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反思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反思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要综合运用专题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种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招生人数持续攀升。但高职生生源结构复杂,学生整体素质不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不尽如人意。如何转变思路,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是摆在每个思政课老师面前的严峻课题。

1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分析

1.1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

高职招生数量虽在逐年攀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生源质量较低,在学习方法、纪律性和学习动力等方面不尽如人意。某些学生自身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公德心,容易影响周围的同学。在调查中,关于“你认为自己学习是否努力”的问题,61.2%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努力程度一般,26.2%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努力,6.57%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不努力,只有6.02%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很努力。

1.2思政课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实效性不强

我校思政课主要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调研发现,53%的学生认为“书本知识太枯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动机,43%的学生认为“找不到学习的目的”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动机,近27%的学生则认为“对学校培养计划或老师上课方式不甚满意”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从中可以看出,纯粹依赖书本知识进行教学,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如果教学内容不能和学生生活以及学生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我们会采用大量的案例教学,与医学生的医学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1.3思政课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自思政课开设以来,各大高校就一直存在着上课抬头率不高的问题。原因除了有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较低以及教学内容的理论性过强之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存在问题。现在的教育对象大多是“95后”,他们个性较强,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甚至还处于叛逆阶段,因此,在采用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他们的思想和性格特点。

2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分析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一式为多样式。

2.1实行专题教学和模块教学,体现专业特色,实现“趣-知-信-行”的转化

所谓专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打破传统的按照章节进行的课堂教授模式,在全面系统地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社会和学生实际需要,将教材内容整合成完整并且相对独立的专题进行专题讲授[1]。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依据教学大纲,结合当前学生在发展成长过程中关注的热点问题,设置“适应大学新生活”“理想与信念”“中国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道德与医德”“学法知法”等专题,在每一专题中设置若干模块[2]。比如“适应大学新生活”专题可以通过“专业初了解”“生活新变化”“同学有缘聚”“社团觅知音”等模块,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对自己专业的培养目标、开设课程、发展方向等有所了解,并在讨论谈话中学习如何与同学交往、如何加入社团等。“理想与信念”专题可以和学生专业结合,比如医学专业可以设计“谈理想”“信念的力量———南丁格尔的故事”“要心动更要行动”等模块,让学生谈理想,了解南丁格尔的故事,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人生规划。针对这些教学模块设计问题,展开项目教学,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讲故事、谈感悟。

2.2充分利用“互联网+”,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在调查中发现,日常生活中用手机上网已经是99.9%大学生的选择,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超过四个小时。“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让知识从垄断走向共享,教师、教材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通过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学生几乎能获取他想获取的一切信息,各种功能强大的App的出现,也让学生有了更多表达自我的方式,制作PPT、微电影、MV等都不在话下。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这个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自己做的PPT、播放微电影、表演情景剧、进行爱国诗歌朗诵、演讲辩论等,让学生在“动起来”的过程中学起来。

2.3加强实践教学,实现思政课教学“两翼并举”

思政课是一门既具有较强理论性、又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必须强化实践教学,使思政课教学由知识传授、理论教育的过程深化为能力提升、价值认同和信仰坚定的过程,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3]。也只有这样,思政课才能活起来、火起来,才能真正使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在对1096名医科高职生的调查中,当问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形式”时,54.3%的同学选择了“社会实践”,只有9.5%的学生选择了“思政课堂教学”。可见,实践教学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在具体形式方面,可以尝试以下形式:一是讨论类。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演讲辩论、案例分析等,可以紧紧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及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二是观感类。主要包括校内外参观考察、听专题报告,撰写观后感、读后感等。三是研读类。主要包括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事政策等,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深入思考和理解掌握课程内容。四是竞赛类。主要包括知识竞赛、歌咏大赛等,让学生在参与各级各类竞赛中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理论的认同。五是实践类。主要包括专题调研、人物访谈、政策宣讲等,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六是展演类。主要包括总结汇报、实践成果展示、文艺汇演等,让学生把在一定时期内思考、研读、调研的问题或排练的节目在一定范围汇报展示出来。七是反思类。主要包括热点分析、历史追忆、现实观照等,让学生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和情与情的碰撞,达到情感的升华和信念的坚定。

2.4变革考试方式,采用多元化的动态考试模式

对思政课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实现由静态到动态、由点到面的考核方式。将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是否参与小组讨论、参加社会实践情况、是否参与志愿者活动等都一一记录,建立学生日常行为档案,纳入期末总成绩之中。并参考同学互评、辅导员考评的结果,辅以口试、笔试等多种方式,力求考试成绩能真正公平地体现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成为督促学生不断改善行为、提升道德修养的利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坚持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改革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最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并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何书彩.论专题式教学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4.

[2]卢波.谈专题授课法在“毛邓三概论”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8(9):93-95.

[3]肖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运用现状及其开发的措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作者:管淑英 单位:洛阳职业技术学院