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改革研究(9篇)

高职教学改革研究(9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数控人才教学改革探讨

一、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访谈,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职能

数控专业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需求,我院积极加强与区域企业沟通,学院主管院长亲自带领数控教学团队,通过与企业专家、人事主管、技术人员座谈,对数控专业职业岗位、岗位人员结构、数控人才招聘渠道、企业对数控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制定了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缩小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距离,从了解数控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及时跟踪人才市场需求及岗位要求的变化,来研究分析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现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根据调研情况,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数控专业人才调研报告和毕业生访谈情况,及日益变化的经济形势,和贵州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情况,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数控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当前经济转型带来的数控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等,结合我院数控人才的高等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等,我院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数控教学团队,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地制定了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和应用性,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

三、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

课程标准是在一定层面上制订的对课程具有规范、指导、评价和组织的一种指导性文件,是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优化课程内容落到实处的保障。我院对着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认证组织修订了数控专业课程标准,每门专业课程标准的确立依据就是学生、职业的需求,它的确立核心就是要达成职业需求为中心与学生发展要求的统一。“职业需求”信息是与企业密切接触和充分交流而获得的。因为“,职业”真正需求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的最终发言权是属于企业。我们还通过与企业专家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这样更加有针对性的去教学,工作任务更加体现,充分让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有机融合。不同的职业岗位都有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四种级别的考核标准,在现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技能标准制订出新的课程标准,并据此标准开展教学,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在学业和职业技能上均达到数控专业教学目标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毕业时只要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取得对应课程的学分,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统一。

四、加强专业教学改革,教学方式灵活多变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大多实践性较强,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广泛,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块黑板和一根粉笔很难让学生感兴趣,也不易理解。因此,要运用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设备对学生进行科学教学,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容易理解,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我院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筹建了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购买了与我院设备配套的数控仿真模拟软件和数控模型及试验台等,利用软硬件互补,保证了学生实习设备台套数。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改变了传统以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的典型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采用“教、学、做、考”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每个教学情境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予以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我院积极组织数控团队开发数控专业精品课、资源共享课和微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通过丰富而生动的微课完成各个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专业知识。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加强和企业的合作,通过实际产品的加工,让学生体会到企业文化,锻炼学生的精度、效益、环保和创新意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配套的实践条件及专业精湛的教学团队保证了数控专业良好的教学质量。

五、校企合作办学,共建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当前社会竞争激烈,为了抓好教育质量,我院采取了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我院积极组织教学团队到企业考察,加强与地区企业合作交流,共同制定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并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授课,企业同时也担任了我院数控专业的相关实训,并在我院开设了订单班。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数控专业在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与企业的契合点,以企业和校园文化为契机搭建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实施文化的校企结合,决不能仅就文化来谈文化的结合,因为校园文化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蕴含在办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实施真正的校企结合,构建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在办学过程中全方位地实施校企结合。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习惯等都要满足企业的要求,学校的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都要向优秀企业学习,要与优秀的企业进行深层次地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六、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多年来,我院十分重视技能竞赛,积极参加和组织各项数控技能大赛,自2008年以来,多次获得贵州省数控大赛“一等奖”,先后六次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数控大赛。在贵州省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中也屡次获奖,在2014年第四届教育机器人大赛并获得三项“一等奖”。辉煌的战果,都是在学院从上至下的指导、帮助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获得的。每年的数控大赛,选手和指导教师的敬业精神、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态度和分秒必争的时间观念,在数控专业教学上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从比赛的宣传和组织上,都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参赛的学生和辅导教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在实训室里废寝忘食,刻苦钻研,这种精神在广大学生中起到了很大的榜样作用,参赛选手获得的荣誉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参加竞赛,让我们及时了解了数控专业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和兄弟院校、企业的合作和探讨,探索更为之有效的学法和教法,紧随数控技术的发展而开展教学,知道现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技术人才为职业学校培养技能人才,探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使教师和学生都时刻有创新的学习观念,在学生和教师中时刻发挥正能量。

七、双证毕业,加强技能鉴定

现在职业院校毕业生,不单要有毕业证书,更要有职业资格证书,争取做到“毕业就上岗,持证上岗”。我院多年来一直坚持“双证毕业”,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学生在校期间考得的技能证都是与行业对接,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双证制”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体现,是毕业后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目前,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对数控技术专业这一职业制定了职业技能标准,引导学生积极考取数控车工证、数控铣工证、加工中心操作工、三维建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学院内设的贵州省第八十六技能鉴定所,可承担各类数控加工工种和机电设备维修类工种的培训与考评工作。我院非常重视职业技能鉴定的含金量,在系部领导下,积极组织数控教研室成员利用课余时间,给考证同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辅导,数控实训室也免费对学生开放,并安排教师值班,大大提高了考证的过关率,也很大程度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八、结束语

我院数控专业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突出能力为本位,以数控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重点,将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有机结合,对专业课程进行揉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深化校企合作,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贵州省的工业强省培养更多的高技能数控人才。

作者:孔杰 单位: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第二篇:高职食品检测化学教学改革

一、传统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繁杂,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

基础化学的教学内容融合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知识,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现有的教材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未能突出食品专业特色,教学效果不理想。

2.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差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比较特殊,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差,偏科现象很严重,还有不少学生在高中时是文科生,化学基础更是薄弱,随着学习的深入极易产生厌学情绪。此外,很多学生认为来职业院校就是为了学技术,学习主动性差,不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3.实验教学缺乏新意

实验教学内容与食品专业联系不紧密,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从实验原理到数据处理未逐一详细讲解,学生只需按部就班操作即可,一旦换个实验题目,就会束手无策。

4.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

原有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表现和实践技能部分仅各占10%,导致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临时抱佛脚,考试后很快将所学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十分不利。

二、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整合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与后续课程的衔接

基础化学教学须对接企业岗位需求,体现食品专业特色。为满足这一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保留了与岗位技能联系紧密的章节:如定量滴定分析部分,删减了理论性过强及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不紧密的教学内容;如物质的结构部分和统计热力学知识,增加了光谱、色谱等食品仪器分析的相关内容。调整后的教学内容既保证了化学知识的传授,又突出了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学效果大幅提高。基础化学为食品检测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授课时应紧密结合生活实例和社会热点,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完善自身的专业认知体系,授课时还应加强与后续课程的衔接,适时进行举一反三,如讲授滴定分析时可强调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程的重要地位。

2.改革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克服这一弊端,需改革教学思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自发地进行学习。首先,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讲解溶液的渗透压时,可通过新鲜萝卜在盐水中失水变蔫的现象,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讲解电子分析天平的使用时,可将课堂搬进实验室,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练习,从而使学生掌握操作要点。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解二组分体系相图时,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板书难表现出来的图形,图文并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解仪器分析时,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直观地展示仪器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还可通过特写镜头强调操作要点,加深学生印象。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替代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两者的有机结合。

3.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是培养食品检测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理论教学内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突出专业特色,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要加强与食品相关知识的有机结合,开设研究型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改革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删减一些比较简单或实用性不强的性质鉴定实验,加强定量分析实验技能的训练;二是改进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虚拟实验教学,解决对于大型仪器设备学生不能个个动手操作的难题;三是开设研究型实验,让学生自主完成“资料查阅—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结果处理”整个研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更好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对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总评成绩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平时成绩(占20%),从上课出勤、课堂表现、课程小论文、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考核;第二部分是实验成绩(占20%),从实验预习、实验操作、结果准确性以及实验报告等方面进行考核;第三部分是期末考试(占60%),考试内容上适当增加案例分析题的比例。

三、结语

基础化学是食品检测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为了提高人才专业素质,满足行业岗位需求,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为我国的食品工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赵燕燕 平建 单位:潍坊工商职业学院山东英才学院

第三篇:高职商业插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高职高专商业插画课程教学现状

商业插画与当今的动漫设计,新传媒艺术等学科有所交叉,并且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气息,因此可以与这些学科进行一个横向的借鉴和比较。现代的艺术领域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商业插画的内容,比如绘画、电脑作图、动漫、摄影等。商业插画也由此变成了一种最紧跟时代潮流步伐以及时尚艺术气息的一门学科。相较于欧美等时尚大国,我国的商业插画课程起步较晚,并且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校对于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商业插画教学在欧美等国早已兴起,但在我国,商业插画也是应时代所需才逐渐受到关注并且开设课程。但与欧美等国不同,不少高职高专并不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将最前沿,最具有实际商业用途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仅在书籍装帧这样的课程里略有提及。教师普遍认为商业插画就只能用在杂志插图等领域,注重点也多是简单的图片美化,使之富于艺术性。

2、早期的教育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随着时代的发展,动漫,卡通,电子游戏等信息时代的产物越来越受到“90后”的关注,而学习商业插画的学生大多也是视野较为开拓,思想较为现今的“90后”。但教学的教师仍旧秉持早期的教育方法,缺乏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意识,使得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能得到很好的拓展。实际上由卡通,动漫,电脑游戏等衍生出来的影视作品、Cosplay以及网上店铺等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呈不断扩展的趋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照本宣科,应该在调研,测量,构思,设计等各个环节都要大力支持学生用现代眼光看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发掘好的创意。

二、高职高专商业插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除了之前提到的教育模式限制学生思维问题外,高职高专商业插画课程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设计不合理

如今不少高职高专学校仍旧将书籍装帧和商业插画放在一起教学,使得学生误会这两门学科是同一门学科。除此之外,独立设置课程的高职高专也不知如何合理设置课时,如果课时设置少了仍旧会影响商业插画课程教学的质量。最后,目前的商业插画课程教学大多还是采取苏联的教学方案,依附于美术教学方法。虽然学生的美术功底得到了认可,但其与时代接洽的创新思维受到了限制,不能很好地与商业需求契合。

2、学生缺乏有效的教学实践

目前许多高职高专没有有效的实践场地供学生进行实践,而学生所学的知识大多数也只能来自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课本内容,学生的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而这些问题最终会影响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

三、对高职高专商业插画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1、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

商业插画艺术创新也是我国近几年所提倡的艺术创新的一个方面。以往各个企业常常抱怨人才市场的人才达不到企业用人标准,虽然劳动力数量巨大,企业仍旧面临人才缺乏的尴尬状况。事实上,要做到人才符合企业的需求,不仅仅需要高职高专等院校单方面的努力,更主要的是要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让企业为学校提供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企业直接从优异学员中挑选自己的员工。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学校学生实践教学中的空白,还可以有效缓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问题。

2、加强设计过程的考核

现今社会是一个快餐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节奏过快,而忽视了做事的质量。而学生做学问尤其如此,常常有过半数的人只是浅尝辄止,没有钻研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设计过程的考核。首先,教师要使学生建立一套“预设——试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向学生传达一种钻研知识,注重思考的研究学问的品质。其次,考核学生不应该只注重最终结果,而要把重点放在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设计是需要一个反复思考推敲的过程,而学生动手不仅要着眼于完成任务,还要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比如一个简单的模型,可以鼓励学生使用PVC板,有机玻璃,KT板等材料,让其发现这些材料各自的优缺点,加深对该模型的理解。还应当鼓励学生对一个模型进行多次拆卸和重组,甚至是改良,使其充分了解一个模型的各个部件。最后,要鼓励学生转二次元平面图为三次元立体模型,加深其动手体验。

3、要建立优良的授课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固有的教师一味照本宣科,与学生缺乏互动的授课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要大力改革教师现有的授课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同时,教师要及时关注国际最新插画教学动态,了解现在企业对插画的需求,尽可能鼓励学生加入现有的动漫、卡通、游戏等时尚元素,并努力迎合当今各大商家的要求,建立优良的授课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商业插画将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各大高职高专的重视。因此要从教学方式,课程设置,考核模式等各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践场地,提倡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不断提升自我以达到企业用人标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商业插画课程教学制度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能够契合时代需求,并与欧美等国的教学水平接轨。

作者:张谦 单位: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第四篇: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实践

一、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高职体育教学的发展形势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改革上的重视程度不高,在教学大纲上也没有确切的改革方案,还有在课程结构设计上也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和技能的发展。总体来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比较片面,没有突显出高职教育教学的特征。另外,在高职体育教学形式的改革方面,以往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只负责讲授知识,学生只负责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相对较少,而且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情况关注的也很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推动体育教学改革。通常男生比女生更热爱体育运动,但如果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能更幽默风趣一些,会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以上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在目前的高职体育教学中体现出来,因此,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较慢。

2.高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的改革的重视程度不高,第二,体育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都与现今高职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不符。具体表现是高职院校的领导忽视体育教学的改革,在体育教学改革的方针上没有制定明确的目标,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导致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都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是比较传统,教育方式落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以下对高职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首先,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与自己学校自身发展相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其次,在体育教学上的模式比较单一,导致学生缺少学习的热情和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再次,在体育教学的方式上,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地,大多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多数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因而学习效率不高,只是把听课的过程当作完成一项任务而已。

二、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为了加快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要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探索研究,从而培养符合国家现展的高素质的体育人才,还要通过调整教学方法和明确教学目标等方式来推动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

1.高职体育教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

(1)高职体育教学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方式来了解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情况,并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来对高职体育教学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找出高职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推动高职体育改革的进程,培养符合现展需求的体育人才。

(2)高职体育教学的实验方法

在找出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原因后,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于高职体育课堂的教学的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高职学校要明确体育教学的发展理念,采用现代教学模式,明确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目标之间的区别,结合学生的专业和自身特征制定体育学习目标。第二,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增强学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并且要根据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来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第三,教师在实际的训练中要总结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对于不足之处,要采取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技能和身体素质,最后对学生的总体情况作出客观合理的综合评价。

三、推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1.高职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改革

在体育教材内容的改革上,首先要注重教材改革的实用性,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介绍关于运动损伤的医疗常识和基本的急救措施,增加学生的医疗常识。还要向学生介绍相关体育项目的知识,增加学生对不熟悉的体育项目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自主选择的能力。通过定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

2.完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机制

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且通过体育训练,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增加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体育技能的提高。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可以使人终身受益,从而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多做贡献。学校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体育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能力。此外,学校要构建良好的教学运行机制,为学校的管理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来保证学校健康的发展,进一步加快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作者:王艳珍 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一、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时代要求

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们按照以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英语知识,用英语翻译法进行教学,讲解英语语法并且教师对高职教育的专门性认识不足,导致现在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一致,再者,高校普遍扩招使高职英语教师的工作量加大,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们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到其他本科院校进修专业知识或参加本门学科的学术交流,也就更不可能去关注教育教学前沿的科研发展动向,所有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制约着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基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可针对不同专业的行业英语,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应有扎实的英语知识又应该具备一定的相关专业操作技能,具备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是一专多能的教师。但实际情况却相反,由于英语语言学科的特殊性,大多数英语教师都只有英语语言的相关技能,不了解其他行业的知识,因此,在讲授行业英语时,比如医护英语、会计英语、计算机英语、建筑英语等,由于老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课堂上就只能简单地讲解单词、翻译文章,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太单调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行业英语的兴趣。

(三)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普通高考的最后一个批次的学生,以及对口职高生,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且大多数英语基础相当差,有些学生甚至是零英语基础。学生完全、完全依赖老师的一字一词的讲解,学习缺乏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对学生提过高的要求,从而也使得教学改革的难度加大。

二、高职院校实施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建立符合现代教学需要的英语教学模式

我院的公共英语已经开展了这项工作,针对护理专业开设了《医护英语》,但如前所述,由于缺乏双师型教师,这门课程目前采取英语翻译课的模式进行教学,这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1.从课程设置方面考虑。

高职英语教学应贯彻符合高职特色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应充分考虑教学时间与学生英语基础以及学生以后工作的需要,不能大而全地向学生灌输英语知识。从教学内容上可以在第一学年开设“基础英语课”,第二学年开设“行业英语课”,使学生毕业后,既具备基本的日常英语运用能力,有具备本行业的英语应用能力,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的。

2.从教材内容方面考虑。

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看,基础英语课应加强英语口语教学,在教材中融入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及学生周边的生活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真正地在实际的生活中用得上英语。对于专业教材,应针对不同行业的需求,选择与之对应的行业英语教材。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入到企业、工厂等第一线实地搜集相关的英语资料,充实教材,学生毕业上岗后,立即就能使用该行业的英语知识,让他们体会到“学以致用”,也就更能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应不断创新

随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地不断进行,产生了大量新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就是其中之一。该方法是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学生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老师指定的学习任务,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既交流了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挖掘他们的潜能,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英语教师除了具备英语专业素质以外,还应具备相关行业的知识,成为具有深厚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双师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开发多种渠道加强教师的培训,深入到工厂、企业第一线观摩,并参与一段时间的生产,吸取相关的行业实际操作技能,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满足高职英语教学的需要。

(四)利用网络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

利用校园网络资源,互联网等平台,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可进行广泛交流。可用于课堂中的教学讨论,课后的答疑、布置作业、提交作业等,进行师生间的互动。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能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已有所发展,但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并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材开发等工作,从而进一步推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作者:李敏 汪青 单位:四川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课程背景与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背景

《电子技术》课程是机电设备、自动化及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平台课,除通过理论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外,还必须通过实验及生产性实训学习掌握电子元器件的应用及典型电子产品的制作技能,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必需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它是一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

1.2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高职学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的表象看,本课程成了严重挫伤机电设备、自动化及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信心及教师教学信心的利器。究其原因,有学生数学、物理及逻辑知识储备不足的生源问题,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没有及时根据生源特点、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考试考核方式等方面与时俱进的改革,导致该课程教学存在下列问题:

(1)教学内容重理论、轻技能,没有体现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2)教学模式落后:先理论教学、再做验证性实验,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

(3)实践教学与技能培养脱节,与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工种考证联系不紧密。

(4)考核方式单一:主要还是以2小时100分钟闭卷笔试的传统方式进行考核,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不能考核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

2教学改革拟解决的实际问题

(1)理清课程的专业定位和课程能力目标,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将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情境设计,编辑出版教材,修订课程标准。

(2)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修订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引领课堂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的完成引领实践教学实施。

(3)实践教学改革。开发新的实训项目,摈弃验证性的实验实训项目,开发工作过程型、产品驱动型并与维修电工岗位技能鉴定紧密结合的工学结合实训项目。

(4)改革探索形成新的课程考试考核方式。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对课程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

3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在教学方法方面,实行精讲多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验证性试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造性实验,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参加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发展。

3.1重构教学内容,形成“项目化”教材和课程标准

重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将整个课程的教学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情境设计,学生通过教学情境的学习实现课程的学习目标。为提高教学效果,以工程实际问题为工作任务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贴近工程实际和时代要求,扩展学生眼界,提高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组合逻辑电路的讲解中,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出发,然后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提出最优的解决方案,而在方案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就是当堂要学习的,也正是学生想要迫切知道的,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意识很浓,可以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和以往的传统教学相比较,改变了传统常规教学中枯燥的理论知识被动学习的局面。新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新设计随堂实训和单列综合实训项目,取消验证性实验实训,增加“基于工作过程”的情景化实训项目。如二极管及应用模块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二极管的性能和应用,教学过程并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先由学生讨论自己对二极管的认识,然后由老师列举说明,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简单照明电路为工作任务,然后在电路中串接二极管,让学生观察电路的变化,根据电路变化不同进行讲解,最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二极管的使用方法,管脚判别,以及单向导电特性等性能。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实践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地学有所获。电子技术课程包括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两部分内容,理论教学58学时,实践教学22学时。教学内容的调整是本次改革的主要任务,调整的方向主要以突出实践教学、压缩理论教学、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系统化项目教学过程设计。

3.2改革教学方法,制定新的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1)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加涅的教学和学习理论,影响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适中的注意力、适中的相关性、适中的自信心、适中的满足感。根据马斯洛的人性需求理论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也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归属感的需求和满足感的需求,这些需求如果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满足,学生就会对学习持正面的期望,相信自己能付得起学习的代价,愿意为学习付出代价;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对学习的满足感,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①以工作任务引入教学内容。工作任务主要以工程实际问题为项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讲解之前先将工作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思考,经过老师讲解相关内容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②以工程实际项目作为工作任务。由于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电子产品发展非常迅猛的时代,要求我们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并能够使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和时展的步伐保持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设备、新应用实例,课堂上主要以实际发展需要的工程实际问题为项目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眼界,使学生更贴近工程实际和时代要求。

(2)教学方法。

①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以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②运用启发式教学,从基本知识复习开始,引导学生应用学习内容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寻找解决工作任务的方法和途径。③以“教”、“学”、“练”互动结合,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指导。选用工程典型案例讲解,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练习设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设计的过程中,熟悉所学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同时学会分解项目、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法。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注重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学习被动跟着老师的思维一步步向前,学生不用动脑筋,也没有时间动脑筋,所以也无法将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及应用。项目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际工程任务引入。在电子技术教材的修定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讲解顺序,而是以解决任务为学习目的,先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让学生对工作任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再讲解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内容,提供按部就班的引导,提出相关能够引发达到学习目标的练习。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最后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1)提出工作任务:开课之前先提出本节课的工作任务,分析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自行思考时间,试着完成。

(2)复习过程:从工作任务的角度出发,复习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和分析方法,引入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3)讲授过程:重点以工程实际应用为例讲解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过程,让学生掌握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方法的同时,了解组合逻辑电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总结内容:在组合逻辑电路特点及分析方法基础上,总结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5)返回工作任务:通过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学习之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工作任务。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效果评价:教学评价方式为目标考核与过程控制。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完成本项目工作任务和课后训练为目标,并及时指导学生解决完成任务时遇到的问题。

3.3改革考试考核方式

改革探索形成新的课程考试考核方式,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对课程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结合课程培养目标,以教学过程为主线,将学习目标细分为若干考核得分点,每个得分点根据知识、技能和态度制定详细的评判标准,最后汇总成课程学成绩。成绩真正反映知识、技能与态度。

4结语

本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之处是打破传统的教学顺序,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起点开展系统化项目教学过程设计,主要在教材建设、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进行了一系列实践与探索工作,编写了《电子技术与应用》教材并于2014年1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同时还编写了《电子技术与应用实验实训》指导书,制作电子技术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经过两年半的教改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了《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作者:赵媛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高职职业元素下课程教学改革

一、注重职业元素在茶叶化学教学中必要性分析

茶叶化学教学以茶叶为研究主体,研究茶叶中的化学问题。实际上茶叶生产与茶叶化学紧密联系,可以说化学渗透到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渗透到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叶审评及茶叶包装贮运等几门主要专业课的内容中。茶树是活的生命有机体,其鲜叶内含物质含量和组成状况是构成茶叶品质的物质基础。通过茶树栽培的学习,了解鲜叶内含物质在茶树机体内代谢状况及茶园栽培管理知识,这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化学问题。茶叶加工的实质是利用茶叶生化特性,通过不同工序,促使茶叶的内含成分和外形发生相应变化。如绿茶通过加温破坏酶的活性,终止茶叶生化反应;红茶发酵则是充分利用茶叶生化反应;而利用粗老茶及茶的废弃物如茶梗、茶末、茶渣等提取可利用的活性物质和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等功能性成分;进一步研究开发茶功能性新产品则主要靠的是化学、物理的方法和技术。茶叶品质优劣的评定涉及茶叶的色、香、味、形等指标,面对工业发展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是否符合安全标准,离不开常规理化检验。此外,除了产品推介宣传,包装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止茶叶贮藏、流通过程中品质的劣变。茶叶具有陈化、吸湿、吸异、易脆等化学物理特性,与茶叶本身的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有关系,而包装用的材料也是化工产品。在茶叶化学教学中,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茶叶化学知识,熟悉茶学专业岗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并能够在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叶审评及包装贮运方面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工作任务。学生要明确职业能力、职业场景和必备的职业知识,这就需要将这些职业元素渗透于茶叶化学的教学中。因此,在茶叶化学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茶学专业教学的专业性,在教学中注重职业元素,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开发和利用职业元素的实施策略探讨

(一)更新教学理念,强化职业意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活动的灵魂。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必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找准与专业知识学习相关联、与职业能力培养相沟通的教学切入点显得尤为重要。如茶叶生产与化学紧密相关,发展绿色化学就是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使其变为安全、清洁的生产,而茶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则必须走清洁化生产之路。因此,可以借鉴和利用绿色化学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实施茶叶清洁化生产技术,发展绿色茶、无公害茶、有机茶,做强做大茶产业。又如目前茶与人体健康的研究方兴未艾,茶既是饮料,又可用来防病、治病,集药、食于一体,两种功效兼备。茶叶作为丰富的天然药物和保健食品资源,开发前景广阔,茶叶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利用正是当前茶叶化学、生物化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这样就从意识上端正了学生对茶叶化学学习的态度;而教师在明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所设计的方案才能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才能避免盲目性,增强针对性。

(二)优化教学内容,模拟职业情境

茶叶化学主要教学任务之一是关于茶叶内含物化学。内含物包括酶、多酚类、糖、氨基酸、咖啡碱、维生素、矿质营养元素、香味物质等,教材编写侧重于其结构、性质和生理功能。虽然内容理论性强,条理清晰,但难度偏大,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基于此,在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设定角色,比如让学生扮演茶叶生产员工、茶营销商、茶专家、茶企业家、顾客等不同角色,以此出发来设计课题,如六大茶类的区别,真假茶之鉴别,新、陈茶之鉴别,茶与健康的关系,泡茶水的选择,茶叶的贮藏保鲜,如何选好茶,如何购买新茶等。依据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活动的典型情境为导向,对教材内容结构进行了重整,将课本知识和职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如在学习对茶叶内含物多酚类物质、茶叶类脂类章节时,以《茶叶审评》中职业技能鉴定评茶员工种的要求,以茶叶的颜色为中心,优化教学内容,梳理茶叶中的色素知识点,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职业(专业)的适应性与针对性。学生以评茶员的身份与要求来学习该章节知识,条理清楚,思路明晰,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被大大激发。

(三)丰富教学方式,对接企业需求

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动态,关注企业发展是理论教学的第一手鲜活教学资源。2010年黄山市谢裕大茶叶公司与安徽省内某高校、某光电技术公司共同研发出“茶叶品质分析仪”(俗称“生茶报价仪”),解决了茶叶生产中鲜叶收购的质量等级评价问题,具备客观、快速的优点;黄山满仓茶业有限公司与有关科研单位合作,运用高科技专利技术培育出“富硒猴魁”新产品,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太平猴魁茶的产品附加值;黄山歙县茶商徐清和花巨资请茶农移栽兰花入茶园,建立兰花茶基地,以兰香入茶,开发新品种;2011年日本地震造成核泄漏事故,茶学界捐赠茶多酚产品,帮助他们抵抗辐射,增强免疫力;2013年黄山茶叶质量安全研究中心通过能力验证,茶叶中农药残留检测被CNCA、CNAS等组织测量验证和审核通过,为黄山市本地区及周边省市茶叶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质量保证。在教学中及时补充这样一些企业信息,并结合实训带领学生深入到企业、基地去参观、见习。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理论知识,紧跟专业前沿动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发展,对接企业要求,为今后顺利入职提供了有利参考。

(四)编写校本教材,完善课程资源开发

教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一种重要教学资源,由于茶学专业的特色性,目前全国仅有为数不多的职业学校开设茶学加工生产及检验、营销等专业。中国农业出版社组织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及兄弟院校共同编写的“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虽未包含茶叶化学这门课程,但在几次编写组会议上参会同行对茶学几门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编写均有积极的建议与思路,因此有必要在学校层面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对前期教学资源予以有效整理,完善课程资源的开发。基于此,参照《茶叶加工》中的茶叶成分、《茶叶审评》中的理化检验、《茶与文化》中的茶与健康等内容,并结合本科院校教材如《茶叶生物化学》《茶叶生物化学实验教程》等,教研组编写了讲义,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录制了影像视频,在教学试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基础课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企业,了解生产流程、企业文化、前沿动态、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整理、编辑教学素材或讲义,通过真实的案例去丰富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这是基础课生动活泼、学生易于理解的制胜法宝。

(五)申报教学课题,寻求理论支撑突破

在高职茶叶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注重职业元素,有许多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申报院级课题“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课程改革探讨”,这有利于集中教研组同仁合力,集思广益,在院领导、科研部、教研室的支持下,发挥广大教师积极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上升到一定理论层次,为与之相关的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茶叶化学课程中丰富的茶叶内含物及其功能性成分知识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以此为线索,与学院医学系联合开展“茶与健康”研究课题申报,将其划分为若干子课题,如六大茶类的保健功能、茶的功能性成分开发、茶疗茶食与健康、茶文化与精神健康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茶与健康走近全院师生中,倡导健康饮茶和时尚礼仪。

(六)改革评价机制,适应技能考核要求

以往的课程考核评价重点放在对本课程内容的记忆上,在对课程的理解及应用上存在很大不足,考试考不出学生的真实成绩,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在茶叶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采用阶段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试卷答题、小论文、企业调查等方式相结合的考核手段,并尝试采用“后续性”的评价方式,结合随后进行的专业课程学习,由基础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共同给出综合评价。围绕茶叶各工种技能考核要求,特别是各工种理论知识考核中与茶叶化学相关部分出题,模拟技能工种考核的理论考核,加强了针对性与实战性。这样大大丰富了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评价上达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对接,促进了学生基础课程学习的主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础课程教学中应注重职业元素,重在服务学生专业学习,提高其科学文化素养,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课程教学中,推动高等职业学校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这样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作者:汪辉煌 单位:黄山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观念落后

体育教学观念对于体育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错误的体育教学观念会对教师产生错误的影响,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忽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不够重视,认为体育课堂消耗体力,容易造成意外伤害等,甚至有很多学生出现了旷课等不良现象。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没有讲明体育运动对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科学运动对于人的好处以及不运动产生的害处等,对于体育运动认识的缺乏导致了体育课程进行的困难;其次是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落后,没有根据现在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日常运动状况、兴趣爱好等来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导致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运动兴趣缺乏、体育伤害大量发生。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很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给整个学校的体育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素质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高职院校在招聘体育教师的时候只重视其专业技能,而忽视了教师的整体素质,使得招聘来的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很高,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无法完全胜任教师的角色,难以实现教学目的。其次,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使得体育教师人数不足。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学校容纳了更多的学生,而在学生增加的同时却没有相应地增加体育教师的比例,使得体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精力严重不足,不能够按照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因材施教地教学。最后,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缺乏统一培训的机会。很多高职院校缺乏对体育教师进行统一培训,使得体育教师只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获得自身教学经验的增长而无法通过系统的培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规范化程度不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行,很多高职院校也对自己的体育教学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体育教学改革的规范化程度不高,使得体育教学改革的效果不够明显。首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缺乏相应的课程标准。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体育课程标准,很多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是参照本科相关的体育课程标准来进行的,这样的课程标准并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需要,当然这样的课程改革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其次,高职院校体育改革的随意性较强。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时不按照国家相关的规定进行,在改革的过程中人为性和随意性较强。最后,很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设施和场地不足。教学改革要求相应的教学设施能够保持同步,但是很多学校由于经费缺乏、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等原因没有将相关的体育教学设施配备齐,这使得体育课不能够正常、规范地进行。

二、在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

(一)提升教师的体育教学观念

首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体育基础来选择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方法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良好的锻炼,又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其次,针对高职院校中学生的不同专业开发出锻炼其不同身体部位的体育项目,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锻炼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有效预防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职业病的发生。

(二)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素质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关系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能够顺利进行,也关系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成败,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对全体体育教师进行体育学科前沿知识培训,使其的体育知识储备能够不断地贴合社会发展。其次,对全体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培训,使得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能够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减少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伤害,提升学生的运动热情。

(三)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规范化

首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应该按照国家的统一规范来进行。我们国家对体育教学改革设置了一定的规范,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按照规范进行,使得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随意性加大,不够科学。所以我们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进行,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规范化。其次,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体育状况选择体育教学教材或者自行编制教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材的缺乏也是造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不规范的重要原因,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按照自身学生的状况来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教材,使得体育教学改革更加规范合理。结语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在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高职院校也积极响应国家要求对体育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探索,但是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体育教学的发展。

作者:刘春霞 乔素景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第九篇: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改革

一、引言

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使机电一体化技术成为了现代工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由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液压与气动、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等构成。其课程的教学模式是按照传统的理论体系以学科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科理论体系的学习,考核学生的标准也是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这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有好处的。但是也存在着缺点,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被分配在生产第一线,主要工作包括设备的维护与检修,这样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与学校教学的目标相冲突的。

二、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

通过对大量企业机电一体化专业需求的调研可知,现代制造业企业紧缺机电一体化技术高职人才,其主要工作内容为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维修与维护。因此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现代制造业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维护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的明确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吻合,使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都得到了提高,但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专业教师在具备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有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学院和系部的大力支持,支持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同时推行校企合作,将企业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引入学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的适应企业生产,对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改革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应由学院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制定,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综合安排,力求整体优化,培养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对于专业基础课的整合,应将传统的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进行整合,改为电气基础;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课程进行整合,改为机械基础,对内容进行调整,针对企业需求,力求教学内容简单实用,省略繁复的推导过程,着重技术的应用。同时,学生应具备一门基础技能,就是机械制图与CAD课程,应将理论教室搬到机房,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将计算机制图融入,提高了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对于专业课程的改革,应将传统的液压与传动、电机与电气拖动、PLC技术、传感器技术等课程改为项目教学课程,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导向,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相融合,将学校教学与工厂生产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还提高了动手能力。同时,在与同学的协作中,养成了团队精神,这对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改革

专业课程的改革意味着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将教室搬到车间,结合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真正实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项目课程的教学对教师和教学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具备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对现代企业的生产设备有一定的认识,并具备相应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教学环境应配备与企业生产设备类似的教学设备,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同时,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应使学生的实践环节达到整个学时的60%以上,保证学生在毕业时,在获取毕业证的同时,还能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

五、教材建设改革

专业和课程的改革对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工程实践项目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应符合本校教师和教学设备的需求,因此,各校的教师应开发适应本校课程特色的校本教材。教材的开发应在企业专家指导下进行,以本校的教学设备为平台编写教材,该教材应适应企业生产需求,理论与实践能穿插结合,应具备本校的特色。

六、信息平台的建设

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建立相应的信息平台,包括精品课程、系统仿真、试题库、习题库等内容,对该平台进行动态管理模式,教师可以实时追踪学生的数据,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该平台,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考试,改革了传统的考试模式,使教学更灵活。

七、总结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应以转变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题,把机电一体化专业办成特色鲜明、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在改革过程中,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优化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为重点,加强专业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把学生培养成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机电行业中各种技术岗位群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作者:丁薇 单位: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