例,并从实验设计思路、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提问考核。其次,考核过程中应适当考查学生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因为高校院校培养的不是简单的操作工,同时还要具备相对全面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胜任以后的工作。最后,教师要根据考核的反馈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以后的实训教学中加以改进,改善教学效果。

4、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近几年,我校与几家生物制药企业建立了校外定点实训基地,为毕业生和生产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保证毕业生综合实训技能和应用能力与企业岗位之间的要求达到紧密对接,使学生可以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去,为将来的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

四、结语

高校教育的综合实践教学成为未来大的发展趋势。通过近几年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改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综合实训的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因为生物制药技术发展较快,对教学内容、考核机制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院校要进一步提高生物制药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还需要不断的在实践教学中沉淀经验、总结教训,不断的改革创新和实践摸索。

作者:卓微伟 单位: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第九篇:高校机电类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一、高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满足社会对于实用性人才的需求

高校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往往更应该重视到这类专业人才在社会中的实用价值。这些工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非常普遍,而高校高专类院校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也主要是社会的普遍职业,所以就业面实际上是非常广的,但是同时也是对学生专业实用性有着很高要求的。

(二)有利于学生实现理实一体化的学习

进行高校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对于实现学生的理实一体化学习具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许多学生,尤其是这一专业的学生,本身选择这一专业,一方面考虑到了就业的因素,而另一个方面则是他们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许多时候更喜欢亲自动手实践获得知识与技能。所以进行教学改革,恰好为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得他们不仅仅可以在课堂教学当中学习到理论知识,更可以掌握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实践经验,在未来的就业当中都会有所帮助。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

实现高校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并不是要求教师忽视基础知识教学,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应该本着基础知识教学为一切的根本,并且时刻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综合能力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让学生可以掌握更多实践应用中必须要具备的工程机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有效实现高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广泛开展科研教研活动

要想有效的实现高校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改革,首先要开展广泛的科研与教研活动。这一方法对于高校类院校的要求较高,主要就是针对一些有条件的高校院校而言,可以进行相应的校办工厂建立,这样就可以对外进行生产与营销,一方面让自己的学生亲自来到厂内进行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机电专业方面获得更多的专利和奖项。无论是对学校的经济效益还是学校的整体口碑,都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教师还可以经常到一些高校去进行交换与倾听,不断的学习和教研工作当中就可以掌握教学的目标,从而有效的实现对学生自身的提升,对于教师的整体水平改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行“双证书“教育制度

“双证书”的教育制度,在我国的许多高校类院校都已经陆续的实现和落实了。所谓的“双证书”,实际上就是指对学生要实现理论和实践双重的考核与教育。一个证书是经过国家专门考试与规定的,学生的毕业资格证书,而另一个则应该是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一个考核,这样可以在实践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让学生更好的实现对于自身的全面培养,进而有效的体现出“双证书”对于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衡量作用。证书只是一种形式和标志,目的是为了让学校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既能够认真的完成相应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也可以更好的体现出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当中所具备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加强对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每一所高校类院校都必须要努力做到的。例如,学校可以与一些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可以深入到企业当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任何一个企业都离不开机电专业的学生,这就可以使得一大部分学生找到实习和就业的场所。深入到企业内部,进行相应的生产和工作,在实践操作当中积累经验,有效的为之后的工作积攒有益的价值和经验,从而提升自身水平。另外校方也应该投入一定的资金支持到企业当中,进行一些设备的更换,让学生可以掌握最新的技术,充分的利用周边的优势和稳定的行业优势,为学生长远的建立起实训基地和模拟工厂。

(四)提升教师的整体师资水平和创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高校机电类院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这主要体现在教师要不断的更新和创新教育理念。教师要明确现代的时展要求是什么,对于高校类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这样才能够本着实用性、实践性、理实一体性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教学工作,进而不断的提高师资队伍力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三、结束语

高校机电类专业学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理论知识。将课堂教学中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为之后的工作和实际操作提供更多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经验,自身在社会中的就业实力提升做出努力和贡献。高校院校自身也要不断的提升教学水平,更好的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实践经验的实用型人才。

作者:孙晓燕 单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